四年级下册语文《花的勇气》评课稿(5篇可选)

时间:2022-08-27 05:0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下册语文《花的勇气》评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下册语文《花的勇气》评课稿》。

第一篇:四年级下册语文《花的勇气》评课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花的勇气》评课稿2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花的勇气》评课稿1

听了邱老师的一堂《花的勇气》,受益匪浅。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说实在的,这篇文章不好上,我想根据自己的所听、所见谈几点自己的所感。

一、导入:温故知新,水到渠成在导入环节,老师运用由花想古诗的方法,总共出示了6种常见的花,学生借此复习了和每种花有关的古诗句,温故知新,复习了古诗,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教材处理上整体把握,抓主线

本文是略读课文,邱老师首先引领学生复习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且牢牢抓住了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经历的事件和由此对应的人物心情的变化,这符合略读课文的学习特点。小组内的合作讨论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出示的填空题,由事件和心情交错组成,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理清了课文的整体脉络:“(无花)失望——(藏花)吃惊——(不见花开)遗憾——(花开原野)惊奇——(气魄)震撼”这是一组颇具特点的课文脉络图,邱老师巧妙地运用这张图,借此要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段学生对文章梗概的把握需要方法的指引,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指导。由此图老师还让学生说说还能发现什么,这是对文章内涵的进一步挖掘——作者的心情皆因花起。

三、巧妙处理文本,因果倒序教学

在重点环节老师先让学生感悟花满原野时让作者心头一震的画面,说说从哪些词语看出了作者这种心情?通过让学生对词语的细细品味来达到对文本的深层认知:“改天换地”写出了变化大,“全冒出”来体现了变化快……由这一段的教学引入到第二自然段也就是“藏花”时的教学,同样让学生挖掘体现作者惊奇的词语,“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从果到因的反序教学,更能体现对比的巧妙,也更能体现出文中的中心——花的'勇气,由此花儿由藏身到开满原野的过程更加令人回味,令人印象深刻。借此出示填空题:青草下藏的,不仅仅是花,还是()。此项语言训练,训练了学生挖掘文本深层内涵且合理表达的能力。最后再次回到第七自然段,配乐朗读,学生一定沉浸在从惊奇到震撼的画面中,作者心情的变化过程由此也内化到学生的内心。

四、读写结合,联系实际

在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老师又引导学生学习《花的勇气》的写法,让学生写出种子的勇气是();梅花的勇气是();青松的勇气是()。训练了学生组织概括语言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语文《花的勇气》评课稿2

在春暖花开的四月的第一天,迎来了塘下语文中心组的第一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以生为本,优化教学设计。场桥二小的蒋芝乙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花的勇气》。以下是我听课的几点感受:

一、借助词组教学,优化教学设计

蒋老师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最大的亮点是借助三组词语进行阅读教学。

第一组词语是“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出示第一组词语后,蒋老师提问:“有什么发现?这组词语描写的是什么?”学生不难发现这组词语描写的是作者的心情。随后蒋老师要求学生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圈出词语,完成口头填空:“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看不到,因而感到失望,当他快要离开维也纳时,因为而感到遗憾,而当他看到,而感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明白了。”蒋老师借助这组心情变化的词语,利用口头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组词语是“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奇十足、拔地而起”,这组词语描写花的词语。借助这些词语蒋老师要求学生去课文中寻找描写花的句子。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去体会花“多、密、辽阔”的特点。

第三组词语是“冷风伴着凉风、凉凉的雨点、冷风冷雨”。蒋老师借助这组词语让学生体会花儿的勇气。

三组词语的选择,别具匠心,成为阅读教学的主线。这样的教学设计,凸显了词语的特点,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让听课的我也是心头怦然一震,为蒋老师在阅读教学上有这样大胆尝试的勇气而敬佩。

二、课堂指导引领,值得深入探讨

1、以词组教学为主线的阅读教学设计应建立在对词语的理解上。本课最为关键的词语是“怦然一震”。这是作者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点,此刻作者才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因此对“怦然一震”这个词语的理解至为重要。

2、课堂中以生为本,是我们一直保持的重要理念。但是如何机智有效的引领学生去体会文章的情感,感悟文章的重点,则是教学的难点。如在出示第三组词语“冷风伴着凉风、凉凉的雨点、冷风冷雨”后,蒋老师提问:“冷风冷雨刮在你脸上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很舒服!”这样的回答令我颇为意外。但这的确是学生此时此刻的真实的体会。在阳光明媚的四月,气温回暖,穿着厚重衣服的学生也许会感到有些炎热,因此此时如果有凉风习过,还是蛮惬意,蛮舒服的。面对这样的回答,教师如何以生为本,让学生的体会能回归文本,则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创设课堂情景。

3、朗读指导是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正确朗读指导是朗读知道的关键。描写花特点的句子中的重点词是“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多、密、辽阔”是花的特点,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是把重音落在“这么”上,这样才能更突出“这么”后面的词语。同样写花颜色的词语“白的、黄的、紫的”指导学生读出花的美,读出话的颜色多应将语速放慢,把“的”前面的字拖长,的读轻声。教师范读是朗读指导的一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我要注重学生的体会,让他们读出自己心中的情感。

第二篇:《花的勇气》评课稿

《花的勇气》评课稿

一、版块清晰,突出训练

老师的整堂课通过三组词语,分成三个版块组织教学,每个版块力求体现一个训练点:

1、训练概括的能力

第一组词语体现作者的心情变化“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通过口头填空练习“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看不到(),因而感到失望;当他快要离开维也纳时,因为()而感到遗憾;看见()时,感到惊奇;体会到()时,心头怦然一震。”既梳理了文路,又让学生明白了: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掌握朗读的技巧

第二组词语表现花的魅力“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拔地而起”学生先划找关于描写花的句子,通过朗读感受花的多、密、辽阔,借用着重符号、手势范读等手段,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掌握轻重缓急的技巧。

3、激发想象的能力

第三组词语突出花的勇气“冷雨伴着凉风、凉凉的雨点、冷风冷雨” 通过说话练习:“读着冷雨冷风中的小花,你有什么想说的?”来感受自己对花的佩服之情;通过移情朗读:“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小花,冷雨击打着你娇嫩的花瓣,你怕吗?(生读)冷风刮着你柔嫩的身躯,你怕吗?(生读)”来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无不在激发着学生的想象力。如何利用“想象”将文字读成脑中的画面,或将画面用文字来表达,这项能力可不是凭一朝一夕的功夫,但就体现在一字一句的渗透中。

4、渗透写话的能力

最后,老师还设计了一个写话训练:“勇气是赛场上的(),勇气是地震中的(),勇气是病床上的(),勇气是()。” 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勇气是病床上的坚强。勇气是赛场上的动力。勇气是地震中战胜困难的力量。……

学生在精彩的练写中让勇气的意义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语言简洁,注重细节

老师虽说踏上讲台时日不久,但整堂课却显得从容淡定,从而使她的课堂更加大气: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做作的表演,只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明快的教学环节,简洁的教学语言。这与她在细节上的处理是分不开的。蒋老师精炼的评价语同时又是恰当的过渡语。学生在朗读“我用手拨开才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

辽阔!”一句时,好几个学生读得不太好,一名学生读得一字一顿的,显然是不符合老师的要求的,可蒋老师没有打击这位学生的自信心,而是以一句“你读得很有节奏感,老师来读一读,你来找一找读书的秘诀。”既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又引入下一环节朗读技巧的教学。这在语言上又给了学生很好的示范。

个人想法:

在教学“我用手拨开花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一句时,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理解句子,特地设计了一个句子训练:“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像纯洁的(),像娇小的(),像鲜亮的()。”学生回答:像纯洁的白云,纯洁的雪,像娇小的石头,像鲜亮的颜料……将花比作颜料、石头等,是不恰当的,这样的训练不仅起不到理解文本的作用,更甚者还会起误导作用。如果出示几幅图片,在音乐声中教师配以诗意些的讲述,是否更易将学生带入那时那景呢?

第三篇:《花的勇气》评课稿

关注学生,关注学情

———《花的勇气》评课稿

丽岙二小

王和秋

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完成教案,也不是读懂课文万事休,而是唤醒人。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一个思想点燃另一个思想,一个智慧激活另一个智慧。教育的着眼点永远是人。换句话说,教育就是要关注学生,关注学情。

今天王晓珍教师的课堂上也看到教师在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初始学习能力。其中就有一个环节特别精彩。在学习导读时,教师就问学生,你们以前是怎样学习略读课文的。这就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教师又加以点拨,提醒学生再去读导语,将导语部分分成知识要求和学习方法两部分。而后,再抓住导语中提问题“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心情由失望,遗憾到怦然一震?”来学习课文。这样的教学十分真实,没有公开课做秀的痕迹,相信也是师生最爱的。

这堂课关注学生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教师猜测学生对冷风冷雨的认识不够时,教师就补充了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中“脸都冻得发麻了”感受天气之冷。此时教师是在关注学生对词语认识有可能不够透彻的情况下,肯于花时间去让学生体会。这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关注到了“课堂应是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观点。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节课关注学生的地方还有欠考虑的。

一、定位偏离学生的实际。

《花的勇气》是冯冀才在维也纳看到了在冷风冷雨中绽放的花,突然心头一震,感受到花的勇气。这种感悟,这对于生命的体验对于一个作家特别敏感,对于成人而言,也会有一定的感触。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体会到这点,是有点超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就定位过高。致使课堂上,教师很吃力地把学生往“生命的勇气”上拉,但结果这种勇气并未深入骨髓地震憾学生。

二、想放手,但不舍得放手

教师已经关注到《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受。但是,课堂上,教师几乎没有让学生多读几篇课文,而第一遍读课文时,也是快速读。教师舍不得把宝贵的四十分钟分给学生一些。在后面的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不停地追问学生,花的勇气是什么?为什么作者会心头怦然一震?而没有让学生静静思考半分钟。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1)班

授课教师:潘庆丽

今天早上第一节课,我们到多媒体教室听课。这老师上的一堂公开课——《颐和园》。下面是本人的一些看法。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师紧扣浏览的顺序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师生配合不错,朗朗的书声时时萦绕耳畔,从中学生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丽以及写景文章的写作特点。不过,个人有些看法:

1.语文强调多读,老师注意到了这点,但是如何读出其中的美,这就要强调感情朗读了。感情朗读有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课堂上老师也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但我个人认为,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准重音词后融入学生对美景的欣赏水平再读。这样,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也就加深了对游览景物的深刻了解。从而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如何让学生对美景过目不忘?我想,除了让学生找出这些景物,还要对描写美景的词语进行推敲。课堂上,老师重点抓住了滑几乎等词进行教学,学生在对比教学中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如果教师在讲景物的特点之前先让学生用笔找出景物,然后在小结的时候让学生跟着板书回忆,效果会更好一些。3.这堂课,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教学时可否将侧重点放在某一二方面,让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再运用于学其他两方面的景物特点。也就是说,可运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避免平均用力。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景物课文的能力。

以上是本人肤浅的看法,不正之处还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鱼游到了纸上》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15年5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3)班

授课教师: 谢碧清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画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从而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意深刻,很有启发性。

整体框架清晰,节奏推进非常明快,内容丰满。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句而动全文。三扣小女孩的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她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感悟青年爱鱼到忘我的境界”,精心找准了进入文本的发窍处。如在感悟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对人物神态、动作。刻画传神,那么在小练笔环节,就不用硬性要求学生写出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学生已经心领神会了。

老师的教学给人感觉非常大气,她没有娇柔造作的语言,有的只是真情实感和朴实的言语。她能够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有句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文中的重点词“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老师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猜一猜词语的意思,再从语言环境中理解该词语。这就教会孩子读书的方法。

总之,这次观摩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教学因为扎实才有效,课堂因为有效才扎实。”

《麦哨》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15年4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1)班

授课教师:潘庆丽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初夏季节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但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这一单元中是作为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来教学的。今天,老师的课堂,很好地把握了课文的语言特色,挖掘了语言的内在魅力,以及语言的表现力,课堂上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目标定位准确。这节课,小季老师把目标定为:“从优美的语言中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积累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一方面关注到《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另一方面也关注到这篇课文在本册教材所处的位置,是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一组课文中的最后一课。于是在教学中并不是仅仅抓住优美的语言,也不纠缠于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的解剖,而是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唤醒学生的语言意识,激发学习情趣。如:教学麦哨的声音时,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来体现“柔美、欢快、你呼我应”等各种美妙的麦哨声。我相信,这样的教学,这样的课堂一定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二、课堂教学体现了层次性。一是文本的层次性:很多时候,当课文的语言魅力十分突出的时候,老师们往往会被优美的语言而吸引,直奔主题,解剖语言。但在这堂课中,小季老师并不急于进入课文最精彩的部分,而是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梳理课文脉络。虽然这样做看起来比较烦琐,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却得到了锻炼,孩子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得到了发展。然后在进行具体的重点段落教学。二是段落教学的层次性。在第四小节的教学中,先引导孩子体会“画面美”,接着引导孩子体会画面背后的美——丰收、喜悦“生活美”,最后引导孩子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美,是这样把这样的美景写出来的?——“表达方式”。这最后的表达方式恰恰是孩子们最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方法的引领。

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教学中,老师和孩子都非常关注农村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向往他们所过的那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快乐无比的生活,但恰恰没有关注到课文的几处重要的语言。如第三小节“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第五小节“湖边的草又肥又嫩,只消用手拉拉,竹篮很快就满了。”等这些语句,这些语句足以让城里的孩子更全面地认识乡村的孩子,他们勤劳、懂事,先帮大人割草干活,劳动之余再去玩耍、游戏,这样大家对农村孩子的生活可以了解得更到位,乡村孩子的形象也会更加丰满。粗浅想法,仅仅是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指正。

《乡下人家》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16年4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1)班

授课教师:潘庆丽

《乡下人家》是新课标人教版四下的一篇课文。全文语言朴素而清新,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那房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门前空地上依着时令开放的美丽的鲜花和屋后伴着春雨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嫩笋,那寻食鸡群,那嬉水的小鸭,那乡下人家在门前的树阴下边吃饭,边闲话家常,其乐融融……

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收获颇多。老师首先以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导入,然后在感知全文的基础上,为每幅乡村生活画面取名,接着重点品味“瓜藤满架图”和“绿树红花图”,也就是文中的第一、二个画面,最后小结,进行作业布置。接下来本人将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练习设计与教学目标的整合”这一主题,对老师执教的《乡下人家》进行评课。

首先,从《课堂作业本》与教学目标的整合来看,老师在设计时有意将《课堂作业本》中的部分练习融入到整个设计之中。如针对《课堂作业本》中“()的藤,()的叶……”的练习,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进行“长长的藤、绿绿的浓阴、绿绿的叶、归巢的鸟儿……”这些短语的练读,随即进入下一个环节。我认为这里存在以下一个问题:首先,既然练读词语是为了《课堂》中的这一练习做铺垫,为什么不乘热打铁,翻开《课堂》,完成相应的这一题。其次,这里出示的词组形式对学生平时作业也有一个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像“归巢的鸟儿”这一词是否存在词性不

一、欠合适的嫌疑。再次,虽然在这一环节之后,还安排了一些词句的练读,如“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天高地阔地吃起来……”但是没有涉及本文重难点字词的练读,如“屋檐、捣蛋”等。

其次,从学习伙伴提示与教学目标的整合来看,本文出现学习伙伴提示的共有两处,一处是第二段后的“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另一处是全文末尾的“我真想去看看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陈老师重点讲解的是前两个自然段,在讲到“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一句时,陈老师是先请学生齐读,然后让学生说说给“探”换个字,你能换什么?哪个好?结果有学生说是换成“冒”好,无奈,老师只好让学生再自己换字读一读,又问哪个好,全班齐答“探”好。最后合作读整段。严格意义上说,“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这一学习伙伴提示并没有被运用其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展示读,再进行想象,获得进一步感知,再练读,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问“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自由说,自然会提到“探”,至此,老师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以上是我从三个大方面来阐述练习与目标的整合,那么纵观整堂课,最大的一个练习就是给文中的个个画面取名字了。这里,陈老师给学生下发了一张助学卡,要求学生分别给文中的六幅图取名,并摘录相应的佳句。老师由扶到放,先示范给第一幅图取名,然后让足足有十分钟时间是让学生边思考,边完成助学卡上“取名”那一栏。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粗浅意见,如有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生命 生命》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1)班

授课教师: 潘庆丽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文章简短,语言朴素,然而意蕴深刻,显得有些厚重的生命话题本是四年级学生难以理解的。因此,理解本课含义深刻的句子,应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这一难点,在这一节课中,在老师的班级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思维火花碰撞后闪耀的晶莹美丽的火花。这是第一点。比如说,“那样强烈那样鲜明的仅仅是生命的力量吗?还有什么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是它活下去的决心!”“还有它繁殖下一代的愿望!”“我们听到了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飞蛾?”学生说,“那是一只热爱生命的飞蛾,是一只为生命而挣扎奋斗的飞蛾。”如果不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如果不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学生的思维又怎能如此活跃呢?当然,本文最重要的句子是在第三个事例上,老师的螺旋还未旋到,相信有了这一节课如此扎实的铺垫,学生对杏林子说的对自己负责的话,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的话,都完全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很好地完成下一课时的教学。而这一难点的轻松解决,得益于老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那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设计,既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而这相扣与递进之间,过渡却又是那么自然。老师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话说生命,即初步学习课文,概括课文三个事例,二是读懂作者的思考,三是回到前面两个事例,以多种方式感悟理解飞蛾与瓜苗是如何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第一个事例主要以师生对话、读书的方式去理解感悟,研读第二个事例时,老师改变了教学策略,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立即感悟瓜苗的顽强生命力,这又是一个精彩之处。第三点,老师的教学语言精练优美而富有激情。听老师的课,如同看一出精彩的戏,很能让人入戏,除了因为她巧妙的教学设计之外,还因为她的语言。无论是过渡语、评价语、还是引导语,都是个性、激情而艺术的。另外,老师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提高,老师对教材的解读非常独特到位,真正走进了杏林子的生命之中。老师的课有很多优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我们也通过这节课的展示,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上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语文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主人,是主体,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但这又谈何容易?在第二个事例的朗读指导上,学生的朗读还不能完全达到教师的要求,学生的感悟也不够到位,于是就出现了类似于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

第五篇:花的勇气评课

《花的勇气》评课稿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略读课文,课文细致而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关于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和精读一样重要。王燕骅老师也说过:“略读课文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本节课,胡老师在研讨课《花的勇气》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整堂课的教学条理清楚、过渡自然、一气呵成,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特别好:

第一,教学设计独具匠心——利用抓主线+关键词的方法进行教学有特色。

胡老师在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她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教师根据这一学段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地对课文的词语进行了巧妙的处理,首先她通过一组词语“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让学生明确本文的这条线索,接着引导学生交流引发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课文所描绘的“花藏草下、雨中冒花、拔地而起”等画面,最后再通过板书指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这个板书上的提纲,学生在概括的时候有了一定的方向性。通过教师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抓主线+关键词的这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第二,朗读指导特别用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胡老师带领孩子层层深入地品读句子。一读花的色彩花的亮丽;二读花的魅力;三读,通过想象,感悟花的勇气。“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胡老师对这个句子的朗读指导特别耐心细心。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中读懂花的颜色、样子、多的特点。在朗读指导上,我们都有目共睹,胡老师特别用心!而老师的评价语也是非常地精炼、精彩。每一次学生的朗读老师总能给予适当的激励性的评价语。

第三,立足文本,训练写话。

写话训练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如果只在习作课上训练写作,那学生的作文基本功往往得不到练习。在教学中胡老师充分利用文本,首先让学生学习课文所用的“移情”的表达方法,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境,接着带领学生欣赏出示的名家名作中的精美片段,进一步感受“移情”在写作中的精妙之处,最后出示雄鹰翱翔蓝天图让学生当堂练习,学习运用表达方法。读写结合,学会表达。

总之,胡老师在本课教学时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取得当,教学过程简捷流畅,扎实有效,最终实现了本课主要目标。

下载四年级下册语文《花的勇气》评课稿(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下册语文《花的勇气》评课稿(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课堂实录

    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一、 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 板书“甬”谁认识这个字?(中国浙江省宁波市的别称)加个“力”字底就成了)—勇气的“勇”。板书勇气,勇气两个......

    花的勇气评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花的勇气》评课稿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略读课文。关于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

    四年级语文《秦兵马俑》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秦兵马俑》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秦兵马俑》评课稿《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很清楚。刘**老师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学中,她能围绕教学目标,抓住“......

    四年级语文《尊严》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尊严》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尊严》评课稿包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八册的《尊严》,课文讲述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

    四年级语文《尊严》评课稿

    包老师向我们展示我们是小学语言四年级第八本书尊严的教学,文字是关于石王锤的年轻,用他的言行行为保持个人尊严,赢得了他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故事你自己的命运。其尊严作为标......

    四年级语文《泉城》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泉城》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泉城》评课稿今天听了焦**老师执教的《泉城》一课,感觉焦老师的教学思路条理清晰。在阅读教学中起到了引领作用。教学中能落实新课程......

    《花钟》评课稿

    《花钟》评课稿 授课者:姚欣玲 评课者:罗赛飞《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欣玲为我们展示了第一课时的教学.。这堂课孩子们和老师的表现都不错,欣玲是个素质非常高的老师,这节课上......

    《花钟》评课稿

    《花钟》评课稿 马硕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