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第10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2.认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难点 1.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和特点 【教学思路】
以烟台张裕酿酒公司的创始人——张弼士的回忆录为明线,抓住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这条主线,把教材整合为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背景、产生和初步发展概况、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把第一、二目的内容和外国在华资本企业作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重点分析。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使线索明了,突出主线;二是重点突出,另外也和下一节内容形成紧凑联系。【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主要采用“情景体验式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穿插使用问题情景法、材料研习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置情景)幻灯片展示孙中山为张裕公司的题词——“品重醴泉”引出张弼士。跟随张先生一起去跨越时空,回顾历史,感受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简介张弼士的生平经历。讲授新课
一、自然经济结构的解体
多媒体展示材料:《张弼士回忆录
第一章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1841年张弼士出生于广东潮州,请同学们勾勒其祖辈的生产生活方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教师:请同学们猜一下张是否会延续其祖辈的生活方式?为什么? 学生:不会。
多媒体展示图片《鸦片战争》
教师:1840年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结束,此后西方列强凭借政治经济特权强行打开中国大门,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潮水般涌来的外国商品面前一步步衰退,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化……什么变化呢? 幻灯片:三段材料:材料一开放后的上海通商口岸
材料二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洋商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材料三1844年,茶的出口量达到53万担,超过战前最高出口量13万担,此后出口量继续上升。——《中国近代史》 探究问题:
①近代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具体表现? 学生: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学生:大批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纷纷破产 学生:耕织分离
学生:列强从中国掠夺大量的原料和农产品,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学生: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出现了一些外国人创办的外资企业
教师:大家回答的这几个方面都很好。整合起来,这几个方面就是传统经济结构解体的表现。③这种变动有何影响?
学生:中国逐渐沦为资产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学生: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逐渐解体 学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师过渡:在这种情况下,张弼士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接下来看第二章。
二、洋务运动
多媒体资料:《张弼士回忆录
第二章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
16岁那年,洋鬼子又来打仗了,日子越来越难过。再加上水、旱、蝗灾不断,庄稼收的越来越少,饿死了很多人,我们不得不外出谋生。18岁那年,我跟着邻居一起坐船,到了万里之外的南洋讨生活,而我的哥哥选择闯荡上海滩。在南洋,我进了一家米行当伙计,老板人不错,经常教我不少做生意的技巧。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米铺,专卖给贫苦百姓。几年后我收到哥哥的信,他说自己一开始在一家外国人开的商行里当工,老板对他并不好。后来加入太平军,在里面谋得了一官半职,让我回去投靠他。我没有回去。
教师:回忆录中提到哥哥在外国人商行里当工,外国人的商行是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 学生:外资企业。
教师:而张的哥哥与其工友就成为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
信中提到“洋鬼子又来打仗”、“太平军”,思考清政府面临怎样的处境? 学生:内忧外患。
教师:19世纪的中国让统治者感到的是一种近乎窒息的危机,那么清政府是如何自救的? 学生:开展洋务运动。
教师:请看课本分析洋务运动的目的。学生:自强、求富。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教师:具体是怎么做的?做出了哪些努力?
学生:创办军用企业、民用企业,建立近代海军,建立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教师:洋务运动开办的企业和传统企业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学生:机器化大生产。
教师:也正因为如此,史学家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那么这场自救运动的结果如何? 学生:失败。
教师:综合起来,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学生: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特别是民用企业发展较快,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学生:洋务运动还培养了人才,这对中国科技、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学生:洋务运动开办的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刺激了其他中国人开办类似的企业。学生:洋务运动并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最终失败。学生:洋务运动最大的历史贡献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教师:看到大家的踊跃发言,给我很大的启发。其实细想一下,大家刚才主要从两个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既看到了洋务运动在当时所起到的进步作用,同时也认识到它的历史局限性,并且最终导致运动的失败。
教师过渡:根据大家的分析,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先进中国人自强求富的梦破灭,那么张弼士立志开一家米铺的愿望实现了吗?一起进入回忆录的第三章。
三、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多媒体资料:《张弼士回忆录
第三章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因为我踏实能干,诚信善良,米店老板把独生女儿许配给了我!后来,老板去世,我们两人经过多年的打拼,终于将事业越做越大。我想要回国,报效祖国之情也越来越迫切。一天,一位朋友从国内带来一份《申报》,上面刊载的消息让我激动不已。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东创建了一家机器缫丝厂,出丝精美,远销海外,获利丰厚。我积极筹备,多方考察,时刻准备回国大干一番!探究问题:
①陈启沅的企业和洋务派开办的企业有何区别?
学生:陈启沅开办的企业是商人个人出资开办,生产组织、技术等都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洋务企业都是由封建政府或地主出资开办,虽然技术从西方引进,但是在组织、管理上都还是封建的等级管理。所以,这两种企业性质是不同的。
学生:陈启沅开办的企业是近代的资本主义企业,而洋务企业,特别是军用企业是封建的官办企业。②当时还有哪些类似性质的企业?
学生: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幻灯片:民族企业的分布图。教师:看图分析民族工业分布的特点? 学生:沿海通商口岸。
③张弼士想要回国办厂,你能给他一点什么建议?为什么? 学生:建议他将厂开在东部沿海地带。
学生:我也赞成他的看法。因为沿海地带交通比较便利,位置优越,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
学生:洋务企业、外资企业大多都在沿海地带,如果将工厂开在沿海地带,经济环境比较好,信息比较畅通,技术更新的也比较快,管理也比较先进。
学生:沿海很多通商口岸,列强侵略比较早,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解体比较早,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市场广阔。
教师:看来大家都比较赞成张弼士将工厂设在沿海地区,而且给出了充分的理由,可以说是有理有据。教师过渡:那么张弼士到底是怎么做的?他回国之后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事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回忆录的第四章。谜底马上揭晓。
多媒体资料:《张弼士回忆录
第四章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1892年,我为了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的序幕由此拉开。
“张裕”二字,冠以张姓,取昌裕兴隆之意。张裕公司的创建,被北京中华世纪坛记载为中国1892年所发生的四件大事之一。
教师:张弼士的公司建立之后接着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契机,张弼士自信能够实现自己的实业救国梦。请同学们从课本找一下什么契机?
学生: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允设厂。
学生:此后,清政府放宽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上实业救国思潮;收回利权运动。教师: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
当时与张弼士同样抱有实业救国梦的企业家有哪些人? 学生:张謇、荣宗敬、荣德生
教师:他们的实业救国梦真的如他们自信地那样能实现吗? 幻灯片展示材料,总结民族工业发展的阻碍因素。学生:守旧势力 学生:封建主义压迫 学生:外商压制
教师:那么导致当时民族工业发展如此艰难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列强的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教师:根据刚才的分析请大家给张弼士提出一些建议,在当时的环境下民族工业要发展要怎么做呢? 学生:向本国官府寻求庇护,对外国资本主义不得不依赖。教师:由此可见,民族工业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软弱、妥协。
教师:当然,作为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也并非一味的妥协、退让,很多时候也是据理力争,积极反抗。由此可见,民族工业还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反抗性,革命性。
教师:这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的特点,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教师:所以民族工业的发展是非常艰难的。
教师:他还要经历民国初期、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将何去何从呢?民族工业的归宿在哪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见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D)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2.李鸿章号称大清“裱糊匠”,他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这表明(A)
①李鸿章对晚清的颓败无能为力
②洋务派以西方军事科技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③专制统治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作业布置:
解析与探究:有人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中国小农经济的解体,因此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也有人说,西方列强把中国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使中国处于屈从地位,并从中国掠走了无以计数的财富,从而造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畸形。请就以上不同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篇:《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历史观是史学研究的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规范和决定了我们认识历史解释历史角度、方法与认知结果。近些年,随着在新课改和高考指挥棒的双重推动下,与传统的革命史观不同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史观也逐渐进入高中历史教师的视野,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
新的多样化的历史观进入高中历史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提高我国高中生历史素质的内在要求。对此新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历史课程的新理念,即“历史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1的特点,突出关注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历史意识即人类在史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是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中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认识具体的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鉴别分析不同的历史观和历史思维方式并且运用其做历史分析的能力和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运用新的多样化的历史观成为了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潮流,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目前在运用历史观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新的历史观对于现在的广大历史教师可以说并不陌生,大多数历史教师都能说出一些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和要求,但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们又无法将新的历史观和具体的历史教学结合起来,所以最终的呈现结果是有着新历史观的标签,但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概念,语言陈诉和逻辑思维还是完全的传统教学,这样的教学是的史观教学显得空洞生硬,根本不能取得史观教学的最终目标。
新课改的一大特色就是在原来高中历史教学中一统天下的唯物史观革命史观之外,引入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进步史观、人本史观、环境史观、社会史观、整体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等历史观教学,其中现代史观是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新史观的重要部分。
对于现代化史观的含义及内容,学者对此论述众多,在此不再赘述。简而言之,现代化史观是以现代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注重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尤其是1500年以后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纵向演进以及此后的工业文明全球横向扩散,在此过程中,它引起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思维方式,社会关系、生活习俗等一系列深层次次的变化。由此不难看出,现代化理论特别适合于中国与世界的近现代史教学,所以本文以岳麓版必修二第十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试图运用现代化理论来进入教学设计,希望能探讨现代化史观与具体历史教学的结合和运用。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是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十课,这一课主要概述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传统经济的变化;二是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三是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这三个问题前后相继,互为因果。清晰地揭示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场景,反映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内部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所以从现代化史观来分析这一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即是中国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型,也就是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围绕这一主线,结合历史课标要求“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
一、教学目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页
1、知识与技能:掌握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知道洋务运动主要史实;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特点;理解中国近代化的独特发展道路
2、过程与方法:展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前后图片和资料,探究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原因和表现;展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图片,探究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对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入侵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与近代经济的产生发展
难点:分析理解中国近代经济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16世纪以后,西方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开辟新航路,初步建立世界市场,开始了对世界各地的殖民扩张,通过早起殖民掠夺、开拓世界市场以及其他许多因素,促进了西方经济发生了巨大发展,并且在18世纪末19世纪开启了工业革命,从而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先天的扩张性,工业革命又壮大了其扩张的力量,所以在19世纪中期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中国在鸦片战争战败,被迫打开了国门,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开始发生巨大变化,这其中经济的变化尤为显著。
其次,在课堂设计上,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引领学生逐渐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的艰难转型。《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围绕着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依照课程标准和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传统和现代这两个方面展开,以更好的体现我国经济从传统自然经济向现代的工业的转变。问题一:传统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提出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表现及影响是什么?什么因素导致传统经济发生变化?学生可以独自也可以合作学习,依据提供资料,联系以前所学知道以及课本,独自思考或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展示成果教师点拨。
教师提供资料:男耕女织、洋货涌入中国、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图片以及文字材料。图片:男耕女织图
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知识,了解自然经济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立的一种经济形态,其生产不是为了商品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个人或家庭自身消费的一种经济形式,男耕女织是中国自然经济最鲜明的写照。但明清之际,中国东南沿海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
材料:“比如棉花一项产自沿海各区,用以织布纺纱除供本地服用外,也运往西北各省者络绎不绝。然而自洋纱洋布进口,华人贪其价廉质美,竞相购用,而南省纺布之利半为其所夺。迄今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大(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
——
郑观应:《盛世危言·纺织篇》
材料:由于外国轮船的航行,“上海之沙船,宁波之钓船,广东之红单船全失其利”,汉口之江船也“废业者逾半”。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材料:“以吾粤论,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
——《新辑志土文录初编》
表格:历年的海关报告统计中,中国主要出口情况(茶叶、大豆、生丝、棉花)2
引领学生认识到:从材料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东南沿海的棉纺织业遭沉重冲击,往日土布不再冲销,标志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棉纺织业逐渐破产,中国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开启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从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的日益商品化,产品大量出口,说明中国开始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这些变化极大影响了中国的农民的农业种植种类和目的,这些也都悄然改变着原来传统经济的特点。
提升:首先衰败的是中国传统经济中的手工业,而更基本的农耕尚未受到太大冲击,且衰败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受冲击地区主要在东南沿海),而广大内陆地区影响较小。所以这些,我们都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其仍然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变化原因: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知识进行分析,认识到是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原有的传统自然经济发生改变,但仍然顽强抵抗。问题二:近代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首先,老师需要阐述近代经济的含义,即相比较于传统自然经济,近代经济首先体现在建立在机器大生产,其经营管理采用近代企业制度,遵循市场规律,生产的目的是赚取利润。
教师指点:在19世纪后半期,中国近代经济主要有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问题:什么是洋务运动,其目的是什么
解答: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自强一词,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体制内改良运动。关于“洋务”,顾名思义,就是西方的东西。
以曾国藩语“剿发捻,勤远略”,对内太平天国运动,对外消除西方列强对清政府的侵略,通过学习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特别是“坚船利炮”,解决内忧外患,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洋务企业的发展以及代表
主要通过展示图片来显示其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几个代表企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和轮船招商局。
让学生阅读书本,总结洋务运动的主要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强”为口号,主要发展军事工业;第二阶段,以“求富”为口号,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3、分析洋务运动开办的企业性质、特点
介绍军用工业以江南制造总局为例,其特点是由清政府出资,引进西方机器,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产品由清政府统一分发,企业管理是传统衙门式的管理,大权掌握在官了手中。
引导学生分析江南制造总局的性质:官办军用工业仍然具有很强的传统特征,在企业管理、生产目的方面不具有近代性,但其采用机器生产,具有近代特征。介绍民用工业以开平煤矿为代表,得出结论,洋务运动开班的民用工业相较于军用工业在经营管理、生产目的方面更具有近代性,但仍然采用官督商办,仍然依附于国家和某些官员扶持,仍然具有传统特征。
4、评价洋务运动
运用现代化史观,应该充分肯定旨在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洋务运动在客观上采用了机器生产,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提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一个向来热门的话题,且莫衷一是,在这里,我引用以徐中约先生所著《中国的奋斗》一书的评价“洋务运动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仅仅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 3 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自强的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而没有获得工业化的突破,这一根本的缺陷在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暴露出来,其时中国经过二十年的准备却无法保护它的藩属国安南,十年之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败绩,更是确凿的证实了自强运动的失败。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强调,在农业化的儒家社会移植近代资本主义和工业,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以下的论点或许可以解释自强运动毫无生气的表现。3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问题:民族工业为什么能产生,发展状况如何,应该如何看待与评价
产生原因: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企业的刺激与影响之下,一些官僚,大商业和买办创立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早起发展历程:19世纪70年代前后产生;甲午战争后,发展加速(原因:清政府放宽限制、实业救国的热潮,收回利权运动,一大批早起民族资本家的奋斗)
提升:通过分析发展原因,可见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受中国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中国内部的社会思想意识改变也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对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给出材料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
材料:1893年,李福明设立机器磨坊生产面粉。京城官员见生意兴隆,存心勒索,今天令 他降价,明天令他捐献,该厂最后被迫关闭
材料:1892年,华侨张振勋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为获得特权,张氏曾花重金贿赂大官僚盛宣怀等。有大人物撑腰,该厂很快就获得了免税三年、专利十五年的特殊待遇。材料:1866年,上海发昌机器厂创立。到70年代,该厂制造的小火轮船仍系英商企业制造。1882年,李松云在上海创办了均昌铁厂。当时,均昌铁厂制造的小艇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 船头悬挂着英国国旗,船尾悬挂着中国龙旗。分析得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受传统势力、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同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又依赖于依附于传统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
提升: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缺乏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所需要的民主政治、良好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公平交易以及现代商业意识等环境与条件,所以格外艰辛,但其发展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希望和未来。
提升总结:19世界六七十年代后在中国出现的三种近代经济,第一种是外资企业,代表了西方工业文明在中国的扩张,第二种第三种近代经济的出现都与第一种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中国近代经济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产生的。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既受到国家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又处于整个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由于强大的传统势力的阻碍,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过程十分艰辛。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陈龙.新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兼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的教学设计[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5)
4、孔庆应.现代化史观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5、王岩.对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的思考与设计[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第三篇: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金俊峰(学员)发布时间: 2011-03-11 10:18:46 v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通化市靖宇中学金俊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本节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中华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提供的图片、文字等材料的观察和阅读,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诠释和解读能力;通过对洋务企业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内外因两方面,指导学生分析中华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原因,学会客观、辩证地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导,情景设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探究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分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时代特征,学会客观、辩证地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近代民族工业这种进步经济的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 学 过 程 【新课导入】
19世纪中期,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加强了对外的殖民扩张,他们用廉价的商品和舰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封建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此出现,这就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新课学习】
一、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1、小农经济的含义、地位及其特点
(提问思考)什么是小农经济?它在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什么地位?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课文P46第一自然段回答,然后教师强调)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是其鲜明写照。
2、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问题探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怎样理解这一“解体”过程?如何认识小农经济解体所带来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在洋纱、洋布的冲击下,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和农家的“织”与“耕”分离,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与此同时,列强还对中国的生丝、茶叶等农产品进行大肆收购,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小农经济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它为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思考与探究)19世纪60年代,是什么原因引发了清政府内部的洋务运动?为了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洋务派创办了哪些企业?这些企业对中国早期现代化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洋务运动。)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教师: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工业的产生,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仔细分析一下民族工业产生的历史条件,了解民族工业出现的时间、分布的主要地点、代表性的企业。然后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民族工业在什么时间出现第一次发展机遇?为什么?影响中华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分析,理性认识民族工业这种进步经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新课小结】 引导学生从原因、表现两个方面归纳本课知识结构(课件显示)。【课堂练习】
1、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这里的“解体”指的是(D)
A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B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 小农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取代
D封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2、下列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C)
A 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 B 标志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 建立近代化国家政治制度 D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中的“近代”的含义主要是指(A)A 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B 产生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C 由私人投资兴办的 D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而兴起
4、中国近代资本主义(C)
A 是由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 B 与明清手工业在行业分布上基本相同 C 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D 从根本上破坏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5、近代中华民族工业步履维艰,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D)A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B 封建主义的剥削
C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课后作业】
根据课后“解析与探究”所提供的不同观点,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题目自拟。
第四篇: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必修2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来安县西武中学 方伟
一、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认识到列强入侵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它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2)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兴起、内容、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认识洋务运动客观作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实践的开端。(3)通过学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认识到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文资料加强对历史问题的直观再现;通过课堂讨论发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近代列强入侵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同时近代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又为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华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 1.讲解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图文资料,创设情境重点讲解,使学生能化难为易,加深认识和理解。2.探究、讨论法: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积极性。
五、教材分析 本课共三目,介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基本情况。第一目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主要叙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鸦片战争后,由于洋纱的涌入、洋布的输入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和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列强对中国农副土特产品的大量收购,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第二目 “洋务运动”。这一目应主要讲清四个问题,即洋务运动出现的原因;时间、代表人物、主张及目的;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破产和影响。第三目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主要讲述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概况。
六、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中西对比,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变动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解体的原因及过程: 洋纱输入 “纺”与“织”分离 列 倾销商品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 并非男耕女织 强 洋布输入 “织”与“耕”分离 自然经济
侵 逐渐解体 略 掠夺原料 :列强收购农副产品 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 并非自给自足
2、解体的影响(1)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2)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3)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变动二:洋务经济
1、洋务运动的概况 背景: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底 代表人物:奕,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 主张: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结果:失败,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2、主要活动:(1)19世纪60年代,打着“自强”旗号创办军用企业;(2)19世纪70年代,打着“求富”旗号创办民用企业;(3)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开始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水师;(4)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开中国教育之先河。
3、代表企业: 军用企业 创办者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崇厚 民用企业 李鸿章 张之洞 企业名称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制造局 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机器生产,官督商办或官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合办,部分产品投放市场,对外国经济侵略有一定抵制 特点 机器生产,产品分给军队使用,不投放市场,采用封建管理方式,是官办 性质 封建性质
4、洋务运动的评价:(1)积极性: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 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 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瓦解了本国的封建自然经济(2)局限性 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植根于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之上必然失败。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 变动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产生的原因: ①自然经济的解体
②洋务运动引进先进技术的诱导 ③外商利润的刺激
2、概况(1)时间:19世纪60、70年代(2)地区:东南沿海地区(3)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探究:民族工业的分布特点,它的产生又有哪些影响呢? 特点: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的大城市,特别是通商口岸 原因:自然经济解体早,解体程度深;劳动力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影响: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⑴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⑵地区和行业分布不平衡,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和轻工业领域 ⑶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七、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了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论从史出,促进学法、教法的改进。本课设计中,突出历史学习的特点,既充分地利用了教材的图文资料,又适当地补充了课外资料,图文并茂,注重以用丰富的历史材料深化教学内容,既让学生从教学中感受“论从史出”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又较好地突出体现新课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这一理念。3
第五篇:11-12学年高一历史教案:《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岳麓版必修二)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落实课标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一)根本原因: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发动侵华殖民战争,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1858年英法美俄与清《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俄与清《北京条约》;
2、列强不断扩大市场:①两次鸦片战争开放16个通商口岸;②《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③《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这导致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走向破产,中国市场被迫开放。
3、中国关税不断降低:《南京条约》—“议定税款”、《望厦条约》—丧失关税自主权、《天津条约》—“值百抽五”;片面最惠国待遇(相互勾结、扩大利益)等。这导致列强能够降低商品成本,增强商品市场经济力。
(二)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
1、“男耕女织”的变化:大量物美价廉的洋纱和洋布涌入中国,取代了土纱与土布,冲击了家庭手工业和城市手工业,使传统的“耕织”分离。
2、“自给自足”的变化:列强大量收购以丝、茶为代表的农副土特产品,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减少了自给自足的成分。
3、“闭关锁国”的变化:中国逐步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三)认识:
1、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是在工业文明的外部冲击之下开始解体的;
2、解体过程很不平衡,仅出现在东南沿海局部地区;
3、中国开始半殖民化;
4、中国工业化开始艰难起步,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封闭状态出现深刻变化。
二、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的起步
1、原因: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为了巩固统治推行洋务运动。
2、内容:①军用工业:口号是“自强”;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②民用工业:口号是“求富”;代表是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结果:甲午战败,自强求富目的没有实现
4、影响: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条件:受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自然经济瓦解;
②标志: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地主、官僚和商人开始引进技术设备,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代表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
2、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①原因:《马关条约》刺激列强竞相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为了拓宽税源,放宽民间办厂限制;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的斗争。
②影响:中国出现了一个实业救国的高潮,代表企业家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先后掀起戊戌变法、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