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天的声音》教学设计(朗读指导)
《春天的声音》教学设计(细读品味)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春天的美妙多彩,学会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语感。学会积累和运用语言。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春天的美妙多彩。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小朋友,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这个季节不仅美好温暖,美丽多彩,而且生动活泼,有许许多多美妙的声音。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习一首儿童诗《春天的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去聆听美妙的声音吧。
谁愿意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请伸出小手 板书:春天的声音(齐读、指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导学课文
(一)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看自己能解决哪些刚才提出的问题。2.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读读认认。
认读生字卡,找出课文中相关的词和句子,读一读。3.配乐范读课文,你觉得春天的声音怎么样?
(二)细读品味
1.学着老师的语气自由读课文。课文中写到了春天的哪些声音?用笔划出有关的句子。
2.指导朗读:划出有关句子(划),读一读(读),想一想是什么景象(想),再体会着读一读,你觉得哪个词需要强调,就在下面点上小圆点,读得稍重一些(再读),最后配上动作,把声音表演出来(演)。重点指导一句。
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按照老师刚才教的方法在小组内读一读,看谁
1/4
的表情好,动作美,声音甜,读得最有感情。
4.“虫儿们在草丛中演奏:胡琴、笛子,还有古筝”从这句话中你感受(想像)到什么场面?小组交流,指名汇报。谁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把这句话改写一下:
虫儿们在草丛中演奏: 有的„„有的„„还有的„„ 出示“在静静的春夜里,你能听到绿叶抽芽、种子出土声” 谁能读好这句话?对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不明白,既然能听到这些声音,为什么还说是“静静的春夜”呢? 愈是在静谧的氛围中,愈能听到细微的声音。在静静的春夜,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6.让我们再听一听春天的美妙的声音吧。放录音:鸟叫声,蛙唱声,蜜蜂、小虫鸣叫声等,谁能够用“我听到了„„听到了„„还听到了„„”把你刚才听到的声音(在课文中读到的声音)说出来?
7.大自然是个神奇的魔术师,各种事物都有声音,如果用双耳倾听,你能听到清脆响亮的声音,比如鸟的欢叫,虫的鸣唱;如果用心去感受,你能听到微妙细小的声音,比如种子出土、绿叶抽芽、万物生长。这么多这么美的声音组合成一曲美妙动人的交响乐,真是妙趣横生啊。(板书:妙)8.那么在这美丽的春天,你还听到过或感受到大自然的哪些声音呢?请小朋友们先看大屏幕,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又听到了什么声音?(小组交流)课件出示:
山泉叮咚,竹笋拔节,春蚕吐丝,小鸡破壳,牡丹开放,流星划过夜空,月亮跃上树梢等画面„„
指导说话:我听到了„„
你能听到„„(愿意把你听到的声音启示大家吗?换个句式说说)多么美妙的声音,多有诗意的语言啊,这是小朋友们心灵之花开放的声音,这是生命歌唱的声音,小朋友,你也是小诗人,快快动笔把你感悟到的声音在工作纸上写下来吧(你喜欢哪种表达方式就在哪一种的下面写)。
9.出示课文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比一比,有什么异同?能和第一句读得一
2/4
样吗?读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第一句后面是破折号,表示引起下文,可读得高一些;最后一句后面是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种声音,要读得轻一些)
(三)回归整体
把这两句话放到课文中再读读,体会体会。齐读课文,看谁的表情好,声音甜。
(四)结束语
春天是美丽多姿的,春天是丰富多彩的,希望小朋友下去后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歌、文章或者是图画、歌曲,也可以自己动笔写一写画一画,下节语文课我们交流分享。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认定目标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春天的声音》。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阅读了课文。大家对课文还有什么问题吗?
出示学习任务: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2.学写本课生字。
3.交流分享有关春天的诗文画歌等。
二、指导背诵
小朋友喜欢这首诗吗?看谁能最快地背下来。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平时都喜欢用什么方法背课文?(按重点词提示背、理解背、尝试背、想画面背等等)出示课件,提示指导背课文。指名背,小组背,表演背。
三、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
生字宝宝听小朋友们背得这么动听,也急着跑出来听了。大家还认得它们吗?(指名读、组词读、说话、齐读)2.指导书写
老师想请小朋友体会另一种声音。当笔尖划过纸张时,你听到过声音吗?让我们一起来体验吧。
3/4
在纸上跟老师学写生字。比比谁的字写得漂亮、整洁。选择自己喜欢的字组词、说话。小组评评,推荐写得好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3.我会写
4.多音字也难不倒我:曲
四、交流分享
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文画歌等,下面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推出小组最喜欢的展示。
五、自由活动
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你喜欢诗,就请你吟诵春天的诗;如果你喜欢画画,就请你拿出画笔,画一幅春天的画;如果你想唱歌,就请你放开喉咙,唱一曲春天的赞歌吧。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六、课外延伸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里万物复苏,春天里万紫千红,自古以来人们用各种方式歌颂春天赞美春天,刚才小朋友都作了交流。这里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些,希望有兴趣的小朋友下去搜集和欣赏。
名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名篇:朱自清《春》 名画:张泽端《清明上河图》
4/4
第二篇:《跳水》教学设计(朗读指导)
《跳水》教学设计(朗读指导)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词的基本含义。
2、抓住重点语句想象场景,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故事的惊险,并从中受到启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积累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师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2、学生读书感悟、讨论、交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教学重点:
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在《跳水》这篇课文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谁说说这个故事大致是怎样的?
(指名简要说一说初读后的感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读课文,交流预习中的问题。(1)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吓唬”应读 xià hu “龇”的读音 zī。“猴”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
/ 4
(2)交流不懂的词语,(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醒悟:认识由模糊而变得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课文中指明白。悟,理解,明白。
……
2、谈谈课文中描写的跳水场面与你印象中的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1、轻声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2、认真默读课文,把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画下来,并做简单的批注。(1)自读,批注。
(2)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3)在全班朗读句子,然后进行评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第二部分事情的发展过程,感受心情的变化——担心、紧张。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3、查找资料:了解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伟大的作家。
第二课时
一、情境入课。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碰到过困难或经历过一些危险吗?当你们面临这些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你们是怎样处理问题的?下面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跳水》这篇课文,学完后,它会给我们一些启示!(板书课题)
二、指导朗读精彩句段。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感觉?(趣、险、智……)你认为这个惊险故事中的关键性人物到底是谁呢? 找出有关句段读一读。教学预设:
/ 4
1、猴子。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是啊,猴子太放肆了,它有哪些放肆的举动?请你读出来。
(引导学生想象猴子放肆的动作,进而让学生读的绘声绘色。)
2、水手。体会水手的三次大笑,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水手的三次大笑对猴子的放肆和孩子身临险境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3、船长。(分析船长的经验丰富、机智果敢、头脑冷静)
就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1)学生读相关的句子体会:“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想法一: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因海水的缓冲作用,可能还有生存的机会。想法二:要快,否则孩子就会失足掉下来。想法三:用枪逼迫孩子,使孩子不犹豫,马上跳下来。
指导朗读:语气坚决、语速快、声音响亮。读出船长的机智、果断。(2)启发提问: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到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危险,船长的镇定,机智)
(3)孩子得救了。理解体会句子 “孩子像颗炮弹……”
“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孩子像颗炮弹说明了什么?
(说明孩子从很高的横木上跳下来,就像炮弹一样猛,如果掉在甲板上一定会死。由此可见船长机智、果断。)
40秒钟,为什么让大家觉得时间太长呢?
(40秒钟虽然不长,但大家由于担心、害怕、紧张,因而觉得时间太长了。)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孩子得救了,我们每一位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提示:可以对孩子说,对船长说,也可以对水手们说……)
2、假如你当时在场,你还有别的办法救小孩吗?
/ 4
(让学生各抒己见,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和同学交流。(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四、作业布置。
以《孩子被救上甲板之后》为题,续写课文。
/ 4
第三篇:《桥》朗读指导教学设计
迁西县三屯营镇高家店小学 关利孟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领悟作者表达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
四、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桥》这篇课文,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难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播放洪水画面)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奔腾而来,势不可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求生是人的本能。当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窄窄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党支部书记,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做出的人生选择,留下的感人事迹。
二、品读描写,体会精神。
1、请同学们用心去读课文,划出令你感动的语句,结合当时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为什么感动?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引导学生发现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沉浸在山洪无情当中的无奈;然后让学生就“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谈谈说说。这样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自然灾害的无情,才显得村庄被毁的心碎,也才显得更加可恨山洪魔鬼般的摧残。
指导学生紧紧围绕“凶猛”进行朗读,读出山洪的凶猛,越读越凶猛,就越能体验自然灾害的无情。
为此,抓住文中简短的句、段,配上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山洪倾泻的声响音效,让学生声文并茂,入情入境地反复朗读。我采用个人朗读,双人朗读,小组朗读,多组朗读,集体朗读等多种形式,层层递进,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心碎不已。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洪水的凶猛,让学生体会“咆哮”、“肆虐”等词时,我抓住了文中的比喻、拟人句。
师:“老师没有觉得文中是当人来写,你觉得更像什么?” 生:“更像魔鬼”、“像猛兽”。
师引导:“那请你们充分想象,说几个比喻句。”
学生拓开想象,补充、丰富了文中的比喻句,加深了对洪水的感受,朗读自然也因体会的深切而更到位了。
2、学生自学课文,用心去读,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3、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让你感觉老汉像一座山?这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
(2)老汉真的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让同学们通过齐读来感受一下,这是个怎样的老汉。我再通过引读前面村民恐慌那部分段句,让学生体会,和惊慌失措的村民相比,老汉是那样的沉着、冷
静、临危不惧啊,他就像一座山。在村民们的心里,这个老汉高大的形象就像一座山。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句子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1)老汉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喊这句话的?(2)老汉是用什么语气喊的呢?(3)老汉对抢先逃离危险的党员态度?
学生通过体会,有感情朗读,注意语气,教师范读、指导。
课件出示句子3:老汉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的像只豹子。(1)划出动词,说说这些动词写出了什么?(2)这个小伙子是谁?
(3)讨论交流:小伙子被揪出来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想对爸爸说?老汉为什么这么凶,心里又是怎么想的?(4)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4: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 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问:他俩的哪个动作让你们印象最深? 生答:推。
再次引读:同学们,木桥要被冲垮了!容不得多想,老汉一边用力推着小伙子,一边吼道──容不得多想,请你加把劲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容不得多想。“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4)老汉似乎会喊些什么呢?(出示文章内容)
学生齐读课文。
洪水依然在咆哮,可人们的心却在哭泣,最伤心的是一位老太太。首先我深情朗读结尾(配乐:《我的父亲母亲》):“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接着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这个老太太,此时此刻,你明白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紧接着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表达自己灵魂深处的感言,不然而然地产生对失去亲人的无比悲痛。由此可见,让学生体验着读,读出悲痛之情,引出人们对失去救我们的老汉和他儿子的无比悲痛,痛入心扉,痛得心麻。
三、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1、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2、师小结:正是这样一位老汉,把村民们送上了这座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他的精神,他的精神之桥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在生死关头,老汉作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了大灾中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四、领悟写法,感受表达特色: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让你感动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3、想象写话,祭奠的这一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老支书的墓前跪了一片。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乡亲们的肺腑之言。
板书:
桥
老汉
乡亲们
沉着冷静
惊慌失措
断
撞
威严果
疯了似的无私无畏
舍己为人
跌跌撞
你拥我挤 生命桥 连心桥
第四篇:触摸春天朗读指导及反思
13、《触摸春天》朗读指导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结识了新朋友——安静,知道了她的故事。今天我们将透过这散发着墨香的文字走进盲女孩安静的内心世界,和她一起触摸春天,感受美好的春光。
二、品读“奇迹“
1、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四自然段,想想:盲童安静在触摸春天的过程中,创造了哪些奇迹?用波浪线勾出来,并做简单的批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思结合,把句子画在书上,提高课本的利用率,从文字表面寻找奇迹,突破教学重点。】
2、学生按要求学习、批注。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安静在触摸春天的过程中,创造了哪些奇迹?
(1)出示句子: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师: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是奇迹?(画出 拢住蝴蝶)为什么? “竟然”是什么意思?(读出“出乎意料的感觉”)
4、学生交流,指名读。
5、师评价。(注重关键词语的重音。板书)
6、师范读,并指导朗读。强调,读书时,不仅要调整语速,还要注意语气的停顿,注意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板书(语气停顿恰当)
【设计意图:通过范读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重读,体会语气的停顿。】
7、学生自读后指名读。
三、想象感悟:
1、安静原本想到自己能捉到蝴蝶吗?你从哪句话看到?交流 出示句子: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2、想象理解全新的经历。
不想感受一下安静这种神奇的经历?请孩子闭上眼睛,感受蝴蝶在手中扑腾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让学生体会出安静对生命的体悟,体会出蝴蝶的那种生命的跃动,那种求生的欲望。进而通过想象能力与发散思维训练,来理解课文的升华。】
3、师小结:同学们,安静此时的感受和你一样,她感受到蝴蝶在挣扎,想极力逃脱,这种生命的力量,这种求生的欲望都让安静感到欣喜,感到惊讶?
4、学生读这句话。
提出读书要求:要注意关键词语重读,语速快慢适中、语气停顿恰当。
5、指名读并评价。
四、总结:
同学们,书就应该这样读,身临其境,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把文章读的绘声绘色,入情入境。
板书: 关键词要重音
语速快慢适当
语气停顿恰当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主要采取朗读感悟的方法,让学生走进安静的内心,感受她对生活的热爱;走进作者的内心,感悟他对人生的思考。
在整体朗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谈出自己的感受;在体会到作者的惊叹之后,我要求学生想象安静拢住蝴蝶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在理解“从未体验过的地方”时,我让学生想象那个地方会有些什么,安静此时的心里会有怎么样的感受。这些想象既丰富了课文内容,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到安静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又能披文入情,展开心灵对话,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安静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我力争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合作者,在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时,通过启发、暗示、点评让学生进入到语言中,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在找出使自己惊叹的句子以后,我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体会用词,在读思想议中体会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积累。
可惜的是,原来的设计是让学生从课文的3、4自然段中找出安静创造奇迹的句子,通过对句子的的分析让学生而更深地体会到盲童安静能拢住一只蝴蝶多么不易。体会她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可叹之处。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没有深层次地深入到安静的内心世界,所以对于安静心里的感受并不深入,从而体会不到安静那种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光明的向往之情。
第五篇:《“番茄太阳”》朗读指导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番茄太阳”》是苏教版小语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感人的作品。文章弘扬亲人之爱,无私之爱、朋友之爱等,揭示人与人之间无比美好的真情。《“番茄太阳”》以“我”的见闻为主线,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叙述了“我”与盲童小女孩明明之间的一段交往,抒发了“我”的内心感受,表达了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这篇文章给人一种柔柔的美,在平淡之中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于细微之处催人奋进。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无疑是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朗读指导尤为重要。
二、教学设计设计
1:朗读作者补充背景的作品片段,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她叫卫宣利,她是一位女作家。读过她文章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出示,师配乐读):
这是一个情感世界的文字花园,她用双手在键盘上敲击,诉说着生命中爱的奇迹。《番茄太阳》同样也是一篇感人的文章。我们读这样的文章一边读,一边就好像跟她说话一样。我们要读明白,她在跟我们说些什么。下面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愿意来给大家读?(指名读)
师:你知道,卫宣利阿姨在第一自然段里告诉你什么了?
师:对,她告诉你她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但是,她还有一些话,没有跟你讲,你再读读她这篇文章。
(出示,师生集体接读)卫宣利作品——《流泪的月饼》片断
1.年前,我17岁,生平第一次被抬进了医院,就再也没能走着出来——我的腿,在那场意外的车祸中瘫痪了。起初,我并不知道病情的严重。17岁,还是不谙(n)世事的年龄。从来没有想过,生命会以这种残烈的方式让我刻骨铭心。
师:了解了一个人的身世,知道作者她在倾诉什么,你的朗读就会读得好,现在谁再来读这段话?(生读)你看,这次的朗读,就有了变化,因为知道了卫宣利阿姨遭遇的不幸。老师还要告诉你,24岁那年,卫宣利阿姨因为婚姻,跟自己的父亲大吵了一架,离家出走,一个人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以写作为生,但是投出去的稿子,常常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体会一下,自由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设计2:补充朗读作者其他作品片段,升华爱的主题
师:课刚开始我们读了作者卫宣利《流泪的月饼》片断,现在我们再读读她的作品。(配乐,师范读)
1.卫宣利作品——《两双球鞋》片断
以后,我就穿着这双鞋,在医生的指导和父亲的扶持下,开始了艰苦的锻炼。
后来,曾被断言不能再走路的我学会了扶着双杠走、拄着双拐走,走出绝望,走出封闭,走向了社会,走出了我自己的一片天!
2.卫宣利作品——《流泪的月饼》片断
如今,10年的`时光过去,我终于用手中的笔趟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再也不是当初那个绝望的小女孩儿了。但是那个流泪的中秋节,那团流泪的月饼,仍然留我心最深的地方。我终于明白父亲的话:人生也像月饼一样,要由各种丰富的滋味才能圆满起来。
3.卫宣利作品——《心上的耳朵》片断
是的,她的心上有一双耳朵,听得见花开,流水,鸟鸣,虫语;她的心里种了爱,早已开成一朵灿烂的花;她的心里有舞,所以醉了世界。
师:卫宣利在《番茄太阳》这篇文章前题写过一句话,我想现在同学们能读懂这句话了。
(出示反复读): “心里有了快乐,光明就不远了。”
师:我们是否还可以这样说------
(依次出示)心里有了快乐,____就不远了。
心里有了____,____就不远了。
师:我想,一颗明亮的番茄太阳已经透过小小的课堂温暖了更多人的心!(分段分组读)如果你有一颗“番茄太阳”,你想把她送给谁呢?(出示爱心传递图)
三、案例反思
好的阅读拥有的是深度胜于广度。对于好的作品,只有一遍遍朗读文字,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深处,感作者之所感,成为作者的知音,丰富自己的积淀,培养高尚的情操。正如《“番茄太阳”》课文作者卫宣利所言“我们认真地阅读,一面可以了解他人如何看待人生,一面可以设身处地地想象在境地相同的情况下,试验他的人生态度与我们有多大程度的吻合。”
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补充背景朗读材料,听到他们在课堂上成长的声音。因此,课堂中我分前后两个阶段共出示了作者卫宣利的四段作品片段(《两双球鞋》《流泪的月饼》《心上的耳朵》)。
1.释疑解惑,以教材疑难问题为切入点选择课外朗读材料,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
课文选入时把第一段改成一小段,非常简洁,只强调了我生活艰难与心情的灰暗,适合于四年级孩子的视野。生活因何艰难,心情因何灰暗?这是文章的暗线,也是理解文本的引线。
拓展朗读是学生走进作者心灵深处的一座桥梁,迅速抓住“生活镜头”,让学生明白“生活即文字”,读文字就是读生活,学语文就是解读心灵。以教材疑难问题为切入点选择课外朗读材料指导理解,既有助于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学生通过朗读,联系教材的上下文的意思,实现“无师自通”的目的。
2.比较鉴赏,选择有一定联系的作品与课文进行比较朗读,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升阅读素养总结拓展时设计第二次课内外衔接朗读了三个片段,文字的情感与第一次拓展朗读截然不同,充满爱的温暖。如何理解一个五岁盲童带给成人世界的温暖及“番茄太阳”表达的爱的传递意义,学生深度阅读,教师适时地出示相关朗读材料,潜移默化引领学生向文字更深处漫溯。其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教学中形成合力,有助于学生对朗读文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在课堂正确的朗读指导下使学生理解作者作品之间的内在情感关联点,明白朗读一段文字就是朗读一个人。获得学生朗读品悟作者情感世界的文字花园,逐层走进文本的内核,最终留下语言,留下人生的启迪,留下乐观生活的信念。
【《“番茄太阳”》朗读指导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番茄太阳》教学设计
2.《“番茄太阳”》教学设计
3.《番茄太阳》教学设计范文
4.《番茄太阳》的教学设计
5.番茄太阳课件
6.《番茄太阳》教案
7.《番茄太阳》优秀教案
8.课文《番茄太阳》教案
9.番茄太阳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