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刘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02:2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月夜刘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月夜刘教学设计》。

第一篇:月夜刘教学设计

构思奇巧,情真意切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东莞一中 陈丽红

教学目标:

1、鉴赏《月夜》的艺术表现手法:构思奇巧

2、鉴赏表现主题的传神字眼:独看、双照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4、拓展学习这种奇巧的构思

教学难点:

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重点:

1、传神字眼:独看、双照

2、艺术特色:构思奇巧

教学方法:

引导法、比较法、想象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导语】: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望月倍思亲。月亮总是撩人思绪的,我想同学们最早学的望月思乡诗,应该是李白的《静夜思》了。今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首诗好吗? 一个比李白小11岁的人,在他45岁时,叛军攻进潼关,他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听闻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他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一个夜晚,他望月思家,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名作。这首诗,叫做《月夜》,这个人,叫做杜甫。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学生自由读,然后全班齐读)

【诗歌解读】:

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问:这句写的是谁思啊?(抓住“鄜州、闺中”)明明是杜甫写的诗,应该是“举头望长安夜,低头思鄜州妻”才对啊。怎么反而写妻子思自己呢?——不说己思家,却说家中妻思己,更见思家心切啊。问: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可妻子明明有儿女在身边,怎么说是“独看”呢?我们来看下一句。

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忆长安”的原来是妻子,孩子还太小,以致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又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更加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独”。

今夜只独看,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妻子一个人久久望着月,她的如云鬟发大概也被夜里的露水沾湿了吧,会不会受凉呢?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手臂上白玉般的肌肤,或許也感到一丝寒意了。问:为什么会“湿”,为什么会“寒”?

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不知不觉就已经夜深了。

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发出了:“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的呼声。“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问:古代诗话有“诗眼”的说法,认为“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指出这首诗的诗眼: 独看:浸透了天下乱离的悲哀

双照:反射出和平团圆的理想

小结:战乱时期,饱受相思之苦的又何止杜甫一家?杜甫只不过是发出了广大人民盼团聚、盼和平的共同心声而已。无怪乎称杜诗为“诗史”了。诗歌把夫妻的聚散和时局的安危结合起来,写出了乱离时代亲人别离的痛苦心情和强烈盼望,这种痛苦、这种渴望是普遍的、永恒的,因而这首诗歌也一直引起读者的共鸣。(全班再次自读,然后一个同学有感情的读。全班背诵)

【重点鉴赏】

问: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和李白的《静夜思》是否一致?如果不是,那么又有何不同?

李白:直抒胸臆

杜甫:含蓄委婉,构思奇巧,不说己思妻,却说妻思己,不说己思儿女,却说儿女不解母亲之思。

这样更见己思家之情真意切。

其实像这样的侧面暗示、落笔对方的奇巧构思我们在以前的诗歌当中也见过,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抒写作客他乡的思家念亲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白《渡荆门送别》抒写诗人“辞亲远游”的思乡之情。“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除了上面学过的,我再补充两首,大家一起欣赏一下。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抒写羁旅怀人之情。“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高适的《除夕作》也是采用对面落笔写家人之思,同样具有语短情长,耐人寻味的特点,“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让学生说出哪些诗句是落笔对方。)

【拓展练习】

同学们长年住校,一定常常思念家人,请用杜甫这种奇巧的构思写一段自己思念家人的文字。

【课后作业】

1、比较鉴赏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说《望月怀远》和《月夜》在艺术手法的异同;如何理解“披衣觉露滋”的“滋”。

板书设计:

月夜 杜甫

(线索)思念家人情真意切 月

落笔对方、构思奇巧

(此文获2006东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优秀教学案例评比三等奖)篇二:《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

从化中学语文备课组 彭亚燕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明白知人论世对诗歌学习的意义

2、体会诗人的国难家愁,领悟杜诗的“诗史”特色

3、了解诗歌的曲笔手法(对写法、虚实相生)

4、掌握联系上下句读懂诗歌的方法,感受诗歌炼字精准的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 《月夜》属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修内容,一般放到高二作为选修课使用。我特意把它放到高一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唐诗五首》之后,挪作课外拓展的内容。原因有二:一者,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诗词不会预习,不懂质疑;即便预习了,也是囫囵吞枣,没有养成释词、析句、统篇的能力。选修本的《月夜》恰恰是诗歌绵里藏针的典型。二者,《唐诗五首》其一是杜甫的《登高》,杜甫的作品是唐诗的巅峰,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乘胜追击带领学生多学一首好诗。我把这首诗歌作为拓展教学,是想和学生一起欣赏诗歌,同时让学生学会就在在字里行间把一首诗读懂,培养他们细心读诗的好习惯。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千年的期盼 不老的情怀

同学们,大家印象最深小学所学的是哪首诗?“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管这是不是第一首,但它是我们情感记忆里的第一。月亮,是中国旧诗坛上空的常客。一轮明月,缺圆盈亏,自古至今,一路流转,走进了中国人广阔的心灵空间,她见证了天地间的沧海桑田,目睹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中国人对月亮怀着特别的情感,她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和月亮有关的选修诗歌。杜甫的《月夜》。

二、预习检测:从提问看问题

1、教师分析学生预习提问作业的情况和存在问题;

2、小结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内容环环相扣,联系上下句仔细阅读推敲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回忆所学的诗人相关知识

三、初读诗歌,感知情感

1、学生齐读全诗,并说说对诗歌情感基调的初步印象

2、纠正错误读音,展示创作背景(小结:知人论世的作用)

四、揣摩字句,理解情感

联系上下,逐联细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1)谁人何处看月?哪个词最能体现看月情感?

(2)妻子为什么“独看”(提示:联系下句)?颔联哪个字融入了诗人对妻儿的情意?

(3)诗人笔下的妻子形象如何(提示:抓字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4)尾联哪个词和“独看”相呼应?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朗诵诗歌,深化认识

1、请学生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2、请一位学生根据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3、交流探究:同是睹月怀人的诗歌,杜甫这首《月夜》不但流传千古,而且被评作“个中龙凤”,你觉得原因有哪些?

4、教师小结:(1)家国情怀,诗中圣哲,文为诗史

(2)富于想象 构思巧妙 炼字精准

5、教师总结读诗方法,强调习惯养成:

联系上下,析句统篇;揣摩字词,体会情感

六、课后作业(略)

教学反思:

我一直认为,诗歌鉴赏技巧千万,但总离不开字词句的揣摩分析。有了这种习惯,诗词鉴赏的能力就能逐渐养成。高一的诗词教学,与其一篇篇囫囵吞枣,然后苦口婆心教技巧,不如在每一篇的教学过程中花更多心思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敏感和兴趣。当然,只告诉学生鉴赏方法,而没有细读练习也没用。在这里,教师在诗歌解读上的示范指导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这节课如果说有什么实效,那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方法引导,一步步读懂了对基础薄弱孩子们来说并不容易的一首诗。想取得更好的成果,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持之以恒的训练。篇三:月夜教案

《月夜》教案简案 教学设想:注重依循诗歌内容,依托学生生活,发挥想像,真切体会诗歌意境,产生审美感受,得到思想陶冶。并在体会诗歌意境的同时,学习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意境

2、学习本诗的炼字精准

3、了解本诗的曲笔写法

4、了解此诗在当时的典型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意境

三、教学方法:活动法、引导学生想像、析读法、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①学生背有关明月的诗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苍天??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得出明月能激起人的思念之情。

②背景介绍:身历安史之乱的杜甫也在一个月亮皎洁的晚上,面对似乎能说话,惹人相思的明月,因景生情,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诗《月夜》。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五载,当时杜甫被“安史之乱”叛军俘虏,押到长安,而妻子和女儿因避乱暂住鹿 州。自己被俘长安,生死未卜,妻儿与自己长时间分离,挑起家庭的重担,在明月之夜,杜甫看着那一轮圆月,缕缕思绪油然而生,于是写下这一首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二)通过想像,体会意境

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注音释义:鹿 鬟(预习完成)虚幌

1、“今夜鹿 州月,闺中只独看。”

闺中,指的是妻子。“闺中只独看”这一句,哪个字最能突出杜甫妻子的形象?强调“独”,在孤独中,她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丈夫北去的方向,她忧心地想:?? 或:是一个“独”字,这幅大画面中,最突出的就是妻子那孤独的望月形象,我们能具体想像一下他妻子那孤独的望月形象吗?大家闭上眼睛,和我一起想像:杜甫站在月下,望着明月,想像的翅膀飞到了鹿 州,飞到遥远的妻子那里,那是一个山野里的小村子,小村子的周围长满了许多阴森森的树,在树的包围中有一个破旧的草房,草房前是杜甫妻子那孤独的身影,月光透过树枝的空隙照下来,照在杜甫妻子的身上,只见这个孤独女人正仰首凝望明月,身后,在皎洁的月光照亮下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显得那么清瘦。周围一片寂静,只听见夜虫的鸣叫,还有远处传来的不安的几声狗吠。在孤独中,她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丈夫北去的方向,她忧心地想,她忧心地想,她忧心地想些什么呢??? 在孤独中,她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丈夫北去的方向,她似乎又在回忆着什么,她回忆着什么呢?

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①介绍曾在长安的时光并猜想杜甫妻子此时的心情: 安史之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其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

忆是深刻的。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鹿 州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时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同看明月的情景。而如今,只有妻子一人在凄凉孤寂的羌村独看明月,独自回忆与丈夫一起在长安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那一段岁月中,虽然丈夫仕途不畅,生活困顿,但夫妻可以共同看一本书,共同探讨一个话题,同赏一轮明月,共同商量解决生活困难的办法。那时生活虽然困顿,但夫妻俩会相互体贴,互相关爱,所以可以说,那时的生活虽然有些酸楚,但也不无幸福;虽然有些艰难,但也生活得安宁,她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向往之情。而如今,却只有她一个人独在羌村,看月,孤孤单单;生活的困境,需要她独自一人承担。当房子坏了,需要母亲自己去修补;当家里人的衣服破了,需要母亲一针一线地去缝补;当锅里没米没菜了,需要母亲自己去地里一棵一株地种植??母亲必须承担家里所有的负担,更令母亲忧心的是,孩子们的父亲,自己的丈夫,现在何处呢,身体还好吗?在安史之乱中,在那战火纷飞,哀鸿遍野的日子里,丈夫是死是活呢?这正是她此时独自望月的忧愁啊,当她想到这些,她一定会——潸然泪下。(以教师说前句,学生说后句的形式)②可是,明明有小儿女,为什么说她是“独看”呢?

虽然有小儿女,但他们能理解母亲的心吗?想想这帮天真幼稚的小儿女们,他们面对母亲的忧思,而对母亲的哭泣,也许会说些什么样的话?做些什么样的事? 他们哪里知道,他们与父亲离散后,母亲的辛苦?

回扣“怜”字。(炼字)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①从“香雾”“云鬟”“玉臂”这些词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你能根据诗句,大体描绘一下吗?

教师用语言完整描绘:

②假如明月你有情,请你(明月)??动作

假如明月你有情,请你??语言

回扣“独”“怜”(联系资料信息)

4、虚:妻子这些独自望月时的可怜场景,诗人杜甫都亲眼看到吗?(想像中,是写)曲笔:

4、“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想像着妻子独在鹿 州望月时的凄冷形象,不由伤心落泪,于是发出长叹:“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三)典型意义:联系杜甫其诗其人,得出杜甫的思想境界,从而让学生受到熏陶。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名句

“国破山河在??”

板书设计:

月夜

只独看

忆 怜思 香雾 云鬟 玉臂篇四:

3、春江花月夜(刘会贞)课 时 教 学 设 计 首 页

第1页(共7页)

第2页(共7页)

第3页(共7页)

第4页(共7页)

第5页(共7页)篇五:第八课《月夜》教案

湘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八课《月夜》教案 2011-11-30 【字号:大 中 小】【背景色 ■ ■ ■ ■ ■ ■ ■】 【收藏此页】 【打印】 【投稿】

【关闭】

关键词:追月 彩云 听辨 切分 彩云追月 民族乐器 板书 音节 下册 月夜

《湘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八课“月夜”教案》摘要:能听辨出各种民族乐器特有的音色。教学重点: 切分音:xx x ; 切分音节奏:xx x x x。教学难点: 处理好歌曲中含有切分音节奏的部分;欣赏乐曲时能听辨出民族乐器的音色。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板书皎洁...相 关: ◇ 北师大:《栽蒜苗二》教学 >>详细 ◇ 北师大:《栽蒜苗二》教学 >>详细 ◇ 人教实验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详细 ◇ 一年级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八 >>详细

教学内容:小精灵网

歌曲《彩云追月》、欣赏《彩云追月》。

教学目标:

1、学习切分音、切分音节奏xx x x x,充分感受切分音的特点,并在歌曲的学习中体验含切分音的节奏。

2、怀着真挚的感情,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理解作者盼望两岸早日统一的迫切心情。

3、欣赏富有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了解乐曲的节奏、情绪、速度。并能听辨出各种民族乐器特有的音色。

教学重点:

切分音:xx x ; 切分音节奏:xx x x x。

教学难点:

处理好歌曲中含有切分音节奏的部分;欣赏乐曲时能听辨出民族乐器的音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板书“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

2、学生齐读板书。

今天,老师来当一回明月,邀你们这些彩云们一起参与这节音乐课。但是,首先得读准这个节奏哦。

二、认识切分音

1、出示节奏卡一。

节奏卡一:x x x x a、学生自己练习。b、指名边打拍边用“da”读出节奏。c、集体用“da”读节奏。

2、增加难度,在第二第三两个音符上添加连线,再请同学读一读。

节奏卡一:x x x x ↓↓ ↓

节奏卡二:x x x 再把中间两个半拍的音符合并成一个一拍的音符,出示节奏卡二。a、第二个音:是前一拍中的弱部分。

第三个音:是后一拍中的较强部分。b、这个一拍的音,是从前一拍子的弱部分开始,延续到后一拍较强的部分,改变了基本强弱关系的这个音叫做切分音。(x x x)c、学生读一读节奏,说一说什么叫切分音。

3、出示带有切分音节奏的节奏卡片,请学生读一读: a:x x x x x b:x x x x x x

三、歌曲教学

1、找出课本歌曲中带有切分音节奏的歌谱,并唱一唱。

2、听歌曲范唱,着重注意歌曲的节奏。

3、用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

4、请学生找出有困难的乐句,单独练习。

5、全班演唱歌曲,老师提出需要改进的意见,并练习。

6、分组演唱:女生唱第一段,男生唱第二段。

7、小结。

四、欣赏教学

1、听听用民族乐器是怎样来表现“彩云追月”的?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一)、这首乐曲的节奏、情绪、速度有哪些特点?看课本相应的选项并做出选择。

(二)、主旋律部分用了哪些我们熟悉的民族乐器来演奏的?

(播放音乐,老师巡回提问:主题音乐用了什么民族乐器?)

2、讨论并回答问题

(一)。

节奏平稳的;情绪抒情的;速度稍慢。

3、讨论问题

(二)。

小结:第一三主题是竹笛独奏,二四主题是二胡齐奏。乐曲用竹笛独奏来代表明月,二胡齐奏代表彩云,给我们展示了一副“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的迷人景色!

五、结束课业!

《萤 火 虫》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萤火虫》

2、创设歌曲带来的表现夜晚迷人的意境——肢体语言

教学目标:

情感—— 让学生欣赏女声独唱《萤火虫》感受乐曲优美抒情的情绪,启发学生从小树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

认知——通过表演各种助人为乐的小品的过程,更进一步升华学生从小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观察、模仿、合作能力。

拓展——通过一些与《萤火虫》相匹配的舞蹈肢体的动作,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即兴创作的多元化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欣赏女声独唱《萤火虫》,感受乐曲优美抒情的情绪,启发学生从小树立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

2、能哼唱《萤火虫》歌词,并能跟着音乐即兴舞蹈肢体的表演,表现夜晚迷人的意境。教学背景:刚踏上工作岗位,见习期间,担任小学三——五年级的音乐

教学全息过程:

(一)导入 分 析

在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用歌唱的形式问好,似乎更好些。

让学生自己来想象夜晚的景象,而不是让老师来告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

学生的回答教师立刻要给予肯定

让学生自己课外收集萤火虫的资料。丰富课外知识。让它们自己知道关于萤火虫的答案。

在歌曲的情绪回答中,学生的回答非常出色,在这里就能够看出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是很丰富的。在此教师立刻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这里的歌唱不是学唱而是跟唱,因为让学生有预习歌曲的,在唱的过程中学生的节奏不稳定,教师就立刻纠正。以打节拍的形式告诉学生正确答案。

在优美的歌声中让学生总结萤火虫的优秀的品质。从这里接开始启发了学生的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学生来编演,切入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思想教育,素质教育的灌输。教学过程很自然的就进入到学生的创编过程。学生的创编内容就是一个“扶盲人过马路”,这个内容与萤火虫用光亮点燃来照亮黑暗的精神内涵很贴近,学生也很聪明的领悟到里这一点。他们表演的非常精彩,有的学生还用两个侧面来表演这内容,很现实化,也很具体化。

还有一组学生用对白的形式让大家一目了然。

预备铃声响学生进教室——背景音乐《月光曲》

(在进音乐教室后能够随意就坐,制造一种自由的气氛,仿佛孩子们就在田边等待萤火虫的出现。)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小小音符真的了不起,能够描写阳光,描写大海也可以描写 夕阳。你听:悠远的钟声里,有一抹晚霞滑过草地。请你们展开想象的 翅膀,有语言勾画一幅夜晚的景象?

生:有满天的星星,美丽的月亮、还有小小的萤火虫?? 师:大家说的很好,晚上的景色的确很美,星星,月亮,还有那些可爱的小飞虫,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听《萤火虫》

(导入新课,并出示课题)(二)欣赏《萤火虫》

教师:请听《萤火虫》感受一下歌曲的意境。(欣赏一段)

师:大家喜欢《萤火虫》这首歌曲吗? 生:喜欢。

第二篇:《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

从化中学语文备课组

彭亚燕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明白知人论世对诗歌学习的意义

2、体会诗人的国难家愁,领悟杜诗的“诗史”特色

3、了解诗歌的曲笔手法(对写法、虚实相生)

4、掌握联系上下句读懂诗歌的方法,感受诗歌炼字精准的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

《月夜》属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修内容,一般放到高二作为选修课使用。我特意把它放到高一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唐诗五首》之后,挪作课外拓展的内容。原因有二:一者,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诗词不会预习,不懂质疑;即便预习了,也是囫囵吞枣,没有养成释词、析句、统篇的能力。选修本的《月夜》恰恰是诗歌绵里藏针的典型。二者,《唐诗五首》其一是杜甫的《登高》,杜甫的作品是唐诗的巅峰,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乘胜追击带领学生多学一首好诗。我把这首诗歌作为拓展教学,是想和学生一起欣赏诗歌,同时让学生学会就在在字里行间把一首诗读懂,培养他们细心读诗的好习惯。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千年的期盼 不老的情怀

同学们,大家印象最深小学所学的是哪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管这是不是第一首,但它是我们情感记忆里的第一。月亮,是中国旧诗坛上空的常客。一轮明月,缺圆盈亏,自古至今,一路流转,走进了中国人广阔的心灵空间,她见证了天地间的沧海桑田,目睹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中国人对月亮怀着特别的情感,她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和月亮有关的选修诗歌。杜甫的《月夜》。

二、预习检测:从提问看问题

1、教师分析学生预习提问作业的情况和存在问题;

2、小结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内容环环相扣,联系上下句仔细阅读推敲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回忆所学的诗人相关知识

三、初读诗歌,感知情感

1、学生齐读全诗,并说说对诗歌情感基调的初步印象

2、纠正错误读音,展示创作背景(小结:知人论世的作用)

四、揣摩字句,理解情感

联系上下,逐联细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1)谁人何处看月?哪个词最能体现看月情感?

(2)妻子为什么“独看”(提示:联系下句)?颔联哪个字融入了诗人对妻儿的情意?

(3)诗人笔下的妻子形象如何(提示:抓字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4)尾联哪个词和“独看”相呼应?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朗诵诗歌,深化认识

1、请学生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2、请一位学生根据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3、交流探究:同是睹月怀人的诗歌,杜甫这首《月夜》不但流传千古,而且被评作“个中龙凤”,你觉得原因有哪些?

4、教师小结:(1)家国情怀,诗中圣哲,文为诗史

(2)富于想象

构思巧妙

炼字精准

5、教师总结读诗方法,强调习惯养成:

联系上下,析句统篇;揣摩字词,体会情感

六、课后作业(略)

教学反思:

我一直认为,诗歌鉴赏技巧千万,但总离不开字词句的揣摩分析。有了这种习惯,诗词鉴赏的能力就能逐渐养成。高一的诗词教学,与其一篇篇囫囵吞枣,然后苦口婆心教技巧,不如在每一篇的教学过程中花更多心思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敏感和兴趣。当然,只告诉学生鉴赏方法,而没有细读练习也没用。在这里,教师在诗歌解读上的示范指导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这节课如果说有什么实效,那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方法引导,一步步读懂了对基础薄弱孩子们来说并不容易的一首诗。想取得更好的成果,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持之以恒的训练。

第三篇:月夜思故乡教学设计

第16课 月夜思故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图片的组合。(2)培养图片处理意识和能力。(3)初步了解计算机的文件管理。

(二)教材分析

本课制作《静夜思》诗配画作品,利用两张图片素材和自己画的一个“月亮”,组合成新的画面,画“月亮”有创作的意思,丰富了图像处理的思想方法,提供了新的创作的思路。这比前一课又要复杂一点。

图片选择后的透明设置和图形填充方式的选择是新的知识点。“视野拓展”中进一步介绍了文件和文件夹,使计算机文件管理知识趋于完整。

(三)教学设计与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建议

1、教学目标

1)学习图形填充方式的选择。2)能制作《静夜思》诗配画。3)初步了解计算机的文件管理。

2、重、难点

1)图形填充方式的选择。2)计算机文件管理知识。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非常熟悉李白的这首《静夜思》,作者书写了思乡之情,百读不厌,绝妙古今。那你们知道在纸还没有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曾经在竹片上写字记事。

1、观察图片的组成

这幅作品中,都有什么元素,他是由那些元素组合成的? 教师出示“竹简上的古诗《静夜思》”,让学生观察。生回答: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这样的一副非常漂亮的画

二、新授

1、打开画图软件

2、选择打开命令

3、在打开对话框中选择竹片文件

4、点击确定,将图片插入到画图程序中

选择工具栏上的粘贴---粘贴来源,将李白画像,图片文件粘贴的画图区中。

单击工具栏上的选择-------透明选择将李白图片周围白色变为透明 调整李白像的大小,并拖到竹简的右侧

三、画月亮

怎样才能画出有淡淡的云遮挡的圆月呢?

1、画月亮的时候可以调整椭圆的填充方式,就可以画出有淡淡的云遮挡的圆月。

1、选择椭圆工具

2、单击——无轮廓线

3、选择——白颜色

4、填充——— 油画颜料

这样我们就可以画出一轮有淡淡云遮挡的圆月 四:输入文字

1、设置字体为隶书,大小24

2、输入所有文字完成作品

3、保存文件

第四篇:月夜教学反思(定稿)

春江花月夜 教学反思

为了能够上好这个课,查了很多资料。课件也是一再更改。在开课之前,我请同组的前辈老师来听我的课进行指导。第一次听,前辈们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我一一做了记录。第一,从导入开始听的音乐,要先给同学讲解室内乐,要用心去听,没有任何的杂念,室内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安静,掉在地上一根针都听得到。让学生怀有一颗虔诚的心来欣赏、聆听这段音乐。

第二,在讲解换头合尾这个创作手法的时候应该讲解的更细化,换头是对比,合尾是统一。是《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几幅景色的结尾都回到了它的主题上来,整首乐曲就像一个画轴一样串连在一起形成了对比与统一。但是在课堂上讲的时候我只讲解了乐句里的统一,并没有讲述到整体乐曲的统一,这是我的失误。

第三,我总是担心上课时间的问题,并没有让学生整体的听完《春江花月夜》。前辈的建议是音乐课就是

需要音乐来让学生理解、欣赏的。可以讲前部分内容进行精华的整合,一定要让学生欣赏音乐。不然就会造成两张皮的现象,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不能理解音乐。在这次活动课中我采用了前辈的建议,讲解整合后的内容并让学生完整的欣赏这首乐曲,让学生理解《春江花月夜》,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第四,在讲课内容中不仅要用通俗的语言让学生理解音乐,还要用准确、精悍的专业术语让学生学到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国传统音乐并能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综合以上几点,我吸取了的意见和建议后做了调整,重新写了教案,制作课件,在音乐上,内容上,知识点上都做了较大的调整。

经过反复推敲后我更加自信的上课,上完课后有了很大进步,篇二: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延津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赵虹

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被后人评价为“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用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环环交错,妙趣自生,给我们展开了一副澄澈空明、清丽自然、色泽柔和的春江月夜图,同时以月为寄托,又给我们铺写了月下分隔两地的思人相思之情,情韵悠悠,也不乏哲思隐隐。作为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诗情韵味,如何让学生自己体悟诗情画意,在上课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初读感知,理结构层次;美读想象,赏月夜美景;深读思考,悟人生哲理;品读涵咏,感相思之情;读诗思己,谈收获感悟。以读带思,以读带悟。初读感知,理结构层次:让学生诵读诗歌,理清诗歌的层次,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依据内容划分三层景——理——情三个层次,按照时间划分为:月出—月悬—月斜—月落 美读想象,赏月夜美景:我认为学习诗歌要像喝茶,将茶泡开了,细细的品味。诗歌的前八句写月下美景,我先让学生诵读,先让学生齐读,之后找学生评价齐读的感受,然后由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再读,再找学生评价,中间讲解诵读诗词的技巧,包括情感、语调、表情、动作、音乐,最后由这位学生自己试读,同时教师给他配乐。教 师点评完之后,教师配乐范读。在诵读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优美而又朦胧的月夜美景。第一名学生只是将诗句翻译一下,冲淡了美的意境,我又适时引导,使用修饰语,融入自己的想象。那些诗人眼睛看到、心里萦绕但没有诉诸笔端写出的景情,就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充、去还原,这是一个手、脑等多方面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虽然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但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了练,就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而“练笔”就是知识的外化过程,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追求。语文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语文,而不是教懂语文。(置身诗境)那么“以文解诗”就是很好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具体过程是让学生根据文本改写“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一段,要求学生还原画面,再现情景。因为有原文为依托,学生想象丰富,用词也大胆,改写的文段非常优美,效果很好。学生通过描绘走进了诗境。

深读思考,悟人生哲理:重点分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蕴涵的哲理。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剧之美、宇宙无穷的永恒之美。学生最初不能理解诗人哀而不伤的情感,我引导学生回忆《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的诗句,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从教学效果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读出了音韵美,感受到了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学生的表现也出

乎我的意料,他们大胆活跃,有主见,对诗歌的有自己的见解。课后的作业当中也有所体现,事实证明,我们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当然,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非常的重要,只有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品读涵咏,感相思之情:诗人并未陷入人生的感慨中,转而写人间最美的相思之情,赏析这一层次我让学生围绕“诗歌是怎样集中抒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呢?”这一问题进行赏析,(借助意象及作者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这一问题的设计紧紧联系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读诗思己,谈收获感悟:我认为学生学过任何一篇诗文,不仅仅要做到学会了什么,还要联系自身,让自己与诗人达到真正的共鸣,让自己的精神与心灵受到洗涤与熏陶。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诵读与品味,但由于时间有限,对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中意象的品味不够深入。篇三: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被后人评价为“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用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环环交错,妙趣自生,给我们展开了一副澄澈空明、清丽自然、色泽柔和的春江月夜图,同时以月为寄托,又给我们铺写了月下分隔两地的思人相思之情,情韵悠悠,也不乏哲思隐隐。

作为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诗情韵味,如何让学生自己体悟诗情画意,在上课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美读——美写——美悟。“美读”:拿到一首诗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懂了才去读,而是读了才会懂,因此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慢慢体会诗的意境,才会领会诗的情感,正是“七分诵读,三分鉴赏”。苏轼曾经说过“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继之精思,然后可以有得耳”。这都是在说理解之前的读的重要性。而我也一直认为:一个诵读好的学生,一定对诗歌本身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体悟。反复诵读后,别林斯基所说的 “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的“美”也就顺然流出。具体操作,先让学生齐读,之后找学生评价齐读的感受,然后由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再读,再找学生评价,中间讲解诵读诗词的技巧,包括情感、语调、表情、动作、音乐,最后由这位学生自己试读,同时教师给他配乐。教师点评完之后,教师配乐范读。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读得不好,便找名家视频听读,其实我认为,名家范读和老师范读其实有很大的教学效果的不同。名家范读,读的固然好,但是好是他们的,因为他们是名家,读得好是应该的,他们高高在上,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仰望的姿态,因此学生除了佩服赞叹之外,没有更多的切身体会,名家距离我们太遥远,就像影视明星在荧幕中表演出色,但是很难让我们有也去演的冲动,同样名家诵读让学生产生不了诵读的冲动,激发不出学生诵读的潜在欲望。而教师自己范读则大大不同,对于学生而言,老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存在,是处于学生身边的存在,距离学生近而没有任何疏远感,因此教师的诵读是学生的一个范例,一个榜样。教师本身如果读得好,那么学生会认为这是真实的,是可以模仿的,学生会有“老师是普通人,他能诵读,我也能诵读”的想法,因此他们会有一种诵读的欲望和诵读期待。在我以往的教学中,每每我诵读完后,很多学生都会争着去试读,他们甚至还要求配乐。多次诵读,再加之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基本已把握了诗歌的内在情感。因此诗歌诵读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知识的内化过程。篇四: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反思一: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被后人评价为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用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环环交错,妙趣自生,给我们展开了一副澄澈空明、清丽自然、色泽柔和的春江月夜图,同时以月为寄托,又给我们铺写了月下分隔两地的思人相思之情,情韵悠悠,也不乏哲思隐隐。

作为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诗情韵味,如何让学生自己体悟诗情画意,在上课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美读——美写——美悟。美写:鉴赏诗歌,不能简单的翻译诗句,是通过诗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联想再现诗的意境,或复原画面,或再现场景,再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因为诗歌不像散文那样,可以用丰盈的语言给我们描绘整个画面,诗歌囿于文体限制,只能通过若干个意象,粗略的勾勒意境,而那些诗人眼睛看到、心里萦绕但没有诉诸笔端写出的景情,就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充、去还原,这是一个手、脑等多方面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虽然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但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了练,就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而练笔就是知识的外化过程,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追求。语文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语文,而不是教懂语文。(置身诗境)那么以文解诗就是很好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具体过程是让学生根据文本改写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一段,要求学生还原画面,再现情景。因为有原文为依托,学生想象丰富,用词也大胆,改写的文段非常优美,效果很好。然后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展示成果,或读出或用投影展示,教师可以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加以点评。如果教师自己也改写一段展示,效果会更好。当然学生改写可以在课前就布置好。

反思二: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第五周对我们东莞中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一周的星期五是学校的教学开放日,是全体师生展示东莞中学风采的日子。在这次活动中,我的任务是上一节公开课。经过慎重考虑,我选择了自己所教的高二·七班,课程是唐诗宋词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春江花月夜》。有经验的的老师都知道这篇诗歌知识点较多,内涵丰富,教学难度教大。但我喜欢挑战困难,觉得越是难度教大的课题师生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在交融中摩擦出火花,碰撞出智慧;于是在选报课题的时候我毅然选定了这篇诗歌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

在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上,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我除了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外,更加注意了学生自身潜能的挖掘和提高他们的鉴赏、审美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向新课标靠拢,努力践行自己的堂堂有智慧有火花、课课有收获有升华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流程的具体操作上我重点突出了三个字,就是读、写、品。读是诗歌学习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读有很多种,我重点采用了范读、学生个别 读、集体朗读等形式,争取在不同的诵读形式中体现出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的不同层次和境界。

如果说读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知识的内化过程,是理解诗歌内涵的前提和钥匙的话,那么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和重点。悟字表面上给人的感觉好象有点玄,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意味无穷,这也是决定这一堂课是否精彩、是否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下了较大的工夫,也征求了不少经验丰富老师的意见。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既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识水平,同时也注意到如何实现知识的横向拓展和迁移,使自己的课堂既体现出一定的广度有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至于是教学过程流于肤浅。考虑到诗歌学习中感受意境的重要性,我重点突出了情景再现的教学环节,让同学们在感知诗歌大意的前提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进行合理的大胆的联想,让同学们用心去品味诗歌中蕴涵的澄澈的纯净的美。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一环节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充分的讨论,也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学。

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我总感觉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了练,就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而且知识的外化也是语文学习的终极追求。于是我在这节课的最后环节设计了学生写作的训练。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他们也确实在老师的引导下交上了令众人惊叹的作品。

我的这次公开课虽然在我们语文科老师的共同关心和帮助下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本打算最后让全体同学在齐声美读中结束这堂课,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实现,课件的制作可以再充实些等。堂堂上成精品是我的教学追求,然而教学本身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任何破绽、没有任何遗憾,那么这堂课也一定不会有真正的思考、争论和智慧在其中,这种完美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公开课已经上完了,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们的反馈意见还没有整理出来;我会在思索中等待,认真地接受听课老师们的意见和批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莞中这块热土上有一个全新的提高。

反思三: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诗歌鉴赏上的一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本文的设计初衷是通过多次诵读来逐层把握文章的内容。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时间安排不好,前松后紧,有的内容没时间处理,最后只好留做作业。

1、读——美读几遍,逐步感知。

本想通过一遍遍的读,让学生逐层的去把握诗的内容,第一步让学生把握诗歌当中出现的景象,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摹心中的美景。把思维打开,美景在心中。

第二步让学生再读之后把握诗中的情,感悟诗人对人间真挚爱情的歌颂。

第三步让学生通过再读来领悟其中的哲理——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考与探讨,求而不得转为对生命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诵读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有默读,自由体验读、个人表演读、集体体悟读。诵读这首诗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激情。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体验之中,选择、感悟、深思,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参与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沧桑之叹,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体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美读,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有了沟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进入了其言若出己

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状态,在吟诵过程中,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我们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整堂课的主题。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读,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在课外延伸了多少,而应该在美品课文。

试想,几次品读,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沉浸于超常的审美情境、倾心于审美的情境和把审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

2、找——找出诗中的景物与人物,体会意境,了解人物的情感。

让学生找到有月的诗句,品味月共潮生,荡涤万物,充满生命活力的壮观美,江水流春,江树迷蒙,凄凉感伤之情的油然而生。诗中的情感美还指落月藏海雾,月落妆台,长夜不眠的思妇的依恋惆怅之情;春光将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读落月摇青满江树,那月光之情,思念之情,诗人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学生心中。

3、品哲理

然后重点分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蕴涵的哲理。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剧之美、宇宙无穷的永恒之美。

4、品佳句

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将它用散文的语言改写出来。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鉴篇五:《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长春市第十九中学 韩潮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诗歌鉴赏上的一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本文的设计初衷是通过多次诵读来逐层把握文章的内容。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时间安排不好,前松后紧,有的内容没时间处理,最后只好留做作业。

1、读——美读几遍,逐步感知。

本想通过一遍遍的读,让学生逐层的去把握诗的内容,第一步让学生把握诗歌当中出现的景象,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摹心中的美景。把思维打开,美景在心中。

第二步让学生再读之后把握诗中的情,感悟诗人对人间真挚爱情的歌颂。第三步让学生通过再读来领悟其中的哲理——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考与探讨,求而不得转为对生命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诵读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有默读,自由体验读、个人表演读、集体体悟读”。诵读这首诗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激情。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体验之中,选择、感悟、深思,产 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参与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沧桑之叹,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体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美读,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 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有了沟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进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状态,在吟诵过程中,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我们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整堂课的主题。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读,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在课外延伸了多少,而应该在美品课文。

试想,几次品读,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沉浸于超常的审美情境、倾心于审美的情境和把审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

2、找——找出诗中的景物与人物,体会意境,了解人物的情感。让学生找到有“月”的诗句,品味月共潮生,荡涤万物,充满生命活力的壮观美,江水流春,江树迷蒙,凄凉感伤之情的油然而生。诗中的情感美还指落月藏海雾,月落妆台,长夜不眠的思妇的依恋惆怅之情;春光将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读“落月摇青满江树”,那月光之情,思念之情,诗人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学生心中。

3、品哲理

然后重点分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蕴涵的哲理。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

夜》,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剧之美、宇宙无穷的永恒之美。4.品佳句。

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将它用散文的语言改写出来。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与写作水平。

诗歌欣赏没有标准答案,因此,要给学生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但他们己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设计,更是从课堂教学的完全预设转向动态生成,能赋予课堂活力,使课堂异彩纷呈,活力四射。但由于时间安排不好,这一环节没能在课堂上实施,很是遗憾。

我想如果长期坚持使用这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将有利于学生诗歌鉴赏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的能力。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是以课文为载体,从课文出发,通过听、读、品,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 赏诗歌。然而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还有待改进与提高。

第五篇:《李时珍》教学设计刘

《李时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玉堂小学

刘碧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编写了“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

3.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好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1.着重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写做准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那你知道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这部书里记载了什么内容吗?

3.你们知道“本草”和“纲目”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这部分内容。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认真读4—7段,读完后,老师有两个问题请你们回答,想答好这两个问题吗?

想答好问题要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了每一段每一句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答,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一边提问一边思考一边读。

2.学生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质疑解疑

1.课文都读完了,是不是等着老师提问呢?但是我先不问,我想先请同学们来猜一猜我会提什么问题?

2、交流:为什么李时珍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同学们都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用概括的语句来回答吗?

我们回答问题不仅能从书上找语句回答,还要学会概括地回答问题。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三自然段。齐读第三自然段。

3.刚才这个问题还不是老师想提的问题。谁再来猜猜老师想提什么问题?

请大家再读读第5自然段,想想他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标上序号。自学5自然段后集体交流。

4.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但还不是老师想提的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5.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你们认为《本草纲目》是一本怎样的药物书?

四、积累语言,拓展想象

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有的问编写的原因,有的问编写的准备,有的问最后的结果,大家都抓住了人与物的联系,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说明同学们非常会提问题,但还不是老师想提的问题。想听老师的问题吗?

1.读了3—5自然段段,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有些同学一听,这么简单,其实要想打动大家是很不容易的,先请同学们练习。哪些同学准备好了?

2.老师的第二个问题是“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别人会对他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自己先练习。

板书:

编写原因: 不完善

积累经验

各地采药

《本草纲目》 编写准备: 虚心求教

亲尝百草

27年完成: 世界流传

教学设想:

本课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从《本草纲目》这部药物书入手,带着学生走近四百多年前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这部书无论从内容还是题目的含义对于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让学生对《本草纲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增添感性认识,就为下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自主探究,初解文意

这一环节中,教师主动放弃老师发问的“专利”,而是采用“你们猜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的方法,一方面调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了学习自主权。

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展现了完整的逻辑过程,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导”的主体,教学的双主体作用在这个环节中也有所体现。

三、自读自悟,情感升华

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大问题:

1.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这样既避免了过多的“繁琐分析”,又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品词析句,使学生从原本枯燥的文字中领悟到了李时珍的伟大精神。

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能够找到感受最深的语句,通过感情朗读,品词析句,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张扬了个性,焕发出他们的生命活力。同时教师注意了师生的“互动”,相机地出现一些背景资料,提供了一些学习路径,丰富他们的学习能源,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可持续发展。

2.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哪些人会感谢他?使李时珍对病人高度负责的崇高思想逐渐沁润到学生的心田,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并通过口语交际达到积累、运用、内化语言的目的,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这个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空间,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不仅想到了医生、病人、亲属,甚至想到了病菌,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李时珍的伟大,让李时珍的生动形象永驻心间。

下载月夜刘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月夜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夜》和《月夜》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诗歌《夜》和《月夜》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思路】 五个手指中,哪个手指最重要? 如果有人这样问你,你会选择哪个呢? 如果用五个你最重要的手指来替换其......

    中秋月夜

    中秋月夜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传说是人们为纪念嫦娥奔月而创立的,喜逢中秋,我们一家人吃过晚餐后,边吃着美味的月饼,在电视旁观看中秋晚会。 忽然一......

    月夜记叙文

    月夜记叙文4篇 月夜记叙文1 那是一年级的寒假,我和妈妈到广州长隆去游玩。妈妈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终于同意了看大马戏表演。20:00准时开演啦!看着演员们“上蹿下跳”,我的心也随......

    诗歌月夜

    月亮被打捞上来了像一块蓝紫色的生铁,很腥星星撒下它竖纹的网似乎想捞起这夜无尽的湖光山色却只捞住了月亮几个不深不浅的脚印你像石头一般在岸边坐着你无心去念这无聊的游戏......

    月夜抒情散文

    这两天的夜晚,月色很美,月上中天的时候,夜已经很静了。四周的秋庄稼围成黑色的幔,秋虫躲在这幔里鼓噪着。下了多日的雨水,空气氤氲潮湿,一抓都能抓出水来。也许是这个缘故,也使得月......

    刘虹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培......

    水上飞机教学设计 刘燕子

    《水上飞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水上飞机》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下的一篇科学小品文。这是一篇简单易懂的课文,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小海鸥看到的、听到的,写出了......

    刘波嫦娥奔月教学设计

    《嫦娥奔月》教学设计 刘波 【教学目标】 1、 借助语言文字训练学生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