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说课稿(大全5篇)

时间:2019-09-25 15:0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十则》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十则》说课稿》。

第一篇:《〈论语〉十则》说课稿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论语〉十则》说课稿1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侧重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编者所选的十则语录,则是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和处事,引导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塑造理想人格。其简洁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因为时代的发展,语言的变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抱有不解、不屑的消极心态。但作为语录体典范的《论语》,浅显易懂,朴素的道理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浸透着我们的意识。

即使现在,仍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我备课的出发点就是联系学生生活,唤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积累经典,为己所用。“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基于此,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积累”,教、学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诵读”。

积累

积累包括对孔子及《论语》地位、影响的了解;结合注释对文意的理解;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整理归纳;对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的记忆;语录体的特点及运用。

布置学生课前查找资料或图片,了解孔子及《论语》。学生会找到很多资料,比如: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宣称“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教师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孔子的思想是影响了古今中外的智慧,以此唤起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引导学生了解孔子儿时的聪明好学、勤奋努力。比如:孔子儿时学母亲教的字,因为字多,怕第二日母亲检查时出错,他反复练写。直到熟练地不写错一字才放心睡觉。这样的故事让孔子走下圣坛,学生对孔子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当然,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也是《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诵读

学生如何学,如何积累,如何将祖国优秀的文化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动力哪?我想,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在多重对话中开展诵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背景诵读,举行【故事会】,引领学生走近孔子,激趣导入;理解诵读,举行【背诵比赛】,引领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以竞赛的形式背诵,记忆是深入理解的基础;探究诵读,预设问题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在合作探究中完成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感悟诵读,写【凡人名言】,记下心得体会,在语文实践中将所学内化为精神力量。

背景诵读、理解诵读环节,学生活动以比赛形式展开,容易激发学生兴趣。那如何引导学生探究诵读和感悟诵读哪?《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一、师生对话。师生对话能充分暴露学生理解上的误区,以便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在理解语录的基础上,我预设了一个话题:你从《<论语>十则》中找到了哪些学习方法?哪些语句告诉了你求知的态度和为人处事的原则?

二、生生对话。《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生生对话定在了学生有疑问之处,通过集思广益,找到问题答案。

三、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中仍会有一些问题是同学们都解决不了的,这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找到答案所在。

1、抓住句眼,与文本对话。

比如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有同学认为是谈求知态度,有同学认为是谈学习方法。如果断章取义,“学而时习之”讲的就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交友。有个难点,“朋”是谁?注释中解释为“志同道合的人”。那么自远方来干什么?来吃饭?酒足饭饱的愉悦而已。来闲谈?东家长西家短,八卦娱乐,消磨时光,彼此无增益,收获不大。来探讨交流思想、互相提高境界?切磋生活和事业,探讨人生,不虚度时光,才是读书人快乐的追求。引导学生抓住句眼,反复读。学生发现:单从字面看这既有方法也有态度。

但孔子是从求知的态度来讲的,学习并去实践是快乐的,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讨问题是快乐的,他这两句话重点放在“不亦说乎”和“不亦乐乎”上了。这是告诉我们学习时抱着虚心、勤勉、实践、合作探讨的求知态度既会有所得,也会收获快乐,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同今日,各位专家老师为着新课程改革齐聚一堂,谈经论道,收获很多,不亦乐乎啊!

2、联系生活,与文本对话。

有生活,才会永久。《论语》中的道理虽朴素,但不免抽象,需要预设一些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情境问题:你是不是经常会因得不到他人理解而痛苦,会在与人交往中孤独无助,会在遭遇困境的时候手足无措?《论语十则》中有没有值得你可取之处?

问题中假设了一些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论语》中找寻方向。为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意见相左时有同学会被气哭。其实,我们应该“人不知而不愠”。数学课后“强不知以为知”,给自己带来了“一无所获”的恶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在与生活的联系中,学生对语录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四、与心灵对话。《新课程标准》中说: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感悟诵读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放声朗诵全文,掩卷思考:你想用哪些句子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从中积累了哪些成语?工工整整写下来,然后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记下你的心得体会。

学生在感悟中强化了认识,用这些名言警句来警醒、反思自己,积累在脑海中,终身受益。

总之,整篇文章的教学基本上是本着诵读文本和联系生活这样两个原则,意图达到积累语言,健全人格,热爱祖国文化的目标。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论语〉十则》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能力目标:

a.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德育目标:

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布置作业

第二篇:《论语》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篇目《〈论语〉十二章》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

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知晓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尚且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严重不足,所照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

2、要上好这节公开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三、学法和教法

1、根据学生学情,我们在预习课上应指导学生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为将来继续学习古文打下坚实基础。

2、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这也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3.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4.诵读法

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5.采用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教学过程展示及设计理念阐述

1、导入语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这样标榜过《论语》的作用: “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北京大学教授于丹曾用七天时间讲解《论语》心得。孔子在国外的影响: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

设计理念阐述: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看到中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也有语文教师向我说倾诉过同样的感受,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他迷住再说。这样的导语无非是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学习古文的兴趣。

2、预习检测

A、学《论语》说《论语》(介绍《论语》这部书)。B、学《论语》知孔子(介绍孔子生平,及其所著典籍)C、学《论语》清字词(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D、学《论语》译课文

本环节设计目的:了解《论语》及孔子,理解每一章。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

3.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有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确定,也可有师生共同确定。但无论是那种确定方法都在强调学生的参与。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确定。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单元提示,结合本课具体内容及课后练习,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C、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三维目标有利于教师操作。

4、学《论语》理知识 A、梳理文言文知识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 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B、梳理课文思想内容

在上节课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从“求知识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个方面: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感受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

5.学《论语》悟人生

(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2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6.学《论语》写心得

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大家把自己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也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7、板书设计

学《论语》

知《论语》 说孔子 理知识 悟人生

写心得

板书设计本节课教学程序的体现,也是预习课上师生共同确定的展示环节,同时也是课文的提纲。

8、结语

圣人思想传千古,《论语》精神育后人。让我们品味经典,感悟古文化魅力,让经典陪伴我们,享受幸福人生。

第三篇:论语说课稿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赵八中学:宋丽娜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1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习,读书,求知。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论语》编入教材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了解他对于学习的主要观点,从而认识中华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背诵并默写《论语》十则,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做人、作文。2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准确流畅的诵读经典。

2、积累《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走近孔子,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多读,联系课下注释翻译古文等。3渗透德育,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三.学法指导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充分预习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走近圣人,了解经典

书声琅琅,诵读经典

咬文嚼字,解读经典

读出智慧,感悟经典 背诵经典,轻松闯关

反思:1各环节围绕教学目标,渗透单元目标

2大容量,快节奏,学案充分预习,多媒体为上课服务。3诵读贯穿始终.不足:对《论语》每则内涵挖掘不够深刻

第四篇:《论语》说课稿

《论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能力目标:

a.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德育目标:

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布置作业

第五篇: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读《论语》,品千年经典精华 知 孔 子,悟圣洁美好人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篇目《〈论语〉十二章》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二.知晓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尚且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严重不足,所照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

2、要上好这节公开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三、学法和教法

1、根据学生学情,我们在预习课上应指导学生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为将来继续学习古文打下坚实基础。

2、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这也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3.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4.诵读法

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5.采用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教学过程展示及设计理念阐述

1、导入语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这样标榜过《论语》的作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北京大学教授于丹曾用七天时间讲解《论语》心得。孔子在国外的影响: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

设计理念阐述: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看到中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也有语文教师向我说倾诉过同样的感受,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他迷住再说。这样的导语无非是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学习古文的兴趣。

2、预习检测

A、学《论语》说《论语》(介绍《论语》这部书)。B、学《论语》知孔子(介绍孔子生平,及其所著典籍)C、学《论语》清字词(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D、学《论语》译课文

本环节设计目的:了解《论语》及孔子,理解每一章。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

3.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有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确定,也可有师生共同确定。但无论是那种确定方法都在强调学生的参与。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确定。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单元提示,结合本课具体内容及课后练习,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C、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三维目标有利于教师操作。

4、学《论语》理知识 A、梳理文言文知识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c 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B、梳理课文思想内容 在上节课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从“求知识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个方面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感受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

5.学《论语》悟人生(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2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6.学《论语》写心得

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大家把自己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也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7、板书设计

学《论语》 知《论语》

说 孔 子 理 知 识 悟 人 生 写 心 得

板书设计本节课教学程序的体现,也是预习课上师生共同确定的展示环节,同时也是课文的提纲。

8、结语

圣人思想传千古,《论语》精神育后人。让我们品味经典,感悟古文化魅力,让经典陪伴我们,享受幸福人生。

以上是《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敬请各位同仁指教。

下载《〈论语〉十则》说课稿(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十则》说课稿(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 说课稿 教材分析:《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是古代儿童有蒙学读物。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适合当代儿童学习。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适......

    论语一则说课稿

    《〈论语〉一则》说课稿 何秀清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论语一则》。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论语一则》是北京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论语十二则试题

    《〈论语〉十则》巩固练习题及答案一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家学派创始人。 二 《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

    论语读后感之十

    论语读后感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书章句——中庸》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

    《论语》十二则 检测题

    《论语》十二则 检测题 姓名: 一、基础积累。 1、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观沧海》中借助奇特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抒发诗人主观感受的句子(或《观沧海》中最能表现诗人......

    论语十则说课稿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

    《论语十则》说课稿(精选五篇)

    《论语十则》说课稿 汨罗市红花乡初级中学 袁 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叫袁灿,来自红花中学,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论语十则》,本节课以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