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母亲 邹韬奋 连词成段
我的母亲 邹韬奋 连词成段
词语:
蒙昽
瞥
惺忪
蹑手蹑脚 娓娓动听
莫名其妙
无缘无故 呜咽
唏嘘
饮泣吞声
感念
辗转反侧 万籁俱寂 歉疚
潘老师,将您搁在我的笔端之外这么久,歉疚之情无法言表,老师,您原谅我吧!
一九九零年的那个秋季,我进入了您的班级,您教我们英语,虽然你其貌不扬,皮肤黝黑,而且不是正式教师,但是您教学十分认真,态度非常端正,听您娓娓动听的讲解,深入浅出,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法忽然灵动起来,原本难以记忆的单词却莫名其妙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至今仍能准确无误地写出许多来,原本压抑沉闷的课堂变得轻松活泼,所以我的英语成绩一直处于全年级前列,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我获得了您的垂青与关爱。
那时,我们的学习资料很少,不知您从哪弄来的英语小报,质量很高,价格便宜,您便让全班同学都订阅一份,可惜我家境十分贫寒,无钱订阅,您毫不犹豫地将您的那份赠送给我,并嘱咐我说,孩子,好好学习,经济条件不好不能成为你放弃学习的借口,而应该成为你更加努力的动力,话语不多,朴实无华,但却成为激励我前行的不竭源泉。老师,您知道当我在接过您给的那份报纸时,我的激动之情有多浓吗?您知道回家后我的父母对您的赞誉之情有多深吗?您知道经过岁月酝酿时间发酵这么久后我对您的感念之情有多醇酽吗?每天早晨在母亲多次喊我起床后,睁开蒙昽惺忪的双眼看到那份报纸恬静地躺在书包最上面时的那种惬意与自豪之情至今仍历历在目,宛如昨天。
可惜那时的我懵懂混账,随后我做了令您伤心,令我一辈子愧疚的蠢事。记得那是炎炎夏日,您穿了一件白色的衬衫,不知道是谁轻声说了一声,搭墨水(将钢笔管中的蓝墨水洒出来)。无知的我开始了,等您讲课走过我的课桌背对着我的时候,我竟然鬼使神差蹑手蹑脚地走到您的身后,将钢笔管的墨水使劲朝您的衣服上一搭,瞬间,白色中画出了一条很长的蓝色曲线,那线条是那么的醒目和刺眼!老师,当时我真的没有别的想法,只是想表现自己,无缘无故的一刹那,魔鬼进入了我的身体!天使和魔鬼就一念之差!刚开始您没注意,可是每当您经过我身边时,班里同学都会发出笑声和唏嘘声大概引起了您的注意,最后一次走过我课桌时,您故意朝后一瞥,将为逮个正着。
您将我带到您的房间,先是和风细雨的口头教育,再后来,您越说越气,声音变得颤抖,脸色变得铁青,最后您狠狠地打了我一顿,让我滚回班里学习。当时的我并没有回到班级,而是一个人走到了田埂,躺在草坪上,我没有饮泣吞声,而是嚎啕大哭,并不是因为肉体的疼痛,也不是心灵的委屈,而是对自己良心的谴责、道德的责备,那一个下午,我都没有上课。夜来临了,万籁俱寂,虫叫鸟鸣声衬托出今夜似乎比平时更宁静,好像是上天故意安排一个更安谧的空间让我思考我自己的行为,躺在床上,我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家人问我,怎么了。刚开始不回答,打算一直瞒下去,可最后我实在控制不了自己对您的歉疚之情,将心事在呜咽中和盘托出。家人并没有骂我打我,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对我进行教育。老师,我真的错了,您能原谅我吗?
第二天上课之前,我找到了您,向您道歉,您仍是笑嘻嘻地对我说,没什么,只要你好好学习,把成绩搞好就行了。以后不能再做这样愚蠢的事了,知道吗?我使劲得点点头,泪水不知何时爬满了脸颊,您用粗糙的手擦去了我的泪水,说,走吧,去班级,快上课了。
后来,我毕业后,听说您去了南京做生意且做得风生水起,这大概就是上天眷顾好人的原因吧!老师,很多年我们都失去了联系,您或许早就忘了我和我做的蠢事了吧,但是我却永远无法忘却,因为您始终并将一直是我人生征途中人格的镜子、奉献的榜样、为人的标准、处事的指南!
潘老师,愿您一切安好!
朱小伟
二零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
第二篇:演讲连词成段集锦
1.扬鞭策马
倔强
远方
海阔天空
坚韧 2.精致 盛名 媲美 梦寐以求 津津有味
3.馨香
飘零
闪耀
天高云淡
无边无垠 4.迷惘
彷徨
失落
孤枕难眠
无微不至 5.寒风怒号
枯黄
席卷
侵袭
寒冬腊月 6.真谛
洗礼
敬仰
多姿多彩
油然而生 7.涟漪
繁盛 婆娑 嬉闹 温声细语 8.甘霖
希冀 踌躇 无足挂齿 熠熠夺目 9.炫耀
妥当 滑稽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10.回忆
淡然 鼓舞 每分每秒 虚无
第三篇:我的母亲 邹韬奋
我的母亲 邹韬奋
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这件小事也可表示今昔时代的不同。现在的女子未出嫁的固然很“勇敢”地公开着她的名字,就是出嫁了的,也一样地公开着她的名字。不久以前,出嫁后的女子还大多数要在自己的姓上面加上丈夫的姓;通常人们的姓名只有三个字,嫁后女子的姓名往往有四个字。
在我年幼的时候,知道担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笔政的朱胡彬夏,在当时算是有革命性的“前进的”女子了,她反抗了家里替她订的旧式婚姻,以致她的顽固的叔父宣言要用手枪打死她,但是她却仍在“胡”字上面加着一个“朱”字!近来的女子就有很多在嫁后仍只由自己的姓名,不加不减。这意义表示女子渐渐地有着她们自己的独立的地位,不是属于任何人所有的了。但是在我的母亲的时代,不但不能学“朱胡彬夏”的用法,简直根本就好像没有名字!我说“好像”,因为那时的女子也未尝没有名字,但在实际上似乎就用不着。
像我的母亲,我听见她的娘家的人们叫她做“十六小姐”男家大家族里的人们叫她做“十四少奶”,后来我的父亲做官,人们便叫做“太太”始终没有用她自己名字的机会!我觉得这种情形也可以暗示妇女在封建社会里所处的地位。
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我生的那一年是在九月里生的,她死的那一年是在五月里死的,所以我们母子两人在实际上相聚的时候只有十一年零九个月。我在这篇文里对于母亲的零星追忆,只是这十一年里的前尘影事。
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这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着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那时我的父亲还在和祖父同住,过着“少爷”的生活;父亲有十来个弟兄,有好几个都结了婚,所以这大家族里看着这么多的孩子。母亲也做了这大家族里的一分子。她十五岁就出嫁,十六岁那年养我,这个时候才十七八岁。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松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生平所见过的女子,我的母亲是最美的一个,就是当时伏在母亲背上的我,也能觉到在那个大客厅里许多妇女里面:没有一个及得到母亲的可爱。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后来祖父年老告退,父亲自己带着家眷在福州做候补官。我当时大概有了五六岁,比我小两岁的二弟已生了。家里除父亲母亲和这个小弟弟外,只有母亲由娘家带来的一个青年女仆,名叫妹仔。“做官”似乎怪好听,但是当时父亲赤手空拳出来做官,家里一贫如洗。
我还记得,父亲一天到晚不在家里,大概是到“官场”里“应酬”去了,家里没有米下锅;妹仔替我们到附近施米给穷人的一个大庙里去领“仓米”,要先在庙前人山人海里面拥挤着领到竹签,然后拿着竹签再从挤得水泄不通的人群中,带着粗布袋挤到里面去领米;母亲在家里横抱着哭涕着的二弟踱来踱去,我在旁坐在一只小椅上呆呆地望着母亲,当时不知道这就是穷的景象,只诧异着母亲的脸何以那样苍白,她那样静寂无语地好像有着满腔无处诉的心事。妹仔和母亲非常亲热,她们竟好像母女,共患难,直到母亲病得将死的时候,她还是不肯离开她,把孝女自居,寝食俱废地照顾着母亲。
母亲喜欢看小说,那些旧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媚媚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销。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和在上面看到穷的景象一样地不明白其所以然。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点儿莫名其妙!一个人坐在一个小客厅的炕床上“朗诵”了半天,苦不堪言!母亲觉得非请一位“西席”老夫子,总教不好,所以家里虽一贫如洗,情愿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说来可笑第一个请来的这位老夫子,每月束修只须四块大洋(当然供膳宿),虽则这四块大洋,在母亲已是一件很费筹措的事情。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教师的每月束修已加到十二元,算增加了三倍。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
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于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我在七八岁时,看见母亲那样辛苦,心里已知道感觉不安。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但是小孩子深夜不好好的睡,是要受到大人的责备的,就说是要起来陪陪母亲,一定也要被申斥几句,万不会被准许的(这至少是当时我的心理),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搭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才坐了一会儿,又被母亲赶上床去睡觉,她说小孩子不好好的睡,起来干什么!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段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母亲死的时候才廿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在临终的那一夜,她神志非常清楚,忍泪叫着一个一个子女嘱咐一番。她临去最舍不得的就是她这一群的子女。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
一九三六,一,十日深夜
第四篇:我的母亲 邹韬奋
我的母亲 邹韬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3、采用圈点批注、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4、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真挚、深沉的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难点:学习文中截取典型经历表现人物的手法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查找资料 课时 两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的确,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母亲是最慈祥的,母爱是最温馨的。无数文人墨客在他们的文章中都会写到他们的母亲,写到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就是追忆母亲、赞颂母爱的《我的母亲》。(板书课题《我的母亲》)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简介
邹韬奋(1895~1944),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3年初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同年7月被迫流亡海外,周游欧美,并去苏联参观。1935年8月回国,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44年7月24日病逝。
2、生字词
瞥见piē妹仔zǎi查氏zhā面颊jiá唏嘘xīxū循循善诱xún无缘无故yuán热泪盈眶yíng莫名其妙míng辗转反侧zhǎn人影憧憧chōng睡眼惺忪xīngsōng
三、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试概括:全文共写了关于“母亲”的几件事?
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你认为文中写到了关于“母亲”的几件事?)
提倡学生用不同的语句来概括内容。讨论后得出结论
(1)元宵夜的“巡阅(2)涌流的眼泪(3)丰富的内心世界(4)劳碌的身影
2、.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让学生试着填空。
读了(),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
自由发言
读了母亲背“我”赏灯,我看到了一位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的母亲。
读了母亲讲故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情感丰富、才具被埋没的母亲。读了“我”受罚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既慈爱又识大体的母亲。读了母亲熬夜做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勤劳能干的母亲。
3、抒发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怀念、赞美、热爱。
四、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通过对母亲几个生活片段的回忆,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赞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写了母亲哪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二、品味语言
本文对母亲的描写细腻生动,那些句子更能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爱?
1、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刺心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同情但她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的好”。
2、我眼巴巴地望着她的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
1、讨论母亲的矛盾心态
母亲怀有强烈的爱子之心,母亲疼爱孩子,但有希望儿子上进,内心是痛苦的,话语是违心的,都是出于对孩子的期待,进一步体现了母亲的子女的爱。
2、写出了母亲为儿子辛勤的劳碌着,表达了我的感激之情。
三、合作探究
1、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才”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才”蕴含着对母亲早逝无限的痛惜,与开头 “就’相呼应。
2、本文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感情。同时还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被压抑和被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四、学以致用
十一课作者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形象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而这一课用什么方法写母亲的呢?(怎么构建文章的)本文选取了四个有代表性的典型片段从各个角度来展现母亲的伟大形象
五、拓展延伸
写一段描写母亲生活的片段,表现你的母亲的性格特点。
六、课堂总结
本文深情的回忆了母亲的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了母亲可爱的性格和能干的才具,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被压抑和被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第五篇:我的母亲(邹韬奋)
简单处理教材的方法——语用型文本处理一例
——文本特质再谈
区里教研,有老师上公开课,课题是苏版八上第二单元的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我感觉这位老师上得很努力,拼命挖掘主题思想。也恰恰在挖掘的时候出了问题,上得比较复杂,收课很仓促。我后来跟我校的年轻老师说课,反复再强调了一个观点:没有必要把所有文本都当做主题型文本来对待。
比如这篇《我的母亲》。我挺喜欢的,觉得写得不错,真挚,深情,朴素。把平凡人写出了精神,就是好文章。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绝对算不了“经典”。既没有主题多元的深度,也无谋篇布局的太多佳处。这种文本,至多算是收拾得齐整的邻家姑娘,不用花费太多功夫去琢磨研究。我觉得,作为写作型文本或者语用型文本来处理比较轻松。
我举了个例子,比如,我上的时候,就是作为语用型文本在处理了。这也是一种思路。一节课。就做了一件事,让学生为四件事拟小标题,师生评价小标题,重改小标题。围绕着小标题做事是手段,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训练准确概括的能力。
比如在1班,就是我教的基础比较弱的那个班,默读之后,我请了7个同学到讲台上去拟小标题,其他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拟。这七个同学,当然囊括了班上的各种语文水平。
我的要求很明确,写在黑板上:
静读《我的母亲》,概括文中四件事: 一、四个小标题字数相等,结构基本相同。
二、小标题不仅能够概括事件,而且最好能够表现母亲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怀。
这个练习相当于主问题设计吧。你一边评价一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一举几得。
学生的“作品”非常有意思。
比如基础差的简直摸门不着。他们无法抓出一个事件的核心信息,拟的小标题或者重心失衡,或者字数不对称。比如下边的。(数字是我和学生给这个标题评的分。总分3分。3分为满分。2分为基本合格。1分就是不及格了。)
第一类(最差类): 与母亲巡阅1 听母亲讲故事2 同母亲哭泣1 看母亲做鞋
1和母亲过节0 看人读小说0 希望我上进0 流汗做布鞋1
元宵过节0 善诱良师0 打子饮泣1 深夜不休1
(这个孩子的语言素养还是不错的,但显然读懂文段的能力比较弱,犯了核心信息偏离的错误。)
中等和中等偏上水平的大部分能够准确概括,但有极个别把握不准的。比如:
第二类(中等水平): 负子看花灯3 深情讲故事3
伤心让挨打2(不是背景交代模糊。第三件事确实比较难。)夏夜做布鞋
3母亲抱我赏花灯3(出了字数的问题)看母亲讲小说3 母亲与我同哭1 深夜为我缝纫3
语言素养好的同学很了不起,同样的时间,他们的作品很准确,还有文学味儿。比如:
第三类(最佳类): 负子赏灯3 娓娓诱读3 泪赞打子3 夏夜缝纫3
元夜背我看花灯3 深情讲述小故事3 背书挨打母流泪3 夏日彻夜做女工3
在经过一番点评之后,我提示:大部分同学能够把事件概括出来,这很棒。但大部分只达到了老师的一半要求。我们现在提升一点点要求,在这些标题上再加点儿文字,争取把母亲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也表达出来。
这就难了。比如第一件事,学生很难体会出这件事中的精髓:精髓不在于母亲背我去看花灯,其动人之处在于“我从朦胧中醒来”,马上就“瞥见”母亲进来了。这些细节很微妙,也很含糊,不细细体会是出不来的。所以,你得组织学生再学习,再体会才行。
通过努力,一个孩子这样完善刚才的小标题:
负子赏灯殷勤细致 娓娓诱读深情并茂 泪赞打子母子同心 夏夜缝纫含辛茹苦
好了。到这个地步,成了。我觉得,学到这个地步,可以了。这就是语用型文本的教材处理方法。很简单,也很扎实。教材中许多文本都可以这样处理。
记住:犯不着课课都抠主题。一课一练,一课一得,也行。主题型文本偶尔可以上成“满汉全席”,但其他文本,要经常做成清淡家常。这样做,可以极大地解放我们自己。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一定是课堂教学的康庄大道。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1.在范读引导中进入文本情境;
2.适当穿插原文内容,丰满文本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依托探究“亲情人物”的写法,在品读细节中感悟母亲的心灵世界。教学目标:
1.走进作者再现的场景中,体悟作者的真情独白,理解一个伟大母亲的情怀。2.研读文本的叙事写人方式,感悟在细节的描写中鲜活而丰满的人物形象。3.品味质朴的语言中流动的深沉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特定情境下母亲的形象与情怀。2.把握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方法: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静听录音,圈画讨论。
活动一:圈画作者对母亲概括性的介绍和评价的段落和句子,并说说阅读感受。活动二:作者回忆了和母亲在一起的哪些事情,作者内心有哪些感受?分别用一句话进行概括。▲“亲情人物”写法专题探究。
活动一: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活动二:交流探究成果,归纳“亲情人物”写法要点。▲讨论、拓展。
现在重新审视作者所说的,母亲“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解。▲小结、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