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夜》和《月夜》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时间:2019-05-12 18:5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夜》和《月夜》整体教学设计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夜》和《月夜》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篇:诗歌《夜》和《月夜》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诗歌《夜》和《月夜》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思路】

五个手指中,哪个手指最重要?

如果有人这样问你,你会选择哪个呢?

如果用五个你最重要的手指来替换其他手指,你愿意么? 我想,没有人会愿意的。因为五个手指的整体功能远远大于五个单个的手指之和。这里面就包含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道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可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是,大家关注的是单篇文章的阅读,往往忽略了各篇目间的整体关联,很少去整体设计;教师尽力挖掘课外资源,增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很少关注课内资源的挖掘。而实际上,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体现了编者对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理解。语文教材间可以找到一些相互关联的点,将一册甚至六册内容融会贯通,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够高效率地处理教材,提高教学的质效。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赏析叶赛宁的《夜》,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独特的感受和表现。通过赏析刘方平的《月夜》,并将两诗加以比较,体会两位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受与表现的相似,从而体会“美是相通的”。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通过朗读赏析课文《夜》,来体会文章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和表现。

1.学生自己朗读全文。

2.全班齐读,请学生评价——你觉得我们刚才读得怎么样?

读得好,好在哪里? 读得不好,不好在哪里? 换了你,你会怎样读? 3.教师进行朗读辅导,要点:

(1)不能读得太快,注意节奏。(2)要读出感情来。

4.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和诗人表现的重点,要点:

(1)诗歌的情感主要是什么,有哪些变化,应该怎样读?(2)诗人笔下的夜具有怎样的特色?

三、引入刘方平的《月夜》,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主题上比较两首诗歌。要点:

题材上,《夜》以大自然为对象,《月夜》以“人家”为对象,但都描写了月夜,而且抓住了“静”和“美”的特点。

表现手法上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衬托“静”。

主题上都表现了“静”的表面下隐藏的蓬勃生机。

四、小结: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对美的感受是如此相似,所以说:美是相通的。

【教学实录】

一、导入:

二、朗读赏析《夜》: 1.请同学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2.结合阅读,进行朗读指导: 师:读懂了么? 生:懂了。

师:主要写了什么? 生:月夜。

师:诗歌是非常适合朗诵的一种文学载体,真正读懂了,一定能读得非常生动,我要听听看,你们是否读懂了,请大家齐读。

生齐读,太快了,感情也没有到位。师:你觉得我们刚才读得怎么样? 生:好像读得太快了,要读得慢点。

师:我也有同感。读诗不能读得太快,读快了就有点像是那猪八戒吃人参果,“呼噜”一下就下去了,连味道都没有尝出来。诗歌朗读不能太快,就如同品茗,吃太快了就是“牛饮”,要细细地品味,闻香——小口啜饮。好,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生再齐读,这次,节奏慢了,但感情还是没有到位。师:你觉得我们刚才这次读得怎么样? 生:好像太响了,要读轻一点。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夜的特点就是“静”。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静”? 师生讨论。(略)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夜晚是怎样的夜晚啊?“河水悄悄流入梦乡”“松林失去喧响”,夜莺本来是在夜晚歌唱的,连它的歌声都“沉寂”了,这样的夜晚,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读出那种“静”的感受来,声音要柔和,轻柔,要像保护易碎的玻璃瓷器一样。让我们再来试一次。

生再次齐读,这次,读得慢了、轻了,有的感情也读出来了。师:你觉得我们这次读得怎么样? 生:很好了。

生:我觉得太轻了。

师:对了,朗读还应该注意起伏,虽然整体上,这首诗歌朗读的时候,要突出它的轻柔,但有些地方我们还是可以做些技术处理,处理得略响一些。请速读全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这样处理?

生:第二节溪水“歌唱”,可以活泼些。

生:第一节“长脚秧鸡”听起来就是一种很活泼的动物,处理时候,可以轻快、活泼一些。

生:第三节“银星万点”,似乎是一些调皮的小精灵在跳舞,可以活泼一点。师:非常好。大家都说得很对。从同学的分析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这“夜”的另一个特点,是什么?

生:美。

师:哪些地方?找出相关的原文。生:银辉、银装、银星、银色光芒。生:“浸水的原野”。师:这也美么? 生:实际上不是真的水,是如水的月光,照到青草上,给所有的青草都染上了银辉,所以如同“浸水”。

师:太棒了。那么“美丽”的感觉在朗读中我们该如何表现呢?首先自己要陶醉,眼前如同亲见那种美丽的图景。那么,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看看该如何来朗读?每位同学自己读,读出声音来,读出那种“静静的美”来。

师:有没有觉得有什么地方处理起来比较难?

生:诗歌中一共有两句“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为什么要写这样两句一样的诗句?读起来是不是应该一样?

生:第二节“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和末节“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只相差“静”和“寂静”,是翻译时候的错误,还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读的时候处理的轻重该不该相似?

师:问题提得太专业了,真棒。有没有同学对这两个问题有一些想法?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就近2-4人自由组合简单讨论一下。

生交流。

生:我们组的结论是:两句相同的诗句,都是诗节的末尾,所以,处理应该相同。

生:我们组的结论是:两句相同的诗句,虽然都是诗节的末尾,但有一句是诗歌的结尾,处理应该不相同,但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生:“静”和“寂静”是翻译错了。生:“寂静”比“静”程度更深,说明夜更深了,不是翻译错误,是作者故意区别开来的,所以后面的感觉应该更轻柔。

师:太棒了,这个问题我们解决得非常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另一个问题。越是相似的句子,越应该处理得不同,从诗歌的整体情感变化的角度来看,诗歌的高潮部分,即我们应该读得最响的地方应该在哪里?

生讨论交流。

师:开头不能太高,结尾不能不收,中间应该有高潮。第二节,美丽的序幕拉开;第三节,高潮;最后留下无穷意味,但需要“收”一下。

3.请学生代表朗读。

三、比较赏析《夜》与《月夜》:

1.过渡:外国诗人是这样来描摹美丽的月夜的,那么咱们的中国诗人又是如何来表现的呢?请大家翻到第217页,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中国诗人关于“夜”的感悟。

2.自己读,想一想两首诗歌在题材内容(描写对象)、表现方式、主题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学生思考。4.自由讨论。5.交流:

生:题材上,两首诗歌都描写了“夜”,而且都是“月夜”。生:对象上,《夜》写的是月下的大自然,《月夜》写的是月下的人家。生:《夜》表现的是夜的“静”和“美”的特点。生:《月夜》只写了夜的“静”。师:能找出诗句或词么? 生:从“虫声”来侧面烘托。师:《夜》通过什么方式来写“静”? 生:河水、松林、夜莺、长脚秧鸡等都没有声音了,最后“四下一片寂静”,是正面描写。

生:也有侧面烘托,比如“溪水轻轻地歌唱”。

师:用咱们的一个古诗名句来说,就是“鸟鸣山更幽”式的写作手法。师:很好,但《月夜》是不是像刚才A同学说的那样,只有“静”的特点,没有“美”的特点?

生:……

师: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首诗歌的前两句。生自己读,仍茫然。

师:试着翻译一下这两句。

生:夜深了,月色照亮了一半的人家,另一半隐藏在黑暗中,北斗南斗都已经横斜过来了。

师:那不正是描绘了一个光与影的美丽世界么?不过,在《夜》中,用的是实写,而《月夜》中,更多的用了虚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白。

师:两首诗歌的主题呢,有什么异同? 生:《夜》表现的是对大自然的美的赞赏和爱,《月夜》表现的是对春天的向往。

师:‘《月夜》表现的是对春天的向往’,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生:“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春”表明是春天,“偏知”“暖”“新”说明春还未正式来临。师:你觉得哪个词用得最好? 生:“透”,说明虫声非常有力,充满了活力。

师:现在你能体会出诗歌中所能体会出来的精神了么? 生:是一种蓬勃的生机。师:同样来看看《夜》,是否也有这样的精神? 生:小溪的歌唱,是活力的体现。

生:夜莺和长脚秧鸡虽然不再歌唱、欢嚷,但明天还会歌唱和欢嚷。生:松林还会喧响,溪流还会醒来。

生:一切都会醒过来,明天,大自然就会热闹起来,休息好了还会更热闹,更有生机。

师:对,那寂静的夜,沉寂的河流、夜莺和长脚秧鸡,那银色的如同“浸水”的青草,底下却涌动着无限的生机。两首诗歌虽然主题有不同之处,《夜》表现的是对大自然的美的赞赏和爱,《月夜》表现的是对春天的向往,但对静夜下暗藏的大自然的活力的欣赏和赞叹是共同的。

四、小结:

师:请你来说说这堂课的收获。

生:同样写夜,可以写大自然,也可以写人的社会活动。

生:同样表现月夜,可以从色彩的角度描摹,也可以从光与影的角度刻画。生:表现幽静,可以通过“鸟鸣山更幽”的方式来完成。

生:用词要准确,用好一个词,对文章的主题往往有深化作用,比如“透”字、“新”字,表现了春天的生机。

师:太棒了。老师也来说一下老师的收获:《夜》的作者是俄罗斯现代诗人,《月夜》的作者是中国唐代诗人,两首诗创作的时间、诗人的文化背景差异非常 大,正好可以用“古今中外”来形容他们,他们都用自己的笔描绘了他们认为美的夜,竟然在题材内容、表现方式、主题上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不正说明了咱们人类文化史的惊人巧合——“美是相通的,连美的方式都是相似的”么?

【教学后记】

一、成功之处:

1.成功利用课内资源,深入有效地整体设计,高效率地完成教学设计。古今中外作家的作品的全新组合,使教学有了吸引学生的新“亮点”,提升教学的质效。

2.相互关联的内容,互动增进了理解的深度,并产生了新的延伸,达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从教学对比的情况看来,学生对于《夜》的沉寂外表下暗藏的蓬勃生机的理解,通过《月夜》的借鉴互助更加容易达到。

3.朗读教学贯穿全诗的鉴赏和理解,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非常有益,一堂语文课,书声朗朗中,师生的互动自然有效。

二、探索与困惑:

1. 朗读辅导的把握有难度,教师要根据个人积累和特长设计把握。

2. 这堂课的亮点体现在学生提问部分,即“有没有觉得有什么地方处理起来比较难”部分,课堂生成问题的质量决定了课堂的精彩程度。如何促成课堂问题的生成,还应该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课题。

第二篇:诗歌月夜

月亮被打捞上来了

像一块蓝紫色的生铁,很腥

星星撒下它竖纹的网

似乎想捞起这夜无尽的湖光山色

却只捞住了月亮几个不深不浅的脚印

你像石头一般在岸边坐着

你无心去念这无聊的游戏

你把手按在沙滩上,看着手影寂寞地幻着

似乎在演着某个美丽的故事

粘着星光的风卷起篝火,卷起你一身缥缈的缟素

露水探出脑袋与星星互瞪着眼睛

他还没有来,你比谁都清楚

你默默地望着远处的星光,总以为是白帆点点

月光砸在刚才的月光上

星光像沉重的霜盖着刚才的星光

你看着头顶或圆或缺的月亮

目光开始变得像月光和水一般清澈

往事寂寥如你天蓝色的岸边

星星和月亮玩累了

猝不及防,被另一张网抓住了

你幸灾乐祸地在一边笑着

却不知道,那网所触及的地方

还有你极轻的爱情,极重的微笑与目光

只是你还望着远方

和开始一样,像石头一样

夜的风暴已经在梦的眼睛里睡着了

第三篇:《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

从化中学语文备课组

彭亚燕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明白知人论世对诗歌学习的意义

2、体会诗人的国难家愁,领悟杜诗的“诗史”特色

3、了解诗歌的曲笔手法(对写法、虚实相生)

4、掌握联系上下句读懂诗歌的方法,感受诗歌炼字精准的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

《月夜》属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修内容,一般放到高二作为选修课使用。我特意把它放到高一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唐诗五首》之后,挪作课外拓展的内容。原因有二:一者,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诗词不会预习,不懂质疑;即便预习了,也是囫囵吞枣,没有养成释词、析句、统篇的能力。选修本的《月夜》恰恰是诗歌绵里藏针的典型。二者,《唐诗五首》其一是杜甫的《登高》,杜甫的作品是唐诗的巅峰,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乘胜追击带领学生多学一首好诗。我把这首诗歌作为拓展教学,是想和学生一起欣赏诗歌,同时让学生学会就在在字里行间把一首诗读懂,培养他们细心读诗的好习惯。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千年的期盼 不老的情怀

同学们,大家印象最深小学所学的是哪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管这是不是第一首,但它是我们情感记忆里的第一。月亮,是中国旧诗坛上空的常客。一轮明月,缺圆盈亏,自古至今,一路流转,走进了中国人广阔的心灵空间,她见证了天地间的沧海桑田,目睹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中国人对月亮怀着特别的情感,她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和月亮有关的选修诗歌。杜甫的《月夜》。

二、预习检测:从提问看问题

1、教师分析学生预习提问作业的情况和存在问题;

2、小结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内容环环相扣,联系上下句仔细阅读推敲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回忆所学的诗人相关知识

三、初读诗歌,感知情感

1、学生齐读全诗,并说说对诗歌情感基调的初步印象

2、纠正错误读音,展示创作背景(小结:知人论世的作用)

四、揣摩字句,理解情感

联系上下,逐联细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1)谁人何处看月?哪个词最能体现看月情感?

(2)妻子为什么“独看”(提示:联系下句)?颔联哪个字融入了诗人对妻儿的情意?

(3)诗人笔下的妻子形象如何(提示:抓字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4)尾联哪个词和“独看”相呼应?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朗诵诗歌,深化认识

1、请学生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2、请一位学生根据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3、交流探究:同是睹月怀人的诗歌,杜甫这首《月夜》不但流传千古,而且被评作“个中龙凤”,你觉得原因有哪些?

4、教师小结:(1)家国情怀,诗中圣哲,文为诗史

(2)富于想象

构思巧妙

炼字精准

5、教师总结读诗方法,强调习惯养成:

联系上下,析句统篇;揣摩字词,体会情感

六、课后作业(略)

教学反思:

我一直认为,诗歌鉴赏技巧千万,但总离不开字词句的揣摩分析。有了这种习惯,诗词鉴赏的能力就能逐渐养成。高一的诗词教学,与其一篇篇囫囵吞枣,然后苦口婆心教技巧,不如在每一篇的教学过程中花更多心思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敏感和兴趣。当然,只告诉学生鉴赏方法,而没有细读练习也没用。在这里,教师在诗歌解读上的示范指导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这节课如果说有什么实效,那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方法引导,一步步读懂了对基础薄弱孩子们来说并不容易的一首诗。想取得更好的成果,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持之以恒的训练。

第四篇:诗歌:月夜怀乡

阴历4月上弦之夜,内心烦甚,辗转无眠。遂披衣起床,立于庭前,时听四周岑寂,望疏星几颗,残月如钩,斜挂天际。时闻夜空孤雁哀鸣,穿月而过,思乡之情匝地而来。当此时也,有风西来,披衣挡之,始以痛快,继之痛苦,终归无奈。思绪云飞,泫然泪下,遂作诗以记之。

残月一雁鸣,西风入夜凉。

把酒对落花,泣下几回肠。

故园千里外,思之徒恓惶。

老父倚门望,孤孤白发苍。

慈母归无常,何觅返魂香?

游子悲永夜,辗转恨夜长。

多少旧时事,纷梦入黄粱。

一入红尘里,故乡成他乡。

梁燕恋旧巢,游子思故乡。

故乡物事非,黑发染清霜。

浮生多少恨,高歌唱离殇。

到老莫还乡,还乡空断肠。

第五篇:月夜爱情诗歌

这月夜啊

似乎有无尽哀愁

若不然

今晨阳台的藤椅上

咋还依稀残留着

昨夜牵魂的声响

记忆里那些可堪哪堪回首的往事

今晓怎就被升华得如此感人

我喜欢这月夜

她不曾想被电闪雷鸣打扰

灵感闪亮她柔目时

信手即在散落的情侣身上

幻化浪漫的光晕

偷看他们相依相偎,温馨满怀

盗听耳边私定终身

这淡定轻妆的月夜

扶着风的肩

轻柔地摇摆着细叶

那醉人飘逸的气息

立即在矜持的蛐蛐嘴上

戏引出一连串的鸣叫

可这月夜啊

为何又徒生几分惆怅

河堤上的下垂柳支

咋就那么深邃伤怀

舒曼的《月夜》

从远处亮灯窗口里

少年修长的十指下

随风拂来

诉说抑郁和牵挂

可后半段咋还那么感伤

如泣如诉

唉…… 这月夜啊

何时可参透佛理

不再忧伤

下载诗歌《夜》和《月夜》整体教学设计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夜》和《月夜》整体教学设计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月夜诗歌150字

    第1篇月夜作文有月的天,是美的。有星的夜,是亮的。有月光的地方,就是心灵最美的地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月亮,不可剥夺。每个人的月亮都是一盏照亮自己未来的灯。有......

    《月夜》教学设计(合集5篇)

    《月夜》教学设计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秦岭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2.学习诗人运用想象和对面着笔来表情达意的虚实......

    月夜刘教学设计

    构思奇巧,情真意切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东莞一中 陈丽红教学目标: 1、鉴赏《月夜》的艺术表现手法:构思奇巧 2、鉴赏表现主题的传神字眼:独看、双照 3、感受杜甫忧国忧......

    夜末诗歌

    夜末,晨起。搅扰的竟是疯狂追求的东西时间未至,可再难入眠顺应吧,强求不来结果何人知?谁人懂?还不是孑然一身的邋遢技巧依然决定不了迷乱那么长的等待回来就是回来了,何必又走的那......

    残月夜思诗歌

    残月西风凉繁星展画堂一滴相思泪何处是他乡浓浓夜色,残月花折伤淡淡情怀,疏影话凄凉取一盏墨香,以天作纸,以地为案,写满思念吟一阕心词,刻骨铭心,情深意长,念念不忘在暖暖春天想你......

    月夜思语诗歌

    每一次皓月当空时,我都会让倦怠的心情避开喧嚣,直寻清幽处。此刻,这里风景独好。如霜的月色轻抚着我飘逸的长发。一个人静静地立在桂花的香风里,凝望----夜空里的星星,把寡淡的心......

    月夜怀旧爱情诗歌

    深秋的月亮很好看天空的星星很璀璨我仰望破旧的屋檐徘徊等待你的出现隐约传来的声音是蝉我不想用心吟叹左顾右盼盼来的是伤感走进寒寂的房间残灯怎能明了我的思念所有的言语......

    月夜的爱情诗歌(大全)

    月出声明偶有惊鹭纷飞独自游戈 游戈梦入藕花深处不知湖中的小鱼可愿听我愁畅任心声坠入你的心房和我一起愁畅 愁畅俯身 凝视才知你和我一样飘荡 飘荡在这无声的地方偶有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