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课《口技》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口 技
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
一、教学设想
《口技》这篇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它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
基于本篇文章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言节奏韵律的美,文化艺术的表现美,并联自己实际生活体验,看到作家对“文化艺术”体验和感悟。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为达成这教学目标,具体设计如下:
(一)经过了初一上一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加上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我在作教学设计时就很好地利用本课的这些优势条件,以“善”为主线,进行整体教学设计。这样不仅整体感强,而且问题集中,在课堂的组织上会有条不紊。
(二)新课标中要求中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而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把读、背、大量积累设为重点,采用吟诵、对话、探究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理解、积累,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在吟诵品味欣赏中得到文学的美的熏陶,而且还能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更能营造出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3、通过吟诵法、探究法、品析法,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4、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
字词的落实积累上。
四、教学难点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要求学生查阅口技、《虞初新志》及林嗣环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在学习笔记本中;借助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读通课文,弄懂大意;并和同学交流,共享成果。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小品片断,不仅让学生感知口技,更以此来创设情境,自然导入新课。师:洛桑表演的就是口技,请你对洛桑的表演作个评价,并说说什么是口技?
明确: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
师:欣赏完了现代人精彩的口技表演后,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古代口技人更精湛的口技表演。板书课题:口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录音朗读
师:让录音先来给我们再现这位古代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请听录音朗读,在听读时请校正字音和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然后分组讨论(可查阅资料)解决,分组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解决。
3、根据文中对口技人的描写,如果从文中找一个字来评价他,你觉得用哪个字?
(四)吟诵玩味,合作探究
1、你是从文中的什么地方读出这个“善”字的?分组讨论探究,通过对话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明确:(1)从口技人描摹的复杂场面、复杂声音中读出
(2)从宾客的反应中读出
(3)从口技人所用的简单道具中读出
(小组讨论探究之后,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把握这几点:1、在学生讲到描摹的各种声音时,要指导朗读,读出声音的疏密、远近、大小、缓急等;2、讲到宾客的反应时,要注意体会宾客的心情朗读;3、讲到口技人所用的道具时,要让学生懂得文言文的特殊现象——省略量词;4、每一部分中所涉及的特殊文言词法,可以采用考查法提醒学生,并帮助他们理解掌握;5、明确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2、通过探究、吟诵、品味,欣赏课文的美点。
师:在林嗣环的引领下,我们欣赏了一场三百年前的口技表演,领略了口技艺人的精湛技艺。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和表演一样精彩的文字,去感受《口技》这篇文章的魅力。文章无处不在的美点、妙点,让我们在吟诵中玩味,在玩味中品析。
提示:可以品析玩味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可以品析玩味一种声响、一种气氛,可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以品析玩味一种修辞、一种写法„„
例:“遥闻深巷中犬吠”:以“犬吠”开场,既写出一家人由睡到醒的缘由,又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以致一些微妙的声响都能听得十分清楚,连“欠伸”“呓语”都能听得见;一个“遥”表现声音之远;特地点明“深巷”显示人家之多,为后文表演失火、救火伏笔。
师:好,请大家自由玩味品析,并把品析玩味的成果写在空白处,等会将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由品析玩味后,与学习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然后将合作的成果进行全班同学交流。
(五)疏理小结,链接拓展
1、学生自我疏理课文各知识点,整理到笔记本上; 2、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 3、链接拓展:《老残游记》第二回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我们衢州有根雕艺术,道琴艺术,高跷艺术,剪纸艺术,西安高腔等,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人和口技艺人一样值得我们钦佩?有哪些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如何高超,厨师的厨技,手工制作者的技艺是怎样的精湛?我们学习林嗣环写的《口技》一文,就从这些民间艺术中选择一种你所喜爱的记下来,写一小段类似《口技》的文章(注意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
语文学习的根本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语文素养。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容易,也非常感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我在作教学设计时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个优势条件,以“善”为主线,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说和写。针对这篇课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精心选择了《洛桑学艺2》这段视频。在学生饶有兴趣地看完《洛桑学艺》的视频欣赏之后,我设计了“请你对洛桑的表演作个评价,并说说什么是口技”这个问题,学生在上课发言空前活跃,“精彩”、“精湛”、“幽默”„„大部分学生都结合内容进行点评,我予以高度的评价;对“口技”这一概念的定义也很科学,在课后,我特地设计一个写作训练,选择本地有特色的民间艺术进行写作。让学生说写善的内容,也让学生善于说和写。
听和读。在课前我已经安排学生借助资料进行自读,课前又挑选了一个非常精美的课文录音朗读,上课时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听读完了意犹未尽。有些学生在听完后老师还没有发出“自由朗读”的指令,就开始自觉地模仿朗读。在深入研读课文的时候,我又适时地指导学生想象情境进行朗读,收效甚是理想。加强听和读的指导,注意精心挑选精美的课文录音朗读或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范读,让学生在优雅而审美的氛围中“善”听、“善”读!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十课《口技》教案2 新人教版
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十课《口技》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教学过程 时间 复备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板书: 犬吠 欠伸 呓语 儿啼 妇呜 夫叱 絮絮,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咳嗽,大呼、齐哭、百千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 等。
观众反应: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意少舒、稍稍正坐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表演精彩
教后记:
第三篇: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17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修改后》《语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3、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4、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5.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
教学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一刹那chà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崩塌(bēng
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解决以下问题
1)、看看课文主要说明了什么,能否用一句话来回答。
2)、文中最县先提出云和天气之间存在联系的句子是哪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4)、“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还有何处与它相似?
5)、最后一段的大意是什么?对全文有何意义?
6)、全文的结构如何?
3、交流反馈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1)课文主要介绍了如何看云来识天气,即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2)“云是天气的招牌”,它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3)天上挂着什么云,就会有什么样的天气
4)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也是我们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第六段的开头一句
5)指出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看云识天气(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
(分)怎样看云识天气形态
云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具体把握:
1、细读课文: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粗略板书)
2、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3、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4、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5、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五、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俗语、诗词、文章片断等;小组交流。
2.、观察整理: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六、总结:今天,你会看云识天气了吗?
七、板书设计:
(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看云识天气(分)怎样看云识天气形态
云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看云识天气》17词语意思
峰峦 fēng luán 山峰和山峦
预兆 yù zhào 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 qīng yíng 本文只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匀称 yún chèn平均
崩塌 bēng tā 倒塌
弥漫 mí màn(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 zhēng zhào 即将出现的迹象
一霎间 yí shà jiān 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千姿百态 qiān zī bǎi tài 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同千姿百态
变化无常 biàn huà wú cháng 无常:没有常态.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人教新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设计教师:
授课课时:105课时左右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一、具体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本书的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家庭亲情
第二单元:学习生活
第三单元:自然美景
第四单元:感悟人生
第五单元:科学世界
第六单元:想象世界
2、教材的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其中一、三、五三个单元包括阅读和写作两大部分,二、四、六三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三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第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申学习语文。这套教科书力图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第五、力求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教材体现了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使教科书由课内走向课外。
可以看出,教材选文文质兼美,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适合学生学习。
(二)课程目标
1、《课程标准》与本单元有关的目标叙述: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单元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本单元课文特点,单元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初一(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课程内容:
第—单元(16课时)
《散步》
2课时
《秋天的怀念》
3课时 《羚羊木雕》
2课时 《散文诗两首》
2课时 《〈世说新语〉两则》
3课时 《从生活中学会写作》
2课时 单元学习评价
2课时 第二单元(16课时)
《我的老师》
3课时 《再塑生命的人》
2课时 《我的早年生活》
1课时 《王几何》
2课时 《〈论语〉十二章》
3课时 《说真话 抒真情》
2课时 《漫游语文世界》
1课时 单元学习评价
2课时 第三单元(16课时)
《春》
3课时 《济南的冬天》
3课时 《风雨》
2课时 《秋天》
1课时 《古代诗歌四首》
3课时 《文从字顺》
2课时 单元学习评价
2课时 第四单元(17课时)
《紫藤萝瀑布》
3课时 《走一步,再走一步》
2课时 《短文两篇》
2课时 《在山的那边》
2课时 《虽有嘉肴》
3课时 《突出中心》
2课时 《成长的烦恼》
1课时 单元学习评价
2课时 第五单元(16课时)
《化石吟》
2课时 《看云识天气》
3课时 《绿色蝈蝈》
3课时 《月亮上的足迹》
2课时 《河中石兽》
2课时 《条理清楚》
2课时 单元学习评价
2课时 第六单元(18课时)
《小圣施威降大圣》
3课时 《皇帝的新装》
3课时 《女娲造人》
2课时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2课时 《寓言四则》
3课时 《发挥联想和想象》
2课时 《少年正是读书时》
1课时 单元学习评价
2课时 课外古诗词背诵
4课时 名著导读
2课时
(四)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主要措施:
1.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
2.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
3.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4.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5.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 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6.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
(五)课程评价
1.阅读评价上注重激发和鼓励,重视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2.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要有自评,互评,教师评,并有记录。
3.综合性学习活动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4.单元学习水平测试可采用纸笔测试形式。
第五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十课《约客》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附录古诗《约客》
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
一、教材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9课《约客》。
二、教学设想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不易把握,经常把其上成文言文的翻译。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因其高度凝练的语言和远离现代的生活。但古诗又恰恰是古代文化的积淀与瑰宝,学习古诗,才能真正领略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精华。因此,我一直在寻找古诗教学的突破口。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把握意象,走进字里行间,联系生活实际,知人论世,这些都是古诗学习的重要方法。
这首古诗短短28个字,安排一课时。从导入创设意境,到读出诗歌的韵味,从而引入意象的概念,再走进字里行间、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人心情,最后走出诗歌,了解诗人并书写感悟。几大环节,配上音乐、图片,融入文字背景,让整节课始终沉浸在古典韵味中。学生方面,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在读中品心情、知诗人、写感悟,并联系生活实际,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古人相比较,引导学生反思现代浮躁的“快餐文化”,达到“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读诗方法。2.在理解诗歌情感的前提下,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3.感受诗人闲适恬淡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五、教学难点:
挖掘闲的内涵,感受诗人闲适恬淡的人生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撑一把伞,独自漫步在雨中,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些诗句? 这里,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诗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江南的黄梅时节,梅子熟了,稻花香了,杏子肥了,蛙声响了。在这样的季节里,我们和南宋诗人赵师秀有个约会,一起走进他的《约客》。
(二)、初读诗歌。
1.有人说:三分诗歌七分读。我们先来齐读诗歌。
读出诗歌的韵味:将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读饱满。(师范读、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2.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完这首诗歌,你能罗列一下诗中的景物吗? 板书:雨、蛙、棋子、灯花„„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诗人的情感往往就是通过这些景物传达的。因此,这些景物就被称之为意象。
(三)细读诗歌。
伴着雨声、蛙鸣,敲着棋子、看着灯花,直至夜半。你觉得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字里行间,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诗人的心情。
这份等待,饱含了诗人 的心情,理由是。1.寂寞、焦急、失望。2.闲适的享受独处的乐趣。重点分析:闲。
学生辩论:闲的理解是无聊还是闲适? 现代人闲暇时会做什么?古人呢?
品酒、对弈、作赋,多么悠闲,多么自在。你还能想到哪些体现诗人闲适心情的句子? 如: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虽然现代人也会以品茶、聊天作为休闲方式,但由于人性的浮躁,如此优雅的事情,难免有了矫情的作秀之嫌,但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四)读懂诗人。
也许等待的开始,诗人寂寞过、失望过,但夜已深沉,久坐已不再是等待的理由。友人来是一境,不来也是一境。诗人已经悠然地享受这江南的雨夜。如此豁达的心境来自何处?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人。
材料:“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赵师秀《薛氏瓜庐》 1.诗人简介
——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赵师秀?
感谢友人的失约,让诗人能惬意地享受美丽的夜;感谢《约客》,让我们拥有一次走进赵师秀的机会。让我们用朗读来感谢这个美丽的失约。
2.书写感悟。懂你,赵师秀,你约得哪里是下棋的客人,你约得是。此时,等待不再是烦躁与寂寞,而是等待是生命的淡定与从容。
(五)小结。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份恬淡与闲适,恰恰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江南这片诗歌的原乡中,感受一脉相承的诗心和诗意;在俗世的红尘中,守护心灵的那片净土,真正享受悠然远世的生活!
(六)板书设计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约客
景 情
雨 失望、烦躁、寂寞……
青草 “ 闲 ” 闲适、悠闲„„ 池塘 蛙 棋子 灯花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七、教学反思。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一朵奇葩,其语言精练、传神,同时“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作为生活在诗歌的国度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爱诗。但随着“快餐文化”的兴起,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让文学的瑰宝传承下去,因此,诗歌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五年的教学生涯,却发觉古诗教学是自己课堂教学中难以攻克的难关。如此诗意的语言、形象的画面、细腻的情感,在课堂中却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淡而无味,学生也不能很好地领悟其中的悠长意蕴。慢慢地,觉得自己有点畏惧诗歌教学,有时也不愿意再去尝试或探索。而今天,“新苗杯”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使我重新审视诗歌教学、思考教学方式,找寻一条适合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尽管这条路才刚刚开始,但我们要长久地坚持下去,重拾艺术经典,传承艺术经典。
基于学校提出的“小立课程,创生问题”的智慧课堂实践研究的课题,在本次的“新苗杯”比赛中,我选择了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短短的28个字,怎样从小处着手,既能体现智慧课堂的特色,又能体现诗歌的韵味,这是本次备课遵循的主要原则。
中国的古典诗词,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意境优美。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要将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读出二百八十、二千八百个字甚至更多,这就要求将诗歌的意象、情感深入地分析、体悟,这也正是诗歌教学中的“审美”。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基于中国古典诗歌特征、手法、形式等高度凝练的精辟论述,它是说,写景,往往就是在写心情。这个观点并非横空出世,简简单单的七个字背后,凝聚着大量经典的诗学和美学观点:“情景相生,物我双会”,“或情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托物寓感”,“寓景于情”„„不枚胜举。它是一种古诗文写作形式、手法的精炼概括。而我所云的“诗语”,是“诗的语言”,是试图站在诗歌语言特质的解读、品赏角度去审视“景语和情语”。窃以为,摇曳多姿、具有朦胧美感,是“诗语”的一大特征。这一特征,直接影响着“景语”“情语”的多角度、多向度、多维度的解读。因此,只有将“景语”“情语”的解读融会贯通于“诗语”之中,三者和谐共生互补,才能更好地深入诗境,放飞诗情,真正抵达诗心的彼岸。这也是我最终这样把握和诠释《约客》的理念所在。
这一理念,渗透在《约客》教学的每一环节中,从画面描绘的感受诗景,到关键词品读的感受诗情,再到知人论世,走进诗人心灵,景语、情语、诗语始终互相关系和作用着。课堂一开始,六句流淌在行云流水般美妙乐曲和古韵江南的悠悠画面中的诗句,营造江南梅雨时节烟雨迷蒙的美的享受,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意境中。感受诗歌意象,使学生能最直接地了解诗歌画面和内容,为感悟诗情作准备。在诗情的感悟中,学生就“寂寞、焦急、失望”与“闲适、自在”的心情展开了辩论。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只能体会到“寂寞、焦急”。直至出示诗人的生平、诗风,学生才开始对“闲适”的心灵有所感触。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智慧课堂,应该体现的是学生的智慧和教师的智慧。我想,在这节课中,“智慧”怎么体现呢?或许还有待提高。智慧的课堂,应该是有争论的课堂,那么,这28个字中,值得争论的是“闲”字,究竟是“闲得无聊”还是“闲适”,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探讨。但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生活中已经没有悠闲地欣赏山水的体验,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很难理解夜半诗人敲着棋子是闲适的心境而非无聊。因此,在这一段,本该是课堂高潮,却没有预期的精彩,只是平淡如水。课后仔细想想,其实将下一个环节中出示的诗人生平、处事态度先出示,再让学生去品读“闲“字,或许学生就能理解诗人的心情了,在此,再简单地引导学生,在快餐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该怎么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休闲文化,那么,读诗、学诗的意义就大得多了。其次,在书写“心中的赵师秀”环节中:懂你,赵师秀,你约得哪里是下棋的客人,你约得是,每个学生书写一句,一句读来,有点单调,但智慧型的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句子顺序调整,读成一首诗的形式,这样,课堂就始终能缭绕着诗意。再者,课堂最后呈现的《千家诗》等的鉴赏书刊的评论文章,与其直接呈现,不如在学生读出不同观点时,适当的呈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观点与大家不谋而合,那么,争论的积极性就会完全不同,更加理直气壮,课堂一定会更加的热闹与精彩。因此,有时,只是顺序的调整,收效却不同,“智慧”二字,并不仅仅是文字,更需要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所以,行走在智慧课堂的路上,我们一直在探索与追求。在《约客》中,学生们约到了赵师秀的心灵,而在准备《约客》的过程中,我约到了智慧课堂的精华。在这条道路上,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