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唐代诗文中茶圣陆羽的美学形象
论唐代诗文中茶圣陆羽的美学形象
蔡定益
(景德镇陶瓷学院 社科系,江西 景德镇 333403)
摘要: 唐代诗文中陆羽的美学形象既存在恬退独善、逃名出世的一面,又存在建功立业、求名入世的一面。造成这种矛盾是因为安史之乱撕裂了陆羽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隐有不甘、仕又不可,从而形成了既非真正出世又非入世、半儒半佛、似隐非隐的陆羽形象。
关键词: 唐代;陆羽;美学形象 中图分类号: B835
On Lu-Yu’Aesthetic Image in the Poetry and Prose of Tang Dynasty CAI Ding—yi(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Jiangxi 333403,China)
Abstract:The aesthetic image of Lu-Yu in the poetry and prose of Tang dynasty is a paradox.On the one hand, he wanted to be hermitic and got rid of the secular life;on the other one hand, he wanted to become somebody and be in a consistent pursuit of achievement and fame.The cause of this kind of paradox was that the An Lushan Rebellion of 755 had torn up his ambition of running the country and bringing peace to the mass which was influenced by the Confucian thoughts.It was not his genuine attention to become a hermit, yet it was hard for him to be a governor, which lead to this particular image of Lu-Yu, that is, living between the secular world and the hermitic world, is half-Confucian and half-Buddhist, and seemingly a hermit yet not a real one.Key words:the Tang Dynasty;LuYu;aesthetic image
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也是茶学茶文化勃兴的时期,作为一代茶圣,唐代诗文中有大量涉及陆羽的篇章。据笔者粗略统计,仅《全唐诗》中收录的关于陆羽的诗歌即达四十余首。目前对陆羽的大量研究成果中,尚无对唐代诗文中陆羽的美学形象较深入全面探究者,故本人不揣浅陋,写作此文,以期抛砖引玉。本文的写作参考了陆建伟《陆羽思想中禅性意向》(《湖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储仲君《陆羽其人其事》(《常州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和丁文《陆羽研究》(《农业考古》2003年第2期)等研究成果。
一、恬退独善、逃名出世的陆羽形象
在有关陆羽的唐代诗文中,反映出的主要是陆羽淡泊名利、不思仕途、逃名恬退的美学形象。如刘长卿《送陆羽之茅山,寄李延陵》诗曰:“延陵衰草遍,有路问茅山。鸡犬驱将去,烟霞拟不还。新家彭泽县,旧国穆陵关。处处逃名姓,【1】无名亦是闲。”(卷148)陆羽交谊最厚的友人皎然《访陆处士羽》诗曰:“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
【1】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卷816)皎然将陆羽比作当时隐居不仕的著名道士 作者简介:蔡定益(1976—),男,江西安福人,讲师,历史学硕士,从事茶史茶文化研究。沧浪子张志和。在陆羽和耿湋的联句诗《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中耿湋称赏陆羽
【1】“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而陆羽则回答“喜是攀阑者,惭非负鼎贤”。(卷789)陆羽明确表示自己不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负鼎贤”。
陆羽看破功名利禄、逃名出世的形象最集中体现在他自己所作的《歌》中:“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惟羡西江水,曾向竟陵【1】城下来。”(卷308)陆羽另一首诗《会稽东小山》曰:“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
【1】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卷308)该诗亦表明诗作者对济世求名的儒家理想已然看淡。《宋高僧传·唐杭州灵隐山道标传》中载陆羽称赞高僧道标曰:“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推能归美为德标,【2】居闲趣寂为道标。”这从侧面反映陆羽寄情于山川云霞,把居闲趣寂作为生活趣旨。据史载陆羽一生过着清淡朴素的生活,长期隐居不仕,“诏拜羽太子文学,【3】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卷16,《陆羽传》),这确实和陆羽自己诗中反映的形象有一致的一面。
唐诗中陆羽友人咏及陆羽的诗歌中多处把陆羽比作前代的陶渊明和谢灵运。
皎然《赠韦早陆羽》曰:“只将陶与谢,终日可忘情。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1】(卷816)李治《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诗曰:“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
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1】(卷805)孟郊《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曰:“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
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啸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乃知高洁情,摆落区中缘。”【1】(卷376)陆羽的形象与历史上陶渊明的安贫乐贱、隐居田园以及与谢灵运的放浪山水、探奇揽胜确有吻合之处。
【4】 陶渊明爱菊种菊,其《问來使》诗曰:“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卷2),【4】《饮酒其五》诗曰:“采菊東篱下,悠然见南山”(卷3)。菊在后世成了隐逸的象征,代表着不趋俗、不同流合污、耿直孤介。皎然在咏陆羽的两首诗中反映陆羽也是种菊爱菊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1】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卷815)《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1】(卷817)陆羽在其自传《陆文学自传》中描述自己“为性褊躁多自用意。„„
【5】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嗔”(卷793),这和菊体现出来的象征意义是相符的。
谢灵运是著名山水诗人,因政治上不得意,寄情于山水。《宋书·谢灵运传》载:“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文帝唯以文义见接,„„灵运意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堇,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6】不归。”唐诗中一些诗篇的陆羽形象与历史上的谢灵运相契合。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诗曰:“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1】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卷249)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诗曰:“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
【1】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卷210)在这两首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陆羽浪迹山川、飘逸不群和遁迹自然的美学形象。这种审美形象与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体现出的美亦是一致的。《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4】然。”(卷2)
二、建功立业、求名入世的陆羽形象
唐代诗文中还有另外一个陆羽形象,他追求济世建功,希图留名千古。唐末僧人齐己《过陆鸿渐旧居》诗曰:“楚客西来过旧居,读碑寻传见终初。佯狂未必轻儒业,高尚何妨诵佛书。种竹岸香连菡萏,煮茶泉影落蟾蜍。如今若更生来
【1】此,知有何人赠白驴。(时太守赠白驴。)”(卷846)在该诗中的陆羽形象虽一方面“佯狂”、“诵佛书”,但并不“轻儒业”,而儒家的理想是要治国平天下的。明代童承叙在《题<陆羽传>后》即指出:“羽少厌髠缁,笃嗜坟素,本非忘
【7】世者。„„时乃比之接舆,岂知羽者哉。”
唐代许多诗文亦能证明陆羽并非轻儒业,而是深具儒家情怀。《陆文学自传》载:“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予答曰:‘„„羽将授孔圣之文。’„„
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因叹云恐岁月往矣,不知其书,呜乎不自胜。”【5】(卷793)陆羽年少时就不顾其师智积禅师的反对固执要学习儒学,甚至为此呜呼悲伤。由此可见陆羽少年时就存在着对儒家入世进取、创建功业理想的强烈向往,酝酿着远大的政治抱负。陆羽所著《茶经》亦深刻体现了陆羽的儒家思想,希望通过茶道来实现其中庸和谐的治国理想。《茶经·茶之器》载:“风炉以铜铁铸之,„„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其三足之间设三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8】公羹陆氏茶’也。”风炉第一足上的铭文坎、巽、离都是周易八卦的卦名,分别代表水、风和火,风助火、火煮水、水烹茶,三者相生相助互相协调实现和谐;第二足上的铭文“体均五行去百疾”表示的是炉体五行和谐才能烹出好茶以去百疾之意;第三足“圣唐灭胡明年铸”指的是风炉为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第二年所铸,其中表达的深意不可等闲视之,表明陆羽希望通过茶道来实现天下太平、和谐大治的儒家治国理想。至于风炉三窗上的文字“伊公羹陆氏茶”,充分说明了陆羽以历史上的著名贤相伊尹自比的政治抱负。
陆羽非真正的隐逸避世,陆羽友人周愿在《牧守竟陵因游西塔著三感说》中
【5】曾指出陆羽“天下贤士大夫半与之游”(卷371)。《陆文学自传》称自己“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5】涕泗”(卷793)。这说明陆羽对天下形势、时局变化是极为关注和敏感的。陆羽在其所作的《游慧山寺记》中通过对慧山无当世之名的感叹隐晦表明了他对身前身后声名的关注向往,深恐自己无名。“伤其至灵,无当世之名;惜其至异,为讹俗所弃。无当世之名,以其栋宇不完也;为讹俗所弃,必其闻见不远也。„„
【9】此山亦犹人之秉至行,负淳德,无冠裳钟鼎,昌昌晔晔,为迩俗不有,宜矣。”《新唐书·陆羽传》载陆羽“貌侻陋,口吃”,李季卿招其表演茶艺,“羽衣野服,【3】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卷196)陆羽在《游慧山寺》中明显是以慧山自喻。
三、对矛盾的陆羽形象的分析
无疑唐代诗文中,陆羽的美学形象是矛盾的,既有逃名隐逸、恬退独善的一面又有求名入世、希图建功立业的一面。造成这种矛盾与安史之乱撕裂了包括陆羽在内的许多士人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有密切关系。一个繁花似锦、宏伟壮丽的唐帝国不复存在了,面对他们的是凄风苦雨、黑暗**,虽建功立业的热情减退,独善保身的倾向加强,但终归出世与入世、趋佛与趋儒的思想两者之间在心灵不断发生冲突。
《陆文学自传》多次叙及陆羽啼哭,按陆羽人生经历的先后顺序第一次是在年少时因不能学习儒典而啼泣,“恐日月往矣,不知其书,呜乎不自胜”。第二次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自禄山乱中原,„„感激当时,行哭涕泗”。陆羽明显是因为面对**将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儒家理想幻灭而哭。第三次是在苕溪隐居期间,“往往独行野中,„„夷犹徘徊,自曙达旦,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
【5】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接舆也”。(卷793)这种啼哭是因为心灵的冲突矛盾,是出世还是入世,是隐逸逃名还是建功立业,隐有不甘,仕又不可,如何能不心灵痛苦而号哭。从这一点看陆羽与接舆确是一致的。《论语·微子》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10】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接舆乃佯狂,是在险恶的政治和德衰的乱世状态下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内心煎熬痛苦因而趋于某种狂态,是逃避与不逃避的心灵挣扎。
陆羽的心灵性格思想冲突造成了既非完全出世又非完全入世、半儒半佛和似
【3】隐非隐的陆羽形象。“天宝后,诗人多为忧苦流寓之思,及寄兴于江湖僧寺”。(卷35,《五行志》)陆羽亦不例外,甚至唐人赵璘直接称陆羽为僧,“余幼年尚记
【11】识一复州老僧是陆僧弟子,„„又有追感陆僧诗至多”。陆羽虽常寄居佛寺,诵佛经,隐居不仕,纵情山水,但从未真正避世出家为僧。另一方面,陆羽交友甚广,许多当时有声望的官僚和他都是朋友,“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
【5】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卷793),这些著作大多应是记录儒家政治活动的书籍,即使是《茶经》亦反映了陆羽的儒家政治理想,但陆羽终身未出仕为官,晚年朝廷先后征诏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但他都没有就职。陆羽的一些友人在诗歌中将陆羽和陶渊明、谢灵运相提并论,他们除了寄情于田园山水这一方面类似外,陆、陶、谢在都不能真正完全不问世事、隐逸恬退这一方面亦有神似,他们纵情于田园山水时都仍怀揣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如陶渊明一方面表示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4】另一方面又高歌“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卷4,【12】《杂诗其五》)。正如李泽厚指出的:“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其实陆羽又何尝不是政治性的退避。
参考文献:
[1]曹寅,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2]赞宁.宋高僧传:卷15[M].北京:中华书局,1987.[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陶渊明.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5]李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6]沈约.宋书:卷67[M].北京:中华书局,2000.[7]陆廷灿.续茶经·茶之源(卷上之一)[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8]陆羽.茶经·茶之器(卷中)[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9]董浩.全唐文:卷443[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孔丘.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5.[11]赵璘.因话录:卷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2]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9
第二篇:书法大家颜真卿与茶圣陆羽
书法大家颜真卿与茶圣陆羽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许志杰
大凡稍微有一点关于中国书法常识的人,都会知道颜真卿这个名字。他书写的楷书被称为颜体,与欧阳询的欧体、柳公权的柳体、赵孟頫的赵体共同构成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要想在日后的书法创作中有所作为,不把这三体练透练孰,那是痴人说梦。可能还有很多人不清楚,颜真卿先生是一位山东老乡,祖籍在琅琊临沂,就是今天的山东临沂市。他的五世祖颜之推,是北齐时期的著名学者,留下了《颜氏家训》一书,至今为人传诵。后来祖上搬到了大唐首都京兆万年,颜真卿就在那里出生。大概还有人不知道,颜真卿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还是大唐时期著名的朝廷官员,考取进士后曾四次被任命为御史,先后任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抚州刺史以及湖州太守。就是在颜真卿任湖州太守时,结识了居住在湖州创作《茶经》的陆羽,成为好朋友,对中国茶道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应该是颜真卿对中国文化发展做出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可与他的书法齐名。
陆羽在湖州一带住了30多年的时间,影响世界的《茶经》一书就是在湖州创作完成的。现在的湖州地区有很多和陆羽有关的事、迹、史,尽管大都是今人为纪念茶圣而在近些年兴建的,但也是对这位伟大人物的崇敬。如湖州地区属下的长兴县建了声势浩大的大唐贡茶院,内有陆羽阁,此地则被称做“茶人圣地”。而在湖州城区不远的妙西镇专辟“陆羽茶文化景区”,根据传说修造了陆羽墓、皎然塔、三癸亭。静立此处,山峦环抱之中,寂静如夜,远处村民们砍竹子的声响,清澈入耳,看得出当地人对陆羽思想的学习还是相当到位的。
皎然是一位僧人,本姓谢,名清昼,住持湖州妙峰山的妙喜寺。根据现在的资料查证,皎然是中国第一位提出“茶道”这个词的学者,其著作有《杼山集》、《诗论》、《诗式》。在一首题为《饮茶歌崔石使君》的诗中,他这样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于是茶道大行。皎然与颜真卿、陆羽往来频繁,主要是喝茶论道,趣味相投。如果说是皎然提出了“茶道”一说,那么,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则是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态,诠释了茶道的精神实质。宋徽宗赵佶进一步发挥,用“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简单明了概括了茶道的本源,也是第一人。
皎然圆寂于妙喜寺,灵塔为皎然塔。陆羽生前曾几次提出要求,自己死后葬在皎然塔傍边,以此纪念他和皎然的“缁素忘年之交”,情谊之深可见一斑。但是,陆羽死后到底葬在了哪里,后人不知其详。皎然塔早已被毁,现在所见之塔是2007年重建。陆羽之墓也是近些年完成的,倒是新建之陆羽墓随了他老先生之愿,就在离皎然塔不远处。据说,除此之外,还有一座陆羽之墓也建在附近处。虽有争宠之嫌,但都是后人孝敬之为,却一样令人感动。
在妙峰山的半山腰,有一座“三癸亭”,相传原亭为颜真卿所建,我们现在看到的也是前几年的作品。颜真卿为什么建“三癸亭”,说起来的原因是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时任湖州太守的颜真卿邀请陆羽、皎然等江东文人在妙喜寺修撰《韵海镜源》。癸丑年的春天该书完成,作为纪念,颜真卿修建了一座亭子,并于唐大历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告成。而这天正是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颜真卿将其命名为“三癸亭”。
颜真卿活着的时候,他的老家琅琊临沂还没有开始茶树的种植,也仅仅刚有了饮茶的习俗,但茶叶多是来自他做官的江南一带。所以他没有陪着陆羽、皎然等茶界达人,到老家一逛。当然,他也不会想到一千多年以后的琅琊临沂老家,已经是茶树满山,茶香天外,成为产茶良地。临沂不单是书圣之乡,还应该是茶圣老家„„茶圣老家欢迎您。
第三篇: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二、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在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史上,陆羽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正是由于陆羽及其 一大批文人学土的积极倡导和亲自实践,才使得饮茶在中唐以后迅速普及*陆 羽所著《茶经》不仅奠定了中国茶业发展的基础,也为中华条文化的发展奠定 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陆羽生平
陆羽(733—804),名疾,字鸿惭,又字季疵,号竞陵子、桑坠翁、东岗 子,唐代复州竞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陆羽是一个弃儿,三岁时(735)被竞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边拾得。年龄稍长,他“以《易》自 筑”,得到“渐”封,封辞为“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由此,他使以陆为
姓,以羽为名,以鸿渐为字。贴片钽电容陆羽被收养后就在寺院里长大并读书识字,但他 不喜欢佛教,而对儒家学说很有兴趣。因为陆羽不愿意学佛,使得智积掸师很 恼怒,使用劳役和肉体折磨的办法企图使陆羽屈服,但陆羽历经各种磨硕而初 哀不改,最后逃出寺庙,到戏班里当了伶人。陆羽很有表演才能,在戏班里经 常扮演戏中的丑角,此外他还学会了写作剧本,曾“作谈谐数干言”。在一次 演出活动中,他结识了竞陵太守李齐物,李齐物非常欣赏陆羽的才能,便帮助 他离开戏班,到竞陵县外的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后来,礼部员 外郎崔国捕被贬为竞陵司马,此时的陆羽正精研经史,潜心诗赋。崔国辅与李 齐物一样,非常爱惜人才,便与陆羽结为忘年交,两人经常一起游处。
列唐至德切年(7扰),陆羽因安史之溉而逃根至浙江吴兴.结出了著名诗 憎校然。《陆文学ef船中说:“泊至德初,束人过汀。予亦过江,勺吴兴释收 然为细素忘年之文。”校然(720 约8[)())。俗姓谢,足市朝宋诗人谢灵远的 [世孙,是苦名诗人,对茶文化颇为推崇。《陆文学e4豹说:“广正初,结庐 于苗涅之泪,闭关对拓,不杂1F类,名佰高士,谭燕水日。”陆羽指的名憎高 :L。除了较然之外,过有颜真卿、皇南冉、孟郊、李季兰等一批著名诗人、义 人。大历几年(774)、汹州刺史领真卿主持编修大列韵书《韵沁镜源》,邀陆
羽参加该书的编撰工作。大约仟府建,14年问。陆羽被记拜太子文学,又促太常 寺太祝.但陆羽尤心仕途.皆未就职。
陆羽相貌丑陋,极有个性,rt吃却很有辩才。“闲人善,若在己,见食过 者,规切至件入。朋友燕处,意有所行钒上,人疑其多咳。与人期。雨雪虎狼 不避也”.又“为性杭躁.多自用意。朋友现谏,豁然不惑。”在茁溪居住的,“往往独行野“体诵佛经、吟古诗.杖市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 暮,至日黑兴尽,号依而U1。放楚人相谓,队子盂今之接舆也。”陆羽又是— 个关心国事的人,他公《陆义学自传》中称;“白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 刘胶窥江淮.作《大之未明赋入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泣沸泅。”除了《条经》 之外,防羽还著有《君E契)三卷,《源解》二1卷。
附I表四姓诺》八卷。(t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卷,《湖州刺史记》一卷,《占梦》上、巾、下二卷.可惜这此著作都已大化。
(二)《茶经》的主要内容
《茶经》是陆羽的代表性作品。《荼经》的成书年代应该是在公冗758年左 右,《茶经》是我国条文化发展到—‘定阶段后的产物。佛门出身的陆判4;似熟 悉茶事,而且还煎得一下好茶。陆羽收集历代茶叫‘史料,经过灾地调金和实 践,授成《茶经》一书、对唐代及唐代以前茶的历史、产地、功效、栽培、采 制、煎点以及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丁充分阐述,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t\茶经》 是我国占代最允备的部条书,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冈条文化任唐代中期已正式 确立。
《茶好》今K 7000众宁,艾分二卷十节。
《茶经》
之源内论述茶的起 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条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山宜茶的 上壤、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茶树的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小理保 健功能*二之具许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的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讲菜M L种类和采制方法。钽电容指出来莱的重要件和采条的要求,提出了适时 耍答烟爬阶.勿冰r饼签制待的[席。并烙饼英报外形gI匀斡和向泽仆为8个 等级。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9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菜场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 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五之煮介绍了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 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 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六之饮谈饮茶风尚的起源、传 播和饮条习俗,提出了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了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 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人之出评价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 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并将每个茶区所产的茶叶按品质高低分为 上、中、下、又下四个等级。九之赂论述了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 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十之图提出把 《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以一目了然了。(三)陆羽及慨经》在我国传统茶学和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曰:“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在我国茶 文化的发展史上,陆羽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陆 羽不仅开创了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而且通过整理、研究中唐以前的历史文 献,结合大量的实地调查和亲身实践,把与茶有关的历史经验、知识进行总结 并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从而构建了包括条文化在内的传统茶学知识体系,同 时也奠定了中华条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陆羽之前饮茶的情形,如晚唐诗人皮 日休所说:“与夫治蔬而吸者无异”,也就是说把条当作菜吃,这种情况在陆羽 《茶经》问世之后有了较大的改变。《新唐书·陆羽传》认为:“羽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认为: “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井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这就说明,在陆羽及其《茶 经》的影响和倡导下,饮条之风才盛行起来,形成了“茶道大行”的局面,因 此,《茶经》也是我国策一部关于茶道的专著。王玲先生在谈到《茶经》一书 的文化学内涵时,将《茶经》在条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 苗、列具、品饮这套中国茶艺。我们把它称之为“茶艺”,不仅指技艺程式,而且因为它贯穿了一种美学意境和氛围。第二,《条经》首次把“精神”二字 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做“精行俭德”,进 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第三,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释、道 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透视中国条文化的历 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茶从物质层面进入精神层面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 健市饮条的过程而非饮茶本身。陆判在《条经3小不借笔墨详细地论述茶之 法、茶之县,初看木免繁琐.但An果没有了饮茶过程中的“繁琐”.饮茶的精 神寄托就没有了附着的蛙础。“为饮最宜梧行俭德之人”厂足陆羽第一个提出 来的,如晋代陆纳把以茶果来待客看做“素业”,汉武帝临终[访嘱咐以茶为祭 都足这一恩想的根源,但只有在《茶经》小,;惰行俭德”才作为茶的精神正 式确方F术。即使到J末代,饮接已经列丁穷极精功的地步.末徽宗赵倍在 《大观谈论》一书巾仍然强调“大F之士励怎清白„„44以蓄接力羞,可谓盛 世之清尚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茶的“裕”、;俭”性质刘后世的影响。在 《条歼》之厂。历代斐汉仟共所著《条述》*k较全面地概括了饮公文化的内涵: “具性精惰。其味浩沾.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阿4;混。越众饮而独 而,”除了著《茶经》外,眺羽的饮条实践活动也为条文化的确市做出了交出 贡献.夫妥表现在煎茶择水、茶宜联6J以及创建条京等方圆。
总之,《茶经》在店代出现仆不是偶然的现象.晰足我国饮茶文化发展的 必然结果。陆羽通道《茶经》一凡将我国仑义茶的加以与经验进行理论上的 Jt华.外通过对饮条相义内容的规范化,把儒、释、迈等思想融合到饮茶的过 程之小,饺饮茶的文化内涵渐趋于深刻和丰富,对找同条文化的发展赵到了承 前启后的作用。
分被发现并利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的分布范M又十分广阔,阑此形成 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对条的称谓不同。历史上出现的代表“茶”意Xb6 名同/1二十来个,如茶、菜、苦朵、捐、给、范、裤、诧、菏、皋芦、瓜芦、苫菜等。
茶(畜tu):
“朵”宇最早出现十t持鲜》。古文午“荣”宁的含义较多. 有的指野菜。有的指茅单、荆棘等.也有的指茶,《持经》小的条则可能既指 茶,也指苫莱、茅单等.一宁多义。现在普遍认为“荣”宁是“条”宇的前 身,汉化只’始借城“茶”宁指茶,源于蜀地入言。古时蜀地方言称茶为“苫 荣”。均“荣”宁指茶.在共后的古文献小很常LA。
我国最早的一部辟书一一《尔雅》的《释木篇》小将“横、齿荼”的记 教。郭碳(276 324)注为“叶小如梳子。冬生。M十可煮羹饮、今呼r采者为 策、晚取者为若,名苏。蜀人名之苦朵”。三国时就有把荣念成“cha7’的记 载,西汉时荣险候刘沂的钡地之一茶陵县.即现在湖南省茶陵县。汉时的读行 为“cha”,《汉K‘地些志》中荣陵的“茶”字.KEMET代理商据额师占注为:音七奢反,又合丈加反。故《邮州光荣记》小说,颠师古的注“虽已转为茶音,而未敢轨 易字文”。
权(音加、g凹、gu):
“捐”字代表茶,始见于郭磋的《尔雅·注9l “授,苦菜。”以后在陆羽《茶经》中有记载。“模”之本义指高大的乔木型茶 树。据考证,公元前2世纪长沙马王堆一号基(公元前160)和三号墓(公元 前154)的随葬清册中都有“慎”的异体字,这说明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 “模”字已普遍使用。
诧(音ha、da、duo、du):“诧”是一个古“茶”字。《尚书‘顾命》
篇中有“王三宿、三祭、三诧”之说,是记述周成王遗嘱“三条、三诧”的,表明周成王强调在条招中提倡以茶代洒。
英(音chM、tuM):“裤”亦为一古“茶”字,专指茶。意为采摘后期 的老茶叶及其制品。南北朝《魏王花木志》中说,“条,„„其老叶谓之苏”。明代陈继儒在《枕棵》中说,“茶树初采为茶,老为若,再老为苏”。“萍”字 最早见于《凡将篇》中的“焚荼”一词,从汉代到南北朝时用得较多,一般都 与荣若等字并用,如三国《吴志·韦暇传》记载孙皓知道韦哩不胜酒力,便 “密赐茶猜以当酒”,晋孙楚《出歇》记载有“姜、桂、荼苏出巴蜀”等。隋唐 以后,“萍”字少用,并逐渐被“若”字所替代。
若(音ming):它出现得比“茶”、“授”、“菇”等迟,而比“茶”字早,最早见于吴人陆玑《毛诗·草木琉》:“蜀人作茶,吴人作若”。“若”字的释 义,古时不尽相同,汉代以后,“苗”宁用得较多,尤其是唐代以后,在诗词、书面中很常见。现在茵已成为茶的别名,因其更具文雅之感,常为文人所用。
径(音既、Bhe、劝;《茶经》一之源中指出,“其名,一曰茶,二曰棺,三曰菠,四曰若,五曰英”。杨执朝也称“蜀西南人谓荣曰菠”。清代郝强行在 《证俗文》中说,“按菠、诧即茶也.茶有茶音,盖始于此”。可见“菠”字指 的是茶,但古书上用“菠”字代表茶较为罕见。
茶(音dm):古时的“荣”字多义,有时指茶,有时指苦莱等。为了区 别茶与其他物品,就在“荼”字的左边加上“木”夯,成为“搽“字,用来专 指茶树或用茶树叶子加工成的饮料。“茶”字出现在中唐以前(8世纪初),可 能是由“徐”字转化而来。至于茶的读音du,三国时(220年)就有把荼念 成“ch”的记载。陆羽在《茶经》一之源的注中说:“从草当做茶,其字出 《开元文字音义》。”《开元文字音义》为唐玄宗御撰,是一部字书,成书于735 年,现已失传。陆羽的《茶经》因其普及和影响力之大,使得“茶”字逐渐为 世人所接受,《茶经》成书后,“荼”字仍没有立即被“茶”字完全取代。两者 混用了一段时间,到9世纪,“茶”字才被普通使用。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尽管茶在文字上得到了统一,但不同地区、不 M民族的人民对茶的称呼,在发音上仍合很大R则—如华北的发古为“cha”,福建、广东的发音为“te”“ti”“tei”长汀流域的发音为“cha”“zhou”、“zha”等:云南傣族、彝族、湘西苗族的发音为la’,贵州侗族的发育/J “si“.藏族发育为“jla”.川默
带少数民族(瑶、亥、彝族)的发行为“si” 或“she”等。
海外各冈对茶的称呼,也虹接成间接地受到我同对扶的称呼的影响汽—L革本 可分为购人类。条M1从我闪海船传播左的凹队各旧,TDK电容其发音近似于我 国福建闽南沿海地区的“tey”“tui”“te”音.如拉丁语thee、英语tea、法语the、语tee 西班牙语te、意大利te等。系列从我冈陆路向北、向凹仕
格占的闰家。其发育近似丁找冈华北的“cha”百.如日本cha、俄罗斯chai波斯语(伊朗、阿富汗)为chay、印度语cha、越南jsa、朝鲜语la等。wxq$#
第四篇:《易经》与茶圣陆羽之间的关系
《易经》与茶圣陆羽之间的关系
谢晔、林磊
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学,他所著作的《茶经》更是茶叶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我们都知道“茶圣”陆公姓陆名羽,字鸿渐。陆羽是个弃儿,出身无从考究,坎坷传奇。三岁时,被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师在当地的西湖畔拾得并收养,智公以《易》演卦,得《渐》之《蹇》,上九爻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遂定姓为“陆”,取名“羽”,字“鸿渐”。由此可见,《易》不单是儒、道的《易》,也是释之《易》。
陆羽与《易经》的关系,除了其姓名的来源外,我们知之甚少,也很少有文章作出见解。从《茶经》的字里行间及陆羽的生平事迹中可以看出,陆公深悟易道,也正因为陆公精研易道,通晓百家,才能作出《茶经》如此伟大的著作。关于《茶》《易》的关系本文不作详论,单就陆羽的生平事迹与《易经》中的《渐》卦和《蹇》卦的关系作一探讨。
《易》讲象、数、理,《易传·系辞》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又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说卦》云:“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系辞》更说:“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易经》是开发万物,成就一切人间事情的学问。《易经》三论博大精深,数千年来都是文人学者必深究的课题,被誉为“群经之首”,现代更倍受西方学者们的重视。陆羽的姓名出自《渐》卦,好象是偶然的,但用《易》之思维方法来分析,通过对《渐》卦和《蹇》卦的考究,陆羽的一生跟这两个卦有着莫大的关联,其一生重大的遭遇事迹都浓缩在这两个卦当中,这两个卦就是陆羽一生的重要历史写照。
先看《渐》卦,《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这是陆羽品格的写照,说明陆公有古代贤德君子的品格,身居朝野而不忘世俗。君子设卦观象,从而以自己贤德的思想行为作风,去改善人民的风俗习性,使之不断上进。就象山能化育林木,其美可观,其材可用,好象贤人一样培育才德,其才其美,可观可用,风行天下,足以影响民众,移风易俗。《茶经》的影响,“陆羽戏”的可观性就是这样。《渐》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在《震》和《艮》之后,是有其原因的,《震》之如雷霆万钧,《艮》之如不动泰山,动静之间,嫌之太过,不是君子培德修身的作风,惟有《渐》,动止无过不及之憾,所以“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渐》之卦辞云:“渐,女归吉,利贞”,是说每一件事情必须按一定的程序去做,不能有所超越,而事理程序最显著的莫过于古代女子的出嫁,遵循三书六礼的程序,才是最正当,最吉利的。以此象征事业的成功,必须由正途步步攀升,不可走旁门左道。陆羽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勇于实践,勇于尝试,不断探索,积累经验,积学而致远,才能有“茶圣”的美誉。陆羽的品格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甚有《渐》卦的德操,陆羽本人是“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全唐文·卷433·陆文学自传》),可见陆公本人就是以“君子以居贤德善俗”的高尚情操来培育自己。
再看《蹇卦》,《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此卦把贤人比作山岳,以水比作贤人的美德,以山上之水,比作贤人身上具备的才德,必须克服重重困难,方能成就其德行。君子设卦观象,从而反求诸己,以身修德。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要从饮茶的乐趣中修身养德。中国茶道强调“茶性俭”(《茶经·五之煮》),作为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一之源》)。可见,茶德就是《易》德的思想体现。《渐》者,进也;《蹇》者,难也;前进是艰难的,但能在艰难中前进必能获得成功。陆羽的一生虽然艰苦,但能“衣带渐宽终不悔”,在艰难中磨练自己,最终能达到上九的昊天之位,其羽终于可用为仪了。
用古人察卦观象的方式,去看《渐》之《蹇》,这两个卦与茶有很大的联系。主卦《风山渐》是山上有木,上卦为巽,下卦为艮。艮为山,巽为木,巽之木为灌木、为树叶,茶树就是一种灌木,卦意是说山上长有茶树。艮亦为手,手上有树叶,寓为手上有茶叶,卦象是一种采茶行为。变卦《水山蹇》是山上有水,上为坎,下为艮,坎为水,艮为山,直读卦象为山上有水有清泉;《蹇》,难也,上山采茶、挑水确实艰难。《渐》之互卦为《火水未济》,上离下坎,离为火,坎为水,正是以火烧水,水还没有开的时候。综观全卦,一幅幅与茶有关的图画活灵活现,先是山上长有茶树,然后不畏艰辛去采茶,又不怕辛劳去挑水煮茶。山上有木,就是山上有草木,意为在山上结庐而居过着隐居的生活,好一幅茶趣图,巽为风、为扇,艮为手、为小童,不正是小童扇风煮茶吗?
公元780年,陆羽47岁,《茶经》定稿并刻印出版。《茶经》的问世,对茶叶的生产、使用、消费产生了极大和深远的影响,《茶经》是茶叶界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陆羽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此举在《渐》卦和《蹇》卦中早有端倪。《渐》卦上九爻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其意是说水鸟终于飞上了陆地,人们射获后,用其漂亮的羽毛编成舞蹈用的道具,用来比喻欢乐和收获。《蹇》卦上六爻辞“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是说反反复复经过了不少困难,终于有了丰硕成果。上九和上六表示最上层的位置,亦即是最大的成果。从上而下,影响广泛而深远。主卦中的巽为经典、为风、为德行,为5数;艮为近、为高、为山、为止;其意是说:陆羽接近50岁时,写了一部经典,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其高山般的德行象风一样传遍九州。
陆羽自幼在竟陵龙盖寺长大,《渐》之艮为山,巽为屋,山上的屋宇,其象为寺院。十二岁逃离龙盖寺,去戏班学演戏,又因其貌不扬,且有口吃,但因其聪明幽默演丑角却得以成功,流传至今人称“陆羽戏”。《蹇》有艰难之意,有飞山越水逃走之象,上坎为6数,下艮为7数,相加为13数,故在十二、三岁时逃离龙盖寺。《蹇》有丑陋之象,《渐》之巽为风,其象为动,卦象颠倒后为《雷泽归妹》,上震下兑,震为雷、为动,兑为泽、为悦,其意为靠动作取悦于人,寓为演戏。《归妹》之卦辞是“女壮,勿用娶女”。预示了陆羽一生婚姻不顺,终生未娶。巽为木、为相遇,震也为木,很明显会遇到跟木有关的人或事,故后来遇到一个木姓之人,才是其一生中的转折点,就是竟陵太守李齐物。
陆羽晚年隐居苏州上饶、湖州等地。此举也能观象而得,变卦主要代表晚年,《蹇》是飞山越水,隐于山水之间;《渐》是结庐而居。山上之水为泉水,《蹇》之倒卦为《雷水解》,上震下坎,震为动、为思想,坎为水,为思考水的问题,欲解开水之迷,故晚年写了一部与水有关的《泉品》一卷。艮为止、为7数,故其晚年终于70岁左右。究其死因,有说死于“安史之乱”,有说死因不明或病故。依卦象来看,主卦《渐》之艮为止,止于风,有中风之象;互卦《火水未济》为水火相激,心肾不交,心力衰竭;变卦《蹇》之艮为小石,坎为肾,肾中有小石,为肾结石。
另外,《焦氏易林》《渐》云:别离分散,长子从军,稚叔就贼,寡老独安,莫为种瓜。虽然有点牵强附会,但也不失为一个说法,也能概括陆羽的一生。“别离分散”,陆羽幼失双亲,被人收养;“长子从军”,投身戏班,演从军戏;“稚叔就贼”,投靠李齐物,人生转折;“寡老独安”,终生未娶,隐居野外;“莫为种瓜”,种瓜可引申为种茶,种茶安享晚年。又《渐》之《蹇》云:敏捷亟疾,如猿集木,彤弓虽调,终不能获。可以想象采摘茶叶是何等的艰难,要象猿猴一样敏捷,才能采到上等的茶叶,即使准备了很好的工具,也不一定有所收获。无论《易经》、《易林》对《渐》卦都有类似的解说,可见陆羽跟《易》的关系甚为密切。
陆羽之所以能创作出举世闻名的《茶经》,除了对茶熟悉外,对中国的其他文化也十分通晓,尤其是《易经》,把《易经》天人合一的思想充分应用到茶事当中。《茶经》与《易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茶经·四之器》记载:古鼎形的风炉有三足,其中一足写着“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写着“体均五行去百疾”。风炉的三个垛分别画有卦象:坎、离、巽。《茶经》说: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坎上巽下离于中” 是《水风井》卦,离是互卦,提示出《易》理用于指导茶事的深层内涵:变水火之相克为相生,水生木、木生火,使不相容的对立面趋于和谐统一。“体均五行去百疾”,也是基于《易》理中的五行学说提出来的。中国茶道的核心思想是“和”。《易经·乾·彖》曰:保合太和。《易经·系辞》曰:《履》,和而至;《履》,以和行。中国茶道的养生思想是“保生尽年”,《易经·系辞》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又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茶经》之所以叫《茶经》,是以《易经》为榜样,《易经》为群经之首,地位崇高,陆羽也希望《茶经》能有《易经》同等的地位成为茶典中的佼佼者,排行第一,故在茶字之后冠之以“经”。《茶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而《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只要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多少跟《易经》有关,离开《易经》谈中国文化,等于“皮之不全,毛将焉附?”,没有了源头、没有了基础。
至于《茶经》和《易经》的深层关系,有待我们继续探讨发扬。《易经·系辞》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此为圣人之道,通道之变数,才能成天下之文,定天下之数。
《茶》《易》的关系,并非洋洋数千字可以论述完毕,茶的“七义(1、茶艺;
2、茶德;
3、茶礼;
4、茶理;
5、茶情;
6、茶学说;
7、茶导引)”、“一心(和)”莫不与《易》息息相通,把她们的内涵发掘出来,完全可以著书立说。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有识之士能重视《茶》《易》之间的关系,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体系的茶文化思想。中国茶道为什么要冠以“中国”两字,因为我们不好意思单说“茶道”两字,这两个字是在日本流行并泊过来的。拿一句民间口头禅来说:一道是水,二道是茶,三道四道是精华。这句话,好茶的人都会讲。但站在易文化的立场上讲,三、四才是万物生长变化的开始,《易》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以至无穷。《道德经》亦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重庆一位艺术家在一幅画上加了一句:“五道六道是文化”,他有所发现。八卦止于8数,洛书、九宫止于9数,河图、天干止于10数。故“七道八道有玄机,九道十道能得道”。贵在我们去探究、去发现、去思想、去创作。茶文化在日本叫“茶道”;在南韩叫“茶礼”;在台湾叫“茶艺”。茶之所以成道、成礼、成艺,必有一个深厚的文化根源。日本、韩国、台湾的茶源都是来自中国大陆,但他们敢于结合自己独特的本土文化去重新创作,自成体系。就《渐》卦而论,艮为止,巽为谦,以知止谦卑的态度,作为行动的方针,行动就未有不通的了,“是故,《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中国茶文化必须注入新的理念,找回自己的根源。
茶文化的根,就在《易经》。
第五篇:陆羽《毁茶论》
陆羽《毁茶论》
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对陆羽的著作最早进行某种汇述的,还是首见于《陆文学自传》。在《自传》中,陆羽对其诗词,只列举了有代表性的二首:安史乱时所作的《四悲歌》;另为刘展反江淮时吟的《天之未明赋》。这二首诗,“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在社会上影响很大。至于撰写的书稿,录有:《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陆文学自传》,记为撰于上元辛丑(761年),这八种著作,当时大致都属手稿。因为文中说明“并贮于褐布囊”,表明尚未付梓。关于陆羽著作的汇述,继《陆文学自传》之后,在南宋的《梁溪漫志》中,才又重见。不过,《梁溪漫志》所列的陆羽著作,并没有增加什么新的书目,实际只是《陆文学自传》内容的复述。因此,从唐宋一直延续到民国期间,大家对于陆羽著作的了解,八种还是八种,没有什么人作过进一步考证补充,始终停留在《陆文学自传》所记述的范围。解放以后,随着我国科学、文化研究事业的发展,对陆羽的研究也深入了一步。如万国鼎在《农业遗产研究集刊》发表的《茶书总目提要》中,对陆羽的著作,就首先突破了历史的八种之说;又补充增加了《茶记》和《顾渚山记》二书。近来有人在万国鼎之后,更增添《毁茶论》和《韵海镜源》二种,从而把我国对陆羽的研究,细及到对陆羽著作的具体考证上。这当然是对陆羽研究的一种好势头。但是,现在对上述新增补的几种陆羽著作看法还不一致。对《顾渚山记》,一般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对《毁茶论》,作为陆羽的一篇一时写作,诸史又有记载,也无多少异议,唯对《茶记》和《韵海镜源》,还有一些不同看法。《茶记》一名,初见于《崇文总目》,表作二卷。《新唐书·艺文志》的陆羽《茶经》,也作二卷。但在《新唐书》中,有《茶经》而无《茶记》;《崇文总目》中,则恰好相反,不载《茶经》而只列《茶记》。因此,钱侗在作注时,即明确指出“《茶记》即《茶经》”之误。万国鼎在文中虽把《茶记》也列作一书,但他也表示:“钱侗所说可能对的。”所以,万国鼎本人是作为存疑而不是作为陆羽的一种正式书目提出的。根据历史上和万国鼎对《茶记》一书的这些看法,笔者认为在没有更多的证据证明《茶记》非《茶经》之讹之前,还是暂不把《茶记》正式列入陆羽的著作书目为妥。如果同意这样,那么,迄近年为止,我们知道和发现的陆羽著作,共是十种;把陆羽参与编写的《韵海镜源》算上,也只有十一种。《韵海镜源》的主要争议,一为有人把这本书和陆羽的《源解》相联系,认为《韵海镜源》即《源解》一书。有人则把《韵海镜源》作为是陆羽所著或陆羽主编的一部巨著。其实这两种理解,似可作重新研究。《源解》三十卷,如《陆文学自传》所说,无误是陆羽的作品;《韵海镜源》,共三百六十卷,历来作颜真卿编纂,这在作者和卷数上,都表明是不同的两部书籍。另《源解》在《梁溪漫志》中作《姓源解》,系考述姓氏源流的作品,《韵海镜源》,是汇考韵音的小学之作,二者在性质上也是不同的。所以,《源解》和《韵海镜源》,应是内容无涉的二部不同著作。至于《韵海镜源》算不算陆羽著作?笔者认为,算也不可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