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升华和凝华的教学实录
本单元第五课时教学实录
(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四节)
课 题:升华和凝华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能说出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凝华时要放出热量,并且能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本节课的实录片段。
师:从前面的学习知道,物质一般以哪3种状态存在? 生:固态、液态、气态.
师:这3种状态之间可进行哪些物态变化呢?吸、放热情况如何呢? 生:固态—液态,熔化(吸热);液态—固态,凝固(放热);液态—气态,汽化(吸热);气态—液态,液化(放热)[投影物质的三态变化图(略)] 师:那么,物质能否直接从固态和气态之间转化呢?
也就是说:1)物质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而不经过熔化过程? 2)物质能不能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而不经过凝固过程? 生:能/不能
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ppt呈现灯泡发黑的图片)
师:灯泡为什么会变黑?请大家仔细观察:灯内有钨丝,钨丝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钨丝是什么状态? 生:固态
师:原来新买的灯泡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想一想:看见这只灯泡,你有什么问题? 生1: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生2: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
师:很好。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实验,这个玻璃器皿中的是碘,大家看一下,里面的碘是什么状态? 生:固态
师:我如果把玻璃器皿在火上加热,同学们猜猜看,固态碘会变成什么状态呢?(绝大部分学生猜变成气态,有少数同学猜变成液态。)
师:那么让我们来试试看。注意,同学们要观察清楚实验前是什么现象,实验中你又看到什么现象,实验后你又看到什么现象。注意:这里用碘升华的实验仪来做,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实验仪的一端,观察它的另一端及侧壁。实验应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做实验时请大家做好实验探究记录 实验探究记录如下;
1、实验前,在烧杯里你观察到 什么 ?
猜想把碘加热会 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给玻璃容器里的碘加热,杯中看到什么现象?
3、停止加热,在玻璃容器壁、顶部和底部看到了什么现象?
4、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5、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
师:(实验)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紫色越来越来浓。师:紫色的是什么?
生:气体(教师补充是碘蒸气)
师:现在我停止加热,大家注意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生:紫色变浅,变成固态碘。
师:很好。这实验当中物态变化的情况怎么样的?
生:原先酒精灯加热时是固态变成气态,熄灭酒精灯后是气态变成固态。
师:好的。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回答的也很好.我们把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师: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这说明了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也就是升华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生:吸热
师:同理,熄灭酒精灯之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也就是凝华是吸热还是放热? 生:放热
师:好,说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下面我们回到讨论题: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后,其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
生:灯丝在高温下工作时升华成钨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壁凝华而成
。。。。。。
在该教材中,第四章是学生开始更多的接触物理方面的知识。前面已经研究了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学习升华和凝华后,对物态变化知识会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这一节教材是物态变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人是新教师,又是第一次接触新教材,要上好本节课,除了虚心向学科师傅请教,我做到了充分备课,即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生,由于上课进度的关系,我没有在其它班试讲,但总体感觉这节课上得还可以。
什么叫升华和凝华?为了尽可能防止学生出现物态变化概念的混乱,在这两个概念引入之前,我先引导学生对前面出现的物态变化进行复习回顾,在课程中以发黑的灯泡引入,一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的想象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强烈欲望。我认为这些12、13岁的初一学生,对学习科学有浓厚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应注意将其不断上升为学习的兴趣和志趣.再者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会有正确的认识,因此需要纠正学生对直接经验的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设置“发黑的灯泡为什么会变黑”这一悬念之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被很好得调动起来。在学生对该现象进行假设之后,接着就很自然地导入科学探究的第三步:设计实验方案并积极实验。在上课过程中借助碘的升华凝华实验仪,能很好的说明本节课所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在此实验之前要有铺垫,前奏要吹足,做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的实验现象,主要是观察实验前后的物态变化。不加引导的话,学生会盲目,为了玩而做实验,从而降低课堂效率。在本学期的各次实验中,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实验比较难上,为什么呢?实验课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如果教师准备得不充分或前奏不足,那我们不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这个实验老师是让我们干什么呢?我需要怎么做呢?这样子学生举步维艰,为了实验而实验,达不到课堂效果。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给他们以明确的实验目的和操作过程。为了更有目的性,我除了在课堂中适时提问,积极引导之外,我还设计了实验探究记录单,人手一份,以便学生观察的时候及时记录信息。此外,我积极设计营造民主、互动的教学氛围,在探究升华和凝华的实验中,学生能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做完实验后,再回到发黑的灯泡,收到良好的效果。之后引出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发言积极踊跃,配合很好。
此外,我还比较注重追问。本次实验的讨论中,我设计一些有关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和吸放热的问题,并能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的加以分析和评论,让学生评论正确与否,效果比较好。小小的追问能带给学生深一层次的思考,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不正是如此吗?老师给学生出难题,我认为是挺好。但要出到恰到好处却是件难事。问题引发的学生的思维碰撞,带给学生的是他们对知识的独立思考。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利用课件展示物态变化的生活常见例子,能很好地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观察生活的能力。
我感觉上课过程中的不足是在做实验的时候我没有充分交代实验仪的使用注意事项,即加热底部,而不是旁侧。实验中,有部分学生是加热侧部的,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有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我上课的语
速有点快,对于理解能力偏下的同学可能不能很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还有一点是物理术语的严谨性不能很好的体现,比方说物质的三态变化中,“态”是指物质的状态,我提问时偶尔会问:“这是什么态?”其实严格来说,应该这样提问:“这是什么状态?”对于初学者来说,用语规范很重要,老师当然要率先垂范。总的来说,这一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得到了比较好的落实,和以往相比我比较重视了过程方法,对于知识的呈现没有一味的抛知识点,而是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分析逐步呈现知识,让同学们自己形成的认知。我觉得这是自己有进步的地方。我想新教师只要能虚心想老教师请教,再加上充分备课,那就没有上不好的科学课。
第二篇:《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加热碘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从而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再联系实际分析一些自然现象,理解升华吸热、凝华放热,以及它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教学目标:、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小组活动、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具:收集的文字资料。
2、实验仪器:烧瓶、酒精灯、棉线、碘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实验法、例举法。
学法: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3分钟)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4、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直接转变呢?举例说明。
二、探究新知(30分钟)
<一>教师引导:
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2)什么是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吸热过程。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二>学生交流、讨论:
1.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在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的内表面会有冰花。
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
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冰棍外表的“白粉”
烧黑的灯泡
自然界中霜的形成
2生产、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1)播撒干冰人工降雨
(2)舞台制造白雾
(3)利用卫生球除虫
三、教学小结:(7分钟)
四、堂练习:(10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本内容。
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五、作业布置:
炎热的夏天,小亮从冰箱里取出一根冰棒,发现包装纸上附有一些小冰晶,打开包装之后,看到冰棒在冒“白气”,一会儿冰棒便成了冰水,根据此情景请你提出一个关于物态变化的问题并回答。
第三篇: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有了一些物态变化的知识,直接通过设问引入新课。升华和凝华现象虽然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但是这些现象比较缓慢,难以被学生直接看到,看到的只是结果。在形成的过程中是否需要经过液态这个过程不是很清楚,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首先安排了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观察、分析实验,让学生亲自领悟到固态与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变,从而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再通过举例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的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教学的难点:认识升华和凝华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物理有浓厚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应注意将其不断上升为学习的兴趣和志趣。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因此需要纠正学生对直接经验的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学生已经学习了汽化和液化、熔解和凝固,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需注意辨析各种物态变化间的区别及研究方法的相似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和分析论证的过程,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分析物理过程及其原理的思维方法,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与师生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加深师生间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升华和凝华是十分重要的物理现象和有广泛的应用,体会研究升华和凝华的重要价值。
(四)、教学资源准备:
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锥形瓶、瓶塞、小松枝、樟脑丸粉末、火柴、放大镜、小烧杯、碘、光屏、玻璃片、课件(人工降雨动画等)、投影设备、教科书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师:从前面的学习知道,物质一般以哪3种状态存在? 生:固态、液态、气态。
师:这3种状态之间可进行哪些物态变化呢?吸、放热情况如何呢? 生:液态与气态之间有: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固态与液态之间有: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2、提出猜想(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师: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能否不经过液态直接相互转化呢?不妨可以猜想一下。[板书课题:升华和凝华] 生猜想:能。
一、升华和凝华
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用实验探究。
师:实验探究的内容是什么呢? 生:探究固态和气态能否不经过液态直接相互转化。(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方案)师:请大家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交流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老师巡视指导。然后,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师生共同评估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通过适当的补充、修正和完善,最后确定实验方案:(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固态和气态能否直接发生物态变化。
(2)实验器材:樟脑丸粉、锥形瓶、石棉网、酒精灯、小松枝、火柴、三角架、放大镜等。(3)实验步骤:①在锥形瓶内放入适量的樟脑丸粉,并平铺在瓶底;②将小松枝插入锥形瓶内,并加上盖子;③用酒精灯缓慢加热;④加热一段时间后,撤去酒精灯。
(4)实验中注意观察的现象:①缓慢加热过程中,观察锥形瓶底部樟脑丸粉的状态变化;观察瓶内有何现象发生?②停止加热冷却时,仔细观察锥形瓶壁及松枝上有何现象发生? 学生实验: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交流各小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结论:固态和气态可以不经过液态直接相互转化。
分析论证: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板书]
二、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师:升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请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生:在实验过程中用酒精灯进行加热,说明升华过程要吸热。师:凝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请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生:升华过程结束后,把酒精灯撤去,气态物质向外放热后凝华成固态物质,所以凝华过程要放热。
三、知识应用
1、人工降雨:干冰到雨经历了三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溶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小水珠的重力大于上升气流产生的浮力时,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2、舞台上白雾的形成:干冰粉喷洒到舞台上,迅速升华降温,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来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列举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同学举的例子最多?学生小组讨论,各小组交流列举的现象。教师启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留心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做一个有心人。
四、课堂练习
1、严冬的早晨,可发现玻璃窗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A.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溶剂化物化成小水珠,再凝固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C.室内的水蒸汽向玻璃放热凝华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室内的水蒸汽向玻璃放热凝华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2、用飞机向云层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一种 人工降雨的方法。下 列出几个物态变化的过程: a.干冰迅速吸热升华 b.干冰吸热熔化
c.云层中水蒸汽遇冷液化为雨滴 d.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 e.水蒸气以干冰为核心凝结成雨滴 f.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熔化成雨滴
在这种人工降雨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为()
A.a c
B.a d f
C.b c
D.e
3、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4、据《北京晚报》报道:2001年5月,阴天,气温约为一15℃,在新疆罗布泊沙漠上覆盖着约5~10 cm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
①请你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什么现象? ②说出你的推测依据.
5、冻肉出冷库后比进冷库时重,这是为什么 ?
6、夏天,小明为了解渴,去买一支冰棒。售货员从冰柜里拿出冰棒,小明发觉硬梆梆的冰棒上沾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就冒“烟”;他把这支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
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论证,学习了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规律及其应用,大家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本身,还学到了一些科学研究方法,感受了物理知识的科学价值。
本课为这一章的难点,我主要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霜的形成过程,来加固学生对升华凝华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对物态变化上的不同,认知分析明了概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节课是物态变化里最不常见的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来形象地将升华凝华呈现给学生,而对于窗花的形成,要引导学生去想象,由看不见的水蒸气凝华形成,并且在窗户的内侧。对于干冰的升华吸热的实验有条件还是做一下,因为学生一来不知道干冰,再来都会认为它会熔化。
第四篇: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三道通镇中学代云波
一、教学设计反思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因此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趁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介绍干冰的作用,引发学生探究舞台上的烟雾之谜,利用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有力的解释,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一节课的内容在实验探究和对熟悉的现象的探究中掌握,再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将整章的知识串在一起,使学生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避免概念的混淆。
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安排的比较适当,知识连接的较为妥当,学生比较容易地得出了结论,对现象也能利用本节的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但设计时如加上人工造“雪”实验、为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再进行两个有趣的活动:一是观看“两件衣服的对话”的动画(冬天,两件冰冻的衣服分别在太阳下、阴凉处),再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并没有经过液态;二是竞说升华和凝华现象,谁说对一个,课件上就显示出来,并有鼓励性的评语。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理解的更好。
二、教学过程反思
从引课到进行新课教学到整节课结束整个环节的过渡还是很顺畅。但在进行实验时实验要求不到位,致使有一组学生的实验仪器炸裂,引起学生的骚动,处理事故时耽误了一些时间致使实验时间过长,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避免。讨论舞台烟雾之谜时间过长,使练习时间显得非常紧张,思考题没有做完,显得教学过程不够完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说得过多,应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说,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
三、教学成败
升华和凝华两个内容知识量不多,教学大纲没有做过高的要求,应该也是从观察实验入手,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丰富学生的知识,认识物态变化的特点。本节课中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是成功的,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虽然常见但学生并不太熟悉,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取得很好的效果。探究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对熟悉的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更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习题的安排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习题课处理疑难问题做准备。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而本节课的设计正是从这点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较好。
第五篇:升华和凝华教学案例
升华和凝华教学案例
三道通镇中学
代云波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结构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2).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3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探究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相信科学, 破除迷信思想。【教学重点】
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教学难点 】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要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教学过程 】
1、情景引入,设问
烈日当空,久旱无雨,为了解决旱情,在过去人们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现在,派出几架飞机在高空投撤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间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问:“这种固态物质是什么呢?它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雨形成?”引起学生兴趣,激发热爱科学、破除迷信思想。
2、导入新课,猜想
a.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b.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c.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实现相互转变呢?
(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能.3.学生实验探究(1)人造“雪景”:在封闭烧瓶中插有小树枝,内放一些樟脑丸粉末.微微加热后停止加热,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
(2)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
①出示装在瓶里的几粒碘,让学生观察碘的状态、颜色,问:给碘加热,碘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会变吗?停止加热,又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又会变吗?让学生猜想,将有代表性的发言写在一边。
②由学生设计实验,包括器材。
对学生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共同筛选出较优的方案。③学生实验探究
让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让学生观察。问:
你看到试管中有什么现象?(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
问:
此时有没有液态的碘产生?你如何验证?
演示:试管倾斜,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有紫色气体逸出,无液体流动)移去酒精灯,试管正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细小的冰粒形成,无液体流下)
5、学生交流结果,处理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用酒精灯加热;碘蒸气和樟脑丸气体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用酒精灯加热,而是对外放热。
6、学生举例,交流,评估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的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对学生的举例,积极参与给予鼓励,同时教育学生要留心身边的物理现象(雪、霜、冰雹的形成,冰冻衣服也会干,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樟脑丸逐渐变小、消失、有气味等)
7、知识应用
让学生解释“科学世界”和人工降雨中的物态变化,教师作评价并统一观点,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给食品降温,在舞台上制造“白雾”等。
8、巩固练习,创新迁移。
①用久了日光灯管(或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②“潮湿的衣服干了”与“寒冬冰冻的衣服干了”是否一样? ③樟脑丸在空气中会变小,这是什么物态变化?
④窗户上的冰花这是什么物态变化,它一般在窗户的哪一侧?
9、小结
结合STS进行小结.10 板书设计
四
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
(2)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放热
(3)升华和凝华是互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