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语文四上第18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人教语文四上第18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2.齐读课文例句。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8、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第二篇:人教版四上《颐和园》教学设计[定稿]
人教版四上《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颐和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 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 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赞美之情。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课前准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及图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以测代检 预习引路 1.精彩一分钟:
小组同学相互展示浏览搜集的相关资料及图片。2.教师谈话导入并检测预习情况: 课下同学们都通过资料了解了“颐和园”这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要想饱览名胜,就要先认 识她的名字(板书)《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不知大家在预习中是不是也像老师这样仔细观察,老师想先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分发测试 卷)。
《颐和园》课前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
diàn
láng
zhù
diāo
zhù
dī
shī
gé
大()长()()子()刻 建()()岸()子 佛香()
二、读解释,填词语(可以查阅课文)
1、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
2、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
3、样子各不相同。
()
4、青翠茂密。
()
5、往远处看。
()
3.小组自我对照、检查,请正确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生字和理解词语的。4.教师表扬预习好的同学。
二、画图通络 初识名园
1.提出自主阅读的要求,弄清作者游园的景点与路线。(1)课文主要记叙了哪几个景点?(读后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2)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
2.边读边想,尝试画出《“颐和园”旅游示意图》。3.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画出的旅游图。
4.师生共同阅读课文中有关旅游地点变换的语句,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旅游图(见板书设计中图示),学生对照,选出最相似的表扬。5.多媒体播放颐和园画面,学生按图看景。6.作业:选出你最喜欢的景点,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课时
一、画境解文 欣赏名园
1.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点,美美地读一读,体会语言美。
2.指名朗读有关段落(随机指导,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部分都要涉及),学生谈感受[学生品评、互动,从文本的语言中体悟景物特点,教师适当 补充,师生合作板书(参见板书设计中有关内容),并随机将课文插图或搜集到的有关图片粘贴到板书的图中。这一部分是学习重点,应注意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 句,引导学生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教师还可以用品味课文中的“滑”字为例,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品读其它词句]。
3.学生总结三部分的景物特点,板书:长长的画卷 立体的画卷 铺开的画卷 4.开火车(每部分一名同学)朗读相关段落。5.尝试背诵喜欢的段落。
二、画面回放 介绍名园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文中自己喜欢的景点,加入搜集到的资料,讨论确定这一景点的导游词。
2.每组选一名导游,带领全班同学游玩相关景点(指图或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画面解说)。
3.根据导游情况,评出导游的等级(特级导游、一级导游。二级导游等)。
三、画笔再展 畅写景观
1.阅读课文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他们有什么关系(前后照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讨论总结这一课的叙述顺序。[总,分(地点转换),总]
3.画一幅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点游览图,并利用学到的叙述方法写一篇游记(作业)。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颐和园》这篇文章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生对本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学习方法也掌握了一些,容易产生新 鲜感降低,兴趣减小的现象。因此,设计本课,一是在学法上坚持以新颖促进学生注意,激起兴趣,融入情境;二是在教法上注重适当放手,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课文导入采取了直接进行书面测试的方法,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引领他们逐步懂得:扎实的识记基本功,才是发展自身语文能力的基础。
有效探究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这一课设计中的“画图通络 初识名园”和“画境解文 欣赏名园”两部分,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一是手脑互动(画图通络部分),利用读中想,构思并画出游园的轮廓,达成在探究中趣味记忆游览顺序的教学目标。二是图文互动(画境解文部分),通过图(课文插图和学生 搜集的图片以及多媒体播放等)与文本沟通,挖掘文本中的赏析因子,含英咀华,让学生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画面美,又从画面中体会到文字表达的意蕴美。围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一教学难点,设计始终渗透以“会写”为突破的思路。在“画面回放 介绍名园”中,通 过激励(评选导游等级),激发创作热情,经过对导游词的加工改进过程,锻炼、提高学生景出言随的能力。最后的“画笔再展畅写景观”设计,是建立在总结写作 方法的基础上,从熟知的景点入手,使学生感受到头脑里有景可绘,写作中有法可循。其实,将课文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放到第二课时的末尾一起分析,也正是基 于让学生能够懂得写文章要回归总体架构的“用心”之笔。
第三篇:人教语文四上语文园地一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人教小语四上语文园地一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
二、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三、时间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 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1)在小组内展示(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2)指名读,(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2)指名读(3)想一想: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6)抄写诗句。
第五课时
(一)趣味语文。
(二)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三)完成同步单元练习
第四篇:人教语文四上古诗词答案
小学古诗词积累竞赛试题
班级
姓名:
1、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
天门
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
在《登鹳雀楼》中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两岸猿声
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是:看起来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写人
其中“梅”具有
傲骨铮铮的特点,“竹”具有
高洁挺秀的特点。石灰具有
纯洁清白的特点。你还知道类似的诗吗?请写一首
: 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是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
4、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思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5、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有《
静夜思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描写旅途中忧愁满腹难以入眠的诗有《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还有《泊船瓜洲》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找我还
在这首诗中,(绿)一字用得最妙。
8、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
示儿,这首诗表达了他爱国之情的诗句是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还能写出其他的爱国诗吗?诗名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诗句是________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___。
9、赠别诗在我国古诗占重要地位,许多著名诗人都有优秀作品:
如李白的赠汪伦
杜甫
赠别何邕
王维的山中送别
高适的别董大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10、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宋代诗人苏轼的《 题林西壁 》中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教育人要积极向上,好上加好: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2、说明生命力顽强,用来礼赞百折不挠、蓬勃向上、积极有为的顽强精神和人生态度: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3、教育我们只有不断读书学习,吸取新鲜知识,思想、才学、智慧才会永不枯竭,永不陈旧,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4、教育我们面对严峻的考验要从容不迫、无所畏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春雨时,我们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冬雪时,我们吟:
夜声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春节时,我们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中秋时,我们吟: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思念时,我们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送别时,我们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伤感时,我们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激昂时:
人生自苦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6、我们的语文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1)“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2)我们几个手挽手默默地走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彼此无语。朝夕相处三年的挚友呀,怎舍得刹那间的分离。“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大家泪眼相视,情意无限!
(3)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4)又一次竞选的失败,将我的心抛入到万丈深渊。哎,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时间应对这两次竞选呀,老天爷怎么对我一点也不开恩呢?我几时才能“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呀!(5)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6)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7)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这句诗来。眼前这瀑布里没诗中那瀑布的壮景,却也有“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的奇观。
(8)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冯?
(9)梅,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的称赞。要说古人赞颂梅的诗句,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便是一个例子。梅独自傲立于风雪中的顽强精神,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10)“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不错,桃花的花瓣上还带着昨夜的露珠,还不停地催促其他小花儿快快开放,笼罩在烟雨之中的柳树绿得翠生生的,绿得碧澄澄的,此情此景真令人心旷神怡!
(11)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
”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12)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13)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你来了,如烟似粉,悄无声息,垂柳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竹子在你的滋润下拔节,禾苗在您的沐浴下盈盈闪光……
(14)“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信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15)月亮渐渐西沉,星星又悄悄地眨起了眼睛。望着满天星星,我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白天对我说的话,是啊,“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爸爸,请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16)中秋佳节,手捧着香香甜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7)战火连连,兵荒马乱,“望湖楼”酒家却依然是一片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歌女搔首弄姿,这真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达官贵人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被侵占之地何时才能收复,(18)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
霜叶红于二月花
”。爷爷,你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就你会耍贫嘴!”
第五篇:人教语文四上阅读训练
(一)战胜命运的孩子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
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瞎了。
孩子们非常伤心,痛苦万分,埋怨命运不好。
恰巧,有位老人从他们身边经过,听见了他们的埋怨。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朵聋了的孩子比划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睛瞎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了新的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它可以避免一切喧闹的干扰,使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觉得失明反倒有利。因为,它可以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眼瞎的孩子,终于成为音乐家,闻名天下。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俩非常激动,拉着老人连连道谢。老人笑着说:“不用谢。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的!”
1、老人对埋怨命运不好的孩子说了哪些话,使他们开始了新的追求,用“
~~
”把老人的话画下来。
2、从这篇短文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你有什么话要对两个美术家,音乐家说呢?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终于”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抄写短文中你喜欢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赶海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唱起这支歌,便不由自主地想起赶海的趣事。
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有幸跟爸爸去青岛旅游,爸爸说要带我去赶海,我爽快地答应了。我们赶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地往回流,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愤)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还有的捡贝壳……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hēi),一只小螃蟹被我们抓住了!我高兴得跳起来,那边一个小伙伴儿,正埋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小螃蟹不甘束手就擒(qín),正东逃西(窜、串)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áo)夹住了他的手。咦,怎么我的脚也痒(yǎnɡ)痒的?我(底、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lǔ)。(再、在)也神气不起来了。
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满(载、裁)而归,我也提着“战利品”跟着爸爸往回走。海风吹(拂、佛)着,我感到舒服极了。我一边走,一边哼(hēnɡ)起了最爱唱的歌:“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
1、用“\”画去括号中不恰当的字。
2、短文中的“武将”指______________;“战利品”指______________。
3、写句子
有的……有的……还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想到了什么?假如有机会,你打算怎样去赶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马
我喜欢马,因为马是人类的好朋友。
马的力气很大。红军长征途中,有匹战马背上骑了三个重伤员,三个轻伤员两个拉着马鞍,一个拖住马尾,他们都顺利地过了草地。
马奔跑的速度很快。有的马不但能赶上奔驰的火车,而且还能跑很长时间呢!
马很机灵。即使走很远的路,它也能找到家,要不,怎么会有“老马识途”这个词语呢!在马戏团里,马会跳舞,会做算术题。在法国,有一种马会当领队,它能把参加斗牛的牛群带进斗牛场。
马还会关心主人呢。据说有名骑兵战士受了伤昏倒在地上,马趴在他身边,用舌头舔(tiǎn)他的脸,然后嘶(sī)叫几声,最后咬住主人的腰带,跑了十几里路,把昏迷不醒的战士送回了部队。
这样的马,能不让人喜欢吗?
1、用“——”画出马的特点。
2、写一句话,用上“不但……而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改变说法,使意思不变。
(1)马把昏迷不醒的战士送回了部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的马,能不让人喜欢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带有“马”字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会感恩
在林中小道上走着两个人——爷爷和小孩。天很热,他们多么想喝口水啊。
旅行者走到一条小河旁。(清
青)凉的河水发出(青青
轻轻)的潺(chán)潺声。他们弯下身子,喝了起来。
“谢谢你,小河。”爷爷说。
男孩笑了起来。
“您为什么要对小河说‘谢谢’?”他问爷爷,“要知道,小河不是活人,它听不到您的话,也不会接受您的感谢。”
“是这样,如果狼喝了小河的水,它是不会说‘谢谢’的。而我们不是狼,我们是人。你知道吗,为什么人要说‘谢谢’?好好想一想,谁(须
需)要这个词?”
小男孩(沉
陈)思起来了。他还有的是时间。他的路还很长很长很长……
1、用“\”画掉括号里使用不正确的字。
2、文中的爷爷向谁感恩?
3、按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文章的结尾“他的路还很长很长……”中的路指的是()。
A.前面的林阴路
B.人生之路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想一想男孩笑的原因是()。
A.爷爷知道感恩
B.爷爷做法愚笨
4、本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参考答案:
1、老人对埋怨命运不好的孩子说了哪些话,使他们开始了新的追求,用“
~~
”把老人的话画下来。
“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睛瞎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2、从这篇短文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A
只要努力,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打倒我们。
B
乐观看待生活。
3、想一想,你有什么话要对两个美术家、音乐家说呢?把它写下来。
你们坚强、乐观、努力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围绕坚强、乐观、努力来写,要有称呼“你们”。)
4、用“终于”写一句话。
经过奋力拼搏,我终于跑到了终点。
5、抄写短文中你喜欢的词语。
连连道谢
心里一亮名扬四海闻名天下
痛苦万分……
(二)参考答案:
1、用“\”画去括号中不恰当的字。
兴(奋、愤)
东逃西(窜、串)
(底、低)头
(再、在)也
满(载、裁)而归
吹(拂、佛)
红色的字为正确答案,注意画“\”。
2、短文中的“武将”指_一只大虾_;“战利品”指我们捉到的小螃蟹和大虾。
3、写句子:有的……有的……还有的……
公园里的花开了,有的是粉的,有的是黄的,还有的是紫的,真漂亮!
(注意标点。)
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暑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在青岛赶海的趣事。
(先找概括的句子:前两句)
5、假如有机会,你打算怎样去赶海?
我也要去捉蟹子和大虾,还要去捡贝壳。(围绕“赶海”,自由发挥。)
(三)参考答案:
1、用“——”画出马的特点。
马的力气很大。
马奔跑的速度很快。
马很机灵。
马还会关心主人呢。
2、写一句话,用上“不但……而且……”。
他写的字不但正确,而且美观。
3、把下面的句子改变说法,使意思不变。
(1)马把昏迷不醒的战士送回了部队。(把字句变成被字句)
昏迷不醒的战士被马送回了部队。
(2)这样的马,能不让人喜欢吗?(反问句变陈述句)
这样的马,不能不让人喜欢。
这样的马,让人喜欢。
4、写出带有“马”字的四字词语。
驷马难追马到成功
马马虎虎
一马当先
龙马精神
5、读了短文,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马,我真想亲眼看看你!你真是人类的好朋友!
骑兵战士,你拥有一匹好马,好好爱惜它呀!
爸爸,我也想拥有这样一匹马!
(四)参考答案:
1、用“\”画掉括号里使用不正确的字。
(清
青)凉
(青青
轻轻)
(须
需)要
(沉
陈)思
2、文中的爷爷向谁感恩?
爷爷向小河感恩。
3、按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文章的结尾“他的路还很长很长……”中的路指的是(B)。
A.前面的林阴路
B.人生之路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想一想男孩笑的原因是(B)。
A.爷爷知道感恩
B.爷爷做法愚笨
4、本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人要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