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人请社会和面子社会

时间:2019-05-13 06:23: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人请社会和面子社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人请社会和面子社会》。

第一篇: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人请社会和面子社会

传统文化与中国的人情和面子社会

中国政法大学

商学院 郑派虹

[摘要]社会心理学传入中国以来,很大程度上仍因循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路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断迈向一个本土化的进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同时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分析中国社会的“人情”和“面子”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简单探讨社会化,角色扮演,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与中国的“人情”和“面子”现象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统人格

人际关系

人情

面子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无一不渗透着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的道德伦理各方面的内容。人们会以伦理道德要求来审视、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评判他人的行为。所以,要懂得中国社会的人情世故,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不得不研究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从很早就开始围绕人性,人格的形成与塑造展开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从这些思想和基于这些思想产生的其它思想,可窥得中国人的人格。这种人格,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我们这个群体独有的社会心理,影响着人际关系。可以说,中国的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人情社会和面子社会。

一.中国人的人格标签

中国人的人格标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可以认为是中国人在其他群体

①心中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对一群被赋予同样特征的人概括而笼统的分类。包括在民族,种族,性别等各个方面给他人留下的我们行为的特定范式的印象。在这里讲的刻板印象,是专指体现在民族差别中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色,在心理和行为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而在传统文化塑造下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更是复杂多样。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做人”的文化。几乎从婴孩时期起,每个中国人都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过程。

冯天瑜先生将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而社会心理就是作为未经理论加工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面貌存在于心态文化之中的。②可以看到,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心理基础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推崇的各种理念也随着统治的需要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在这种文化熏陶下,中国人的传统人格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当首推仁爱。这种仁爱在中国文化中表现为一种自觉和人道主义精神。

正是由于中国人有这种推己及人的观念,所以倾向于把修身之道放在首位,因此形成了“贵和尚中”的宇宙观与社会观。③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处理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地回避冲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和谐。孔子在《论语》中曾提出“过 ①②《社会心理学》,乐国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31 《心旅第一驿——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心态之源》,赵辉,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P02 ③《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19 犹不及”的主张,中国人崇尚的这种中庸之道,有利于加强自身修养的品质,也成为中国人典型的人格特征。

中国人传统人格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谦恕。④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在中国人看来,同样有利于推己及人,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

同时,中国人还有一种务实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得中国人做事时会慎思笃行,勤奋且对人负责。

以上中国人的性格标签只是涵盖了较少的但却较能体现中国人特色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仁爱,崇尚中和,谦恕,还是一种务实的精神,都能看出中国人重视“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包括了在交往之中表现出来的忍让与和气,也包括了极力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也就是说,中国根的大多数智慧都用在了人身上。从先秦时期以来,中国的思想家们就集中精力的讨论各种和人有关的问题。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总结,我们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可以把上述中国人的传统性格归结为“人情”和“面子”两个因素。我们有时甚至会忽略一些内在的因素或个人的表现,而十分关注“身外之物”。关注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和与自己相关的一些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可以说大部分中国人还是极小心翼翼处理着各种人际关系。人们靠着各种关系网络,依靠“人情”来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又或者,我们会碍于“面子”而帮助其他人。我以为,这种“人情”不单是中国或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才会有,但是这样一种文化在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会跳出个人为人处事的框框,成为国家对外展现形象时考虑的因素。

二.“人情”“面子”下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面子,命运,人情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他认为,面子是一种非常精的规范,中国人的社交往来,都是以面子为核心的,“面子”深深地摄入中国人的生活。“其永不变性超乎罗马天主教教条,其权威超乎美国宪法”。⑤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中,中国人人际关系处理的准则基本上都得循着人情走,在大多数情况下,也都得顾虑面子的问题。

人际关系是指人和人交往过程中建立的直接的心里联系。⑥通过探讨这种社会关系,我们能对人的行为做出更好的解释。有关人际关系的问题在中国就显得更为复杂。有的学者指出,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缘”“人情”“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情”是核心,表现了传统中国人以“亲亲”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样式;“人伦”则是基本模式的制度化,提供一定的行为规范;“人缘”是人们在观念中对这一行为模式的总体设定。即“人情”“人伦”“人缘”是一种“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的规范系统。⑦

进一步讲,我认为,若提到中国的人情社会,又有一点是不得不提的,这就是在中国人心目中“份”的观念,⑧这里的“份”,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角色。中国人通过“份”的划分,来体现一种亲属关系,而也只有处于“份内”,扮演局内人的角色,才能更多的享有你所需的资源。所以,一些精明的中国人,处事时 ④⑤《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21 《吾国与吾民》,林语堂,台北德华出版社,1980年版,P176 ⑥《社会心理学》,乐国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81 ⑦《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沙莲香等著,1998年版,P280-281 ⑧《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78 会分外注意,可以通过套近乎来取得份内人资格的手段他们会不吝使用。当然,我们并没有任何贬损的意思。因为这种通过人情和相似性来获得资源的做法,在中国被广泛的实践着。我们所见到的各种“老乡会”,未必不是这种性质。的确如此,在中国社会,通过人情,你才能更轻易地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得到所谓的“熟人”的帮助。而且,人们是这样的习以为常,丝毫不认为通过“裙带”关系获得资源有什么难堪的。相反,有“人情”可以成为很多人炫耀的资本。人情会为我们构建起一张“大网络”,我们可以通过这张“网”来交换资源。之所以说人情是一张交换网络,是因为在中国,我们的人情绝对不是通过单方面的行为或是一朝一夕的交往建立起来的。这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反复和持续的联系中,人情的“网”才有可能牢固。于是我们便很大程度上通过诸如血缘、家世等先天所得和诸如权利、地位等后天优势维系着人际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使得中国人意识到自己必须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在必须时获取资源。

如此说来,“人情”就像先前所讲的有利于保持人际关系,维系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中国人讲做人时又会发现很多难处。我们是如此的重视人情,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都难以拒绝别人的一些要求,(甚至是不合理或自己不情愿做的要求)这与先前提到的中国人务实的理念相违背。因为我们知道,在人情往来中,我们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对方好感,或是专门“利他”。我们多多少少都带着自己主观的期待,期待有一天这种付出能有“回报”。于是我问总是尽量“求同”而“不存异”,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文化下的心理。我们惯于承担起另一方提出的超过自己能力或意愿范围的请求或任务,有时不得不循人情轻原则。但如此一来,我们也徘徊在有限能力与精力和承诺的履行之间的矛盾,结果往往是使个人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将人际关系视作重大的包袱,这样极易导致心理的失衡。

总归来说,我们处在这种人情社会中,想要逃避也非易事。更何况,社会中无论如何也少不了人的交往,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对待这种人际交往。在扮演每种社会角色时我们总是有得有失。知道人际交往的两面性,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合理的人情运作,不要过分的计较所谓的得失,这大概是我们在人情社会中所能做的。

面子和人情在中国社会是息息相关的两个部分。前面已经提到过,人们依靠“人情”形成的关系网络来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反过来,我们会碍于“面子”而为他人提供帮助。

面子一词在中国百姓生活中涉及的面很广。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心理现象。鲁迅先生曾说过,“面子”是“中国精神纲领”。⑨它是无形的,但在调节我们的行为和心理时却又显得那么神奇和精密,以至于我们很难忽略它的影响。中国人爱面子,讲面子,这俨然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虽然在我们心里,这是如此的正常,以至于我们都没意识到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面子问题。但是也只有生活与这样的一个圈子,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面子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放下很多东西,却很难放下面子。

但当我们讲起面子时,又很难说清它的含义。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社会交往中,如果有人认为你做的某种行为,使你可以借此自称拥有某种正面的社会价值的话,这种价值就是“面子”。⑩说起面子,有点类似社会心理学中的“印 ⑨⑩《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90 《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00 象管理”的理念。我们企图通过印象整饰的手段,在社会交往行为中操控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形成的过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比起人情,我认为面子的目的性更多是内部的,即我们感觉“有面子”时会获得一种内心的满足感;而人情交往的目的更多是外部的,通过人情,我们获取的是外部的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讲,面子和人情之于我们是同等重要的。

对于不同的人,面子有不同的含义,面子是相对的。首先,评判什么是“有面子”的,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身份相关。也许对于一个市井小民来讲,丝毫不会觉得穿着睡衣在路上晃悠有损面子,但是对于一个公众人物来讲,他必须保持自己的形象,只有穿得光鲜才会衬得起自己,才会感觉有面子。其次,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面子更多的是个人心里的感觉,不同个性特点的人,对于何为面子,也是有自己的一番判断。这种相对性也体现在在不同的社会层级之间。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地位的人在另一个群体中也许比不会很受关注,而他的面子问题,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但在中国,一般而言,处于社会越顶层的人,一般会觉得自己有面子。于是很多人就削尖了脑袋往社会上层挤。在不同时期,社会地位也是相对的。也许在专制集权时期,那种“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使得知识分子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数十年如一载寒窗苦读的原因。在今天过于物化的社会,有权有势似乎才是“王道”,于是“官本位”“商本位”的观念盛行。但是面子终究不是依附于低位或其它东西,而是依附于个人,这种个人心理的感受显得更为重要。

然而,同人情的问题一样,一旦过分注重面子,也会带来不小的问题。当面子文化发展到极端,就会催生适得其反的文化。这种文化,在中国就表现为“厚黑学”。在20世纪30年代,李宗吾推出《厚黑学》一书,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脸面文化的另一面。11认为所谓的英雄豪杰不过是厚黑文化的践行者,他们不过是“面厚心黑”而已。也许这种观点并非完全正确,但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先前讲过,脸面问题有时甚至会跳出个人范围,成为国家对外展现形象时考虑的因素。对中国来说更是如此。有时候,中国总是过分注意在别国心目中的形象。我们的国家,就像放大了的中国社会中的个人。会由于“脸面”问题在一些国际事务中摇摆,也会由于“人情”尽量多给一些国家好处。虽然所有的这一切在国际交往中都必然和国家利益相关联。中国的对外关系上处理很多问题都小心翼翼。如七十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国政府免除了日本对我国的战争赔款,中国是在给日本“施惠”,至于有没有必要,我们且不讨论。同理,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坚持人民币汇率不变,维护了一些东南亚小国的利益,也有助于维持中国的大国形象。甚至到了目前的欧债危机,西方国家还寄希望于中国,希望中国施以援手, 帮助解决债务危机。其实以中国的国家心态, 我认为中国的确很希望在国际上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形象,帮助欧洲渡过难关。但有专家理智指出, 中国还是以自己为先, 以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其实中国不足以过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也没有必要处处考虑别人的事。回溯历史,我们也能看到“脸面”问题导致的后果。清朝时那种维持脸面,保持“天朝上国”姿态的教训,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借鉴?所以我认为,泱泱大国,就应保有自己的风范,既不要忽视自己该尽的“人情”,也要清楚的认清自己的地位。

综合上述讨论,我认为中国人的这种讲“人情”、爱“面子”有其积极的一 11《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06 面,它有利于人际互动的和谐进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心理也影响着中国人际关系的理性发展。处理国家的问题时,这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原则其实也有自己的用武之地。我们要正确认识“人情”“面子”问题在中国社会的普遍性,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的理念,这样也有助于我们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参考书目] 1.《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吾国与吾民》,林语堂,台北德华出版社,1980年版

5.《社会心理学》,乐国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沙莲香等著,1998年版 7.《心旅第一驿——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心态之源》,赵辉,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二篇:中国人面子问题探究

中国人面子问题探究:人情可以实现权力再生产

2014年05月21日10:11 中国青年报 我有话说(1,178人参与)收藏本文

翟学伟著作《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封面

江南贡院

翟学伟在自己收藏的清代红木太师椅前。他认为,太师椅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用官职命名的坐具,象征权力、地位和尊严,有“面子”的意味。

中国人的脸面四分图

冰点特稿第923期

面子问题

南京大学一间教室里,某金融机构办的“中高层干部卓越领导力提升特训班”正在上课。初夏午后,社会学教授翟学伟站在讲台前,台下学员有的趴在桌上,有的低头看手机。

“我先提醒你们,我要讲的内容,你们平时上课听不到,但天天都得打交道。大家都知道,如果想在中国过得好,你必须会搞关系,而我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中国人的关系。”只这一句话,所有人齐刷刷抬起头。穿着白衬衣、戴浅色边眼镜的翟学伟,用掺杂着地方口音的普通话继续慢条斯理地说:“我今天这堂课,主要讲讲关系里的面子问题。”

专业地说,翟学伟进行的是“中国本土化社会科学研究”,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关系”——一个被他称为“中国社会运作的核心概念”的术语——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人情、面子和权力运作。

在这个领域,54岁的翟学伟已经研究了20多年。他写论文探讨“中国官僚作风背后的面子运作问题”,带着博士生做“关系运作模式”的课题,还参加学术研讨会,跟来自台湾、香港乃至美国、日本的学者一起讨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作为南京大学教授,他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的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关系不是哪个社会科学家的重大发现,而是每一个中国人心知肚明的行事规则。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常识般地知道,很多事可以让位给关系来运作。如何将这种现象理论性地建构与叙述,以便有效地解释中国人和中国社会,至关重要。”翟学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不过,在中国,关系研究得好不好,不是由几个相关领域的社会学家来判断的,而该由每一个普通中国人来评说。”

“从书本里得到的研究成果跟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搞得学者对明摆着的事情说不清楚,说清楚的事情又很少与中国现象沾边”

在翟学伟的研究里,他访问跟着亲戚出门打工的农民工,研究想找老师说情修改成绩的学生,就连陪家人住院做手术,都成了他收集素材的好机会。

他把相关的人按社会学研究的方法编号,医生、护士、病人形成关系网,连来看望病人的访客都一一编码成ABCDE,画出关系图,分析相互之间的人情关系,以推导出为什么A要给B送红包,C要来看望D。

他甚至还在手术之后,对病人进行郑重其事的访谈,以田野调查的方法向其提问:“你当时已经开过刀了,为什么还想补送红包?”

在研究大量关系案例后,他得出的结论是:西方人的人际交换往往具有等值倾向,以清算、等价、不欠和公平为原则,具有理性的特点;中国人的人情交换与之相反,安土重迁和血缘关系导致了人际交往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因此算账、清账都是不通人情的表现。人情应该是算不清、欠不完的,这样才能旷日持久地延续下去。所以,中国人的人情策略是在关系网络中维持动态平衡,否则就要“丢了脸”,或者“没给面子”。

求学期间,翟学伟并不像现在这么热衷本土化研究。那时候,像许多人一样,他热衷使用西方社会学范式,读西方社会学经典论述,“如果说话的时候不提到西方理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研究生”。

临近研究生毕业时,他偶然读到了一份台湾学者杨国枢的演讲稿,印在类似超市导购小册子的油墨纸上。那是上世纪80年代,这位社会学家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的研究对象虽然是中国社会与中国人,可是我们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却几乎全是西方的或是西方式的。这导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中国人;而在从事研究工作中,我们却变成了西方人。

“这样一来,从书本里得到的研究成果跟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搞得学者对明摆着的事情说不清楚,说清楚的事情又很少与中国现象沾边。”翟学伟说,看完那篇演讲稿,他就下定决心,找一个最本土的中国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而最合适的主题,莫过于“关系”。

那时候,台湾学者黄光国已经就这一话题展开了研究,出版了一本叫做《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的书。但由于这本书是台湾人写的,标题里又有“权力游戏”这样的字眼,翟学伟一直跑到出版社仅对内部人员开放的“港台禁书”书架才找到它。托了朋友的朋友的关系,他才买到了这本研究“中国人的关系”的书。

有了本土化这个崭新的研究视角,翟学伟发现,中国何止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简直举手投足间都是能拿来做社会学分析的案例。他站在马路上听人吵架,坐在公交车上听人聊天,就连坐在书房看武侠小说,读出来的都是面子问题——但凡江湖有危难,面子都会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金庸笔下的大侠,总会败给小混混说的一句“你杀了我如何在江湖上立足”,因为大侠们似乎都很顾忌面子。

翟学伟的办公室里塞满了被他拿来做案例的书,从钱钟书的《围城》到官场小说《二号首长》,还有《丑陋的中国人》、《丑陋的韩国人》以及《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每一本书都让他读出了“关系”。

比如他读项羽败北临江自刎,临死之前留下传世名言“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这句话启发了这位研究面子的教授:原来项羽是因为觉得没面子才自杀的,不成功就不能回家。

在“领导力特训班”的课堂上讲到这些“读书心得”,翟学伟半开玩笑地总结道:“所以啊,中国从古至今死了那么多仁人志士,十有八九都是没有搞好面子问题。”

“人人都在争先恐后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你这研究的是什么东西?!”

虽然一天到晚研究中国人的关系,可翟学伟却评价自己是个“搞关系的失败者”。在讲台上的他谈笑风生,但走下讲台却显得沉默,不爱主动跟人热络。考研究生那会儿,家里来了客人,想邀请他出去玩,他还满心地不情愿:“我不想玩,我想看书。”

不过最后,他还是不得不跟着家人陪客人游玩,“这件事情充分说明,关系比个人意志更重要,我们长久地处在无选择的关系里面”。

这种“关系研究”对他自己是个新鲜领域,对于他的学生更是稀罕。南京大学有个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办学的中美中心,翟学伟在那里授过5年课,教学生观察中国人的关系。有次,一个美国学生问他:“中国人为什么要搞捐款晚会,弄得跟春晚似的?”

翟学伟纳闷了:“没有晚会,怎么公布哪个机构捐了多少钱啊?难道你们不搞吗?”

美国学生听了更纳闷了:“当然不啊!捐款不是自愿的吗,捐就捐了,干吗还要宣布一下?”

听了美国学生的反驳,翟学伟发现,对中国人来说,面子最重要,“不搞晚会鬼知道你捐了钱啊,做了事还没买到面子!”

按照这个思路,翟学伟将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分成四类,叫做“脸面四分图”:

第一类人,叫“有脸有面子”。这类人是中国古代最受推崇的“君子”,个人自身形象好,即“有脸”,在社会互动上也受到认可,即“有面子”。

第二类人,叫“有脸没面子”。这类人讲骨气,笃信好学,可是太正经,自己“有脸”,可别人不给他“面子”,“不会做人”。

第三类人,叫“没脸没面子”。这类人大多处于社会底层,无所顾忌,既不给自己争脸,也不在乎别人给不给面子,撒泼打滚无所不作,大抵可以称为“小人”。

第四类人,叫“没脸有面子”。这类人不讲究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但是懂得面子的金贵,为人圆滑,见风使舵,尽管没什么突出的个人品格来“争脸”,可是善奉承会巴结,在社会上颇有“面子”,即“伪君子”。

翟学伟管这套理论叫做“中国人的脸面观”。他认为,儒家希望把人塑造成第一类,可这更大程度上只能成为一种人格理想,在现实中,他们可能会变成第二类人,并强烈排斥第三、四类人。但是,在人情社会里,没人想做第一类人,因为“太难了”,也没有人想做第二类人,因为“出力不讨好太吃亏”。越来越多人会在行为上向第四类集中,以获得更多社会资源。

让这位社会学教授担忧的是,第四类人占主流的社会将出现令人堪忧的发展停滞,因为在那类人的世界里,只要打点好关系,你做不做事,人们不在乎,即便毫无建树,大家也会“给面子”,一片赞许,没人戳穿。可是,“这样的社会怎么进步呢?”

翟学伟把他的这些研究写成了论文。但这样的研究最初却并不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刚开始给学术期刊投稿时,他的“面子问题”论文常常很快就被毫不留情面地退回来:“人人都在争先恐后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你这研究的是什么东西?!”

“你在学校,你很年轻,你想说什么都行。等你进了社会,工作了些日子,再来告诉我,今天的中国人讲不讲关系”

翟学伟的研究遭到一些人反对,其中包括他的女儿。女儿是个90后,做事干脆,不爱谈关系,走大街上迷了路宁可查地图,也不喜欢问人。有时候跟同学聚餐回家,她会得意地跟爸爸强调,现在的年轻人出去都不搞请客吃饭那一套了,我们今天聚会就是AA制。

在网络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认为人情关系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而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由于流动性大,外企多,大家都是背井离乡来打拼,所以评价标准主要是能力,而非关系。在“知乎”网站的一则热门答案里,有人甚至直接写道:“上海是个神奇的城市,她不问你的出身、学历,不鄙视你的家庭条件,她只看你是否努力,真的。”

除此之外,探讨的声音也来自学界。翟学伟将论文投给台湾学术期刊《本土心理学研究》,作为“靶子论文”供大家探讨。来自台湾的5位教授各抒己见,翟学伟也被邀请参与回应,进行学术争锋。

学界的争论之一,是翟学伟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比如,他的研究总是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出发,要么是送红包啦,要么是请客摆酒啦,都是对微妙的生活细节进行平铺直叙的记录,只是“现象描述”,而没有更进一步,进行“哲学分析”,以及“方法论建设”。

“翟教授的研究路线是实证主义的研究,着重于生活现象的描述。以大陆社会科学界目前的水平看,已经相当不错,但是要进入国际学术社群,还有许多尚待努力的空间。”台湾大学心理学教授黄光国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在他看来,如果一味停留在“现象描述”的层次,将无法解决“中国与西方”两种研究传统分裂的难题,唯有在“哲学反思”和“理论建设”上加大力度,才可能有所突破。

对于这些五花八门的反问,翟学伟最常回应的是学术批评。“我常想,既然经济学可以讲寓言,社会学为什么不能讲故事?为什么不能从故事中挖掘出社会机制运行的特征?”他甚至直接在论文里写道,“如果有学者对我采取的研究方法持有异议,完全可以自己按照自己的喜好来从事研究,用不着指责我的不是。”

而对于像女儿一样的年轻人对于当下社会的乐观态度,他却并不直接作出回应。他只是默默在他们所说的这个“只看你是否努力”的社会中继续收集“关系研究”的素材——跨国公司为官员子女留出岗位,这是他们的“本土化策略”;而应聘者填写的个人信息表里还有一个空,需要填写“是否有公司领导介绍,请写下领导姓名和职位”„„

在翟学伟看来,“今天的中国,人情和关系要比任何一个年代更厉害”,因为在古代中国,还有不看人情的案例,比如人们会纯粹基于地缘关系提供帮助,“因为我们是老乡”,而现在,只有“对我有用的老乡”才能得到帮助。

“你在学校,你很年轻,你想说什么都行。等你进了社会,工作了些日子,再来告诉我,今天的中国人讲不讲关系。”他说。

在这个“人情超级大国”,制度管得住人情吗?

尽管翟学伟说自己的关系研究“不提供方法论”,但事实上,他还是在研究应对关系的对策。他最近正准备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叫做《人情与制度:平衡还是制衡》,里面的核心问题是:在中国这个“人情超级大国”,制度管得住人情吗?

“按照制度规定,博士生毕业需要达到一定的学术标准。可就算他真的没达标,你能毙掉他的论文吗?他毕不了业怎么办?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毕不了业、找不到工作,哭了怎么办?”在博士生的讨论课上,翟学伟跟围坐在会议室的学生们严肃地讨论着,“这时候,中国人就会把门关起来商量对策了——制度是制度,制度说得一点儿也没错,可是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他哭了,这怎么解决?”

于是,他推论出“人情与制度”在社会运行中的基本法则:

前提一:人情是每个人做事的最终依据。

推论:没有什么事不能商量,对人的判定可视人情亲密程度变通。

前提二:制度对人情的约束是有针对性的,所以它的作用是局部的、具体的;而人情是整体的、全局的,人们总要顾全大局,照顾整体。

推论:是非、真伪、诚实与否不是唯一重要的,合适、恰当、识相很重要。

前提三:制度与人情不是矛盾体,而是一种融合。

推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统一不变的规则。感情用事或者一味坚持原则都是对平衡与和谐的破坏。任何固守制度办事的人被看成是没有人情味的人。

„„

在历数了6条前提和由此得到的23条推论后,他得出结论:在中国,人情和制度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可以彼此相安无事的动态平衡。

“原本传统中国社会运行就有很明显的情、理、法三位一体的倾向。人情是中国社会的底色,说中国社会因为走向法制化、制度化,所以不讲人情了,那显然不符合事实,是乐观主义者的自娱自乐;说中国人因为讲人情,所以恣意妄为、无法无天,那也不真实,因为中国历史上一直在不懈地建立各式各样的规章制度。”翟学伟说,“就真实层面来讲,如何平衡人情和制度,对中国人是一场智力挑战。人们每天忙忙碌碌都在力图从中寻求一条出路,既不伤面子,又不毁制度,进入一种高超境界。”

更有趣的是,翟学伟发现,在“人情超级大国”,人情可以实现“权力的再生产”——利用人情攀上权威就可能借助他们的力量,获得权力的转让,成为“日常权威”,享有等同于“权威”的权力。

他听说过一个案例:有学生急着毕业发论文,托了一圈儿关系,找了主编找总编辑,可谁也没能说服期刊编辑给他发稿,最后有人指点,去找那栋大楼里的一个后勤人员,果然立马发了稿。“最有面子的人,未见得是社会地位最高的人。不管他多普通,大家都要给他面子,他的心理地位高,这就是日常权威。”翟学伟说。

不过,当人情泛滥到制度无法抵制时,制衡人情的活动就会登场。讲理性的人们会执行检查、整顿活动,力图让人情和制度回到平衡点上。不过,翟学伟也发现,这种活动有时会呈现出“轰轰烈烈走过场”的特点,“轰轰烈烈”是对制度的期待,而“走过场”则是人情使然。

“老师你说的太对了!在中国就得讲关系!”和“老师你说的太对了!在中国老讲关系怎么行!”

每到学期结束,翟学伟的课程都会收到学生写来的“课堂反馈”。帮着批改作业的助教跑来找他,哭笑不得地报告:大家明明上的是同一堂课,感受却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完全相反,这要怎么批改打分呢?

比如,有的学生是这么写的:“老师你说的太对了!在中国就得讲关系!前几天我家管道坏了,我本想按流程找相关部门解决,结果拖拖拉拉好久都没人来,还说通一次管道至少得要2000块。我一生气,直接找了认识的主管领导,结果不但立马来修好了,还客气地跟我寒暄了半天,临走也没要钱。所以想办事,走程序是没用的,还得靠关系!”

但是,也有学生的体会是这样的:“老师你说的太对了!在中国老讲关系怎么行!这个问题太严重了,现在处处看人情、看关系,这样的不正之风盛行,怎么能继续推进社会建设呢?我们必须大力打击这种讲人情、走关系的社会弊病,根除这个社会毒瘤!”

面对学生们截然相反的体会,翟学伟倒是很平静。尽管在这堂研究“关系和面子”的课上,有不少学生连他的名字都写错,一会儿“霍老师”,一会儿“瞿老师”,但他的评分标准很统一——60分到95分之间,最低至少及格,最高也不能太完美。他说,就算写得很烂,也最少给个及格,“人情社会嘛,总得给学生留条后路,不能一棍子打死”。

“上完我的课,你可以觉得关系特重要,事事走关系;也可以觉得关系很可恶,想办法与其抗争。这都是你自己的价值选择。我的目标是,我只对中国人的人情关系作出客观描述,不做价值判断,不提供应对关系的方法论。”翟学伟说,“事实上,即便我不提供方法,中国人每天忙忙碌碌,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做。”

他不知道的是,这一幕其实就发生在他身边。在他没进教室前,一个学生指着坐在窗边的同学说:“你看看你,老师马上就要来了,屋里这么闷,你连个窗户都不开吗?你们啊,都只听上课的知识,可像我啊,就喜欢关注这些边边角角。”

接着,该生得意地跟屋子里的同学畅谈起自己下周安排如何紧凑,要出差参加一场青年干部论坛,“给领导讲课去”。说着说着他突然停下来,环顾四周:“不要用那么羡慕的眼光看着我嘛!别看我这样,我也是能上大场面的!”

“说到底,一切又都是个面子问题”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翟学伟写的论文连个发表的地方都找不着,但现在,他所研究的“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已经成为颇受欢迎的课题。从北京的EMBA培训班到上海的高级媒体从业者训练营,许多地方都邀请翟学伟去讲课,谈“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尽管不再愁发论文,他却有了别的苦恼。比如,他从女儿小时候就天天跟她唠叨自己的研究,跟她大讲“中国人情关系模式”,但女儿却一直对“搞好人情关系”不感兴趣。即将读人类学博士的女儿喜欢看百科全书,胜过跟陌生人寒暄唠嗑,她甚至想要通过研究影视剧来做田野调查,“这样就不用跟人打交道了”。

“这就是一个研究‘关系’的学者养女儿,和一个研究‘关系’的人养女儿的区别。”说起这个,翟学伟的女儿无奈地摊了摊手,“我只听到了‘关系’是个什么概念。”

他还要愁学生。这位博士生导师发现,学生里真在安心研究“关系”这门学问的越来越少。相比于如何做好学术课题,他们每天心心念念的是另外一件事——如何尽快到学校规定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

出于好奇,翟学伟还把这个学术困境推导了一下:

为什么学生不能好好做学问呢?因为他们的当务之急是发论文,学校规定,只有发了论文才能毕业。

为什么他们发不了论文呢?因为许多社会学类的学术期刊规定,不刊发博士生的论文,所以写得好不好还是其次,光是“博士生”这个身份就卡掉了发表机会。

那么,为什么学术期刊不接受学生的论文呢?原来,学术期刊都有排名,如果刊登太多学生而非教授的论文,会拉低这份期刊的影响力排名,显得不够上档次,没面子。

好吧,那为什么学生一定要发论文呢?因为大学也有排行榜,衡量一个大学学术能力高低的量化因素可不就是核心期刊论文发表量么?学生发的论文多,学校的排名就靠前,家长报考院校的时候就会说,你看这学校排第一,上这个大学有面子。

推理结束,答案再一次命中这位教授的研究核心——说到底,一切又都是个面子问题。

可是身为“面子问题”研究专家,翟学伟却对此无能为力。在和学生聚餐的时候,他默默坐在一旁,听着学生们热烈地讨论哪些刊物的版面费贵,看着学生相互出主意,“其实可以跟编辑哭穷,让他看在学生的份上,给个折扣价”„„

这种沉默在他的生活里时常出现:EMBA班的学生请他参加业界大佬的聚会,他去了坐一旁一言不发,默默观察着觥筹交错的生意人;多年不见的学生情侣突然说要请他吃饭,他到了现场才恍然大悟,这是人家的婚礼,他又只能默默坐着,因为忘了给人家包红包。

不过这些沉默的观察,扭头都会被他写进自己的论文里,成为他的研究案例。“别人遇到没面子的事情,过去就过去了。我遇到没面子的事情,还得记录下来,回来反复想,留着做研究。”他说。

其实即使不去刻意收集,想在中国研究面子,真是满大街都是案例,每个人都是行家。听完翟学伟的“面子课”,“卓越领导力提升特训班”的学员们下一站是去夜游秦淮河。在那里,人们纷纷买票参观江南贡院,其中一大原因是门匾上用烫金字写着“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

人们凑在“清代各省夺魁人数表”前叽叽喳喳。在这份各省状元排行榜上,江苏出了49个,比第二名浙江多两倍,是第三名的5倍。一个游客指着成倍数递减的数字,问同伴:“怎么江苏的状元比其他省多那么多啊?”

“出了这么多状元都当官了,这以后批卷子的人还不得给他们的老乡一点面子吗?”同伴毫不迟疑地答道。

第三篇: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生 心 理 健

中国人的“面子”

论文作者: 邢华来

学生学号: 021120427

专业班级:12级工商管理四班

系别年级: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大 学康

中国人的“面子”

摘要:“面子”是中国人人际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也许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爱面子”。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往往以对方给不给自己‘面子’,给自己‘面子’的多少来判断对方对自己接纳程度,并对彼此关系进行认知和评价;同时,面子也是中国人的内在心理特征,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观’。

“讲面子”的心理既有利于维护中国人人际互动的和谐进行,是中国人自尊和自我意识得以实现和满足及荣誉感获得的较佳途径,是维系中国人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同时,‘面子’心理也影响着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理性’发展,有时会成为中国人人际交往中沉重的心理负担。

关键词:面子 中国式人文主义 维护 正文:

“面子”是中国人际关系最基本的‘调节器’。爱面子是中国人人格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我们心理需求。人际互动双方爱‘面子’的程度,给不给‘面子’或‘面子’是否给足,往往是人际和谐与否的重要条件,它直接关系到人际关系的方向和程度。从“给面子”、“留面子”、“死要面子活受罪”,到“打狗还看主人面”,“不看僧面看佛面”,有关面子的种种说法在人们的言语对话里更是随处可闻。

著名文学家林语堂曾在书中写到“中国人的生理上的面孔固然很有意思,而心理上的面孔则更为迷人,值得研究。这个面孔不能洗也不能刮,但可以“得到”,可以“丢掉”,可以“争取”,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别人”。这里我们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它抽象,不可捉摸,但却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举个例子很容易,给它下定义却很难。”

那么,中国人看重“面子”的心理问题到底是什么概念,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如此看重 “面子”的心理,我们又如何对待这一心理呢?

一.面子的既有定义剖析

面子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最早对“面子”进行论述的著作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所著的《中国人的素质》。明恩溥虽然发现了面子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他无法给出面子的定义。以研究中国国民性著称的鲁迅对面子论述颇多,但他也规避了面子的定义问题。由此,给“面子”下定义的困难性可见一斑。

第一个给面子下定义的人是胡先缙。她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脸”和“面子”的定义进行了研究。她搜集并分析了25条有关脸和面子的短语后,把脸定义为“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

胡氏定义为了体现“脸”和“面子”的区别,突显“脸”的道德性而片面强调了“面子”中的成就因素。这个定义忽视了面子的其它方面,显得过于狭窄。“面子”中有道德的成分,长时间恪守礼俗或者在特定情况下仍能秉承礼的精神是能给个人带来面子的。(比如:封建时代朝廷对长期守寡妇女的表彰。)面子还可以通过社会关系获得。(如:某人的亲属取得了成就,占据了高位,此人也跟着有面子;又如:通过与有面子的人建立社会关系,个体也能获得面子。)从胡先缙的著作可以看出,她对这些问题隐约有了些认识,但是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作为在大陆为数不多的研究心理的学者之一,翟学伟对面子下的定义可谓匠心独运。他效法胡先缙的研究方法,从语义分析入手,对“脸”和“面子”的内涵进行了区分,并逐一下了定义:“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而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脸集中体现人的自身形象或表现”;“面子偏向互动双方所处关系状况”,是一种“心理地位”。由此,翟学伟结合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指出:西方人在社会互动中,自身形象的塑造(脸)和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心理地位(面子)是一体的。而中国社会在重情轻理、等差主义、形式主义的文化因素影响下,导致了“脸”和“面子”的分裂,从一个统一连续体变成两个维度。即:面子的建立不一定要以脸为起点,而脸的获得也并不一定导致面子的拥有。

二.面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意义

脸面涉及的是个人的资源要让他人来分享,如争脸和争面子的意思是指一个人获得了受人羡慕的学识、人品、才华、德性、情操、职务之类,或有了当地人认同的行为和事迹,结果那些没有这些个人特征的人通过特定的关系可以分享到这些特征,比如给面子就含有可以让那些相关的他人分享自己的荣誉、名声以及由此而来的物品、财富、地位、权势等意义。脸面作为一种资源扩散方式,是以他人的正面评价作为回报的,比如他人对施予资源者的接受、感谢、感激、颂扬等会让有脸者感到自己有了面子。可见,有脸者愿意与谁共享脸产生的资源,就是在赏脸给他,而他所要的最好的回报,不是物质帮助,而是多多的恭维、抬举和捧场。给他人面子就是对他人重要性的承认,也就是对他人成功、德性或善举的肯定、羡慕、欣赏、尊重、敬佩等。

面子是由脸出现后而获得的他人的评价,它从理想上讲承担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脸是否被某一群体或社会圈承认的检验和考验的作用。由此面子是一个为脸活着为脸奋斗的人最想得到的东西,当然比金钱和财富更为重要,因为是它赋予了金钱和财富以社会和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也使奋斗者感受到了为之奋斗的幸福感。这样,翟学伟给面子下的定义是:面子是个体对做出的脸的行为后的自我评价判定及其在他人心目中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因此面子在根本上是一种由于个人表现出来的形象类型而导致的能不能被他人看得起的心理和行为。费正清对此有相当的认识。他说: 中国式的人文主义包括关心个人尊严的问题,但那是从社会的观点来关心的。“面子”是个社会性的问题。个人的尊严来自行为端正,以及他所获得的社会赞许。“丢面子”来自行为失检,使别人瞧不起自己。人的价值,并不像西方所认为的那样是每个人固有的品质,而是需要从外界获得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也影响了中国人的面子观,如地理特征、小农文化、乡土情结、血缘地缘关系的复杂性在社会中支配地位,高度重视伦理道德等等。如孔子以“仁”为至德,孟子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五常,韩非的“三纲”,中庸文化反映在社会中的趋同从众心理。这都对面子观的形成和根植大众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中国的家族制度也是“脸面”形成的重要动力。我国有着深厚的“崇祖”观念,顺着家族延续的脉络向上追溯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家庭都是由祖先向下延伸的链条上的一个单位,个体也是每个单位中的一个分子。因此个人的行为及成就就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包含了家族中其他成员的期待和脸面,包含了荣耀祖先的责任。这使得个人为了整个家族的利益而努力,争取至少是维护面子,最好能够取得成就,以光宗耀祖。

三.面子也有他的负作用 面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人都极其的看重自己的面子。正是因为这些,有些人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走上错误的,甚至犯罪的道路。

大学生生因为面子打死人的事不时的发生在我们身边。尚某在学校操场和几名男女同学一起打篮球。同学苏某嫌尚某有犯规动作,几次说他不会打球,尚某感觉在女同学面前丢了脸,心中很不舒服。当苏某又一次说尚某打手犯规时,二人发生了争吵,尚某挥手打了苏某一个耳光,猝不及防的苏某倒在地上死亡。

一妇女一天上午忙完了家务活,便到邻居家与人搓起了麻将,可打了两圈不到,其丈夫就怒气冲冲地找了过来,进屋后,二话没说,上前就将牌桌掀了个“底朝天”,并当着众邻的面不停地训斥。该妇女回家后,感到丈夫不给自己面子,越想越生气,竟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乘家中无人之机,从床下找出一瓶农药,偷偷喝了下去,等邻居和其家人发现时已气绝身亡。

四.培养正确的面子观

面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或许代表着尊严道德,或许是个人的能力价值体现,或许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面子一方面对于中国人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同时由于我们的错误理解,导致了不合理的面子观,直接危害到我们的身心健康。正确的面子观,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中国人应该树立正确的面子观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完善人格,修炼内功。讲究自尊不能仅仅依赖于面子,而应该依赖于自身人格的修养,只有塑造高尚的人格,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中国人过分爱面子有一定的原因是因为没能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通过自省的方式正视自己,反思自己,认识自我。

3.以知识来装扮面子。正确的面子观是需要广博的知识来维护的。当你能继承前人的知识遗产,创新前人的知识成果,发明创造出新的事物那将会是很有面子的事。

总之,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是和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面子问题,每个人心理又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面子观,让中国的这一特色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

2.《中国人的脸面观》,翟学伟,1995,桂冠图书公司。

3.《人际交往中的名 与实———论“面子工夫”中的断裂》 沈 毅 4.《中国人的性格》,李亦园、杨国枢 5.《“面子”定义探新》 刘继富

第四篇:传统文化社会调查报告论文

传统文化社会调查报告论文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我们的活动旨在探索非遗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宣传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激发公众的保护意识。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传统文化社会调查报告论文

为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实现“三年突破平阴”的目标。近日,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组成调研组,通过走访了解、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蕴含的追求和谐、以人为本、见利思义、诚信待人、自强不息、精忠报国等价值理念,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继承和弘扬。

一是传统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县政法系统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在增强司法干警素质的同时,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取得显著效果。原法轮功练习者张某(某学校教师),经过政法委引导学习《弟子规》,不但自己不再练习法轮功,而且主动帮助另外两名法轮功练习者转化,与法轮功永远决裂。县司法局积极探索,创新思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中,让社区服刑人员学会换位思考,启迪善心、唤醒良知,鼓励他们改过自新,“争做好人”。截止目前,县司法局已举办集中教育培训班20期,受教育的社区服刑人员达5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这样的做法和例子在全国也是屡见不鲜。如河南省XX市XX县一位67岁的老上访户,因工作纠纷四处上访告状38年,一直心怀怨恨,不但自己身心俱疲,家庭也苦不堪言。无意中,他接触并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后,逐步认识到自己思想的片面性,决心不再上访告状,“好好学习传统文化,达到人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再如,辽宁抚顺的黑社会老大康金利,杀死1人,坐牢两次,共20年又6个月,身中40多刀,缝了30多针。释放后,在策划犯罪之际,接触到传统文化,深受触动,决定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现在广东河源从事绿色农业,生活幸福美满。

二是传统文化净化了人们的心灵,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我县孝直村作为XX市惟一的“全国文明村”,其独创的“精神文明物质奖”先进经验曾在全市农村推广。孝直村成功的秘籍就是传统文化。十几年来,村委一班人坚持不懈地用传统文化来教育和影响村民,通过村广播、闭路电视、村办报、培训班、评选“五好家庭”等形式,学习《弟子规》、《论语》、《百孝经》等文化典籍,让群众在这些意味深远的历史故事中受到教化。多年传统文化的熏染,让这里家家都有和谐之风,楷模和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如某村民不孝敬老人,甚至夏天吃西瓜时故意在老人面前吃,很得意的向老人宣称:“就是不给你吃,馋馋你。”村里多次做工作,成效不大。自从学习了传统文化,村里依据传统美德标准评选“五好家庭”,看到自己数次名落孙山后,该村民幡然醒悟,羞愧的说:“如果不是学习这些知识,我恐怕要一辈子背上不孝的骂名了。”无独有偶,村里另一户不孝敬老人的家庭,学习传统文化后,兄弟姐妹开始争着赡养老人。前不久,孝直村组织60岁以上的老人和50岁以下的媳妇分别学习了传统文化,村民们在感触良多的同时,纷纷写下心得体会。村里择优在村报上予以发表,引发群众的强烈共鸣。

三是传统文化对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塑造良好品格起到积极作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伦理道德、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胡斌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胡斌今年22岁,来自甘肃兰州,自小父母感情不和,年幼的他为了报复父母,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他的父母没有放弃这个“万恶不赦”的儿子,母亲的不离不弃、良苦用心和一本传统文化瑰宝《弟子规》共同作用,触动了迷途少年的内心,让一个即将坠入深渊的青年改过自新、走上正途。胡斌的故事具有典型的现实教育意义,也给人们启迪:在教授孩子课本知识的同时,要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我县孝直村也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真实故事。一位村民时常与邻居发生纠纷,一天,孩子放学回家,很郑重的对父亲说:“爸爸,以后和邻居好好相处吧,咱们家总是评不上五好家庭,我在班里都感觉抬不起头来。”孩子的话对这位父亲触动很大,经过反复思量,他鼓起勇气敲开邻居们的门,挨家道歉。邻里之间从此和睦相处。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与传统文化割裂。当代中国文化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当代中国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割裂,使得许多人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盲目追求一些西方文化,如圣诞节、愚人节等等,造成对本民族文化的遗忘。学习、借鉴甚至吸收一些西方文化固然必要,但是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

(二)经济至上盛行,道德滑坡。目前,我国道德状况面临严峻挑战,据媒体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约有2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或行为问题,比如娇惯、任性、心理脆弱、缺乏毅力等。此外,逃课、酗酒、网恋、少女怀孕、自杀等问题也层出不穷。近几年,出现的“毒奶粉”、“瘦肉精”、“毒大米”等恶性事件,甚至老人跌倒该不该扶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些折射出经济至上、道德底线缺失的社会问题。这一系列严重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其深层次原因则是人们的伦理道德出了问题,根本原因则是我们几代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丢失了传统文化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基本道德准则。

(三)教育实践中存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虚位现象。如:对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教育内容上分量不足;教学形式上仅仅依赖少量的课堂教学,且教学手段简单化;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等。另一方面,由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而相关传统读物晦涩难懂,失去了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加之宣传导向上对一些不良的文化和有害信息津津乐道,一定程度上腐蚀了人们的心灵。

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引起诸多有远见卓识人士的高度重视,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推广和引导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像任登第、刘余莉、陈大惠等一批专家学者在全国各地巡回举办公民道德教育论坛,通过亲身感受阐释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影响力,吸引了相当多的听众,受到世人的关注。安徽省庐江汤池镇建立中华传统文化示范基地,用儒家启蒙经典《弟子规》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智慧,进行一场浩大的“新国民教育”,将汤池变为“礼仪之邦”,成为国人行为规范的道德样板。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已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态,从学雷锋到新版“24孝”,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到“最美教师”张丽莉,从“最美战士”高铁成到“最美司机”吴斌……这些都表明了社会对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度认同和赞赏,很值得让人深思。

三、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前,我县已进入“实施三年突破平阴计划”、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巩固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共建精神文明和谐家园。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弘扬传统文化的表率。要做好官,首先要有好的人品。按照中国传统思想的道德理念,做人的根本是正心、修身、积德、为民。历史的事实证明,清官不是作了官才清廉的,而是在人品上已具备了清廉的品格。选拔领导干部要以传统的道德品质修养为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人格修养当作终生的必修课,以大公、孝廉、勤政、诚信、高尚的情操、为民的思想、关注民生的贤德,引导更多的人做道德高尚的人,也以此树立自己的权威,使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坚强有力。同时,各级领导也要树立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摒除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思想,用注重文化安全、重视传统文化建设的忧患意识构建和谐社会,为“三年突破平阴计划”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构中华道德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学校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各级学校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从美德教育入手,以孝敬父母、立志勤学、勤劳俭学、爱国爱民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全县“道德讲堂”要把传统文化价值标准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融入到全县城乡居民的血液中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居民素质,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为“建设美好家园、打造幸福平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舆论环境。要努力拓展传统文化的舆论空间,在学校、工厂、车站等各种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广大群众处处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新闻媒体要通过设专栏、办专刊,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舆论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完善法规、制度措施,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

(四)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扶持力度。在县有影响的媒体上设立传统文化论坛,研究和梳理我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优秀传统美德,陶冶性情,凝聚人心。利用元宵、清明、中秋、重阳、端午、教师节等重要民族传统节日和文物进行民族精神和思想施行教育。注重提升文化内涵,发扬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同时不断赋予时代精神,改进过节方式,使它们更加适应现代生活,吸引未成年人。积极扶持民间组织和单位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弘扬和宣传,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传统文化教育。

(五)强化家庭教育的作用,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纳于日常生活之中。建议政府划拨专项经费,支持街道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社区内家长,从弘扬优秀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定期开展各种相关活动,如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借此来增强家长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热爱,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子女,以达到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的目的。

传统文化社会调查报告论文

今年寒假期间,进行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采用“点面结合”,即选取典型项目踩点的方式深入学习和了解了娄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传承、保护现状,并在大学生及其他各类人群中宣传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而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可以以一种固定的形态被保存下来。它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其传承载体只能是人,而这无疑增加了它的传承难度。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诸如苏绣、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御窑金砖等,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与其保护与传承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成正比。为保护人类珍贵的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呼吁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其他各有关单位为研究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相关的工作,重点深入到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地区!

娄底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梅山、老街历史、山地渔猎文化、稻作文化、新化山歌、舞春牛、手狮舞、抬故事、梅山傩戏等艺术……数不胜数,不得不令人自豪。但另一方面,娄底地区的大部分人们对自的非遗了解的并不是很深。

由此我们想到,何不在大学生及其他一些社会群体中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辉历史和保护现状从而激发公众的保护热情呢?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活动目的:

1.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发展问题,深入认识它的概念内涵和独特价值!

3.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及其传承规律,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实践问题!

4.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让大家了解非物质文化当前的发展状况,呼吁大家(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

5.利用大学生的独特视觉角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迹,寻访先辈足迹,了解先辈的生活意识形态,引发对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甚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探究!

活动成果:

1.活动激发和体现了公众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我们的活动旨在探索非遗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宣传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激发公众的保护意识。活动过程中,公众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对苏州非遗的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为拥有这些璨灿的文化遗产而骄傲。2.活动中我们深入学习和了解了娄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以及它的独特内涵。

目前,娄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不容乐观,公众对于娄底非遗的关注度不高。前面说到非遗的的传承载体只能是人,而对于众多古老的技艺,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学会并且学成后相对一些赚钱较快的工作也有其弱处。所以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另外它的传承方法一般都是由老艺人授徒,传承效率不是很高。

另外非遗之所以能被这样保护是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内涵的。百年来业余生活的方式,已经在无形之中打上了娄底独特的烙印。这些一旦失传,损失将是巨大的。

3.关于非遗保护的方法和规律总结。

活动中,通过资料我们了解到目前由国务院文件提出的非遗保护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由这十六个字可看出,非遗急需的是抢救其次是保护,这些古老技艺,少一样就没一样,不抓紧抢救就很有可能失传!另外传承的同时也要寻求发展,以更好地生存下去。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但凡此类保护都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而对于大部分付出这些投入的单位也好,个人也好,其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非遗技艺得以传承,而是他的经济利益是否值得那样的投入?其次,人们都是爱追求现代化的、更舒适的生活的,而一些非遗项目能否与现代化的生活环境相契合?

通过几天的活动以及一些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我提出以下几点对非遗的保护上的建议:

第一.首先要在公众中宣传非遗的基本知识,要让人们从而认识到非遗对于民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人们对非遗的认同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非遗历经几百年已经有了民族的根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身份证。具体的我们可以经常搞一些活动,如传统戏曲节目进社区、进校园,非遗作品展览之类的,当我们从自己身边的非遗中看到自己先辈的身影,并联想到自己时,难道我们不会为自己是中国人,拥有这样的传统文化而自豪吗?我相信一旦有了这样的认同感大家就会自发地为保护非遗尽一份力。保护非遗是要有一定的民众根基的,并不是光靠一个传承人、一个保护单位就能做好的。

第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非遗的保护也与此有相通之处,我想从小就开始教育孩子关于非遗的知识无疑是有好处的,因为毕竟他们是要承担起保护非遗的重任的啊!就好比现在一些小学课程中开设了京剧课,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了解了,长大了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对京剧的保护热情。

第三.国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目前我们已有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借鉴一些国外好的政策来完善自己还是有好处的。

第四.对非遗传承人及普通艺人提高待遇,比如在日本,对国家级的艺人每年都会拨放相当数目的扶助金以供他们专心磨练技艺和培养传人。这样,艺人们有了客观的收入后自然能心无旁骛地欠薪锻炼,发扬非遗技艺。另一方面,就目前来看,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效率不是很高,可否扩大规模,“批量”式培养艺人呢?

第五.非遗项目在传承的同时也应该也所创新,在继承传统项目的同时开发新的发展方向,以有利于自身的生存。但需要注意的是,创新的同时也不能丢了传统,创新更多的是方法而非目的。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还有许多的不成熟的地方。

活动后记:

一个星期的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为我们有这样璀璨而光辉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但同时也为它们艰难的处境而揪心,祖宗留给我们的财产我们没有理由丢掉。

非遗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最佳体现,而当我们盲目追逐外来的一些新鲜的文化如圣诞节等等,我们渐渐冷落了我们自己的,传统的东西。谁还会想到我们过端午节的意义?仅仅是去超市买一些速冻的粽子吃了意思一下吗?会有人再郑重其事地亲手包了粽子并联想到我们的屈原、我们泱泱大国的悠悠历史了吗?你会说有,但你必须承认这样的人越发地少了……8月7号立秋,向来我们有立秋节气“啃秋”的习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余夏暑气,啃下“秋老虎”,迎接凉爽的秋季。但今年我自己家就没有“啃”瓜,甚至,我是在立秋当天才知道有这个习俗的!不想说“悲哀”这个词,但确实有很多无奈吧!

前些日子又听闻韩国要将“风水”申请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贴吧内自然是哗然一片,韩国,你已经不是一次企图窃取我们的东西了!但我们在指责韩国的强盗行为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一切是为什么?如果我们一早就已经将这些申请了、保护好了,他韩国还能有可乘之机吗?难道真的要等到那么一天,端午节不是我们的了、汉字不是我们的了、中药不是我们的了、风水不是我们的了……我们一回首发现那些曾经属于我们的东西不再属于我们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吗?亡羊了还补的了牢吗?我是很想平静地写完的,但到了最后这边自己又有些愤慨了,因为韩国,更因为我们自己!

非物质文化遗产啊,几百年流传下的东西能毁在我们手里吗?!

第五篇:现在中国人的社会责任

现在中国人的社会责任就是勇敢站起来,推倒面前的那面墙(01.07)

【1】南周第二季 捂

@南方周末:致读者:本报1 月3日新年特刊所刊发的新年献词,系本报编辑配合专题“追梦”撰写,特刊封面导言系本报一负责人草拟,网上有关传言不实。由于时间仓促,工作疏忽,文中存在差错,我们就此向广大读者致歉。

@记录者陈宝成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欲哭无泪。刚才接到电话,他们在广州,正在与它们争夺,就是现在!

@冯翔:关心我们的人请看:这是我们官方微博被绑架的全部经过。我不是英雄,但我有幸与英雄做过同事!@十年砍柴: 这样的事在刑事案件中常见:衙内强奸某女,事情曝光后,官人出面软硬兼施,要求该女出来对媒体承认她是和衙内自由恋爱而发生关系,不是强奸。

@广州刘小磊:做好休长假的准备,呵呵。十三年了,也该歇歇了。

@作业本:这一刻最终还是来了……

一实名认证为新浪微博员工的网友@正版于洋 针对昨晚的大量删贴的情况,今天凌晨4点爆料。大意为:1.新浪不是删贴行为的最终决定者;2.新浪已将枪口抬高了一厘米;3.新浪有难处,但在尽力争取。这一爆料或能让我们对中国互联网的现状有更深刻的了解。

@童大焕:如果做了都不敢认账,连真相都没有,哪里还有什么真相之上的和解之类,你还能有什么指望?

@何三畏:下周开始,再不要买那张报纸,订户快去退款,除非它的官微再致歉。

@不加V :前天叫你们去静坐你们不去,今天密码都交了吧。以后别提抗争了,这番交手,他们已经赢了。

@王冉:你蛮横也就罢了,傲慢也就罢了,无知也就罢了,无耻也就罢了,但又蛮横又傲慢又无知又无耻,同时还这么弱智,真的对不起栽培你这么多年的组织。

@项仙君:致电给周末的同事: 那条博真的是你接手后发的吗?他叹息一声: 不想说了!我再问: 我们同年进报社,我知你不是不知大是大非之人,你何苦来背这黑锅?他叹道: 黑锅已经背上了!呜呼!

@南昌大学学生通讯社:我们支援的不是一份报纸,而是公民自由表达的权利;我们反对的不是某一个悍吏,而是压抑人类灵性的丑恶制度。今天我们所敲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为了年轻人还能看到理想中的一束微光;我们写下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年轻人能在微光照耀下温暖前行。我们一无所有,惟不能失去自由。

@夏商:历史总在不经意间拐弯,护报已成燎原。这是没有退路的抗争,若失败,不是一报之被强奸,而是整个新闻界将被送进黑牢,彻底失去言论自由。

【前新华社社长秘书,顶级内参《国内动态清样》主编】@姜军:事情的本质,在于知识分子要不要做驯服工具。

这个问题纠结半个多世纪了,不仅媒体,学校和研究机构也是一样,可能更甚。最近听到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是,"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好吧,这次声音够大,说明问题也够严重,该好好面对了,把知识分子当奴才的国家没一个是世界强国。

@林天宏:这些年,我们这些人,被毙稿,被封口,被噤声,然后开始习惯,开始妥协,开始自我安慰,开始熟悉那些明里暗里的边界和尺度,开始自我审查,就好像温水里煮着的青蛙。。我们走得太远了,好像都忘记了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个行当。为什么要守护Nz同仁? 要我就一句话,人生短短数十载,怎能忘掉初心?

@张志安: 「每个人心中皆有尺度」

1、外部审查是主因;

2、久之,会自我审查;

3、重要的是反省,始终对自我审查保持批判与警醒;

4、从业者个体要努力避规自我审查,但更重要的是,改善外部审查。【法律人看南周事件】@斯伟江 :

http://t.cn/zjmqKMp NFZM

事件,不是反体制,只是反个人,如果出现行政、法律打压,愿意提供法律帮助。

@高晓松 :昨晚,看着满屏被删除的微博横尸遍野,理解。不光新浪难做,@老沉 难当,在中国做任何生意,上至盖房挖矿,下至引车卖浆,都躲不过那只脏手摸你。脏手摸来摸去之下,干什么营生都特么疑似在卖淫。腌臜泼才,麻辣隔壁!

@周鸿祎:2013年1月7日,真的是很悲剧的一天,这一天我的名字成了敏感词。

@侯虹斌:南方大院门口,越来越多的人,都拿着菊花,站在寒风中。

@快刀洪七:刚在五羊村地铁口看到有人逐一盘查身份证,才想起这离南方很近。

@侯虹斌:一大早,我从地下车库的小门进入南方大院,多了警卫,需要查看工作证才能进入。

问为什么平时不查今天查,他答:今天不一样。

@yi室阳光-2:已经差不多有20位网友在总部门口聚集

@yi室阳光-2:那边黑压压的一片,我这边人也不少,都在陆续往总部过来,中午十二点会是一个高峰期 @yi室阳光-2:祭奠开始

避言套

听说这个人是染香姐姐。她取下口罩,JC给一本正经地拍照 罗琼吱吱: 在警察对她拍照时,她摘下了口罩。她说:“我戴着口罩,不是因为我怕。”11点50分,她怀里的花只留下最后一支,她把它放在大门出入口,然后离开。

@阿吉的微博:他说:“我来之前,很多媒体朋友告诉我你就不要去了,有老婆有孩子。但我觉得正是这样我更要来,因为我想给我的孩子一个美好的明天。”现场一片叫好声。

他还说了:我今天可能被抓被死亡,但我希望你们将来可以把我现在的照片给我孩子看。

这位女孩追着对着警察举这张牌,警察尴尬得连连说:行开,行开。然后自己转头行开了。

何光伟:他要查身份证,有美女说:我站在马路上又不是开房

无蛋可疼

我是一个公民

@干葡萄 :今天晴好,站在南方报社大院门口,感觉温暖无比。致敬,美丽的姑娘。

@叶下孤隐:现场大概三百人左右,有点不给力。警察悠闲散淡,毫无压力。

@吖小寒 :我不得不回头告诉大家一个插曲,这个老头,就是现场与众人辩论的毛左,他把所有声援的人都扣上反对社会主义的帽子。就在他噼里啪啦扯淡个不停时,JC来了,要他的身份证。他生气了,说,我支持社会主义,对你们没有好处吗?为什么要查我身份证。然后大声叫骂,说,让你们领导过来!全场大笑。。

@中大少年:果然有面具了。想央视播放电影展示新风的时候,可知道会有今日局面?无论事件本身或是广州大道现场,这种博弈,巧合,尴尬,讽刺太引人深思了。

慕容雪村:从混淆是非到颠倒黑白,从遮遮掩掩的卑鄙到明目张胆的无耻。当有权者放下廉耻,无力者就当起而拯之。

这一夜或将写入青史,若你此时懦弱,必将永远懦弱。若你此时恐惧,必将永远恐惧。乌云盖顶,请弱者一起仰望,用我们的目光照亮这荒芜长夜。冷风侵骨,请寒者相拥取暖,用我们的体温融化这满世坚冰。

方可成:新年特刊出刊过程。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信息公之于众,请大家持续关注和传播。

【2】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新消息:今年将停止使用劳教制度

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今天上午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将进一步推进劳动教养、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户籍制度的改革。

会上,孟建柱还宣布,中央已研究,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今年停止使用劳教制度。

@刘桂明:今天参加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听了孟书记的讲话,三点印象深刻:一是亲民化。通篇讲话感觉像拉家常,讲的都是大实话,没有套话,但该强调的都强调了;二是人性化。讲到中间时,他建议休息10分钟,这是典型的以人为本观念;

三是法治化。他强调政法委要务虚,不要管具体案件,要维护法律的终极性。

@王小山:2003年,记者的努力废止了收容遣送制度;2013年,律师的努力暂停了劳教制度。谁说国家不能变好一点点,努力未必有收获,不努力,一定没有。

@袁裕来律师:经过当事人、律师、记者、学者和众多网友的呼吁,劳教制度很快就要寿终正寝了,实在让人欢欣鼓舞。

接下来是新闻审查制度,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别小看自己,你轻轻的一下转发,都是一种努力一份力量。这种坚持很理性。

@土家野夫:日马在祖国活了五十年,到今天才终于可能免去被劳教的危险,今晚得喝一壶,得当寿宴办。

【3】这是28年来,中国最冷的一个冬天

@NASA中文:今年中国的冬天特别冷。2012年11月下旬以来,全国平均气温-3.8℃,较往年同期-2.5℃ 低1.3℃,为近28年最低。东北平均气温-15.3℃较常年同期-11.6℃低3.7℃,为近43年最低;华北平均气温-7.4℃较常年同期-5℃偏低2.4℃,为近42年最低。东北中北部及内蒙古东部、新疆北部日最低气温达到-30℃~-40℃。

【4】公安部交管局:违反黄灯信号以教育为主暂不处罚

公安部交管局6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交管部门对目前违反黄灯信号的,以教育警示为主,暂不予以处罚。

公安部交管局感谢广大人民群众对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关心、支持。@李承鹏:公安部决定闯黄灯者暂不处罚,以教育为主。这首先得归功于微博和民众的言论批评。

其次,公安部这次做法顺应了民意,我一向不善于表扬公权力,就说:顺民意者,不仅得天下,而且得道路。道路通,人心通,天下通。

【5】流浪汉刚领到冬衣,就被某些牛逼的人收走了

由@于建嵘 发起的@街头随手救助 活动近日向北京街头流浪者发放棉被、大衣、棉鞋袜,但发放后不久就被一群不明身份的人收走。活动志愿者樊银华表示,这种情况去年冬天也曾出现。

@路有冻死骨冬季救助:今天凌晨1点,志愿者结束了上一区域的救助来到下一地点,得知流民的东西白天被有关部门抢走,有6位流民被全部抢光。我们见到这位大爷的时候,老人正在寒冷的冬夜里发抖,见到我们嚎啕大哭!

从09年救助活动开始这种情况甚至成了“常态”。他们不需要你所谓的幸福感,他们需要活路!

@廖伟棠:北京抢露宿者衣物,兰考捉民间育弃婴人,在最基本的人性上,我们不奢望你履行政府的义务,仅仅希望你高抬贵手,不要落井下石,让民间自救而已,这都不行?

不要考验底线了,我们早已明白恶无底线,不用再证明了。

【6】中国足协新规:国足非正式比赛戴红领巾出场

中国足协出台新规:今年只要不是国际足联举办的正式比赛,国家队都会佩戴红领巾参加出场仪式。

中国足协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吸引孩子们对足球的关注。红领巾将在每场比赛前被摆放在国家队休息室,提醒国家队要为青少年而战。

【7】胡锦涛参观母校泰州中学 坐自己当年座位上拍照留念

【8】你是谁

@秦淮孤月 012375 :好戏开场!!@方舟子: 你是谁?我何时跟你这种人吃过饭?我说什么是我的言论自由,还要你这种自作多情来跟我套近乎的人来管?

聂圣哲转播: 妈的,老子是您的老师,应用化学系我和陶先刚教您的《普通化学》,您好像是福建的吧?!【9】红绿灯群

@凭海临风Terry :这是济南工业南路的红绿灯群,等济南交警的监控技术达到要求,开始闯黄灯扣分了,这一路走下来不小心得话得扣掉多少分,得交多少罚款,得干掉多少驾驶证啊。

【10】P民报出丑,错别字连篇。(@狄青子)

【11】更快,更纯洁

@王集鹄 :今晚花了5分钟写了一个有史以来最快的搜索引擎“搜霸” http://t.cn/zjm7ogQ 不用太羡慕我掌握了搜索引擎核心技术!

@王小川: 比大牌的搜索引擎更快速、更纯洁,代表了未来的趋势。不错。// @李开复: 刚试过,果然快,新浪快要可以采用了!

@谢文: 这就是上边要的创新啊,此人可以提拔到广东宣传部当副部长。!// @王星WX: 这个搜索引擎可以上市的 【12】机器人乐队引发网络风暴

每日邮报报道,德国出现一支名为 Compressorhead的“纯重金属”乐队,三名成员均为机器人。

有四条手臂的Stickboy负责打鼓和打击乐器,有78根手指的Fingers负责弹吉他,Bones是贝斯手。这支乐队的表演非常棒,上传网络2天点击率已经近百万次

【13】叙利亚自由军接近大马士革

四面楚歌的巴沙尔·阿萨德在1月6日的电视讲话中谴责反对派是西方的奴隶,呼吁国家宪法公投和议会选举应遵循全国对话会议。

【埃及总统称阿萨德应被以战争罪审判】CNN报道,埃及总统穆尔西支持叙利亚人的呼吁,称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应被国际刑事法庭以战争罪审判。

穆尔西说:“叙利亚人革命胜利后,他们将可以选择独立的议会和政府。他们将决定如何处理那些犯有战争罪的人,这是叙利亚人的愿望。”.【14】美国联邦航空局欲允许乘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

CNN报道,多年来,飞机乘客被告知禁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航空公司已经允许电脑联网。

美国联邦航空局甚至欲允许乘客起飞降落时使用手机,下一步将允许使用手机发短信、电邮以及网上冲浪等 【15】中国唯一一份由美国总统向全世界展示的报纸

【16】为笔的解放而斗争

“对于戴着重重枷锁而奋斗过来的新闻记者,每个人也都有一份悲愤和羞惭。悲愤的是...有消息不能报导,有意见不能发表,每天做应声虫,发公式稿,替人圆谎,代人受罪,在老百姓中间造成了报纸上的话靠不住的印象...把中国新闻事业的声誉和地位作践无余; 而使我们羞惭的是在这么长的年月中,中国新闻记者竟默认了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不仅不能用集体的力量来打碎这种铐在手上的链子,挣脱缚在喉间的绳索,居然有不少自称新闻记者的人为这种制度辩护,用国情不同之类的话来替这种制度开脱,甚至有人由新闻记者摇身一变而为检查官,用剪刀和红墨水来强奸人民的公意。”——1945年9月1日中共《新华日报》记者节时评

@济善园之三慎斋:【我们永不要审查制度】1945年8月—9月,重庆新闻界、出版界发起了一场抵制政府新闻检查制度,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拒检运动”,运动蔓延全国,并最终导致了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废除。

在运动中,叶圣陶执笔起草了《致重庆杂志界的一封公开信》,发表了《我们永不要图书杂志审查制度》的短文,详见图片:

【17】现在中国人的社会责任就是勇敢站起来,推倒面前的那面墙

【任大炮:人民的责任是推墙】6日的北大光华新年论坛,炮声轰轰。北大副校长吴志攀称,大政府好,但要担任最大的责任。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认为,中国应该有一个有限的、有边界的政府。任志强表示反对,他说:“现在中国人的社会责任就是勇敢站起来,推倒面前的那面墙,重新建立社会民主制度。” @任志强:父亲有当父亲的责任,丈夫有当丈夫的责任。企业有企业公民的法定责任,公民有公民的法定责任。

同样学校,医院,政府,机构都有各自的法定责任。组合起来就是整个相互依赖的社会责任。

最重要的则是人们希望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之中。为建立全体公民想拥有的社会共同奋斗与努力才是当今的社会责任。

【18】若国家是人,宪政不能使其成为圣人,但一定能保证他不会成为恶棍

@济善园之三慎斋 :宪政当然不能包治百病,它不能杜绝枪支犯罪,但它能保证政府枪口不对准人民,哪怕人民对其不敬;

它不能杜绝强-奸,但它能保证有独立的司法来惩戒,哪怕他是总统;它不能解决金融危机,但它能保证政府不会操纵金融鱼肉百姓; 若国家是人,宪政不能使其成为圣人,但一定能保证他不会成为恶棍。

【19】世界新闻自由日宣传片

联合国:表达自由是我们最为珍贵的一项权利。它是所有其他自由的支撑,也是人类尊严的基础。

自由、多元和独立的媒体对于表达自由至关重要。自由、安全和独立的媒体是和平与民主的一个基础。

侵犯新闻自由就是侵犯国际法、侵犯人类、侵犯自由本身——即侵犯联合国所代表的一切。”——秘书长潘基文

【20】No,I will not!

在1955年的12月1日,美国社会种族歧视依旧合法,按照规定,黑人在公共汽车上要给白人让座。这天,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这位看上去和蔼慈祥的黑人老太太,在公车上面对要求她让座的白人驾驶员,坚定地表示:“No,I will not!”,因而被当地警方以“妨害治安”罪名逮捕。

正是这位黑人老太太罗莎•帕克斯,点燃了现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第一把火。

@熊培云: 1955年12月1日夜。罗莎·帕克斯,普通黑人女工,在白人座位上坐了下去。谁也没想到她会以坐下去的方式让美国黑人站起来了。

她没有解放黑人的力量与雄心,也谈不上勇敢,只因为那晚她很累,而且对这个规定“受够了”。

没有黑人不憎恶种族隔离,当大家都觉得受够了,历史也就走到了临界点。

【21】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份量还重。---索尔仁尼琴(俄罗斯)当初他们(纳粹)杀共产党,我没有作声,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后来他们杀犹太人,我没有作声,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再接下来他们杀天主教徒,我仍然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时,已经没有人为我讲话了——马丁.内莫勒。

【22】他说希望孩子今后能活在自由的国度

@赖特-阿姆斯特朗 :采访这位年轻的父亲时 他说 希望孩子今后能活在自由的国度

【23】是的,如果战斗,你们可能会死;如果逃跑,至少能多活一会儿,年复一年,直到寿终正寝。

你们愿不愿意,用这么多苟活的日子,去换一个机会,就一个机会,回到这里,告诉我们的敌人,他们也许能夺走我们的生命,但他们永远夺不走我们的自由!——威廉·华莱士 《勇敢的心》

下载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人请社会和面子社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人请社会和面子社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年级:班级: 姓名:学号: 关键字: 脸 面子 脸面 摘要 :“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所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而“面子”是这......

    中国人的面子情感散文范文合集

    中国人是最爱面子的,无论是达官富贾,还是市井凡俗,都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所谓“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宁舍千金,不丢面子”就是最好的例证。流传最早爱面子的当属那个齐国......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20世纪80年代正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是刚刚从文革的恐慌中走出来不久的时候,新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思潮等矛盾不断冲击着社会上......

    老外如何理解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2011年4月20日12:18:15 署名—Jacky 一 In China, there are many unspoken rules. Do's and don'ts…And what you don't know…could even cause someone else to 'lose f......

    论中国人面子管理的利与弊

    中国人“面子管理”的利与弊 中国人有一个外国人很难理解的管理问题,那就是“面子管理”的问题。而之所以难以理解,主要是因为中外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这里所讲的“面子”不是......

    请保护好传统文化

    请保护好传统文化 班级:八年级一班 姓名:黎欣 生活中,我们在感受传统文化的是、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着外来文化的魅力。并且那些不属于我们的、外来的文化,似乎更为我们所重视......

    小班社会教案:我会说“请”[范文大全]

    设计意图:刚入小班的幼儿,生活自理、同伴交往等方面都很弱,需要老师给予及时、细心的照料;需要获得同伴间的`认可。“请”是我国礼貌用语中最基本,应用极广泛的一个词,幼儿易掌握,......

    请相信社会依然美好演讲稿

    请相信社会依然美好 一、 两个背景 1、2009年11月14日,重庆万州区分水中学初二学生万鑫扶起摔倒的老太,但老人及其子女称其是肇事者,起诉并要求其父母赔偿。一审时多人证明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