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定稿)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通过这部分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并通过知识的迁移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方法,引出运用加减综合式计算来解决问题,然后提出乘除混合运算式题,明确乘除与加减一样属于同一级别的运算,在没有小括号的的情况下应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自主探索出运算的顺序与方法。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这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也比较熟悉地掌握了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但是有少部分学生在计算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运算方法,我在教学本课时,重点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步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和加减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同时体会到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最后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理解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运算的两步式题。
2.通过加减、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
3.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积极、愉快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加减、乘除混合的算式。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归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诀练习。(1)背1~9的乘法口诀。(2)填空。
二()得八()七二十八 三九()2.口算。
5×8+6= 4×9-6= 18+5-3=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教授新知
教师:同学们,学校图书室上午有57人,中午走了28人,下午又来了36人,图书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求下午有多少人就是求图书阅览室里进来的减出去的所剩下的人数。(2)探索方法。
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列式计算呢? 小组讨论交流后反馈。
生:上午有57,中午走了38人,剩下57-38=19人,下午又来了36人,19+36=55人,这就是下午阅览室里的人数。
师板书:57-38=19(人)19+36=55(人)
师:很好!我们用两步计算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还有没有更为方便的方法来计算呢?
生:可以把这两个式子列成一个。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的,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还有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个两步计算的式子,先从57里面减去走的38人,再加上下午来的36人,这道题可以写成57-38+36=55(人)。
(3)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师:像57-38+36这样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同学们还记得以前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
生:先算57-38,得19,再算19+36。师: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算法吗?
生:可以先算来的总人数,再减去走的总人数就是最后阅览室里的人数。可以列式为57+36=93(人),93-38=55(人),列综合算式是57+36-38=55(人)
师:57+36-38=55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和57-38+36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先算57+36,得93,再算93-38.它们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师: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并板书:
57-38+36 ↓ =19+36 =55
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小结:像这样只有加减的混合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已学的加减运算的回忆,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同级运算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
(4)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法,也学习了除法,知道了如何计算乘法和除法,那么乘除法的混合运算怎样计算呢?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是否一样呢?
出示算式:18÷3×5 师:这个算式就是乘除混合算式,只有乘除。同学们,谁来读一读呢? 指名试读,如果有错误,及时纠正。师:怎样计算这道题呢?同桌讨论、交流。让学生试着计算,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这道算式可以理解为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那么这样的5份又是多少? 师引导学生将这道算式题改写成:18÷3=6 6×5=30,18÷3×6是它的综合算式,这样的算式应先算18÷3的商,再算与5的乘积,也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的。
生:像这样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只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总结出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自然、深刻地理解发现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没有小括号时的运算顺序,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
教师板书:
18÷3×5 ↓
=6×5 =30 教师:那么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内容,你能总结一下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我们应该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呢?
师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23+6-11= 2×6÷3= 72÷8×4= 81÷9×3= 6÷6×9= 46+5-31= 28+34-15= 28÷7×5=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练习,把加、减、乘、除各种算式题都涉及到了式题,为学习新知做了铺垫,也让学生养成认真看题和计算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你有什么收获吗?老师相信只要你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的。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3题。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经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运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本班少部分学生在计算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注重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在学生学习加减乘除的一步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口算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同级运算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为学习新知做铺垫,也让学生养成认真看题的习惯。尤其是一些细节,如混合运算、脱式计算及其书写格式等,这些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尤其是混合运算的顺序及格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混合运算时,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的“规定性”;引导学生总结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教学脱式计算时要规范写法。
由于脱式计算是本单元才开始正式学习的,在此之前,学生都是以直等的方式写出得数。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过程书写的规范。由于学生对将两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感觉有困难,我在教学中教学生使用“等量替换法”,将第一步算式中的算式部分替换第二步算式中的对应的数,替换完以后,再进行计算。
课堂上通过学生的汇报,感觉自学较好,把同级运算的法则掌握了,但个别同学学得不是很扎实,出现了错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资源,重点讲解,让出现错误的学生反复检查,自纠错误,直到会了为止。练习中学生错误:1.学生慌,不认真抄题,错误百出。2.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3.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总的来说,这个单元的内容是本学期最难的一部分,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以后,还需要经常练习巩固学习效果。
第二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积(商)之和(差)的三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教师出示: 16×4+18 18+4×6 69÷3-14 50-35÷5 先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组计算,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二、创设情境.
问:同学们都去过商店买东西吧,要算一算买来的东西共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今天,我就要去商店去买两样东西,请你们帮我算一算需要用多少钱?
出示动画“混合运算”,问:看图谁能先说说我要买些什么,然后列个算式表示要花的钱数? 学生汇报并列式,引出例1.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理. 1.尝试计算:16×4+6×3(1)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指导.(2)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3)学生汇报,研究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情况)16×4+6×3 16×4+6×3 =64+6×3 =64+18 =64+18 =82 =82(4)比较异同,总结算法.
分析比较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算法:求两个乘积的和,要先算出两个积后才能相加,所以加号后面的乘法可以和前面的乘法一起脱式运算,这样会更简便. 2.改变例题,学习例2.(1)将例1 16×4+6×3变为: 16×4-6×3 16÷4+6÷3 16×4+6÷3 16÷4-6÷3(2)学生独立选做,可任选一题,也可全做.(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3.归纳推理,总结规律.
讨论:观察比较,例题中的4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两个乘积的和(或差),求两个商的和(或差)以及一积一商的和(或差)的混合式题,都要先算出积,或商,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两个除法也可以同时脱式,一乘一除. 4.初步练习,深化提高.
计算:588÷7-29×2=?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方法,强化知识. 1.计算下面各题. 39÷3+48÷6 24×4-42÷3 17×4-12×4 81÷3+4×6 2.小强买3支铅笔,2本写字本.看图算出买铅笔和写字本各用了多少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四、质疑,全课总结. 略
第三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在练习的设计中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
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4×3+7 7+(4×3)
12+7=19(人)=12+7 =7+12
=19(人)=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景图作为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是极好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同时,有这个直观媒介,学生大多能依据主题图比较清楚地阐述自己解决的思路,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做好了铺垫。】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
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依据学生提供的不同解题方法,引导他们围绕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以及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展开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并经历探究的过程,更好
地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必要性。同时在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课件出示:7+12÷3 43-24÷6 18÷3+67 54÷9-3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
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习惯。
(四)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8×3+4 12-3×4 4+4÷4
=24+4 =9×4 =8÷4
=28 =36 =2
()()()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说错误的理由,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单纯的计算练习形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疲倦和懈怠,所以适当采取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的小结,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还要学会根据情况正确选择。】
第四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你们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 合你的购物经验,你能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吗?
一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小军说: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绝大部分学生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3.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4.(教师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在这个综合算式里,5×3的积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这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还没计算的一步要照抄下来。板书如下(边板书,边说明书写位置):
5×3+20
=15+20
提问: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该怎么写?
指出: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5×3+20
= 15+20
=35(元)
5.提问: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20+5×3 ②20+5×3
=15+20 =25×3
=35(元)=75(元)
③20+5×3 ④20+5×3
=15 =20+15
=35(元)=35(元)
6.出示学生作业,并逐一讲评。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你认为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7.比较5×3+20和20+5×3
=15+20 =20+15
=35(元)=35(元)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谁先说说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谈话: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18×2 ②50-18×2
= 50-36 =32×2
=14(元)=64(元)
③50-18×2 ④50-18×2
=36 =36-50
=14(元)=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提问性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
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比较每组中两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进行脱式计算。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再次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3.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怎样?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提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式学到运算顺序的?
混合运算是否只有这些?大家还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混合运算,希望同学们继续去学习和探索,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第五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在练习的设计中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4×3+7 7+(4×3)12+7=19(人)=12+7 =7+12 =19(人)=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景图作为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 是极好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同时,有这个直观媒介,学生大多能依据主题图比较清楚地阐述自己解决的思路,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 算顺序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依据学生提供的不同解题方法,引导他们围绕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以及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展开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并经历探究的过程,更好地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必要性。同时在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三、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7+12÷3 43-24÷6 18÷3+67 54÷9-3 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习惯。
(四)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单纯的计算练习形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疲倦和懈怠,所以适当采取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的小结,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还要学会根据情况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