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6.《骨骼》精品教案
16.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
骨
骼
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2、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3、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4、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人体的骨胳模型;人体骨骼图片和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人体骨骼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了《我们的身体》一课,知道我们的身
体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2.质疑:楼房屹立不倒是因为有钢筋水泥的支持,那么,人能立住不倒的秘密在哪儿呢? 引出研究主题:骨骼。
3.谈话交流了解学情:课前对骨骼有哪些了解,还想知道那些关于骨骼的知识。(板书课题:骨骼)
(二)讨论交流学习新课: 1.研究方法指导:
师:要进行科学的研究首先要有科学的方法,骨骼深藏在人体内,看不到,你能想到哪些好的方法研究它?(触摸、模型、资料、X光等。)
小结:大家说的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研究骨骼,可是科学的研究还是应该一步一步的进行,这节科学课上就让我们先来摸一摸,亲自感知填写表格,在填写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问题,老师这儿还准备了图片和资料,帮助大家来解决。2.触摸感知“解暗箱”——认识人体骨骼(1)划分小组
因为骨骼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太多了,所以分小组来进行研究,每组只研究其中的一部分。规定4部分:头、颈和躯干、上肢、下肢。(2)明确小组研究的内容和要求
有重点的研究:数量、形状特点、名称、作用
(3)分组研究
(在学生分组研究的过程中,试试补充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进行验证,从而使得解暗箱的过程更科学有效。)(4)学生汇报自己研究的结果。
师:下面请同学到前面来指着人体的骨骼模型完整的描述我们人体骨骼的组成。
(教师出示人体骨骼模型,安排学生到前台进行指示和名称的描述。)(颅骨29块:脑颅骨、面颅骨;躯干骨51块:后背有一条长长的脊柱、前胸的肋骨、胸骨;上肢骨64块:肱骨、肩胛骨、尺骨、桡骨;下肢骨62块:股骨、髌骨、趾骨等)3.推理法“解暗箱”——了解骨骼的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也研究了骨骼的作用,现在我们继续交流。举例说明各部分骨骼的作用,相机板贴(运动作用、保护作用、支撑作用)
五、生活实践与应用:
1.引起思考:健康之窗
师质疑:骨骼的作用这么大,怎样才能使骨骼长得好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利用表演的形式展示正确的做法。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2.梳理总结:(课件出示)要保护骨骼,必须做到: 1).按正确的姿式坐、立、走。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等)
(交流内容时,学生可以直接表演相关的正确姿势。教师强调在以后的学习过程都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态。)
3.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骨骼的有关知识,希望同学们按这些要求做好是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壮!
第二篇:四年级科学下册骨骼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骨骼教案
1-1 教学目标:●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
2.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8.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9.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10.读一读: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11.补充: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2.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13.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
14.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三、体验: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 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交流讨论。3.组织活动: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1)队列训练——运动;
(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3)呵护“小娃娃”——保护内脏器官。4.学生汇报活动体验。
5.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6.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7.提问: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8.安全教育。
四、作业
1.看图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1)跳绳时;(2)吃饭时;(3)静坐时„„
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
3.请爸爸妈妈做一次排骨汤,吃排骨时注意观察猪骨头的内部是怎么样的。选一根吃过的骨头带到科学课上。
第三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蚂蚁》教案 (模版)
教学课题:19 蚂蚁
教材分析:
蚂蚁是学生常见的动物,以蚂蚁作为探究对象,建构学生对昆虫类动物的认识。教学要求:
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文 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教学具准备:放大镜、昆虫观察盒、草叶、面包、课件、观察记录表。
自主学习点:观察其他昆虫的特点 合作学习点: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动物是一个繁盛的大家族,天上、地上、水里,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因为有了动物,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它们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邀请动物朋友进入我们的课堂,帮我们共同探究动物王国的奥妙!:“今天,我们请到的小客人是谁呢?板书《蚂蚁》
2、介绍蚂蚁基本资料。
蚂蚁是一起居住的,属于社会性昆虫,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课件出示蚂蚁基本资料,蚂蚁洞穴图片,下面配文字)
3、老师还布置大家回去请蚂蚁进行观察,完成任务了吗?你是用什么把它请来的? 设计意图:【谈话中我用了“请蚂蚁”而不用“捉蚂蚁”,是要提示学生:小蚂蚁是我们请来的客人,一定要善待它们。】
4、学生交流
5、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蚂蚁王国是个神秘的世界,那里藏着很多很多的奥妙,想不想去瞧一瞧?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神秘的蚂蚁王国,一起探究蚂蚁的秘密!
二、引导探究
1、画蚂蚁。
(1)简单地画出蚂蚁的样子。
(2)找几份有特点的做出评价,找出存在分歧的地方。
设计意图:【对于蚂蚁的样子,很多学生会以为自己认识蚂蚁,而失去探究蚂蚁样子的兴趣和动力。我设计了“画一画”环节。在画蚂蚁中学生仅靠对蚂蚁的粗略感知很难准确画出蚂蚁的样子。这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对蚂蚁外型的记忆是不精确的,有待进一步细心地观察。】(3)“关于蚂蚁的样子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
1、蚂蚁的身体到底是分几部分?
2、蚂蚁的脚到底有几只?
3、脚是从哪个部分长出来的?
4、蚂蚁是怎么生活的?
2.探究观察方法。
(1)把你的蚂蚁请出来,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发现了问题。在新的问题促使下,学生们能更积极地投入对观察方法的探究活动。】(2)你的观察活动遇到了什么困难?
预设a、蚂蚁爬得太快了,还没看清楚就爬走了。b、蚂蚁太小了,看不清楚。c、蚂蚁不好抓,不小心会伤到它。
(3)怎样观察效果会好一些?小组讨论一下!把想到的办法记录下来。”
(4)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随机指导。预设:
① 用放大镜观察;
② 放在透明的小盒子里观察; ③ 拍照片观察;
④ 给蚂蚁些吃的,吸引它们,不让它们乱爬。⑤ 用纸条或其它软的东西抓蚂蚁。⑥ 在蚂蚁的周围放些水。
⑦如果学生提出:用胶水粘住蚂蚁来观察。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办法好不好?
3.观察探究。
(1)小组讨论确定研究方法。
小组讨论选定观察方法,由小组长到讲台旁领取探究材料。设计意图:【一是充分体现学生探究的自主性,避免盲目随从他人。二是突出本课教学的重点——观察方法的探究。】
2)小组观察,教师巡视。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a.观察蚂蚁时要爱护小蚂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b.可以先对一只蚂蚁进行观察、讨论。c.其他的蚂蚁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d.把你的发现及时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中。(3)小组展示观察记录表。(4)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蚂蚁。说说蚂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蚂蚁的共同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4.总结昆虫的特征。
出示昆虫图片。认真看一看、比一比,这些动物中哪些能与蚂蚁归为一类?
学生介绍观察结果。
三、总结与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都很快乐,小蚂蚁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可是立了大功,但是过了这么长时间它们都想家了,下课以后不要忘了把它送回家,让它回到自己的家中快乐成长。
板书设计 : 19蚂蚁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第四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蚂蚁》精品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蚂蚁》精品教案
教材分析:
《蚂蚁》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动物王国”教学单元里的第一课。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学生认识了身边常见动物,给动物简单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动物,并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对动物进行科学分类,了解常见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扩大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范围。蚂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因此就是借助对蚂蚁特征的探究,归纳昆虫类的共同特征。通过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用简单工具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感受蚂蚁种类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易的昆虫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能自己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并能判断是否是昆虫。
教学准备:放大镜、羽毛、泡沫塑料、牙签、竹叶或草叶、课件、观察记录表;学生搜集关于蚂蚁的知识。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找朋友。(渗透共同特征)。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吗?要成为老师的朋友可不容易,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才行,我们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要求:第一条:和我一样(穿 没穿)的同学。
第二条:和我一样是(短 长)头发的同学。
第三条:和我一样是(男生 女生)的同学。
师:你们想来试一下吗?
学生游戏:多组。
第一条:和我一样(戴 没戴红领巾)的同学。
第二条:和我一样(穿 没穿校服)的同学。
第三条:和我一样是(单眼皮 双眼皮)的同学。
第一条:和我一样(穿 没穿运动鞋)的同学。
第二条:和我一样是(男生 女生)的同学。
第三条:和我一样(戴 不戴手表)的同学。
第一条:和我一样是(短 长)头发的同学。
第二条:和我一样同桌(是 不是男生)的同学。
第三条:和我一样(扎 不扎头发)的同学。
刚才我们几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但这只是一个游戏,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全班同学都应该互相是好朋友,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在中国,我们全国人民都应该是互敬互爱的一家人。在全世界,我们所有的华人华侨也是团结一起的一家人,你们看过08年奥运火炬在世界传递吗?,我们看到每到一个城市,都会有大量的华人华侨高举五星红旗在热烈欢迎祥云火炬。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就是我们的共同特征。
师:游戏就做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坐好,我们上课。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师:看来同学们对蚂蚁并不陌生,这句话主要是说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蚂蚁》。(板书课题:
19、蚂蚁)
二、探究新知。
师: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蚂蚁的知识。教师适时评价。
师:老师还布置大家回去捉蚂蚁进行观察,完成任务了吗?你们在观察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教师提供观察工具,玻璃培养皿和放大镜。
教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时候要用手握住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至合适大小为止,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放大镜的镜片。教师交待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课件出示: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把观察到的身体特点记录在观察表里,也可以画下来。
1、小组观察。
师:每个小组选3只蚂蚁,分工合作。
学生分小组观察,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派代表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
(学生汇报的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某一只特有的)。
师课件展示:蚂蚁的身体结构图。
师: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这是头部,这是胸部,这是腹部。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3、再次观察。
通过观察蚂蚁发现蚂蚁的身体结构特征后,再次观察不同蚂蚁,寻找共同特征。(课件出示几种蚂蚁,红蚁、行军蚁、蜜罐蚁。)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蚂蚁认真观察,一会找同学汇报。(师板画蚂蚁身体简笔画)
4、汇报总结。蚂蚁的共同特征。师:在黑板简笔画并填空:
5、介绍蚂蚁基本资料
蚂蚁是一起居住的属于社会性昆虫,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
(课件出示蚂蚁基本资料,蚂蚁洞穴图片,蚂蚁的种类。下面配文字)
6、师:我们知道了蚂蚁身体的共同特征,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类似呢?
同学即兴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交流。
最后通过亲自观察来验证大家的猜测。
根据学生说的师点课件展示:
课件准备大量动物图片:蝴蝶、蝎子、蜘蛛、青蛙、蜜蜂、蝗虫。
师:请你认真观察,谁来说一下它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相似吗?
师:这些和蚂蚁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我们把它归为一类。
师:课件出示:像蚂蚁、蜜蜂、蝴蝶、螳螂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小动物都属于昆虫。
师:指黑板,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这也是昆虫的共同特征。
8、师生共同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昆虫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动物,早在4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昆虫还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
三、巩固训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昆虫的特征。现在会判断那些动物是昆虫了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习题纸,请同学认真观察,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判断又快又对。
学生汇报结果,然后一同看大屏幕总结。
课件出示:出示图片,先说理由,再点结果,再介绍。为什么说它不是昆虫:因为昆虫有三对足,蜘蛛有四对,所以蜘蛛不是昆虫。没有触角
(训练过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充分理解特征的内涵。)
为什么说它是昆虫:因为昆虫-----,蝗虫-----,所以它是昆虫。
四、制作昆虫模型。
请你用手中的橡皮泥或泡沫也根据昆虫的特点制作一个模型?制作之前要想好你要做那种昆虫的模型,这种昆虫有什么特点?想好再动手。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
展示表扬。
五、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快乐吗?
师:有那些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很快乐,小蚂蚁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可是立了大功,但是过了这么长时间它们都想家了,下课以后不要忘了把它送回家,让它回到自己的家中快乐成长。
六、活动拓展。
师:课件:对昆虫研究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昆虫继续研究,看谁的发现最多。说不定某一天你就会成为中国的法布尔,写出像《昆虫记》一样的传世佳作。
观 察 记 录 表
蚂蚁的特征
身体分几部分 头部有 胸部有 你还发现了什么?
第一只
第二只
第三只
„„
蚂蚁的共同特征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混合身边的物质
(一)一、教学目标
⒈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⒉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
⒊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⒋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并学习观察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⒌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⒍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
⒎感受实验前的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做出判断才是科学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混合与分离的动手操作,对混合现象仔细观察,并做出判断。
×难点:认识到混合后的沙豆、油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三、材料准备
每组透明杯子两个、一次性塑料杯只、纱网块、筷子或玻璃棒根、黄豆与砂子各半杯、放大镜。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引入课题
×出示杯中的黄豆和沙子,谈话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观察的本领,这里有一些黄豆和沙子,比比谁发现得多?
×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观察。
学生从杯中取一些黄豆的沙子,分别放在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观察后放在一边待用)
学生综合观察结果,发表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了解混合前的沙和黄豆是怎样的,为判断混合后是否发生变化做好准备。
混合沙和豆
实验
×谈话:把这些豆和沙混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
×
×设问:你打算怎样把它们混合到一起?
×谈话:仔细观察,混合后的东西是怎样的?
×谈话:想想,给杯中的这些东西取个名字?
综合学生的观点,引出“混合物”的概念。
×学生猜一猜,说说自己的理由。
×
×学生设计混合的方法,各组合作进行混合。
×观察、描述观察后的沙子和豆子。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这样取名的理由。
依据已有经验进行思考与判断。
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观察认识混合后的物质的主要特征。
通过取名进一步对混合的物质进行观察与认识。
分离混合物
实验
×创设问题:你有办法再把这些豆和沙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吗?
让学的方案。
×看看教师能为你提供什么帮助,动手将它们分离开。
让学生评价自己小组的分离结果是否理想。
×谈话:与纸上的沙与豆比一比,分离出来的豆与沙子有没有发生变化?
×
×设问认为变化的学生:你认为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
×这时还能叫作豆,叫作沙吗?
×各小组议一议,制定各小组的分离方案。
×各小组交流方案。
×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或自制装置分离。
小组观察、比较。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从多角度认识问题。
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恰当的评价。
促使学生认识,沙与豆并没有发生本质特征的变化。
油与水的混合×出示一杯水,一杯油,设问,将它们倒在一起会怎样?
×先将水倒入试管再将油倒入试管。
×设问:有什么办法将它们充分混合在一起呢?
×将水和油充分混合在一起。设问水和油的混合物是怎样的?
×创设问题:你有办法将水与油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吗?
×静止一定的时间,让油和水分离开来。
×让学生观察分离出来的油与水有没有变化?
学生猜测、判断。
观察试管中的水和油。说明见到的现象?(油和水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
×说说自己的方法。
说明见到的现象?
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设想方案。
观察,发表意见。
小结
×设问:这节我们主要作了哪些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混合身边的物质》。
×设问:我们身边有这类混合物吗?
×设问:这些混合物你能将其分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