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 口技 教案
20、口技 【学习目标】 识记与能力:
能通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准确理解课文,并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品味分析课文中精炼、形象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重难点】
积累识记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并背诵课文。
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第一课时 】 【预习检测案】
一、课前预习
1、了解口技和作者的相关知识(写在课题下面的空白处)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2、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林嗣环()
屏障()
抚尺()
少顷()....哗()
撤()
犬吠()
颈()....(2)请调动你智慧的眼睛找一找还有拿不准的字词吗?不妨写下来。
二、预习检测
1、分别展示课前预习1、2。
2、练习册基础训练部分。【自主学习】
大声朗读课文,并请同桌注意字音、节奏,相互纠正。【合作探究】
对于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准它,更要读懂它,下面请同学借助注释,疏通课文,重要的内容可记在书上,如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与组员交流意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提出,由全班同学或老师解决。【课堂检测】
1、解释词语。
厅事:
欠伸:
呓语:
屏障:
侧目:
作作索索:
力拉崩倒:
齁:
战战:
施:
毕:
绝:
意:
曳:
指:
名:
2、解释加点词。
妇抚儿乳:动词,喂奶。
善口技者:动词(原为名词),擅长。...不能名其一处:动词(原为名词),说出。
会宾客大宴:动词(原为名词),举行宴会。...
3、完成课后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4、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第二课时】 【预习检测案】
1、课前预习:本文各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写在书上)
2、预习检测:请各组派代表进行预习汇报。【合作研讨】
1、口技者技艺高超,令人叹服,能不能用文中一个字来形容?
善
2、你从哪些内容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口技人表演的这一特点?
(1)通过正面描写精彩地描绘口技人所表演的三个场面。(2)开头和结尾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人技艺精湛。(3)三次描述听众反映即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烘托口技人技艺高超。(4)本文用词灵活多变,淋漓尽致的体现口技人表演的“善”。【拓展延伸】
1、《口技》一文通过描绘声响生动地再现了民间口技人的精湛技艺,请你也用心感受生活,通过声音写一幕场景,(写在本子上)
2、搜集中国艺人奇门绝招资料,与同学交流,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国艺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课堂检测】
1、练习册课内阅读。
2、背诵课文。【课后反思】
第二篇:语文人教一年级下册《柳树醒了》教案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3.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字词
1.读上节课学过的字:雷、澡、软、梢、梳、醒、耍、枝
2.开火车认生字。
3.开火车形式读词:打雷雷雨树枝树梢软和梳洗玩耍苏醒
二、看图,熟读课文
1.出示挂图:同学们,春天来了,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你们看这幅图上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有的在拍照;有的在寻找春天;有的在唱歌。)
师:是的,他们唱呀跳呀,在歌唱春天,歌颂美好的大自然,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课文《柳树醒了》。
2.自由读,读准音,并标小节号。
3.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板书:春雷春雨春风春燕
三、细读,理解课文
1.你从什么地方知道柳树醒了?分小组读书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学习相应的小节)
(1)学习第一节。
试题试卷
........A.指名读。
B.想像:春雷会跟柳树说些什么话呢?
C.如果你是春雷,那就把这悄悄话说给组员们听吧!
D.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节。
E.指名读,评议。
F.比赛读,评选“朗读高手”。
(2)学习第二节。
A.指名读。
B.教师板画柳树。
C.愿意上台画一画柔软的柳枝吗?
D.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这一小节呢?
E.比赛读,指导读。
(3)学习第三、四节。
A.音乐声中,教师引读第三、四节课文。
你们瞧!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梳着梳着──(生读)“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藏着藏着──(生读)。
B.春风中,柳树展示出它婀娜多姿、俏皮可爱的样子,你愿意让柳树变得更美吗?请哪位小画家上来画一画吧!
C.让学生带着想象好好地读一读课文。
D.小组汇报读。
(4)学习第五节。
A.醒了的小柳树可高兴了,他们在干什么呢?请你们找一找读一读吧!(生练习读)
B.指名读,评议。
C.全班读。
四、训练,发挥想象
试题试卷
........小柳树的好朋友春雷、春雨、春风、春燕、孩子们和它在一起做什么?
出示:
春雷和柳树_____________,小柳树_____________,柳树对春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雨帮助柳树_____________,小柳树变得_____________,柳树对春雨说:“_____________。”
春风帮助柳树_____________,小柳树变得_____________,柳树对春风说:“_____________。”
春燕和小柳树_____________,柳絮_____________,柳絮边飞边说:“_____________。”
孩子们和小柳树_____________,小柳树──,柳树对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
五、比赛,背诵课文
师:春天里的景物这么可爱,让我们走进春天,美美地读一读!
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喜欢这一小节的其他同学可以一起读。
2.会背课文的站起来,齐背课文。
3.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评一评谁背得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六、实践活动
1.课堂活动。仿照课文编诗句,再说一说。
春天跟__________说话了,说着说着,_________。
师:(学生看着图)柳树醒了,春雷把她从沉睡中叫醒了。她睁开睡眼,春雨给她洗澡,春风给她梳头,春燕跟她做游戏。柳树醒了,她是那么柔软,那么鲜嫩,那么活泼,那么妩媚动人。她不就是春姑娘吗?
柳树醒了,春姑娘来了。春天闪耀着明丽的色彩,跳动着轻快的音符,弥漫着逗人的童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柳树醒了,孩子们也醒了。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又长高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孩子们又投入新的学习中了。那读书声,那欢笑声,给春天的乐谱上增添了美妙的音符。
试题试卷
........2.课外活动。
在春天里,还有什么和柳树一样也醒了呢?可从动物、植物、人物、气候等方面观察。
试题试卷
第三篇:2014六年级语文人教新课标版下学期期中试卷(带答案)
六年级语文人教新课标版下学期期中试卷
(答题时间:60分钟)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上打“√”。别墅(shù yě)抽噎(yē yiè)烟熏火燎(liáo liǎo)...似的(sì shì).
摩平(mó mā).
那()()()()3.用适当的量词填空。一()硬币一()文件
二、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如果把“段、词、字、篇、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排在第三位的是()A.句B.词C.段D.篇E.字2.下列三组词语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上海”和“海上”B.“风扇”和“扇风”C.“相互”和“互相”3.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有()
A.前面的那个人好像是王艳。B.玉屑似的雪末随风飘扬。C.那新修的楼房,像是一所学校。4.下列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名副(符合)其实寻根究(讲究)底汗流浃(湿透)背 B.素(一向、平常)不相识危在旦(早晨)夕安然无恙(麻烦)C.莫名(说出)其妙言简意赅(完备)怨天尤(责怪)人 5.解放战争()爷爷是战斗英雄,他经常给我们讲那()的故事。A.时间B.时候C.时刻D.时期E.时代
三、按要求写句子。
1.爷爷拿着笔的手激动地抖着。(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早上上学时,我去找赵晓超。早上上学时,赵晓超来找我。(用关联词语合并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告诉女儿:“明天我和你去公园玩。”(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修改病句。
1.他明确了学习外语的态度后,开始刻苦学习外语。2.老师希望我们从小培养远大的理想。
小贩(bàn fàn).书籍(jí jì).
沉着(zhuó zhē).受难(nàn nán).斤()()()()
走()()()()
2.给下列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争()()()()
两()小转椅 一()花生米
一()台灯 一()房子
五、把下列排列错乱的几句话,按照先后顺序,连成一段条理清楚的文章。
()这样一快一慢,鱼鳞身上出现了一圈松(夏季)一圈紧(冬季)的痕迹。
()鱼的生长跟气候有直接的关系。
()于是,人们根据鱼的“生长圈”,计算出鱼的年龄。
()秋冬季节,气温低,鱼儿长得慢。
()有的科学家叫它“生长圈”。
()春夏季节,气温高,鱼儿吃得多,长得快。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向动物致敬
最近,我被两个与动物有关的真实故事感动着。
一则与猫有关。一只黄猫与一只黑白相间的猫在路边嬉戏,其中黄猫被疾驰而过的汽车撞上,黄猫挣扎着跑到人行道上,不久后死去。随后,街头上出现了感人的一幕:那只活着的黑白相间的猫在同伴的尸身旁足足守了一夜,那一夜风雨交加,黑白相间的猫不停地尝试着衔走死去的黄猫。当有好心人从路边店要来一只纸箱将黄猫装走后,黑白相间的猫还在一旁守候,依依不舍地哀号着。
另一则与狗有关。一名女婴被亲生父母狠心抛弃,装进一个大塑料袋扔在一个树林中,却被好心的狗妈妈救回,然后将其与自己的小狗宝宝放在一起,一并照顾。这里还有一个更令人感动的细节,从女婴被扔的树林到狗窝,要经过一条热闹拥挤的马路,还要经过一道带着铁丝网的围栏,才可以把女婴带回家。这只狗妈妈弱小的身体里竟然蕴藏着如此大的力量,它应该是最伟大的妈妈。若是这名女婴的父母还有良知的话,真应该给这位善良的狗妈妈下跪。
我看完这两个故事,鼻子一酸,竟落下泪来。我立即上网敲了“动物救人”几个关键字,一下子出现许多感人的故事:1986年,一名5岁的孩子掉进美国泽西城动物园20英尺深的大猩猩围栏里,一只大猩猩紧紧地将他抱在了自己怀中,不停地抚慰,随后又将他交还给了管理员;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大象驮着几名孩童逃生„„就是这些故事更加深了我对动物的尊敬。
我们都会响亮地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可是生活中我们又有多少时候将动物当作朋友呢?一些饭店用“现场宰杀动物”来吸引顾客,动物的撕心裂肺的叫喊声被淹没在食客的喧哗中;有人将吃过什么样的野生动物当作吹牛的资本,以吃野生动物来满足自己低级的猎奇心理;我们用自以为是的爱心将动物关在笼子里称为“宠物”,却从未想过动物最渴望的是自由地玩耍„„这些是朋友间该做的吗?
英雄甘地说过:“对我而言,羔羊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一样的尊贵。”每一个生命都有权拒绝一切外来的伤害。动物今天的生存问题就是人类明天的生存问题,人类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动物,就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生活。
1.“致”的意思有:
①招致;引起。②集中。③达到;实现。④情趣;
⑤给予;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⑥精密;精细。
“致敬”中的“致”应选取第()种解释。“致敬”的近义词应是()
2.短文讲了哪几件动物救人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仿照下面的表达形式,概括第2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是:树林街巷,狗救小孩亲如一家,多伟大!
第2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短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共有三句话。你对哪一句话的理解最深?先把这句话划出来,再结合全文思考,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习作:
在我们课内课外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积累了许多的名言、警句,而且这些名言、警句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请你以“我喜欢的一句话”为题写一段话,写出这句名言或警句给你的帮助。字数在400字左右。
六年级语文人教新课标版下学期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一、1.别墅(shù).
似的(shì).
摩平(mā).抽噎(yē).小贩(fàn). 烟熏火燎(liǎo).沉着(zhuó).受难(nàn).
斤(析)(分析)
(折)(折断)走(陡)(陡峭)(徒)(徒弟)书籍(jí).2.那(挪)(挪动)(娜)(婀娜)
3.用适当的量词填空。
一(枚)硬币
一(份)文件
争(挣)(挣断)(峥)(峥嵘)两(把)小转椅一(颗)花生米一(盏)台灯 一(座)房子
二、1.A2.C3.B4.C5.DB
三、1.手抖着。
2.早上上学时,不是我去找赵晓超,就是赵晓超来找我。
3.妈妈告诉女儿,明天她和女儿去公园玩。
四、1.他明确了学习外语的目标后,开始刻苦学习外语。
2.老师希望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
五、4163
52六、1.⑤致意
2.三件。(1)狗妈妈救一名被父母抛弃的女婴;
(2)大猩猩救5岁的孩子;(3)印度洋海啸中大象驮着几名孩童逃生。
3.风雨夜中,猫与猫生死相依,多凄凉!
4.应围绕“动物和人类的生命都很尊贵”来谈。
七、略
第四篇:语文人教五年级下册 草船借箭 练习题
《草船借箭》习题
-、给加粗的字注音
丞相()
饮酒()
都督()
惩罚()
水寨()
呐喊()
调()度
二、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带“然”的词,请用线把他们和后面的解释准确地连起来,并选择带“然”的词填入下面各句中。
1.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误了大事。”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3.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不提借船的事。4.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三、写同结构词。
1.动静(一对反义词):()()(2.呐喊(一对近义词):()()(3.顺风顺水(ABAC):()()(4.探听探听(ABAB):()()(四、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境空。
1.《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是()。
2.草船借箭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3.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作者))))););)。)。))
4.“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课文中和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是:()。把这句话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五、阅读答题。
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就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2.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原因: 经过: 结果:
六、文学常识填空。
1.()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与()、()和()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
2.诸葛亮复姓(),名(),字(),又称()先生,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谋士。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有关他的故事大都脍炙人口,例如()、()、()等等。请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参考答案: 一、二、1.必然 2.仍然 3.果然 4.忽然
三、1.虚实、开关、装卸、是非;2.推却、延迟、惩罚、语言;3.十全十美、全心全意、成千上万、不卑不亢;4.商量商量、研究研究、讨论讨论、学习学习
四、1.《三国演义》,罗贯中。2.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3.有胆有识,才智过人。4.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真比不上诸葛亮。
五、1.如鱼得水。2.起因:刘备想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经过:刘备和结拜兄弟关羽、张飞三次去隆中请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着,第三次才见到并共商天下大事。结果: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
六、1.罗贯中;《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2.诸葛,亮,孔明,卧龙。《空城计》《草船借箭》、《借东风》。
第五篇:语文人教彩色版七年级下册(2014年1月修订)《狼》写作特点
........《狼》写作特点
1.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
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狼》篇幅很短,仅202字,却写出了一个起伏跌宕、引人入胜的完整故事。开头仅用20个字就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点明了“一屠”与“两狼”的矛盾,渲染了危险、紧张的气氛,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随后矛盾步步发展,写了屠户投骨止狼,两狼并驱如故,屠户持刀对狼,两狼要前后夹攻,屠户暴起杀狼几个情节。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扣人心弦。直读到屠户杀死两狼,读者那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集中笔力塑造一个主要人物是《聊斋志异》中大多数小说的特点。《狼》也是如此。作者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屠户这个真实可信、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屠户的性格是发展的,开始他是惧怕,只想妥协、退让,随着狼的步步紧逼,他逐步转向斗争,决心与狼拼搏,最后终于勇敢地杀死两狼。屠户的性格发展合情合理,屠户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以启示。
顺便指出,狼的形象,作者描写得也很成功,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但由于作者写狼不像《聊斋志异》中其他篇目那样,赋予花妖狐魅以人形、人言、人行、人意,所以狼不能作为小说中的人物看待。
2.语言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
作者不论是描写狼的凶狠、狡诈,还是刻画屠户的性格,都选用了极为简练生动的语言,着墨不多却形象鲜明,收到最好的表达效果。作者用“缀行甚远”“仍从”“又至”“并驱如故”“眈眈相向”等语,把狼贪婪、凶狠的形象描写得十分真切;用“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意将隧入”等语,把狼狡诈的本性写得十分形象、生动。作者用“惧”“投以骨”“复投之”“大窘”等语,写屠户的惧怕心理和退让表现;用“顾”“奔倚”“弛担持刀”等语,写屠户的急中生智和准备斗争的决心;用“暴起”“劈狼首”“毙之”“断其股”等语,写屠户勇敢斗争的行动。这些描写,都选用了恰当的富于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与情节和形象和谐一致,不能增删、更易一字。作者在结尾的议论,虽只寥寥数语,却言简意赅,点明了故事的社会意义,发人深思。总之,整篇小说虽然很短,容量却很大,不能不令人叹服作者的语言功力。
试题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