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节日》作文教案
中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2、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祖国的传统节日吗?
生:知道!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
放鞭炮,拿红包
(春节
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
(清明 4月3日—5日)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 五月初五)
吃月饼,赏圆月
(中秋节
八月十五)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
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传统的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 生1:元宵节(正月十五)生2:重阳节(九月初九)生3:七夕节(七月初七)生4:鬼节(七月十四)......师: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按照农历过节的。
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但是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 1 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
(引: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走进春节。
师: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节日?
生:春节
师: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1)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2)走亲戚。师:是呀,从年初一开始,人们就忙着走亲拜友,互相祝福,分享过年的快乐。
3)压岁钱。师: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
“岁”与“邪祟”的“祟”同音,长辈们希望能压住邪祟,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4)贴“倒福”、春联、窗花、年画。(师:福字怎么贴?为什么要倒贴? 5)放烟花鞭炮。节日的礼花绽放在空中,多美!老师从网上搜集了不少烟花的照片,想看吗?)
6)挂中国结(出示中国结)同学们,红红的中国结是用一根红丝线缠绕而成的,喜气的中国结让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洋溢着喜庆,团结,象征着世界华人心连心。
小结:
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开的心莫过于收到长辈的红包了。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个红包,不过里面不是压岁钱,却同样是老师对同学们的祝福。想不想得到老师的红包?
要得到红包也不难,老师这里针对春节设计了四关,只要你能闯出一关就能得到老师的红包,大家有信心吗?好,先祝大家马到成功!
三、交流其他传统节日。
★元宵节
师:现在我给大家介绍元宵节的由来。相传汉初吕后篡权,汉文帝登基后决定把夺位胜利的正月十五日这天,作为与民共庆的日子,并把这天晚上出游叫元宵。元宵指一年的头一个月圆之宵,也叫元宵节、灯节,当夜猜灯谜、吃元宵。但是
元宵节也有一个神话传说,传说猎人射死了一只神鸟。天帝大怒,命天兵于正月十五日放火把人间的人畜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有个老人说:“在正月十 2 四、十五、十六日连续三天,家家张灯结彩,点燃爆竹烟花,天帝会以为人畜被烧死。”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看见人世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花来纪念这个日子。
★清明节
1)了解清明节
师:请学生介绍当地过清明节的习俗? 生:祭祖、上坟
师:回忆今年的清明节还除了祭自己先辈外还祭了哪些人?
生:革命先烈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过清明节已不仅仅是祭自己的祖先,还要祭革命先烈及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英雄,并且可以利用网络来祭奠。那,刚刚说道清明节是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你们知道清明节和这个清明有什么不同吗? 生:节气是我国物侯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2)《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
六、廿一,下半年来
八、廿三。
★端午节
1、请学生介绍当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吃带黄的五种食品、小孩额头上画王字、胸戴香包、门上挂艾草菖蒲等习俗,以用来避邪、祈求吉祥平安和驱虫„„)
2、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师:伟大诗人已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爱国主义精神)
3、吃粽子
4、赛龙舟
师:赛龙舟还赛出了什么精神?(团结合作、拼搏、力争上游„„)
★中秋节
师:知道为什么叫中秋节吗?还有的叫仲秋,是怎么回事?
生: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 3 人团聚。远在牠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师: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其中中秋节和嫦娥奔月还息息相关呢!
★冬至节
师:这周的星期三是什么节日,知道吗?
生:冬至节。师: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前是大雪(12月7-9日交节),冬至后是小寒(翌年1月4-6日交节),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交节。
家里的长辈们也会在这一天去山上扫墓,祭拜祖先。与清明节一样都是“活节”,没有固定的一天。
★元旦节
师:那么,下周日是什么节日,大家知道吗? 生:元旦。
师:每年的1月1日就是元旦,是新一年开始的第一天。那么你们知道元旦的来历的吗?
教师介绍元旦来历: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学到了很多知识。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外国节日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我们的身边,又产生了许多节日,希望同学们可以多多了解,查找相关的资料。写作
师:今天我们的写作内容是:
1、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传统节日
2、写出传统节日的习俗、文人描写的古诗
3、写出你的快乐。
4、字数300字。
作业
1、写一篇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
2、查找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
3、谈谈,你喜欢的传统节日100字。5
第二篇:传统节日教案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 春节的饮食文化
【教学目标】
1、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2、从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中,感受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的认同与自豪感。
教学重点: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中,感受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的认同与自豪感。【课前准备】
第一阶段:分组查找有关资料(课外进行)第二阶段:各组整理资料(课外进行)【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万事如意》和《欢欢喜喜过大年》,让学生在静静欣赏中感受春节欢乐祥和的氛围。
一、联系生活,导入话题 同学们,喜庆的歌曲仿佛让我们一下子回到了难忘的除夕夜,令我们想起那美味可口的年夜饭。(播放视频:《我们的节日—春节》)这吃年饭可真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呀!这新年的香味就像小馋虫一样,只钻得大家心里痒痒的。能告诉我你们家年夜饭都吃什么了?(学生自由畅谈)
同学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这个话题。(出示课件:春节的饮食文化)
二、学生以小组为形式进行汇报 主要研究 “饺子”、“腊八粥”、“年糕”、“汤圆”等食俗的来历、制作程序及象征意义,并模拟操作实践。(教师相机板书学生发现的中华食文化特点)例:第一小组:《十全十美的饺子》
1、饺子的来历: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2、饺子的传说: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3、吃饺子的俗规:俗语云:“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说明年夜饭的饺子是亲人团聚的象征。这天的饺子,要在除夕的时候吃,不仅有家人团聚之意,又取更新交子之义。年三十夜煮饺子也有讲究。烧火用的柴草,要用豆秸秆或芝麻秸秆,寓有火越烧越旺,来年的日子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4、饺子的摆放:年三十包的饺子,不仅形制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定规。首先是不能乱放。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日常包饺子,横排竖摆,皆随其意,年三十包的饺子则不行。山东等地盖帘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云“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规定,盖帘无论大小,每只盖帘上只能摆放99个,且要布满盖帘。因此,只能靠调节饺子的间距和行距来实现,谓之“久久福不尽”。在黑龙江部分地区的农家,饺子却不能摆成圆圈。据说把饺子摆成圆圈,会使日子越过越死。必须横着排成行,这样方能使财源四通八达地涌来。
5、饺子的寓意:除夕零点,古称“子时”,人们要吃除夕晚上包好的饺子,取其“更岁交子”(新旧年交替自子时起)之意。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寓。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进馅里,用以寄托人们对新年的祈望。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下饺子馅的文化:
(1)芹菜馅—即勤财之意 故为 勤财饺(2)韭菜馅—即久财之意 故为 久财饺(3)白菜馅—即百财之意 故为 百财饺(4)香菇馅—即鼓财之意 故为 鼓财饺(5)酸菜馅—即算财之意 故为 算财饺(6)肉菜馅—即有财之意 故为 有财饺(7)鱼肉馅—既余财之意 故为 余财饺(8)牛肉馅—即牛财之意 故为 牛财饺
6、饺子诗歌及谜语:饺子诗:清代何耳《水饺》诗:“略同汤饼赛新年,荠菜中含著齿鲜。最是上春三五日,盘餐到处定居先。” 谜语:(1)谜面:“飞来一群鹅,见水就跳河”,打一食品;(2)谜面:“盆里作生,碗里落,红枪打住个白鹑鸽”,打一食品。
7、饺子的制作:该组同学用橡皮泥当场示范,制作出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饺子。(其余三个小组的汇报略)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探讨的只不过是我们的中华饮食文化中的“沧海一粟”,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去认识它,宣传它。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很精彩,老师有一幅对联,这副对联还差横批,请同学们帮着补充补充。(出示课件)中华民族五千年孕育出博大而精深的饮食文化,让我们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美食在中华!
四、课后实践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喜庆的节日。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视吃年饭,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里的人不管天南地北,都要赶回来聚在一起吃一顿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年夜饭。我们放假以后,很快就到春节了,希望同学们在春节中与亲友们一起做顿团圆饭,并成为一名中国饮食文化的宣传员。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更全面的展示给亲友们!
(形式:制作春节饮食文化小报。要求: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书写工整。)【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过程实际是分了三部分,由课前的准备、课堂的学习了解和课后的实践活动组成。在全过程中,我都深刻体会到学生的自主和兴趣的重要性。在这次教学后,我的体会如下:
1、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无论是课前调查、资料搜集、探究还是课堂的讨论、发表意见,以及课后的实践体验,都突破了教材和学校的局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倾听学生的汇报,师生平等沟通,达到了教学相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转变。
2、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课题的研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学生能更好地搜集、归纳、掌握与运用学习资料,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第三篇:传统节日教案
中国传统节日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民间传统习俗。通过收集、整理、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活动重点
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活动准备
学生
传统节日的代表图片及相关资料,排练舞蹈、绘画、手工、收集古诗、春联等。老师: 各个传统节日的场面及传说的相关图片的课件。收集或上网下载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过程
一、从实际生活出发,导入主题 1.欣赏儿歌《爷爷为我打月饼》。
前几天我们刚刚过完的是什么节?(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2.提示课题——传统节日。
[导入部分选用儿歌,并结合学生过中秋节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与欢乐。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向往,激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兴趣。]
二、认识传统节日
1.问题: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学生汇报课前准备的调查记录卡)2.明确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及资料汇报)
通过课前调查、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记录,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较多的了解,能准确说出传统节日的名称及日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问题的答案,提高自我学习并概括能力。
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1.说一说你最了解哪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请同学们查阅传统节日习俗的更多资料。
3.学生汇报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演示课件)
4.小结:每当节日到来,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庆祝,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学生自己操作微机,提高了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自信心。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初步印象得到进一步加深。]
四、传统节日的传说
1、问题: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动听的传说,你知道这些节日的传说吗? 2.学生讲自己知道的传说。
3.请同学们查阅了解更多的传说故事。4.小结:把这些传说故事课下讲给别人听。
[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再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对传统节日产生热爱的情感,并从中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五、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传统节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喜爱。2.学生以小组活动形式展示。
[此环节体现小组合作,共同学习的精神。学生通过歌舞、绘画、手工等形式,表达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使课堂充满了和谐、愉悦的氛围,也使学生的个性爱好得到发展。]
六、活动延伸
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你想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吗? 2.布置课下用不同的方式去研究。
[在了解了我国传统节日的基础上,课学生去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七、板书设计
春 节(图)元宵节(图)
清明节(图)重阳节(图)
中秋节(图)端午节(图)
第四篇: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中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2、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听关键词,猜节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
放鞭炮,拿红包
(春节
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
(清明
4月3日—5日)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
五月初五)吃月饼,赏圆月
(中秋节
八月十五)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
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传统的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 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引:清明时节……)
二、走进春节。
1.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节日?
2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你能说说春节有哪些主要活动吗?(同桌讨论后交流)(1)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2)走亲戚。师:是呀,从年初一开始,人们就忙着走亲拜友,互相祝福,分享过年的快乐。
(3)压岁钱。师: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
“岁”与“邪祟”的“祟”同音,长辈们希望能压住邪祟,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4)贴“倒福”、春联、窗花、年画。(师:福字怎么贴?为什么要倒贴?除了贴福,还会贴什么?老师这里也有一幅春联,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引导春联的读法。
(5)放烟花鞭炮。节日的礼花绽放在空中,多美!老师从网上搜集了不少烟花的照片,想看吗?)
(6)挂中国结(出示中国结)同学们,红红的中国结是用一根红丝线缠绕而成的,喜气的中国结让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洋溢着喜庆,团结,象征着世界华人心连心。(挂在黑板上面)
小结:
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开的心莫过于收到长辈的红包了。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个红包,不过里面不是压岁钱,却同样是老师对同学们的祝福。想不想得到老师的红包?
要得到红包也不难,老师这里针对春节设计了四关,只要你能闯出一关就能得到老师的红包,大家有信心吗?好,先祝大家马到成功!
3.闯关活动
第一关:年的故事 谁来闯关? 第二关:背一幅春联或一首春节的诗。
第三关:说出一首和春节有关的歌,并唱出一句。第四关:设计一句春节的祝福语
师:同学们,老师祝贺你们顺利过关,为了奖励大家,老师也要送大家一首好听的歌《恭喜恭喜》,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拍起自己的手来!
三、交流其他传统节日。
师:每当节日来临,我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欢庆节日,通过这些节日,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很多快乐。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春节以外的一个传统节日,交流并记录你们对它的了解。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请问你们小组讨论的是哪一个节日,在讨论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个小组也讨论了这个节日,有没有要补充的吗?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关内容 ★端午节
1、请学生介绍当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吃带黄的五种食品、小孩额头上画王字、胸戴香包、门上挂艾草菖蒲等习俗,以用来避邪、祈求吉祥平安和驱虫……)
2、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师:伟大诗人已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爱国主义精神)
2、吃粽子
师:介绍嘉兴的粽子五芳斋
3、赛龙舟
师: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赛龙舟的视频。
师:赛龙舟还赛出了什么精神?(团结合作、拼搏、力争上游……)今年的5月28-29日可到嘉兴观看全国性的赛龙舟比赛,亲自感受激动人心的场面。
★清明节
1、请学生介绍当地过清明节的习俗(祭祖、上坟、吃青团子)回忆今年的清明节还除了祭自己先辈外还祭了哪些人?
课件出示本班中的学生网上祭英烈,献花、留言、浏览革命纪念馆和参观烈士陵园照片。师: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过清明节已不仅仅是祭自己的祖先,还要祭革命先烈及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英雄,并且可以利用网络来祭奠。
2、介绍清明节的由来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交流元宵节(欣赏各种花灯)、中秋节、重阳节……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学到了很多知识。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外国节日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我们的身边,又产生了许多节日,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畅游节日王国。
第五篇: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春节》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春节的文化、历史,欣赏不同地区不同习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会美好生活的情趣。
2.尝试着采用多种材料和工具来制作春节的小礼物,表达自己美好心愿。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3.将记忆中春节的美好景象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画面要体现出春节的喜庆氛围和热闹场面。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春节的历史、、文化习俗,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小礼物。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把学生带到事先布置好的教室里,请学生们欣赏陈列在教室里和他们自己带来的工艺品,观看有关春节喜庆的场面,各地不同习俗的录像。
提问:1.春节有关知识。
2.春节有关习俗。学生讨论
二、讲授新课(一)提问:
1.你认为春节令你最难忘的、有趣场面有哪些?
2.你准备这样去表现它才能表达出节日美好、、欢乐喜庆场面?(二)请个别学生示范其他同学看书、欣赏其他同学的美术作品。书中的图给你什么启示(三)学生对示范作业进行评价:
这些美术作品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的?(四)通过讨论来完善自己将要绘制的作业构思。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交流经验。
三、学生创作
1.可采用多种绘画形式。2.可以组为单位画一幅长卷。
四、展评交流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哪些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
五、扩展延伸
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春节方面的知识?
《元宵节》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元宵节,知道元宵节的日期、习俗、来历、故事、诗歌等。
2.通过猜灯谜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宵节,对元宵节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认识。
行为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学生知道元宵节的习俗等,充分认识元宵节。2.通过找找相关资料,对元宵节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加爱国之情。情感目标:
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教学准备:
课件,相关资料,歌曲等。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步认识了解元宵节 1.歌曲“卖汤圆”
2.初步认识了解元宵节(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一定知道元宵节吧!对,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因为正月在古代被称为元月,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老百姓就把农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也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这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的民俗传统节日。
活动二: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和元宵节的来历 1.元宵节的习俗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2.欣赏歌曲:团团圆圆元宵节
3.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出示课件)(1)关于灯的传说
(2)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3)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4.认识元宵
(1)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出示课件)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2)看图片,唱歌曲
活动三:读读元宵节的诗歌(出示课件)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活动四:猜猜元宵节的灯谜
清明前夕(打传统节日一)----元宵
闲话元宵(卷帘格,打杂志一)----夜聊
元宵前后(打柔石小说一)----二月
站在太阳上(音)
一个人丁(奇)
良家子一诺千金——善男信女
雁阵斜飞多变化——不乏其人
母后登基成大典——堂而皇之
年年岁岁花相似---花容依旧
七仙女嫁出去一个。(打一成语)六神无主
拍一个巴掌。(打一地名)五指山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一成语)不同凡响
一年四季花如锦(打一地名)长春
千年古屋(打一现代作家)老舍
初一离家除夕回(猜一成语)满载而归
喜上眉梢(打一字)声
活动五:总结
1.说说自己是怎样过元宵的? 2.展示自己的作品 3.总结:
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有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燃烟花等的习俗,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不断发扬光大。
《二月二龙抬头》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一年中有二十四节气,龙抬头的日子是农历二月初二。
2.通过找找相关资料,知道二月二的日期、习俗、来历、故事、诗歌等。
3.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中惊蛰的含义及与龙抬头的关系,对二月二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并重点掌握节气中惊蛰的含义。
问:一年有多少个节气?你知道哪些节气?(学生在日历上自由寻找)
小结:一年中有二十四节气,节气的日子以农历为准,农民都是以节气为准种庄稼的。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是讲冬季里不吃不动的动物,到了天气暖和时,渐渐脱离冬眠的状态,从昏睡中惊醒过来。
二、了解龙抬头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据说,冬眠的龙,到了惊蛰前后,被隆隆的雷声唤醒了,开始抬头。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三、了解龙抬头的由来与传说 四、二月二民间食俗
1.山东食俗——吃料豆、打粮囤(出示课件)2.其他地方的食俗
吃春饼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而吃饺子则叫“吃龙耳”。
五、古诗诵读
二月二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耕作风檐夜雨声。
六、总结
说说自己家是怎样过二月二的?
七、课外拓展
让爷爷奶奶讲一讲以前当地过二月二的习俗。
《寒食节》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寒食节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2.了解寒食节的来历、习俗、有关诗词等。
3.了解不同地区的节日习俗,培养学生认识民俗节日背后深层的信仰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课件):古诗 寒 食
(唐)韩 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问: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节日的情景?
你对寒食节的了解有多少? 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小结: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板书课题:寒食节
二、寒食节的来历
(出示课件)民间故事——介子推割肉奉君
思考:1.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 2.他为什么要割下自己身上的肉? 3.后来他为什么躲到山上去? 4.最后事情的结果怎样? 5.通过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三、寒食节的风俗
1.介绍寒食节的风俗之——荡秋千 2.介绍寒食节的风俗之——插柳 3.介绍寒食节的风俗之——植树
四、寒食节的诗词
关于寒食节的诗词你还知道哪些?找一找,读一读,与大家分享一下。
五、畅所欲言:
说一说你家是怎么过寒食节的?
1.顶蛋 2.饼卷鸡蛋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七、课外实践
1.开展“顶蛋”活动。
2.开展“我为校园添绿色”活动。
《清明节》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有更具体、详实的了解。
2.了解清明节的来历、习俗、有关诗词等。
3.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
活动准备:清明节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诗《清明》,相信同学们都对它非常的熟悉。下面有哪位同学能够完整地背出这首诗吗?
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列入法定国假日,这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民俗节日的重视。然而,不少同学对这个节日的民俗意义和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却知之甚少,这节课的学习就是针对同学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对感恩思源的精神的实践而进行的。
二、释题
1.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它在每年的4月4~6日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
2.清明节:清明不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事季节,也是24节气中唯一演变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又称“清明节”。作为节日,它又包含了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谁知道清明节的来源?还是让我们来看大屏幕。(课件)
三、清明节的来源
谈到清明节,自然会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
四、清明节的古老风俗
1.考虑到老人和孩子耐不住寒冷,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有了各项野外健身活动。
(1)放风筝,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2)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4)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5)插柳、戴柳,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人们为了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2.清明节除了这些古老风俗外,它还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方式是扫墓。关于扫墓,你知道多少?
(1)让学生回忆以前跟长辈去扫墓的情形,用几句话说说扫墓的经过。
(2)扫墓,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但同学们要明白,我们为了什么而扫墓?(缅怀英雄的崇高品质,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3.提到烈士,说说自己知道的烈士。
4.4月4日是今年的清明节,我们不会忘记那些英雄,更不会忘记那些屈辱。清明节成为了法定节假日,放假三天,同学们普遍感到高兴,但清明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又让人感到淡淡的哀愁。
五、古诗朗诵
六、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1.清明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宗敬祖的观念和尊老、敬老的美德。
2.清明节折射出中华民族祈福禳灾,除旧迎新等求吉心理。
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力的符号。
4.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民族自我意识得以体现的媒介。
七、总结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岁时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拜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清明节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清明节也因此成了民族文化的“积淀场”。在这个民族文化的“积淀场”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得到了增强。我们缅怀先烈的崇高品质,虽然他们已长眠于地下,但他们的可贵品质却永远激励我们,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以此来告慰长眠地下的英灵。
希望同学们在这个以纪念为主题的情绪节日中,过得开心,过得有意义!
课外实践:
1.扎制风筝、放风筝。2.清明扫墓。3.换上新衣去踏青。4.作“纪念英雄”手抄报。
《端午节》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2.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端午节的由来 1.端午节别称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纪念屈原,纪念孝女曹娥,纪念伍子胥,来源于百越民族节日祭
三、端午节故事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小结。
四、端午节话习俗 1.赛龙舟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2.话粽子
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
课件出示包粽子全过程。
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所知道的不同的粽子。
3.佩香囊 4.挂艾草 5.佩戴五色线
五、端午赛诗会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其中主要是屈原的。
六、谈感受,激发情感
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七、总结
端午节最有意义地方在于她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纪念真实的历史人物而缘起并延续至今的节日,并且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但这个节日却始终传承了下来。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咱们悠久的历史,还有那些跟端午有关的人们——屈原、曹娥、伍子胥等。
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是同学们,包括老师自己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学习,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如既往的努力学习。课外实践:
1.动手搓一根五彩线。
2.搜集屈原的故事,进行一次“话屈原”故事演讲比赛。
《七夕节》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途径了解七夕节的由来、有关传说故事和习俗。2.开展搜集、诵读有关七夕节的诗词、美文活动,体会描述的美好意境。
3.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七夕节的由来传说。2.让学生了解七夕节的习俗、食俗。教学难点:
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传说、习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整理七夕节相关图片、文字资料,了解七夕节的各种习俗和传说,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查阅资料,收集七夕节的风俗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各地有关七夕节的习俗。
教学过程:
一、通过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节日,了解了他们各自的习俗,你是否记住了呢?下面,让我们共同做个小练习,看看大家是否真的记住了呢?练习如下:
春节
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
正月十五
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
七月初七
拜月乞针线 中秋节
正月初一
看灯吃汤圆 七夕节
八月十五
贴春联吃饺子 2.同学们,做完练习,你们是不是发现咱们还有一个节日没有学习,对了,就是七夕节,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七夕节的知识。
二、新知识的学习1.教师简单介绍七夕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
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
2.七夕节的由来
学生介绍,教师讲解,同时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场景、图片等(1)分享学生搜集的七夕节由来的相关资料(2)教师补充总结,展示课件,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
3.七夕节的传说
学生介绍,教师讲解,同时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场景、图片等。(1)牛郎织女的故事(课件)(2)学生复述牛郎织女的故事(3)教师补充总结 4.七夕节的习俗
(教学形式:学生介绍,教师讲解,同时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场景、图片等)
(1)分享学生搜集的七夕节习俗的相关资料
(2)教师补充总结,展示课件
七夕节习俗多种多样,有乞巧、乞智、晒衣曝书等等多姿多彩的活动,还有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贺牛生日等有趣的传统,当然,庆祝七夕,各地也有不同的习俗,例如,广东七娘会、台湾拜“床母”、胶东——拜七姐神等,下面让我们来详细的学习这些习俗。(详细内容见补充材料)
5.七夕节的食俗
学生介绍,教师讲解,同时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场景、图片等
(1)七夕节的食俗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2)巧果的做法
三、小结 1.想一想、忆一忆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呢?让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
四、作业
1.搜一搜:七夕节有哪些诗词呢?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下,下次课上带来。
2.讲一讲: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七夕节的传说故事,你是否记住了呢?请同学们回家后把今天学习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财神节》教案
教学目标:
1.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名称、由来、诗词、中秋灯谜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2.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财神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家财万贯、生财聚财的神仙。人们都向往着能过上象财神爷那样的好日子,金钱应有尽有,花不完用不尽,永远是一个大富翁。你知道财神节是哪一天吗?
二、财神节简介:
每年的七月二十二是传说中财神爷的生日,是民间祭祀财神的节日,也就是俗称的“财神节”。
三、介绍各路财神(出示课件)1.武财神 关公
关公,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实名关羽。他是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关羽是一位义薄云天,堂堂正正,不为金钱美色所动的盖世英豪。他忠义勇武,严守信义,被商人尊奉为“武财神”
2.文财神 比干
比干是殷纣王叔父,无辜被妲已所害,挖心而死。据神话传说,比干升天以后,玉帝怜悯其为国尽忠,无辜被害,而心已被挖出,不会再生贪心,所以封其为掌管天下财库的神仙享受人间香火,“文财神”是他的封号。
3.正财神爷 赵公明
赵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又称赵玄坛。他是一位经商奇才,经商理念以信用为本,以聪颖勤劳而聚财有方;以经营得当,管理严密而理财有道;以慈善爱民、仗义济困和疏财爱国而用财有义。他讲信用、扶贫助困、学道修行、和美处事、善于隐讳。集众多美德于一身,后人才将赵公明敬为财神。
4.文财神 范蠡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他淡泊名利,勤劳俭朴,善于经营,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所以被后世奉为财神。
5.五显财神爷
南齐柴姓五兄弟老大名叫柴显聪,老二名叫柴显明,老三名叫柴显正,老四名叫柴显直,老五名叫柴显德,弟兄五人为猎人,经常打猛禽走兽,采草药为民疗伤治病,吃不完的野兽送给贫穷百姓,深受人民爱戴,人缘非常好,在他们逝世后,民间尊他们为神仙,即称五显神,五显王。
四、地方民俗文化: 1.潍坊、淄博、济南等地
自清康熙年间始,每到这天,便进入节日的气氛,从早上起,潍坊的家家户户就忙着购买香纸鞭炮,置办供品佳肴,气氛不亚于中秋节和春节。通常是到下午四时城区乡村的人们就提前下班收工;下午五时许各单位、商铺开始燃放鞭炮,人人脸上喜气洋洋,互相祝福着。
2.日照、青岛、威海等地
农历七月二十二,就是青岛民间的财神节了,这一天,所有经商的、炒股的、买外汇的甚至普通老百姓,大宴宾朋,感谢财神的到来,感谢亲朋的支持,大吉大利、欢欢喜喜、热热闹闹一整天。
3.河北民谣《正月初五迎财神》:
爆竹一响把门开, 增福相公进家来。
相公本是天上仙,家住淄川五松山。
相公是咱曲周人。阴阳两界都为神。
左如意,右元宝,财也来,福也到。
左青龙,右白虎,福禄寿喜进我府。
上管官,下管民,管了福禄管财运。
一撒金, 二撒银, 撒完摇钱树, 再撒聚宝盆。保你五谷丰登收成好,保你五子登科六六顺。
五、小结:
这节课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
《中秋节》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了解和中秋节有关的神话故事,搜集有
关中秋节的诗词、灯谜等等。
2.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3.收集我国关于中秋和月饼的民间传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和中秋节有关的神话故事。2.了解中秋节的风俗。3.初步了解中秋团圆之意。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情:
孩子们,你们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什么时候才吃月饼啊?(引出中秋节并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中秋节,一起去感受这一个充满人间温暖的节日。
二、采访交流
现在,老师要做一个小小的采访,谁愿意接受采访? 预设问题:你和谁一起过的中秋节?你怎么过的中秋节?
三、我是小小学问家
从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中秋节很温馨。
幸福、快乐的中秋节快要来到了,但是关于中秋节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
谁敢拍着胸脯说:“我是小小学问家”,同学们,你们要自信,你得相信自己一定知道的很多,不信,你
看这些题,你都会!(大屏幕)
预设:1.中秋节是哪一天?(你知道为什么这一天叫中秋吗?)
2.中秋节又叫什么?(为什么又叫团圆节呀?)
3.中秋节的晚上人们仰望天空的什么?
4.中秋节人们自然会期盼什么?
5.中秋节人们都吃什么来庆祝节日呀?
6.月饼最初的用途是什么?
好,真不错,现在你敢拍着胸脯说:“我是小小学问家”了吧!
四、美丽的神话
关于中秋节的一些知识大家已经了解了,你知道吗?中秋节还是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节日呢!谁知道和中秋节有关的神话故事?
(学生交流)同学们已经把故事的大体内容都说出来了,现在我把这些故事详细的给大家讲一讲。(课件)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五、走进风俗大观园
踏着令我们心驰神往的神话的节拍,我们来到了风俗大观园,在这个园子里,我保证让你大开眼界。(课件)请问大家,中秋节都是怎么过的?
1.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预设:
(1)赏月:教师补充少数民族风俗
你在中秋节的夜晚抬头看天空了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随机抽取几个学生问一问)有的同学很遗憾啊,他的眼睛直盯着中秋节的美食,忘了中秋节的美景了,你想不想看看这幅美景啊?(课件)
(2)月饼:月饼是很好吃,你知道月饼的来历吗?(师讲月饼的来历)
(3)诗词:有的人还喜欢吟诵诗词,你都知道哪些和月亮有关的诗句?
咱们书上就有一首词,(课件)叫什么?你听老师给你读一遍。教师范读,提名读,齐读
(4)灯谜:大家知道什么叫谜语吗?那把谜语写在灯上叫什么?老师给你猜几个灯谜看你会不会(课件)
a.表面是绿,切开是红,吃它是甜,吐出是黑。(打一水果)b.一个小小游泳家,说起话来呱呱呱。
小时有尾没有脚,大了有脚没尾巴。(打一动物)
c.弯弯一座桥,挂在半天腰。七色排得巧,只能呆一会。(打一自然现象)
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打一动物)
六、喜过团圆节
风俗大观园逛完了,快乐吗?这园子里的哪一样东西让你最难忘
啊?
月饼圆圆的,它是一种团圆的象征,咱们大家能在一个班集体中,这也是一种团圆。想不想一起再过个中秋节?有人说,不吃月饼就不能算是过中秋节,请同学们把月饼拿出来,四人一小组开始分享你的美食吧。(课件)(师生同吃月饼)
七、思想升华
(随机提问)月饼甜不甜?如果中秋节的晚上别的小朋友都是和爸爸妈妈一起过节,而你的爸爸妈妈却不在你的身边,或者他们还在工厂里加班,或者去了外地打工,留下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想想别人家的欢声笑语,再看看自己家里冷冷清清,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吗?
预设:(如果学生发言不积极)你想他们吗?你想让爸爸妈妈和你一起看圆圆的月亮吗?你想让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吃甜甜的月饼吗?你想让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快乐的猜灯谜吗?
是啊,孩子们,你们想,在中秋节的这个夜晚,所有的中国人都想,这就是中国人期盼团圆的情怀。因为一家人团圆了,我们的心才能贴近,只有心与心贴近了,才叫团圆。
你听团圆的人们多么快乐呀!孩子们,唱起来!
七、课堂小结
让我们在中秋节的甜蜜和团圆中结束这堂课,下课!课外实践:
1.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学习歌曲《水调歌头》这首歌。2.开展搜集、诵读有关中秋佳节的诗词。3.开展“明月千里传我情——写书信”活动。
《重阳节》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重阳节的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 2.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感激老人。
3.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老人的情感,动手又动脑。
4.培养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教学准备
1.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和有关图片。
2.事先让家长和孩子初步了解有关重阳节的有关民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前几天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了解重阳节的有关内容,你们都了解了重阳节的哪些内容,谁能来给我们大家说一说?
二、认识重阳节 1.了解重阳节的来历
通过故事《重阳节由来的传说》,加深学生对重阳节的了解和认
识。
2.介绍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人们有丰富的活动,如登山、赏菊、喝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3.关于重阳节的诗歌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三、发表感言
播放图片,发表感想。
1.我可以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事情?
(1)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一个电话或陪老人吃一顿饭。(2)讲一个动人的故事给老人听。
(3)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拍一张幸福照。(4)陪伴老人一起散步。
(5)为老人们做一道可口的菜(可以是水果拼盘)。(6)自制一张精致的贺卡表达对他们的美好祝福。2.我想对爷爷奶奶说句心里话。
四、活动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重阳节的来历,还知道了重阳节的相关习俗,既增长了见识,又培养了我们对老人的尊敬之情。在这里,老师要送给你们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是
告诉我们,既要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也要关心身边的老人、长辈。希望每个同学能尊敬老年人,做个尊老的好孩子。相信你们能做到的是吗?最后祝愿天下的老人,重阳节快乐!播放《孝亲敬老歌》结束这节课。
课外实践:
1.开展“话重阳,敬长辈”读书活动。2.进敬老院,开展“我送长辈一片情”活动。
《冬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冬至,了解冬至的风俗习惯。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冬至的日期,了解人们庆祝冬至的民间传统习俗。
2.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的常识,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知道冬至的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冬至的传统习俗。
三、教学过程
课前:男女擂台赛(一分钟计时,说出有关冬、雪的成语、诗句)
一、了解农历、24节气。1.欣赏校本课程-24节气图片。2.了解农历与公历区别。3.了解24节气由来。
4.读、背24节气歌,清楚24节气名称。
二、学习冬至习俗、传说。
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节气吗?(冬至)
1.那冬至的具体时间是哪一天呢?(每年12月22日左右,12月21——23日),今年正好是12月22日这一天。
2.冬至有什么特点呢?谁来给大家介绍?
3.读“九九歌”。你知道这首九九歌和冬至的关系吗?(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4.还记得冬至那天晚上你们吃的什么吗?怎么都吃的饺子呀?难道有什么讲究吗?(学生交流,了解冬至吃饺子的故事)
5.原来还有这样的习俗和传说!那你还知道冬至有哪些习俗和传说吗?
(1)冬至大如年: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2)冬至吃狗肉。习俗从汉代开始。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狗肉,觉得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3)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4)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6.同学们搜集的习俗和传说还有很多,下面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注意刚才交流过的就不要重复了。
三、交流冬至谚语。
四、交流冬至诗词。重点诵读《邯郸冬至夜思家》,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意,感受诗人情感。
五、总结。
六、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谚语、诗句,并抄写到农历游记本上。2.搜集有关梅花的诗词、图片。3.下一个节气是小寒,搜集、准备资料。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全新的课,对于学生、对于家长、对于我来说都是如此。由于要对家长开放,所以心里一直有些忐忑:家长能接受这样的课程吗?课堂上该以什么为重点学习?学生们的准备能不能达到预期设想?学习效果会怎样?„„众多问题困扰着我,在上课之前心情一直是紧张的。但最终的展示结果还是很令人欣慰的。孩子们课堂上
充满了兴趣,表现的很精彩;家长们反映也很热烈,觉得这样的课堂很能锻炼孩子的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也让孩子对诗词的背诵更有兴趣,都表示会支持我们的校本课程继续开展下去。尽管课堂上取得了令人高兴的效果,但不足之处还是很明显的:
1.由于是第一次开课,所以对于课堂模式还是不很清楚,整节课下来环节不够紧凑,重点不是很突出。
2.课堂容量过大。由于是第一节课,要把农历、24节气的知识都介绍给孩子,所以课堂内容有些多,导致整个课堂比较急,每个环节都不能深入进行,有些浮于表面。
3.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了解也有待深入。以后每节课前要做大量准备,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上有的放矢,避免出现不知孩子在讲什么的情况。
《腊八节》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腊八节的来历及习俗; 2.情感目标:感悟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教学准备:做成幻灯片教学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腊八节,大家都知道它。那它的来历和习俗你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二、新课学习
1.学生小组交流(前后4人一组):你所了解的腊八节。(它的来历是怎样的?有哪些习俗?)
2.全班学生交流腊八节的有关知识。
3.教师根据学生所交流的情况适当讲授如下知识:(1)腊八节简介(2)腊八节起源(3)腊八节的传说(4)腊八节习俗
①喝腊八粥。
②腌腊八蒜。
③做腊八豆腐。
(5)视教学时间讲授下列知识。天津人煮腊八粥
山西的腊八粥
陕北高原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
甘肃人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
宁夏人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
吃腊八饭,不吃菜。
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4.交流有关腊八节的诗词。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腊八节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前面还学过清明节既是节气,也是节日。腊八节的主要习俗是喝腊八粥,粥的选料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就是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的性质而定的,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劳动人民是非常有智慧的,千百年来,不断地实践改进,腊八粥能很好地营养我们的身体,增强我们的体质。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继承发扬好的传统,把我们的传统节日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四、课后作业
1.向爸爸妈妈等家人讲述今天所学的有关腊八节的知识。2.搜集有关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下节课学习)。
《除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除夕的来历及习俗;
2.情感目标:感悟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教学准备:做成幻灯片教学用。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我国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后一个节日,因常在农历腊月三十,民间俗称“年三十”,这天晚上称为“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那它的来历和习俗你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二、新课学习
1.学生小组交流(前后4人一组):你所了解的除夕。(它的来历是怎样的?有哪些习俗?)
2.全班学生交流除夕的有关知识。
3.教师根据学生所交流的情况适当讲授如下知识:(1)除夕简介(2)除夕的传说(3)除夕的习俗 ①贴春联 ②贴窗花
③年画
④燃爆竹
⑤年夜饭---吃饺子
(4)视教学时间讲授下列知识。通过视频展示各地过除夕的风俗。4.欣赏有关除夕的诗词。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四、课后作业
向爸爸妈妈等家人讲述今天所学的有关除夕的知识。
《小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小年的来历及习俗;
2.情感目标:感悟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教学准备:做成幻灯片教学用。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腊八节是腊月初八,它之后十几天紧接着还有一个节日,大家知道它是什么节日吗?对,是“小年”。那小年是哪一天呢?那它的来
历和习俗你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二、新课学习
1.学生小组交流(前后4人一组):你所了解的小年。(它的来历是怎样的?有哪些习俗?)
2.全班学生交流小年的有关知识。
3.教师根据学生所交流的情况适当讲授如下知识:(1)小年简介(2)小年祭灶的传说(3)小年的习俗 ①祭灶
②扫尘
③剪窗花
④写春联
⑤洗浴
⑥婚嫁
(4)视教学时间讲授下列知识。
正月初五在江浙沪一带被称小年,在北方又被称为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此,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
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4.交流有关小年的诗词。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小年这个节日是非常重要的,在北方,从这一天开始,就准备过年了。有这样一个歌谣: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我们看到,我国不同的地区小年的时间也不完全相同,有的腊月二十三,有的腊月二十四,这也是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人文特点而定的,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面积广阔,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小年虽都过,各自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继承发扬好的传统,把我们的传统节日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四、课后作业
向爸爸妈妈等家人讲述今天所学的有关小年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