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三首2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古诗词三首》人教版新教材 五年级 语文 第九册第一单元 第3课(需二个课时)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诗人王安石也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齐读课题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4、哪个同学愿意起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5、“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①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②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导: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出示标有京口、瓜洲、钟山地名的简图帮助学生理解。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想象画面。◆体会用字的精妙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启发想象: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诗人驾船来到了江边,望着对岸,想到了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现在你就是画中哪位诗人,此时此景,你在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2、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自主学习《秋思》,感悟诗情
1、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2、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再次体会作者用词的妙处“见”,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④指导朗读,感悟思乡之情。
五、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看看他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主感悟,读懂诗句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再小组内交流诗意。
3、全班交流。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第二篇:《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 秋思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学策略】
1、教法:自学辅导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泊船瓜洲》《秋思》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教学重点】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
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教学流程】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2)自由朗读体会。
(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六、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长相思》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2、讨论:
(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
纳兰性德征旅途中
遇风雪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附:板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
纳兰性德征旅途中
遇风雪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第三篇:古诗三首泊船瓜洲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 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教学重难点:
1、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
1、齐读单元导语。
2、释题。泊: 停船
3、知诗人:王安石,北宋诗人,祖籍江西临川县,因父亲在江苏南京担任官职,后死于南京,因此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据说这首诗是诗人从南京赶往北京做官上任的途中写的。
4、读题。
二、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
2、生根据注释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3、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理解诗句: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江之隔,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体会诗情: 人在途中,心系家乡
我从故乡南京出发去北京,途中将船停靠瓜洲,看见江苏的镇江到瓜洲只有一水只隔,镇江离我的家乡南京只隔着几座山而已。
(1)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门主要靠的是?走习惯了,“一水之间”“重山之隔”已经算是很近了,虽然我现在离家只有“一水之间”“重山之隔”,但是我是在赶路啊,在慢慢地远离家乡啊。(板书:人在途中,心系家乡)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是(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天过去了,又有再来的时候,你瞧,他把江南大地吹绿了,那么团圆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家乡。)(2)朗读体味情感
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你有吗? 送进去 读!
心在家乡,人却离家越来越远,这是一种南辕北辙的矛盾。你边读边体会!就把这种想重返家乡的感情寄托给象征着团圆的明月吧!你读吧!
三、背诵并默写。教后反思:
这堂课上,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
“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绿’字改一下!”
“老师,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被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怎么办呢?是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大诗人的选择,是不能改的?还是„„种种做法在我的头脑中一一闪过。对了,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于是,我选择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准备往下讲的课,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觉得应该用‘来’!”
“用‘满’比较好!”
“我认为用‘过’最合适!”
“不!用‘到’才好呢!”
„„
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映、拂、到、过、吹、来、染、赶„„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
“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绿’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我终于可以塞上一句话了。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
“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大家都点头称是,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正准备“鸣金收兵”,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
“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我觉得用‘染’才准确呢!它可以‘染’出五颜六色来啊!”
噫,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到底是‘绿’字准确,还是‘染’字好呢?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尽情发表自己的高见!”
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组认为春天应该以绿色为主。再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绿’字好。”
“‘染’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染’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们染头发,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而‘绿’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用‘绿’字比较准确。”
„„
“当然,王安石所用的‘绿’字也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我想,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反复推敲,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比它正准确的词语。”最后,我充满期望地说。
课后,我默默思忖着。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王安石的思乡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对“染”“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一提到新课程,往往老师们的思维总被“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充盈着,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感到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第二课时《秋思》
一、复习导入
1、背诵《驳船瓜洲》。
2、北宋王安石在《驳船瓜洲》中倾诉了自己还未远离他乡,就盼望着回家之时,于是他把自己的这中感情寄托在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身上。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诗人又是看到什么想起自己的故乡呢?
3、读课题,释题,知诗人。
二、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学习生字“洛”。
2、看注释,知诗句的内容。
3、男、女生分别齐读全诗。
三、体会诗情
1、学生试着翻译诗前两句。
2、体会“见”:请你闭上眼睛想想作者眼里的秋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3、“意万重”:此时他最想最想对亲人说什么。
4、齐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5、捎信的人临出发前,你干嘛又把信拆开来呀!
四、朗读体味诗情
1、秋风乍起之时,你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指名读!
2、秋风乍起,年关已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说不完,写不尽。男同学读!
3、思乡的季节里,担心捎回故乡的思念有遗漏,赶紧把信拆开来看看。齐读!
五、背诵并默写 教后反思:
今天,教学古诗《秋思》。学生自读,解疑后,我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作者客居洛阳城,见到了秋风,就是见到了什么?学生由一“秋”字,联想到萧瑟的秋天来了。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秋天来了,作者见到了秋风,还见到了什么”?学生脑海中储存的关于秋天的意象纷纷涌现出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树上的叶子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秋风一吹,树叶一片一片的落下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菊花开了,姹紫嫣红,十分好看。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桂花开了,满城飘散着桂花的香味。还有的学生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燕子飞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南方去。这时,我进行小结:是啊,秋风使秋叶纷飞,落红满地;秋风带来了凄凉和寂寞,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钩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时,他想写一封家书给家乡的亲人。他会给哪些人写信,写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诗人,你就把你写给亲人的信,给大家念一念吧!有的学生说:我的信是写给我妈的,妈妈,秋天来了,你看,秋风又起了,天气变凉了,你每天多穿点衣服,不要感冒了。也有的学生说:我是写给爸妈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现在洛阳,挺好的。你们在家里不要太节约,要吃好一点,不要做太多的事,不然,我会放心不下的。我说,诗人也想起了他温柔的妻子,可爱的孩子,他又回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可是,在这个地方,学生卡壳了。硬点了几个学生,他们也是扭忸怩怩,说不出什么。有的勉强说了,也说的不太符合人物的身份。于是,我启发了半天,学生终于像挤牙膏似的说了几句。也许这个环节我不该节外生枝,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能谈多少算多少就行了。诗人饱蘸深情写好家书,封好后又做了件什么事?诗人为什么又拆开信封?拆开信封后他会做些什么?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故事。
第三课时《长相思》
一、导入
1、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欲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萧杀的秋风引起,那么身在边关的战士呢,他们的乡愁是由什么勾起的,让我们读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齐读诗题,释题。知诗人:纳兰性德“清代第一词人”。
二、明大意
1、自读古诗,学习“榆、畔、帐”。
2、看注,明大意。
3、再读古诗。
三、悟诗情
1、旅途的艰辛: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行军旅程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要面临什么?夜深千帐灯,说明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2、朗读体会。
3、长相思:夜的静谧更加显出了风雪的声音聒耳,睡梦被无情的打断,漫漫长夜,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读题!北方的风雪勾起了边关战士的乡愁,他们会想起什么?家乡的温暖、安静、祥和。舍小家为大家,社会动荡,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读题!长相思,相思长!齐读全诗!
4、朗读体会。
四、朗读体会诗情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古诗词三首》人教版新教材 五年级 语文 第九册第一单元 第3课(需二个课时)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诗人王安石也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齐读课题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4、哪个同学愿意起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5、“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①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②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导: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出示标有京口、瓜洲、钟山地名的简图帮助学生理解。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想象画面。◆体会用字的精妙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启发想象: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诗人驾船来到了江边,望着对岸,想到了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现在你就是画中哪位诗人,此时此景,你在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2、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自主学习《秋思》,感悟诗情
1、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2、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再次体会作者用词的妙处“见”,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④指导朗读,感悟思乡之情。
五、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看看他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主感悟,读懂诗句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再小组内交流诗意。
3、全班交流。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第四篇:《泊船瓜洲》《秋思》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1页。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师:在《走遍天下书为侣》这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思乡的诗句吗?
预设: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对家乡又有怎么样的情感呢?
二、初读古诗。
师:先来看第一首诗《泊船瓜洲》,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三遍,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师:读得正确流离。你能说一说为什么“间”是第四声? 预设:“间”是一水间隔的意思。
师:解释得很好。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作者途经瓜洲,看到了离瓜洲只有一江之隔的京口,有想到了离京口只隔了几座山的钟山。看到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不禁想着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师:说的太棒了,我们给他掌声表扬一下。师:同学们一起来看这三个地方在地图上的位置。作者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预设: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师:是啊,作者这一去,再回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这中情境下怎能不思念家乡呢?
师:再来看下面两句,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你认为是哪个字?说说你的理由。预设:“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师:改成“入”、“到”、“过”好不好呢?读一读看。
预设:不好,改了之后就感觉诗句很平淡,读不出春意盎然的感觉。
师:诗人王安石因为变法触动权贵利益被贬职,现在老都老了,却要离开家乡去从政,你能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吗?
预设:有点高兴,又有点无奈。高兴是因为自己能一展宏图,无奈是因为思念家乡。
师:好,我们一起有感情的再把这首诗读一遍。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一起来看第二首诗《秋思》。师:请同学们自学这首诗,然后说说这首诗的大致内容。
预设: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师:从哪些词中看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人的牵挂? 预设:“欲作”,“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
师: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很平淡,就像生活一样平淡,却包含着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把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
第五篇:泊船瓜洲 秋思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秋思》教学设计
牟平区新建街小学
宫玉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浓浓的乡情。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浓浓的乡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浓浓的乡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设计:
学生课前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次北固山下》等思乡诗词。
一、主题导入:浓浓的乡情
师:刚才同学们绘声绘色的诵读,已经把我们带进了诗词的天地。“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一首诗往往蕴藏着一个故事、一份真情,甚至是一段长长的历史,继单元导读和整体识字课后,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浓浓的乡情”单元,一起学习两首思乡诗。
齐读课题
1、指两生读诗,字正腔圆地读。
2、再指两生读诗,不仅要字正腔圆,还有读出这两首诗特有的节奏。
3、齐读两首古诗。
二、学习《泊船瓜洲》
1、读诗想画面
师引导: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深意切的思乡诗不仅是一首韵律十足的诗,更是一幅意境幽远的画。我们先来看《泊船瓜洲》,再读这首诗,借助注释和插图,边读边想象,你的脑海中都能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课件:《泊船瓜洲》)
生交流,师画
师:同学们,就这样读着读着,这首《泊船瓜洲》就在我们的脑海中丰满起来。想象着画面,我们再读这首诗。
生齐读
2、深入字里行间品诗
师过渡:想象画面读诗,让我们对诗的感悟更深了一层,读诗这还仅仅是第一步,我们还要深入到诗的字里行间品读,才能读出诗的情感,品出诗的韵味。静下心来再读这首诗,慢慢地读,细细地品,看看你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什么?
生品读批注
(1)借助背景资料品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一边读一边拿笔记录下了自己的读诗感
受。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谁来交流?
生: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山高水长,路途遥远,而王安石却感觉“一水”“只隔”,家乡离自己是那么的近,思乡之情弥漫字里行间,你能读出来吗?
指名读
你再读
师:老师已经听出了你们朗读中传递出来的思乡情。在这里,老师想给大家提供一份背景资料,相信你们读后会对这两句诗有更深刻的感悟。(课件)
1075年春天,王安石已经55岁了,接到皇上的圣旨,让他再次进京出任宰相。对朝廷已经心灰意冷的王安石,万般无奈之下,离开家乡到京城赴任。他从南京乘船渡过长江,来到北岸的瓜州渡口,这天晚上,刚离开家乡的王安石望着皎洁的明月,思念着远方的家乡,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泊船瓜洲》。
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读诗句。
(2)以诗诵诗解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过渡:看吧,同学们,“一水”“ 只隔”这看似平常的字眼,却饱含着诗人款款思乡情,浓浓恋乡意。就这样深入到字里行间继续交流,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你真是会思考的孩子,这几个字眼又将诗人的思乡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王安石如此思乡恋乡,那么他的家乡到底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让我们透过这首《忆江南》走进他的家乡吧。(课件)
忆江南(宋)王安石 城南城北万株花,池面冰消水见沙。回首江南春更好,梦为蝴蝶亦还家。
指名读
齐读
师:从大家的朗读中,一幅江南美景图展现在我们眼前,真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王安石怎能不忆江南?怎能不思家乡?老师想和大家对读这两首诗,我来读《忆江南》,你们读《泊船瓜洲》,准备好了吗?
师生对读
师:“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啊王安石,你为什么这么想回家啊?
生:家乡美„„
师:是啊,荣华富贵也好,高官厚禄也罢,哪比得上家乡的美好、温暖、祥和,你们都是王安石的知音,让我们再读这首诗,读出王安石的款款思乡情,浓浓恋乡意。
3、明月千里寄相思
师:同学们,其实“思乡”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思乡的诗词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师:因为思乡,大诗人李白这样写道—— 生:(齐读李白的诗句)
师:因为思乡,大诗人杜甫这样写道—— 生:(齐读杜甫的诗句)
师:因为思乡,诗人张九龄这样写道—— 生:(齐读张九龄的诗句)
师:也是因为思乡,王安石这样写道—— 生:(齐读王安石的诗句)
师: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所有的思乡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
生1:明月。生2:明月
生3:明月。
师:明月千里寄相思。于是,诗人的浓浓乡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这轮明月穿越悠悠千古,深深地根植在王安石的内心,根植在所有游子的内心,让我们跟随着音乐,一起诵出王安石浓浓的乡情吧。
三、自读自悟《秋思》
1、师过渡:款款思乡情,浓浓恋乡意。我们想象着画面读诗,借助背景资料读诗,走进字里行间读诗,读出了王安石的心声,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自己读《秋思》,读出张籍的心声吧。(课件:《秋思》)
2、生自读自悟。
3、生交流读诗心得。
4、师:读着读着,一个思乡心切的张籍在我们眼前丰满起来。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孟郊《归信吟》
师:魂去也,空一身!信被带走了,带走的还有什么? 生:心
魂
师: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多么刻骨铭心的思念呀!我们一起来读这首《秋思》。(课件)
5、家书寄乡情:一件写家书的小事又让我们感悟到张籍浓浓的思乡情。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亲人,此时都浮现在张籍的眼前。
同学们,让我们感悟着张籍对家乡浓浓的思念,深情地背诵这首思乡的传世名作——《秋思》吧。
四、合:浓浓思乡情
款款思乡情,浓浓恋乡意。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因家书而感慨,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笔下,思乡情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让我们在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中寻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