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 “请”进课堂
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 “请”进课堂 2014年教师节前夕,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时,曾态度鲜明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的这一《指导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体系,融入中小学教师教学活动之中,解决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教育部(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语言文字报社》、《语文建设》杂志、北京中昊教育科技研究院等单位于2016年5月12至14日,联合在山东济宁举办《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的的会议地点设在济宁孔子国际学校。这里就是济宁孔子国际学校。
在历时三天的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四位教育专家的理论报告、三位教育专家的经验分享、四位教师的示范课并观看了济宁孔子国际学校孩子们的成果汇报演出。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健顺先生,中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彭城书院院长、国学教育专家汉风先生等名家学者应邀为来自全国数十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科研机构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德育管理干及骨干教师,社会教育机构干部及教师,国学爱好者做专题培训。
在此次培训中,既有名家讲座,阐释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及核心价值观;又有名师课堂,举行全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堂名师示范课。既有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又有传统文化教育典型单位及个人经验分享。培训的第一课是汉风先生带来的专题报告《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在报告中,汉风先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阐释了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呼吁教师修身厚德,回归教师本位,以身作则,正己化人,引领学生从善如流,求真知,做真人,干真事。汉风先生的报告充满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他在报告中洋溢出来的浩然正气,对传统文化的赤子情怀,以及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敬畏,深深感染了现场听众。来自新疆的一位老师则认为:“聆听汉风先生的讲学如沐春风,又如雷贯耳。” 在当天下午的培训中,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健顺先生还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吟诵讲座。在我去济宁学习之前,我在鲁东大学就听过徐建顺老师的吟诵课。他说:吟诵作为中国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已经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可是我们却抛弃它,模仿欧洲重音语言诵读方式的“朗诵”,用西方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中国的文化。曾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先生在《不战而胜》一书中写道:“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今天的传统吟诵还有最后的一点点,再不挽留,就将基本消失。我们应该让吟诵重新回到课堂,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用中国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国的文化,使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在徐建顺老师的吟诵练习课上。徐老师带着我们反复练习不同格律的诗词、教我们给诗进行作曲,争取达到看见字就能唱的目标。在这不断的吟诵中,我才知道以前有多少诗是因为错读而错误的理解了,也终于理解孔子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为以前从未见过有人这样读书,所以初看时只觉得新奇,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我才知道,原来古人是这样读书的,原来吟诵更能凸显诗歌的内涵和韵味,原来只有通过吟诵才能设身处地了解诗人的情感。全国学经典教育联盟副会长、济宁市教育局副局长刘嘉庚先生做了《国学教育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专题报告。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校长沈建华则结合学校实际为大家带来《做不一样的教育,让孔子走向国际》的介绍。济宁孔子国际学校的师生还为大家奉献了精彩的传统文化节目,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从专家们的报告中,我体会到:国学教育需要从耳学回到目学,积极引导学生背诵大量的经典。在报告中,彭城书院的院长汉风先生还为大家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并从汉字的角度阐发了“教育”、“科学”与“研究”的文化内涵。汉风先生引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只十几个字就把教育的本质说清楚了。用今天的话来讲,教育就是施教者,即老师做示范;受教者,即学生来模仿。“育”,就是引导和培养后代让他持善心,说善言,做好事。由此看来,真正的教育是身正为范,正己化人的实践。汉风先生说:“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从中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不断修养自己的德性,修正自己的行为,做到行为世范。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许多诗句已成了国人在生活中互相传诵的语言,并成为做人准则,一代一代地流传。本次学习中,我们共聆听了四节示范课。读《论语》,话“诚信”——是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教师赵西恒讲的。他从《论语》中有关诚信的语句出发,联系学生身边有关“诚信”的故事,让孩子们充分理解: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学生从交友、教子、社会、经商、治国等方面,提出了“诚信”的重要性。《笠翁对韵》是新疆乌鲁木齐市第75小学陈学军老师讲的。《笠翁对韵》是作者李渔仿照《声律启蒙》写成的,是从前人们学习写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因为他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一东》中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很适合孩子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扎实。经典美文教学的课堂应该多些诗味,让学生感受国学的魅力,应该“难得糊涂”,应该追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境界,不必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要轻字词解析,重诵读感悟,从而使课堂多些生趣,多些个性。所以,在教学时,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带进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当中,思路清晰、构思巧妙、一举数得。诵读感悟是提高国学经典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皆是明证。因此,老师把有感情的朗读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文章的特点。从这几节的观课中让我体会到:教师应立足课堂,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牢记优良的传统美德。
培训期间,我们参观了孔子国际学校。学校以“科学务实、自强不息、追求完美”为校风,以“仁、达、雅、智、信”为校训.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提倡“学习、创造、享受”的育人理念,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秉持“突出外语、文理并重、国际融合、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倡导“教师是财富、学生是宝贝、家长是朋友”的管理宗旨,短短几年的时间,超前的办学理念已深入人心,独特的课程体系日臻完善,鲜明的办学特色逐渐彰显,受到学生、家长、社会以及各级教育部门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正在逐步建设成为一所以“国学底蕴、双语文化、艺术修养”为特色的精品化、国际化学校。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那梦中的伊人,她美丽着,微笑着,深思着„„回到源头,走进古典,仿佛进入了豁然开朗的桃花源。在大语文的时空里,我们将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语文会让我们快乐,语文会让我们聪明,语文会让我们美丽,语文会让我们高尚。
阅读经典文本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长期沐浴在书香里、浸润在文化中的学生会变得情趣高雅、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气质优雅。因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请”进课堂,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让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浸润学生的心灵。
第二篇:请保护好传统文化
请保护好传统文化
班级:八年级一班 姓名:黎欣
生活中,我们在感受传统文化的是、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着外来文化的魅力。并且那些不属于我们的、外来的文化,似乎更为我们所重视;而那些我们自身的、传统的文化,似乎正逐渐被我们冷落,创建同文化正遭受着外来文化强有力的冲击。
这几年,西方的各类节日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青睐。每年圣诞节的前夕,各大店铺门口早早得就开始渲染浓浓的节日气氛:圣诞树、彩灯、装饰画„„到处都是,街上到处有人派送圣诞礼品,各种各样的贺卡满天飞。狂欢夜的街上更是热闹非凡,好一派节日的景象。到了2月14日情人节,到处都是卖玫瑰花的,尽管价钱高得惊人,却依然是生意兴隆。愚人节,一不小心就会落入玩笑陷阱„„
我们的传统节日呢?别说重阳节、清明节被我们抛在脑后,就连端午节、中秋节,我们也时常忘记。春节倒是热闹一些,但听老人们说,也无法和以前相比,也别在年轻人中,逐渐有“淡化”的趋势。
我不是说不能接受外国节日,但我们也应该保持优良传统。前几年令国人不爽的是韩国申遗成功,正是我们没有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后果,端午节本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一千多年前传到了韩国,结果被韩国换了个名叫“江陵端午祭”,拿去申遗,居然还成功了。恐怕听到这消息的每个中国人都会愤愤不平,但是我们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而被别人拿去注册?看来该反省的是我们自己。
不仅节日,中国的其他传统文化也在遭受这不同程度的冲击。虽然我们有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但有的却正在自己故乡的土地上慢慢消失。
曾经看到电视报道:有一位老重视,掌握着一种快要失传的中医术,却苦于无人继承。好不容易找到了满意的徒弟,谁知刚学了不久,这徒弟却认为西医受重视,赚钱多,就转而去学西医了。老中医十分痛心,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我认为这个徒弟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因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拯救一种濒临消失的文化。
近些年来,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把传统文化看成是陈规陋习,觉得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诚然,许多外来文化是优秀的、先进的,但我们并不应该因此忘记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根基。这毕竟是自己的文明,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中华文明,它需要保护,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重视。“韩国申遗事件”就是对我们的警醒:传统文化需要保护,需要珍惜。
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愿中国传统文化一路走好!
第三篇:传统文化进课堂
传统文化进课堂
2014年3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的这一《指导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体系,融入中小学教师教学活动之中,解决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教育部(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语言文字报社》、《语文建设》杂志、北京中昊教育科技研究院等单位于2016年5月12至14日,联合在山东济宁举办《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在历时三天的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四位教育专家的理论报告、三位教育专家的经验分享、四位教师的示范课并观看了济宁孔子国际学校孩子们的成果汇报演出。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健顺先生,中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彭城书院院长、国学教育专家汉风先生等名家学者应邀为来自全国数十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科研机构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德育管理干及骨干教师,社会教育机构干部及教师,国学爱好者做专题培训。
在此次培训中,既有名家讲座,阐释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及核心价值观;又有名师课堂,举行全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堂名师示范课。既有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又有传统文化教育典型单位及个人经验分享。培训的第一课是汉风先生带来的专题报告《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在报告中,汉风先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阐释了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呼吁教师修身厚德,回归教师本位,以身作则,正己化人,引领学生从善如流,求真知,做真人,干真事。汉风先生的报告充满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他在报告中洋溢出来的浩然正气,对传统文化的赤子情怀,以及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敬畏,深深感染了现场听众。来自新疆的一位老师则认为:“聆听汉风先生的讲学如沐春风,又如雷贯耳。”
在当天下午的培训中,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健顺先生还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吟诵讲座。在我去济宁学习之前,我在鲁东大学就听过徐建顺老师的吟诵课。他说:吟诵作为中国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已经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可是我们却抛弃它,模仿欧洲重音语言诵读方式的“朗诵”,用西方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中国的文化。曾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先生在《不战而胜》一书中写道:“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今天的传统吟诵还有最后的一点点,再不挽留,就将基本消失。我们应该让吟诵重新回到课堂,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用中国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国的文化,使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在徐建顺老师的吟诵练习课上。徐老师带着我们反复练习不同格律的诗词、教我们给诗进行作曲,争取达到看见字就能唱的目标。在这不断的吟诵中,我才知道以前有多少诗是因为错读而错误的理解了,也终于理解孔子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为以前从未见过有人这样读书,所以初看时只觉得新奇,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我才知道,原来古人是这样读书的,原来吟诵更能凸显诗歌的内涵和韵味,原来只有通过吟诵才能设身处地了解诗人的情感。全国学经典教育联盟副会长、济宁市教育局副局长刘嘉庚先生做了《国学教育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专题报告。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校长沈建华则结合学校实际为大家带来《做不一样的教育,让孔子走向国际》的介绍。济宁孔子国际学校的师生还为大家奉献了精彩的传统文化节目,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从专家们的报告中,我体会到:国学教育需要从耳学回到目学,积极引导学生背诵大量的经典。
在报告中,彭城书院的院长汉风先生还为大家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并从汉字的角度阐发了“教育”、“科学”与“研究”的文化内涵。汉风先生引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只十几个字就把教育的本质说清楚了。用今天的话来讲,教育就是施教者,即老师做示范;受教者,即学生来模仿。“育”,就是引导和培养后代让他持善心,说善言,做好事。由此看来,真正的教育是身正为范,正己化人的实践。汉风先生说:“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从中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不断修养自己的德性,修正自己的行为,做到行为世范。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许多诗句已成了国人在生活中互相传诵的语言,并成为做人准则,一代一代地流传。本次学习中,我们共聆听了四节示范课。
读《论语》,话“诚信”——是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教师赵西恒讲的。他从《论语》中有关诚信的语句出发,联系学生身边有关“诚信”的故事,让孩子们充分理解: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学生从交友、教子、社会、经商、治国等方面,提出了“诚信”的重要性。《笠翁对韵》是新疆乌鲁木齐市第75小学陈学军老师讲的。《笠翁对韵》是作者李渔仿照《声律启蒙》写成的,是从前人们学习写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因为他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一东》中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很适合孩子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扎实。经典美文教学的课堂应该多些诗味,让学生感受国学的魅力,应该“难得糊涂”,应该追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境界,不必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要轻字词解析,重诵读感悟,从而使课堂多些生趣,多些个性。所以,在教学时,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带进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当中,思路清晰、构思巧妙、一举数得。诵读感悟是提高国学经典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皆是明证。因此,老师把有感情的朗读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文章的特点。从这几节的观课中让我体会到:教师应立足课堂,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牢记优良的传统美德。
培训期间,我们参观了孔子国际学校。学校以“科学务实、自强不息、追求完美”为校风,以“仁、达、雅、智、信”为校训.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提倡“学习、创造、享受”的育人理念,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秉持“突出外语、文理并重、国际融合、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倡导“教师是财富、学生是宝贝、家长是朋友”的管理宗旨,短短几年的时间,超前的办学理念已深入人心,独特的课程体系日臻完善,鲜明的办学特色逐渐彰显,受到学生、家长、社会以及各级教育部门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正在逐步建设成为一所以“国学底蕴、双语文化、艺术修养”为特色的精品化、国际化学校。
阅读经典文本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长期沐浴在书香里、浸润在文化中的学生会变得情趣高雅、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气质优雅。
因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请”进课堂,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让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浸润学生的心灵.
第四篇:“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文化进课堂”
“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文化进课堂” 活动总结
陆 集 乡 吴 老 家 小 学
2014年09月 “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文化进课堂”
活动总结
根据县教育局有关安排,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省委的《意见》精神,我校从9月初起在校园内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文化进课堂”活动。学校把廉政教育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敬廉崇洁的启蒙教育奠定基础。培养同学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理想,自觉抵制来自社会、家庭等不良风气的侵蚀,增强反腐倡廉良好风气的形成是我校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文化进课堂活动的主题,也是我校开展廉政文化进校 园活动的工作方向与目标。结合我校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文化进课堂活动的实际,现作如下总结:
一、组织机构健全,领导高度重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吴修忠同志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吴华锋同志为副组长,负责 开展日常具体工作,主任、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文化进课堂活动教育。为使这项工作有序地在我校开展,活动领导小组拟定了工作计划,制定了实施方案。
学校领导在注重“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文化进课堂”教育活动的科学性、计划性、系统性和原则性的同时,严格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正面引导。提倡科学的导向,以正面事例和正面说理为主,以先进和榜样的力量充实他们的思想,使他们在崇敬的氛围中通过增强认知能力和情感愉快地接受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实效。二是坚持健康向上。在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方法形式的组织上,引导学生更多地看到和追求社会上光明和健康的方向,不让阴暗的东西过多的占据和影响教师及学生的心灵。
三是坚持循序渐进。充分体现渐进性和层次性,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坚持逐步递进,潜移默化,在长期的参与和教育中渗透。四是坚持整体协调。学校联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增强工作的协调机制,做到齐抓共管,各展所长,相互渗透,产生共鸣,形成整体合力,为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文化进课堂”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各年龄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特点等实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科学规划,循序渐进,教趣结合,突出青少年廉洁教育,做到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相统一,在学校中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
二、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为进一步深入落实《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廉政文化进课堂》的精神,切实把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意义宣传到位,学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1、各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时间集中对全班同学进行敬廉崇洁启蒙宣传教育,同时,把相关活动的宣传落实到校会时间穿插进行。
崇廉尚洁启蒙教育包括理想、道德、劳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自尊自爱、廉洁奉公等教育,班主任把廉政意识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并注重渗透在学 科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各方面。一个主题活动、一次故事讲座、读一本廉政书籍、是班级开展廉政教育的形式,班 主任在教育中还明确提出“两不三结合一目标”。“两不”即廉洁教育不打乱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不给学生增添额外的学习负担;“三结合”就是将廉洁教育与德 育教育、读本、学校资料三者,整合教育资源;“一目标”即通过廉洁教育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廉洁意识。
2、提高全体师生对社会中腐败现象的认识,提高师生们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警觉性。
3、在学校教职工例会上,学校领导组织教职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教师职业道德》《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就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必要性、意义进行了宣讲,并以相关事例阐述腐败行为给国家、给社会、给家庭带来的危害。
4、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文化进课堂”,进一步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校务公开工作,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净化校园风气,营造尊师爱教爱生氛围。
5、在学校教师中开展“率先垂范、廉洁从教”主题教育,将活动与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组织学习廉政建设文章,重温教育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提炼一句“廉洁从教”格言;开展一次廉洁自律读书教育活动;看一部反腐倡廉影视;撰写一 篇教学心得或论文;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师上好一节廉政教育课;教研组办好一期廉政专刊等活动,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将廉洁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一 项重要内容,注重把廉洁教育始终贯穿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三、丰富多彩开展活动,全面渗透敬廉崇洁思想
1、开展敬廉崇洁书画展,在艺术作品渗透敬廉崇洁思想。
通过学校的大力宣传以及《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廉政文化进课堂方案》的意见,开展了以“树立廉洁之风,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学生书画活动。绘画教师指导同学们欣赏书法、漫画作品等,介绍艺术作品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揭示了社会中的不良之风气,不正之行为。
2、开展“廉洁伴我成长”“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从我做起”“民族精神代代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主题班会,活动中渗透敬廉崇洁思想。
为进一步深化敬廉崇洁主题,切实让敬廉崇洁思想深入到同学们心中,学校组织各班级开展主题班会,进行了“廉洁伴我成长”“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从我 做起”“民族精神代代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班会,同学积极参与,充分准备,以各种形式诠释了廉洁的意义,以身边人,身边事告诉大家,敬廉崇 洁应从我做起。
3、结合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加大共青团员敬廉崇思想的力度。共青团员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全校广大团员青年中开展敬廉崇洁教育,是纯洁团员思 想,为党输送后备军的必要措施。我校在开展此项活动的同地,结合团委开展的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在广大团员青年中渗透“敬廉崇洁”思想,以自身为榜样,以自身为表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组织新团员进行尊老爱老和入团宣誓仪式活动。
4、各学科教学中,不同层次渗透敬廉崇洁思想。把敬廉崇洁思想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让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润物无声,在思 想中逐步渗透,在行为中逐步渗透,逐步完善我校的文明修身工程。如三年级把廉洁教育与书经典、诵经典活动有机结合,学生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熏染 中,人文素养获得提升,性情得以陶冶。有的班级还梳理整合中学语文、思想品德等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的廉洁教育内容,通过感受、交流讨论、“走进家乡的传统节日”等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寓“廉政教育进校园”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我校将把此项活动列入学校议事议程中,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中进行宣传、教育,切切实实把一心为学生、一心为老师的工作主题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当中。
学校本着:“教育孩子3年,要想着孩子的30年,更要想着国家和民族的300年。”的理念,自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来,学校就确立了“一、三、五、七”的工作思路,使廉政文化深入人心。“一”即“一条主线”,以“崇廉敬洁树新风,净化校园促发展”为主线,开展“廉政文化 进校园”工作;“三”是“三个层面”,指文化宣传层面、队伍建设层面、学生教育层面;“五”是“五个阵地”,是师生书画作品宣传阵地、古今廉政故事宣传阵 地、名言警句宣传阵地、廉政影视文化宣传阵地、课堂教学主阵地;“七”是“七个要”,包括要加强学习、要向廉政典型学习、要向廉政英模学习、要向先进单位 学习、要向传统美德学习、要善于解剖自己、要善于自我批评。通过这些活动,廉政文化已经融入到了校园之中。
第五篇:如何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
如何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
这些年来我们很多的学校升格,专科学校升成学院,学院升成大学,所以很多大学随着规模扩大的过程中,系就消失了,都变成了学院,据说我们大学里面有的校长在总结大学改革发展的显著成绩的时候,我们学校全部变成了学院,没“系”了。
所以教育大学改革的发展,一个显著的成绩是中国所有的大学基本上都没“系”了,据说现在全中国还有两所大学有“系”,一个是北京大学,还有中国语言文学系,一个是中山大学,还保存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其他大学全都没“系”,当然这是一个笑话。本人学了七年中国语言文学,但是我觉得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比较起来,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悟仍然还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今天我的主题是紧扣时代脉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
首先,我介绍一下成都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成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起步较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国学经典诵读在全市的中小学、幼儿园的覆盖面已经达到了85%,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覆盖面达到了百分之百,经典诵读教育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学生的思想行为我们感觉在不断的发生一些变化,教师的素质在不断的提升,我们这三个阶段大致的时间经历是这样的。
第一个阶段是探索,大约是2006至2009年,06年的时候我们市的草堂小学、红牌楼小学、东升小学、玉林中学的附属小学等他们自发的探索以经典诵读为主的国学教育,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只认识诵读,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迎诵表演,通过在校内全面开设国学课程,开展国学教研,开发校文教材,创设国学经典诵读环节,有计划,有系统的开展国学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个阶段是推广阶段,大约是09—2011年,09年市委市政府发出了诵读国学经典,传统民族精神,提升内蕴风帆,再造成城市风貌的这样一个号召,我们市教育局就印发了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教行动的实施纲要,并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的教育活动,2010年,我市参加了教育部在苏州举行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启动仪式,并在大会上作了一个交流,与大家分享。
第三个阶段是从2011年至今,我们对传统文化进校园在不断进行深化。从11年起,我市结合成都丰富的地域文化,重点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两千多年的建城史给成都留下了104项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共104项,我们这些年把这104项有条件的逐步的送进了校园。2011年以来我市陆续开展了太极、空竹等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和领悟成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我给嘉宾介绍一下我们这这些这些年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要几点做法。一是建立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断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每年我们在教育经费里面都要预算大约投入两百万专项经费,为全市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国学教材,教育、文化、体育、光新等部门联动形成了推广机制,共同主办经典诵读大学,写经典,画经典,汉字听写大会等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将经典诵读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学校考评和学生学业水平评估,构建起了市、县、校三级一体的运行机制,各个方面有机配合,逐层推进,为企业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提供一个工作的机制的保障。
二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和教材,在课程中不断融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尊老爱幼等传统文化精髓,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弘扬仁义礼信等内容,其中国学启蒙校园教材、小学生国学经典、经典伴着我行等小本教材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2009年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由四川师大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市的中小学校投入使用,2011年我们还受教育部的委托,编写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诵读诗文淀积职场,2013年我们也与语文出版社合作,编写出了我市中职学校创新的的教材,有语文教材,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三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和活动,我们结合语文教学、校本课程,办团队活动开展诵读课,或者利用朝会、午会时间安排课程,保证学生每周诵读经典不少于一个小时,连续举办了三届写经典,话经典的活动,引导全市学生熟悉经典,亲近经典,在第三届活动中一千多所学校,占全市学校总数的90%以上,有一千多所学校110多万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一共就110万,高中150多万,占全市70%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建设一批经典诵读的示范学校,打造书香校园,我市已经形成诗歌校园,书法校园,太极校园等特色校园,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全面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国学知识培训,将经典诵读培训纳入教师的继续教育,成立了四级国学研究室,建立以市教科院和四川示大文学院为主的经典诵读指导中心,研讨、交流、指导经典诵读活动持续开展,组织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专题培训,每年开展八百多名国学骨干教师的培训。
第三是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点思考。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有效的推进有效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我个人觉得我们应该注意在三个方面着力,第一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体现了对现代人类文明的认同,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种是三个层面的倡导,一个是国家层面,一个是社会层面,一个是个人层面,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法治、公正,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看这三个层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都体现出来了,而爱国、诚信、友善、和谐这恰恰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自由、民主、平等、法治我个人觉得这恰恰又是现代文明的标尺,而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当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社会转型升级的镇痛对我们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振动,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再加之趋向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现代人类文明紧密的结合起来,传递正能量,争强民族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养一代又一代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世界胸襟的知礼守法的现代共鸣。
二要坚持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发觉与当代转换,要坚持推陈出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明相融相通,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要求,要主动遵循依法治国的目标,着力推进法治文化、法治校园建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的法治精神。第三是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物华天宝的四川连带文人墨客,对大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吟咏数不胜数,自古人才辈出,司马相如、巴金等都是成都人的优秀代表,我们将充分开发经典诗文的体验课、兴趣课等课程,打造川西特色成都魅力的文化品牌,不断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