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教案 知识要求:
1、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灾害之间具有相关性的基本特点;
2、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从而认识到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
3、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基本措施 智能训练:
培养学生依据图像资料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思想教育: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阅读要求:
《印度1.26地震》 《泥石流与滑坡》 教学重点:地质灾害的防御 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 教具:投影片 课型:新授课
教法:情境呈现、讨论分析、归纳小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了解陆地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多种资源。但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非常剧烈,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形成灾害,进而影响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视频资料]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实例过程呈现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定义
2、分类、成因、特点
①构造地震
定义:由于地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成因:地应力的积累-释放
地下岩层断裂,错位,产生震动,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由地下向上传播,引起地表震动。特点:活动频繁(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的90%)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最强。
②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和岩浆活动引起。一般震级不大,影响范围小。③塌陷地震:由于地下洞穴(岩溶区、地下采矿区)、地层滑落等而引起的。一般规模小,为数不多。
[总结]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问题]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3、地震的分布规律
在具有一定活动性的断层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按板块构造理论,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易发生地震。
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地震要素
[结合插图,讲清各地震要素的概念]
①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等震(中距)线。②地震波:地震时,由于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先到达地面而引起地面上下颠簸;而后横波到来,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摇晃。
5、震级和地震烈度 ①里氏震级定义 ②地震烈度的定义 ③影响烈度的因素:
A、震级和震中距---直接因素
[问]同一条等震线上,地震烈度是否相等?
B、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也是影响因素。
6、地震的分类微震①按震级分有感地震 破坏性地震 浅源地震
②按震源深度分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 ③按成因分
7、地震危害和地震预报
(1)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我国处于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交界地带,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的7.8级强烈地震,顷刻之间,唐山市变成一片废墟,死亡24万人;1999年9月21日台湾地震,损失近百亿美元。
地震不仅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还常诱发地裂、山崩、海啸、滑坡等灾害,因此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介绍《印度1-26地震》(2)地震预报 ①摸索阶段
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二)火山喷发
1、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强烈显示。
2、火山喷发的原因和过程
3、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4、火山的构造:
火山锥:火山喷发物大部分在喷出口周围堆积下来,形成圆锥形的火山。火山口:位于火山锥的顶部的漏斗形喷口。火山通道:火山口以下的一个通向地下的长管。
5、火山喷发物-气体、熔岩、固体喷发物
6、火山与人类的关系
害:熔岩会摧毁田园、建筑等;火山灰会遮天蔽日,影响交通;引发地震 利:会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
(三)滑坡和泥石流
1、定义
2、危害
3、我国活动情况
[阅读材料]阅读《滑坡与泥石流》材料,加深理解。[读图思考]我国泥石流分布的地区与我国地震带分布的地区有哪些共同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联系?
如我国西南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并且山体断裂比较发育,岩石破碎,容易发生滑坡,若该地区气候多雨,流水冲刷作用强烈,地表物质疏松,就又容易促使泥石流的发生。可见,因为这几种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有关联性,所以在空间分布上也具有大体的一致性。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举例分析]
1、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
当今世界,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的强度不断增高。
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和法规体系。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小结]我国是多地质灾害的国家,全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灾害多发区,曾经因地震、滑坡等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要有效防御地质灾害,要求全社会都要给予重视。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能更有效地开展和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第二篇: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教案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八(3)班
——王祥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2.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比较、归纳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形成综合分析总是的能力。
(2)地质灾害的防御。2.难点
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3.解决方法
充分利用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片及录像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火山构造示意图;“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
景观图片:地震后的废墟;火山喷发的景观;滑坡及泥石流景观。录像:《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发生过程》。
五、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看录像、读图及观察景观图,使学生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通过讨论分析认识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和如何防御地质灾害。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并培养运用旧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地震防御措施的讨论,增强学生临灾的应变能力。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地质灾害的概念
可与前面学过的气象灾害作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气象灾害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而地质灾害则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即它们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的。2.关于地震 [播放录像]《地震》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
[提问,启发讨论](1)什么是地震?它是怎样产生的?(2)什么是震源、震中和震中距?(3)地震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 [投影片]“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提问]指出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布在哪里?与我国的关系如何?学生回答。
[提示]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景观图]地震后的废墟。[展示资料]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归纳]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3.关于火山喷发 [景观图]火山喷发。了解火山喷发的现象。[播放录像]《发山喷发》
[教师提示]带着以下问题观看录像片。(1)片中流动的红色物体是什么?
(2)覆盖在建筑物上的灰黑色的物质是什么?(3)这些物质来自何处?(4)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投影片]火山构造示意图。
[提问](1)简述火山的构造;(2)说明火山与火山喷发的区别。学生回答。[提问复习旧知识](1)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可分为哪三类?(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2)我国各类火山的分布如何?(我国的活火山主要分布在台湾和新疆境内,他们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黑龙江的五大连池是休眠火山,他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山西的死火山群,在人类历史以来没有重新喷发过。)[提问]火山喷发会带来哪些灾害?会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
学生集体讨论、发言。
[提示]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就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在印度尼西亚人们愿意在火山周围进行农业生产,因为火山喷发后的土壤变得比较肥沃。4.关于滑坡和泥石流
[提问,引导讨论]带着以下问题看书第134页—第135页及录像片(1)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哪些地方?(2)它们主要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3)滑坡和泥石流在哪些条件下容易发生?(4)区分滑坡和泥石流发生过程的异同。[播放录像]《泥石流发生过程》。[景观图片]滑坡、泥石流。学生就近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归纳] 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地表起伏较大的地区,如山区。在地表植被差及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它们容易发生。它们发生过程的相同点表现在:主要是重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人类活动可诱其发生。两者的不同处表现在: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形成泥石流必须有水的参与。5.关于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投影片]“中国地震和泥石流分布”图。
[提问]我国泥石流与地震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分布地区大体一致。)
[提问]学生就近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泥石流与地震的分布地区大体一致是怎样形成的?(2)以上四种地质灾害之间相互有什么联系?(3)地质灾害还会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吗?(4)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诱发什么地质灾害? 学生集体讨论、回答。6.关于地质灾害的防御
2017年9月24日
第三篇:预防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2.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比较、归纳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形成综合分析总是的能力。
(2)地质灾害的防御。2.难点
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3.解决方法
充分利用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片及录像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火山构造示意图;“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
景观图片:地震后的废墟;火山喷发的景观;滑坡及泥石流景观。录像:《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发生过程》。
五、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看录像、读图及观察景观图,使学生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通过讨论分析认识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和如何防御地质灾害。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并培养运用旧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地震防御措施的讨论,增强学生临灾的应变能力。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地质灾害的概念
可与前面学过的气象灾害作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气象灾害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而地质灾害则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即它们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的。2.关于地震 [播放录像]《地震》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
[提问,启发讨论](1)什么是地震?它是怎样产生的?(2)什么是震源、震中和震中距?(3)地震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 [投影片]“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提问]指出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布在哪里?与我国的关系如何?学生回答。
[提示]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景观图]地震后的废墟。[展示资料]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归纳]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3.关于火山喷发 [景观图]火山喷发。了解火山喷发的现象。[播放录像]《发山喷发》
[教师提示]带着以下问题观看录像片。(1)片中流动的红色物体是什么?
(2)覆盖在建筑物上的灰黑色的物质是什么?(3)这些物质来自何处?(4)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投影片]火山构造示意图。
[提问](1)简述火山的构造;(2)说明火山与火山喷发的区别。学生回答。[提问复习旧知识](1)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可分为哪三类?(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2)我国各类火山的分布如何?(我国的活火山主要分布在台湾和新疆境内,他们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黑龙江的五大连池是休眠火山,他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山西的死火山群,在人类历史以来没有重新喷发过。)
[提问]火山喷发会带来哪些灾害?会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
学生集体讨论、发言。
[提示]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就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在印度尼西亚人们愿意在火山周围进行农业生产,因为火山喷发后的土壤变得比较肥沃。
4.关于滑坡和泥石流
[提问,引导讨论]带着以下问题看书第134页—第135页及录像片(1)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哪些地方?(2)它们主要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3)滑坡和泥石流在哪些条件下容易发生?(4)区分滑坡和泥石流发生过程的异同。[播放录像]《泥石流发生过程》。[景观图片]滑坡、泥石流。学生就近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归纳] 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地表起伏较大的地区,如山区。在地表植被差及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它们容易发生。它们发生过程的相同点表现在:主要是重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人类活动可诱其发生。两者的不同处表现在: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形成泥石流必须有水的参与。5.关于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投影片]“中国地震和泥石流分布”图。
[提问]我国泥石流与地震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分布地区大体一致。)[提问]学生就近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泥石流与地震的分布地区大体一致是怎样形成的?(2)以上四种地质灾害之间相互有什么联系?(3)地质灾害还会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吗?(4)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诱发什么地质灾害? 学生集体讨论、回答。6.关于地质灾害的防御
[教师提问,引发讨论]人类一些不合理的活动会诱发地质灾害,而人类也不会被动的接受灾害带来的损失。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将损失降低? 学生就近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出代表发言。[教师归纳]防御地质灾害主要应做三项工作:(1)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监测、预警系统;(2)加强管理,健全减灾工作的法规;
(3)实施预防措施(具体措施可启发学生多提出一些)。[教师引导讨论]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在了解到四种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以及危害的基础上,也初步掌握了部分防御灾害的措施。在我们的家乡—北京,应重点防御哪种地质灾害?如果发生地震,我们如何做才能保护自己? 学生集体讨论。
[教师归纳]在不同场合中有不同的做法,如在学校、在家里、在公共场合等,结合实际进行防震教育。
(三)总结扩展
陆地环境所产生的给人类活动带来不利影响的一些现象,我们统称为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等,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而地质作用过程一般极其缓慢,并且由量变到质变。即使地质灾害这些突发现象,也是经过长期能量积累后突变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我们认识自然,掌握其发展规律,就能利用其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为人类造福。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预报工作在世界上还是比较先进的,但是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七、板书设计
第八节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一、地质灾害
二、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地震的发生 2.地震的构造 3.震级
4.世界地震的分布
(二)火山喷发 1.火山喷发的发生 2.火山的构造 3.火山的分类
4.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三)滑坡和泥石流
三、地震灾害的关联性(用→表示可能)
四、地质灾害的防御
1.科学研究,预报准确。2.加强管理,制定法制,宣传教育。3.预防措施:工程建设,植物造林等。
第四篇:防地质灾害教案
2015-2016学第二学期安全教案
《防地质灾害》
小一班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地震、防汛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2.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3.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5.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
二、活动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比较、归纳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形成综合分析总是的能力。
(2)地质灾害的防御。2.难点:
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3.解决方法
充分利用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片及录像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1.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2.景观图片:地震后的废墟 3.录像:《地震》、《洪水来临》
四、活动过程: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震、洪水的危害,并培养运用旧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地震防御措施的讨论,增强学生临灾的应变能力。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地质灾害的概念
可与前面学过的气象灾害作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气象灾害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而地质灾害则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即它们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的。2.关于地震 [播放录像]《地震》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
[提问,启发讨论](1)什么是地震?它是怎样产生的?(2)什么是震源、震中和震中距?(3)地震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 “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提问]指出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布在哪里?与我国的关系如何?学生回答。
[提示]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景观图]地震后的废墟。[展示资料]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归纳]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教师引导讨论]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在了解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以及危害的基础上,也初步掌握了部分防御灾害的措施。
(三)防汛
1、出示洪水来了的场景图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 教师:“图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洪水对我们的生活会带来哪些危害?”
2、幼儿自由讨论、交谈:洪水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做? 教师小结:(把防洪小知识编成儿歌教给小朋友)洪水来了莫惊吓,迅速求救往高爬。切断煤气和电阀,寻找木板做舟伐。
3、播放“防洪小知识”的课件给幼儿观看,让幼儿了解一些防洪知识。(往高处跑、关水电门、不能在水沟边走、不能随便喝洪水、找游泳圈或者木盆当船)
4、与幼儿讨论哪些地方是能躲避洪水的高地? 幼儿先自由谈论。教师小结:(能躲避洪水的地点:高楼顶、房顶、山顶)
5、请幼儿说说在我们幼儿园哪里是能躲避洪水的高地?
6、防洪安全演练。(幼儿能有序的听指挥撤离到高处。)活动总结:
陆地环境所产生的给人类活动带来不利影响的一些现象,我们统称为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等,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而地质作用过程一般极其缓慢,并且由量变到质变。即使地质灾害这些突发现象,也是经过长期能量积累后突变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我们认识自然,掌握其发展规律,就能利用其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为人类造福。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预报工作在世界上还是比较先进的,但是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第二幼儿园
2016.5
第五篇:地质灾害
提前计划早安排
确保汛期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屏边县国土资源局自2002年4月实行机改以来,随着职能的划转,该局对这项新业务的开展较为陌生,为保证地质环境工作的衔接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不折不扣,大胆探索,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尚未出现过重大的地质灾害事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有效地遏制因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危害,屏边县国土资源局针对历年来降雨量多的贯例,结合屏边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沟壑纵横,立体气候,加之人为工程开挖,植被破坏严重,雨水较集中,分布不均,易发生地质灾害等特点。切实加强纵横向联系,结合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屏边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突发性应急预案及重点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入春以来,为尽早做好各项渡汛防范工作,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该局在原掌握建档管理的基础上,主动与当地气象、水利、城建、地震等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对辖区内可能预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进行了一次彻底、全面的调查排查,力争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最大限度地减轻和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侯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