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师荟萃 精彩纷呈
名师荟萃 精彩纷呈
——“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名师海西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心得体会
“和谐号”缓缓停靠在终点站,我怀着几分忐忑,几分激动走进春意盎然的榕城。有幸参加“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名师海西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观摩来自全国各地的9位专家级名师的13节精彩课堂展示,我深受启迪和教益。名师们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独到精致的教学设计,从容不迫、返璞归真的教学风格,充满浓浓人文关怀的课堂交流氛围,深深地感染了我,鼓舞了我。匆匆的福州之行,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深感不虚此行。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小学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陶冶情操。”教师通过“以境诱读、以读引读、以说带读、以评促读”等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地读,从而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激情,读中感悟”的目的。
全国著名教师王崧舟在执教《普罗米修斯》时,通过情境的创设、画面的渲染,以及声情并茂的引读把大家带入神话故事。教师引读:铁环紧锁着他,他坚定地说:“!”烈日暴晒着他,他还是坚定地说:“!”寒风侵袭着他,他仍然坚定地说:“!”鹫鹰啄食着他,他毅然坚定地回答:“!”让学生反复品读:“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这样,学生在情景创设中反复诵读,扎扎实实地经历了学习、理解、感悟、生成语言的过程。
二、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汉语最讲究意蕴,一个字便能解出万种风情,在教学中对这些关键词句进行细致的解析,让学生领会附着在这些词句上的情感,可以逐步让学生觅得语文真味。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品味好词佳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
上海市名师,魅力教师戴建荣执教《珍珠鸟》时,他在学生快速略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文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表现作者的心情?学生回答:“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然后他指导学生读好“真好!”体会作者当时高兴的心情,适时板书“真好!”,接着抓住“真好”这一文眼,让学生边读边作批注找出珍珠鸟的种种好,并引导学生把这些“好”读好,从中体会我和珍珠鸟日趋笃厚的感情。
福州市乌山小学的黄如湜老师执教的《乡下人家》,她让学生说出课文中哪些景物让人一听就知道是乡下?学生找出景物后,老师课件出示了“瓜藤、芍药、笋„„.”;接着黄老师让学生在这些景物前加上一些表示颜色或形状的词,并串上动词连起来读,感受画面的美。最后黄老师引导:这么多景物在一块儿,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花果飘香)黄老师善于捕捉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好词,变“藏”为“露”,充分挖掘,在充分表达中,还给学生一个积累词语的好机会。
莆田市实验小学韩静老师执教《生命 生命》时,设计了“ 的生命,因 而美丽”的说话训练。韩老师先从文本内容出发,让学生用“飞蛾的生命,因 而美丽。”句式练习说话,基于文本情境的说话训练,既能让学生获得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又能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接着,韩老师由文本内容拓展开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自由练说。这一教学环节,不仅说话练习弹性大,适应面广,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参与说话训练机会,而且教学层次分明,教学效果明显。
我想,只要教师能细品课文,深入钻研教材,就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品词析句的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限美妙。
三、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读书是一种积累的过程,但是,光读书,不练习,属于只学不用,读书既要明理,也要运用到实践当中。而且,写作还能促进对书本的理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这次观摩课上,每一节课都精心设计了相关内容的拓展作业。中高年级课堂练笔和动手画画、批批注注、写体会,给孩子们留下思考的痕迹。
福建省宁化县实验小学曾扬明老师在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时,设计了让学生练笔写写居里夫妇进行数千次实验的情景。“三年又九个月,1360多个日日夜夜,居里夫妇进行数百次的分离,数千次的实验。在烈日炎炎的夏日,;在雷雨轰鸣中,;在狂风怒号时,;在大雪纷飞的冬天。既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又延伸了课文内涵。在韩静的《生命 生命》课末布置的拓展作业,设计了选取生活中的人或事物,以“ 的生命,因 而美丽。”为总述句写一段话。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以板块模式教学剧本《半截蜡烛》,在第三板块“编剧续剧”中设计了让学生续编剧本“德国军官走了,母子三人此时此刻有什么话想说的?”任意选择一个人物编一编,动笔写一写,最后说一说,师生进行评价。这样的拓展练习,升华了情感,落实了语文能力的训练。
此次的榕城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
第二篇:名师荟萃,受益匪浅
名师荟萃 受益匪浅
这次学习内容丰富充实,我深为名师的课堂魅力所折服。他们或儒雅睿智,或幽默风趣,或和蔼亲切,更让人佩服的是他们丰富的学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上驾轻就熟的教学技艺以及永于创新的精神。
这次活动中,李春红的《风》教生动有趣,灵动优美,听后感觉格外舒服淡然。王玲湘的《琥珀》的课堂结构:预学——共学——延学让人耳目一新;《清华附小的1+X课程》是为儿童提供成长所需要的资源和能量的改革;赵志祥的《古诗的节奏》“平长仄短入声促”的吟诵声让人回味无穷;何绮华的《明天的我》引领了教师们用绘本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次活动,带给了我太多的震撼,给予了教师们太多的感动,感动于名师对学生的人性尊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孩子的童心与个性的呵护。此行有幸亲眼目睹现代与经典完美演绎,真是受益匪浅啊!
第三篇:数学名师资源荟萃
六、数学名师荟萃综合资源教学篇
(11张DVD 48个视频)
(a): 权威专家学术报告(12节)
吴正宪:《做高素质的数学教师》《创建儿童喜爱的教学课堂》 黄爱华: 《畅神境界的追求》《聆听花开的声音》 华应龙:《拒绝、接纳、期待》《感恩的人会成功》
陈洪杰:《课程标准的变化、旨趣及实践意义》《谈小学数学教研文章的写法--基本策略和注意事项》 徐斌:《2011版课标的实践启示》
孙晓天: 《关于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问题的思考与展望》 朱乐平:《谈“圆的认识”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郑毓信: 《立足成长》
(b):全国特级教师示范课(24节)
吴正宪:《估算》《搭配》《相遇问题》
黄爱华:《认识垂直》《比较数的大小》《认识百分数》
徐长青:《观察与归纳》《重复》《解决问题策略》
刘德武:《可能与一定》《求平均数》《平行四方形的面积》
朱乐平:《圆的认识》《三角形内角和》《用字母表示数》
潘小明:《框图计算》《长方形周长与面积》《数学广角》
刘 松:《打电话》《抽屉原理》《乘法分配律》
华应龙:《神奇的带子》《猜想之后》《平均数》
(c):历届全国深化小学数学改革教学观摩会精选课例(12节)
第十届(2011年):《三角形边的关系》孙贵合/《小数的初步认识》赵海峰/《秒的认识》潘雪琪/《有趣的平衡》邵华
第九届(2009年):《平移和旋转》赵劲松 /《小数的大小比较》郭广成/《万以内数的认识》张莉/《植树问题》龙入云
第八届(2007年):《角的度量》强震球/《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杨凯明/《中位数》 石贵荣/《平行线》崔蕾
第七届(2005年):《分数的初步认识》张齐华/ 《圆的周长》席争光/《观察物体》张裕/《生活中的负数》赵震
第四篇:相邀西子湖畔 共赏名师荟萃
相邀西子湖畔,共赏名师荟萃
——“全国小学语文教师‘五力修炼’高峰论坛暨成长课堂研讨观摩会”学习心得
似春风温暖人心,似夏雨给人清凉;如秋风盼来寒意,如冬雪倾诉一份纯洁的记忆……“千课万人,万人千课”带来了五湖四海的老师济济一堂,踏着求教的路,带着求知的心,静听学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教师“五力修炼”高峰论坛暨成长课堂研讨观摩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又一次拉开了帷幕,为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之称的杭州,更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而我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有幸全程参加了本次活动,受益匪浅。名师荟萃的课堂,给予我们对教学更深层次的思考;你一言我一语的辩课,碰撞出多少思维的火花;专题讲座带领我们进入当下最“流行”的小语话题。
课堂演绎,展名师风采
“千课万人”不言而喻,以“课”为主,我们手上相同的教材,在台上老师的演绎下却“别有一番风味”。
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寓言两则》让我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揠”与“鹬”的生字教学更是让与会教师耳目一新。教学“揠”字时,薛老师采用了“合体法”,从“日”到“妟”,再加个“匸”,直到最后出示整个生字“揠”,在每一部分出示时,都会告诉学生添加部分的读音,学生不仅认识了生字,而且对各部分的读音也有了相对的了解,真可以说是“一举两得”;“鹬”字教学时,薛老师采用的方法刚好和“揠”字相反,采用了“拆分法”,先出示整个生字,让学生认识它,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种鸟类,随机擦除了“鸟”字边,并且告诉学生剩下的部分“矞”也读“yù”,继续擦除“矛”,告诉学生“冏”也是个字,并提示学生“在哪儿看见过”,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的教学,交给学生的不仅是新知,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薛老师这种由简到繁的识字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过程,同时也在他们内心洒下了中华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林莘老师带来的《燕子》,如一缕明媚的阳光,驱散了冬日里会场的丝丝寒意,她就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特别欣赏林老师的归类识词:“形成了”“凑成了”“谱成了”归为第一类词,让学生发现这些词的特点;继而出示第二组“增添”“荡漾”“聚拢”“俊俏”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组由近义词组成的词语;第三组词语让学生一目了然“掠”“拂”“沾”三个动词,而这一次又稍微加深了难度,让学生将生字带入句子中,并且加上动作读一读。这样的设计,在无形中也教给了学生识字记词的基本方法。
每位在台上的老师,各有各的风采:薛老师的亲切幽默,孙老师的语言魅力,虞老师的童真童趣,管老师的循循善诱,林老师的活泼灵动,李老师的温柔可亲……老师们独具特色的演绎,才会有精彩纷呈的“千课”,才会出现济济一堂的“万人”会场,才会吸引坚持到最后一秒的与会老师们,那是一种展现在众人面前的无限魅力,更是自己在教育岗位施展才能的无穷魔力。
同课异构,擦亮思维火花
《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而今在“千课万人”的会场何捷、郑玮瑜、赵昭三位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同课异构的三节《匆匆》,在相同的文本里,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设计,让会场的气氛一浪高过一浪。我以我眼看《匆匆》亮点一:何老师对文体的教学,有自己的一套,将散文的特点融入到文中,让学生在畅谈自己感受的同时,领悟了散文的表达方法,在品读课文时循序渐进,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文体的品读;亮点二:郑老师的课最让人铭记于心的是那情感的升华这一教学环节,针对孩子是六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紧紧抓住小学的六年生活,让学生自由书写自己对小学生活时间流逝的感叹,学生精彩的回答,正是这节课成功的体现;亮点三:赵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朗读,消除了会场老师一上午听课的疲劳,字字入耳是种美的享受。赵老师重视指导学生情感的朗读,在读中体会到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对珍惜时间的感悟。我特别佩服赵老师自身的素质,一开口朗读就能将听课者带入情境中,与文中作者同感受、同惋惜,还运用了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种事物,让学生练习说话,在语言积累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亲历时光匆匆,从而加深对时间来去匆匆的体会。
名师讲座,分享成功经验
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一直是我们班孩子最薄弱的地方,所以当看到韩兴娥老师《课内海量阅读的策略报告提纲》这个讲座题目时,我便决定一定要听听。踏着学校两侧昏黄的灯光,再一次踏进会场。韩老师一字一句娓娓道来,分享她成功的经验,轻轻地感叹:“果真不赴此行。”
佩服韩老师三个星期教完一年级拼音部分的能力,欣赏韩老师利用开学初、学期末两星期时间教完教材的勇气,其余时间呢?都花在了海量阅读上。将课内阅读课堂化,课外阅读课内化,所以孩子们在低段不进行写话训练,在三年级照样能下笔成章。不仅如此,韩老师的阅读页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读”到“诵” 再到“运用”,一步一步顺理成章,把一个又一个具有种子能量的经典文字储存
到了学生记忆深处,并在他们内心植下热爱阅读的种子,为他们的人生增添一抹厚重而绚烂的底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名师演绎的精彩给了我教学的冲击,而真正想要获得教学上的成功,仍需要自己不断的努力与探索,学以致用。在教学这条路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芬芳。
第五篇:中大、华工、暨大管理学名师荟萃
中山大学
中大本校名师
陆亚东教授,男,现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美国迈阿密大学(U.of Miami)管理学终身教授,Emery M.Flndley杰出讲座教授,国际商务学会(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Fellow,曾任迈阿密大学管理系主任。陆亚东教授是国际上公认的在国际企业管理研究领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在国际企业管理类重要期刊(包括AMJ, ASO,SMJ, JIBS, AMR, JAP, OS等)发表一百四十多篇专业论文,出版十七部专著和教材,此外,他在其他类期刊和出版物亦发表一百多篇论文。在多家学术期刊和学术机构发布的学术排行榜上,陆亚东教授的发表量均位居前列。根据亚太管理学报(APJM)在2007和2008年的研究,陆教授在国际企业管理领域的主流研究中是全球最多产的学者(1996-2006年),也是中国管理领域全球最多产的学者(2000-2006),《国际商业评论》最近发布了一项针对全球商务研究学者影响力的评估(1996-2008年期间),陆亚东教授在50名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企业管理研究学者排名中位列第一。
陈春声教授,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历史学)成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广东历史学会会长。2008年3月起任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主要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和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计量历史学和历史人类学两个学术领域有较大成绩,曾获两项广东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和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先后在美国、英国、瑞典、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多间大学长期讲学和从事合作研究,曾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兼任国内、国际10余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或学术顾问。
谭劲松教授,男,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教授,现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中国注册会计师。
谭劲松教授主要从事会计理论、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财务分析与企业评价、企业家价值等领域的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家财政部、国家审计署、广东省财政厅的10多项课题,主持过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从事过风险投资、管理与财务咨询、会计审计和投资分析、企业改制与股票发行、证券市场投资分析等实务,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著有《智力资本会计研究》、《盈利管理研究》、《中级财务会计》等著作共20余部,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毛蕴诗教授,男,经济学博士,比利时鲁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现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暨南大学兼职教授。担任《风险投资》(内刊)主编、台湾高雄中山大学《中山管理评论》、广东《学术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多家杂志编委、白云山制药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三九集团的专家顾问、志高空调有限公司顾问。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武汉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山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管理学院院长、广东省政协常委。
顾乃康教授,男,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兼职社会职务是中国跨国经营研究交流中心常务理事、广东省中青年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国际经济学会理事,主要的研究领域为企业战略与国际化经营、企业财务管理与国际理财,以及现代企业理论。主要的教学领域为企业财务管理、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管理经济学、国际企业管理等。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转轨经济中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行为与对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企业的知识理论研究:兼评以交易成本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并作为主要参与者正参与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资并购中国企业问题研究:现状、动因与对策》的研究工作。
曾作为访问学者出访美国、香港、澳门等国家与地区,并进行讲学与学术交流。1995年和1997年出席并参与组织了“中日比较管理国际研讨会”和“中国—欧洲企业关系国际研讨会”,并在大会上进行了学术交流和发言,事迹被收入《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和《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等10多种人物辞典。
李新春教授,男,德国洪堡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5月至2011年3月任管理学院院长。现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内蒙古财经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家族企业研究、企业家理论研究。
近年来,李新春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各1项,以及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培养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在企业家理论、家族企业、产业集群研究、战略联盟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出版学术专著4本,翻译出版国外教材1本,学术论文70多篇。
入选国家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等批准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2006年入选世界经理人周刊和华尔街电讯网站共同评选的2006年(第三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位管理大师”(获奖专业领域:家族企业管理);2010年,获得“中国最受尊敬商学院院长”称号(共十名),世界经理人周刊社。
刘娥平教授,金融学、财务与投资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1999年至2002年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2002年至2008年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财务与投资系主任,现任中山大学金融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省情调查与对策咨询专家库专家。
近年来,发表论文二十多篇,独立出版著作两部,主持和参加十多项国家、省市课题。对可转换债券融资有专门的研究,对环保行业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水处理等项目的经济分析及产业化有特别的兴趣和一定的实际经验,对公司价值评估也很关注。主要研究方向:公司理财,投资项目评估,证券投资等。中大外聘名师
陈淮,国家级有特殊贡献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现为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出版有《工业化-中国面临的挑战》等专著十余部,公开发表论文数百篇;主要研究领域:工业化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理论。
顾云昌教授,著名房地产专家、学者。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博士后导师。196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1979年进建设部工作。曾任建设部城市住宅局处长,建设部城镇住宅研究所所长,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二十多年悉心于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八十年代参加中国城市住宅建设技术政策和2000年中国住房消费的研究,因此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多次参与国家房改政策的研究和制订,为国家房改方案和政策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九十年代参加2000年国家小康住宅科技项目,任产业政策组组长。主持完成了“跨世纪中国住宅产业政策的研究”、“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研究”等重要课题。曾是中国房协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报告的主持人和主要执笔者。主编的书主要有《前进中的中国房改》、《中国房地产发展大全》等。
刘健钧,理学学士、法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历任原中国律师事务中心主任助理、原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基金部业务主任,参与过最早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淄博基金的管理工作,并兼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投资系教授、北大创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MBA创业投资课程主讲人。现职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金融处处长。
莫少昆(Mok show koon)新加坡博维管理咨询公司 董事长,新加坡及中国多家集团公司战略和投资顾问。曾任新加坡大华银行分行行长、副总裁,曾任新加坡德华上市集团总经理、执行董事。
莫少昆教授的任教职务: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管理学院亚太EMBA客座教授,芬兰赫尔辛基经济学院EMBA杰出客座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管理学院MIM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EMBA客座教授。
莫少昆教授的核心专长: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与制定、企业文化建设及变革管理、企业家精神和领导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与易经智慧 莫少昆教授的教学咨询遍及中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向松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环球财经》总编辑。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顾问委员会成员、研究委员会成员。
向松祚博士师从“欧元之父”、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早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先后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杰出校友,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华友世纪创始人之一。曾任职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和多家企业。主要著作包括《伯南克的货币理论和政策哲学》、《汇率危局——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和后果》、《不要玩弄汇率》、《蒙代尔经济学文集》(译著,6卷)、《张五常经济学》、《金融危机和国家利益》等等。著作曾经荣获中国图书奖、《经济日报》全国十佳经济读物奖、全国高校优秀图书奖。个人曾经荣获首届吴玉章奖学金、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访问学者资助及其它多奖奖励。近年来,向松祚逐步由金融实践派转型为理论研究的学术派,学术研究态度严谨,注重数据说明,逻辑清晰,很有说服力,兼备大战略眼光。
赵立新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 市场分析员和专栏作家,主要学术职务,英国加地夫大学商学院中国会计金融与商业研究中心国际研究员,深圳证券交易所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任博士后指导教师.主要著作:
1、债券市场每周评论
《证券市场》周刊
第92、3-93、12 期
共33 篇
2、证券投资的风险
《证券市场》周刊 1992(14)
3、国债市场症结何在《证券市场》周刊1992(17)
4、电脑蜂鸣声揭开的内线交易案
《证券市场》周刊1992(18)
5、法律、投资、前景-外国专家眼中的中国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周刊1992(26)
6、公司财务分析(上海嘉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证券市场》周刊1992(26)
7、金融期货简介
《证券市场》周刊
《证券市场》周刊1993(2)8、1992年国债市场综述和1993年国债市场展望
《证券市场》周刊1993(4-5)
9、公司财务分析(上海3F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证券市场》周刊1993(9)
10、投资咨询(投资国债 正当其时)《证券市场》周刊1993(10)
11、股票期权与市场监管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法规政策研究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8月
12、实施股票期权计划涉及的外汇管理问题《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法规政策研究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8月
13、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南方金融
2007年1月
14、商业银行的品牌建设策略
银行家
2007年2月
15、Management accounting in china Financial Management December/January 2006/07
16、全面开放下的银行业市场环境建设
武汉金融
2007年第八期
17、全面开放与银行业的十项修炼 提高治理动态优化能力 证券时报 2006年12月14日
18、全面开放与银行业的十项修炼 实现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 证券时报 2006年12月15日
19、全面开放与银行业的十项修炼 提高风险组合管理能力 证券时报 2006年12月18日
20、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基于新老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财贸经济
2008年第九期
21、管理会计与控制技术的应用及其与公司业绩的关系
会计研究2008年第九期
22、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财务与会计
2009年第七期
23、金融危机与企业高管薪酬制度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7月第3卷第4期
24、无功受禄
审视美国高管薪酬制度(译著)法律出版社 2009年6月第1版
巴曙松教授,著名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
巴曙松研究员还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重庆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担任兼职教授并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主要著作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路径研究》、《美国货币史》(译著)等。
华工名师
蓝海林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教育部“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新型工业化发展创新研究基地主任,曾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蓝海林教授是我国较早研究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技术的学者之一,其研究的突出特点在于将战略管理的理论与企业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二十年来,蓝海林教授先后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一次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的资助,从事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过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学)优秀成果奖的一、二、三等奖,出版专著17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主持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先后担任《中外管理》、《21世纪总裁》、《销售与市场》等多家杂志的编委或顾问,同时也是广东省经济学会、企业家协会、管理学会和青年企业家协会的副会长以及多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
朱桂龙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技术创新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预测》杂志编委,《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理事,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广州酒家企业集团独立董事。
黄培伦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EMBA和MBA导师。历任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电子商务学院副院长、广州汽车学院经贸与管理工程系主任、985工程新型工业化创新研究基地华南案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广东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副会长,广东省管理现代化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美国威斯康辛国际大学特邀主讲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子课题负责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企业成长中的组织创新”主持人。另外,黄教授还承担完成众多企业咨询项目。
崔毅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风险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席;还担任中国高校数量经济学会理事、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会副会长、广东企业财务管理学会副会长等社会兼职。崔毅教授长期从事财务管理(财务决策与资本运营、创业管理与风险投资、财务诊断与赢利模式设计、全面风险管理、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作为项目主持人和主研人员,完成6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企业风险与微观经济杠杆》《赢利模式》《企业发展模式》《现代财务管理》等专著和教材6部,在国内核心期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会研究》、《财政研究》、《经济学动态》、《统计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省部级奖3项。她长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为企业进行管理咨询诊断,深受政府好评和企业欢迎,一直与政府和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雷鸣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营销管理, 广告与品牌,经销商行为与渠道管理, 销售管理与人员推销等。上海交通大学EMBA 特聘教授,中山大学MBA/EMBA 特聘教授,雷鸣工作室首席培训师。社会兼职有中国营销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市场学会理事、中国营销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中国市场学会理事、广东营销学会副会长、广东优秀营销人员大赛冠军。
杜葵
人众人教育(GROUP)总裁,首席培训顾问
*“商战特训营TM”高级管理课程系列认证讲师 * 中国十佳培训师、体验经济专家
* 中国首批海外归国MPA(公共行政管理硕士)* CCTV 《绝对挑战》专家评委
*《赢在中国》----商战特训营 总裁判 曾任职于柯达(中国)有限公司公关经理、大中华区区隔市场经理和大中华区产品经理。杜葵先生已经为以下公司提供过咨询和管理层培训服务:IBM、神州数码、索尼数码科技、赛特集团、中国银行总行、重庆长安集团等。
丁力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曾长期在浙江大学任教。现任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区域与产业经济著名专家,主持过多项省部级重大规划课题,目前兼任广东省佛山、东莞、韶关等多个地市的政府顾问。并受邀为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广东广播电台的特约评论员。是每年一度的《广东省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分析报告》主要撰写人,报告先后获得张德江与汪洋书记的高度肯定。参加“广东省十一五规划”“广佛一体化”“珠三角一体化”“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等重大问题研究及政策制定,提出的许多建议成为广东省重大发展战略。
陈春花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澳洲国立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商学院的客座教授以及广州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是企业文化与组织管理。
多年来,陈老师致力于中外企业的组织与文化研究,更为关注的是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模式,不断地把理论、教学和企业管理的实践相结合,致力于为管理教育界、企业界和咨询界寻找结合点。曾先后出任康佳、科龙、美的、南方航空、南方电网、深圳机场、广州电信等公司顾问。03年至05年,在山东六和集团任总裁两年,将这家大型畜牧业企业的业绩从28亿带到70多亿元。
赵先德(香港)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决策科学与企业经济学系教授,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EMBA客座教授。他是《互联网及企业管理国际期刊》编辑委员会成员、《质量管理期刊》及《服务产业管理国际期刊》的特刊编辑。同时担任国际电子商务协会的董事会成员及亚太决策科学协会的副会长。赵教授在供应链管理和服务操作管理等研究及教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在重要的国际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专著。
赵红红
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建筑学系系主任,城市规划与环境设计研究所所长,华南理工大学“兴华人才工程——亚热带地区城镇规划设计”团队学术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7),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2002)、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3)、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2003)、广州市环境艺术委员会专家(2001)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亚热带地区城市(城镇)规划、城市设计理论与应用。
吴世农
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MBA,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财务学家。1994-1995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任福布莱特学者。现任厦门大学副校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六届委员会委员;第一至四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中国管理学会)副会长;第一至五届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评委会副主任,第六届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评委会主任;并曾任国家教育部第四届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学部委员。
储小平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硕士生及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山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大MBA企业家商会顾问,广东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领域涉及:企业组织与制度创新、组织行为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与地区经济发展、外商投资企业管理、企业的成长与管理。
至今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一些成果分别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新华文摘》等权威刊物上。出版著作2部,并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项目,2项省级重点项目。
暨大名师
胡军
性别: 男
职称:教授
博导 职务:校长 研究方向:
产业组织与产业结构、比较管理与跨文化管理 所授课程:
管理学研究,中国现实经济研究,产业经济学研究 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校长,广东省经委——暨南大学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副理事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省级“千百十”学术带头人。
1957年2月出生于辽宁本溪,吉林省梨树县人。1985年暨南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5年9月留校在暨南大学企业管理系任教。1987年任讲师,1989年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同年担任硕士导师。1994年获得教授任职资格,1996年成为博士生导师。1990年至1991年6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进修英语,1991年7月至1992年12月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学院进修博士课程,1998年7月至1999年1月受欧盟资助,赴德国汉堡大学从事合作研究,2002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作为国际访问学者对美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考察。
在行政工作和社会兼职方面,1993年任暨南大学企业管理系副主任,1997年任企业管理系主任兼MBA中心副主任,1998年任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2000年任暨南大学副校长,2001年兼任暨南大学珠海学院院长,2006年任暨南大学校长。目前担任中国产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高校价值工程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中青年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州市政府经济发展顾问、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学科带头人。
在学术研究方面,从1986年开始从事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方面的学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产业经济与产业组织、广东经济与工业产业竞争力、企业文化与跨文化管理。近10年来,曾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企业管理模式的文化基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华南天然经济区高科技资源整合及发展战略研究”、“家族文化与家族式民营企业融资演化研究”、广东省政府大型研究项目“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和“广东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国外社会科学》等著名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产业经济学丛书两套,出版专著两本。代表作《华南区域经济一体化》1996年出版,书中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与目前的“泛珠三角经济区”战略构想和措施有吻合之处,对广东省目前的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有一定的预见性。另一本代表作《跨文化管理》1995年出版,是国内第一本较全面介绍和论述文化与管理的关系以及管理的文化基础的专著,被国内以及港台一些学校作为教材使用。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代表作“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获2005年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996年被评为暨南大学首届十佳授课教师,2002年获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凌文辁
性别: 男 职称:教授 简介: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1981年赴日留学,1983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工业心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副所长、学位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任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教授和广州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并兼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名誉会长,广东省心理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和《心理学报》等多种杂志编委。
凌文辁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工业组织心理学家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他是我国行为科学和组织行为学的最早开拓者之一,在工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成绩卓著。其中,中国领导行为模式—CPM理论,中国人内隐领导理论,中国职工组织承诺模型及管理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被多本英文著作介绍。
他主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科研单位组织与绩效之国际比较研究》,任中国国家研究组组长,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中国科学院院长的电报嘉奖。他受日本通产省的委托,进行了中日合资企业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研究成果在日本通产省记者新闻发布会发表后,日本各大报纸醒目刊登,震惊东瀛,受到了原外相大来佐武郎和天皇的会见。
凌文辁教授还开发了一系列用于企业诊断和测评的量表,曾为一百多家大型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了组织诊断和人员测评,颇受好评。
凌文辁教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含“九五”重点项目一项),参与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6项。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和英文版上各发表2篇论文,并在美国SSCI发表论文2篇,出版著作18本。
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二等奖1项,国防工办重大技术改造成果三等奖1项;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一等奖1项。
袁祖望
性别: 男
职称: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比较
主要著作:
《中外教育管理比较》,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高等教育比较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主要论文:
1、美国天才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因素分析,外国教育研究,1989年第1期。
2、外国普通中学选修课开设的比较研究,课程教材教法,1991年第9期。
3、升学竞争问题的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4、分权制国家教育投资规律研究,教育与经济,1996年第4期。
5、发达国家普通教育的内部分流,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年第3期。
6、西方发达国家高教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江苏高教,1998年第3期。
7、亚洲四小龙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策略,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8、高考内容改革的若干问题,教育评论,1999年第3期。
9、论加大高校学生的教育成本分担力度,高教探索,1999年第3期。
10、名牌大学的基本特征与成长条件,江苏高教,2001年第3期。
11、运用市场竞争机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高教探索,2002年第2期。
12、高校机构改革的症结及其开解,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13、功利主义科研政策导向的危害及文化渊源,暨南学报,2003年第6期。
14、“零诺贝尔奖现象”与中国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1期。
15、论高校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模式转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2 期。
16、论我国高校学术权力的弱化与强化,江苏高教,2004年第3期。
17、学院制与高校纵向管理体制改革,高等理科教育,2004年第3期。
18、高校党政机构设置缺陷及纠偏,高教探索,2004年第3期。
19、论高中毕业会考与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20、权力制衡理论与国家反腐败机制,暨大学报,2004年第5期,21、诺贝尔科学奖获取特点及其启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第7期。
22、高校教师需要转变哪些教学观念? 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8期。
23、外国学制特点与我国学制改革设想,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24、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及动力,江苏高教,2005年第4期
25、教学与科研:鱼和熊掌能否兼得? 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4期。
26、《大学的逻辑》未必都合乎大学的逻辑,现代大学教育,2005年第6期。
27、中国科学创新薄弱原因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8、论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二元范畴,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第2期。
29、论高校教师的教育专业化,辽宁教育研究,006年第4期。
30、文科硕士生培养理念选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第6期。
承担课题: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设计》,“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广东高考制度深化改革研究》,广东省十.五规划教育课题。
所授课程: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比较学,高等教育史
社会职务:
中国比较教育学会理事
简介:
中国比较教育学会理事,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政策咨询专家。1978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1988年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曾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任教,2003年至今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研。
走上学术道路以来,先后出版专著《中外教育管理比较》、《高等教育比较学》,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独立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设计》、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广东高考制度深化改革研究》。当前研究课题《中国大学制度的改造与创新》。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比较、高等教育管理。
董建新 性别: 男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
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教育经济学、政治的经济分析、经济哲学
主要著作: 人的经济哲学研究
制度的经济哲学研究
市场经济下的经济论理
现代经济学与公共管理
主要论文:
先后在新华文摘、中国行政管理、南京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暨南大学学报等先后发表数十篇论文。
承担课题:
行政伦理的制度分析(国家社科项目)(主持)
社会保障与政府职能研究(国家社科项目)(参与)
所授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府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现代企业理论、教育经济学
社会职务:
广州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
广东行政管理学会理事
简介:
山西晋城陵川县人。曾下乡务农两年,当过生产小队队长;服兵役三年,做过文书、班长;政府公务员9个月;1983年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中学教师2年,1985起在大学任教,1991年到暨南大学工作,现为暨南大学行政管理系教授、系主任、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主任、国际学院副院长。
隋广军
性别: 男
职称:教授 博导 简介:
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2000年6月被遴选为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博士生指导教师。
1961年10月出生,北京市人,经济学博士。1986年7月开始在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从事国际经济、特区与港澳经济研究。担任过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被破格晋升为讲师和副教授。1993年起,主要研究和讲授发展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1997年12月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是国家“千百十”工程省级学术带头人。承担和主持过国家“九.五”社科基金规划青年项目,国家科委软科学项目,国家教育部项目,广东省科委科研项目,以及省市和企业横向科研项目12项。发表《广东处于转折点--广东跨世纪发展研究》,《选择与跨越--港澳台经济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澳门观察与展望--澳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探索》,《广东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等6部学术著作和50余篇学术论文,自80年代后期,多次赴欧洲、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进行学术调研工作。曾于1998-1999和1989-1990年,分别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作访问学者。是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被香港《大公报》聘为特约撰稿人。
黄德鸿
性别: 男
职称:教授 博导 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 简介:
男,1916年出生于广东省阳江。194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历任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副教授,暨南大学教授;兼任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及广州市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广东省经济学会、广东省及广州市劳动学会、广州工业经济联合会等学术团体顾问。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工业经济专业博士生导师。40年代主要从事社会保险的研究与教学,出版《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论文集(1943),发表《英国全民社会发展概观》、《英国职工赔偿与伤害保险比观》等论文。50年代起,主要从事工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的教学与研究。1976年参加“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748工程)的汉语主题词表》工业经济部分的编写。该词表成为我国“汉语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的第一部文献,荣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第一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6年获优秀社科成果奖;1988年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加强教材建设,培养专门人才》获1989年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合著《管理学纲要》、《企业领导学--理论方法艺术》、《应用劳动经济学》等均获优秀成果奖。合作翻译出版《工业管理》,出版选集《20年的学术回顾》,发表论文数十篇。黄教授从事高教工作50余年,治学严谨,教书育人,除本科生外,已培养硕士30余人,博士18人。1992年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