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数与除法说课材料
《分数与除法》说课材料
成都市熊猫路小学
孙民
一、说教材,说学生
教材:在本课之前,教材已经安排了除法的认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认识
(一)、分数的认识
(二)、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内容的学习。教材在完成以上教学内容的学习后,安排了本课的学习,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教材编排体系,而本课的学习,对在六年级进行的分数、除法、比的关系的教学打下了研究方法和规律体系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课的教学,除了在知识上要教会学生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外,还要教会学生怎样研究已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学习的方法。
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对除法的认识、性质、计算、运用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对分数的认识刚刚完成,从分一个物体,到分图形分线段,到分一类物体,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小学生的较高水平;分数的基本性质,也已经完成学习;分数的计算有待进一步学习。因此在完成除法的认识、性质和分数的除法性质后需要研究相关知识间的关系。在能力储备上,五年级的孩子已基本具有独立和合作研究较简单的新知的能力。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自学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则是我们高段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准备
基于对教材、对学生的认识,我对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准备作如下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景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参与研究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学会研究的方法,从而逐步完成学生的内涵发展。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参与的态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3、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4、教学准备:
小黑板、打印材料若干。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如下六个大环节:
1、引入部分:(创设分蛋糕的情景)
我们班某某同学今天要过生日,为了庆祝她的生日,很多同学来和她一起过生日。为了分好生日蛋糕,老师来和大家一起分。
2、分蛋糕活动: 请同学用自己知道的算式或数来表达下面分蛋糕的结果。(出示小黑板)(1)、把6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块?(6÷3=2、…)312(2)、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块?(1÷2=0.5、…)(3)、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块?(4)、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块? 师:你们认为最难表示的是哪种分法?为什么? 生:…………..师:根据第二种分蛋糕结果的不同表示方法,你有什么样的发现吗?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一次较随意的小组合作)
3、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交流与同学交流、商讨的结果。1÷2、11、0.5
我们可以表示成1÷2=
222)、那么最难表示的两个结果呢 1*3呢
7*3呢
又可以怎么表示? 生:1÷3=
7÷3=
师:观察左边的除法算式和右边的分数,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除法和分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小组合作讨论)3)、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除数1373揭示课题:这就是今天大家要知道的“分数与除法”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式子的意思吗? 师:你能用字母来表示吗? 生:a÷b=
师:有同学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吗?(强调被除数与除数在分数里的位置,解决学生在这节课中容易混淆的问题)
4)、完成试一试1(强调书写格式)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较好。师:还有什么要告诉大家的吗?(讨论分数的分母能不能是0?)
4、研究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接着上面的分蛋糕,老师想提一个问题: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77块,你能告诉老师块究竟有多少吗?大家说说。(2块多一些)337师: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吗?请大家自学教材39页试一试2、3 37171=2………….=7÷3=
2为什么竖式中除完整数部分就不除了3333ab人分了呢?
师:能告诉大家假分数化带分数的方法吗?(揭示方法)
2=………….2=1373132317=
分子为什么是23+1呢? 33师:能告诉大家带分数化假分数的方法吗?(揭示方法)强调互化的书写格式。
5、课后小结
6、巩固运用 完成练一练1—4题
四、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为:
分数与除法
613211小黑板
1÷2=0.5、…
1÷3=
除号……….分数线
237
7÷3=
除数………..分母
36÷3=2、…
1÷2=
被除数……..分子
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 除数
五、说本节课学生容易混淆和错误的地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2个地方学生容易混淆和错误:
1、分子与分母,被除数与除数这两组的位置学生容易混淆。
解决的策略:1是解决试一试第一题;2是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3是在板书中右边的部分可以让学生加深他们的关系和印象。
2、假分数化带分数时,为什么除完整数部分就不除了呢?
要让学生搞清楚:分子除以分母中,分母是一个整体(单位“1”)分成的份数,我们用分子除以分母是找分子中有多少个整体(单位“1”)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不足一个整体的就是带分数的分数部分。
第二篇:分数除法说课
《分数除法
(一)》反思性说课 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谭寒英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分数除法
(一)》。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倒数、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根据教材的编排,本单元的益智的重点也是: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于是我确定了本课的益智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为了达到益智目标,我先引导学生复习分数乘法和倒数有关知识,让学生学会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新知。在教学教程中,我是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探索――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加深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的理解。
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切入益智目标: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猜测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当学生得到4/7÷2=2/7时,学生可能会猜想:用“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的分母得到商的分子”。于是我又设置了悬念: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这时激起了学生学习的高
潮。学生又一次经历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涂一涂、算一算中,激化了矛盾,此时学生又会把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联系起来,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了。此时学生已经会明白先前的想法不具有普遍性。就这样一波三折,学生又开始新的挑战:变换探索的角度,呈现三组算式,让学生实际运算,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算理。最后学生借助图形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计算方法。
整个教学不是水到渠成,而一波三折。我给予学生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在涂一涂、算一算的活动中找到学习的自信与快乐!
第三篇:分数与除法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课本第65-66页的例1-例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使学生理解一个分数的两种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操作等渐渐理解一个分数的两种意义,然后通过比较、发现,让学生领悟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数学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三个同样大的圆片、剪刀 活动过程:
一、反馈预习。
昨天晚上我们预习了什么内容,都学到了些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直接导入新课
问题1:(手上拿着圆形纸片)大家看,这是什么?我现在用圆形纸片代表饼!现在请大家想一想6张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张?怎么算出来的?
板书:6÷2=3(张)
问题2:1张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张?怎么算出来的? 板书:1÷2=0.5(张)
问题3:1张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张?怎么算出来的?能知道每人吃多少张吗?
板书:1÷3=1/3(张)怎么理解这个每人吃1/3张饼?(把一张饼平均分成3份,每人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吃了1/3张饼。)之后课件操作演示。
三、新授例2: 1.小组操作,说说如何分
问题1:观察三个算式?两个数相除,他们的商可以什么表示?(引导学生用整数表示)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小数表示,也可以用分数表示。那么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除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呢?(能)问题2:那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把3张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张饼?怎么来计算?(3÷4)
操作:每个人到底可以分到多少张饼呢?现在请大家拿出小组里已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分一分,每个人可以分到多少张饼?(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分的情况)2.反馈交流
师:请小组派代表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①先取出2块,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半块;再将剩下的一块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1份。(3/4块)②将3块饼叠在一起,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其中的一份。(3个1/4块)
③将3块饼平均分成12块,每人得到其中的3/12张饼。反馈操作说明:
a.如有发现错误情况的第三种,应让这个小组先来说,让孩子们自己辩驳,分成12份,这样理解正确吗?[从辩驳中,得出结论,应该把一个饼看作单位1,而不是3个饼?这是一种常见的学生认识错误,应及时在反馈中,让学生理解正确] b.在让小组把第一、二种分法的时候,老师尽量让学生自己来说,如有相同的还让学生在巩固理解,最后在课件操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一张一张分与3张叠起来分的两种不同的方法。
3.讨论交流归纳
问题1:现在,我们不用操作能计算7÷8=?吗(7/8)
问题2:观察算式1÷3=1/3(张)3÷4=3/4(张)7÷8=7/8(张)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尝试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把话说完整)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关系写作: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不能是0)
也可以用字母表示:a÷b=a/b(b≠0)
提问:那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填空。
11÷20= 7÷8= 7/16=()÷()()÷29=4/()m÷n=(n≠0)
2、例
3、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1”,平均分成几份,1只就是1份,7只鹅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写成
7÷10=7/10 小结:可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除法,谁除以谁呢? A是B的几分之几? A÷B=A/B 练一练:解决课本做一做。
五、回答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小结本课,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
分数与除法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0)
a÷b=a/b(b≠0)
A是B的几分之几? A÷B=A/B
第四篇:分数与除法观课报告(定稿)
分数与除法观课报告
在参加的山东远程研修中,我有幸观看了朱利燕、王冬梅、王秋菊和姜红玲四位老师的数学课堂,每一位老师都精心准备,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水平高超,教学层次清楚,教学效果好,使我收获颇多。其中王秋菊老师执教的《分数与除法》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好,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师生平等、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动手动口动手能力等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王老师的个人素质高,语言魅力强,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到位,课堂活而不乱,教学效果好。下面我就具体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复习知识到位。
引导孩子回顾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为新课中的分数除法的研究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景导入到位。
王老师用学生最熟悉的小点心和蛋糕创设问题情境,并指名学生阅读问题,用算式表示,6÷3=2,1÷2=0.5,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在黑板上进行总结,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效果很好。突出了知识间的联系,看得出王老师的精心设计。
三、合作探究到位。
合作探究问题: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3÷4=?(张)。让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先让学生自己猜测会有多少张,再让学生用圆形的彩色卡片学具动手操作验证,教师巡视指导,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有了学习的内驱力,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操作验证完成后,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上台展演和描述,教师相机板书,3÷4=,并要求学生根据算式体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口述。并用字母表示,a÷b=(b不能为0),区别分数与除法: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让学生勾画出教材中的内容并阅读,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这样的方法得学习借鉴和推广。
四、巩固练习到位。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框架,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努力做到分数与除法的密切结合,如:7÷13=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到位。
分数与除法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承上启下的作用,王老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并获得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第五篇:分数除法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评课稿
主评:王福元
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漆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下面我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同时,漆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漆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郭长有评: 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孙志忠评: 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在主动方面: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例如: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是提出问题:对于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你有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在此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权再次下放,即达到了强化重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再次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篇二:《分数除法》案例设计评课稿
《分数除法》案例设计评课稿 篇三:〈分数除法应用〉听评课记录
《分数除法应用题》听评课记录
一、复习
1、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
2、让学生说出三种数量关系。
3、点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的第一个问题。
小明体内所含的水分有28千克,占体重的,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
(2)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谁是单位“1”的数量,写出等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3)引导学生列方程解题。
2、同步练习:完成练习十第1题。学生用方程解答后,再指名分析解题思路。
3、解决例1的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他的体重是爸爸的,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画出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爸爸的体重×=小明的体重
(3)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解题过程。
(4)让不同解法的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4、归纳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解分数应用题时,如果分析句中的单位“1”是让我们求的,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5、同步练习:完成课本第3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再指名分析。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哪个条件是多余的,为什么?
四、总结
小黑板出示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关键、意义、解题方法。
评课:
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数学课,体现了高段数学课平实的特点,在安安静静的课堂氛围中,充分给予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感受纯数学的魅力。
越简单的课越难上,这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但简单的课不代表就随随便便的上,像这样一节课可以通读前后教材,挖掘能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联结点,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线段图这一部分的删剪有些可惜。
引入、新课环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课堂练习也富有针对性,但在大量习题重复操练的情况了,是否可以考虑转换方式,或许也可以让学生出题,变解决问题为提出问题。篇四:《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作者:段霞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4年第09期
摘 要:评了马梅莲老师讲的《分数与除法》一课。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
关键词:分数;除法;教学
一、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教学围绕教材上提供的例题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二、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
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范例讲授法等,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过度清新自然。
三、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本课中,马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操作的空间。在教学中,马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四、准确把握了分数和除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 1.合作探究把握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
两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___(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马教师的处理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2.练习达标十分到位 马老师的教学设计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符合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3.拓展延伸,方有尺度
马老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李静.改进评课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02).作者简介:段霞,女,1980年4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回民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篇五:分数除法应用题评课稿
《分数除法应用题》评课稿
《分数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李兆付老师从容不迫的气度、不疾不徐的语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李老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重难点突出,层层递进。课堂教学的安排,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启发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以练带讲的教学方法,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处理得较好。整节课安排有序,变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自然流畅。
听了李兆付老师执教的《分数除法》一课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值得我们老师共同学习:
一、用活教材
本节课中,李老师把教材上出示的新例题改编成学生已有知识的例题,大胆灵活的使用教材,使学生能够很快的从旧知过渡到新知。
二、找准新旧链接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解答,要会用方程解答,必须要能找出题中的单位“1”的量和数量关系,那么李老师在学习新知之前,先让学生复习找单位“1”和数量关系以及画线段图,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为旧知的迁移做好了铺垫。并在学习新知时通过与旧知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来为学生找切入点,我觉得这是一大亮点。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意义的构建,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时,李老师出示例题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基础上,再引导进行交流、验证。总之,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李老师能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探究,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在复习旧知的两个题中,我个人觉得应该交换一下,先由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过渡到改编的例题中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通过例1与其进行比较,这样衔接更紧密一些。
2、时间掌握不够好,由于前面用的时间较多,导致了后面的练习时间已经不够了。
3、能否在课堂评价方面加以改进,当学生回答正确或解答出现了错误,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学生很在乎老师的评价,这方面稍微欠缺了一些。
4、整节课,教师表现得很美,学生的表现弱了一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以上只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