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评课稿[大全5篇]

时间:2022-09-04 04:1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数除法》评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数除法》评课稿》。

第一篇:《分数除法》评课稿

《分数除法》评课稿

《分数除法》评课稿1

本节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运用此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归纳、交流的能力。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整堂课的节奏非常平稳,课堂很朴素,给人的感觉很真实。

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第一,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第二,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第三,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第四,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值得商榷之处:

第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本节课的内容是不是有点过多?感觉每个环节过渡得较快,成绩较差的学生有点跟不上来。

第二,学生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时,教师是否可以把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引导出来。

《分数除法》评课稿2

陆路老师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数学课,体现了高段数学课平实的特点,在安安静静的课堂氛围中,充分给予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感受纯数学的魅力,从中感受到陆路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陆路老师语言流畅,干脆利落,问题的指向性强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两位老师都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在应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同时,并能很好的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相结合,做到严谨和生动相结合,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达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总之,听完课后,深深感受到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认真反思我的工作,虚心向各位老师学习,特别是在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如何通过现有的教学设施高效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多作探索。

《分数除法》评课稿3

本次教师培训,聆听了于老师执教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邱老师用本色去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印象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1、深刻理解教材,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分数与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在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学生具有动手操作的学习技能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老师充分了解学情,以实际问题直接导入新课,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操作、探究中体验、感悟分数与除法两者的关系。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而这个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逐步提高的过程,绝不是教师一、二句话的讲述就可以完成的。邱老师把这一过程的认识同样以问题起疑,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在探究中感悟。

我感觉本节课的重点突出的还不太够,在点拨与除法的关系的时候教师要点拨到位,让学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效果。

《分数除法》评课稿4

本次学校组织的教研课,我听了郎老师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收获很大。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内容很简单,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郎老师组织教学很好。主要体现以下两点: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学中郎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得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2、在问题不断地解决与生成中探索新知识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本课中,郎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

《分数除法》评课稿5

听了陈老师执教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课,有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本节课的引入部分,陈老师就通过“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旧知——用分数乘法解决的问题,这一过程既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纷纷参与计算,又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这样既巧妙地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又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如果是已知体内所含的水分,你能求体重吗?”此时,陈老师又不露声色地将学生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题的呈现自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二、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

本节课中,陈老师非常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从引入题到新课的例题,再到练习题,每做一题,陈老师都要先让学生分析其数量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教学中,陈老师通过找关键句、单位“1”、说数量关系式和画线段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在指导学生画线段图的过程中,特别关注细节,她通过“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28千克画在哪儿?”“?标在哪儿?”等问题来帮助学生画线段图,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作图能力。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开拓思维

在新课教学中,陈老师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介绍方法的过程中,又让学生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建议:在试一试中,我个人认为,可以直接放手让学生解决,不用再像分析例题一样去分析,这样可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数除法》评课稿6

参加了小学数学听课评课的学习。两堂精彩的练习课带给我们不仅是教学的学习,更是教育思想智慧的碰撞,让我们受益匪浅。

高老师的《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最难忘的是,潘老师的笑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整堂课都是笑脸相迎,很坦然,透着一股大将之风。整堂课,潘老师特别注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先是通过男生女生人数的例子做一些基础练习,强调单位量乘以对应分率等于对应量。然后进一步做了喝矿泉水的例子,此处非常精彩,不仅是学生,而且让我们也明白了除了常规的方法,比较还可以比分率,也可以比单位“1”.一道题,潘老师挖得很深,多样化思想融入其中,令人佩服。接着利用条形图进行练习比较,原型为买衣服打折问题,其实是异曲同工,万变不离其宗。

总之,这两堂课都很好地诠释了“聚焦练习课例打造绿色课堂”的教学理念。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有层次的进行练习设计,贴近学生学情,聚焦练习难点,挖掘练习的生长点。希望以后这种活动多多开展,让我们成长更快。

《分数除法》评课稿7

今天上了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第一课时,这是第二次任老师听我的课,相比于两年前的青涩,自己在对一节课的把握能力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作为新教师,还是缺乏对一节课重难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还需要多多磨练自己,多听课、多上课,多听听有经验老师的建议与意见,让自己在听课、上课、评课中不断成长。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一句“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嘛?”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紧紧抓住新知的生长点展开教学,并由此引入新课,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在探究新知部分,我让学生们同桌合作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在发挥合作学习优势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在小结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明晰了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变中抓不变,从不变中找变,加深学生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之后我将例1的第二小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再次训练学生寻找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的环节中,我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旨在强化思路,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任老师在评课中首先肯定了我原本的教学设计,但在具体每一个环节的落实上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1.在新授部分讲解的条理不够清晰,似乎面面俱到都提到了,但显得有点乱,学生们听了之后可能还是一知半解。应从复习旧知中提炼出数量关系“体重×2/3=水分重量(成人),体重×4/5=水分重量(儿童)”,使学生明确数量关系的确定性,然后从条件中分析已知与未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结部分寻找异同不够突出重点,在突出数量关系不变的基础上应着重分析用乘法解决和用除法解决的区别——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不同,使学生明确两类题的不同之处,真正掌握解题思路。

3.在寻找数量关系的环节中可引导学生划出关键语句,学生已有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基础,据此列出数量关系应该不难。另外,在数量关系上应强调分率与分率对应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既可使学生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同时也为学习稍复杂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4.课堂中应给予学生更多说的机会,而不是教师主导,留给学生的只是倾听。在探究新知部分,同桌讨论完之后可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思路、寻找方法、小结异同。在练习1中可让学生任意选择一题同桌互说,这样既可解决课堂时间不够的问题,又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有说的机会。

任老师建议我再去重上这一课,但鉴于另外几个班都已上完这部分内容,因此我修改了自己原本的教案,在某些环节中详细注明了细节活动。作为新教师,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要抓住每一次这样的机会,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在不断地磨练中逐渐成长!

《分数除法》评课稿8

那天,我校开展数学教研活动,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师给我们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听了这节课,我感触良多,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上进行的,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从课题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方法,并小组内试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习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在汇报计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这部分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学习内容无法完成。

2、应该板书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第二篇:分数除法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评课稿

主评:王福元

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漆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下面我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同时,漆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漆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郭长有评: 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孙志忠评: 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在主动方面: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例如: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是提出问题:对于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你有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在此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权再次下放,即达到了强化重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再次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篇二:《分数除法》案例设计评课稿

《分数除法》案例设计评课稿 篇三:〈分数除法应用〉听评课记录

《分数除法应用题》听评课记录

一、复习

1、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

2、让学生说出三种数量关系。

3、点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的第一个问题。

小明体内所含的水分有28千克,占体重的,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

(2)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谁是单位“1”的数量,写出等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3)引导学生列方程解题。

2、同步练习:完成练习十第1题。学生用方程解答后,再指名分析解题思路。

3、解决例1的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他的体重是爸爸的,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画出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爸爸的体重×=小明的体重

(3)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解题过程。

(4)让不同解法的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4、归纳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解分数应用题时,如果分析句中的单位“1”是让我们求的,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5、同步练习:完成课本第3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再指名分析。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哪个条件是多余的,为什么?

四、总结

小黑板出示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关键、意义、解题方法。

评课:

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数学课,体现了高段数学课平实的特点,在安安静静的课堂氛围中,充分给予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感受纯数学的魅力。

越简单的课越难上,这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但简单的课不代表就随随便便的上,像这样一节课可以通读前后教材,挖掘能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联结点,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线段图这一部分的删剪有些可惜。

引入、新课环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课堂练习也富有针对性,但在大量习题重复操练的情况了,是否可以考虑转换方式,或许也可以让学生出题,变解决问题为提出问题。篇四:《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作者:段霞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4年第09期

摘 要:评了马梅莲老师讲的《分数与除法》一课。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

关键词:分数;除法;教学

一、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教学围绕教材上提供的例题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二、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

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范例讲授法等,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过度清新自然。

三、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本课中,马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操作的空间。在教学中,马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四、准确把握了分数和除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 1.合作探究把握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

两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___(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马教师的处理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2.练习达标十分到位 马老师的教学设计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符合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3.拓展延伸,方有尺度

马老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李静.改进评课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02).作者简介:段霞,女,1980年4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回民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篇五:分数除法应用题评课稿

《分数除法应用题》评课稿

《分数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李兆付老师从容不迫的气度、不疾不徐的语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李老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重难点突出,层层递进。课堂教学的安排,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启发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以练带讲的教学方法,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处理得较好。整节课安排有序,变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自然流畅。

听了李兆付老师执教的《分数除法》一课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值得我们老师共同学习:

一、用活教材

本节课中,李老师把教材上出示的新例题改编成学生已有知识的例题,大胆灵活的使用教材,使学生能够很快的从旧知过渡到新知。

二、找准新旧链接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解答,要会用方程解答,必须要能找出题中的单位“1”的量和数量关系,那么李老师在学习新知之前,先让学生复习找单位“1”和数量关系以及画线段图,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为旧知的迁移做好了铺垫。并在学习新知时通过与旧知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来为学生找切入点,我觉得这是一大亮点。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意义的构建,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时,李老师出示例题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基础上,再引导进行交流、验证。总之,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李老师能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探究,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在复习旧知的两个题中,我个人觉得应该交换一下,先由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过渡到改编的例题中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通过例1与其进行比较,这样衔接更紧密一些。

2、时间掌握不够好,由于前面用的时间较多,导致了后面的练习时间已经不够了。

3、能否在课堂评价方面加以改进,当学生回答正确或解答出现了错误,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学生很在乎老师的评价,这方面稍微欠缺了一些。

4、整节课,教师表现得很美,学生的表现弱了一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以上只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第三篇: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十一册中的内容,是整个阶段应用题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力戒传统中烦琐的分析和教条的死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作了以上的一些尝试,详细评析如下: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四篇:分数除法应用题评课稿

《分数除法应用题》评课稿

《分数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李兆付老师从容不迫的气度、不疾不徐的语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李老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重难点突出,层层递进。课堂教学的安排,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启发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以练带讲的教学方法,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处理得较好。整节课安排有序,变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自然流畅。

听了李兆付老师执教的《分数除法》一课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值得我们老师共同学习:

一、用活教材

本节课中,李老师把教材上出示的新例题改编成学生已有知识的例题,大胆灵活的使用教材,使学生能够很快的从旧知过渡到新知。

二、找准新旧链接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解答,要会用方程解答,必须要能找出题中的单位“1”的量和数量关系,那么李老师在学习新知之前,先让学生复习找单位“1”和数量关系以及画线段图,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为旧知的迁移做好了铺垫。并在学习新知时通过与旧知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来为学生找切入点,我觉得这是一大亮点。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意义的构建,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时,李老师出示例题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基础上,再引导进行交流、验证。总之,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李老师能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探究,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在复习旧知的两个题中,我个人觉得应该交换一下,先由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过渡到改编的例题中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通过例1与其进行比较,这样衔接更紧密一些。

2、时间掌握不够好,由于前面用的时间较多,导致了后面的练习时间已经不够了。

3、能否在课堂评价方面加以改进,当学生回答正确或解答出现了错误,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学生很在乎老师的评价,这方面稍微欠缺了一些。

4、整节课,教师表现得很美,学生的表现弱了一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以上只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第五篇: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

篇一:《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评课稿

主评:王福元

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漆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下面我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同时,漆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漆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郭长有评: 老师要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把分月饼换成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

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孙志忠评: 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在主动方面: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例如: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是提出问题:对于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你有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在此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权再次下放,即达到了强化重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再次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

篇二:《分数除法》案例设计评课稿 《分数除法》案例设计评课稿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篇三:《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张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下面我代表我们团队尝试用经典性评价的形式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我将从三性、三动提出张老师这节课的几个亮点:

1、知识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同时,张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

2、个性

张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

3、创造性

张老师团队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把分月饼换成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4、互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况较好。小组活动分工合理,井然有序。张老师这节课在动静转化设计得比较合理,小动()次,大动1次,使重点知识强化的次数攀升。让老师、学生在学习中融为一体,大家共同学习。

5、主动

整节课张老师较关注学生这一主体,适时放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代表上台汇报等形式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6、能动

学生能主动地回答问题,老师及时给予表扬,老师可以看到某些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时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也强烈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机。

我们团队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

1、在主动方面: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

例如: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

2、“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

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是提出问题:对于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你有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在此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权再次下放,即达到了强化重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再次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

篇四:分数与除法评课记录

一、亮点:

1、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老师能精心地准备课上所需要的图片:如蛋糕、苹果、梨子等,还用黑色的卡纸裁成长方形而后在上面写题目,并在纸的背面贴上磁铁,以方便上课题目的出示。从这一点上足可以看出老师课前是花了一定的心思。

2、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能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如课前创设了淘气生日,智慧老人为他送来了蛋糕,从而引出一个蛋糕要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几个蛋糕?这一问题让生进行探究。除此之外,分苹果、分梨等都是学生生活中非常多见的例子。这样让数学回到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

3、能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教师教态亲切,注意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4、重视方法的发现和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并及时总结规律。如通过1÷4 = 1/4; 8÷4 =8/4;3÷4=3/4等式子,你能说说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吗?从而让学生通过交流,自主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假分数与带分数互相转化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转化的方法。

二、不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分数的两种表示意义。如果在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时,问题的指向性能再明确一点,学生就能更快更及时的发现其中的规律,明了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分蛋糕、分苹果、分梨的过程,让学生在发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后,说清楚分数所表示的两种意义,那么这节课就会更完美。

篇五:小学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镇级教研评课稿

上午三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后两节课,都是从解决问题出发,紧扣了这次数学教研专题。我觉得上午的课有以下共同点:

一、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方法。

如段佳老师的《分数与除法》,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利用3个小圆片平均分成,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了3个块就是3133块,而3块的相当于1块的,也就是块。444414 像周凌鹤老师的《根据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通过三个典型的已知半径和高,直径和高,底面周长和高这样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小结出了求圆柱的表面积的一般方法,教会了学生思考问题。

再如庄芷荻老师的《统计》,一句“你会看统计图吗?”,点燃起学生想尝试看图的欲望,接着出示三城市男青年平均身高统计图,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信息。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然会告诉你,他是从哪里看到的信息。从而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标题、横轴、纵轴所表示的内容,总结也看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先看标题,再看横轴,后看纵轴。

我们知道,内隐的思维过程需要外显的语言传递,在这一过程中,正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了表达。

二、扎实了“四能”。

四能指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去我

们的教学往往重视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比如拿到一道题目,首先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然后再去解决问题,但周老师在教学例4(厨师帽)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在取近似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所以不得不分析按实际情况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所以在周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当然由于教师经验不足,有时对课堂生成的资源挖掘得不够,比如庄芷荻老师的《统计》,在第一个环节,当问到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班一共需要订制哪几种校服?学生的回答是:可以先量最矮的,再量最高的,这样就可以知道我们班一共需要订制哪几种校服,可能教师原先预设的答案是:可以制成统计表。当动态生成的资源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有点着急,以致于过早出示统计的学生身高,甚至都忘了交待学生填表。其实教师可以接着追问:那除了量最矮的和最高的,还有什么方法?一句话,轻轻带过,很自然地引回到学生填表这个环节来。

篇六:评课

评课——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与除法》 [ 2010-1-5 10:11:00 | by: liubo7989 ] 评刘老师的一节数学公开课 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与除法

一、结合具体的情境观察比较,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巩固练习时,加些判断题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利用充分的例子是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两者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使学生完全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假分数与带分数之间的互化方法并会正确进行互化。

三、结合了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技能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理解互化的方法并会正确进行互化应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刘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四、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1.提供丰富的素材,经历“数学化”过程。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是以具体可感的实物、图片为媒介,用动手操作为方式,在丰富的

表象的支撑下生成数学知识,是一个不断丰富感性积累,并逐步抽象、建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丰富数学学习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完善自己发现的结论,从文字表达、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经历从复杂到简洁,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2.问题寓于方法,内容承载思想。

数学学习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自然就寓于其中;学习内容则承载着数学思想。也就是说,数学知识本身仅仅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就分数与除法而言,笔者以为如果仅仅为得出一个关系式而进行教学,仅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实际上,借助于这个知识载体,我们还要关注蕴藏其中的归纳、比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分数与除法》教学评析听课记录

在周四的听课评课日里,五年级的毛清英老师执教了《分数与除法》一课,因为是同年段,所以更有发言权。通过听课有以下感受:

一、亮点:

1、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小毛老师能精心地准备课上所需要的图片:如蛋糕、苹果、梨子等,还用黑色的卡纸裁成长方形而后在上面写题目,并在纸的背面贴上磁铁,以方便上课题目的出示。从这一点上足可以看出她课前是花了一定的心思。

2、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能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如课前创设了淘气生日,智慧老人为他送来了蛋糕,从而引出一个蛋糕要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几个蛋糕?这一问题让生进行探究。除此之外,分苹果、分梨等都是学生生活中非常多见的例子。这样让数学回到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

3、能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教师教态亲切,注意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4、重视方法的发现和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并及时总结规律。如通过1÷4 = 1/4; 8÷4 =8/4;3÷4=3/4等式子,你能说说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吗?从而让学生通过交流,自主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假分数与带分数互相转化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转化的方法。

二、不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分数的两种表示意义。如果在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时,问题的指向性能再明确一点,学生就能更快更及时的发现其中的规律,明了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分蛋糕、分苹果、分梨的过程,让学

生在发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后,说清楚分数所表示的两种意义,那么这节课就会更完美。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1、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教学围绕教材上提供的例题老鼠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2、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范例讲授法等,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结构紧奏,逻辑性强,过度清新自然。

3、准确把握了分数和除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

4、巧妙整合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发远程教育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教育专家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待探究。

2、学生的错误也是比较好的教学资源,老师还应善于倾听学生的错因。如:才能更有利于帮助问题的解决。

3、练习有点儿欠缺,如学习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

4、从我们这儿的学生实际出发,教学内容是否有点多(探讨)。

《分数与除法》教学评析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历来是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很好地贯彻了教材编写意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探究——概括提升——综合应用等环节,实现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探索、推理、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初步体验。

为了有效地突破难点,例题里安排两次分饼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每人分得的块数是饼的块数÷分饼的人数,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发现规律。

第一次分饼活动,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在表现场景的图画里,能清楚看到饼的块数比分的人数少,每人分得的饼不满1块;在列出的算式里,被除数小于除数,商比1小。这些矛盾激起学生动手分一分的愿望。

交流两种分法,不仅得出每人分得块的结论,还要在第一种分法中理解3个块是块,在第二种分法中理解3块的是块。这些是分饼活动里的数学问题,是两种分法的本质区别。理解数学问题,能使分饼活动在头脑中留下清楚的印象。

二、层层递进,逐步概括,培养能力。

第二次分饼,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这次活动的特点是“想”出每人分得的块数,要在前一次分饼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每人分得3个块或3块的得出结果。

让学生观察3÷4=和3÷5=,从数学现象里发现规律,用两种形式表达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先用语言讲述和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在充分的交流中理解新知识。再写成字母组成的等式,并从除数不能是0,推断分数的分母不能是0,建立新知识的数学模型。两种表达形式,前一种具体详细,后一种概括简明,可以看成理解分数与除法关系的两个层次。

三、练习设计重视基础性、针对性、多样性、拓展性。

四、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商榷之处:

1、在几种不同的分法中要进一步说清是“一块一块分”还是“三块一起分”。

2、是否可以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区别。

3、最后一题可强调一下把“2千克”看作单位“1”。

分数与除法》 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郭老师上的“分数与除法”后,收获很大。凡教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老师都知道内容很简单,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郭老师组织教学很好。主要体现以下两抵点: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

学中郭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2、在问题不断地解决与生成中探索新知识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本课中,郭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

篇七:《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汉川市垌冢镇八一小学 李林波 上课人:杨 杰

评课人:李林波

这节课,杨老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充分体现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她着重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活动来让学生主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引导观察→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我觉得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从中我得到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具体概括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商不变的性质”复习引入,通过一组填空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再根据分数与除法德关系,引导学生把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的形式,从而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杨老师突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用三张同样大的长形纸折一张的、涂色等活动来探索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从而让学生发现规律,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创设情境,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老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比较观察三幅图的异同之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过程,从而证实变化的规律,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折涂,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不是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让学生观察三个图形来说明概念,降低了难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概念,这样概念形成过程十分清晰,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三、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

练习题的设计也是形式多样,富有层次性。老师说分母,学生说分子或老师说分子,学生说分母;“连续写出多个相等的分数”等都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调动了学生的多向思维,效果也不错.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与沟通。通过一组练习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知识的迁移,既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篇八: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生活中的比》是小学六年级的教学内容。“比”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概念,而《生活中的比》又是整个章节的起始篇章,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后面几节课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

从课题来看,本课的生活味儿很浓。赵王芳老师的教学设计就是抓住这一特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基本上遵循了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基本框架。整个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情境是抽象的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纽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出发点。赵王芳老师课始创设情境: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小时候帮妈妈做米饭竞然做成了米汤为例,引发学生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米饭做成米汤”所蕴含的数学问题,把同学们带入一种积极求知的境界。

二、充分钻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上的引入使用的是“淘气”的相片,而赵王芳老师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采用“贝贝熊”的卡通图片,为学生提供了更富有趣味的素材,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究,在学习中体验到一种自豪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

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赵老师引导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见到哪些比,并结合实际说说每个“比”的意义。这样的应用,学生有思考,有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商榷和建议

1、建议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到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去。本课的重点是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求比值的方法等,相对简单。不需要教师一味地讲解,假如赵老师创设一些与生活情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法得出结论。效果要好一些。既发挥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相处交流与合作,既注意了认知,也注意了情感态度的培养。

2、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和应用这一环节,在数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而赵老师上完这一节课后,学生可能会想:“既然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相比,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学习比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一上课老师就让我们研究照片像与不像的问题和‘比’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仍然不够清晰。建议当“比的意义“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模型后,继续延伸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用比表示。然后让学生利用新学知识再去解释“贝贝熊”图片像与不像的问题,达到“前呼后应”,落实数学知识的解释与应用。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学过了“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这一课与人教版中的《比的意义》实属同一内容,但从课题反映出:《生活中的比》的生活味浓一些,《比的意义》数学味更为偏重,这是我对教材的第一印象。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意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次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但是,在“图片的放大缩小”情境中学生能感受得到“比”的存在,而在“速度”和“水果价格”两个情境里,学生会认为直接“比速度”、“比单价”就可以了,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老师在上着一节课时,根据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对三个情境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究,终于使得学生理解了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相除的意思。之后,再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掌握比的读写,了解并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求比值的方法和比的书写形式,又引导学生对于比和分数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整个过程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1.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比的意义,让学生亲历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比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不过我觉得本节课需改进的地方也不少:1.教材中的情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置的,但是它们只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的依托和凭借,而不等于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学内容是大于教材的,教师的视野应该更开阔一些,而不要局限于这三个情境。教学时,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融入自己的智慧。必要时,我们可以改变教材,增设自己的情境来服务于教学。2.*老师虽引导学生对比与分数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却没有与除法进行比较。其实六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比较强,比与分数和除法是应该同时进行比较的,而且应该抽象到用字母表示它们的关系。3.对于第一个情境的探究耗时过多,使得后来赶进度蜻蜓点水。既然比值相当于除法的商,何不让学生练一练求比的比值呢?我的感悟:设计教学时应认真解读教材,确定课的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是为教材而教还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工作中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另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考虑到共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两个方面,立足长远,设计立体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的、有生机的课堂。

篇九:真分数和假分数评课稿

《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真假分数的意义、特征,能正确辨认真假分数。从部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来看,她真正能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紧围绕“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这一关键要素,通过小组合作,借助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以下几点:

一、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1、部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一致,比较全面、具体,而且教学目标都比较明确地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了保证,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得到了巩固和强化。

2、部老师对教材非常熟悉,能够灵活地驾奴教材,很准确地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围绕着重难点来展开,较好地突破了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设计清晰,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有梯度

1、部老师的课件设计很有实用,虽然不是很华丽,但很坦然、实在,这样的教学设计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让学生分心,每一步的教学环节都已经预设好,而且没有纰漏,想点哪里就点哪里,没有一点儿的出错。

2、部老师从复习旧知到转入新知识的学习,过渡非常地自然、衔接,一例接着一例,一练接着一练,层层深入,逐步突破重难点。

三、采用了研究式的学习活动和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发展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1、部老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

教学例

1、例2时,当学生用分数表示出各个图中的涂色部分以后,翁老师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谁大谁小呢?让学生独自探究,然后说出自己的发现,从而得出真假分数的概念。翁老师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很好地将真分数和假分数进行分。翁老师引导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分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从特殊到一般,理解并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自己得出应用的判断和结论。再引导学生将真分数和假分数与1作比较,使学生从直观上清晰地认识到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的特征,进一步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整节课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思路,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并能充分采用自学探究、集体交流的形式,使人人有所得,个个有收获。

2、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学习方式。⑴整堂课,部老师始终都十分注意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每个教学环节都指名学生填一填,分一分,说一说,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⑵在数形结合方面,部老师出示的图形很直观,让学生很容易找出比1小的分数、比1大或等于1的分数。

(3)注重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部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中抽象出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概括,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教学过程突出“标准”在分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1是真分数、假分数的分类标准这一点贯穿全课,经过多次的看、想、说、做,以1为标准将分数分为两大类的概念已深入学生的头脑之中,在课堂练习的多次运用反馈和课堂小结的知识梳理这两个环节中,又从运用和说理两个方面进行了强化。学生借助已有知识,颇有兴趣地参与和体验上述实践活动。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的学习环境,由表及里、由直观到抽象,加深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的认识,建立完整的分数概念。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保证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不同层次练习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篇十:《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1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的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分母如何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呢?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王老师在这节课教学中,沈老师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王老师设计的练习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习了新知识,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习小学数学公开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2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戴老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无可挑剔,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尽管是一堂旧教材的课,但在戴老师设计的课堂中,却让人欣喜的发现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旧教材与新理念的有机结合作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作用。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1.教材简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的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分母如何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呢?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2、教材处理

(1)坚持以本为本的原则,把教材中的陈述性教学为猜想与验证性发现。

(2)把总结式教学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探究性学习。

(3)以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化为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探究性学习。

2、教学过程

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商不变的性质”复习引入,通过一组练习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

在新授过程中,戴老师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 ——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 “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戴老师设计的练习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习了新知识,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习。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与传统的概念教学相比,有很大的改进,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对结论的记忆和模仿,而这节课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组组材料,让学生去观察、感悟,并且进行大胆猜想,进而又进行了验证。当学生验证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之后,教师并没有立即让学生去归纳,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感知的这一规律去写一组相等的分数,这样可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为后面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奠定了基础。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二、培养学生勇于猜想,大胆创新的精神。

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从而发展数学思维。本节课,当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情况后,先后鼓励学生猜测:分子、分母都乘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分母都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发现,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节课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数的大小有没有变化?然后在猜测与动手操作验证中,逐步感知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最后在概括与运用中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形成了清晰的认识。每一个活动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从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 听了喻莉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本节课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无可挑剔,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商不变的性质”复习引入,通过一组填空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再根据分数与除法德关系,引导学生把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的形式,从而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练习题的设计也是由浅入深,尤其是分数大小的比较中,“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怎样比较大小”时,让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

今天听了花老师《分数的性质》,不落俗套,与学生真诚对话,和谐互动,听后令人回味无穷。花老师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她通过引导观察→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我觉得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从中我得到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具体概括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本堂课中,教师通过创设老和尚分饼的教学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急于想知道三个和尚分得的饼是否一样多,促使学生动脑想,达到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目的。让学生感知分子不同,分母不同而大小却相同这一现象从而学生在思想上真正作好了探究新知的准备。

二、自主、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注重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教师就这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情节中,使学生随着情节的推进一步步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学得趣味盎然,意犹未尽。《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样的课堂是和谐 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三、及时练习,发展能力。

在练习设计方面,教师尽量给枯燥的练习赋予丰富多彩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同时也应注重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与开放性。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兴趣”对学习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竞赛活动更能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每一个神经细胞。

在课堂中设计了在一分钟之内写与相等的分数竞赛,强烈地刺激学生想一决高下的心理,从而更有效地掌握了知识。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发展了能力。

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能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求的空间,把探索、发现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力图让学生在开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参与学习。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的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分母如何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呢?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商不变的性质”复习引入,通过填空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引导学生把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的形式,再通过学习例题,观察和比较大小,从而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王老师这节课充分运用资源视听和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积累,使 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唐僧分西瓜”复习引入,通过练习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

在新授过程中,王老师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 ——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 “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杜家小学 黄淑珍

李老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无可挑剔,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尽管是一堂旧教材的课,但在李老师设计的课堂中,却让人欣喜的发现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旧教材与新理念的有机结合作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作用。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商不变的性质”复习引入,通过一组练习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

在新授过程中,李老师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 ——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

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 “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老师老师设计的练习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习了新知识,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习

篇十一:一年级评课稿 一年级评课稿

杨玲芳

本周听了五年级六位老师的数学课,感触颇深。各位老师为我们展现了风格各异的“同课异构”示范课型。有的教学设计巧妙,有的讲解清晰,有的练习设计精巧。他们都能认真备课,制作出丰富有趣、形象生动的课件,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课前的导入,到新课的探究,直至练习,每个环节都很紧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真分数、假分数概念掌握牢固,判断准确,迅速。可以说突破了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在我代表一年级对本周举行的同课异构课型《真分数与假分数》数学观摩课做评课发言。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1、张老师的这节课,在深刻体会教材意图,准确把握知识前后联系的前提下,突出了创新教学的特点,特别是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操作活动、分类形式,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真分数、假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真分数、假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充分体现了“探索性学习”的优越性,本节课即有结论的推导又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张老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他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真分数和假分数概念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我的觉得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张老师在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这一教学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概念归纳-概念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拼出不同的分数,写出不同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观察说出这些分数的特点,进而总结归纳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知,在新概念的导入过程中,张老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本节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张老师借助教材提供的直观素材,写出分数后,引导学生将这些分数进行分类,让学生观察这些分数的特点,总结归纳出判断真分数和假分数的依据:(1)分子比分母小(2)分子比分母大(3)分子等于分母。并揭示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在揭示两个概念后,张老师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数轴上的点,进一步帮助学生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观察真分数与假分数都与单位“1”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张老师虽然普通话不是太流利,但并不影响他的教学水平,整节课思路清晰,语言简洁

明了,教材熟悉,有很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环节紧凑,题型设计全面典型,是一堂值得我们学习的示范课。

2、张老师这节课教学环节齐全,条理清楚,语言流畅,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练习题型设计典型,全面,容量也很大。但是由于张老师初上讲台,经验不足,教学过程中难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出示数轴,让学生把真分数和假分数标在数轴上。由于学生对数轴的认识不是很清晰,把数轴跟线段混淆了,因此在独立完成此题时有一定难度。有些学生只是象在线段上标分数一样,找到一个点就标上了,而没有考虑数轴上的数字是逐渐增大的,比如,1/3应该标在1/6后面,可有些学生在0-1之间分的6份中,把1/3标在了1/6的前面。如果在此题的处理上,先让学生弄清楚数轴和线段的区别,并且教师讲解其中两个分数如何在数轴上找点,这样,学生就会少走弯路,而且对数轴也会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张老师语速太快,讲解太多,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快节奏性的,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概念的讲解上不够彻底,重点不够突出。

3、熊老师这节课,教学环节齐全,语言清晰,讲解清楚,重难点突出,时间把握很好,教学效果很明显。给我的整体感觉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准备足、容量大、课堂实。整节课练习题题型多样、典型,有强度,有深度,由易到难,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纵观整个教学,教学层次分明,每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明确,实效性强,在师生互动中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整节课注重教与学的交融,组织学生进行

有效学习。课堂气氛活而不乱,教学节奏简单明快,每个环节都很到位,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中,理解、掌握本课的重难点。本节课也注重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在教学真假分数的概念时,恰当地利用生活中的母子关系,形象的比喻,一下淡化了概念的深度和难度,化难为易,做到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变“课堂教学”为“课题生活”。熊老师在练习让学生给分数分类并说出依据时,让全班朗读判断并说出依据,我认为这个环节设计得好。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无疑是强调多读。语文课需要朗读,数学课也需要朗读。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走向了“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型之路。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还是应该有适时的朗读比较好。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通过计算分数值判断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与1的关系这一环节虽然很直观,但是太费时间,是不是应该让学生口头试商估算结果,这样也许会简化这一环节的难度,分数值不是准确值应该用约等号。在计算11/10的分数值时,计算结果是101,出现错误,这可能是因为制作课件时的疏忽。

4、焦老师这节课,本节课在教法上突出了合作学习。本节课以实践操作为切入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通过写分数、做分数、分类、合作探究等实际活动,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在操作探索中,认识、理解了新知,使学生能具体的感受真分数、假分数。整节课焦老师自始自终态度和

蔼亲切,师生关系融洽,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刚上课就提问:学过的分数中你喜欢哪些分数?用学生的学具时教者说:把你的借一下,都体现了尊重学生师生平等这一原则。满脸的微笑、商量的语气、期待的眼神、正面的鼓励,展现了亲切的态度,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运用了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数学形象化、现实化,这样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动手操作过程用时较多,留给后面教学环节的时间较少,致使时间前松后紧,淡化了本节课的重点。如果在前面能挤一点时间留给后面的教学,也许效果会好一些。

5、畅老师这节课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干净利落。她语言亲切,态度和蔼,对学生辅导很有耐心,感觉她身上有一种大学教授的风采。整节课放手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发现、总结归纳,教者适时点拨。这节课在环节设置上别具一格,与前面几位老师的风格截然不同。在时间安排上显得前松后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是在课堂组织上再多下点功夫会更好。

6、刘老师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启发教学好,把启发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课件制作精美、形象、直观,环节设置齐全。宽松的氛围、愉快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但刘老师在用词上有些欠准确,如根据分数的外形特点分类等一些用词,对于学生很抽象,要是说成根据分子分母的大小关系分类就比较具体,学生也很容易理解。课堂上讲解有点多,显得语言不够简 洁。

总之听了这六位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由于对于高年级的数学教材比较生疏,评课过程中难免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最后提点小建议,由于《真分数和假分数》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简单和单一,应该说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以我认为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课堂上充分放手,让学生挑大梁,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下载《分数除法》评课稿[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数除法》评课稿[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评课稿.

    评课稿 中心发言人:林燕儒 今天非常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听郑老师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教学课,这节应用题的教学是一节非常扎实的日常教学课,郑老师能正确把握本节课......

    〈分数除法应用〉听评课记录

    《分数除法应用题》听评课记录 一、复习1、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 2、让学生说出三种数量关系。 3、点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的第一个问题。 小明体内所含......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刘小弘 2017年10月13日 听了王老师的课受益匪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一、时间把握到位,每个环节的分配时间都恰到好处,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很好。......

    《分数混合运算》评课稿

    《分数乘法》评课稿 评课人:王琳 李老师的《分数乘法的应用题》教学课,是一节非常扎实的教学课,他能正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注重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分数的认识评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三位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

    今天,我们听了由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这一课,让我们觉得很有收获,下面就这一节课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该老师的课给我总的感觉是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师生互动,课堂氛围......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

    《分 数 的 意 义》评 课 稿 6月8日,我校三位教师在团四小听了包钢一小王晓明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这一课,让我们觉得很有收获,下面就这一节课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我与大家交流的课例是毛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这一节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范畴中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