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小语四上第5课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2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小语四上第5课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小语四上第5课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小语四上第5课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小语四下第5课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课时:三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效果察 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5,学会一类生字豚.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资料准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字典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2,个别读.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拓展空间 创新火花

《游山西村》另外一首

学法指导: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写法指导:先抑后扬

扩展阅读: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独到理解

教学过程: 一,背诵引入 个人背小组背竞赛背配乐背等不同形式 二,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三,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四,作业

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第二篇:人教小语四上第14课 《白公鹅》教学设计

人教小语四上第14课

《白公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② 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 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④ 读记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与文字幻灯。

课前准备

①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② 课文插图(或制作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 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可见)

② 观察、说话: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③ 导入新课: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① 同桌或4人小组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

② 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三、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① 设计表格(或课件),引导对比阅读。

A、先出示(点击)旧课内容,再读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白鹅 白公鹅 ①姿态 ②叫声 ③步态 ④吃相 ⑤玩相

B、从表中你发现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② 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同:傲慢、派头;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③ 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A、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等候)

B、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C、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四、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①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② 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五、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第三篇:人教小语四上第3课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人教小语四上第3课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或词组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梢 暇 恋‛新词‚留恋 不禁 展示 颤动 南国 应接不暇‛。

2.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回答文中设计的问题,勾划重点词句。2.同位讨论、小组交流、理解重点句。

3.观察图,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4.质疑问难。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①读准字音:

‚颤‛chàn‚应接不暇‛中‚应‛读yìng‚一簇‛中‚簇‛读cù‚隙‛读xì ②理解词语: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不禁:不由自主地。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2)用‚______‛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2.揭题,学生自悟:(1)板书课题。

‚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 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2)默读全文思考: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3.小组讨论: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4自然段):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5~9自然段):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 大榕树。

第三段(10~13自然):写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一段。

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1)(作者吃过晚饭,黄昏时,在河边与朋友乘船出游。从‚吃过晚饭‛、‚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向河中心移去‛可以体会到,当时环境十分幽静。从‚没有波浪‛、‚平静地移动‛、‚听见了水声‛体会到的。)

(2)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2.学习第二段:

(1)出示文中插图。

看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郁郁葱葱……)(2)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用______线划出来。

(3)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描写‚大‛的语句:①‚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②‚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③‚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④‚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⑤‚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描写‚美‛的语句:①‚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②‚有许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③‚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4)图文对照‚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重点句: 出示文中插图。

(这两句话写出了这株大榕树的真面目。树木的特点是‚枝上又生根‛。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之后就成了树干,这就是这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

(5)指导朗读,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6)小结: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2)再读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再读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标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①作者用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形、鸟色及鸟的姿态。用这样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来写,读起来节奏感强,非常上口。②作者用了拟人句‚树上就变得热闹了。‛‚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写出了鸟儿们在‚天堂‛里活泼、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

(3)感情朗读,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小结: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是动态描写。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第四段。

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由‚回头看‛、‚我感到一点儿留恋‛、‚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到留恋。)

(3)感情朗读、深化理解:(要读出留恋、赞美之情。)

(三)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二)目标完成过程。

1.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按游览路线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两天的记游,重点不同,方法也有别。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所见所闻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出示自学提纲:默读思考,集中交流、整理。

(1)时间不同:第一次去是在傍晚,第二次去是在早晨。第一次去没有看到鸟,因为天晚了,鸟儿们已经在树上栖息了;第二次去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鸟儿,因为早晨,鸟儿开始活动了。

(2)因为这棵榕树很大,而且枝繁叶茂、土地湿润、环境安宁,正适合鸟儿做巢生活、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了保护,便于鸟类的繁殖,因此它成了鸟儿生活的‚天堂‛。

3.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大榕树是静止不动的,文中作者从根、干、枝、叶等部位逐项来写,这就是对榕树的静态描写。如‚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②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主要写了鸟的活动,是动态描写。如:‚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③写文章时,注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动静结合,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及被称作‚鸟的天堂‛是名不虚传的。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不是唯一的,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或热爱鸟类,保护环境等某一方面来谈。如:学了这篇课文,我懂了观察事物不但要注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位置等,而且还要注意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里静态、动态的变化。)

(四)布置作业。1.摘抄佳句。

2.用‚-----‛线画出短文中静态描写的句子,用‚──‛线画出短文中动态描写的句子这只青蛙,两只大眼睛鼓得高高的,像两颗晶莹的玻璃球,可机灵了。我把它刚放在水盆里,那长蹼的后腿向后一划,‚唰‛地一下,就蹿出好远,还溅起点点水花。

第四篇:人教四语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13课白鹅作者 丰子恺

1、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白鹅的特点是:高傲。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它的叫声“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它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它的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非有一个人侍侯不可”。

2、写作特点:作者善于运用对比、反语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

如用鹅与狗的狂吠、鸭的步调局促、狗的小偷相,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还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贬义词来表现鹅的个性,明贬实褒,语气亲昵,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3 理解词语:

高傲:极其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不胜其烦:指忍受不了某种麻烦。从容:不慌不忙、镇静、沉着。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了。

大模大样: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奢侈: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譬如:比如倘若:假如侍侯:指在别人身边供使唤,照料别人的起居。窥伺:指暗中观望动静,等待机会。引吭大叫:指鹅伸着脖子敞开喉咙大叫。左顾右盼:指鹅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东看看,西看看,一点儿也不拘谨。局促不安:形容拘谨、不自然、不安定的样子。本文指鸭子的步态急速,很不自然。三眼一板:比喻言行有分寸、有条理。本文指鹅的吃法刻板,从不改变。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文中指鹅的吃法每天都一个样,一点儿也不马虎。

扬长而去:指狗偷食后大模大样会离开,与偷食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4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集中概括了鹅高傲的具体表现。同时,它也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表达自然,条理清楚。第14课 白公鹅作者俄国叶。诺索夫、本文描写了一只白公鹅的所作所为,表现了鹅的海军上将派头。课文是从白公鹅走路的姿态和平时的活动两方面写的。它走路“慢条斯理”,它的活动“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率性而为”。

2、写作特点:拟人和夸张的写法,风趣而幽默的语言。第15课猫作者老舍

1、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及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猫的性格古怪表现在:它既老实、贪玩,又尽职;猫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吭;它胆小又勇敢。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不站不稳就爱玩游;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2、词语理解:

古怪:指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或生疏罕见,使人觉得诧异,在本文中指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任凭:无论,不管。尽职:努力作好本职工作。变化多端:变化多样。生气勃勃:充满生机与活力。文中意在表现猫的天真可爱、淘气顽皮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3、句子理解:

1)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选。。。也”这组关联词,突出了猫的极其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痛快快。

2)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屏息凝视”“非。。。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与耐心,突出地表现了猫扔尽职尽责。

3)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无论”用来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无论。。。也。。。”写出了猫在不高兴时极端冷漠的表现。第16课母鸡作者: 老舍

1、本文介绍了自己由讨厌母鸡到不讨厌母鸡这一思想的转变过程,歌颂伟大而高

尚的母爱。

2、赞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第五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1)回顾上册书的三首诗词和古诗新唱的视频。

(2)预习。

(3)制作课件和小练笔的特色稿纸。

(4)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篙、棹”,会写“牧、蓑、遮”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牧童、蓑衣,掌握

多音字“铺”。

2.学习《牧童》和《舟过安仁》,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1)学案预习。

(2)指导学生朗读古诗,强调韵律、节奏和语调。

(3)制作课件和小练笔的特色稿纸。

(4)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组。

课前三分钟

1、看拼音写词语

mù tónɡsuō yī

()()

2、选词填空

埋怨抱怨

事后,他()自己考虑不周到。

他老是()别人对他不尊重。

必须必需

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蜜()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

他买了一些学习上()的用品。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

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

你们的影子。

二、讲授新课

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

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3.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

三、总结课文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

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

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四、课后练习

1.按要求完成古诗词练习

默写《牧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两句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舟过安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两句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至少一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媪、剥”,会写“醉、媚、锄、剥”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鸡笼、莲蓬,掌握多音字“乐”“剥”。

2.学习宋词《清平乐·村居》,理解词的内容,掌握词句意思,想象词描写的意境,体

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1)学案预习。

(2)指导学生朗读古诗,强调韵律、节奏和语调。

(3)制作课件和小练笔的特色稿纸。

(4)分发印好的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

学以及小组。

课前三分钟:

1.在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下打“√”。

醉里吴音相媚(méimèi)好,白发谁家翁媪(wēnǎo)?

最喜小儿亡(wúwáng)赖,溪头卧剥(bāobō)莲蓬。

2.辨字组词。

牧()蓑()遮()醉()媚()锄()

枚()衰()庶()碎()楣()助()

一、复习导入

1、诵读并抽背前两首诗

2、检查诗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的意思。

二、讲授新课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词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说说这首词作者最着力描写哪个孩子?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

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四)议深情

请学生说说这首词传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课文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

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课后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清平乐•村居》()茅檐低下,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白发谁家翁媪?大儿______________,中儿_______________,最

喜小儿_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

2.这首词是宋代词人()写的,它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描绘

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和()。

3.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写句子的意思。

(1)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生:遮:

诗句的意思是:。

(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赖:

诗句的意思是:。

五、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进行读书交流。

2.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古诗词三首》学案

预习步骤

1.了解诗人生平,搜集与诗词有关的信息。2.自由读全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边读边画出诗歌的节奏。4.自学生字词语。

5.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6.诵读全诗,发挥想象,这三首诗词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7.资料链接: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唱歌,故唐、五代时多称“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词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为上、下阕。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课前三分钟

第一课时:

1、看拼音写词语

mù tónɡsuō yī

()()

2、选词填空

埋怨抱怨

事后,他()自己考虑不周到。

他老是()别人对他不尊重。

必须必需

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蜜()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

他买了一些学习上()的用品。

第二课时:

1.在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下打“√”。

醉里吴音相媚(méimèi)好,白发谁家翁媪(wēnǎo)?

最喜小儿亡(wúwáng)赖,溪头卧剥(bāobō)莲蓬。

2.辨字组词。

牧()蓑()遮()醉()媚()锄()

枚()衰()庶()碎()楣()助()

课中练习

1.学习《牧童》: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这句诗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铺”、“六七里”,让你感觉到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从“弄”字,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⑵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

会是怎样归来呢?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

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⑶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把他读出来,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2.学习《舟过安仁》:

(1)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①“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

像看到了什么?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

问? 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怪生”一词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2)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诗人喜欢他们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

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3.学习《清平乐·村居》

(1)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

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 卜算子咏梅”、“清平乐”„„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2)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词句子意思。

(3)把诗句补充完整,让我们认识更多的“小儿”。

A,飞入菜花无处寻。B.儿童散学归来早。

C.蓬头稚子学垂纶。小练笔

选取《清平乐 村居》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

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比如表演、实物投影等和大家交流。A组:(能写通顺就可以了)B、C组:(能用上好词好句写具体、写生动.)

课后练习

第一课时:

1.按要求完成古诗词练习

默写《牧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两句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舟过安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两句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清平乐•村居》()茅檐低下,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白发谁家翁媪?大儿______________,中儿_______________,最

喜小儿_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

2.这首词是宋代词人()写的,它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描绘

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和()。

3.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写句子的意思。

(1)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生:遮:

诗句的意思是:。

(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赖:

诗句的意思是:。

下载人教小语四上第5课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小语四上第5课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预习1......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5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5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一:牧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能够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