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教学设计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发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基本过程;
(2)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2: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
(2)培养“假设—实验—结论—应用”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3:情感目标:
(1)领悟科学探究思想方法,体会探究活动中的成功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合作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解决的具体策略:
1、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实验,确定实验的材料、试剂的种类与浓度,并进行应用创新。
2、具体策略:通过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的实验结果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便很轻松的理解了为什么选择紫色洋葱的外表皮和0.3g/mL的蔗糖溶液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及突破的具体办法:
1、难点: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突破的具体办法:让不同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进行描述自己的实验过程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然后推荐最优秀实验小组,这样不仅提高他们的实验兴趣更能提高他们探究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思考每一个细节。
四、课前准备:
(1)实验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复习渗透作用原理及其发生条件,并做好预习,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2)材料器具:洋葱、0.1g/mL、0.3g/mL、0.5g/mL、0.7g/mL的蔗糖溶液、KNO3、清水、显微镜、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等。
五、教学方法:合作式探究教学法
六、设计思路:
根据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到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当细胞大量失水时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程度不同,导致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进而探究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
七、实验内容分析:
本实验是在渗透系统的基础上来学习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使学生理解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获得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的关系的感性认识,才能深入理解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以及影响细胞渗透吸水的内外条件,从而很好的掌握本实验。
八、教学流程:
(一)问题:教材中为什么选用0.3g/mL的蔗糖溶液呢?“能否用其它浓度的蔗糖溶液代替0.3g/mL的蔗糖溶液”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第一组对照实验:
在这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材料为紫色洋葱鳞片叶、蔗糖溶液,只是将蔗糖溶液的浓度改换了一下。为了使现象区分较为明显,我们所用的溶液浓度差别较大,分别为0.1g/mL、0.3g/mL、0.5g/mL、0.7g/mL,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结论。
(二)引导:学生分组使用不同浓度KNO3、葡萄糖实验试剂,教师观察适时恰当地予以指导,分组实施探究活动,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数据。看其是否能敏锐地观察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这一事实,及能否真实的记录数据,并继续分析实验结果。
(三)展示图片并讲解:
九、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旧知识,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比较处在一定液体环境中的植物细胞与渗透装置,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若将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到浓度较高的溶液中,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将向细胞的哪一侧运动?而如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将会出现什么有趣现象?
教师:根据以上的假设和教材中选用0.3g/mL的蔗糖溶液。那么能否用其它浓度的蔗糖溶液代替0.3g/mL的蔗糖溶液,因此我们选择了0.1g/mL、0.3g/mL、0.5g/mL、0.7g/mL的四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分组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用0.1g/mL的蔗糖溶液时,细胞发生轻微的质壁分离,但现象不明显,几分钟后滴加清水,复原较慢。
用0.3g/mL的蔗糖溶液时,分离较明显,有一部分细胞原生质层已经完全脱离细胞壁,几分钟后滴加清水,复原较快。
用0.5g/mL的蔗糖溶液时,分离很明显,几分钟后滴加清水,不能发生质壁复原。
用0.7g/mL的蔗糖溶液时,分离现象更加明显,几分钟后滴加清水,不能发生质壁复原。
问题:为什么前两种情况下可以发生复原,而后两种情况下即使滴加清水都不能复原呢?
小组分析讨论:得知是由于后两者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从而不能复原。而前两者由于浓度不是太高,细胞失水不是太多,仍然存活。
总结并将结果展示:
实验结论:为了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不可以采用0.5g/mL或0.7g/mL的蔗糖溶液,而0.1g/mL的溶液分离现象不明显,且用时太长,所以最好选用0.3g/mL的蔗糖溶液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教师:展示图片并讲解: 问题:若用不同浓度KNO3、葡萄糖实验试剂,又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呢?
学生:分组探究活动,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展示:他们观察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这一事实。
十、板书设计:
一、实验结果:
二、图片展示:
十一、课后反思:
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学生统一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这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本探究实验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以及结论分析等,都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一步一步亲自完成的。在这种过程式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与体验的多了,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受到了很好的磨炼,实验设计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师生在探究活动结束后回头思考探究的整个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积极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还有助于合作小组取长补短,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体验到课堂的快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通过这个研究学习的实验,我们感悟颇多。平时,做学生实验时,我们是被动的,一切都由老师决定,材料及装置都是现成的,而且只能用一种材料,做一个装置,观察一次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而这次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进行了多次实验,取得了明显准确的效果。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协调配合的习惯。
不足之处:实验材料只有紫色洋葱,会给个别学生造成只有紫色洋葱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第二篇:“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教学设计与拓展
1.实验内容分析及实验设计思路
该设计案例为苏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探究实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渗透的原理,对半透膜、渗透作用及渗透装置的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具有这样的知识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一起构成典型的渗透系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获得细胞吸水、失水与外界溶液浓度关系的感性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以及影响细胞渗透吸水的内外条件。
学生先根据教材内容完成探究实验的过程,然后再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1)不同浓度的试剂对同一种植物材料吸水和失水的影响;
(2)同一浓度的试剂对不同种植物材料吸水和失水的影响,比较出不同种植物的细胞液浓度大小;
(3)不同种试剂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影响;
(4)死亡的植物细胞能否发生渗透作用?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操作-观察结果-得出结论”的探究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加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2.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生活中很多现象都与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有关,例如: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会变软,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会更加硬挺;泡菜制作时加入一些盐,水分就会渗出来;农作物施肥过多,就会造成“烧苗”的现象等。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并作出合理解释。
3.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1)理解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的原理。
(2)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3.2能力目标
(1)通过实践,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和实验的一般步骤;
(2)进一步熟悉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3)通过课本实验的学习,提出可行性的探究问题,并小组讨论制定探究方案,尝试得出结论。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亲手实验,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分析生活中与渗透作用有关的现象;
(2)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培养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学会合作分工,与他人分享实验成果。
4.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的教学策略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实验,确定实验的材料、试剂的种类与浓度,并进行应用创新。
教学策略: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探究实验的结果,用课件展示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分析其与渗透系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选择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和0.3g/ml的蔗糖溶液的原因,并且进一步分析浓度大小对质壁分离的影响。
创新之处:①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代替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重复该探究实验。
②用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代替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但在外界溶液中滴加胭脂红溶液对其染色,再观察实验的结果。
③用0.3g/ml的kn03溶液代替0.3g/ml的蔗糖溶液再观察结果。
(2)难点:临时装片的制作,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教师示范制作临时装片,并强调制作时的注意点:材料要薄,不能有气泡等。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再由不同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描述实验过程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进而让学生提出更多需要探究的问题。
5.课前准备
(1)教师要求学生复习渗透作用原理及其发生条件,并做好预习,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
(2)材料器具:洋葱,菠菜,质量浓度分别为0.1g/ml、0.3g/ml、0.5g/ml、0.7g/ml的蔗糖溶液,0.3g/ml的kno,溶液、胭脂红染液(一种水溶性的大分子食用色素,呈红色),1mol/l的醋酸溶液,清水,显微镜,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等。
6.教学过程
6.1导入
(1)复习渗透装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2)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出示一些常见现象: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会变软,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会更加硬挺。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植物细胞能否构成渗透装置?
学生学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结构,并与渗透装置作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若将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到浓度高的溶液中,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将向细胞的哪一侧运动?如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将会出现什么有趣现象?
6.2开展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
(1)实验原理:
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
①当细胞液的浓度外界溶液的浓度时:
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的整个原生质层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2)实验步骤:
①制作临时装片:用镊子撕取约0.5cm2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放人载玻片预先准备的水滴中,平展后盖上盖玻片。
第三篇: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1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原理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当细胞校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使原生质层慢慢地恢复原状,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目的要求
1.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2.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材料用具
紫色的洋葱鳞片叶、紫鸭趾草叶片。
刀片、镍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
质量浓度为 0.3 g/mL的溶液蔗糖,清水。
方法步骤
1.撕下一小块洋葱鳞片叶紫色的外表皮制作成临时装片。
2.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片细胞中紫色大液泡(原生质层紧贴细胞壁)。
3.向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盖玻片下面的洋鳞片叶表皮就浸润在蔗糖溶液中。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液泡的大小、颜色变化。
5.从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鳞片叶又浸入清水中。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液泡的大小、颜色变化。讨论
1.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发生质壁分离?在什么条件下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2.如果将上述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这些表皮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
3.红细胞能不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第四篇:关于质壁分离的教学设计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一、实验背景资料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构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伸缩性,但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较大,这样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才能发生分离和复原现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 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也就是分升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通过本次试验,可让同学们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可以将不同试剂不同浓度设置下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影响”的探究性实验,并且提供了该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方案,以期能更好地落实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人教版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必修1)》中是以“探究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为例,让学生知道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原理学会观察该现象的方法,尝试进行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由于该探究实验从问题的提出、作出假设到最后的结果预测,教材均以给出,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已经知道了它的思路,以此作为实验的探究点,容易使实验流于形式,不自觉中成了验证性实验。高中生物学实验大多定位于定性实验,对于定量实验较少涉及,因此将实验转化为“探究不同试剂不同浓度设置下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影响”,以此引起学生对探究的兴趣。在本次试验中,对浓度的设置和洋葱表皮的撕取的一系列操作细节,都是学生操作中应该思考和注意的。
二、实验原理
成熟植物细胞液泡较大,细胞液中有色素,在显微镜下,大液泡明显,能方便地观察到质壁分裂及其复原的过程,如紫色洋葱。构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伸缩性,但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较大,这样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才能发生分离和复原现象。因为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才具有选择透过性,否则将不会出现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现象。
三、实验材料和器具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选择活的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主要原因:它的外表皮细胞的液泡较大,细胞液中有紫色的花青素,在显微镜下,紫色大液泡十分明显,能方便地观察到质壁分裂及其复原的过程。如无紫色洋葱,可用葫芦藓或其他藓类植物的叶片代替。选择材料必须都是活细胞,因为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才具有选择透过性,否则将不会出现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现象,只需购买新鲜的洋葱即可。说明:在实验之前,最好将洋葱放在水中浸泡一下,可以使洋葱吸水多一些,而且代谢也比较旺盛,实验效果明显。将洋葱的外层剥去两层,因为处于最外的可能已经死亡)
实验试剂:0.05 g/ml, 0.15 g/ml, 0.25 g/ml , 0.3 g/ml, 0.45 g/ml的不同浓度蔗糖溶液
实验器具:载玻片、盖玻片(制片用,准备时保证玻片干净。试验完后清洗玻片)、滴管(取溶液)、镊子、刀片、吸水纸、清水
实验器材:光学显微镜(观察用,显微镜取拿规范,显微镜构造及显微镜调试步骤)
光学显微镜操作:
1.低倍镜观察: 把制成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显微镜下观察,扫视整个装片,找到细胞;
2.高倍镜观察: 再换成高倍镜仔细观察,首先找出质壁分离的细胞,注意观察质壁分离细胞的特点。
四、实验步骤
学生以自愿的形式组成8 个课题组,每小组约6 人,每小组推荐产生组长,组长负责组内分工和成果的汇报。每小组事先确定教师提供的0.05 g/ml, 0.15 g/ml, 0.25 g/ml , 0.3 g/ml, 0.45 g/ml的蔗糖溶液是否完备。确定实验课题:如探究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影响。各小组以由教师配置的5个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为处理液,由组长负责分配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别观察一种浓度的溶液处理下植物细胞产生质壁分离的现象,各自记录结果,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要记录其时间。当每个小组成员完成其任务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实验结果,绘制该种溶液不同浓度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变化曲线图。教师在该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并且要求学生在
操作时必须做到科学性、准确性,做到实事求是。1.选材:
(1)选材:
选用紫色特别深的洋葱外表皮;(2)取表皮:
在洋葱的外表皮上,用刀片划“井”字,用镊子轻轻撕取一小块;关键:最好撕取单层细胞,如果撕的太厚,则会使细胞重叠,严重影响实验效果; 2.制片:
将洋葱的外表皮制成临时装片 3.质壁分离:
在一侧滴入各组所选取的溶液,另一侧再用吸水纸重复几次吸引,以确保洋葱表皮细胞完全浸在几乎是溶液中;观察:先在低倍镜找到一个现象质壁分离比较明显的细胞,然后换用高倍镜观察,可见和刚才相反的现象,中央液泡渐渐变大,颜色变浅,最后原生质层又和细胞壁紧紧地贴在一起;若质壁分离没有复原,则证明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死亡。4.质壁复原:
取下装片,在载玻片一侧滴上一滴清水,并用吸水纸在另一端吸,保证溶液浸润整个盖玻片以下部分。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注意:Ⅰ洋葱表皮不能卷曲起来;Ⅱ不能带有气泡;Ⅲ加盖玻片时,要从一侧大45°角放下,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充满了清水,以便挤出空气)。5.对照:
以同样地方法再制取其他蔗糖溶液梯度的装片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现象
五、替代的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用石蒜代替洋葱 实验步骤:
1.首先剥去最外层死去的黑色鳞片叶,露出白色鳞片叶,用镊子小心撕取薄薄的一层叶表皮,放入干净的载玻片中央展开,制作成临时装片。(石蒜的鳞片为白色的,但是其实细胞膜和细胞壁颜色较深,在纯白色背景衬托下还是十分明显。)
2.吸取一滴蔗糖溶液与盖玻片一端,并用吸水纸在另一端吸,保证溶液浸润整个盖玻片以下部分。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3.取下装片,在载玻片一侧滴上一滴清水,并用吸水纸在另一端吸,保证溶液浸润整个盖玻片以下部分。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4.用同样地方法制取其他蔗糖浓度的装片。用石蒜的优缺点:
首先由于石蒜鳞茎比较松软,表皮细胞容易撕取,不易发生多层重叠碍于观察现象;第二,细胞体积大,且排列紧密,观察起来十分方便。但石蒜细胞液泡没有颜色,虽然对观察影响不是很大,和洋葱比起来还是一大缺陷,其次,石蒜属于不常见的的植物,作为中学普通实验材料不是十分适合,但作为探索实验材料也未必不可。
六、实验前的准备
62g蔗糖,配置0.05 g/ml, 0.15 g/ml, 0.25 g/ml , 0.3 g/ml, 0.45 g/ml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个60ml(每个小组每种溶液10ml)
实验材料:洋葱2个(实验前切成小块,分发到各组)
实验器具:12个刀片、30张载玻片、40张盖玻片、6个滴管、12个镊子、吸水纸、清水、6台普通光学显微镜
七、思考题
1.如果将洋葱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这些表皮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
洋葱表皮发生纸币分离的条件就是细胞内外具有浓度差,如果洋葱表皮细胞是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那么这些表皮细胞是不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的。
2.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为什么?
当红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溶液浓度时,细胞会失水,发生红细胞破裂的现象,不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因为出现质壁分离的原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
较小,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较大,这样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才能发生分离和复原现象,而红细胞是没有细胞核的。
3.用不同浓度梯度的溶液处理的洋葱表皮质壁分离现象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果发现在0.15 g/ml之前不发生质壁分离,0.3 g/ml时质壁分离最快,0.45 g/ml发生了质壁分离但不能复原。
八、注意事项
1.在使用刀片的时候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或者他人
2.在撕取洋葱表皮的时候尽量去单层细胞,避免细胞的重叠影响实验 3.在制作临时装片的时候尽量不要出现气泡
4.在制作好了装片后应该立即观察,这样可以观察到质壁分离与复原的过程
5.实验时注意光学显微镜的准确使用,避免损坏仪器
第五篇:《观察一棵植物》教学设计
《观察一棵植物》教学设计
北京小学 史文娜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第2课,是在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植物之后,开始学习如何对一棵植物进行观察。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整体观察一棵植物;2.局部观察一棵植物的茎和叶;3.画一棵植物的简图。通过这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植物有根、茎、叶等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学生学习后面几节植物课奠定基础。教科书中观察的植物是秋季全国各地较为常见的菊花,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根、茎、叶三部分结构明显、单一的植物作为观察对象。
【学生分析】
经过第1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植物,知道植物的生长环境多样,但是他们没有对一棵植物进行过具体的观察,因此他们很可能对植物的茎、叶存在错误的认识。一年级学生大多不会使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教师需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这一训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2.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每个小组一盆茉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板贴(科学词汇、茎、叶图片)、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
教师提问:愉快的假期刚刚过去,老师在这个假期也外出游玩了,而且在大自然中捕捉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快来看看,这里面有你认识的植物吗?之前在哪儿看见过?
课件播放竹子、荷花、柳树、铜钱草的图片,学生看一看植物生长的环境,认一认这些植物。
学生交流生活经验。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提出大声发言的表达要求,落实习惯培养。设计意图:调取学生生活经验,感受植物的多样性。2.远观大树。
教师提问:你们好像对这棵大树不太熟悉,那我们现在一起看看。远远地看这棵大树,它是什么样的?它像什么?
学生观察大树照片,描述大树的外形特点。
教师总结:看来,我们远远地看,能够粗略地了解植物的外形、特点。3.认识茉莉。
教师在讲台上展示茉莉,并提问:看,谁认识这种植物?生活中许多同学都见到过它。今天,我们就和茉莉成为朋友,通过观察一棵植物(板贴:观察一棵植物)来了解它,好不好?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二、观察一棵植物 1.远观茉莉。
学生远观茉莉,教师提问:我们还像观察大树一样,先远远地、整体去看,它是什么样的?你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教师按照学生的交流出示板贴:“叶”或“茎”)
学生交流,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茉莉的轮廓。设计意图:学生在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植物,让学生有意识地先对植物进行整体观察,便于他们了解植物的外形特点和结构。
2.近观茉莉。(1)近距离观察茉莉。
教师提出观察要求:第一,老师说开始再轻轻揭开布。材料员把布叠好放回材料分发中心。第二,你们和茉莉要成为好朋友,不能使劲摇晃它、伤害它,动作要轻。
教师提问:你们一定要仔细地观察,看一看,除了叶子,你还能看到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2)交流观察发现。
学生近距离观察茉莉,教师用拍手或按铃的方法提示学生停止观察活动。教师提问:近距离观察,它是什么样的?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教师指导:其实植物的每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你们观察到了叶的特点,哪里是叶?手指一指。还有这根长长的杆,叫作茎。(教师在黑板上呈现植物的茎、叶。)还有的同学从花盆的底部观察到了根,植物的根到底长在哪里呢?怎么从花盆的底部长出来了?(板贴:根)
(3)用感觉器官观察。
教师提问:你们获取了这么多信息,那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眼睛可以帮我们看到颜色、形状,鼻子可以闻到气味,它们是长在我们身上的观察小工具。
教师继续提问:除了眼睛和鼻子,还有其他器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吗? 学生指出感觉器官。
教师总结:真好,我们身体上就长着这么多帮助我们感觉的器官,我们把眼、耳、鼻、舌、手叫作我们的感觉器官。但在科学课上,有一个感觉器官可得小心使用,是什么啊?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舌头的使用。
教师指导:你们说的都对,中国有一句古话,“病从口入”。我们在科学实验室里,可不能轻易用舌头去品尝,一定要听老师的要求。你们都能做到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感觉器官再次观察茉莉,学生观察后交流新的发现。3.模拟植物游戏。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假如我是一棵茉莉。请同学们全体起立,现在你们每个人都扮演一棵茉莉。
学生倾听教师的描述,用肢体语言展示茉莉的形态结构。
教师描述:刚才我们从远处看,先看到茉莉茂密的枝叶了,怎么用肢体语言表示呢?彼此看一看,你们看,我的手都分开了,这是什么意思?茉莉还有一个又直又长的结构,它叫什么?它的根还扎得深深的、稳稳的。
设计意图:在整体观察之后,引导学生局部观察植物,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科学观察过程,初步感受科学观察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在黑板上呈现植物的结构和名称,一方面让学生认识植物的结构,另一方面为学生用图画的方法记录一棵植物提供参考。模拟茉莉的游戏则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展示出观察到的信息,表现出茉莉的形态,尽可能挖掘学生更多的发现,弥补一年级学生因表达能力不足而没有表现出的观察到的信息。
三、画画这棵植物
教师谈话引入:真好!你们有了这么多新的发现。我们每次上科学课,都会产生许多新的发现,如果只是说一说,你可能很快就忘了,所以,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有了新的发现,就立刻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你们会获得满满的收获。你们还只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很多字都不会写,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进行记录,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开始记录,好吗?
1.教师示范记录表的使用:实物投影展示,先写姓名、日期。2.指导画一棵植物。(1)教师示范画植物的方法。
在示范的过程中,强调边观察边画,可以按一定顺序。提示学生,科学课的记录不同于美术课的绘画,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一定要尊重事实。
(2)学生画一棵植物。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用记录表进行记录,用图画的形式边观察边记录一棵植物。教师耐心指导、示范,通过指导,让学生认识科学记录要边观察边记录,要真实。通过画植物,进一步巩固对植物根、茎、叶三部分结构的认识。
3.评价记录。
请几名学生展示记录并介绍,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设计意图: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画的植物,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继续巩固学生对植物结构的认识。通过评价让学生明确科学记录的要求是真实。
四、交流反思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从远到近地观察了一棵茉莉,和茉莉成为了好朋友。你还记得你都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和记录了吗?
学生回忆、反思,交流收获。
教师提示学生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且用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科学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用这些方法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进行长期的研究。
【板书设计】 【相关表单】
观 察 一 棵 植 物
姓名: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