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花钟》评课稿
《花钟》评课稿
马
硕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回顾唐老师整个教学过程,以下意图基本得到体现:
一、把“品味和发展语言”作为切入点。
要让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丛老师根据学生兴趣及文章特点,把“品味和发展语言”作为切入点。学习的重点放到第一自然段,设计了四大环节:
(一)、自读圈点,初步感悟;
(二)、比较句子,品味语言;
(三)、自悟自得,积累语言;
(四)、仿写延伸,发展语言。这些教学环节,既有前后关联,又有层次推进,层层内化地将学生引领进入“花钟”的奇妙世界之中,学习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花开进行丰富精妙的表达的,体会汉语言文字的丰富,从而扎实学生语文功底,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如,进行句子对比,学生通过听、读、演,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改过的句子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其间,学生对 “吹起小喇叭”、“欣然怒放”“含笑一现”的理解与感悟是那么独到又富有想象!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让“信息技术手段”直接指向语文学习。
语文课姓“语”,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确,恰如其分的情境布置、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丰富的网络信息知识„„ 构成了一个美仑美奂的语文课堂,而这一切都应从课堂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要让“信息技术手段”直接指向语文学习。本节课上几处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各种鲜花的图片与文中的美言相结合,实现了图文并茂;出示花钟图进行欣赏。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流露出一种自然的美,生趣盎然,而且与教材情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三、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
学文以后安排了让学生动手制作花钟的活动。这个活动不是形式上让学生“热闹起来”,而是以课文学习为基础的真正的语文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和巩固学到的知识,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课堂结束时“进一步完善花钟”和“再上网查一查花儿的信息”,让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走出课堂,使课堂走向开放让短短的40分钟串起无限时空,让课堂走向家庭,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这样,学生可以获取更多学习的信息,通过查资料、自主探究、调查研究、搜集积累等让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将40分钟作用发挥最大,使学生具有更大的学习空间,真正学会学习。
第二篇:《花钟》评课稿
《花钟》评课稿
授课者:姚欣玲 评课者:罗赛飞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欣玲为我们展示了第一课时的教学.。这堂课孩子们和老师的表现都不错,欣玲是个素质非常高的老师,这节课上她有好多方面做得很好。
1、教态自然、大方、很具有亲和力,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不会感到有压力,所以能够畅所欲言。
2、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恰当,教学流程清晰流畅。先是初读整体了解课文,然后是认识生字,再就是重点抓住第一段的品读。
3、课件制作精美,课始五彩缤纷的花的图片,一下子把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带入了一个花的世界。
6、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孩子们质疑问难,培养孩子们提问的能力。拓展练习,补上开花状态的词句,培养孩子们语言运用能力,孩子们思维广阔,说得也很棒。
5、对字词的教学非常到位,学生能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的训练。总之这是一堂很实在的语文课。
两个小小的建议: 课文中描写花的句子,作者用词丰富,尤其是动词的运用。(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万寿菊欣然怒放,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昙花含笑一现„„)
我觉得可以抓住这些动词,让学生圈出来,体会用词的美妙,学生对拟人句的运用可能感受更深。
然后是在补充完两种花的描述后,教师又安排了几次朗读,感觉学生后面的朗读还不如之前了。我觉得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熟读,试着背诵这部分,再完成课后的填空,也许来得更实在。篇二:评课稿《花钟》
《花钟》评课稿
长岭镇中心小学 田春苗
今天听了朱老师的《花钟》一课,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一篇科普小品文,课文用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各种各样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带有浓重科学性的阅读文章,也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教学难点是阐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回顾朱老师整个教学过程,我特别欣赏她的这几点做法:
一、老师注重课件的运用,让学生在欣赏花儿美丽的样子时,在课件的展示中感受课文语言之美,进一步激发情感,培养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对花的喜爱,以便于新课的学习。
二、识字环节非常扎实有效
朱老师将生字新词利用课件的形式出示,第一组是新的词语,第二组是去掉熟悉的字,本课中新的生字。学习时,首先抓读准字音。先个别抽读,集体纠正。接着男女读,再让全班齐读,读完请学生发现规律,互相说一说,哪些生词拼读得注意。简短的言语,形象的理解记忆,就将识字的方法传授给了学生,非常扎实,可以帮助他们积累词语,丰富写作的语言。
三、品、读、绘结合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花朵不同时间开放的原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一重点,教师先让学生默读探究答案,教师相应点拨,指导学生绘出花钟的日钟图和夜钟图,接着课件出示“花钟”图,引出下文。多种手段结合,理解课文。
四、给予学生很大的肯定
整堂课中,朱老师都及时的给孩子们鼓励,让孩子们感觉到了学习兴趣,充满了自信心。孩子生词的不够好,但是能读下来,老师便说:“真不错,会读了”。读好了的学生,老师会说:“非常了不起。”给了孩子们鼓励,上课也更积极了。在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老师都不忘说一句:“还有谁想起来试试呢?”更是激发了更多孩子的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这有些需要探讨的地方,在课件出示花钟图时,应先让学生仔细观看一下图片,了解花朵,这样学生会有更直观的印象,理解这个难点更容易些。学生绘画“花钟”难度也小了。以上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希望给位老师点评指正,互相交流学习。篇三:《花钟》评课稿
《花钟》评课稿
马 硕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回顾唐老师整个教学过程,以下意图基本得到体现:
一、把“品味和发展语言”作为切入点。
要让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丛老师根据学生兴趣及文章特点,把“品味和发展语言”作为切入点。学习的重点放到第一自然段,设计了四大环节:
(一)、自读圈点,初步感悟;
(二)、比较句子,品味语言;
(三)、自悟自得,积累语言;
(四)、仿写延伸,发展语言。这些教学环节,既有前后关联,又有层次推进,层层内化地将学生引领进入“花钟”的奇妙世界之中,学习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花开进行丰富精妙的表达的,体会汉语言文字的丰富,从而扎实学生语文功底,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如,进行句子对比,学生通过听、读、演,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改过的句子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其间,学生对 “吹起小喇叭”、“欣然怒放”“含笑一现”的理解与感悟是那么独到又富有想象!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让“信息技术手段”直接指向语文学习。
语文课姓“语”,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确,恰如其分的情境布置、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丰富的网络信息知识?? 构成了一个美仑美奂的语文课堂,而这一切都应从课堂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要让“信息技术手段”直接指向语文学习。本节课上几处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各种鲜花的图片与文中的美言相结合,实现了图文并茂;出示花钟图进行欣赏。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流露出一种自然的美,生趣盎然,而且与教材情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三、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
学文以后安排了让学生动手制作花钟的活动。这个活动不是形式上让学生“热闹起来”,而是以课文学习为基础的真正的语文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和巩固学到的知识,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课堂结束时“进一步完善花钟”和“再上网查一查花儿的信息”,让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走出课堂,使课堂走向开放让短短的40分钟串起无限时空,让课堂走向家庭,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这样,学生可以获取更多学习的信息,通过查资料、自主探究、调查研究、搜集积累等让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将40分钟作用发挥最大,使学生具有更大的学习空间,真正学会学习。篇四:花钟评课稿
花钟评课稿
在《花钟》一文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从这一课时的整体上看,贾辉老师设计了四大环节:(1)阅读质疑;(2)合作质疑;(3)变式质疑;(4)应用质疑。上述这些教学环节,既有前后关联,又有层次推进。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兴趣得到激发,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提高。在教学中,贾老师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导入阶段,采用多媒体操作带领学生走进花的世界,有了具体、鲜明的形象,能给学生真切、直观、具体形象的感觉。运用多媒体操作,美丽的花卉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审美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感悟朗读是课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贾老师在教学中突出了重点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在品读这段课文时,先让学生了解这一段内容。找一找有几种不同的花再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中描写的花的句子,感受花的美丽,并通过让学生挑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出理由,通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比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境,用词的准确,进行生生之间的赏析性评价,进而加深对内容理解。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式,更是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让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
听了吕老师执教的《花钟》,真所谓是课如其人,吕老师是一个非常豁达开朗的人,说起话来是眉飞色舞,她执教的课也是这种风格,孩子们在她具有磁性的语言中,在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
吕老师的课有好多值得我们鉴赏的地方:
1、教态大方、自然、得体,很具有亲和力,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不会感到有压力,所以能够畅所欲言。
2、对字词的教学非常到位,学生能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的掌握,这个环节把握得非常好。
3、在课堂教学中,吕老师注重引导孩子们质疑问难,并且把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再引导孩子梳理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们提问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梳理问题的能力。注重了孩子们学习能力的培养。
4、充分地运用了多媒体,为课堂教学服务。
宁老师执教的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课文中描写花开了的语言特别生动。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在暮色中苏醒,舒展开自己的花瓣等,用词十分优美。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大难点。在这堂课上,宁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找找每段重点句子,用上“把每一段的内容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句总结,把方法教给了学生,真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本文的结构层次为“归纳现象——解释原因——实际应用”,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从最有趣的段落——什么是花钟?(即最后一节)学起,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并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取舍,突出了重点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3、宁老师一开始出示:用“开花了”替代所有表示开花语句的具体表达方法,学生马上感觉到了这样的表达既重复又死板。这时,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开花的词,再读相应的句子。这一读,感觉就来了,再也用不着多说什么。从“开花了”到“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睡梦中醒来”等,学生经历了一次美文欣赏之旅。又如对时间的品味,这段文字在时间的表达上非常准确,在时间的运用上非常精当,不但在写时间时用上“左右”,而且有时把表示时间的词放在前面,如“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有时把表示时间的词放在中间,如“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老师在学生一次次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这些特点,揣摩、品味、积累。
郭老师的课以漂亮的花导入,让人赏心悦目,引入美的情境之中,在品读写花钟的那一段文字最为精彩,这一段文字描写了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时的情景,描写花的开放,有的用拟人手法,有的用直叙手法,意思都一样,而表达形式不一样,而郭老师关注这种表达形式,引导孩子去观察、品味,这种关注传递出来的是一种语文韵味,一种语文意境。又如对时间的品味,这段文字在时间的表达上非常准确,在时间的运用上非常精当,不但在写时间时用上“左右”,而且有时把表示时间的词放在前面,如“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有时把表示时间的词放在中间,如“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老师在学生一次次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这些特点,揣摩、品味、积累。最后小练笔又是写这三种花,填补书上列举花的时间上的空白,让人恍然大悟,而在写话时老师提醒学生运用词语盘点中的词语。陆老师抓住了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达到积累并运用语言,浓浓的语文味洋溢在课堂中。篇五:《花钟》评课稿(董利允)《花钟》评课稿
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董利允 前几天,有幸听了三年级四位老师执教的《花钟》一课,《花钟》是一篇带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教学难点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四节课同中有异,精彩纷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针对这四节课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宁老师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宁老师课件制作精美,课始,五彩缤纷的花的图片,一下子把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带入了一个花的世界,学生发出了 阵阵的赞叹声。并且很快进入了文本。宁老师的沉着冷静令我折服,当她发现课件中“干燥”的“燥”音节出错时,是这样处理的:这些生词中隐藏着一个小小的错误,老师想考考大家,谁来挑战?这一巧妙的处理体现了她极强的应变能力。另外,宁老师非常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课文第一自然段描写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语言生动形象,宁老师引导学生个别展示读、师生合作读、男女合作读、同桌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孩子们在无意识中熟读成诵。收效甚佳。如果在处理“大概”一词时,及时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会更好。
贾老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环环紧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美妙的构思,体会大自然的奇妙。她导课自然,以课前同事问讲什么课导出课题,并抓住时机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采用
变序教学,直奔与课题相关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导向重点段的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在品读这段课文时,先让学生了解这一段内容。找一找有几种不同的花再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中描写的花的句子,感受花的美丽。特别是指导朗读“万寿菊欣然怒放”等拟人句时,点拨写法后,引导学生带表情,加动作表演读,孩子们读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在朗读感悟中积累了语言。另外,利用课件学习生字,激发了识字兴趣,效果良好。不足之处:对于学生读错的字音应及时纠正。吕老师执教本课时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导入阶
段,带领学生走进花的世界,有了具体、鲜明的形象,能给学生真切、直观、具体形象的感觉。美丽的花卉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要求明确,特别是初读课文时,出示的“小小提醒”我认为很有必要,提高了学生自读课文的实效。形近字的区分认读,组词设计也很及时,做到了当堂达标。感悟朗读是课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吕老师在教学中突出了重点段,并通过让学生挑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出理由,通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比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境。如果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读,可能效果会更好。作业设计:查资料,学写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
郭老师做的课件漂亮。训练扎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识字牢固。
二、朗读不太充分。
总之,四位老师的课有好的地方值得我去学习,也有不足的地方提醒我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第三篇:三年级《花钟》评课稿
三年级《花钟》评课稿
三年级《花钟》评课稿1《花钟》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带有浓重科学性的阅读文章,文字生动,语言优美。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教学难点是阐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听了陈霞娟老师执教的《花钟》这一课,我觉得她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
一、清溪瘦水自成韵。
回顾陈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那是一种“耐心等待、自然绽放、不加雕琢”的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首先是陈老师身上那种特有的亲和力,她的教态亲切、自然、大方、得体。虽然偶尔呈现“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的局面,但整节课娓娓道来,犹如一条潺潺的小溪静静地流淌在孩子们的心田。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生不会感到任何压力,自然能够畅所欲言。总之课堂上教师的收放自如与学生的积极参与都给人以清新愉悦的感受。有人说“等待是一门艺术”,课中陈老师多次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寻找、去思考、去评价,我相信这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是密不可分的。
二、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语文课姓“语”,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从课堂和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让它直接指向语文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本节课上陈老师多次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它真正为教学服务。我们都明白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兴趣得到激发,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提高。在教学中,陈老师努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导入新课时陈老师首先出示花钟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这样直观地让美丽的花儿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如同走进了花的世界,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做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当学生还沉浸在美的感染中时,陈老师趁机出示最后一自然段介绍花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花钟”,自然导入,让学生带着发自内心的渴求走进文本,去感受、体验语言文字的美。再如:各种鲜花的图片与文中美言相结合的展示,这样图文并茂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流露出一种自然的美,生趣盎然,而且与教材情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三、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陈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意在初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一自然段,交流各个时段各种花开放的样子,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妙处。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能运用书中的描写方法,进行仿写。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写法所展现的植物开花状态,明白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可以使文章更优美,更生动。教学流程环环紧扣,一步步引领学生感知课文,从而体会作者美妙的构思以及大自然的奇妙,这样的设计当然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陈老师也恰如其分地做到了。比如:品读第一自然段时紧紧抓住了花开放时的不同样子,让学生体会写法的不同,并在体会的同时,很好地结合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欣赏花儿美丽的样子时,去理解和体会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不同的动词来描写花开放的情景,从中体会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在暮色中苏醒,舒展开自己的花瓣等,用词十分优美。然后再让学生体会句子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让学生去仿写,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得到了及时的积累与运用。
这样悉心的指导我相信学生一定能模仿文中的拟人写法,也能把其它花的开放写得很优美。只可惜时间有限,没能让我们领略到孩子们的奇光异彩。
三年级《花钟》评课稿2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认为陈老师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一些细节的教学上还可以再完美些。在这我想提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议供大家商榷,如有不妥,请多批评指正!
一、注意分配教学时间。
陈老师在导入后让学生初读课文再互相评价,这时已经用了整整19分钟,将近这节课的一半时间。这里老师是否可以在课前让孩子们充分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节约一些时间,让后面品读第一自然段的步伐更从容?
二、注意安排教学细节。
陈老师在教学“艳丽、淡雅”这两个词语时,一开始直接让孩子们写词,由于缺乏指导,导致后来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运用这俩词描写这些花时学生一知半解。这时老师再一边范写一边指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艳丽”。这里是否调换一下顺序?如:在一开始先指导学生弄清词意,再指导学生书写,最后再引导学生运用,这样做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三、注意加强朗读、学法指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句话强调了朗读的功能及其重要地位。可见朗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陈老师的设计确实做到了让学生充分地读,并且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有自由练读、指名读、对比读、齐读等,但总觉得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我想主要是学生感悟不够,以致朗读指导的有效性还没完全凸显出来。
如:陈老师在教学时,能够让学生自己寻找到各种花是如何开放的,而且也有非常漂亮的图片与名称,那么是否能在每幅图片下面再把相应的句子也打上,然后指导学生一边欣赏图片一边再次感受课文语言之美,进一步激发情感,培养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对花的喜爱,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呢?再如:在学生理解“欣然怒放”的时候,是否可以请学生在观察万寿菊开放的画面后,让学生说说这些万寿菊开得怎么样?再请学生说说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朵,你会怎么做,怎么想,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这样是不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欣然怒放”的意思呢?
四、注意突出教学重点。
在进行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时,老师是否可以用一个大问题“课文中的花钟都种了哪些花?你最喜欢哪一种?”统领这一段。在字面上理解之后,让学生填表,是否一目了然?然后再让学生试着画一个花钟,学生的理解是否就会更加到位?接着,老师再出示一段文字,让学生填一填,各种花是怎样开放的?学生是否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句子表达的多样性,更能为后来体会语言的优美做铺垫呢?
总体来说,陈老师的这堂课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有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改进。
第四篇:花钟听课评课记录
《花钟》听课评课记录
《花钟》听课记录:
在教学《花钟》一课时,教师根据教材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需要的同时,在上课伊始,教师就创设了吸引学生的情景,播放多媒体课件──各种鲜花并配有欢快的新疆维吾尔族音乐,将学生很快带入情境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情感得到激发,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示范作用。在课堂中适时播放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为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贵有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花钟”这个词在学生眼中是陌生而又新奇的。疑问是自然生成的。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设计这一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同时也是对学生尊重的表现。
这个问题问得好。通过让学生反复读,反复思考和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同样都是花开了,课文中的用词是非常的丰富多彩、生动形象。阅读对于学语言的意义不仅在于读懂了你正在读的东西,而且更在于从阅读中学习别人的修辞造句,学习别人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学习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对花进行丰富精妙的描述,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使学生启迪心智、放飞心灵、陶冶性情、提升精神,更加完美,从而更加体现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课要体现出它的工具性,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使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更加扎实。
“注重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是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说明了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地位。教师在学生不易读、要紧处、关键处、精彩处做了适当的点拨、讲解,让学生能悟其义、悟其情,以读代讲,以读促讲。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对“大致”一词的感悟理解,远远超越了对一个词语的辨析。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进行大量的词语训练,不能为了教学词语而教学词语。强调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词语,同时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体验。
《花钟》评课记录:
《花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此课文描写了各种美丽的花儿争芳斗艳的景象,揭示了自然界花儿的奥秘.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文章的特点,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恰如其分、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感受到花儿的美丽和科学家做法的神奇。在教学课文第一段时,教师用饱满、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和激情。“欣赏了这么美的句子,看到了这么多五颜六色的花,老师也想读读这段话,行吗?”“听了老师的读,你有什么想法?你愿意读读吗?”就这样,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感染、升华,通过学生反复朗读,教师又通过多媒体课件与学生进行游戏,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会背诵第一自然段,从而学生更加产生了对各种花的喜爱,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倘佯在百花园中观看花儿绽放的美姿,及对花钟的好奇,提升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水平。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美,一种不知不觉的美,一种不露声色的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这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欣赏。这种“不露痕迹”的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的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的境界。
第五篇:花钟说课
花钟说课
各位老师,下午我,这是我的第一次说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接下来开始我的《花钟》说课。
我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牵牛花”、“蔷薇花”等9种花,理解“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等词,会写“醒”字。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第1段,感受作者语言的丰富性、准确性,并积累表示花开的语言。我的教学设计是按照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的。
首先板书,花,请学生说说认识哪些花,由花引出这首儿歌。儿歌告诉我们不同的时节会有不同的花开放,由此引出一天之内,24小时也有不同的花开放,补充课题:花钟。这一过程的设计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接着请学生读题质疑,带着疑问去朗读课文。
过渡到第2环节,初读感知。明确要求后学生自由朗读。朗读结束进行字词检查,字词检查部分我分成3组。第1组。关注字形,告诉孩子理解生字的意思可以通过它的部件或偏旁来理解。燥、灼两字在字形上都是火字旁,灼伤的意思就是烧伤。“暮、晨”都有日,与时间有关。凌晨是指早上刚出来的时候,暮色是指傍晚太阳落山时的时候。本来这一环节是先出现暮与晨,再出现燥、灼,试教过程中学生不能立刻回答两字暮与晨都有日,顾老师就建议将两者位子换一下。这个改变在最后呈现的时候学生能准确说出来。接着在由暮色引出句子,齐读。第2组,关注2个第三声。第3组,抓住关键字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些词都是写花的,但是又各有不同,争奇斗艳是写花儿们在美,芬芳迷人是说花的香味,欣然怒放是说花开放的姿态,第1次试教,请学生哪个词写花在比美,哪个词是写的香味,学生找到后就结束。师傅建议学词的过程要扎实,让学生知道理解为什么这样选,于是追问学生为什么。以争奇斗艳为例,问从哪里看出来是在写花在比美,学生回答争、斗两字告诉我们花儿们在比美。总结原来理解词语还可以抓住其中的字来理解,同样的方式理解芬芳迷人、欣然怒放,对于艳丽与淡雅的理解我还通过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是写花的颜色。
学完了词,考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花钟是什么?为什么选择B。这个环节是告诉孩子的阅读理解的方法。遇到问题,首先从原文中找到答案,然后根据答案选择正确的选项。在最后呈现过程中我们班的孩子出现了其它答案,幸亏试教时师傅支招,才顺利解决。理解了花钟,再补充日内瓦大花钟,帮助孩子从视觉上感知花钟的样子。
接下来进入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这段文章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先总的说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然后再具体的说各种花儿的开放时间与开放姿态,作者在表达花儿们开放的姿态又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十分生动、形象。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分成4步走,第1步,认花名。请孩子自由朗读,边读边划出花名,校对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一一呈现。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花,所以才有作者说的“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第2步,记花时,开小组火车朗读,每一组读一种花,读的过程中发现花儿们的开放时间是不同的,请孩子们再动动笔用波浪线将花儿开放的时间画出来。然后讨论“左右”是否可以去掉,帮助孩子理解作者语言的准确性。第3步,在前2部的基础中,小组合作完成花钟,明确任务和师范后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合作中发现学生对几点左右有问题,于是集体讨论几点左右是一段时间,与整点时间相区别。小组合作完成花钟后,请1小组汇报,其它组校对,同时流出时间给孩子们稍作修改。完成了花钟,回到文本,这些发现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留心观察的,由此引出这一自然段的总分结构。这个环节是我4次试教以后,师傅建议我加的。因为第1次试教,我一句句分析,过于繁琐,第2词试教,选择学生提到的句子分析,没有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现,第3次,重点讲解,感觉每个句子都可以当重点来说,最后选择小组合作,它有小组内组员间的合作,也有组间之间的交流,课堂顿时变得开放了,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室也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而我真正成了辅导者。第4步,积累花开的语言。将老师写的与文章中的相比较,哪句更好,为什么,这是为了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语文的形象、生动。同样是表示花开,作者却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再提供课外积累,孩子们一下子就学习了许多表示花开的词,也为作业中照样子写句子打下基础。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语言积累,再一次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在合作过程中,指导孩子加上动作、表情。展示时,孩子们那天真的表情、稚嫩的动作,教室成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考虑到时间问题,我将醒字的教学作为机动环节。
最后我对本次课堂做一个总结,并布置作业,课外找其它花儿开放的时间并模仿作者的样子来写一写。本次教案设计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指导,尤其是师傅的句句斟酌,我们以六基课堂为基点,充分展现学生的小组合作。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的聆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