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说课稿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赵八中学:宋丽娜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1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习,读书,求知。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论语》编入教材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了解他对于学习的主要观点,从而认识中华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背诵并默写《论语》十则,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做人、作文。2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准确流畅的诵读经典。
2、积累《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走近孔子,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多读,联系课下注释翻译古文等。3渗透德育,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三.学法指导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充分预习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走近圣人,了解经典
书声琅琅,诵读经典
咬文嚼字,解读经典
读出智慧,感悟经典 背诵经典,轻松闯关
反思:1各环节围绕教学目标,渗透单元目标
2大容量,快节奏,学案充分预习,多媒体为上课服务。3诵读贯穿始终.不足:对《论语》每则内涵挖掘不够深刻
第二篇:《论语》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篇目《〈论语〉十二章》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
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知晓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尚且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严重不足,所照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
2、要上好这节公开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三、学法和教法
1、根据学生学情,我们在预习课上应指导学生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为将来继续学习古文打下坚实基础。
2、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这也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3.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4.诵读法
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5.采用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教学过程展示及设计理念阐述
1、导入语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这样标榜过《论语》的作用: “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北京大学教授于丹曾用七天时间讲解《论语》心得。孔子在国外的影响: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
设计理念阐述: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看到中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也有语文教师向我说倾诉过同样的感受,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他迷住再说。这样的导语无非是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学习古文的兴趣。
2、预习检测
A、学《论语》说《论语》(介绍《论语》这部书)。B、学《论语》知孔子(介绍孔子生平,及其所著典籍)C、学《论语》清字词(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D、学《论语》译课文
本环节设计目的:了解《论语》及孔子,理解每一章。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
3.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有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确定,也可有师生共同确定。但无论是那种确定方法都在强调学生的参与。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确定。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单元提示,结合本课具体内容及课后练习,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C、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三维目标有利于教师操作。
4、学《论语》理知识 A、梳理文言文知识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 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B、梳理课文思想内容
在上节课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从“求知识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个方面: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感受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
5.学《论语》悟人生
(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2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6.学《论语》写心得
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大家把自己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也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7、板书设计
学《论语》
知《论语》 说孔子 理知识 悟人生
写心得
板书设计本节课教学程序的体现,也是预习课上师生共同确定的展示环节,同时也是课文的提纲。
8、结语
圣人思想传千古,《论语》精神育后人。让我们品味经典,感悟古文化魅力,让经典陪伴我们,享受幸福人生。
第三篇: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 说课稿
教材分析:《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是古代儿童有蒙学读物。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适合当代儿童学习。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适合于口传相授。所选的章节都是孔子思想的精华部分,意义深远,发人深省。这十则精选语录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具有普通的教育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缺乏古文功底,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所以,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构思: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含义,理解每则语录的意蕴。在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加深理解形成自我认识与自我建构,并且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教学任务,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能顺利地背诵下来。
为更好地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畅谈对它的感悟与启示。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孔子和《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1/4/5/12章,理解并形成共识,并当堂背诵。【教学步骤】
一、导入
猜猜他是谁?(多媒体展示)
二、作家、作品简介
播放视频:孔子简介(提示:学会观看时抓主要信息记忆。)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听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â)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博学而笃(dǔ)志
2.每章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阐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试着给它们分类。
可分三类:学习方法(1、4、5、12)、学习态度(7、9、10)、个人修养(1、2、3、6、8、11)。
3.重点研读:学习方法(第1、4、5、12章)。学生朗读,师生共同探究朗读语气、语调、停顿等。
4.配乐朗诵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2.小组合作翻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4.朗读、背诵。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2.小组合作翻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4.朗读、背诵。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讨论:两个“思”,两个“学”的含义一样吗? 2.小组合作翻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4.朗读、背诵。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2.小组合作翻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4.朗读、背诵。—
五、课堂延伸
即兴表演:穿越时空的对话
假如孔子生活在现代,有一天与你相遇,你就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向他请教,他会对你说些什么呢?
六【作业布置】
— 1.背诵并默写这四章。
2.你有哪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总结一下,写在日记上,并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七、板书
孔子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
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
第四篇:论语一则说课稿
《〈论语〉一则》说课稿
何秀清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论语一则》。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论语一则》是北京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只选入一则《论语》。孔子说的大概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作为自己老师的。选择他们的优点,向他们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自己也有的)要注意改正。课文语言凝练,鲜明地体现了本单元“古诗古文——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的好教材。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教学背景分析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的特点:
这是学生在课本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尤其是对文言文的朗读和对内容的理解,需要老师加强指导。
2、学生的特点: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学生不会感到太困难,只需要老师重点指导其中的几个难写字就可以了。对文言文的朗读和对内容的理解,学生会感到困难,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教学中,我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这篇文言文,快乐识字。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重点放在指导对课文的朗读、理解和背诵上,帮助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2个生字“改”、“之”,做到音准形析,字义清,能工整端正书写。认读2个字二类字“曰、焉”。
2、朗读课文。初步尝试背诵课文。
3、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2个生字“改”、“之”,认读2个字。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四、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导入新课
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看课题,和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看着课题,你有什么发现吗?培养学生观察、质疑课题的能力。然后老师简单介绍《论语》和孔子,介绍什么叫一则,使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课文的欲望,把学生带入古文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了解古文特点。
在初读课文阶段,我对本课的朗读训练进行了重点强化,具体设计了三个不同要求的环节:
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出标点符号的停顿;
三、读出古文的韵味。通过自由轻声读、同桌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培养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
我还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发现课文中不常见的、不好读的字了吗?”这样设计,使学生对古文的特点在总体上有了一个认识,古人说话常常用这样的词:之、乎、者、也、焉、其、曰、子等表示语气。有了对古文特点的认识,就为进一步理解和探究课文奠定了基础。
(三)细读品悟,明白道理。
在学生读通课文之后,我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并引导学生用 “边读边想、抓重点字”的方法自主探究。使学生理解了“三”“行”“师”的意思。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强调“必有”。
接下来学习课文的第二句话时,为了实现文本与学生心灵的对接,我设计了结合书上的插图思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觉得谁可以当你的老师?”并引导学生懂得无论老幼尊长,只要别人身上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那个人就可以做自己的老师。在了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后,再指导朗读,从而使学生明白要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然后,我请学生对比着古文和译文,再来读读,“看看有哪些新发现?”通过对比朗读使学生明白:古文只用了短短的两句话,就代替了一大段话,还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古文的凝练。这个环节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兴趣。
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背出古文的凝练、韵律美,使学生浸润其中,积累语言,感悟道理,在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四)学以致用,课外延伸。
在学生感悟出道理后,我又设计了“明明的话”这一环节。它发挥了课文内容对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导向作用,使学习课文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最后向学生提问:“其实孔子说的话在许多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多启迪。你还知道哪些?”从而使本节课的教学做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然后让学生读一读孔子的其他条目。此环节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课内伸向课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也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受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熏陶。
(五)书写生字,巩固字词
观察字形、注意笔顺、把字写端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这节课我只重点强调“改”和“之”这两个字。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字形,进行组词练习来进一步记忆字形,理解字义;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的方法,培养了识字能力。课件把字的易错笔顺、难写部分分别用动画形式演示,使字形结构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不仅学会了写这个字,还从中学到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的方法。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1、像古人那样,把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背给家长听。
2、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搜集更多的《论语》,下节课交流展示。
板书设计
14《论语》一则
学习别人的优点
此板书内容是课文内容与思想的高度概括,重点突出。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能在田字格里写好“改、之”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① 读得很好,读出了顾问的韵味。()
② 读得正确、流利。()
③ 读得不理想(错误在一处以上)()
3、能背诵课文。
六、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导入环节设计巧妙
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看课题,和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看着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观察、质疑课题的能力。然后老师简单介绍《论语》和孔子,介绍什么叫一则,使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课文的欲望,把学生带入古文的学习中。
2、充分朗读,读中感悟。
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以读带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古文的含义;读中体会古文的凝练;读中体味古文的韵律;读中感悟古文的深刻的内涵。
3、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在布置作业时,老师布置了和家长一起搜集《论语》中自己喜欢的条目,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的作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也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受的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熏陶。
4、识字教学扎实有效
观察字形,把字写端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课件把字的左右两部分分别用长方形框出,使字形结构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不仅学会了写这个字,还从中学到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的方法。课件的使用,使课堂省时又省力。
以上是我对《论语》一则这篇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当然,这只是一篇教学设计,只是一个弹性化的方案,具体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2011年5月2日
第五篇:《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我们所效法。《论语》文简义长,质朴含蓄;语言形象,富含哲理;易于成诵,琅琅上口,是旧时传统教育下蒙童的必读书。近几年来,社会上重新掀起读《论语》、学《论语》的热潮,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编写也顺应了这种形势,在原来十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7-9年级文言文学习的总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缺乏古文功底,学习上可能有畏难情绪,但是初一的学生也有他们明显的优势,他们有对初中学习的新鲜感,他们乐于探索,勇于展现,竞争意识强烈,而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从朗读训练到理解文章字句的意思到挖掘文章的精神内涵,都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互动的形式完成,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以下设想: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 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深入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教学重点::
1.能准确流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教学难点:
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思想内涵,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
二、说教法:
设置教法的缘由: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可以分为写景抒怀类、介绍说明类、叙事寓理类、叙事明理类等。作为叙事明理类文章,《〈论语〉十二章》教学适合诵读感悟,以“学”切入。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大声的读、气韵畅达的读,读出古味,培养学生古文学习的语感。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在读中理解、领悟。
2、自主学习四步教学法: ⑴自译,标疑难 ⑵合作,通文意(3)竞答,查重点(4)总结,理脉络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布置:
1、查找论语及孔子的相关资料
2、试着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尝试读准节奏。
3、借助工具书自译,标疑难 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说成语出处引入:教师出示“言而有信”、“随心所欲”“举一反三”“后生可畏”“文质彬彬”等成语,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出处,从而引出《论语》。
这样的导语设计,简洁明了,从常见成语入手,引出《论语》,让学生体会到这部文化典籍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学生交流资料,介绍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孔子和《论语》的相关介绍,进一步明确相关知识。
(三)诵读课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于古文学习的重要性。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古文,文字生疏,缺乏语感和停顿断句的常识,所以我在朗读训练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1、初读---读准字音: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先在小组中朗读,其他成员注意倾听这位同学有无读音上的错误,并进行纠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听读课文的能力,还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并不断加强印象。一轮进行完之后,小组成员选出在组内读得好的同学,来参加班内的朗读展示,如果有错,再在全班范围内纠正。此时,老师再出示几个易错的生字,如:说、愠、省、罔、殆、箪、肱等进一步落实。在此期间,教师应肯定这次小组内朗读的成果,并对读音完全正确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表扬,激发孩子们的好胜心和小组合作的信心。
2、再读——读出停顿和重音:教师多媒体显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请个别学生朗读,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倾听他有无停顿和重音上的错误,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教师逐条进行订正,并带领大家齐读。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学生将全文朗读节奏掌握。
3、三读---读出语气语调。学生此时对文句的意思还未掌握,所以读出语气语调还有些难度。这里教师可以化难为简,要求学生想象置身于古代学堂中,眼前有位老者手拿书卷在给学生们上课,老者的神态怎样?语气怎样?和学生交流时又是怎样?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读,教师可以给参加朗读展示的学生配上古乐,让孩子融入到情境中,这样,学生对于语气和语调的掌握就容易多了。
(四)、疏通文意:合作通文意,竞答查重点。
我们课本上所选取的这十二章《论语》,篇幅短小,句意简单,而其课文提供了大量重点词语与的解释,课前学生已经进行预习,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解决,老师稍加点播即可,所以我放弃了串讲,利用前边小组学习的初见成效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我采用这样的形式: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中成绩较好的同学为核心,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如果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就做好标记,留待全班交流时解决。其次,学习小组间相互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可以纠正或补充。在此期间,教师应该对大胆质疑的同学或者是作出精彩回答的小组代表进行表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订正,以求知识的落实。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解决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何乐而不为?(五 精读课文,探究思想内涵:
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文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孔子的思想内涵,是这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要求学生用“从——---这句中,我读出了孔子————的主张”的句式发言。教师可以先做出示范,例如: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中,我读出了孔子学习后要不断温习的主张。这样的示范,进一步给学生明确了思考的方向,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对学生答案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对于比较成熟的答案,教师要板书到黑板上。当然,对于学生们确实难于理解的章节,教师可以做出讲解。这样,当所有的章节都分析完毕后,板书上清晰的显现出学生们的答案,学生们就可以轻松分析出这十二章《论语》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处事之道。
2、明确了这十二章论语的分类,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十二章论语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处事之道,那么这(课件上打思考:)三者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吗?
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预设了他们的答案: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学习态度是先决条件:人要热爱学习,以学习为乐趣,要谦虚向别人学习,珍惜时间等。学习方法也很重要,学习后要经常的复习,知识才会巩固;学习时要学思结合、取长补短等。做人要有志向,有骨气和坚定的信念,要淡泊名利。拥有这些品质才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明确了这十二章论语虽然各自独立,其实是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就为下面教师给学生讲解孔子的“治学三境界”做好铺垫。
3、教师讲解“治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等,这是治学基础。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讨论、交流、论辩,使自己的思想进入新境界。第三境界是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才能在学问上达到最高境界。在孔子看来,治学和修身的结合为最高境界。圣人如此,我们的同学也是如此!
通过这两个问题设立和教师的讲解,学生由浅入深的明确了孔子的精神境界,也明白了圣人的思想并不是高深莫测,游离于我们的生活中的,时隔两千多年,仍然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拓展延伸
除了课本中的章节,你还知道那些《论语》中的句子或者有关孔子的小故事。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课堂小结:
三、作业设计:
推荐学生朗读于丹的《〈论语〉心得》周国平的《孔子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