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教师的成长之路5篇

时间:2019-05-12 18:3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反思--教师的成长之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反思--教师的成长之路》。

第一篇:教学反思--教师的成长之路

教学反思———教师成长之路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反思些什么?怎样反思?我谈一点体会。

“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反思意识人类早就有之,“反求诸已,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而当今社会反思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何况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不断尝试应用反思,发现问题,消去弊端,得教益,即“借石攻玉”。

新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为我们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机遇和挑战并存。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处理学科课程与教学遇到的许多问题,例如:究竟是“教材为本”还是“标准为本”?教材设计如何才能摆脱“新瓶装旧酒”的尴尬?嘴上讲“知识是自我建构的产物”,但实际上是“灌输”为主的课堂风景线又有多少改观呢?等,这些问题都是很值得引起思考的现实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然而新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要做这样的角色,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造,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

一、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重视教学前的反思。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什么。”这说明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尤其重要。而且新课程标准同样非常关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去探求新知。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充分地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的调整,能够预设到学生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中反思,具有监控性。

课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后,教学中所出现的情况越来越有挑战性、常常出人意外。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其次,课堂教学是在动态中生成,在动态中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课中反思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

三、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请保留此标记。)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固然重要。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地课后反思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那么课后反思思什么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件,而是以一种参考揭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是课程的使用者、建设者、开发者。因此,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时候,可以把这些内容在课后反思中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合理的建议,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2、教学片段赏析

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及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自主评价等),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要善于记录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碰撞的火化”,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当出现了这些意想不到的高潮时,作为教师就要记录下来加以研究,并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案例分析技术,开展教科研工作。

3、教学的“败笔”之处

成功的课堂教育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在课后,教师必须审视自己处理不当的环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最佳结合点,提出整改措施及教学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教学中学生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一节课下来,老师们常常交流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值得赞赏的东西,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对这些独到的见解加以赞赏和激励,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因此,把它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血液。

5、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情景的创设是否有效果?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问题的提出是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否有价值?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总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我感到我们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灵感,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就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帮助自己不断成长。

第二篇:教学反思-教师成长之路

教学反思—教师成长之路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反思些什么?怎样反思?我谈一点体会。

“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反思意识人类早就有之,“反求诸已,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而当今社会反思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何况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不断尝试应用反思,发现问题,消去弊端,得教益,即“借石攻玉”。

新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为我们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机遇和挑战并存。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处理学科课程与教学遇到的许多问题,例如:究竟是“教材为本”还是“标准为本”?教材设计如何才能摆脱“新瓶装旧酒”的尴尬?嘴上讲“知识是自我建构的产物”,但实际上是“灌输”为主的课堂风景线又有多少改观呢?等,这些问题都是很值得引起思考的现实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然而新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要做这样的角色,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造,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

一、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重视教学前的反思。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什么。”这说明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尤其重要。而且新课程标准同样非常关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去探求新知。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充分地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的调整,能够预设到学生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中反思,具有监控性。

课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后,教学中所出现的情况越来 1

越有挑战性、常常出人意外。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其次,课堂教学是在动态中生成,在动态中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课中反思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

三、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固然重要。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地课后反思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那么课后反思思什么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件,而是以一种参考揭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是课程的使用者、建设者、开发者。因此,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时候,可以把这些内容在课后反思中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合理的建议,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2、教学片段赏析

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及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自主评价等),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要善于记录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碰撞的火化”,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当出现了这些意想不到的高潮时,作为教师就要记录下来加以研究,并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案例分析技术,开展教科研工作。

2、教学的“败笔”之处

成功的课堂教育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在课后,教师必须审视自己处理不当的环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对自己所

提出的问题,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最佳结合点,提出整改措施及教学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教学中学生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一节课下来,老师们常常交流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值得赞赏的东西,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对这些独到的见解加以赞赏和激励,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因此,把它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血液。

5、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情景的创设是否有效果?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问题的提出是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否有价值?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总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我感到我们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灵感,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就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帮助自己不断成长。

反思教学究竟反思什么?

美国凯瑟琳·福斯纳特指出:“学习是一种建构的活动,教学是强化与丰富发展的促进性过程。”①教师应该理性地、自觉地参与到自己的教学反思行为中去,像医生反省病人呈现出来的症状和其他问题一样,诊断教学中的不满意症状,从而调整教学方法。

1、反思平时的教学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自觉不自觉的根据自身的教学观念与理论素养实施教学。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结合系统的理论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更新观念要从多角度、多思维来看问题。要学会“从下看上”,即从“学”的角度看问题。从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发展的能力和素质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此为出发点来反思“教”的行为、“教”的目的和“教”的思想。要学会“从高看下”,即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角度看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还要学会“从前看后”或“从后看前”,用未来的眼光看待教育改革,来观察教育现状,来反思教育问题。

2、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学设计要考虑因人、因材施教,而不能因教而学;要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适切性,不断探求教学目标、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以不断改进实际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3、反思对学生的评价

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评价用语。激励性、发展性的评价是调控课堂的一种手段。有时课前教师对问题的答案作了预设评价,往往因课堂情境的变化而失去针对性。因此教师应具有应变性和随机的可塑性。无论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教学应有效地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评价课后学生作业的批语。恰当地给学生的作业写上批语,不仅传递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指导意见,而且融洽了师生的感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赞扬性的语言:“你爱看课外书,知识面宽,平时作业语言表述流畅、生动”。鼓励性的语言:“先不求多,写了就好,逐渐增多,很快与一般同学拉平”。还可以用启发式、指导式的语言,等等。

学期结束成绩报告单的评语。好的评语能触摸到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去自觉克服自身的弱点。因此,教师要以肯定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评语,如“用你那双充满绘画才能的双手在学校举行的艺术节里为班级争得了荣誉。要以肯定学生的主要行为表现和进步为评语,如“每一次班会课,你都要付出很多,从找材料、帮助同学练习等,你都是那样尽心尽力„„”。要以肯定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评语,如“你很有忍耐性,那一次老师错怪了你,你还是笑眯眯的„„”。要以指出今后应努力的方向为评语,如“老师真为你高兴!因为你交上了‘书’这个好朋友,愿你永远在书的海洋里畅游”等。

4、在反思中寻找新的教学模式

①日常教学的超常课堂模式。平时教师上完一节课后,都是根据教学中所得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案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就拿我们《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课堂,教师比较重视课前的情境设置和图片的运用。从听同行的课中发现,新教材刚实施时,课堂中把图片、音乐、诗歌等融入教学中,学生感到新奇,参与的积极性挺高的。四年过去了,教学模式没有多大变化,教师麻木,学生淡薄。有一次,笔者路过初一教室的门口,看见一位英语外教站在讲台桌前弹奏吉他,我对此产生好奇,课后询问了该班的学生,外教在上什么课,学生回答:“外教在指导我们写作”。由此可见,国外的教学方法比我们先进。这样的情境教学效果自然比我们死板、静态的文字、图片效果要好。日常性的教学工作,不能人云亦云,真正要提高课

堂教学的效果,教师不妨去学一学外教老师的教学模式。古人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②教师自己与自己对话交流。通常的公开课、观摩课都是自己设计,大家商讨,试教几次,修改几次,集中了集体的智慧。这种校本教研的经验值得推广的原因是因为有听课者的意见、学生的反馈、专家的引领等。还有一种,笔者认为最推崇的就是通过教学录像,把自己上的一堂课用录像拍下来,课后自己观看自己上课。再去同伴那里听一听她是怎样上的,然后回来再修改。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自己与自己对话,可以明自己的缺点,同他人相比可以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所以,这种方法的效果很好。

反思性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背景,也不能脱离教师自身的生活经验,既要注重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又要考虑满足学生最需要的知识。实际上,反思性教学的实质是教师的学习过程、发展过程。

在回顾的过程中要注意:

一、要及时,这是因为人的记忆是受时间限制的,所以在讲完一节课或一篇文章时,趁自己记忆犹新感受最深时就进行回顾反思。

二、要认真地将授课过程回顾一遍,实事求是,不做表面文章,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认识问题,找到问题根源,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

三、要搞一些调查,教学过程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课后要及时反馈,这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通过认真的回顾和反思,将自己的感受用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称之为“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

它既是往复教学的一面镜子,又是教学实践的经验体现,是最符合实际的自编“教参”。怎样写好课后教学小结呢?我认为:

一要写真情实感,不写“官话”、“套话”,因为写小结的目的不是给别人看的。

二要敢于剖析自己,不怕丑,总结成功的经验,发扬光大,记录自己的失败和教训,可以吃一堑长一智。

三要有重点,要将真正有借鉴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不要面面俱到泛泛地写过程。

四要坚持经常,形成习惯,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五要言简意该不要长篇大论,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坚持数年,必有所得。

第三篇:反思——铺就教师成长之路

反思——铺就教师成长之路

海石湾幼儿园 鞠桂娟

内容摘要: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师只有提高反思能力,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须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常反思,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关键词:反思 成长 智慧 失败 再教设计 取长补短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可见,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幼互动机制及幼儿学习新方式。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反思,我归纳了如下几点:

一、反思成功 精益求精

教师在教学之前会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花费大量的心思,作好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上,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和不断深入,师幼互动引起情感的交融与共鸣,往往会突发奇想,突然产生一些灵感.智慧火花会突然闪现,有时你也并且运用这突如其来的想法或灵感,创造出与你预先的教学设计完全不同的教学策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若不及时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果将这些灵感及时记录下来,它们就象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再融入自己的感受、思考,将它们串连起来,那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链,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大有好处。

记得去年听上海学科带头人吴佳瑛老师的讲座,从她的成长经历,我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绝不是偶然的,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她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勤于反思,年轻时的她常常录下自己的教学活动,课后回放、揣摩,以不断调整自己的回应策略,提升教学机智;园长要求老师一周写一页反思,她却写了满满几页教学的得与失;她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认真记录、整理、揣摩。很多人问她成功的经验,她说除了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多看、多问外,还要学会反思,她每次活动过后都会翻看记录、思考材料和教育方法的调整。

二、反思失败 日臻完善

一个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处理,一种处理不当的教学方法、一种比较沉闷的课堂氛围、一种对幼儿学习创造积极性的一次挫伤、一种期待精彩而现实糟糕的一个教学设计、一种课堂中始料未及的失误败笔都会使我们的教学发挥失常,留下遗憾。教学中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如果对它们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地反思、探究和剖析,可以帮助你查找根源、寻求对策、总结教训,在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日臻完善。

记得我曾经设计一节音乐活动《红旗飘飘》,是培养孩子热爱祖

国,热爱国旗的情感,重点学唱歌曲“国旗多美丽”。当时为了使幼儿更直观的体会国旗,我做了多媒体课件,把各国国旗、国旗的知识、升国旗视频、歌曲国旗多美丽视频等全融入其中,这节“完美”的活动上下来,却不尽人意,由于前面的引题和大量的课件占用了很多时间,反而重点的歌曲学唱部分只有很少的时间进行,最后教学目标没有达成。这节设计精彩而实际糟糕的教学活动让我深受打击,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我感觉到一节好的教学活动不在准备的多花哨,而应立足基本目标,立足幼儿,围绕目标去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对失败活动的反思对我以后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上有很大的帮助。

三、反思疑点 尽善尽美

学习知识时,“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疑惑可能来自于教材的编写方面,也可能是来自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可能是来自课堂上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可能是来自一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设计。如科学活动《有趣的弹力》,很多物体都有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形变,所以会有弹力,如拉动橡皮筋、拍皮球等,但是我发现玻璃球扔到地上也会弹起来,这怎么跟孩子解释呢?带着这个质疑,我查阅大量资料并请教了高中物理老师,终于弄明白:弹力受形状、密度、形变等很多因素决定,有形变就会有弹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形变都有弹性,如把泥巴摔在地上发生了形变,但却不会弹起来。玻璃球掉到地板上是因为地板发生了形变,产生弹力把玻璃球弹了起来,当然这个形变很小,我们看不到。了解了这些知识,在材料的准备上我不再刻意回避玻璃球,虽然不用和孩子们说得那么深

奥,也能有个合理的说辞了。可见教师追问疑惑,透彻全面地把握教学内容,更能有效促进教学。

四、反思再教设计 得心应手

再教设计也是写教学反思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教后记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都知道“思”的最终目的是“改”,一次活动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如我园王薇老师的数学活动《数字宝宝》,活动上完后,无论从活动的设计环节、教师的教法、教态、教师课堂的回应、对幼儿的引导等,都体现了教师过硬的基本功,老师们都说她成功的演绎了名师活动。而她及时进行了整理总结,在肯定优点的同时,精益求精,认真查找不足,认为数字画部分贴近幼儿生活欠缺,有难度,使幼儿创作数字画上有一定困难。于是她静下心来通过网络查找数字画,创作数字画,写出再教设计,使她的这节活动在第二次教学中更上一个台阶,得到了所有听课教师的赞誉。

五、反思教学研讨 取长补短

反思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它需要群体的支持。和同事进行对话,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而且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往往会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激发自己更多的创意和思路。全面提

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个教师都有各自的所长。在教学研讨活动中,如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教学之后.想一想别人的教学是怎样突破难点、是怎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或者可向别人请教自己教学中碰到的问题。看看他们在教学中是如何处理的等等。可以从听他人的教学活动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对比反思,取长补短。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可以在学中教、教中思、思中改;反思还可以让人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一个教师来说,其专业成长的历程就是不断反思自身教学实践的过程,经常性反思可以获得熟练的教学技能,从而获得专业教师所独有的专业智慧,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成长=经验+反思,老师们,常反思,写反思,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早期教育》2011年第三期 【2】 《幼儿教育》2010年第六期 【3】 《上海托幼》2011年第四期 【4】 《幼儿教育导读》2011年11月下

第四篇:教学反思——政治教师的成长之路

教学反思——政治教师的成长之路

卜慧芬(机关一组)

【摘要】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失效和失信的问题,政治教师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学反思是政治教师成长中“无之必不可”的重要条件,能够促进经验习见的重构,使政治教师成为教学中的自觉者;能够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使政治教师成为学习者;能够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使政治教师成为变革者;能够促进个人理论的形成,使政治教师成为研究者。

【关键词】

教学反思

政治教师

成长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无论是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理念的推广、教学质量的完善,教师都是其中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成长。

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失效和失信的问题,教学质量遭到了人们普遍的质疑。一系列相关的调查数据令人担忧:在对江西省741名高中生的调查中,对思想政治课感到喜欢或很喜欢的有279人,占37.65%;感觉一般的有300人,占40.49%;不喜欢或很讨厌的有162人,占21.86%;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感到满意的有187人,占25.24%;感觉一般

1的有132人,占17.81%;而不满意的有422人,占57%。浙江省对四所重点中学中高中生政治课学习效率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受测学生中有78.57%学习效率分布在“一般”与“较低”之间,而在“较高”及以上的分布只占19.27%;从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情况看,当堂

2掌握的内容比率在55%以下的学生占62.85%,平均当堂掌握内容的比率为50.29%。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政治教师毫无疑问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天,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政治学科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现实呼唤和酝酿着政治课的教学革新,也迫切需要政治教师伴随改革一同成长。当然,这种来自外部的压力仅仅只是政治教师成长的促因,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政治教师的内在因素,如教师的自我角色愿望、自我发展需要、自我体验意识、自我评价能力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尤其是问题情境)中,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标,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所依据的教学技能、经验、理念和背景,或给予肯定和强化,或给予否定和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思想的自觉性,不断确证自身主体性的过程。“研究

3表明,教师的成长关键在于职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性发展及其建构的意义。”教学反思是政治教师成长中“无之必不可”的重要条件,它促使政治教师考察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依据的审视、诊断、调适,优化教学观念和行为,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理解,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要求。

一、经验习见的重构:教师成为自觉者

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日积月累而成的宝贵财富。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行动、运用的方法、作出的决策,很多时候所依据的就是常规、惯例、习见等经验性的知识。经验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作出快速即时的、自动化的反应,因此教学经验越丰富的教师往往能胜任越多的教学任务,具有越强的教学适应性。然而,正如对财富的不同态度、不同使用会使其具有不同的价值一样,对教学经验的不同利用也会使经验的作用产生质的不同。有的政治教师固守着有限的经验,几十年如一日,满足于教学经验的简单重复,学生在变、教材在变、时代在变,例行的教学行为、习惯的教学思维不变。对这类经验型政治教师而言,经验由宝贵的财富异化成了沉重的负累,变成了无形的框界,狭窄了教学的视野、阻碍了教学的革新,成为了甩不掉的包袱,非但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反而阻碍了教师前行的脚步,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落伍者。因此,“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

4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波斯纳(G.J.Posner,1989)提出:“经验+反思=成长,并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5要使经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应当对其加以审慎仔细的考察,由经验型政治教师转变为反思型政治教师,自己成为自己经验体系的重构者和觉审者,加速自身的成长历程。

1、去莠存良,检验教学经验的正确性 “经验的”并非总是“正确的”。一方面,经验的产生方式是归纳的,而非演绎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在多次的相同或类似的教学经历中总结而得的,从逻辑上讲,不管经验被证实的次数有多么的多,仍然不能排除误把“巧合”当“规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经验总是与具体观念、情境紧密相连的。一旦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教学任务、对象、条件有所不同,先前的教学经验就不具备对新情况的适用性。因此,要确保经验的正确有效性,就需要对经验进行经常的,理性的审察,去除经验中过时的部分,不断的发展经验,使经验常新,如同

6伽达默尔所说:“真正的经验,总是一种否定的经验。”

2、由隐而显,增强教学经验的可知性

教学经验的存在状态和作用方式是个人的,内隐的。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经验往往以潜在的、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对教学事件的处理方式,教师常常运用着经验而不自知,在此基础上所作出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是直觉的而非理性的、是例行的而非自觉的,很难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为了使教师的行为由自发转为自觉,需要将隐性的经验显性化。此外,由于教学经验的内隐性,教师积十年甚至几十年功力而成的宝贵经验成了“知而不能言者众”的“高度个人化”的东西,难以传递给后来者,而后来者要获得类似的经验又需要耗费十年、几十年的时间,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从知识传承的角度看,也需要隐性教学经验的显性化。教学反思是促使经验实现由隐到显转变的基本途径。教学经验产生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经历和情境中,只有教师本人最清楚经验内在的要义,同行之间的观察交流或专家的研究远不及具备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教师的自我剖析来得深刻。经验显性化的过程是教师对经验的发生史、科学性、作用方式加以全面考量的过程,使自己对内在的教学经验更为自知,同时,显性化的经验以报告、小结、理论文章等形式展现出来,也使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更易为他人所知,成为社会共享的财富。教师经验的显性化不仅促进教师本人的成长,还必然会促进教师群体的成长。

3、由表及里,揭示教学经验的规律性

经验是无需多少意识关注深度的积习性或惯常式的知识。教学经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自发地、潜移默化地积聚而成的,沉淀在教师的思想深处,教师无需为之付出过多的意识努力。经验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表象思维的层面,表现为单个性、零星性、偶然性。例如,教师形成“提问越多的学生学习态度越积极”的经验,这条经验总是和某些爱提问的学生的具体表现以及教师相应的直观印象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教师不能对这条经验进一步地深思:“提问的次数是否总是与学习态度的积极程度成正比?”“学习态度是否还与提问的内容、质量、动机有关?”“爱提问的学生是否一定比不爱提问的学生进行了更多的或更深入的思考?”等等,那么这条经验是否具有必然性、规律性就是值得怀疑的。事实上,确实也不能排除某些学生的提问仅仅是为了表现自我或迎合教师期望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通过反思对教学经验进行理性的考察,对经验的合规律性加以判断、修正和改进,才能揭示经验内含的本质规律,使其具有必然性,否则,经验作为一种“主体熟知而未及深思的精神现象”,7永远只能是“一种偶然的意识”。若将此偶然当作必然,就必然会导致错误的认识和行为,长 5 期困于此中而不自知,则会桎梏教师的成长。

二、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师成为学习者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的形象古来有之,早已深入人心。无论何时何处,传播知识都是教师肩负的一项重要的社会使命。今天,随着知识传播途径的增多、速度的加快、范围的拓展,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所拥有的知识量已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的同龄人,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成年人。难怪有学者称我们已进入了一个“后喻文化”时代。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知识传播的专业人员,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专业发展知识一般包含五个方面:一是一般性知识,即各学科共用的科学人文基础知识平台。二是本体性知识,即特定的学科知识。三是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四是技术性知识,即教育技能技术方面的知识。五是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面

8临实际多变的课堂情景时该具有的课堂背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程序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自我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反思和省察而形成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特有的专业见识和思维方式,与前四类知识相比,具有个体性、情景性、开放性的特点,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最具决定性的知识,因为真正的学习总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也总是最具实用性和影响力。教师在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时,应主要着眼于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比照上述五方面知识,教师应当反思:“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否完备?”“内容是否得到了及时的更新?”“怎样才能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

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政治教师的知识结构面临着更高的要求,相应地,政治教师的知识结构反思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其一,政治课涉及的学科庞杂,需要政治教师拥有广博的一般性知识和精深的本体性知识、技术性知识。仅就现行的中学政治学科课程而言,初一:心理健康教育;初二:法律常识;初三:社会发展和国情教育;高一:经济常识;高二:哲学常识;高三:政治常识。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就需具备经济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素养,同时,不同学科知识的讲授需要不同的教学手段、形式和方法,对应于多学科的教学内容,政治教师还应当具备多种教学技能的应用能力。政治教师所需本体性知识和技术性知识的总量远远高于其他学科的教师,需要政治教师不断反思,弥补知识储备的不足。其二,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直接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生活,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政治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认识,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政治课作为德育的主渠道,以引导青少年学生心理、思想、政治、道德的健康发展为己任,需要密切关注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少年代际之间、个体之间的差异,不断反思头脑中对学生形成的固有印象,形成对学生现状的正确认识。与其他学科相比,政治教师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快、频率更高,稍有不慎即有可能成为过时的落伍者,难怪有人说,政治教师备课决不仅仅是8小时工作时间内的事情,而是24小时的事情,同样,政治教师对“我的知识过时了吗?”的反思也是一刻不能松懈的事情。其三,政治教师的教学直接关涉到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教师只有具备精深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才有可能与学生展开灵魂的对话,对学生的心理、思想、道德的成长产生有效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政治教师而言不仅是条件性知识,而且是德育的本体性知识,政治教师应当以高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标准反思自身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水平。

对于教师知识结构更新的必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曾经提到:“今天,世界整体上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

9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政治教师,面对更高的知识结构要求,更应当以一个终身学习者的心态对自身的知识状况不断加以反思,通过学习为自己的专业成长不断地注入更多、更新、更强大的知识动力。

三、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成为变革者

教育应当是一项常新的事业:一方面,这是求新求变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这是正在成长的一代新人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正是新世纪教育求新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结合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领域各项改革的实施状况,人们在担心: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会不会也和过去一样,仅仅是昙花一现的时尚,流行过后就销声匿迹;新课程推行的新理念会不会也和过去改革中提出的响亮口号一样,仅仅是教育行政官员和教育理论专家心目中的理想之花,到了学校教育的具体情景中就将“零落成泥碾作尘”,在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失了芳踪。人们同时也在思索:究竟是什么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

10托马斯曾经说过:“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的确,“将教师排除在外的改革注定是要失败的,事实上,任何组织、材料、课程以及教学策略本身都没有能力去自

11我规划、启动或推行,所有这些事情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教育改革所推进的新理念、新课程、新方法,归根结底只有当其在教学的具体实践者——教师那里得到施行时才是真实的和有意义的,而教师一切行为的改变归根结底又是由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更决定的。因此,在一个变革的年代,教师观念的更新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更是教育改革事业的迫切需要。

改革的新理念要转变为教师内在的新观念,只有凭借教师的自我反思才能实现。让教师知道新理念和让教师接受新理念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走路者只能是教师自己,改革的组织者、宣传者、监控者只能起到引导、推进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追问:“新理念与我原有的观念相比有何不同?是否更加合理?”“原有的观念是否有变更的需要?”“新理念是否是可操作的?”“我应当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新理念?”从而产生观念更新的内在需要、确证观念更新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实现观念的替换。以往的教育改革失败的原因正在于改革的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教师仅仅被当作改革方案的执行者、适应者,而不是象教师本应所是的,作为变革的主角和革新者本身发挥作用。

当前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呼唤着政治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学习观,这一系列的新观念无法依赖他人给予,只能依靠政治教师的反思,消解自己的“前见”,接纳和践行新的观念。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成为改革的推动力量,才能促进政治课教学效果的优化,也唯有如此,政治教师才能成为自己的变革者,实现自我的成长。

四、个人理论的形成:教师成为研究者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教师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任务是运用教育理论,在教学一线从事直接的教育教学活动。至于教育理论的创造则是教育学、教学论专家们的事情。这样的分野造成了现实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分裂。教师们,被认为同时也自认为是专门的教育实践者,抱怨教育专家们的理论难以指导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教育理论家们则抱怨好的教育设想在教师那里得不到好的施行。问题的出现源于人们的认识误区。误区之一:将本应形态多样层次丰富的教育理论单一化,认为教育理论只能是那些见于报刊文章、由专家创立的系统的教育学说。误区之二:高估了教育学家所创造的理论的作用,认为理论应当具有普适性,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拿来就用。误区之三:低估了教师的理论创造力,似乎教育理论研究只能是专家们的事情。针对这些认识误区,英国学者斯滕豪斯提出了极富启迪性的口号——“教师成为研究者”,指出教师不仅有研究的权利,而且在教室里有着丰富的研究机会,教师不仅是教学实践者,还应当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创立者。

根据教育理论所属主体和表现形态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公共教育理论和教师个人理论。公共教育理论是指“教师教育课程中系统化、学科化的教育理论,或流通于各理论期刊杂志的教育学说”。教师个人理论是指“储存于教师个人头脑中、为教师个人所享用的12关于教育诸方面的理性认识成果。”教育教学实践千变万化,公共教育理论不可能涵盖其中 7 所有的情况,因此,教师的教学实践仅依赖公共教育理论的支持和指导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也是如此。教育理论家们所倡导的理论与教师所应用的理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所采用的教学行动更多依靠的不是公共教育理论,而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领会并总结出的“实践智慧”。如同萧思(D.A.Schon)所说:“复杂的实际问题需要特定的解决办法;这些解决办法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发展出来——

13实际工作者是其中关键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教师个人理论一方面来源于公共教育理论在教师应用过程中的个人化,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来源于教师“实践智慧”的理性化。教师通过反思,对“我为何要这样做?”“我这样做意味着什么?”“我这样做的依据何在?”等一系列问题加以思索和探察,分析出教学实践背后的基本假设,同时对这些基本假设进一步加以追问:“假设本身是否合理?”“我这样做究竟对不对?”最终实现对“实践智慧”的理性升华,使之成为显性化的教师个人理论。教师个人理论既弥补了公共教育理论的不足,丰富了教育理论资源,又拉近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使得理论不再远离实践,实践中也不再缺少理论的指导。

在政治教师中也常听到“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抱怨。政治教师应当挖掘自身的潜能,意识到自己即是教学理论的创造者,将目光投向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自我实践的研究者,反思总结出其中隐含的、只是尚未自觉的理论财富,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人理论系统。

教学反思对政治教师的成长而言并非是万能的,教学反思也并非总会导致正确的教学思想和实践。但教学反思本身意味着政治教师追求教学合理性的一种努力,因此“人们通常假定,反思在本质上是教学与师范教育的好的合理的方面,而且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14越是好的教师。”应当可以这样说,教学反思并不一定能促进政治教师的成长,但没有教学反思则决不可能有教师的成长;教学反思不一定能造就好的政治教师,但不进行教学反思的政治教师,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参考文献:

12、魏洪凯.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1,(10):6-7.、郑萍.高中生政治课学习效率的调查与分析[J].政治课教学,2001,(3):23-25.3、王丽春.试析教师的成长与反思[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50-53.4、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12):17—21

5、转引自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11—15.6、转引自柳夕浪.促进反思的对话.上海教育科研[J],2002,(6):10—12.7、胡潇.日常意识的超越——论自我反思的理性功能[J].广东社会科学,2002,(1):52—57.8、王丽春.试析教师的成长与反思[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50—53.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2—143.10、转引自黄盈盈.论教师的批判精神[J].南都学坛(人文社科版),2002,(1):113—116.11、卢乃桂,操太圣.论教师的内在改变与外在支持[J]教育研究,2002,(12):55—59.12、李小红.教师个人理论刍议[J].上海教育科研,2002,(8):9—12

13、李小红.教师个人理论刍议[J].上海教育科研,2002,(8):9—12 14、熊川武.说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2,(6):4—9.

第五篇: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本站推荐)

马家砭镇中心学校骨干教师培养交流材料

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秀中名师“送教下乡”有感

马家砭镇中心学校

王建东

5月24日,教研室一行3人在我校进行了“诊断课堂、教学视导”活动。5月25日,我校又有幸迎来秀延中学一行五人送教下乡,确实对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方面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和引领作用。我听了郭艳老师的一节语文课与赵丹老师的一节数学课,然后参加了报告交流会。通过听、看、想,总结了一些感想,仅供交流。

两位老师在课堂中凸显出来的环环相扣、流畅自然、洒脱自如,无不体现着作为一名老师深厚的功底和学科素养。

首先通过多年实践与学习,结合名师的课,我谈谈如何上好课。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尤其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有意义,即扎实的课。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有效率,即充实的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

马家砭镇中心学校骨干教师培养交流材料

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有错误的。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撼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本学期,我们学校启动了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通过五步走战略,力争在1年内能发展3——5名县级教学能手,3年内培养出两名市级教学能手。其实名师就在我们身边,只是缺乏挖掘与打磨。学校极力创设平台,当然也需要我们老师能转变心态,积极配合,为自己的专业成长主动努力。我提以下几点希望:

1、希望静心。改变不了环境,就学会来适应环境,既来之则安之。俯下身子全身心投入工作。

2、希望虚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学经验;多向名师学习,学方法;多向电脑视频学习,学理念和技巧;多向《课程标准》学习,学标准与方向。

3、希望劳心。任何一位名师的成长之路都是艰辛的,当然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引领了孩子们快速的成长,那种收获的喜悦、幸福与感动是其他人体会不到的。

4、希望细心。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靠细心来完善的,比如课堂预设、语言表达、有效鼓励、学生差异反馈、知识点的正误、重难点的突出、应急处理、课后反思、总结提升等等。

5、希望尽心。站在讲台上,看到一双双期待的眼神,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下载教学反思--教师的成长之路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反思--教师的成长之路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的成长之路

    教师的成长之路 成长,简单的两个字,却饱含着教师无限的深情。对于教师而言,成长需要他人协作,如果我们不能够将自身的成长与书籍、同事的成长、学生的成长融为一体,我们就不会感......

    引领教师走反思型成长之路

    引领教师走反思型成长之路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

    中小学青年教师成长之路反思

    中小学青年教师成长之路反思 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现在虽然已经工作两年了,但对教学业务的驾驭能力和对学生的管理能力还未达到成熟的地步,依然有许多需要学习......

    成长之路.doc

    成长之路 回收大学生活,看到了大学的变化,学员队的建设,同学的成长和自身的进步。 首先,让我从训练角度介绍一下我的成长。大一的场景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每每到下午体能训练的时......

    成长之路

    成长之路,真心相伴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已经羽翼丰满。 人的每一步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长大了,一种成长的喜悦陪我度过精彩的每一分、每一秒。但烦恼也会让我感到生活之艰辛,学习......

    成长之路

    人没有完美,只要你敢于完美它就能完美,在于的是你如何正确的选择。 改变自己,不是为了别人能适应自己,而是为了自己能早点适应社会。 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的时候你还能坚持......

    成长之路

    成长之路 观《大国崛起》有感 1104480104 鲁露 从呱呱落地,到蹒跚学步,从懵懂天真,到严谨治学,从初涉社会,到圆滑老练。我们一路前行,一路成长,一面收获着,一面失去着。重要的不是......

    成长之路

    一位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 ——省中语会十五次年会教师代表苗文芝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与会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 春风已绿江南岸,东岳鲜花亦盛开。今天,有幸与各位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