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单元:10.《论语十二则》教学实录
第二单元:10.《论语》十二章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知道课前屏幕上播放的这些句子都是出自哪一本书?
生(齐声):《论语》
师:大家很聪明,说得正确。那么你知道《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吗?
生: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生: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师:大家很会学习,善于借助注释中的有效信息。那想不想了解得更多一点?
投影出示相关介绍:
《论语》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论语》还是出成语最多的书。
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
《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论语》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排行榜中排第11名。
师:看来作为中国人,必须要对《论语》有所研究,要研究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你头脑中孔子的形象描述出来。
生:孔子是个博学的人
生:孔子是个大教育家,有远大理想的人。
„„
师:看来大家对孔子还是有所了解的,那么老师再给一点系统的介绍。
投影出示相关介绍:
孔子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教育家,相传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修订《诗经》,编纂《春秋》。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千古圣人”、“至圣”、“万世师表”。
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也很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
西方有学者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师: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孔庙(投影出示山东、南京、韩国、日本的孔庙图片),单是韩国就有234座孔庙。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有孔子的塑像(出示美国曼哈顿、德国柏林孔子塑像),世界许多大学都有孔子学院。
师:可见孔子的思想光芒能穿越时空魅力永恒。今天我们借《论语》八则的学习,走近孔子和《论语》,触摸经典,感受智慧。
二、诵读入境
师: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充满智慧的文字。首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让老师看看我们朗读中存在什么问题。
生:朗读。(读得较平,有个别字音出错)
师:有什么问题?
生:字音有读错的,“愠”字读成了wēn,“默而识之”的“识”读成了shí。(老师板书这两个字)
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什么感情;
师:确实缺少些味道,要读出一点古文的味道。古文怎么读呢?
(一个学生在下面大声地说“摇头晃脑地读”并做动作)
生:读得慢一些。
师:对,我们要读得要读得舒缓些,慢条斯理的,读出抑扬顿挫来,可以像影视剧中古人读书摇头晃脑那样,仿佛很陶醉的样子。下面让我们就来陶醉地读一读(投影出示——陶醉地朗读)。老师尝试读第一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小声跟读。
老师读,不少学生感兴趣地跟读。
师:我们同学们是不是也可以选一则自己试试,读给大家听听。
(一个学生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要注意读好一个字“而”。这个“而”字可是大有学问呀!(黑板上板书“而”字象形写法)它是老夫子腮下的长须,这么一捋,又是一番长篇大论。要重读、慢读以示强调。再挑一则有“而”字的来读一读。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显有点古朴的感觉了。)
师:再配点音乐来读好吗?
生:读“默而知之”一则,配乐。
师:读得不错,有点“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感觉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读一读剩下的几则。
(学生齐读,得很投入,不少同学的流露出陶醉的表情。)
三、读懂文言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多次朗读,相信大家对论语八则已有所了解,那么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下面我们借助注释说说各则的大意,注意这两个任务:
1、在有疑问的词语下面打个“?”
2、在你认为需要着重强化理解的词语下面打“△”。我们要仔细地梳理重难点。(投影出示:仔细地梳理)
(学生自学)
师:刚才的学习中有什么疑难,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
生:“可以为师矣”中的“矣”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可以解答吗?
生:是个语气词,相当于“了”。
师:课文中还有其他的语气词吗?
生:第六则中的“哉”,第一则中的“乎”。可以解释为“呢”、“吗”
生:还有第五则中的“也”和第七则中的“焉”。
师:找得很好,这些词都是放在句末表一定的语气,不过“焉”字的用法略有不同,大家知道吗?
生:(纷纷说)在里面,注释上有。
师:很好,善于利用注释的信息学习。
生:“是知也”的“知”怎么解释?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专家们对这个字也多有研究,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把它作为通假字,同“智”,是智慧、聪明的意思。但我们的书上并没有把它当通假字在注释中标注出来,那我们可以取“知识”这个义项理解为真知”、“真谛”。那么在这一则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知、真谛呢?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师:是啊,那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可要赶快提出来呀!
生:“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我不懂。
师:是整个句子都不懂?
生点头,显得为难。
师:其实你是能懂的,我们一起看注释来理一理,好吗?
(师问生答,逐字解释)“孔文子”——一个叫孔圉的人,“何以”——“以何”“凭什么”,“谓”——“称”,“之”——代“孔文子”,“文”——“谥号”。
师:连起来意思应该清楚了吧。学习文言文我们就是要这样慢慢疏通,不怕麻烦。“谥号”是美好的称号,说明孔圉生前的功绩是得到肯定的,那么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生(齐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很好,理解准确。我们第二个任务要检查一下,哪一位同学愿意把你划出重点词语展示一下?
(老师随意拿了一个学生的书)
师:这个男孩,划了“说”“罔”“殆”“诲”“”愤“悱”,划了不少。(又一个男孩递过自己的书)
师:这个同学划得更多了,他还划了“女”“是”“焉”“反”等等。
老师课前也划了一些,和老师的比对一下。投影出示: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诲女知之乎?
(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不耻下问
师:老师划了三类词,第一类是通假字,我们要注意掌握。第二类是注释上都有,但离开了注释你未必能准确解释的,老师考同学们一个“学而不厌”的“厌”字,什么意思?
生:讨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
师:错了,应该解释为(不少学生说)“满足”,这个字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还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了。例如“愤”“悱”等字。第三类这个耻,看起来没什么不理解的,但我们解释为“耻辱”放到句子里并不通顺,它的用法发生变化的,应该解释为“以„„为耻”。通过仔细的梳理后,我们知道这些词语的用法很重要,我们要牢牢地记在心中,对我们以后学习其他文言文事很有帮助的。这就叫做学有所得。(板书:学有所得)
四、深化解读
师:弄懂字面的意思之后,是不是就理解了每一则的内涵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这八则,我们用什么方式解读呢?(停顿片刻)很多同学都看过央视《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老师的解读很有个性,常常用一些充满哲理的故事,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比如:
出示“言寡尤(过错),行寡悔:言语要减少错误,行为要减少悔恨。”
师:这一句告诉我们看起来挺深奥的,于丹老师是用网络上的一个小故事来解读的:有个孩子在家中经常乱发脾气,他的爸爸受不了了,就把他领到篱笆边对他说:“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我就在篱笆上钉一根钉子。”一天下来孩子发现钉了一大堆的钉子,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觉得要克制。爸爸又对他说:“以后你能一天不发脾气,就拔掉一根钉子。”这个孩子真的就努力地克制自己,终于有一天,这一天的到来多不容易呀,终于那一天,孩子高兴地对爸爸说:“钉子都拔光了!”但是爸爸指着篱笆上的洞对孩子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好像在亲人的心上戳了一个洞,虽然可以道歉,但洞却永远留下了。”所以说我们要慎
行,少犯错误,世上没有后悔药卖呀!
通过这个故事来解读,这样就很容易让读者接受《论语》中的观点了。大家是不是也想尝试用自己的方法个性解读?(投影出示:个性地解读)
师:解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学于丹老师的方法,也可以按老师的这种方式来解读。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可以结合相关的背景来解读。投影出示背景: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希望能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但却处处碰壁,遭人冷眼。而他就是在这样不被人知、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依然说道:不怨恨、不生气,可见孔子的自信、豁达,真是有君子之风啊!
师:还有其他的解读方法,我们最顺手的是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也可以引用相关格言警句来解读。下面《我的论语心得》就看大家的表现了。投影出示要求:
选择《<论语>八则》中一则或一句试做解读。
友情提示:可选用生动的小故事,可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可利用相关背景资料,可引用相关格言警句,„„
师:在你选择解读的那则、那句下面划横线,并在旁边写写提示自己发言的关键词。(学生思考、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展示自己的心得。
生:我解读第二则,我觉得在学习中前面的知识学得扎实,掌握得牢固,再学习后面的知识就要容易一点。
生:我想解读第四则,告诉我们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个《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下面学生都在点头)两个小孩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争论不出结果问孔子,而孔子也老实地说,“不知道。”
生:我在哪本书上看过,这一则是孔子教育弟子子路的,因为子路经常说大话。生:我还知道一个故事也可以解读这一则,《北人不识菱》,一个北方人没见过菱角,更没吃过菱角,硬充内行,连着壳吃,还夸口我们家屋前屋后地里种的都是。
师:我们千万不能像这个北人似的“大愚若智”,而是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大智慧。
生:第三则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小故事解读:有一个人家两个儿子分家产,父亲有个匾上有“学问”二字,儿子便把它锯开,一人拿一个字回去。各自按照匾上的字来做,一个拼命地学,一个拼命地问,最后都是一无所成。故事告诉我们的也是要努力学习,也要开动脑筋问。
师:看来,学和思连在一起才能成就学问。对于我们积余中学的同学来说,应该对这一条感受最深了,因为我们的校名就是这样解读的:“积学精业、余思致远”(板书:积学精业、余思致远),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呀!而且我们学校的学风就是:勤学好思。相信勤学好思的积学中学的同学们下面一定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生:我想用一句俗语来解读第七则,“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说明每个人都有长处,结合在一起力量就强大了。
师:也可以用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理解(板书: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可学之处,每个人都有需学之处。
生:孔子曾经拜一个七岁的项橐为师,孔子提出的问题这个孩子对答如流,但他问孔子的问题孔子一个都答不出来,孔子只好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师:孔子确实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有记载:孔子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这个故事还可以用来解读那一条呢?
生:我想用论语中的其他一个句子来解读这一则,课前老师放到这个句子,小学里我们背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和这里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差不多。
师:非常好,联系很准确。(板书:见贤思齐)
师:按我们现有的学识和阅历能解读到这样老师认为已经很不错了。但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对论语的解读还要继续下去,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解读会更加精彩。
五、用心积累:
师:台湾有一位国学大师对我们孩子学习经典作品有两个观点值得我们了解:一个观点是:(投影)“孩子启蒙教材应是《论语》。”还有一个观点是(投影)“孩子在13岁之前一定要不管懂不懂,先把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面。”因为儿童的吸收能力是最好的,“越小的时候越是能全盘吸收,全部堆存在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地开发,就好像种子种下去,将来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么现在我们怎样把《论语》这一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呢?
生(纷纷说):背上。
师:让我们一起背诵,用心地积累。(投影出示:用心地积累)分组进行朗读竞赛。两分钟,看哪一组背得好。自信、大声的背出来,表明我们背得熟,胸有成竹。
(自由背诵,小组比赛,展示背诵情况)
师:刚才大家集体表现都很好,那愿不愿意大声、有韵味地背诵一则送给我们在座的某一位?
生:我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送给我的同桌。
师:为什么送给他?
生:因为他就是这样做的,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师:真的成了小老师了。还有哪一位来展示?
生:我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送给我们全班同学,希望大家学思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生:我背最后一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送给我自己,学习要主动,要学会举一反三。
师:我们是不是可以送一则给远道而来听课的老师们?
师生齐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六、结束语:
师:“来而不往非礼也”,老师想送大家一个礼物——“论语成语大礼包”,礼轻情重!(投影)
积余学子,后生可畏,血气方刚、文质彬彬!须知任重道远,岁不我与,一定要当仁不让、发愤忘食、学而不厌、择善而从、见贤思齐;万不可华而不实、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一定要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有始有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心安理得、尽善尽美!浩瀚《论语》,博大精深;研读《论语》,不亦乐乎!
第二篇:10.《《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10.《〈论语〉十二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2. 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重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二、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论语》篇名的由来
提示:《论语》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3.谈修身做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论语》
一个时期以来,孔子及其《论语》似乎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
第三篇:论语十则教学实录(节选)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节选)
执教:广州外国语学校
熊芳芳
学生:成都市温江中学初一(9)班
生(齐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师:谁能解释“弘”和“毅”? 生:刚毅。师:“毅”是刚毅,“弘”呢? 生:胸怀宽广。
师:很好!“任重而道远”,“任”是什么? 生:责任。
师:什么责任?士以什么为责任? 生:仁。
师:这个“仁”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我们来看看孔子的解释(点击PPT):“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我想要成功、有所建树,我就帮助别人也成功,有所建树,我自己希望通达,我就帮助别人也通达,呵,自我的使命、他者的使命、社会的使命,他一肩挑了,任务重不重啊?
生:重!师:嗯,这任务实在够重了。“任重而道远”,“任重”我们明白了,那又为什么说“道远”呢?
生:因为一直到死才能停止。
师:很好,生命结束,才能停步。生命结束,才能下结论。所以《论语》中还有这样的记载(点击PPT):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曾子重病将死时,把弟子们全都召来,对他们说: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人一辈子小心谨慎,却不一定能够保证不犯错,保全身体不受刑罚,但是现在我快要死啦,从今往后,我可以避免这种危险啦,孩子们啊!你们知道吗?人只有到最后才能肯定地说:我保全了从父母而来的身体发肤,我保全了我的道德没做过什么亏心事。请问,在生命结束的前一个月,前十天,甚至前一天,能不能说这样的话?
生:不能。师:所以人一生的道路真是遥远啊,在中途我们都不能给自己下任何结论。以仁为己任,并坚持到生命的最后,就是“任重而道远”。再看下面一则(点击PPT),一起读。
生(齐读):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师:孔子谈的是松柏吗?
生:是借松柏来说人。像松柏在严寒中最后凋零一样,人也要经历考验才能显出他的精神和品质。
师:非常好,就好像李世民说的(点击PPT):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板荡就是动荡,在动荡的时世中才能了解谁是真正的忠臣。又好像文天祥说的(点击PPT):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在危难的关头,一个人的节操才能显现出来。好,最后一则,齐读(点击PPT)。
生(齐读):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师:“言”是什么意思? 生:一句话。
师:我们学五言古诗,七言绝句,这个“言”是指什么? 生:字!师:对了,“一言”就是一个字。所以孔子回答说:“大概就是‘恕’吧!”孔子是怎样解释这个“恕”字的呢?
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对于孔子的解释,你有怎样的理解呢?
生:就是要能够将心比心,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加给别人。师:嗯,还有吗?
生:我觉得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有时候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别人却很喜欢,不适合我的,可能适合别人,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情况而定。
师:嗯,非常好!因人而异,是吧?那如果是我喜欢的,认为好的,我就把它给别人,行吗?
生:也要看情况。我认为好的,别人不一定觉得好。我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师:哦,那,别人认为好的,我就给他,投其所好,这下对了吧?
生:也不对。有些东西是他所喜欢的,但不一定对他有益,甚至可能有害。
师:哦,那可难了,到底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样处理这些问题的。他最喜爱的弟子颜回死的时候,发生了一些事情(点击PPT):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孔子痛惜颜回的死,说:“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爷明明是要了颜回的命,但夫子觉得失去颜回,就是要了自己的命。可见孔子对颜回的感情怎样啊?
生:很深厚。
师:再看(点击PPT):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恸,什么意思?
生:痛苦。
师:嗯,极悲哀,大哭。弟子们劝他节哀,说:您悲伤得太过度了,要节制。您平时不是教导我们凡事要有节有度吗?孔子说:“有吗?我有悲伤过度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能为谁这样悲伤呢?”意思是说,只有他值得我这样痛哭。可见颜回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如何啊?
生:最重要。
生:没有人可以取代。师:很好。孔子最欣赏最疼爱的颜回去世了,颜回的父亲颜路来向孔子提出一个请求(点击PPT):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先进》)颜路可能想,我儿子是夫子最喜爱的学生,现在他去世了,夫子一定肯在安葬方面给我一些援助吧,于是请求孔子卖掉自己的车,为颜回买什么呀?
生:椁!师:椁是个什么东西呢?呵呵,咱们现在人死了要火葬,古时候的人死了是土葬,就要用到棺木。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死后棺木至少用两重,里面的一重叫“棺”,外面的一重叫椁,就是“内棺外椁”。颜路请求孔子把自己的车卖了为颜回置办外椁。结果孔子怎样回答呢?他说,无论有才还是无才,都分别是各人的儿子。颜回是你的儿子,孔鲤是我的儿子,孔鲤比颜回早两年去世,孔鲤去世的时候,孔子也没有卖掉自己的车来为他买椁,是因为孔子列于大夫之位,从礼仪上来说是必须有车而不可以步行的。我们看到,颜路认为好的,他想要的,孔子有没有给他?
生:没有。
师:所以,人之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之于人。不过颜回最后还是被厚葬了(点击PPT):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进》)孔子阻拦不了弟子们厚葬颜回,于是感叹说:颜回把我看作他自己的亲生父亲,我却不能把他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子啊!意思是,我终究作不了主,无法尊重颜回平生的素志啊!但这也不能怪我,要怪也只能怪他那些师兄弟啊。弟子们厚葬颜回,孔子认为他们做得对不对?
生: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
生:物质的形式并不重要。
师:很好,这不只是孔子的看法,也是颜回一贯的态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一生俭朴,可能营养不良造成疾病,29岁就死了。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尚且不在意那些外物,死了又怎么会讲究那么多呢?何况颜回秉承孔子的礼法,也不会愿意自己的葬礼过分铺张不合礼仪。所以孔子在告诉我们什么啊?
生:别人认为不好的,就不要给他。
师:对,人所不欲,也勿施于人啊!现在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之于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之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之于人。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绝对价值,或者说绝对标准呢?(生一时无法作答)好,我们来看看白居易的一首非常通俗的诗(点击PPT):
爱鸟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看看这首诗里,有没有绝对价值? 生:有。
师:是什么呢? 生:生命。
师:很好!诗人将心比心,推己及鸟。孩子会在傍晚盼望母亲回家,鸟也会在巢中盼望母亲回家。生命存在的权利,就是绝对价值、绝对标准,是毋庸置疑的。没有人能够说:啊,那只鸟本来就很想死,所以我打死它,就是成全了它!这是绝对说不过去的。当我们站在生命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可以施于人,什么不能施于人。但是,新的矛盾又来了(点击PPT):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就是说他只零买,不批发,呵呵);只射飞鸟,不射归巢栖息的鸟。虽然看起来很节制,但他还是射了鸟,你怎样看?
生:人都有自己的私欲,虽然他不射归巢栖息的鸟,但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样的鸟,都是生命,孔子这样做,让我觉得很失望。既然要射鸟,就不要打着“仁爱”的旗号,宣扬那些所谓的主张。
师(笑):很有爱心,很有思想!中国古时候的早期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就包含了射箭这样一门课程,孔子也是把射箭当作一种学习和游戏来对待的。人都会有弱点,孔子不是神,他只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在内心深处努力向善的人。他也许做不到绝对完全,但他一直带着弟子们走在这条追求的路上。所以他在另一次跟子贡对话的时候又说过一句看起来完全相反的话(点击PPT):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长》)在这里,孔子完全倒戈了,明明刚才还拿这句话教导弟子的,现在弟子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的时候,他又说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啊!这什么意思嘛?
生:他是要告诉子贡,这是非常难的。
师:很好,其实这句话背后还有一句潜台词,我自己—— 生:也做不到啊!师:对!孔子说,这是你做不到的啊,我也做不到啊,是人都做不到啊!这只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最高标准,不是我们可以完全做到的啊!我们不能停留在动物本能上,我们也永远达不到神的境界高度,但我们必须向着那个高度去走,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个在路上的过程。这就是和迁哲郎所说的那个“用最平凡的日常态度来揭示人性的奥秘”的孔子,那个从未把自己摆在神坛上、也绝非道貌岸然的孔子,很多时候他会袒露自己生命当中真实的软弱和困惑,却仍然执著地走在那条追求的道路上。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大家课后读一读《论语》,去认识一个真实的孔子。下课!生:老师再见!师:同学们再见!
(通讯地址: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凤凰大道102号广州外国语学校 邮编:511455 电话:*** 邮箱:xff0909@126.com)
第四篇:《〈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师 先提出一个问题: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哪部?
生 《毛泽东选集》。
师 《毛泽东选集》影响是很大,“文革”中印了上亿套,但它的影响才只有几十年,而我说的这部书却影响中国几千年。
生 《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
师 它们影响也确实很大,所以叫“四大名着”嘛。但是,四大名着的影响至今也才有几百年而已,仍然不能与我说的相比
生 „„
师 告诉你吧——是《论语》。注意,读“lún”语,不读lùn语。就是这部书——(图片:古代版本的《论语》、当代各种版本的《论语》)
生 哇!这么多!
师 这还不是全部呢!不可能找全啊。你知道《论语》是一部什么书吗?
生 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师 你怎么知道的?
生 课本44页,注解①。
师 你真聪明!你猜着今天学这一课了,是不?不过,这个注解说得不准确——不仅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生 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师 还不行,应说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不能带“之一”,甚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也不带“之一”。因为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
师 《论语》还有两个“最”:①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②出成语比例最大的书——全文11750字,却出常用成语173条,也有人统计是300多条,平均30多个字出一条。
生 哇!
师 下列成语就出自《论语》:温故知新 见义勇为 乐在其中 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 见贤思齐 听其言,观其行 不耻下问 三思而行 文质彬彬 敬而远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举一反三
发愤忘食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后生可畏 名正言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言必信,行必果 怨天尤人杀身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血气方刚 杀鸡焉用牛刀 道听途说 患得患失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师 《论语》作者是谁呢?
生 孔子。
师 不对,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注意:可不是孔子,因为《论语》是孔子去世之后才由他的弟子,甚至是再传弟子辑录成书的。
生 什么是再传弟子?„„就是弟子的弟子呗。
师 你们知道孔子是什么人吗?
生 知道,大教育家„„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师 你念的是注释②。不过这个注释也不太准确——“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加一个字——
生 师 生 师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对。不过还不是最准确,还得去俩字—— 古代。
对啊,不仅是古代最伟大的,近代、现代、当代都算上,还有比孔子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吗?
生 毛泽东„„毛泽东只是思想家,不是教育家。
师 况且毛泽东这个思想家的思想可是有严重错误哦,他那“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可是给中国带来一场浩劫。——孔子作为思想家,创立的儒家思想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内,是中国的正统思想。作为教育家,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他创造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原则,现在仍在使用。他是中国所有读书人——包括你、我——的祖师!
师(图: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孔子不仅是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位典籍整理编订家 ——相传《诗经》《尚书》《春秋》等“六经”是他整理编定的。
师 下面咱们看一段视频:孔子——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曲阜东南的尼山„„
师 下面再看一些图片,理解孔子的影响:这是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这是其中供奉的孔子塑像„„这是大成殿前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这是孔庙中孔子讲学的杏坛„„这是曲阜孔府大门,和孔庙、孔林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孔子墓,碑文写的是什么?大成至圣文宣王孔仲尼之墓„„这是张老师于2005年10月12-13日第三次到曲阜拜访孔子。
生 第三次!„„你去了三次?
师 是啊,三次——就是为了给你们上好这一课,也为了作好这个课件,专去拍片子
生 师 生 师 哇!
这是北京的孔庙,以及大成殿。注意匾额写的是什么? 万世师表。
对,万世师表!
师 这是中国最好的两个大学之一——清华大学的孔子塑像。这是中国最好的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孔子塑像,香港孔教学院赠送的。其实不仅北京有孔庙,全国各地都有„„
生 邢台没有。
师 有!现在的市政府,原来就是孔庙,可惜被当作四旧全拆了。
师 这是韩国的孔庙——韩国都有孔庙说明什么?
生 说明影响大„„影响超越了国界。
师 这是日本的孔庙,这是日本研究《论语》的着作——知道不,大和民族是由儒家思想哺育出来的。„„这是新加坡的孔子塑像——知道不,新加坡一直大力推行“儒教治国”。„„这是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着名哲学家孔子生平》:享誉世界的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盂德斯鸠等都从儒家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师 再给你提供消息三则:①1998年,七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发表《巴黎宣言》:“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②2004年9月26日,在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③目前,已有8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36个国家和地区落户。同时还有38个国家的99个机构提出了建立孔子学院的申请。(新华网2006年7月7日)
师 好了,下面咱们学习《〈论语〉十则》,打开书——
师 你们还记得学习文言文的“四字真言”吗?
生 记得„„读懂、背过。
师 对,这节课也是先读懂,再背过。为了读懂,请你先预习。预习任务是3项:①朗读;②看注释理解意思;③标出不懂的词句。
二.阅读第1则
师 第一则,先齐读一下。
生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师 读得不错,没有把“说yuè”读成“说”,也没把“不愠yùn”读成“不温”。但学而时习之的“之”字,你们读得太重了。应是(示范):学而时习之,“之”字尧轻读。不信你听听朗读录音。(放录音,然后学生个人读、指名读)。
师 谁能说说这一则的意思?
生 孔子说:学习并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师 第三句不准确。不是“人不知”不是“别人不了解”,而是“别人不赏识”。“知”不仅是“了解”和“知道”,还有赏识、理解的意思,它和“知遇之恩”、“与君相知”的“知”同义。这句应解释为:别人不赏识,自己也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师 我说的“读懂”,由两个意思:①懂得能说出每个句子的意思;②记住一些关键词的意思。下面几个关键字的意思要记住,请你加上着重号:子——先生、老师。时——按时。习——复习。说——同“悦”,高兴,愉快。知——了解并赏识。不亦„„乎——表示轻微的反问,可译为“难道不„„吗”。
师 下面是思考答问:这三句话中,哪一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一句是讲个人修养?
生 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
师 “不亦说乎”的“说”和“不亦乐乎”的“乐”都有“高兴”、“快乐”之义,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生 “乐”比“说”程度深。“说”是愉快、高兴;“乐”是快乐。
师 这一则很重要啊!知道吗?“学而时习之”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论语》的编着者把它放在开篇第一句,决非偶然。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理解最深刻,他说:“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宗。”——把这句话记下来——“宗”在这里是“本”、“根本”之义。“道尽学宗”就是说“学而时习之”是求学之根本、教学之根本,学习成绩不佳,往往是因为没有“学而时习之”。
师 读懂了,再熟读背诵:先读到一字不错,一次也不磕绊,然后背过。
生(先自己背,然后指名背、齐背)
三.阅读第2则
先读读这一则„„有三个字要注意:曾zēng子。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
听朗读录音。学生个人读、指名读、齐读。
说大意: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记住几个关键词语:日:每天。省:反省、检查。信:诚信。其中“省”重点解说如下:
甲骨文、金文:箭头+眼睛,表示有物看入眼中。小篆加了一条眼眉。
本义是“看”;引申为查看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反省、省察、发人深省、三省吾身„„
思考答问:
“三省”是反省三次吗?——“三省”是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是巧合。
“三省”的内容哪是学习方面的?哪是修身方面的?答案:为人谋而不忠乎?——修身方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修身方面;传不习乎?——学习方面。
熟读背诵。
四.阅读其他各段
说明:以下每一则大致都是朗读、注释、翻译、答问、背诵这几项任务。但后面8则,老师的讲可以逐步减少,学生的活动可以逐步增多,甚至,最后几则可以先让学生书面翻译过来,然后当众讲解,大家订正。具体过程从略。
要点和需要说明的问题有:
第3则
这一则是强调“温故”,还是“知新”?——强调知新。而知新,必须独立思考。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孔子)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温故”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的主张与前面哪句相同?——(1)学而时习之。(2)传不习乎?
第4则
补充注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罔”和“殆”,历来有不同解释,而课本注释并不是最好的。更正确而与课本不同的解释是:罔,无;殆,危险。这是采用朱熹的见解,学者公认他的解释最有权威性。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思考答问:①请举例说明“思而不学则殆”。参考答案:冥思苦想怎样发财,却不学习法律、学习知识,就会„„不努力学习,却想通过作弊„„②“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更反对“思而不学”。因为“学而不思”只是无所得,而“思而不学”还有危险。③孔子主张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应是怎样的?——学思结合。
第7则
“三人行”一定“有我师” 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将“善者”当正面的老师,将“不善者”当反面教员。
朱熹注此句:“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
这一则和前文哪一则内容相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五.归纳
复习
《论语》是一部什么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
用一句话概括:孔子是什么时代的人?是哪国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春秋时代鲁国人。
读准下列字音: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解释加点的词:吾日三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
指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说明通什么字。
这一课出了哪些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岁寒知松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白对译(略)
背诵默写指导:学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背诵。背过,才能化为身内之物,说话、作文才能信手拈来,挥洒自如。这一课的作业,最中要的是背诵和默写。要求:①正确。不能有一个读错、写错的字。默写时不能有一个写错的标点。②背得流利,不能磕磕绊绊。③光背过还不行,还要理解、会用。(组织背诵、默写比赛:个人赛、小组赛、男女生赛、接力赛„„)
其中理解性、应用性背诵默写是:①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一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曾子每天“三省吾身”,他“省”什么?——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同学们中的优点和缺点,你怎样对待?(用孔子原话回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④孔子认为当老师必须有什么能力?——“温故而知新”的能力。⑤港台明星苏有朋、任贤齐的名字出自何处?——分别出自《论语》下列两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六,“主人”天地
以上你只是当客人——完成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下面请你当“主人”——向老师和同学们提出问题,大家自由讨论。(略)
七,课外活动
网上拜访孔子:
①“中国孔子”网站;②孔子博物院;③论语;④孔子箴言名句;
欣赏视频: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节目“孔子”。(本人有该节目光盘)
探究性学习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
老师提出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对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你的见解是什么?可能不可能没什么联系?
充分讨论后揭示答案:这是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
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进一步提高;
第三境界,是做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 “君子”。
该文章转自[初高中语文123资源网]:http://
第五篇:论语读后感之二十二
论语读后感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