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方传统节日 教案
中西方传统节日教案
汪集中学 黄志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了解中西方节日起源方面的差异 2)学生了解中西方节日庆祝方式方面的差异
2、能力目标:
1)学生有一定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能用英文进行简单的交流
3、情感目标:根据对中西方节日差异的学习进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
1、中西方节日起源及庆祝方式对比
2、中西方两个最重要节日春节和圣诞节
三、教学难点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别
四、教学内容
步骤
一、介绍中西方节日起源
中国: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如春节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来不断进化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传统。
西方: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因此,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圣诞节,复活节也与宗教有关。
步骤
二、传统节日的命名
中国:中国的节日多数都是以季节来命名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天气和季节在农业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最初为农业丰收庆祝而创立的那些传统节日都和季节有关。以季节节气来命名也很容易让农民们记住这些节日,通过节日的名字,农民们就可以适时打理庄稼。例如,春节是适宜播种的时节,还有中秋节、夏至、冬至等等。
西方:西方的节日多以宗教形象或事件命名。尽管有些西方节日也是以季节来命名,如历史上芬兰的施洗约翰节,但是在宗教传播之后,特别是基督教的传播之后,节日都相继以宗教来命名。例如,圣诞节(耶稣诞生日)、耶稣受难日和圣周六等等。
步骤
三、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
中国:春节对每一个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节日,它的庆祝活动丰富而且隆重。林语堂,著名的华人学者,曾经对春节做了一个很好的描述道:古老的中国农历新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相比之下,其他节日似乎黯淡许多。这五天,整个民族穿着最好的衣服,关闭商店,打锣,放鞭炮,等等。这是好运的一天,每个人都期待着一个更美好和更繁荣的一年,每个人都开心地增加一岁,并准备对他的邻居说带来好运的吉祥话。
西方:在平安夜,绝大多数庆祝圣诞节的人们都会在他们自己家里举行一个特殊的节日庆祝仪式。家人们通常会装饰一下那棵圣诞树,然后把彩色包装的礼物都放在下面。在圣诞节那天,同样有许多庆祝的活动。在圣诞节交换礼物、赠送圣诞贺卡给亲朋好友是全世界庆祝圣诞的习俗。
步骤
四、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
1.春 节——农历正月初一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3.清明节——公历4月5日左右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5.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6.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步骤
五、西方传统节日的介绍
1.情人节—— 2月14日
2.愚人节—— 4月1日
3.复活节—— 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4.母亲节—— 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5.父亲节—— 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6.万圣节—— 11月1日
7.感恩节—— 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8.圣诞节—— 12月25日
步骤
六、总结
希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开拓学生的眼界。通过沟通课堂内外,培养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关注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自主学习和阅读的好习惯。
第二篇:中西方传统节日探究报告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也迅速传入我国。面对现今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过西方情人节不过七夕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针对此现象,为了加强青少年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作为中国当代中学生,我们在接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会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所以我们小组决定从中西方传统节日为课题进行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学会珍惜和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
2 了解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3 学会分析和总结双方的不同之处。
4 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
研究方法
资料法、调查法、整理法
小组成员:
研究时间:6.25-9.1
搜查途径:(1)网上查询 (2)图书查询
报告的表现方式——论文 时间:6.25-9.1
中西方传统节日论文
节日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群体现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目 2
前,节日被赋予了很多特殊的意义。在节日里,人们所传达的不仅是彼此之间的情感,它其实更像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的体现者,是一种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的寄托。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试图在文中探寻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如何以一种正确的姿态面对不同地区、国家、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以便能更好地实现彼此之间的交际。
一、中西主要的传统节日
(一)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一个节日。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俗称为“过年”,与西方的圣诞节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春节的时候,远方的游子们都会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在春节这天,中国民间有着贴春联、倒贴“福”字的习俗。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五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定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而在南方两河流域的地段,人们在这一天还要举行赛龙舟大赛。中秋节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因为该节日多是在秋天的中期,所以叫中秋节。这一天,人们要吃月饼,月饼象征着团团圆圆,到晚上的时候还会有赏月的习俗。这三个节日是我国民间最主要的传统节日,除此之外还有清明节、腊八节和元宵节,等等。
(二)西方主要的传统节日
圣诞节是西方人纪念基督徒的主神耶稣诞生的日子,时间为每年的12月25日。按照习俗,人们在这一天需要互赠贺卡和圣诞礼品,还会装扮圣诞树来庆祝。复活节是为了纪念主神耶稣复活的日子,时间为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按照习俗,人们在复活节的前夕要相互祷告,而在节日当天则要互赠彩蛋。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这一天奔走于天南海北的游子们要回家团圆,品尝以“火鸡”为主食的盛餐。此外,西方较为重要的节日还有万圣节、狂欢节和愚人节,等等。
二、中西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一)宗教文化的不同 3
中国传统的节日体现的是一种泛神论和世俗化的特征。比如说中国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它是源自上古时代的腊祭,腊祭即是在岁终的时候祭祀众神的日子。而西方的节日多是凸显一种基督教文化,无论是最为重要的圣诞节还是复活节,其最为悠远的精神依托是基督教里的文化载体。
节日的习俗也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柱,我国的节日习俗也体现着泛神论和世俗8化的特征。比如说在春节时要打扫卫生,这象征着辞旧迎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把“福”字倒过来贴,象征着“福到了”的吉祥话语。而在西方里的圣诞节当天,要装扮圣诞树,上面还要挂些小甜饼,这代表着一种赎罪的意愿;复活节里的彩蛋则代表了复活后的欢喜与生命的绽放。
(二)价值取向的不同
中西方的传统节日还凸显出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综合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代表集体主义精神,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则代表的是个人主义精神。
之所以有以上的不同,是由于中西方均受自身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更多的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价值观,尊崇着辈分制以及长幼有序的家族观念。所以在中国社会中会更多地强调血缘以及家族的地位,进而体现出集体主义的观念。而在西方国家则不同,其社会更多的是受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由于文艺复兴倡导的是个人至上,保护人权等理念,崇尚个人的自由和解放,所以西方的节日里都会体现出个人主义的色彩,比如在节日里的盛装打扮、狂呼狂庆都是自由、独立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饮食文化的不同
中西方的传统节日也体现出饮食文化上的不同。比如在中国的春节里,人们要吃饺子,在端午节的时候要吃粽子,在中秋节吃月饼„„而在西方的传统节日里,人们多以烤类食4
物为特色,比如在复活节的时候要吃“烤兔”,感恩节的时候吃火鸡,英国在圣诞节的时候会吃烤鹅,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传统节日在中西方饮食文化上的差异。
三、全球化浪潮对本土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洋节”在中国占据着一席之地。有些国人会因此感到恐慌,认为“洋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霸占和侵凌,担心西方的节日在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高而湮没本国的传统节日。像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感恩节等都是我们身边耳熟能详的西方节日,这的确证实了西方节日在中国社会中的入侵趋势愈发猛烈。与本土的传统节日相比,一些国人更加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可见这些担心也并非没有道理。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发展与交流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要想守住自己本国的一方净土而免受他国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交流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调整自身的心态。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们需要学会以一种全新的状态找到自己在国际中的地位。不应过多的排斥这些外来的节日,而是要找到自身的位置和状态,迎接这种必然的文化“冲击”。中国传统节日面临西方节日的冲击现状
在中国面向世界开放的今天,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的 一些节日慢慢的被一些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接受,中华民族世代流传下 来的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着很大的文化冲击。
一、中国的西方节日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有了更多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外来文化对 我国的影响不断增强。一些西方节日越来越红火,许多国人开始过起洋 节来。玫瑰和巧克力营造了浪漫的情人节氛围,圣诞老人给人5
带来惊 圣诞节在国外是为了 喜,年轻人参与圣诞节和情人节的热情更是高涨。纪念耶稣的诞生,而国内有些不信仰基督的人在圣诞节的时候跑到教 堂和教徒一起去祈祷。情人节的标志是比卡丘射心,这个节日也是为了 在西方 “情人节” 来临之时,商家、情人都疯狂; 而 纪念一个基督教教徒。每年中国的 “七夕节” 则相对冷清得多。七夕节是本土 “情人节”历史悠,久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七夕节” 然而 远不及西方 “情人节” 有影响。不仅如此,就连春节这个举国同庆的传统佳节面对洋节的进攻也 让出了它的一部分地盘。2010 年,恰逢传统春节的大年初一和西方的 在春节促销大战硝烟刚刚燃起的时候,各大商场同时 情人节在同一天。展开了情人节大战,各式各样的巧克力摆上了超市的显著位置,围绕着 传统春节和西方节日 “情人节” 的促销战火同时燃起。在这场 “PK” 春 中,节让出了它的一部分地盘,巧克力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主角,作为情人节 象征的玫瑰花更是在城市中 “一枝独秀”。大年初一本是亲人团聚的日 子,而网络上,报纸上则围绕 “大年初一你和谁一起过” 展开了一场口水 战,虽然春节在国人心目当中的地位没有受到撼动,但从这场媒体发起 的辩论上来看,显露出的是传统文化面临的冲击,折射出的是传统文化 “真是家人不敌情人,亲情给爱情 遭遇的冷落与尴尬,有人这样戏称道 让道”。这种现象反映了传统节日在年轻人当中的影响力的下降。
二、国外传统节日文化保护的经验借鉴 除了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还面临着 我们的邻居的挑战。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较早,而且一直走在世界的 韩国就开始着力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 前列。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韩国文化财产保护法》。半个世6
纪以 搜集和整理,并于 1962 年制定了 来,韩国已经陆续公布了 100 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根据其价值大小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不同等级,由国、市及所在地区分别筹资资 省、韩国政府还制定了金字塔式的文化传承制度,对于最顶层被 助。此外,“保有者” 称号的最杰出的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给予他们用于公 授予 演、展示会等各种活动以及用于研究、扩展技能、艺能的全部经费,同时 政府还提供每人每月 100 万韩元的生活补助并提供一系列医疗保障制 度,以保证他们衣食无忧。2005 年 11 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这一举动深深的刺激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韩 国的江陵端午祭是我国端午节传入韩国后演变而来,在加入自己民族 的文化和风俗后,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本地化的节日。
如何正确对待西方节日
每当某些西方节日来临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心态总会显得比较微妙,一方面,年轻人以一知半解的心态追捧这些节日,另一方面,一些老年人则感到焦虑,他们担心年轻一代对“洋节”的热衷会削弱民族文化和传统节日的影响力。如今的年轻人很喜欢圣诞节不假,但他们过的圣诞节早已没了西方圣诞节的宗教信仰色彩,只不过像情人节、光棍节一样,成为宣泄情感、放松自己的载体罢了。我过圣诞节,并不是因为信奉了上帝,信奉西方的自我主义。我乐意过平安夜,因为它是一种美好祝愿的象征,仅此而已。对待圣诞节,就像对待洋快餐一样,我也会去吃,但是,不会依靠它。就像洋节日,过了之后就放下了,不会想其他的什么,更不会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联系起来。其次,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世界各民族虽有不同的文化渊源,但某种文化一旦形成,就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一个优秀的民族首先要懂得吸收外民族的优秀文化。硬要把他民族创造的先进文化视7
为异端来排斥,无异于精神上的自戕!四大发明是中国的成果,但现在却被国外运用得炉火纯青。况且中国的“五·一”劳动节和“三·八”妇女节,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产物,现在不照样受到国人欢迎?!所以,只有在不排斥异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这样民族才能不断走向强盛。一个没有文化国界线的民族才能最终成为繁荣昌盛的民族,而时刻小家子气的、唯我独尊的民族只会裹足不前,后果是十分危险的。最后,过节是为了舒缓一下气氛,也许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节日越来越丰富,可传统文化不是要变就变的,对于外来文化保持审慎的态度是应该的,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上策。联名发起抵制圣诞节的活动,认为这样才显得是真正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但无助于解决传统文化保护这个问题,还可能为狭隘的排外情绪煽风点火。百花齐放,这个世界才精彩,对待洋节日,我们不能杞人忧天!
第三篇: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也迅速传入我国。面对现今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过西方情人节不过七夕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针对此现象,为了加强青少年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作为中国当代中学生,我们在接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会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所以我们小组决定从中西方传统节日为课题进行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学会珍惜和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了解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学会分析和总结双方的不同之处。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
研究方法
资料法、调查法、整理法
研究流程
一:以资料的收集和调查为主,由 负责。
1时间 2搜查途径:(1)网上查询(2)图书查询
二:以资料的撰写和总结成果为主,由 负责。
(1)时间(有关要求:最后的资料,由整理员将所有资料有条理的整理完毕后,交于撰写员,进行最后的整理和收尾,与此同时,各位组员也要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组员心得。
三:以组员形成的心得,形成结题报告为主。
本课题的表达方式:论文
附: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论文
一、节日
“节日”:古代农历的所谓“节”,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逐渐变化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农历上的节日本意仅指节日的相交之日,并无民俗意义上的节日含义,在历法所定的年岁,季节交替的节日期间,举行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又注入或文化的,或政治的,或经济的内涵,相传相袭,年复一年,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民俗节日。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他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不是宗教的国家,但也有许多自己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春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文化的内涵。例如春节。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二、西方的传统节日
三、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亦具有生产、生活及宗教三大类型,但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节日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从而让位于宗教性节日。例如万圣节。
万圣节的由来: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
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游走于村落间。
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万圣节的节日活动:
纽约市也特别在万圣节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血鬼,僵尸,巫婆,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
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在各式各样的装扮角色中,以女巫僵尸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专卖万圣节用品的店铺也特别准备这类衣饰出售,以迎合大众所需;与此同时,生产商每年更会把当年大热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场,务求令更多人投入这西方传统节日的热潮里,如在电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师造型,已是许多孩子必选的扮演角色。
格林威治村的万圣节巡游﹝Greenwich Village Halloween parade﹞始于1973年,由一位面具工匠兼木偶演员Mr Ralph Lee发起,据说最初他带着朋友和孩童一起在邻居处游行,后来渐渐演变成整个村的大型活动,而活动中当然少不了大型木偶表演,同时,巡行的目的更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即使人们只是抱着想看热闹的心态,当你踏进村子里,很快便会被邀请参与巡行,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纽约市的万圣节巡游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纽约人和游客参加,而巡游会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举行,各队伍约在夜晚上七时从第六大道与春天街交界﹝6th Avenue Spring Street﹞起步,一直游行至第二十三街﹝6th Avenue 23rd Street﹞为止,全程大概多个小时。
无论是来自亚洲,南美,非洲,欧洲,以至中东地区的参观者,都可以把自己装扮成各式各样的人物,亦可带备简单乐器,即时演奏本土的独特音乐,融合无疆界的风土文化。可能我以前从未参加过万圣节的活动,更莫说这么精彩的巡游,所以特别觉得有新鲜感。
早于十月中,曼哈顿市已开始“闹鬼”了,在繁忙的街道上,已看见四处悬挂起万圣节的鬼怪装饰,很多百货公司也忙着把应节礼品及衣物堆放在橱窗里,吸引不少途人驻足观看,而超级市场及街市亦摆放大大小小的南瓜售卖,供市民买回家布置家园或制作南瓜灯之用,当然嘛,也有主妇烹煮南瓜作菜肴或糕饼,完全依足节庆传统。
四、从中西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传统节日形成的历史渊源与各自特征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在古代,春节、清明节(古代称三月节)中秋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而西方文化则不同,其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情人节的由来是由于暴君克劳多斯命令男人开赴战场,禁止他们结婚、订婚,已经订婚的也必须解除婚约,人民怨声载道,修士瓦伦丁就住在离暴君宫殿不远的神庙里,他对暴君的虐行感到气愤。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他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暴君得知后将瓦伦丁投入地牢,瓦伦丁受尽折磨而死。那一天是公元270 年2 月14 日。后人为纪念这位善良的修士,将每年的2月14 日定为情人节。复活节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复活,节日因此得名、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二、中西传统节日庆祝方式上有各自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带有明显的社会特征,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1)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于秦朝,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舞狮子等。总之,不论是大街小巷,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在12月31日晚,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诚心地祈祷,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顿时,优美的乐曲奏响,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可见,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更贴近现代生活。
(2)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颇受人民的重视。那一天,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据说有辟邪之用。其实,作为先进的发达国家,人们对于鬼怪已不再迷信,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同时,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绝不会受到惩罚。在中国,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这一天,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那一天,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于是,中元节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产物逐渐被淘汰了。
五、中西节日文化的交融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令,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西方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及外国人过中国节,我们感到中西文化交流加快的脚步。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深化,中西传统节日逐渐被双方人民相互包容接纳,又有此消彼长的现象。
研究成果
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增强我们的团队意识,让我们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是多么的雄伟壮观,同时了解西方的外来节日,增加了我们的知识面。
结论与建议
同学们,当今中国,传统节日中充斥着商业驱动,作秀泛滥,面对这个物质严重挑战精神的世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新青年,你们应当全面正确地把握节日的概念和内涵,理性看待节日这个文化载体,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风尚,更重要的是将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薪火相传!希望当代中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第四篇:2016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2016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也迅速传入我国。面对现今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过西方情人节不过七夕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针对此现象,为了加强青少年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作为中国当代中学生,我们在接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会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所以我们小组决定从中西方传统节日为课题进行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学会珍惜和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了解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学会分析和总结双方的不同之处。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
研究方法
资料法、调查法、整理法
研究流程
一:以资料的收集和调查为主,由 负责。
1时间 2搜查途径:(1)网上查询(2)图书查询
二:以资料的撰写和总结成果为主,由 负责。
(1)时间(有关要求:最后的资料,由整理员将所有资料有条理的整理完毕后,交于撰写员,进行最后的整理和收尾,与此同时,各位组员也要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组员心得。
三:以组员形成的心得,形成结题报告为主。
本课题的表达方式:论文
附: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论文
一、节日
“节日”:古代农历的所谓“节”,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逐渐变化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农历上的节日本意仅指节日的相交之日,并无民俗意义上的节日含义,在历法所定的年岁,季节交替的节日期间,举行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又注入或文化的,或政治的,或经济的内涵,相传相袭,年复一年,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民俗节日。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他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不是宗教的国家,但也有许多自己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春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文化的内涵。例如春节。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二、西方的传统节日
三、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亦具有生产、生活及宗教三大类型,但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节日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从而让位于宗教性节日。例如万圣节。
万圣节的由来: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
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游走于村落间。
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万圣节的节日活动:
纽约市也特别在万圣节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血鬼,僵尸,巫婆,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
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在各式各样的装扮角色中,以女巫僵尸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专卖万圣节用品的店铺也特别准备这类衣饰出售,以迎合大众所需;与此同时,生产商每年更会把当年大热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场,务求令更多人投入这西方传统节日的热潮里,如在电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师造型,已是许多孩子必选的扮演角色。
格林威治村的万圣节巡游﹝Greenwich Village Halloween parade﹞始于1973年,由一位面具工匠兼木偶演员Mr Ralph Lee发起,据说最初他带着朋友和孩童一起在邻居处游行,后来渐渐演变成整个村的大型活动,而活动中当然少不了大型木偶表演,同时,巡行的目的更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即使人们只是抱着想看热闹的心态,当你踏进村子里,很快便会被邀请参与巡行,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纽约市的万圣节巡游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纽约人和游客参加,而巡游会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举行,各队伍约在夜晚上七时从第六大道与春天街交界﹝6th Avenue Spring Street﹞起步,一直游行至第二十三街﹝6th Avenue 23rd Street﹞为止,全程大概多个小时。
无论是来自亚洲,南美,非洲,欧洲,以至中东地区的参观者,都可以把自己装扮成各式各样的人物,亦可带备简单乐器,即时演奏本土的独特音乐,融合无疆界的风土文化。可能我以前从未参加过万圣节的活动,更莫说这么精彩的巡游,所以特别觉得有新鲜感。
早于十月中,曼哈顿市已开始“闹鬼”了,在繁忙的街道上,已看见四处悬挂起万圣节的鬼怪装饰,很多百货公司也忙着把应节礼品及衣物堆放在橱窗里,吸引不少途人驻足观看,而超级市场及街市亦摆放大大小小的南瓜售卖,供市民买回家布置家园或制作南瓜灯之用,当然嘛,也有主妇烹煮南瓜作菜肴或糕饼,完全依足节庆传统。
四、从中西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传统节日形成的历史渊源与各自特征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在古代,春节、清明节(古代称三月节)中秋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而西方文化则不同,其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情人节的由来是由于暴君克劳多斯命令男人开赴战场,禁止他们结婚、订婚,已经订婚的也必须解除婚约,人民怨声载道,修士瓦伦丁就住在离暴君宫殿不远的神庙里,他对暴君的虐行感到气愤。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他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暴君得知后将瓦伦丁投入地牢,瓦伦丁受尽折磨而死。那一天是公元270 年2 月14 日。后人为纪念这位善良的修士,将每年的2月14 日定为情人节。复活节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复活,节日因此得名、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二、中西传统节日庆祝方式上有各自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带有明显的社会特征,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1)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于秦朝,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舞狮子等。总之,不论是大街小巷,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在12月31日晚,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诚心地祈祷,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顿时,优美的乐曲奏响,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可见,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更贴近现代生活。
(2)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颇受人民的重视。那一天,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据说有辟邪之用。其实,作为先进的发达国家,人们对于鬼怪已不再迷信,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同时,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绝不会受到惩罚。在中国,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这一天,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那一天,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于是,中元节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产物逐渐被淘汰了。
五、中西节日文化的交融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令,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西方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及外国人过中国节,我们感到中西文化交流加快的脚步。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深化,中西传统节日逐渐被双方人民相互包容接纳,又有此消彼长的现象。
研究成果
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增强我们的团队意识,让我们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是多么的雄伟壮观,同时了解西方的外来节日,增加了我们的知识面。
结论与建议
同学们,当今中国,传统节日中充斥着商业驱动,作秀泛滥,面对这个物质严重挑战精神的世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新青年,你们应当全面正确地把握节日的概念和内涵,理性看待节日这个文化载体,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风尚,更重要的是将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薪火相传!希望当代中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第五篇: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也迅速传入我国。面对现今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过西方情人节不过七夕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针对此现象,为了加强青少年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作为中国当代中学生,我们在接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会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所以我们小组决定从中西方传统节日为课题进行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学会珍惜和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了解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学会分析和总结双方的不同之处。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
研究方法
资料法、调查法、整理法
研究流程
一:以资料的收集和调查为主,由 负责。
1时间 2搜查途径:(1)网上查询(2)图书查询
二:以资料的撰写和总结成果为主,由 负责。
(1)时间(有关要求:最后的资料,由整理员将所有资料有条理的整理完毕后,交于撰写员,进行最后的整理和收尾,与此同时,各位组员也要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组员心得。
三:以组员形成的心得,形成结题报告为主。
本课题的表达方式:论文
附: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论文
一、节日
“节日”:古代农历的所谓“节”,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逐渐变化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农历上的节日本意仅指节日的相交之日,并无民俗意义上的节日含义,在历法所定的年岁,季节交替的节日期间,举行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又注入或文化的,或政治的,或经济的内涵,相传相袭,年复一年,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民俗节日。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他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不是宗教的国家,但也有许多自己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春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文化的内涵。例如春节。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二、西方的传统节日
三、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亦具有生产、生活及宗教三大类型,但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节日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从而让位于宗教性节日。例如万圣节。
万圣节的由来: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
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游走于村落间。
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万圣节的节日活动:
纽约市也特别在万圣节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血鬼,僵尸,巫婆,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
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在各式各样的装扮角色中,以女巫僵尸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专卖万圣节用品的店铺也特别准备这类衣饰出售,以迎合大众所需;与此同时,生产商每年更会把当年大热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场,务求令更多人投入这西方传统节日的热潮里,如在电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师造型,已是许多孩子必选的扮演角色。
格林威治村的万圣节巡游﹝Greenwich Village Halloween Parade﹞始于1973年,由一位面具工匠兼木偶演员Mr Ralph Lee发起,据说最初他带着朋友和孩童一起在邻居处游行,后来渐渐演变成整个村的大型活动,而活动中当然少不了大型木偶表演,同时,巡行的目的更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即使人们只是抱着想看热闹的心态,当你踏进村子里,很快便会被邀请参与巡行,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纽约市的万圣节巡游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纽约人和游客参加,而巡游会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举行,各队伍约在夜晚上七时从第六大道与春天街交界﹝6th Avenue Spring Street﹞起步,一直游行至第二十三街﹝6th Avenue 23rd Street﹞为止,全程大概多个小时。
无论是来自亚洲,南美,非洲,欧洲,以至中东地区的参观者,都可以把自己装扮成各式各样的人物,亦可带备简单乐器,即时演奏本土的独特音乐,融合无疆界的风土文化。可能我以前从未参加过万圣节的活动,更莫说这么精彩的巡游,所以特别觉得有新鲜感。
早于十月中,曼哈顿市已开始“闹鬼”了,在繁忙的街道上,已看见四处悬挂起万圣节的鬼怪装饰,很多百货公司也忙着把应节礼品及衣物堆放在橱窗里,吸引不少途人驻足观看,而超级市场及街市亦摆放大大小小的南瓜售卖,供市民买回家布置家园或制作南瓜灯之用,当然嘛,也有主妇烹煮南瓜作菜肴或糕饼,完全依足节庆传统。
四、从中西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传统节日形成的历史渊源与各自特征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在古代,春节、清明节(古代称三月节)中秋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而西方文化则不同,其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情人节的由来是由于暴君克劳多斯命令男人开赴战场,禁止他们结婚、订婚,已经订婚的也必须解除婚约,人民怨声载道,修士瓦伦丁就住在离暴君宫殿不远的神庙里,他对暴君的虐行感到气愤。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他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暴君得知后将瓦伦丁投入地牢,瓦伦丁受尽折磨而死。那一天是公元270 年2 月14 日。后人为纪念这位善良的修士,将每年的2月14 日定为情人节。复活节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复活,节日因此得名、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二、中西传统节日庆祝方式上有各自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带有明显的社会特征,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1)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于秦朝,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舞狮子等。总之,不论是大街小巷,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在12月31日晚,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诚心地祈祷,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顿时,优美的乐曲奏响,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可见,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更贴近现代生活。
(2)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颇受人民的重视。那一天,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据说有辟邪之用。其实,作为先进的发达国家,人们对于鬼怪已不再迷信,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同时,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绝不会受到惩罚。在中国,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这一天,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那一天,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于是,中元节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产物逐渐被淘汰了。
五、中西节日文化的交融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令,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西方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及外国人过中国节,我们感到中西文化交流加快的脚步。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深化,中西传统节日逐渐被双方人民相互包容接纳,又有此消彼长的现象。
研究成果
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增强我们的团队意识,让我们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是多么的雄伟壮观,同时了解西方的外来节日,增加了我们的知识面。
结论与建议
同学们,当今中国,传统节日中充斥着商业驱动,作秀泛滥,面对这个物质严重挑战精神的世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新青年,你们应当全面正确地把握节日的概念和内涵,理性看待节日这个文化载体,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风尚,更重要的是将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薪火相传!希望当代中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