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序一
序一
认知心理学诞生之前,知识问题长期是哲学家探讨的课题,哲学家的知识观主要集中在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的来源等方面。哲学的知识观对我们从宏观层面把握知识无疑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对学校教师的教和学的学来讲,哲学层面的知识观显然缺乏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自20世纪50~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之后,认知过程及认知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家聚焦的主要问题,而知识分类及其获得研究又是其中的焦点。知识分类及其获得研究的主要关注点集中在:认知领域的学习结果究竟该如何进行划分?不同学习结果变化的获得机制到底如何?怎样评价不同学习结果的出现?与知识分类学习理论相关联的是知识分类教学理论,而将两者有机架接起来的有效桥梁是教学设计。
可以将知识分类学习论与教学论的基本观点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分类。这是学习论研究任务。知识分类学习论将知识分为不同类型,认为每一种学习类型都有各自的学习规律。
2.目标导向教学。这教学论研究的课题,教学的龙头是教学目标。抓好了教学目标,随后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环节都可很容易地确定下来。而目标当中,其实就蕴含了不同知识类型,即不同知识的教学目标可以不同方式陈述出来。这样,通过目标这一中介,就将学习论的思想带进了教学论。
3.任务分析。这是将学习论与教学论联系起来的关键环节。任务分析是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是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可见,任务分析是由目标导出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关键环节,有了这项工作,学习论才能与教学论结合起来。可以认为,学习过程是教学过程的基础和依据,教学过程要促进、引发学习过程。学习与教学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从全书的逻辑架构讲,本书的结构是分析性的。第1~2章分别阐述知识分类与教学设计问题。在知识分类一章,作者分别讲到了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观。这样的安排既符合知识受到人类关注的历史逻辑,也符合知识产生、发展的逻辑。尽管作者分别讲到了三种不同的知识观,但他们的关注点仍然是心理学的知识观。这从他们其后的章节安排可以看得出来。在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教学设计及其理论、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等问题,讲这些问题均是为其后各章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设计做基垫的。在第3~7章作者分别讨论了五种不同知识类型的学习及教学设计问题,每章的具体内容结构都由四部分组成: 知识类型学习概要
对每种知识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条件及相应的学习理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阐述,这种知识类型专题式的探讨对其后的教学设计无疑极为重要。
教学目标确定及其分析
本部分结合中小学不同学科的教学,阐述教学目标的确定及其任务分析。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确定,以知识分类学习理论为指导,将学生学习之后所预期的变化以可观察的、分层的方式陈述出来;起点能力分析,分析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必须具备的已有知识和技能;使能目标分析,逐次分析从起点能力到终点目标之间的中介性目标及其对应的学习类型。教学目标设计很好地将知识分类学习论和知识分类教学论结合了起来。
教学过程设计
紧紧围绕前面的教学目标设计进行,是教学目标及其分析过程的具体实施。不但如此,每种知识类型获得过程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相应知识获得过程的特征和对学习内外条件的安排。此外,作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还穿插了基于心理学的教学过程设计评论,提出相应教学设计过程的心理学依据,做到言之有据,自然成理。
教学评价设计
每一章的最后一个问题是相应知识获得的教学评价设计。纵观这些针对不同学科学习结果的教学评价,可以看出,评价体现了知识分类的基本思想,反映了教学目标对教学评价的指导功能,反映了基于教学过程的教学评价思想。
1994年,本书的作者之一王映学来到华东师范大学做我的研究生,在三年的学习时间里,他认真、系统地学习了有关知识分类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14年后的今天,看到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领域结出硕果,本人甚为高兴,也乐于为之写几句话。
本书是一部既具理论性,更具实践性的一部专著,可供广大的中小学教师、高等学校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参考,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具有参考意义。
当然,本书在内容的组织、材料的选取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尚待进一步改进的方面,希望作者注意到这一点,也希望读者能中肯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皮连生
2008年5月于华东师范大学
第二篇:干法-推荐序一
干法——推荐序一
一本泄露天机的宝书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
很荣幸能有机会成为《干法》一书最早的中国读者之一。这本书是“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的新著,是《活法》一书的姊妹篇。该书在日本一经出版就成为新的超级畅销书,一年内再版19次。
说实话,看完全书,对于它会迅速在日本成为超级畅销书有些奇怪。为什么呢?因为虽然稻盛先生现身说法,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成长历程向读者讲述工作的意义,尤其是告诉大家在工作和创造性劳动中找到成功与幸福的方法和路径,但是毕竟,稻盛先生本人对工作的态度太过认真、太过严苛了。我担心很多人看后不但可能会觉得自己做不到,甚至会有知难而退的心理,直接就放弃尝试了。而反过来,既然这本书在日本能有这么大的呼应度、受到读者这么大的追捧,除了稻盛先生巨大的“粉丝效应”因素之外,也说明日本的年轻人还是大有希望的,这个世界还是大有希望廓清迷途、重归正道的。
在这里,我想作为一个只是匆匆把此书浏览了一遍的读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该书的中文版正式出版后我会和我的同事们反复研读,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能量),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此书的三点评价:
第一,这是一本“不合时宜”的书。诚如稻盛先生所说,现在年轻
人当中“有一种旺盛的倾向在滋长”,那就是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甚至会对积极工作的人报以嘲笑。人们越来越追求轻松挣钱且最好是不劳而获、及时行乐哪怕只是得过且过的生活状态了。在这种时候却苦口婆心地引导大家去热爱劳动、拼命工作,不是有些“不合时宜”吗?
第二,这是一本切中时弊的书。人类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世界不
出问题也是不可能得,但真正可怕的并非犯错误和出问题,而是这些错误居然受到鼓励,这些问题居然被视为理所当然。代表人类未来的年轻人的工作观、劳动观与价值观出现了问题,甚至是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但这却被视为理所当然,这是能轻轻放过的问题吗?如果是,这本书就真正只有“不合时宜”、惹人生厌而已了。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被轻轻放过,而是必须被高度重视、认真解决的话,这本书就无疑是切中时弊、击人猛醒的警世之体了。因为很显然,年轻人讨厌劳动、憎恶工作的倾向倘若得不到扭转,这个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危险、越来越不能持续。
第三,这是一本泄露天机的数。以“不合时宜”的方式“切中时弊”
之后,就要开出对症的“药方”、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了。表面看,稻盛先生开出的“药方”虽好,但是这个“药方”好像只对一部分人,甚至只对一小部分人管用,这一小部分人就是那些可能像稻盛先生一样疯狂地投入工作、愿意用追求“完美主义”的偏执为“高目标”、“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的人。
事实上,比这一小部分人更需要这本书的,还是绝大多数至今尚未明白认真工作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的人们。对于前者,此书只是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动力而已,因为他们本身就这么想,也是不同程度这样做着的;对于后者,如果看懂并能运用好这本书,则可能完全改变他们的命运。因为在这本书里,稻盛先生带给大家的不仅是他本人行之有效的“干法”,更有他在干的过程中发现的“天机”。就好比面对上帝给出的人生考题,稻盛先生通过这本书不但告诉了大家他自己考取最高分的方式、方法,而且把他在努力过程中发现的基本规律和“标准答案”也一并透露给了大家。
真有这么“神”吗?确实很“神”。尤其对于有心人,《干法》一书里可以说处处藏有“天机”。因为“天机”是“不可泄”的,所以我在这里只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线索。比如说,很多人只是把工作当“饭碗”,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干法》则告诉我们,若只把工作当“饭碗”,这个饭碗就会变得越来越“破”;如果不顾一些爱上工作,工作就不但会变成一只“金饭碗”,而且这只“金饭碗”会盛满成功、盛满幸福、盛满健康的生活态度,源源不断地回馈给你。再比如,很多人工作不认真努力,事情干不好,人生不如意,还总是怨东怨西、怨天怨地,不知道反省自己,《干法》则告诉我们,“神”是可以被感动的,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用足了,用到了极限,“神”往往就会出来帮忙,很多奇迹都是这样出现的。
还有特别重要也是我特别想提醒朋友们注意的一条就是,《干法》一书带给这个世界的最大价值,其实就是真切、深刻地揭示了工作的意义。从一定程度上说,人类生活、生命的意义都是由工作创造的意义所支撑的,真正理解了工作的意义,也就掌握了理解整个人生意义的“金钥匙”。掌握了这把“金钥匙”,我们就不难建立积极、健康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即使自己不能像稻盛先生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热爱工作,但我们至少可以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姿态对人类的英雄报以深深的敬意,同时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性和从容笑对人生,付出自己应用的努力。
认真品读《干法》,但愿朋友们能从稻盛先生的大作中领悟到更多的“天机”。
第三篇:洪一学校校志序
序
谈运志
弹指一挥间,洪一学校已经走过了三十五年艰辛曲折的光辉历程。当年纯真稚嫩的学子如今却已是年过不惑;当年风华正茂的师长早已被匆促的时光染白了双鬓。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这座学府中沐浴着老师们山高水长的雨露情思;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辛勤地耕耘着这片沃土,将自己的青春韶华无怨无悔地抛洒在这片热土上,执着地传递着“洪中人”这支接力棒,凝聚起强大的“洪中精神”,构建起先进的“洪一文化”,使洪一素有瑞昌的“临川”之称。
三十五年风雨洗洗礼,三十五年辛勤耕耘,三十五年桃李芬芳,洪一学校学子遍布大江南北,足涉国外。有的从政,有的从军,有的从商,有的从研„„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前人创造了昨天的历史,今人创造着现在的历史。今日的洪一学校以全新面貌跨入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学校更新办学理念,优化教学管理,配置先进齐全的教育设施与教学设备,构建和谐新型的校园环境和人际环境,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这里是育人授知、发展智力的学园,更是发展个性、培养兴趣的乐园。在这菁菁的校园里,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快乐的时光,每一位教师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万千希冀,众望所归,我们深感重任肩荷,欲穷千里绘新图,还须凭高作远瞩。我们坚信“好质量源于好校风,好校风源于好管理”。我们勇敢地面对机遇和挑战,敢于争先,励志进取,以一流的工作,创出农村学校一流的业绩,在教育改革的新天地里力谱兰慧飘香、群芳吐艳的新篇章。
知史鉴往,温故知新。回顾历史,铭记前人,振奋吾辈,激励后昆;回顾历史,有所启迪,有所汲取,有所激发。我们寄语今天的洪中人:要读好洪中的历史,还要续写洪中的历史,更要写好我们每一个洪中人的历史。
衷心感谢在校史编写过程中,给予关怀和指导的各级领导,感谢为校史提供珍贵资料的历届师长、校友及社会名流,愿我们的微薄努力能够为您奉献一份美好欣慰的回忆。
这本三十五年校史,是洪一学校的一部创业史、发展史,记录了洪一学校由创建到发展的一些重大史实。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更因人力有限,时间仓促,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诚请校友、师长、社会名流纠正。
第四篇:《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一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同学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课前准备】
1、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
【课时布置】
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翻译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
〖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高人一等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前功尽弃,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
叩(kòu)问 叱(chì)咄(duō)
俟(sì)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以衾(qīn)拥覆 皆被(pī)绮绣
容臭(xiù)烨(yè)然
缊(yùn)袍 敝(bì)衣
强调同学读一读,最好当堂写一写,真正收到实效。
三、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解词析句
教师指导同学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天大寒,砚冰坚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
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
手自笔录„„弗之怠„„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卒获有所闻。
主人日再食,鲜肥滋味之享。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
无从致书以观 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走送之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门人弟子填其室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五、翻译课文
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六、朗读背诵
要求同学大声地诵读,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公开课教案〗
一、检查作业
视同学不同情况,做针对性检查。
二、整体感知
让同学对照读课文,考虑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尽量要求同学自学,不懂再问)
提示:
1、本文以作者自身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同学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示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2、⑴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⑵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三、重点研讨
小组合作探究。考虑题:
1、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3、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引导同学对照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地讨论,不只要理解课文内容,也要提高认识)
教师提示:
1、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空虚,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2、通过对比写自身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
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标明勤能补拙,后者标明乐以忘忧。
四、体验与反思
引导同学对比作者,围绕“尊师好学”等方面的问题,谈谈自身的学习经历。找出缺乏,加以改进,提高认识。
对课文中诸如教师态度严厉等问题,可以让同学谈出自身的观点,但要引导同学辩证地、历史地、正确地认识问题。
五、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和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赞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六、作业
1、写一篇文章──“谈学习”,600字。
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后半局部。
3、继续背诵课文。
第五篇:书画展序
壬辰初冬,迎来了筠连第三中学第九届“12.9”文化艺术节书画展。本次展出的书画作品共计150余件。绘画作品形式多样:有水彩画、水粉画、中国画、素描画、卡通画等;书法作品诸体俱全,浓淡相济,或深沉典雅、静如处子;或云卷云舒、动若飞鸿;思想内涵凝聚笔端,风骨情神飞扬纸外。
衷心感谢本次作品展筹备组的老师和同学为这次展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我们学校的艺术教育就能波起浪涌,蔚成大观,也必将为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挥毫展凌云志,造就隽美学子心”。每一个孩子都会为我们开启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似乎离我们很近,近得可以触摸。所有的活泼天真都化为一片澄明之境,纯净、稚嫩、自信、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