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朗读讲座

时间:2019-05-14 13:4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指导朗读讲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指导朗读讲座》。

第一篇:指导朗读讲座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讲座稿)

高锦秀

请大家先看看从新课标中摘取的几条目标(出示幻灯):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说,新课标对学生的“读”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教材中也是这样要求的,老师们在教学中也是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去实践的,不过,在实践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指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相对来说很容易,但如何指导学生读得有感情,读出怎样的感情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共同探讨一番。(出示题目)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从而做到扎实、有效呢?

(一)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

基调指的是课文的基本情调,它是一种整体感,是各个局部的有机综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握基调,就是把握朗读课文的整体感。一般地说,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写景状物的文章可读得抒情优美些,如六年级上册的《山雨》;儿童诗歌可以读得欢快有趣些,如一年级上册的《四季》;有的文章感情基调是悲伤、凝重的,如六年级的《最后一头战象》,有的是充满趣味性的,如四年级的《白鹅》;但有的文章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就一篇文章而言,有时还要依其行文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写圆明园的“辉煌”部分应怀着“自豪”的情感读,而“毁灭”部分就应怀着愤恨的情感来读。

我们在备课时就应准确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二)借助课文背景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差距较大时,提供课文背景,便于理解,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感知文本,为学生的想象创造空间,为学生的感情朗读做好铺垫。如特级教师窦桂梅在《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引用了《中国青年报》当年75岁的大娘和战士张喜武挥泪告别的照片,再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同样是教《二泉映月》,特级教师孙双金和王崧舟就有不同的方法:孙双金老师是从“听“切入的,听《二泉映月》乐曲,谈感受,然后让学生“拿出笔来,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文本细读,乐曲、人物、景色融为一体,最后以小泽征尔听《二泉映月》的感受——“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进行拓展、提升。王崧舟老师则是由“景”切入,“《二泉映月》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实际上它还是无锡惠山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王老师用课件播放“二泉映月”的风景。并引导学生打开课本大声地朗读课文,把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找出来,然后由景入情,沿着“发现一片风景——体验一段人生——感悟一片情怀——理解一首曲子”的思路去感悟课文。

(三)有效创设情境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离不开情境的创设。以下是几点创设情境的途径:

1、情真意切的语言

主要表现在导语、过渡语和总结语三方面。

(1)精心设计导语,以教师深情的叙述激发学生的情感。

(2)过渡语言的设计与表达。

再如《再见了,亲人》指导第四段的朗读前可以这样过渡:

如果说读完第一段,我们的耳边会回荡起一首慈母的赞歌,那么,读完第二、三段,我们的眼前就会呈现一束美丽的金达菜花。作为志愿军战士,要离开这些美丽善良的朝鲜妇女,怎么能不依依难舍?所以,在这即将分别的有限时刻,战士们只有在心底一次次地呼唤:(感情朗读第四段)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这个过渡语,揭示了课文情感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思绪,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且激发学生准确表达的欲望。

(3)情真意切的总结语能升华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回味无穷。

2、美丽动人的画面

3、渲染气氛的配乐

4、声情并茂的引读

(四)寻找“提示语”

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引用人物语言的句子,本身就提供了感情朗读的“提示”。所以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可引导他们找出并体会文中提示语所蕴含的情感,然后练读,这样就能读出一定的韵味。如,《做风车的故事》第4自然段根据提示语再读:“(每天)放学回家,牛顿(就钻进屋子)(丁丁当当)忙个不停。过了些日子,一架小小的风车(果然)做成了,用扇子一扇,风车就(吱吱地)转起来。”学生的感受不一样,朗读的效果也就不同。又如,《火烧云》第4自然段加上几个词再读,感受也就不一样:“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哇!)腿伸开了,(哦!)脖子也长了,(唉!)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五)教师范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教师的范读要把握好时机:

学生朗读不到位的情况下,教师要范读;

课文重点词、句、段学生理解不透时,教师要范读; 较长的句子学生无法读通、读顺时,教师要范读;

在文本的情感升华处,学生无法用读来表达情感时,教师要范读; 学生对文本内容各有独特体验而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教师要范读;

把握范读时机,学生才能从教师的范读中获取与文本价值取向不发生矛盾的信

息,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一句话,教师的范读,应该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下进行,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第二篇:朗读指导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朗读指导的艺术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综观阅读教学现状,诸多老师只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结果事倍功半。在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始终是重点戏,但他把朗读指导与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积累有机融为一体,达到了令人信服的艺术境地。

一、层递推进法。

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方法,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情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一些情感丰富的内容的朗读指导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须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于老师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感情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以一步步缩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老师把“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儿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作为感情朗读的聚焦点,引导分步朗读,逐步体会,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后,他出示上述片断,要学生感情朗读。虽然学生相当卖力,但感情体会不深,只是达到了初步感受的目的。在阅读“淡水湖’,理解鲁迅先生“关心后代”的特点后,再次朗读。此时,学生面对的不是普通的伯父,而是对自己关心爱抚的伯父,朗读时感情明显进了一步;在阅读“谈碰壁”一段,理解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此时,学生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关心自己的伯父,而是胸怀全国憎恨敌人的伯父,感情理解前进了一步,朗读体会也深入了一步。在阅读“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后,再次朗读。此时,学生已从整体上理解了伯父的特点,知道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感情体会深了,朗读中的感情表达就达到了理想的境地。

二、情境创设法。

引导学生凭借想像、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请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朗读指导片断——师:读得不错。请大家再练习读一下对话,体会人物的感情和语气。读完后,我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分角色朗读。(生兴致勃勃地练习读。)师:我要求上来的同学不能看书,而是和我一起表演对话。谁来?没有把握用就再练习练习。师:在座的各位都是在鲁迅家吃晚饭的客人,我们对话后你们要——(生:要笑。)对,要哈哈大笑。(师生分角色读课文中的对话,读得很精彩,台下哈哈大笑。)师:这段话写得很精彩,请再读读,注意提示语,注意标点的用法。读好了,记住了,今后写对话就感到容易了。(生再读。)为引导学生朗读好、体会好、理解好人物的对话内容,理解对话的表达形式,于老师通过“激发朗读,角色朗读→要求朗读,自读记忆→指名演讲,合理配合→各自再读,联系理解”的分层练读,使课文情境活现于课堂,使课文人物活现在眼前,使人物语言活现在耳边,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达到了情境想像还原的真实,语言理解体会的准确,感情体会表达的得体,达到了以境促朗读,促理解,促感悟的多重目标。

三、气氛渲染法。

由于阅历、认识理解能力的欠缺,有时学生即使能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但朗读中难以真切地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对此,于永正老师往往不作过多讲述,不作过多指点,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气氛渲染,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似见其景的心理图像,再让学生设身处地,朗读表达,其效果颇好。如:《月光曲》

8、9节于老师是这样指导朗读的——师:同学们,8、9两节写得最美、最动人。贝多芬的美妙琴声仿佛把兄妹二人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下面请听一听贝多芬的《月光曲》,我想大家一定也会有和兄妹俩同样美妙的感受。听过之后,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有感情。(师放《月光曲》片断。生静静地听着。)师:多优美的曲子!大家听过之后,一定会把8、9两节读得声情并茂。(生练读,指名读,读得很有感情。)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感情很投入。大家都被她有声有色的朗读陶醉了,忘记了下课。(笑声。)这节课拖了近5分钟,现在休息10分钟。试想,对由《月光曲》产生的美妙想像仅靠语言的点拨,学生朗读是难以到位的,而以美妙的音乐渲染气氛,听其乐,见其景,生其情,学生朗读课文就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四、设身处地法。

在朗读教学中,教者最感困难的是,虽然三番五次、竭尽全力去进行情感的启发,可学生还是无动于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他们认识理解能力的欠缺,生活阅历的不足是主要原因。对此,于老师注意让学生充当角色,以缩小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差距,从而设身处地理解内容,感受情境,体会情感。如教学《再见了,亲人》,在指导朗读与大娘告别一段时,于老师在引导把握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三件事,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的基础上这样引导——师:(该生读完“抢救伤员”这件事时插话)这件事最感人,感情不容易表达,听于老师读一下。(师范读。)师:大家注意了没有?”当您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话中间是个逗号,可是老师为什么停了较长时间?生:房子炸平了,小孙孙炸死了,心里很悲伤,所以……师:志愿军说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很难过。说——生:说不下去了,所以说到这里停了较长的时间。师:对了,理解了,感情体会出来了,才能读好。——请大家把“抢救志愿军伤员”这件事读一读。(生自由读。)在这里,于老师先以假设让学生充当志愿军,面对大娘话别抒情,读中又突出你就是志愿军,让学生直接充当人物,体会情感,其效果之好是可想而知的。

五、情感体会法。

感情朗读,只有体会感情,才能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也只有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才说明已充分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感情朗读中的“感情体会”和“感情朗读”的双重功能。因此,感情朗读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蕴含其中的丰富情感,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朗读中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在这方面,于老师是颇有心计的,请看《再见了,亲人》中朗读指导的片断——师:在送别队伍的人群中,有一位和我们同学年龄相仿的小金花。她和志愿军难舍难分,难过得哭了,志愿军对她说了一段话。大家看一看,怎样读才能让小金花止住眼泪呢?每个人都练一遍试试。(生自由练习读第二段。)师:这一段里有一个词——噩耗,读懂了没有?(板书:噩耗。)生:就是小金花的妈妈牺牲的消息。师:是的。亲人去世的消息叫噩耗。生:还包括好朋友和尊敬的人。师:说得对。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谁站起来读?读得能让小金花止住眼泪?(生纷纷举手,老师指名读。)师:你们从“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一句中看出了什么人?(板书:跺,抽动。)生:小金花很刚强。师:对。但只是刚强吗?琢磨琢磨。生:从“跺”看出了她对敌人的恨。师:对了,体会得深一层了。——还看出了什么?生:她下决心要报仇。跺脚就是表示决心。师:表示报仇决心大。——大家体会得又深了一层了。生:“嘴角抽动了两下”,说明她很难过,但是,但是……生:但是她忍住了,没有哭。师:是这样。她忍住了悲痛。从这儿看出她很刚强。这一点刚才那位同学说了。同学们,这里有恨也有爱,对敌人的恨和对亲人的爱交织在一起。谁再把这句话读一下?(指名读,齐读。)由于学生深切体会到了小金花的刚强,体会到了小金花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体会到了小金花誓为妈妈报仇的复杂情感,因此,他们朗读时就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六、自我领悟法。

在一般情况下,汉语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都是可以跄并用语言表述的,而由于汉语言具有模糊性特点,有些语句由于生活阅历的不同,理解水平的不同,认识能力的不同,因而对语义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也存在差异。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把他们的情感纳入作者或教者的情感渠道,这不仅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于老师和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他这样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该怎么读呢?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要把你所想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然后在学生自我朗读的基础上指名朗读,并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么读,只要言之有理,一概予以肯定。有时班上竟然出现语言、语调、语速、语音表达方面的“针锋相对”,但于老师并不强求统一,而是尊重学生的理解。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把握学法的能力。

一、做好榜样示范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同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多读”,但并非放任自流地“多读”。作为教师,必须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如:教学生如何处理重音、停顿,如何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等。在示范朗读时,教师要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找准示范朗读的时机。无论采用放录音的方式还是教师亲自范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找准示范指导的时机。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为了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可以一开始就示范引路。至于一些重点句段的示范朗读,一般是和提问连在一起,随时示范。如:听老师读这段课文,看老师强调了哪几个词语?听老师读这几句话,几种读法中,你最喜欢哪几种?„„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他们的思考,并从中学到具体的朗读知识和技巧。此外,在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全文范读最好放在总结课文之前进行。

其次,要高质量的示范朗读。对此,老师要做到两点:一要声情并茂的朗读。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对于这类文章的教学,就特别需要通过朗读来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不高,示范朗读时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别周总理的悲痛心情和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也就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军民的依依惜别之情和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二要用儿童化的语言示范朗读。在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生动的美文,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触摸春天》,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文《秋天的雨》,这些文章它将本来用手摸不到的事物写得触手可及,将没有生命活力的东西写得活力十足。在示范朗读时,如果教师缺乏儿童化的语言,用比较干涩的生硬的语言去示范,学生不但不能理解文字,甚至会觉得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怪怪的”,这样,学生就体会不到春天的魅力,也就感知不到秋雨的迷人了。

因此,老师自身要好好研究朗读,好好练习朗读,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才能真正的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二、结合学情、教材据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的基本功,就必须结合学生实际,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一)根据学情(不同的学段)指导朗读

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要以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

[3]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他们的注意力最多能集中十五分钟,他们活泼好动。因此,在指导朗读时,教师要尽可能地组织一些竞赛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小组比赛读,“开火车”读,同桌间比赛读,师生比赛读等方式。如在教学《风娃娃》一文时,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他们分别朗读风娃娃来到不同地方的情景。结果,学生兴趣高涨,他们用儿童化的口吻将这篇富有童趣的文章读得很有感情。再如,在教学《荷叶圆圆》时,我让一个小组的学生采用开火车的方式分段比赛读课文,结果,他们个个读得津津有味,一个比一个认真。这些方法可以会让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他们也会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他们还可以在朗读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指导朗读要“扶放结合”。小学中年级学生大多能一句一句的读书,而且在低年级的学习中也积累了一定的朗读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因此,在指导他们朗读时,教师要该放手就放手,该搀扶就搀扶。对于那些不好读的、不好理解的以及非常重要的语段,教师则要进行示范、指导;对于那些学生学生熟知的、以前学过的语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如,《花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各种花不同的开放时间,其间运用了许多学生以前没有学过的非常华丽的词语。为了让学生能够把这个自然段读好,我先把其中的新词挑选出来指导学生朗读,接着我让学生把其间描写的平常生活中很少见到的花的句子找出来(学生大多找出的是描写昙花的语句),然后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最后我就放手让自己去朗读这一段。结果在指名进行朗读展示时,不仅仅是老师指导过的句子读得非常好,其它的描写牵牛花、菊花等的语句也读得很不错。对于小学高年级来说,要充分让学生自由朗读。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了解[4]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事实证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比较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遵循这以规律,多让学生自由朗读,以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如,《第一场雪》这篇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在指导朗读时,我先让学生自由的反复朗读,最后指了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有的读的轻而缓,理由是“雪后景色很迷人,很宁静,不能打破这种安静之美”;有的读得节奏鲜明,一气呵成,理由是“雪后景色美,作者喜悦之心难以言表,要读出喜悦的、畅快淋漓的感觉”;有的认为读“荷,好大的雪啊!”这句应该读得轻,因为这是作者打开窗户看到雪景后从心里发出的声音;有的则认为这句应该读重,因为作者推开窗户会感到惊讶。在这里,我们无法判定谁对谁错,只是深感:“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朗读指导

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文体不一,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体会出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再如,要朗读《鲸》这样的文章,那就截然不同了。如果我们还要求学生用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读就欠妥了。因为《鲸》这篇文章是说明文,它是用具体数据以及例子来说明鲸的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当然,对于其它文体,在朗读指导时都得有区别,如朗读童话故事时,就要要求学生用童话性的语言边读边入情境,朗读小说时要在头脑中再现故事情节,在心理分析任务的性格等。

三、结合语境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在语言环境中,才能把握住每个词、每句话的感情色彩。因此,在进行“读”的训练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进行一番体会与揣摩。比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这个句子乍一读觉得很是平谈,可是把它放在课文具体的语境下,感觉就不一样了。这个句子描写路长人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们悲痛欲绝、望眼欲穿的心情。所以,把这句话放在文中再细细的读几次,学生就会意识到前半句适宜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速度读,后半句中的“望”字在朗读时要延长声音,这样才能读出感情。再如,在《小音乐家扬科》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是只摸一下,他就够满足的了。”在指导朗读是,可以让学生与扬科角色互换,把自己想成是扬科,想象看到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又不能得到时的心情,然后细细品读句子,学生就会知道要用低缓的语调、乞求的语气去读句子,而且能意识到在读“摸”字时要用特别轻的语调。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朗读训练是阅读最常用的训练。坚持下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课文的把握能力会得到提高。

四、创设情境进行朗读训练

当人们看到装阔的大海,定会心胸开阔,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大草原,定会心旷神怡。而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也要想方设法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到海的广阔和草原的美丽。怎样做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创设情境。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媒体演示、实验、欣赏自然、表演、游戏、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并得其熏陶与感染。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先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课文,一边想象小兴安岭的美丽,使小兴安岭在他们心目中有个朦胧的整体的印象。再让学生观察画面,体会小兴安岭的美。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抓住“抽”、“嫩绿”、“融化”、“汇成”、“淙淙”、“散步”、“俯下”等词语,想像树木的长势、颜色以及小溪悦耳的声响,小鹿顽皮的动作、神态等,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当,体会人们的喜悦之情。最后,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品味小兴安岭的美丽、迷人,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就好像步入了小兴安岭美丽的画卷之中。再如,教学《草原》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草原之景美,我先让播放了第一段的示范朗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接着我创设了情景:“假如你现在就是作者,你来到了美丽的大草原上,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时学生将自己想象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我又用提问的方式创设情境:“加入你陪同作者老舍来到了草原,老舍先生即兴创作了这段作品,你会夸赞他的那几句写得好呢?”接下来,学生就会找出段中的优美句子进行朗读。

五、以理解为基础进行朗读训练

虽然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很少”。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时,请学生试读“这是一棵大树。”结果,有[5]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此时,我意识到: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没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自己细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结果学生才恍然大悟,他们明白了应重读“一棵”这个词,从而强调文中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当然,在我们实际工作中也不难发现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是:分析课文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有的教师在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时,就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应该以怎样的感情来读,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那样的感情去读,当然,朗读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六、运用对比法进行朗读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课文,分析作者用词之准确,体会语言文字之优美,我们可以采用就同一朗读内容向学生提供几种不同的读法,让学生比较这些读法,指出哪种最合适,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比法。在运用对比法进行朗读指导时,我经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通过删减词语,进行比较朗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去探究课文的内涵,体会句子意思的不同,可以在不影响句子通顺的情况下,删减一些准确、传神、关键的词语,然后将原句和删减词语后的句子对比起来朗读。比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文章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萨莎今年才七岁。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小主人公萨莎的年龄之小,我将原句中的“才”字删去,让学生将原句和删词后的句子对比起来读,结果学生意识到原句中的“才”字能强调萨莎的年龄小,而删去之后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二是通过调整词语,进行比较朗读。在朗读教学时,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采用调换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较,从而体会出作者选词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比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其间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传神性,我就让学生把“绿”字换成“到、过、满”这些作者曾用过的字,然后比较起来反复朗读。最后,学生在对比朗读中体会到“绿”字表现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三是通过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读好原文中的句子,促使他们领悟情感,作者产生共鸣,可以根据句子的特点相应作出些句型变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朗读。如,在教学《白杨》时,我把句子“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改为:“爸爸不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然后让学生对比起来朗读,学生就体会到原文中句子强调的是:爸爸最想给孩子们介绍的并不是白杨树。再如在教《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体会海上日出时景色的雄奇壮丽,我把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改成:这是伟大的奇观。然后让学生分别读这两句话,体会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结果,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原文中的句子更加能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非常重要,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中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曾见一篇文章中写道:“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故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心灵去读,要求学生反复地读,用心地去体会,用情去感悟,要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并学会倾诉自己的心声,凭借文本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学生最终能体会到语文的美。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时下,大家对阅读教学中的读也相当重视,特别是在一些展示课上,读的分量很重,很足,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可谓“读”领风骚。然而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朗读目标不明确,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作为课程改革的践行者——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操作层面的贴心指导,把读贯穿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使学生饶有趣味、有滋有味地朗读,加强朗读的实效性。怎样指导学生有效朗读呢?我认为大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情境创设中入情入境地读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1、音乐配读,让读入境

音乐能使人在浓郁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针对小学语文不同类型的课文,我常常选择与课文内容的感情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伴读,使学生的情感引起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致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角色体验,让读入情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角色,特别是一些文艺性较强的童话,文中角色感人的语言,只能通过朗读,才能把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传达出来。在教学中我努力启发学生具有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感情,甚至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既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从而取得教师条分缕析细致讲解也难以收到的效果。请看《棉花姑娘》的教学片段:

师:(看图)棉花姑娘怎么了? 生1:棉花姑娘好像很不开心。

生2:棉花姑娘没有精神,可能生病了。生3:棉花姑娘愁眉苦脸。

师:观察得真仔细。课文是怎么写的哪?来读读这个句子(出示: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

师:棉花姑娘,怎么会生病了? 生:是蚜虫。师:是的,小朋友,你们见过蚜虫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蚜虫吧。(图片出示)你们觉得蚜虫怎么样?

生1:我觉得蚜虫很可恶。生2:我觉得蚜虫很可怕。生3:我觉得蚜虫很讨厌。

师:如果你是棉花姑娘,你们全身上下爬满了那么多可恶的蚜虫,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1:我心里很担心,担心会被蚜虫咬死。师:好担心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好吗? 生读句子。

生2:我觉得身上真痛,很难过。师:你难过地读读。生读句子。

师:呀,眉头都皱起来了。这位棉花姑娘你觉得怎么样? ……

在教学中让学生看棉花姑娘生病的图,问“棉花姑娘怎么了?”一下子引起学生注意,再读文中句子。这样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同情心为起点,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中介,让学生进行想象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棉花姑娘,哎呀,你们全身上下爬满了那么多可恶的蚜虫,你会有什么感觉?”在角色转换中进行移情体验,感受到棉花姑娘生病了的难受之极、对蚜虫的可恶之恨,体验到棉花姑娘“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的盼望之切,教材的情感被点化出来,学生的情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有了良好的情感铺设,学生就更能入情入境地读文。

3、想象品句,让读入味

教学中多年的尝试使我发现,要想进行有效的读的训练,就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更能诱发学生的语感。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中。如《林海》一课,有一句:“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此句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林”比成了“海”。可是“林”为什么像“海”呢?学生心中不免会有此问,于是,我让学生充分想象,想象林的种种绿色,就似那海水深浅不一的颜色;再想象这连绵起伏的群岭是什么样子的,就像大海翻腾不息的波浪,“闪着银裙的白桦”就像海上朵朵白色的浪花……这样一来,学生的眼前仿佛真的看到了大海,看到了群岭起伏的“大兴安岭”,朗读时的气势和力量也显示出了大海的广阔,林海的无穷魅力。读中想象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语言的艺术之美,内容的意境之美。

二、在咬文嚼字中有滋有味地读

语文是唯一以言语方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了一篇篇的课文,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特征。语文课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入情,抓住那些能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细细品味,咬文嚼字,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悟出美妙之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品词析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得到欣赏,认识事物上得到启迪,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只有通过品词品句体悟了词语内涵,才能更好地读出句子的意境和情味;当学生由衷地动情品读时,又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感悟词句的意蕴和运用的精妙。这样,学生才能有滋有味地读。

在课文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词语,它们运用的准确生动使全文生辉。重点品味这些词语,揣摩它们在文章中的含义、用意,对学生理解全文,把握中心,体会情感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理解和揣摩这些词语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应运用比较、替代、调换顺序等方法,使学生理解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读出感情。如《荷花》中一句“白荷花在那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在理解“冒”一词时,一位教师让学生给“冒”字换词,学生换成了“钻”“长”“冲”等字,教师马上让学生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冒”所体现的急迫、旺盛、内含的情味,并且读得兴趣盎然。在植根于文本、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又不局限于文本,让学生想象:白荷花这么急不可待地冒出来,想干些什么?让学生拓展想象。最后孩子们带着白荷花的心、白荷花的情、白荷花的愿再与文本交融,朗读深化,不仅体会到作者遣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品出了“冒”里“冒”外的韵味,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三、在个性解读中有创意地读

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朗读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读自悟,从而产生有个性、有价值、多元并存的感悟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心体验作品情境,珍视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地朗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感受。曾看到这样一则案例——《赤壁之战》中的一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享:

(课件出示:“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师: 这就是描写周瑜黄盖火烧赤壁的精彩片断,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要说?你觉得这一段该怎么读?为什么?

生:我感受到曹操的人马被烧死的,淹死的,个个死得很惨。

生:我觉得打仗很不好,那战死的场面真是惨不忍睹,打来打去最后受害的都是老百姓。师:那你觉得该怎么读?

生:我觉得应该读得慢一点,伤心点。师:那好,你就带着这种感情读——

师:刚才我们从曹军的角度带着悲伤来品读,有没有从别的角度体会到不同的情感? 生:我觉得应该读得高兴点,因为周瑜他们赢了。师:哦,从东吴的角度来体会,还有补充吗?

生:周瑜要读得自豪,周瑜的兵士和他们的家人要读得骄傲、兴奋。

师:哦,你们俩现在已经从东吴的角度感受到他们的兴奋、喜悦和自豪了。那好,你们就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

师:除了从曹操和周瑜方面来体会,还有没有其他的感受?

生:我想到那些被火烧死、烧伤的曹兵,他们肯定很恨,恨敌人,恨打仗,恨这场战火!生:我觉得那些兵士真可怜,他们的父母还在等他们大胜而归,有的还是独子,父母还指望他们养老送终呢,可没想到却战死火海。

生:兵士的死,对亲人是一种打击,应读得像流泪的样子。

师: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想到儿子们上了战场后竟会落得个这样悲惨的下场。来,体会到这点的学生一起来读出曹兵父母们的心情,读—— ……

不一样的理解感悟,不一样的朗读表达,多样化的启迪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个案例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理念。尊重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个性化朗读,其实可以这么简单,就是尽可能多地问问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读,为什么?”多听听孩子的体会与想法,激发他们顿悟辞发、自读自评。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孩子智慧的火花,才能静静地听到各种花儿开放的声音,才能悄悄地欣赏到各种花儿盛开的美姿!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怎样解放孩子,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我们要引导学生张扬生命的风帆,个性化地读,创意地读,朗读园地才会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四、在范读引读中声情并茂地读

我们提倡“多读”,并非放任自流地读。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教师范读是形象化的教学手段。鉴于小学生善于模仿的天性,范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是很有作用的。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教师范读时应声情并茂,和谐婉转,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自然的、娓娓动听的声音,直观地再现作品的神韵意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美感,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朗读提供良好的条件。

范读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理解内容,提高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同样,引读也起到示范引路的作用,老师用自己的情感与语言渲染带路,学生边听边感悟,思绪与情感随教师的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融入当时的情境,使自己的体悟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时就会以声解义,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引读,作为有效朗读的教学形式之一,极具鼓动性和感染性,引读能够渲染烘托课堂气氛,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核,但必须找准引读的切入口。相信很多老师都听过王自文老师执教的《古诗二首》,王老师的课堂中就多次采用了引读。在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句诗时,王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宋朝政府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对他们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时,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啊!师: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五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六十五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可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是全诗的“魂”,遗民的苦苦挣扎和对王师的殷殷期盼,作者对遗民的同情和对朝廷的不满尽在其中,王老师以此为切入口,巧妙地“切割”时间,在老师低沉而激越的引读中,学生入情入境地跟读。六十五年漫长的苦难历史,犹如一幅连绵的画卷在学生的脑海中徐徐展开,这样的诵读声声血,字字泪。遗民们欲哭无泪,权贵们花天酒地的景象如在眼前,凄凉、无奈、悲愤之情深深地刺激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这个诗句也因此被学生用心灵的声音读出来了。

在指导感情朗读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范读引读技能,能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让他们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缩短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

五、在感性评价中准确灵动地读

有效的朗读评价是促进朗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可在听课中,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我们听到的常常是这样的评价语言:“你朗读的声音很响亮”;“你朗读得很流利”;“你朗读得很有感情”;“你朗读得还可以”;“你朗读得不错”……这样的评价语言让听者真有隔靴搔痒之感。“读得还可以”“读得不错”这一类的评价,令我们只见其表,不见其里,而至于“为什么不错”“哪里不错”学生是没有办法得知的。这种简单而笼统的评价模式,对于每一次接下来的朗读者来说是模棱两可的概念,学生无从“发力”,自然也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前一个同学的朗读语调、语气、节奏、感情。这样无效的“朗读推进”式的目标追求是对课堂时间的白白耗费。

教师的评价对于激励学生的朗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那如何作好评价呢?鉴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对于朗读的评价要在精准并具有一定指导性的基础上回归感性。通过感性的语言渗透抽象的指导和评点。

如我在教《绿》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峰下蜿蜒的小路,布满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一句,我请了三个学生来读,作了三次评价。第一次评价:你让老师看到了布满青苔的小路。第二次评价:我好像就走在这条布满青苔的小路上了。第三次评价:这回,我连石头缝里的青苔也看到了。

“你让老师看到了布满青苔的小路。”“我连石头缝里的青苔也看到了。”这样感性而富有趣味的评价,也包含了“不错““还可以”等鼓励性评价的意思,其潜台词是:“你用这样的语调、语气、节奏、感情来读课文,能使人如临其境,但是要想让人有更切身的感受,你得把几个重点词读好。”“你与前几个同学相比,把大家带入了一个更美妙的境地,似乎能让大家看到更多的景物,你读得很成功。”这样的朗读评价语,是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于文本的多种情境中的结果。教师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拭去刻意评价的痕迹,使之少了理性与机械,多了感性与灵动;少了程序与呆板,多了想象和意境。

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通过朗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让学生在朗读中“得他滋味”,将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语言,将课本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个性体验和多元解读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在读中寻求一种解读之法,释放个体的创造力,获得一种终生的启示。我们在朗读教学这片园地上不懈地探索着,实践着。当孩子们喜欢上朗读,学会了朗读时,课堂上便会不时地奏起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歌。那时,语文课将成为孩子们的向往,成为师生共同奏响音乐、施展才华的舞台。由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更多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我相信经过我们每一位重视语文教学的教师的潜力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教师和作者三者之间架起一道缤纷的彩虹。

第三篇:朗读指导

谈有效教育之朗读

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正确地指导学生朗读,以读代讲,带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美、文字美、情感美”,将会收到出其不意的良好效果。怎样指导学生朗读呢?

一、朗读课文要注意语速

语速是指导朗读时速度的快慢,具体可以分为缓慢、稍慢适中、稍快、较快等。语速的快慢是根据文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朗读《鸟的天堂》一文中的众鸟纷飞景象这一部分时,为了体现出鸟多、树上的热闹和我们眼睛的应接不暇就应读得快一些,反之,如果语速缓慢,就很难体现出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总之,语速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内容变化。所以,要想使学生能正确了解内容的变化,教师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住语速。

二、朗读课文要注意语调

语调是指朗读时声音的高低。一般可以为低沉、高昂先抑扬或先扬后抑(也就是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等。准确地把握语调的高低就能正确地抓住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心情,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文章主要表现人们送总理灵车时那种深切缅怀和极度痛苦的心情,为了体现这一心情,语调要低沉。再如读《火烧云》一文时,全文表现作者因见到奇异景象而喜悦的心情,所以朗读时语调应高昂。再如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当读“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部队”到“从发起冲锋号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这一部分时,由于前一段写的是战友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情景,所以为了表现邱少云的品质和作者的心情,语调就应低一些,而后一段写战友们为邱少云报仇而战斗的过程,为了表现战友们被邱少云的品质感染而奋勇作战的场面就应读的高昂一些,整体也就是先抑后扬。

三、朗读课文要注意语气

语气是指导朗读出怎样的感情。如赞美、喜爱、喜悦、高兴、悲伤、气愤……。一篇文章正确地读出语气是学生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一般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的语气中都能体会出来。如朗读《桂林山水》一课,教师采用喜爱赞美的语气去读,就很容易使学生体会到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再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出悲伤、同情、愤恨的语气,就会使学生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体会文章的内涵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难点,因此,要想学生准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该从注意朗读文章的语气入手,加强训练。

四、朗读课文要注意重读或轻读

朗读时的语速、语调、语气是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的关键,而重读和轻读也是阅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语速、语调、语气指的是对句、段、篇整体地处理,而重、轻读则是指句、段、篇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的一词。一般来说,一个词的重读和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密不可分的。也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字词才能重读。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由于文章的中心是为赞颂詹天佑的伟大成就和爱国思想,所以这句中最能体现中心思想的词就是“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理所当然应该重读,其它词“轻”读,才更能体现出这两个词的“重”。

综上所述,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第一自然段等灵车为例,“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

望着灵车开来的方向。一位白头银发……”为了体现当时的环境,人们的心情,整段就应读出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语气上读出悲伤、沉痛、盼望和焦虑。文中加点的词都是为了体现文章中心而重读的,一个“满”字,两个“那样”体现出了送总理的人数多,连续三个“都”则说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心情——无比悲痛,从而说明人们对总理的感情之深。文中的几个数量词,一方面体现出人数多,另一方面体现出总理得到全社会从老人到小孩深深的爱戴;三个动词是为了表现出当时人们那种渴望见到总理灵车的焦急心情。

总之,指导学生朗读是当今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训练项目,如果我们能把上述四个方面紧密地结合,再加上多样化的朗读,如配乐、分角色等,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而且将显著提高学生们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朗读指导

六年级朗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认识朗读的重要性,在平时阅读时积累朗读的素材。

2、指导《半截蜡烛》的朗读,以备课本剧之需。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有关------“朗读”的问题。(老师板书“朗读”这两个字)

2、师:朗读这个词语大家恐怕在课后的要求当中经常见到。你们平时都是怎样朗读的呢?预设学生回答如下:

生1:我在朗读时,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生2:我朗读课文时,都是大声地把课文读出来。生3:我在读课文时还带有感情。

3、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朗读就是清晰响亮的把文章念出来。那么朗读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边说边出示课件:)朗读的要求:

1、读音正确,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联想指导环节

1、师过渡: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响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可是,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谁来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 预设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1:把句子当中重点的词读出来。(重音、朗读技巧)生2:注意声音的高低变化。(语调)

2、师过渡:其实,朗读的技巧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来听听这段录音。

(备注说明:如果老师想自己范读,一定要让学生闭上眼睛来认真倾听。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让学生只关注老师的声音,而不被老师朗读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吸引。)

3、提出倾听时的要求: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备注:老师向学生说完倾听的要求后,再出示课件:老师《大江保卫战》的声音)

4、师过渡:老师看到大家那专注的神态,我想你们一定是听到了什

么?看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1:我仿佛听到当时的狂风暴雨声(环境)生2:我好像听见了人们的喊叫声(语言)生3:我仿佛看到了解放军叔叔光着脚,踩着泥泞,肩扛沉重的麻袋。(动作)

生4:我仿佛看到了解放军叔叔受伤时,咬紧牙关,仍然坚持在河堤上干活。(神态)„„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总结板书在黑板上:环境、语言、动作、神态„„)

5、师:同学们刚才所想到的,所听到的就是联想。(板书联想)

6、课件出示:柯南

7、师:柯南大家都知道吧?他是个什么人?

8、师:他靠什么来破案啊?

生:他利用眼前收集到材料,去进行推理,想象案发时的情景。

9、师过渡: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柯南就是利用眼前的蛛丝马迹,推理出案发当时的情境。其实,我们朗读也一样,课本上的文字就是我们的线索,我们必须依靠这些线索,进行合理的联想,联想当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并且把自己置身于联想中,只有这样,(师指着板书)我们才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去给大家描绘一个生动的故事,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听的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我们仍然建议老师为学生补充第一次讲课时的有关朗读的30%和70%理论)

三、指导朗读《半截蜡烛》

1、师过渡:刚才我们讲了朗读要注意的几点。大家马上就有一个练习展示的机会。你们的语文老师委托我在咱们班挑选几个小演员,一起去排练课本剧《半截蜡烛》。这一课,难度最大的就是最后几个自然段,老师要看看这节课谁能把这几个自然段读的最好,谁就是我们学校的小演员了!

2、师过渡:为了使大家更好地进入情境,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片段,(课件出示二战的资料)

3、师:看着这血淋淋、沉甸甸的画面,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4、师:60年前那一场几乎席卷整个人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无数

国家染上战火,人民饱受煎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课文《半截蜡烛》中的伯诺德夫人一家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一天晚上,他们为了半截蜡烛与闯进屋子的德国强盗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老师课件屏示第3小节的第一、二句话。)

(1)师指导学生进行联想:读这两句话时,你想一想德国军官闯进伯诺德夫人家里是不是偶然一次的事情? 预设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不是,德国人闯进民房进行检查,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一件事。生:他们在别人的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很随便。

(2)师:既然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我们在朗读时就应该用自己的声音把它再现出来。谁来试一试这第一道测试题。生:(用平静的语气进行朗读)师生进行适当的评价。

8、老师课件出示第3小节的第三句话。

(1)师:默读这一句话,你仿佛会看到什么?又仿佛会听到什么? 预设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我仿佛看到蜡烛在一点一点地燃烧着,光苗也在不断地跳动着。生:我仿佛看到德国军官那可怕的脸,像恶狼一样,正凝视着这燃烧的蜡烛。随时都有可能要了这一家三口的性命。生:我仿佛听到了伯诺德夫人那咚咚的心跳声。我感到她心里很紧张。(2)师:那你现在的心情如何?生:我也很紧张。(3)师:谁能用自己的声音读出这种紧张来?(指一名学生读这一句话)进行适当的评价。

(课件出示学生朗读的背景音乐:破门而入的声音、钟表走动声音、紧张的背景音乐、越来越短的蜡烛)

9、课件出示:第3小节的最后三句话。

(1)师:自由读这几句,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怎样读这句话。(备注:如果学生读得不到位,老师此时可故意读得紧张、哆哆嗦嗦地把烛台端走,让学生体会出:应读出伯诺德夫人内心虽紧张,但语气却是平静、从容的,动作也是不慌不忙的。)学生试读。

10、老师课件出示整个第三小节的内容,找一名学生来配乐朗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学生进行现场评分。(学生朗读要有一个“平静----紧张----内紧外松”的变化。)

11、师:下面我们进行必答题的朗读测试。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1)老师提出朗读要求:你喜欢哪一自然段就认真读那一个自然段,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将自己融入文本之中,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2)学生自由朗读。(3)朗读交流。

(老师分别找三个学生:一个喜欢第四自然段、一个喜欢第五自然段、一个喜欢第六自然段的进行朗读展示。)

(4)师:学生朗读之前要让学生讲一讲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老师总结:全家人都注意力都在那半截蜡烛上面,可是又不敢使劲盯着蜡烛看。他们的心里无比焦急可是又不能表现在脸上、动作上。他们是那么憎恨德国鬼子,可也不敢表现出半点的不尊敬。就是一种怎样的矛盾心理啊。听这了几位同学的朗读,你体会到当时的情景了吗?评出朗读好的同学,并要说出你打分的根据。

12、分四人小组进行表演读第四、五、六、七自然段。老师进行巡视指导。

13、小组上台展示。

14、师:通过这几轮的测试,师生共同评选出朗读小明星。

四、与机器的对比试验结束这节课:

播放同一段文章计算机合成语音读出的文章,让学生更加深刻意识到人类语言的魅力。同学们这是计算机合成的语音,他所读出的每一个文字都好像是打字机打出来的词语一样,没有任何的情感可言。人与机器的差别就在于此,人类用来交流的语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大作家萧伯纳说:英语的“yes”和“no”只有一种写法,但可以有100种不同的说法。语音传情达意的这种丰富的可能性和复杂性,与音乐是相通的。契柯夫也曾说:“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这些大作家们的话告诉我们正确的朗读一定要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联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语调、当时的环境等,并把自己也融入其中,做到眼到、心到、声到。努力把文本以外的信息正确地表达出来。而这些情感色彩的调味品从何而来?是靠我们平时的认真观察,用心思考,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班上也保不齐出几位语言学家什么的? 下课

板书设计(凸显方法指导总结):

动作 神态 表情 心理 环境

朗读

联想

语气 语调 重音 停顿

朗读是一件既有意义而又愉快的事情,在教学中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手段。尤其是在讲求积累、感悟的语文教学阶段,更是不可或缺的形式。对学生来说,一个人朗读水平的高低,能看出他的语文表现力如何,同时朗读能力标志着他的文学修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高低。

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在上课指导朗读时,只注重学生的朗读次数,缺乏具体指导的用语屡见不鲜,使朗读停留在表面上,学生也读来无趣,像念经似的,这是不能达到语文新课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

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确定初读课文的感情基调。

唱歌会根据内容先定调子。朗读也不例外,每次学课文之前,我都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确定读课文的感情基调。如,《海上日出》一课,我问:谁见过海上日出的景象?用简洁的话语来概括看到的景象(对于没有见过海上日出景象的同学来说,进一步启发结合风景图上或影视作品唤起海上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出:高兴、愉快、激动、兴奋„„

这时,我会说:好,就请大家带着愉快激动的心情,带着兴奋的表情朗读全文。这样,一入课文,读课文的基调就定准了,使朗读有了初步的效果。

二、在学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感受不断读好。

注重朗读细节指导环节,给学生反复朗读语句的机会,一遍一遍地指导,每次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要求,直至进步为止,使朗读达到最佳效果。

比如,《草原》一课,有这么一句话:“突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学生体会出蒙古族

同胞的热情并不困难,但当我要求他们带着感受朗读时,却全是慢慢腾腾的一个调子,使句子感情不能充分流露出来。我问:“这样的朗读和理解没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你是客人,你听了朗读会觉得热情吗?再试一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又开始认真地练习。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这样的热情,我让学生在桌上模拟骏马奔驰的节奏,老师带动,范读引路,使朗读达到高潮。孩子们在兴趣盎然的师生朗读中,结束了这一片段的处理。

三、随时产生朗读指导语的生成,突出“读字当头”的理念。

我在实践中,经常在学生研读文本语言的同时,把学习目标落实在朗读上。我总结了许多成功的有关朗读指导语的范例。通过引导点拨,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朗读的质量。如,“谁愿意用自己的朗读让大家明白课文的意思?”“你不但朗读的技巧好,而且对作者的感情体会得深刻到位。”“读书的时候一定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做到除了自己和书本,旁无别人和事物。这样就会读好。来,听老师读一遍。”„„课上,在学习过程中,处处能听到“书声琅琅”的场面,充分体现了朗读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朗读收效很大。

四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计划

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小学语文大纲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学会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视朗读这一环节。

(一)计划如下:

1、保证读书时间。

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而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割裂的现象普遍存在,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可想而知,学生能读出来吗?要学生读出感情,一定要先理解课文。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这样,学生才能读出语言的韵味,读出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适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适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二)、开展各种活动评价朗读能力:

1、古诗词朗诵比赛

2、讲故事

3、美文诵读

二、目标

1、能用普通话读,读得正确、流利。

2、要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

读破句子。

3、朗读时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朗读时,要根据标点符号的运用,掌握住停顿时间的长短。

三、措施

1、在课堂上,要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读好一个字音、一个词、一个句子,反复指导、示范、领读,直到学生读准读好为止。

2、朗读指导要有层次,初读使学生能读准,再读要读通,三读要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四读学习语言,背诵好的句段。

3、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变得敢于读书,乐于读书。

4、在朗读时采用多种方式,如:指名读、自己先分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 „„ 因生而宜。

5、在学完一篇课文后,给学生留出通篇感知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

6、利用晨读时间进行名家名篇名段名句名言的诵读赏析。

四、预期效果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例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教学过程: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来练习朗读诗歌《花的学校》。

二、读准字音。

1、教师配乐朗诵全诗。

2、每一个孩子都听得那么专注,你们一定是被这样一所美丽的学校给吸引了。自己想去看看吗?那就赶紧拿起诗歌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自由朗读。

4、想把小诗读得更好,一定要先把诗中的每一个词语读准确。

出示词语:轰响润湿 口笛 狂欢 站壁角 碰触 飒飒 急急忙忙

自由读,指名读,领读,齐读。

三、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

1、词语读好了,这样的句子你会读吗?试着读读看,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出示长句: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

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2、这么长的句子一口气读不完,恰当地在一些地方停顿一下,读起来会更有诗意。师范读,生练读。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 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3、注意这两句话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出示句子: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 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4、自己再把这几个长句读一读,指名读,纠正。

三、感情朗读

1、指名读第一节

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的书声,谁来给我们读一读第一小节。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如语调的高低、强弱,语气的轻重,节奏的快慢等。

生练读,指名读,纠正。

2、朗读第二小节

花儿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出示第二小节)谁来读一读? 师范读。

生练读,指名读,纠正。

3、朗读第三小节

雨来了,花孩子们放假了。外面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

请男孩子和女孩子合作来读一读这一小节。男生读上面一句,女生读下面一句,读出外面世界的热闹和花孩子的急切和快乐。在雨中花孩子是怎样出来的?“冲”应重读。生试读,指名读。

4、朗读第四小节

这么美丽的风光他们都无心欣赏,这是要急着到哪儿去呀?原来是想家了。谁能读出想家的感觉?(出示第一句)指名读。谁读得更好一些?好在哪里?让学生自己来比较评析。练读。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是多么的幸福快乐啊!让我们深情地来读最后一句。指名读,请读得好的同学示范读。

四、配乐朗诵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学完了这首小诗。诗人写了花孩子的开心和幸福,同时也希望我们这些孩子也能永远开心幸福。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情,和着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五、练习朗读《纸船》

我们今天朗读的这首《花的学校》选自泰戈尔的《新月集》,《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下面请同学们练习朗读《纸船》。

《诗歌朗读指导》课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读得正确、流利)

1、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爱。当太阳升起,我们会感到光明与希望;而母亲的拥抱,我们会感受到温馨与幸福。今天,让我们带着这种对母亲的爱一起走进泰戈尔先生的《金色花》,一起来感受母子至深之情。

2、接下来,让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为进一步感知美扫清障碍。

3、扫除字词障碍

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衍(yǎn)

4、检测同学们朗读准确性,注意纠正字音。

二、整体感悟(激发朗读欲望)

(录音范读)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清新自然,韵律优美,我们要读好这首诗,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录音,然后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你听诗文后的感受。

(可指导生从语速、语调、重音、节奏或诗文的思想感情入手进行谈论)

听过之后,我们都醉了。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三、指导朗读,感受语言美。(有感情朗读)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该用什么语气去读,为什么?(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抓关键词:“笑嘻嘻”、“ 摇摆、跳舞”。朗读指导:关键词重读、读出轻松、欢快的语气,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

(教师提示,学生读)(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不见了孩子非常着急,语速稍快,读出焦急之情,“哪里”重读,语速稍快。(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哪里、坏”重读。语速稍快。

语气: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

“告诉”重读,这句应读出 “我”的顽皮,撒娇。

2、我们知道了一些关键诗句的读法,现在请同学们揣摩其他语句,把诗歌完整地朗读一遍。

然后老师请同学来演读、评点。最后一起来读,再次感受语言美。(朗读指导: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四、配乐齐读:(钢琴曲《至高无上的爱》)

五、拓展朗读选文:

第五篇:赵介平朗读指导讲座心得体会

注重朗读指导 让书声回归课堂

——听赵介平朗读指导讲座心得体会

南关小学 崔志芳

又再一次聆听了赵介平老师的朗读指导,又一次享受到了赵老师天籁般的声音,又再一次的被赵老师精辟的话语所点醒„„赵老师来一次,我的收获就多一次,赵老师将朗读的技巧全部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们。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都很注重朗读,但怎样指导才能让学生读出感情?以前就是让学生一遍一遍的读,但毕竟课堂时间有限,单凭学生自己感悟,还是很难把握文章蕴含的感情,如何让学生提升到美读的层次,如何巧妙地指导读书,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成了老师们头疼的事。这一次学习,以两节课《天游峰的扫路人》和《大江保卫战》 为例,赵老师 精彩的讲解和指导为我们拨开云日,找到了一道曙光。

一 教师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读书贵在自悟自得的道理。然而我们教师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需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例如,郭冀云老师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对于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给了学生读书的提示,学生学起来顺理成章,在我们看来这样就很好了。但经赵老师的指导却是有一个层次。赵老师指导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分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思考每句话之间的关系,不一会儿学生们就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然后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这样一次一次的读,一次次的有收获,正因为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因此,一定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二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水平毕竟有限,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郭老师问学生:“战士们全然不顾什么?”同学们的回答的支支吾吾,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透彻。而赵老师指导时是这样的,他问学生“战士们脚趾割破了,在泥水中不包扎,结果怎样?会感染、腐烂、甚至会截肢、牺牲,这就是全然不顾”,然后再让学生读句子,学生理解了,便读出了文章的韵味,读出了感情,读出了理解。

三 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必须要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如李老师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让学生理解“老人这样做累不累?”然后通过让学生观看天游峰的图片,先让学生建立视觉感受体验,再通过读“那层层叠叠的„„半途而返”而感受。学生读的还行,但经赵老师的指点时,我们才明白,我们认可的这样的读错了,前面的这些话都是铺垫,重点读“可是这位老人„„倒抽了一口气”才能读出老人的豁达开朗和自强不息。接着指导学生拓展说话“我眼中的打扫路人”,让学生通过品读体会,将有声语言转变成无声语言的体会,真正的做到与作者沟通,进行心灵的对话,产生共鸣。

指导学生读好书,是语文教师面对的一大难题,但只要我们肯沉下心,认真研读文本,多思考,再加上赵老师给予的朗读方法,一定能让学生读出文本的精彩。也一定能让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打造一个有品位的书香课堂,书香校园。

下载指导朗读讲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指导朗读讲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朗读讲座感悟

    朗读之体悟 2014年3月27日上午,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参加了名师示范课观摩活动几讲座。当然,我作为火炬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作为一个初登讲台的新老师,听了名师......

    《黄河颂》朗读指导(精选)

    《黄河颂》朗读指导课堂实录 朝阳一中姜秀凤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

    朗读指导讲稿

    语文课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语文课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是大纲规定的语文课教学任务。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每课的作业要求中都......

    朗读指导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策略的研究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朝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这个总体目标而努力。在教学中,......

    《雷雨》朗读指导

    《雷雨》朗读指导 人教版第4册第18课《雷雨》朗读者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

    小学生朗读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学生把书读起来了,琅琅书声已回响在美丽的校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指导中......

    朗读指导教案

    朗读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以培养语感。 2、掌握语言朗诵技巧,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指点、反复诵......

    儿童诗朗读指导

    儿童诗教学中的朗读、领悟和想象 ——以《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为例 总体而言,儿童诗教学是少不了朗读、领悟和想象等要素和环节的。2010年10月底,笔者曾以《送给盲婆婆的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