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

时间:2019-05-14 20:0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析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析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

第一篇:试析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

目 录

摘要.............................................................................................................1 Abstract.....................................................................................................1 绪论.............................................................................................................2

一、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内涵............................................................3

(一)忠贞爱情的代表.......................................................................3

(二)灵魂与死亡的象征..................................................................4

(三)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的精神......................................................6

(四)生命短暂的伤感与人生的苦闷的哀叹..................................8

二、唐人蝴蝶意象的审美趣向成因........................................................9

(一)前代文人对唐代诗人的蝴蝶意象的濡染..............................9

(二)传统审美文化心理对唐人的影响........................................10 结语...........................................................................................................11 参考文献...................................................................................................11 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I

II

摘要

在中国诗文中,蝴蝶这一文学意象自庄周提出的“蝴蝶梦”之后,便广泛的运用在诗人的诗歌创作中。特别是在唐代,凭着唐代诗人对蝴蝶文化的汲取与继承并延伸扩展,使忠贞爱情的代表,灵魂与死亡的象征,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生命短暂的伤感与人生的苦闷等成为蝴蝶意象的基本内核,本文将通过前代文人对蝴蝶意象内涵的濡染和传统审美文化心理对唐人的影响来分析唐人对蝴蝶意象的审美趣向成因。

关键词:唐诗;蝴蝶;意象;审美情趣

Abstract In China prose, after the butterfly as special image from a “butterfly dream”,widely used in the poet's poetry.Especially in Tang Dynasty, with the poets of the Tang Dynasty butterfly culture and inherit and extended, on behalf of the faithful love, the soul and the symbol of death, desire and pursuit of freedom, sad and life ephemeral world, become the basic kernel butterfly image, investigate its reason, the former literati to butterfly image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culture of Chinese nationalit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esthetic interest.Keywords: Tang Poetry;Butterfly;Image;Aesthetic taste

绪论

意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和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对心的强调和关照,使我国古代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从而刺激了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和理论的发展。蝴蝶一直为中国艺术长河中绵延不绝的一个唯美意象。蝴蝶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蝴蝶意象在外国作品中则很少见到,自庄子提出的“梦蝶”后,经过发展与演变使蝴蝶意象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特色。

国内的研究大多偏向蝴蝶意象的情感蕴含和蝴蝶意象的产生,也就是从蝴蝶的形体与生命形式来解释蝴蝶意象的产生与情感蕴含。例如蒋向艳的《蝴蝶在中国古典文学里的两个文化涵义》,而庄子最初的蝴蝶意象至今还是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例如刘文英的《庄子蝴蝶梦的新解读》。仅次于庄子的便是李商隐以“爱情”为主的蝴蝶意象的研究以及唐代与近代诗人作品中蝴蝶意象的研究。例如吴晶的《论蝴蝶意象在李商隐诗中的多重涵义》和张新的《新诗中的蝴蝶意象》,还有不可忽视的,就是从对蝴蝶意象的分析来折射民族审美文化心理、历史文化内涵和中国传统思想。

本论文主要对唐诗中出现的蝴蝶意象进行分类,整理出在唐代诗人对蝴蝶赋予的主要意象,从而理解唐代盛行的蝴蝶意象对至今的影响与蝴蝶某些意象的固化。

在中国文学史中,蝴蝶以其身美、形美、色美、情美而广受诗人们的喜爱。在诗中蝴蝶超越了作为昆虫本身的含义,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诗意存在,也就是成为了特定的象征符号。经文人长期的渲染和文化积淀,至唐朝,蝴蝶意象成为特定的情感载体的运用达到了一个顶峰,承载着更丰富的情感和意蕴。

意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和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古诗词中的一个范畴;从艺术角度而言,古典诗词中的蕴含就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所谓的意象就有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结合了形象和感情意蕴。①蝴蝶一直为中国文学长河中绵延不绝的一个唯美意象。蝴蝶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庄子提出的“梦蝶”后,蝴蝶意象便在古诗文中隐匿去了,这一隐就隐去了八百多年。直到南宋的鲍照,才重新又关注到蝴蝶意象。而蝴蝶意象出现最多的是在唐代时期,最具代表的诗人是李商隐,他在《锦瑟》一诗中直接化入庄周梦蝶的典故,和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庄子做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呼应。至此,蝴蝶的意象在中国唐代诗文中得到了延伸和升华,也就是说,蝴蝶意象在唐代的诗人和诗文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展示。而在唐代诗人对蝴蝶意象的运用中,“爱情”、“灵魂”、“自由”、“人生感叹”这些意象成为了常用的蝴蝶意象。经过发展与演变使蝴蝶意象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特色。

一、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内涵

蝴蝶意象的运用最鼎盛时期是唐朝。在我粗略考略中,大唐诗人中涉及蝴蝶或体现蝴蝶意象的有479首代表性的诗作,蝴蝶意象多彩纷呈,从蝴蝶意象所体现的内涵来看,唐诗中的蝴蝶意象有如下几类:

(一)忠贞爱情的代表

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里,人们对事物总追求着一种永恒与一份执着,也是对 ① 沈鸿.古诗词中秋愁意象解读[J].文学教育(上),2008:56.忠贞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而蝴蝶便成全了人们的这一向往。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蝶是美好的,能带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蝴蝶忠于情侣,一生只有一个伴侣,双宿双飞直至死亡,是昆虫界忠贞的代表之一。这种一生的坚持与不变是一种执着,以致这一属性暗合的文人的心理,故生发成独特的意象固化下来,代表着纯洁忠贞的爱情。李白现存的诗作中, 涉及蝴蝶的共有五首,其中李白《长干行二首其二(郎骑竹马来)》 一诗中“八月蝴蝶来, 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 坐愁红颜老。”①写遥思丈夫远行经商,妻子见到青苔、秋叶、蝴蝶而触景生情,忧思不断,颜容憔悴,渴望丈夫早日归来;这里用蝴蝶的双宿双飞的特质来映射出妻子渴望与丈夫如蝴蝶般双宿双飞的愿望,也反映出妻子为丈夫“坐等红颜老”的忠贞爱情。还要指出擅长爱情诗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他很多流传千古的名作中运用的蝴蝶意象大多与爱情有关,如:李商隐的《蜂》诗中“青陵粉蝶休离恨, 长定相逢二月中。”②用“青陵粉蝶”喻妻子王氏,嘱咐其不必离恨重重,期望在二月春暖花开之日,彼此重逢,以此诠释彼此间真挚的爱情。刘希夷的《公子行》诗中“的的珠帘白日映,娥娥玉颜红粉妆。花际徘徊双蛱蝶,池边顾步两鸳鸯。”③诗人把蝴蝶和鸳鸯引入诗中,用昆虫与水鸟的结合来比喻公子和艺伎的相爱,双方互相对爱情的盟誓,愿像蝴蝶般双宿双飞,像千年古树般永不变心,这誓言是坚贞的。自李商隐后, 蝴蝶成为爱情的专用意象的代表更为确定了。

(二)灵魂与死亡的象征

在许多作品中的人死后变化成为蝴蝶,蝴蝶之所以可以象征死亡,一个原因是蝴蝶轻盈又会飞翔,非常符合人们心目中灵魂的特点,蝴蝶是灵魂的象征,①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6.②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539.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82.③

是中国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蝴蝶意象在中国古文中最早出现于《庄子·内篇·齐物论》 中:“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 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①这里, 蝴蝶成了梦幻的象征, 充满了迷离奇幻、飘然灵动的色彩,这是庄周对生死问题的思考, 对死亡的领悟;在庄周心目中, 活着未必胜过死亡,死亡是一种对肉体和现实束缚的解脱, 显然蝴蝶是最适合表达这一意象的意思。由于庄子开创“蝴蝶梦”这一意象的典型性,使得后世诗人在作品中常常借鉴。有受庄子影响的武元衡《西亭题壁寄中书李相公》中“空馀蝴蝶梦,迢递故山归。”②这里的“蝴蝶梦”也借鉴了庄子梦蝶的虚幻梦境,正如“人事等浮游,朝暮不自由,打破世界蝴蝶梦价格休。”③比喻虚幻之事、迷离之事。张祜在《题真娘墓(在虎丘西寺内)》 里有“佛地葬罗衣,孤魂此时归。舞为蝴蝶梦,歌谢伯劳飞。翠发朝云在,青娥夜月微。伤心一花落,无复怨春辉。”④借用了庄子的经典“蝴蝶梦”表达自己对生死的感慨, 相对于庄子少了几分洒脱, 更多的是一种感伤与哀叹。白居易的《秋蝶》中“夜深白露冷,蝶已死丛中。朝生夕俱死,气类各相从。”⑤傍晚的凉风吹散了美好的景象,瑟瑟秋风,不仅“吹”落了秋花,也“吹”落了蝴蝶,这是一种伤感的画面,也是一种对生命的顿悟;“朝生夕俱死,气类各相从。不见千年鹤,多栖白丈松。”⑥世间万物各有其主,也各适其天。秋蝶有秋蝶的归处,仙鹤有仙鹤的栖居。这是对死亡的顿悟。

① 方勇,陆永品.庄子诠评[M].四川:巴蜀书社,1998:15.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316.②③ 张兵.五百种明清小说博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5.④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510.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431.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431.⑤⑥

人死后,会变成各种各样的动物或者其他的东西,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十分普通的轮回观念,特别是当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观念就越来越深入人心。之所以把蝴蝶与灵魂联系在一起,也与蝴蝶的生理特征有关;蝴蝶属于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次蜕变,每次蜕变都是一次重生和撕心裂肺的疼痛。世人感叹蝴蝶展翅翩跹的美丽,实际上是从蝴蝶破茧而出、振翼飞翔的大痛快、大超脱中找到抵御生死的信念,在痛苦生命边缘一旦进入再生的循环,便可获得重生。或许蝴蝶由蛹成蝶, 由蠕动到飞翔陨落的一生经历让古代人感到好奇并怦然心动, 由此认为翩跹的蝴蝶与人们所相信不死的灵魂转世投胎后的永恒飘摇有极相似之处, 从而形成形象互渗和物化。也可以代表着一种超脱、唯美、而脆弱的性格。这种化蝶的文化意识在古代就十分流行, 是一种轮回观念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而这种寄托表达人们所崇尚灵魂不死的“永恒”。

(三)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的精神

蝴蝶栖息于花丛、草木之间,随风飞扬,闻香而至,饿即食、累即歇,自由蹁跹,无拘无束,使人体味到回归大自然的逍遥自在。也可能是蝴蝶扇动羽翅乘风而飞的轻柔姿态与悠然神态,使人觉得对蝴蝶的悠游自在是渴慕而不可及的,人们会从这里得到某种联想,特别是当感情受到压制时,对蝴蝶无拘无束的行为更加的向往。于是诗人托蝶抒怀,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①此句写蝴蝶和蜻蜓在江头自由游走的样子,从《曲江二首》可看出诗人不想因纷繁世事而错过眼前美景,让自己在美景中忘却现实烦恼,自由自在。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留连戏 ①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25.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①此诗在描绘的一幅春色满园的美景,彩蝶绕着花瓣流连忘返,它们随性的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花旁的小路上,还有清脆啼鸣的黄莺,“自在”是黄莺的状态,也是是诗人的内心的真实写照,无论是景色还是诗人都给人一种怡然自得、自由闲适的情境。钱起的《衡门春夜》写道:“不厌晴林下,微风度葛巾。宁唯北窗月,自谓上皇人。丛筱轻新暑,孤花占晚春。寄言庄叟蝶,与尔得天真”②其中诗人与清风、明月一样,无忧无虑得就如庄周梦中之蝶,率性天真,无拘无束,表达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还有钱起的《题崔逸人山亭》有“药径深红藓,山窗满翠微。羡君花下洒,蝴蝶梦中飞。”③一条幽径上长满了红藓,映衬着窗外的满眼的翠绿,人生美事也不过美景配美酒,不一会便化成了蝴蝶梦中飞舞,这般惬意也只有真正体悟到庄子梦中蝶的乐趣。冯延巳的《阮郎归》“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④暮春时节已近,青梅已结子,子长得颗颗小豆,柳条细长得像画上眉,日长气暖,蝴蝶不知从何而至,在花间飞舞,好一幅闹春图画,此诗写仲春景色,人物踏青的慵困心情,这何尝不是一种雍容蕴籍而自由自在的姿态。

蝴蝶的生存空间是美好的、自在的、赏心悦目的, 蝴蝶给人的感觉是灵动的、纯洁的, 斑斓多情而又自由感性, 呈示的是一种美好的生存状态。这些诗作描绘的画面色彩艳丽, 动静结合, 或是观蝶成趣, 或是蜂蝶成群、结伴飞行, 或是蝶恋花、花引蝶, 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的美好的景象, 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自由自在的氛围、美好的生存形态以及诗人对自由的美好理想的无限向往。

①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27.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37.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39.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898.②③④

(四)生命短暂的伤感与人生的苦闷的哀叹

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上发现人们的常常在最为低谷、失意、痛苦时寻找发泄口而创作出旷世之作。所以人生的苦闷、迷茫、失落、感伤自古以来就是失意文人咏叹的主题。在唐代古诗里,“蝴蝶”往往用于失意、感伤等情绪的代表,正如蝴蝶生命的短暂与脆弱而引起人们的怜惜和哀叹,从另一层面传达出诗人独特的情思。如杜甫的《小寒食舟中作》的“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①诗中布幔闲卷,舟中寂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这里的蝴蝶的运用突出了诗人年迈孤独的失落之感,就因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引发出困居舟中的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之情。李商隐的《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一诗中“战功高后数文章,怜我秋斋梦蝴蝶。”②此以庄周自喻,写怀才不遇的失意与感伤;和他的《属疾》中“秋蝶无端丽,寒花更不香”悲叹蝴蝶绚丽人生的短暂,香消蝶殒,“舞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卧遥帷”③又增添了几分悲怜之情,借蝶惜花来影射出自己知音难觅,无人赏识、爱怜的苦闷哀叹。王驾的《雨晴》诗中“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④写骤雨方晴后,诗人来到春花残落的小园里,看着蜂蝶纷纷离去而引发惜春的迷惘与惆怅和时光已逝的伤感。李贺《恼公》中“肠攒非束竹,弦急是张弓。晚树迷新蝶,惨蜺忆断虹。”⑤写出了傍晚树影与归来的蝴蝶之间依依不舍的情状,花期短暂,蝶命微簿,以致发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悲伤与哀叹。崔涂的《春夕》诗里有“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①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33.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541.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539.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690.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391.②③④⑤

①诗人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后,自己依旧孤眠异乡,这只不过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乘风翩飞,超脱于世,但梦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家园依旧远在万里之外,这种空虚、失望、惆怅又笼罩心头,思乡之情愈浓!蝴蝶因生理的特征迎合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与人生苦闷的情感需求,使得唐诗中“这一”蝴蝶意象常为出现。

综上述,唐诗中的蝴蝶意象具有对忠贞爱情的追求,对真挚情感的永恒向往;对灵魂与死亡轮回的态度;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对生命短暂的伤感与人生的苦闷等。这些意象内涵在唐人的审美趣向中随着前代文人的渲染与时间的堆积而渐渐固化下来,形成对这一意象的集体文化认识。

二、唐人蝴蝶意象的审美趣向成因

(一)前代文人对唐代诗人的蝴蝶意象的濡染

“意象”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与秦国两汉时期,也是最早由王充在哲学范畴内讨论;将“意象”这一概念引入文艺美学中的是魏晋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 一书中提道:“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远斤;此盖驭问之首术,谋篇之大端。”②这肯定了意象这一概念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这也为后来的意象艺术创作上开拓了新领域与思考方式。

而在中华文化典籍中很早就有了对“蝴蝶”这一意象的涉及如:《列子》、《庄子》、《古今注》、《报朴子》、《搜神记》、《列异传》、《荆楚岁时记》、《南方草木状》等。在中国诗文里,蝴蝶这个意象,不得不提的是庄周“蝴蝶梦”开启了中国蝶文化之先河。其典故经常被唐诗人用于各种梦境之中,并得以延 ①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679.② 缪俊杰.文心雕龙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38.伸,借以传达独特而深邃的情思。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唐诗中对“蝴蝶”意象的诠释与运用离不开对前代文人创作的典籍诗文的继承、加工、再创造。南北朝文人作品中亦不乏蝴蝶的倩影,如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载有“韩凭化蝶”双飞的典故,此外,北魏温子昇有《咏花蝶》诗,南朝梁裴子野有《咏雪诗》诗,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有《咏蝶诗》诗,南朝梁王僧孺有《春闺怨》诗,南朝梁刘勰有《文心雕龙·指瑕》诗等。从庄子和魏晋、南北朝文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前代文人对唐代诗人的濡染。不同时代文人心理上的认同感,某种程度上又固化了美的化身———蝴蝶在唐诗人心目中的地位。最后也有唐代对六朝诗歌的崇尚与肯定,萧统在《文选》中提出“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这一观点也加深了唐代诗人对蝴蝶的喜爱。

(二)传统审美文化心理对唐人的影响

“蝴蝶梦”是中国人的一种梦境,一种与现实对立的梦境,他们只想把希望寄托在另一个世界,一种梦里的世界,一种幻想中的世界,也可以说是死后超脱的世界,让生活中的痛苦和烦恼在另一个世界里寻求补偿。而这种意识便是中国诗人习惯的一种表达方式。孔子有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用心去感受经营自己的内在世界,用曲折的表达方式抒发失落和愤懑之情,寻找心里上的补偿,中国人在现实世界中遭到打击后,通常采用的一种做法。正是这样的传统思想造就了蝴蝶这一意象的形成。

自古中国传统审美方式:成双成对的适配,浑身上下每处都是均匀对称,轻盈又会飞翔,以及蝴蝶选择与之相伴的物象是众多植物中最美丽的花,也因蝶沾附着花的馨香与美丽的高洁,与花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引发了唐代诗人们相应的心理联想与情绪波动,加上在繁盛的唐朝人们喜欢富贵潇

洒的风度,因为外交的扩展使得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尚行。使得蝴蝶的生活环境与生理特征符合了唐代诗人的审美情趣。故而,优美淡雅的蝴蝶无形之中自然成为了唐代诗人宠爱的对象,在唐诗中大放异彩,得到了世人一致认同。蝴蝶寄托了人们难以割舍的情怀,与华夏民族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结语

“中国的诗歌意象传统正极力表达出这样的一种生存的意愿,使得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水一山都具有着文化的意义而浓缩为一个个历史的符号。”蝴蝶意象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赏蝶、恋蝶情怀是中国文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而非个别文人的偏好。蝴蝶文化是中国文人渲染和传统文化积淀的结晶,这在唐诗中得到了普遍的反映。唐诗人对蝴蝶意象内蕴的多角度、多层次开掘,进一步丰富了蝴蝶意象的审美内涵加强了蝴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唐诗中的蝴蝶意象对宋元以及明清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人们思想认识的方方面面,例如现代歌曲吸取和继承了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借助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是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可看出蝴蝶意象积淀成为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集体无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启兴.校编全唐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2] 吴晶.论蝴蝶意象在李商隐诗中的多重涵义[J].文学评论,2007(5).[3] 张新.新诗中的蝴蝶意象[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4] 池洁.唐人应试诗题与唐代诗歌审美取向[J].广西社会科学,2003(5).[5] 梁一儒,宫承波.民族审美心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6] 王曼霏.怜我秋斋梦蝴蝶——简析李商隐诗歌的蝴蝶意象[J].科技信息,2007(10).[7] 王佳宝.蝴蝶意象与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J].云南电大学报,2009(2).[8] 张嘉佳, 孔繁萍.探析我国古代诗文里的蝴蝶意象与其中的中国传统思想[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4).[9]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方勇,陆永品.庄子诠评[M].四川:巴蜀书社,1998. [11]刘文英.庄子蝴蝶梦的新解读[J].文史哲,2003(5).[12]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3]蒋向艳.蝴蝶在中国古典文学里的两个文化涵义[J].现代中文学刊,2001,(2).[14]辛然.唐诗中的美丽与哀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二篇:陶渊明诗文中几种常见的意象

江西九江星子二中宋汶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在陶渊明诗文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从一个侧面展示诗人立志、入仕到归隐的生活轨迹。表现手法上,善用托物抒情,这里所托之物即为秋菊、飞鸟、青松等自然景物,通过对外物的描述,寄托内在情感与志趣,这类注入创作主体独特情感活动的物象就是文学表达中所说的意象。对于意象一词,有多种解释,但实质却是相同的。辞海这样解释的: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语文教科书对于“意象”的解说更为晓畅。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陶渊明为我国田园诗的创始人,在入仕与出仕这一矛盾纠结中苦苦求索,最终发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归隐之后,更是以毕生心血凝结成一篇篇情境交融的优秀篇章。朱光潜先生在《陶渊明》一文中说:“总合各家的评语来说,陶诗的特点在平、谈、枯、质,又在奇、美、腴、绮„„..”“这种物我回响交流,有如佛家说的‘千灯相照’,互相增辉。所以无论是微云孤鸟,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这里朱光潜先生除对陶渊明诗歌作出中肯的评价外,还提到陶诗中一些极为重要的意象,即微云、飞鸟和新苗、秋菊,本文就秋菊、飞鸟两方谈谈诗陶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还有诸如青松,米酒等,这里就不一一涉及。

一、秋菊意象:

秋菊,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来是诗人笔下一个惯用的意象。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作者把秋菊与木兰相提并论,赋予它美好的意韵。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这样称颂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以圣洁芳香之物作喻,表达司马迁对其高洁傲岸人生节操的仰慕,对其矢至不渝地追求美好境界精神的赞美。

陶渊明诗作常以秋菊自喻。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陶渊明独爱菊”,言简意赅,进一步说明陶明爱菊早已成为世人的共识。陶诗以秋菊作为意象,大致分为如下几种情形:

(一)以秋菊表现其俊洁飘逸的隐士形象。“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这是一句妇孺皆知的绝妙好辞。在采菊的闲适意境中,一位超然脱俗、卓尔不凡的隐者形象挺立于天地之间,洒脱飘逸,如在眼前。通过爱菊、咏菊,寄托了诗人高洁傲岸的情致,菊花也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这也是使他能够独立于虚伪、污浊社会之外的重要原因之一。《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咏菊》诗中说:“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由于陶渊明的人格已与菊花的品性融合到了一起,所以“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已经不仅仅是菊花,更是飘逸俊洁、傲世离俗的陶渊明形象的真实写照。在此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便化用了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暗香”即菊花的幽香,表面写菊花的香气,实则是菊花品质也即陶渊明品格对人精神的熏陶,含蓄地表达对他的仰慕之情。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还有饮酒赏菊的习俗。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极富生活情趣,这也从另一侧面昭示陶渊明俊洁飘逸之隐士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以菊花傲霜斗雪、卓尔不群品质自励,展示其高风亮节。“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薄二首》。诗作前两句是对松菊外在美的描写:菊花盛开,芳香流溢,树林为之增辉„„.后两句是对松菊内在美的揭示:它们坚贞秀美的姿态,实是霜天中的英杰。在高洁而光耀的秋景中寄托了一种卓绝之气,借歌咏松菊精神表达了自己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菊花何以成为体现诗人品格的物象呢?这还得从菊花本身的品性加以分析。菊是四季花事中开得晚的一种,其时群芳殒损,万木凋零,诗人元稹曾在诗作《菊花》中对它有过这样的评价“此花开尽更无花”,猎猎秋风中,万物萧苏,只有菊花在瑟瑟寒风中凌霜盛开、傲然怒放,为冷寂荒芜的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这无疑成就了它孤标傲世、高洁劲节的君子形象。而陶渊明愤世嫉俗,洁身自好,不愿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修养心性,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正与菊花的卓然特立完美地叠合在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守道、高洁傲岸品德的象征,两者合而为一,难分伯仲。萧统《陶渊明集》序中有言:其文章“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更是对陶渊明洁身自好、傲然桀立人格的高度评价。

(三)以秋菊寄托美好情感,表达对至善至美境界的追求。《饮酒》其五写到:“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无忧物,远我遗世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混浊世风的鄙夷,表明自已远离尘俗,对以秋菊为代表的美好境界追求的强烈愿望。《九日闲居》的诗序中有叙:“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九华,重九之花,即菊花。陶渊明爱菊,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不单看到菊花的药用价值,还注意到了菊花的审美价值,赋予其人格意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作者在弃官归田之后,看到自己酷爱的秋菊依然长势喜人,格外欣慰,其实这里的秋菊就是作者心中美好生活的象征。

一直以来,很多评论家在评价陶诗时常有“冲淡自然”之说,这一方面与他泊淡闲适的性情分不开,同时也是他精神气节的具体体现。唐代诗评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倡导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典雅风格,在陶诗中找到最好的印证。陶诗就像菊花一样清新淡雅;他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也像秋菊般傲然;他的人生道路,也像菊花一样坦然深情。龚自珍可谓是陶渊明的知音,他在《己亥杂诗》写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这里作者也以松菊为喻,对陶渊明人品、诗品作出了高度评价。

二、飞鸟意象

“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陶渊明诗作中的飞鸟被其赋予丰富的内含,包括高鸟、翔鸟、羁鸟、孤鸟等,这里仅就陶诗中关于飞鸟的三个方面即高鸟、羁鸟、归鸟意象谈谈陶诗中飞鸟意象的特点。这三种意象大致表现出作者由积极入仕——羁旅困顿——回归自然的心路历程,射出作者坎坷而又多舛的苦旅人生。

(一)、高鸟意象:

翻阅陶渊明诗文集,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其早期作品中,有很多表现诗人志存高远的诗篇:如“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等。青少年时代,陶渊明积极进取,有佐君立业、大济苍生之意;壮年时期,陶渊明积极入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振兴晋室,兴利除弊,以自己的真诚和仁爱改造、澄清社会颓败的风气,以此来负一份作人的责任。因此在诗文创作中,常以飞鸟形象寄托其高远志向。最早出现飞鸟意象的是《命子•其二》:“凤隐于林,幽人在丘”,从中可看出陶渊明的青年时代是充满幻想和憧憬的。《杂诗十二首》其五:“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中则希望自己成为胸怀“猛志”而“远翥”的高鸟。《读山海经》中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则寄托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暗含对刘裕篡权代晋这股历史逆流的抨击,表现出强烈的家国之情与反抗意识。陶渊明本是满怀大济苍生的美好愿望出仕,但残酷的现实将他的梦想无情地击碎,等到他领略了官场的腐朽污浊,深知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后,流露出沉重的迁逝之感。因此在以后的一些诗歌作品中发出“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的感叹,也流露出他对入仕生涯的悔意。但早期作品中的“高鸟”意象,更多侧重于抒发“鲲鹏展翅九万里”的雄心壮志,表明诗人“思远翥”的高远志趣。

(二)羁鸟意象:

陶渊明一生有过三次出仕又三次退隐的苦涩经历,最终悟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他看不惯腐败世风以及官场贪墨成风的混浊现象,因而在望见高天上自由飞翔的鸟儿,深感自己为形迹所拘所带来的不快,“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明显流露出对自己误入仕途的惭愧与后悔。“久在樊笼中”则将自己误入官场比喻成飞鸟被樊笼所束缚,有渴望挣脱笼子的强烈欲望。“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在《感士不遇赋》中,他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当权者是靠不住的,官场对于正直的人来说无异于密网之于骇鱼,宏罗之于惊鸟。统治者的专制制度和奸佞之徒陷害忠良的险恶犹如巨大的罗网,将正直的仕人围困其中,人格与心志将被扭曲,可他与所有仕人不同的是,决不以牺牲自己的人格来顺应污秽的世道,正如上文所述,陶渊明入仕,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兴利除弊,振兴晋室,以自己的真诚和仁爱改造、澄清社会颓败的风气,以此来负一份作人的责任,但几经周折,仍困顿于无奈的官场,没有找到施展“猛志”的机会,反而失去了原本极为朴质珍贵的自由。诗人忍受着无可言表的抑郁和无奈,吟唱出“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在饱受出仕与出仕这一矛盾纷扰的纠缠后,终于发出“逃禄而归耕”的感慨。“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饮酒十七》)仕途险恶,羁鸟在痛苦的求索中终于觉醒,只有归隐田园以保守自己高洁芳馨的气节才是最明智的选择。“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杂诗四首》其一)进一步表明诗人在出仕之时极为复杂纠结的矛盾心理。可见,诗人在“羁鸟”形象中所蕴含的寓意和感慨是极为深沉的。

(三)、归鸟意象

最后谈的即是人们最为熟识的归鸟意象,这之间寄托诗人归隐园田的美好愿望,蕴含着作者对内心深处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的眷恋和皈依。在经历种种矛盾纠结的痛苦折磨后,陶渊明获得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的解脱,感受到心身获得了从未体验过的惬意与释然。而“归鸟”正是此种情感的载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以大量篇幅写了他迷途而返,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是陶渊明与上流社会彻底决裂的宣告书。文章《归鸟》诗中“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回归的鸟儿,众声相鸣,或飞或栖,无不悠然惬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三),诗人把在夕阳中返巢的飞鸟,暗喻自己挣脱世俗一切羁绊,找到最终归宿时畅快心情。“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在对羁鸟迷途知返的吟咏中,不难体会陶渊明对“吾庐”,也即精神田园的眷恋和热爱,他那颗历尽沧桑、饱受煎熬的疲惫之心终于有了依托之所,至此,我们也深深体悟到作者质性自然的情怀,闲适容与的胸襟,傲然不群的性格。

刘勰在其著名文论《文心雕龙.物色》谈到意象的内在联系时写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说的是一年四季景物具有不同的形貌,感情由于景物而改变,文辞由于感情而产生。又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窿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说的是描绘天气和事物形状,既然要跟着景物而曲折回旋,运用辞藻和摹状声音,又要联系着自己的心情来斟酌。在《神思》篇中则进一步强调了意象的重要性。“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谋篇之大端”。说的是有独特见解的工匠,凭着意象来进行创作,这是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安排篇章的重要开端。然后通俗地说明意象的内含:所以《神思》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用象通之象,是情貌结合、情景交融的象,所以称为意象,这是构思中的意象,所以要根据它来运斤,来创作。陶诗中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意象,不仅极大地增强了诗作的艺术含量,丰富了艺术表现力,也很好地表达了内在情感。以上是有关陶诗中秋菊和飞鸟意象的阐述,以期对全面认识陶诗创作特色起抛砖引玉之效。参考文献:朱光潜《陶渊明》 陈士杰《陶渊明诗文集》 萧统《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传》 傅璇琮、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史》 王锺陵《中国中古诗歌史》

宋汶

第三篇:中国古典诗文中的“水”意象探析

中国古典诗文中的“水”意象探析

中国古典诗文中沉淀了许多集结着我们先人原始经验的意象物,如为人们所熟知的“水”、“月”、“花”、“杨柳”、“鹧鸪”、“杜鹃”等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中国古典诗文中的“水”意象。

深邃的哲理与生命的起源

中国古代哲学家借“水”来表达深邃哲理的是道家学派,在道家思想的始祖老子那里,“水”是仅次于“道”的概念群(如“气”、“水”之类)中的一个。《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所说的“恍惚”之道与庄子所说的“混沌”之道,都是借涵淡荡漾之水与窈冥冲虚之气来表达的,这水是生万物的接近于“道”的水,因道本无,而水有形,故近于道。《管子?水地篇》说:“故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万物莫不以生。”尤其指出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也是水所生:“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凝蹇而为人。”可见,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水是他们解释世界本源的一个概念,是生命的起源。由于把水看成是生命之源,于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许多描绘水神的文字,表达的是关于我们先民共同的心理文化积淀即水神崇拜的原型意象,如《山海精》中的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屈原的《湘君》、《湘夫人》,曹植笔下的《洛神赋》等。

处世的妙道与智者的沉思

在古人那里,水不仅是生命的起源,也是哲人用来表达智慧的沉思之物。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智者之所以乐水,是因为水流无碍,无所不达,如智者之达于事理。汉代刘向《说苑》中有一段孔子回答何以“见大水必观焉”的话:君子用水来比附德行。水滋润万物而无私似德;使万物生长而似仁;随势而自然流动似义;深不可测而似智;虽柔而又无处不到似明察;对什么都不拒绝,似宽容;能始终保持平面似公正;总是向东流似坚强的意志……

由于水有以上的种种特点,因而被古人用来作了许多富于智慧的妙用。军事家用之以喻战争智慧。孙子根据“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虚实篇》)的特点,提出“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注重造势,以求以势夺人的军事效果。又进一步据“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同上)的认识,提出要因敌情的变化而灵活运用作战方法的战争规律。政治家根据水既柔顺又强大的特点,认识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的著名“君民舟水”论,唐太宗李世民一再强调“载舟亦覆舟,所宣深慎”(《贞观政要?论君道》),认识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同上)。权术家根据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从而奉行“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潜藏勿用”、“深藏若虚”的权术之道。道德家根据水随势处下,百川归海的特点,根据老子“上善若水”、“上德若谷”的话提倡人应谦虚养德,希望君王有“处下”的大器量、大胸怀,然后成就王者的事业。玄学家则根据水的纯粹不杂、平静如镜的特点,提倡虚静、恬淡、寂寞无为、随适无忧,如源于老子的“涤除玄鉴”与庄子的止水静观的后世禅宗主张“心如明镜台”的修心养性。

时间的永恒与生命的慨叹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河边作出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感叹,唱出了后世绵绵不绝的关于时间与生命的浩叹之歌。

汉末魏晋之际人的觉醒时期,在乱世哀音的同时也有着个人生命浓浓的悲情。从古诗十九首“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到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无不在悲叹人生的短促,这样的哀伤一直影响到初唐。刘希夷的《代背白头翁》:“今年花开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花开花落,沧海桑田,在这种变化中,人生短促到不值一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大江流日夜,明月固常在,而短促的人生呢?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自是悲苦的心音。面对人生的短促,睿智旷达的苏轼不也一样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同样悲叹么?当然,也有一反悲苦哀愁的低调,发而为豪迈超拔之情的,那是现代革命伟人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情欲的象征与情谊的见证

水是万物的起源,是智者的沉思,是生命的慨叹,也是情爱的象征。所谓“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缜《离思五首》),“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李白《清平调》其二)等,诗句中“水”及其变体“云”、“雨”之类的原型就是爱情和情欲。当然,“水”同样也是爱情阻隔的象征,从《诗经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水造成了有情人相爱不可得的痛苦。进而,水也可以成为绵绵不尽、浩浩无穷的相思情爱,如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和柳永的《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爱情之外,还有友情。如雍裕之的《自君之出矣》:“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爱情友情之外,还有个人人生路上艰辛跋涉的悲愁。如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类诗词数量最多,名篇迭出。

逍遥的法门与遁世的寄托

“水”既然在道家那里能作为“道”的本体的一种描摹,在方法论上,自然也可以成为一种精神超越的寄托。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句中的“相忘于江湖”正表达了可在近似“道”的江湖洋洋之大中获得精神的逍遥与超脱。《论语?先进》中孔子为何独赞同曾皙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钱穆先生解释说:“盖三人皆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志未必能遂,曾皙乃孔门狂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叹也。(”《论语新解》)孔子的浮海居夷之思见《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这里开始,“乘桴浮于海”就成了后世文人不得志而欲归隐的向往。范蠡携美女西施出游于海不知何往的传说不知羡煞了多少汲汲于仕途而终无所望的文人学子。而豪放的李白也借此更加逸兴湍飞:“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洒脱的苏轼也借此而更加超尘脱俗:“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这“纵一苇之所航,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的不正是士人向往庄子所描绘的优游自在、徜徉自得的逍遥游境界么?

毛三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

第四篇:唐代诗僧

皎然 唐代诗僧。生卒年不详。俗姓谢,字清昼,吴兴(浙江省湖州市)人。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有诗名。他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其诗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作品一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到山中去,归来每日斜。作品二

其实还有一部诗:

春生若溪水,雨后漫流通。

芳竹行无尽,春源去不穷。

野庐迷极浦,斜日起微风。

数处乘流望,依稀侣剡中。茶道大师皎然(约公元713—804)作品:《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顾渚行寄裴方舟》、《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饮茶歌送郑容》等。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顾渚行寄裴方舟

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鶗鴃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由来惯采无远近,阴岭长兮阳崖浅。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清冷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诗中提倡以茶代酒的茗饮风气,俗人尚酒,而识茶香的皎然似乎独得品茶三昧。饮茶歌送郑容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常说此茶袪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乱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

一、中国茶道始祖究竟是谁?

一提起中国茶业之祖,肯定大家都会说是陆羽,他一人也被称为是茶神、茶圣、茶仙、茶祖,一连串光环!

但我们认为茶业、茶学与茶文化、茶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或学科方向,中国茶业、茶学之祖肯定应该是陆羽,然而中国茶文化、茶道之祖应该另有一名奇人,他与陆羽可以说是不相伯仲,甚或是更伟大更漂逸的无名英雄,他就是以前 只称为诗僧、茶僧的大诗人,一代高僧佛学大师——皎然。

二、揭开皎然的神秘面纱

皎然,公元(720-804)年,湖州人,俗姓谢,字清昼,是中国山水诗创世人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诗僧、茶僧。在《全唐诗》编其诗为815-821共7卷,他为后人留下了470首诗篇,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有深厚造诣,堪称一代宗师。

与皎然命运息息相关的有一个年轻人叫陆羽,此人在公元757-758年,约25-26岁时遇见了皎然,以后他们结成了生死相依的忘年交。——“缁素忘年之交”40多年,他们的友情达到了生相知、死相随,生死不谕的超然境界。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在皎然的指导、帮助,鼓励、安排、资助、筹划下,完成了中国茶业、茶学的千秋伟业——《茶经》。皎然对陆羽及中国茶道的贡献分以下10个方面:

(一)让**中的陆羽找到了家

陆羽生于公元733年,3岁被遗弃在竟陵(湖北天门)。是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西湖边拾到将其抱回寺里养育。11岁陆羽逃出寺院去戏班作了优伶,14-15岁被河南府尹李齐物看中,推荐去火门山的邹子夫处学习读书,20岁偶遇竟陵刺史的礼部员外郎崔国辅,崔与陆羽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前的754-755年,有人说陆羽已开始写《茶经》,我们认为不现实。因为那时候陆羽还是一个22-24岁的小青年,对茶业、茶学都没有很深厚广泛的研究与积累,特别是安史之乱,处于流浪动荡状态,也没有这样的环境写书。

罗家庆先生考证认为:“有人认为陆羽在龙盖寺就懂得了煮茶,这不对。而是智积禅师罚他服劳役,砌墙头,清厕所,没有让他煮茶。即使随后到了李齐物、崔国辅两位剌史身边,由于衙门有专人司茶,他也不会接触茶饮„„。”

我们认为陆羽在龙盖寺、李、崔处接触茶饮的机会应该是有的,但就以此要写千古《茶经》未免不够。

陆羽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是在公元757-759年,即24-25岁拜见了皎然大师后的发生的。陆羽与皎然结成“缁素忘年之交”时,当时皎然大师已四十多岁,乃杼山妙喜寺主持,有这样的权力、条件让陆羽安下心来潜心研究,陆羽也结束了动荡不安的生活有了人生的着落。

(二)陆羽《茶经》受到皎然的指导、启发

皎然年长陆羽13-14岁,大一轮,两人“缁素结交”时皎然已到过庐山、泰山、崂山、嵩山、长沙、衡阳、饶州、洪州以及苏南各地、剡溪、天台等处,他交友广泛,阅历丰富,对不少大庙的僧侣饮茶已颇有心得,佛院饮茶早已成习。有些寺院设有专门的“茶堂”,用作僧侣们潜心论佛,招待施主,有些寺院专门派有“茶头”及“施茶僧”,用以烧水煮茶布施茶水,„„因此皎然足迹许多大庙后对佛门茶理修炼很深。从他的许多茶诗中可以得知他有非常丰富的茶叶知识。„„

昨夜西峰两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

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

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

陆羽在妙喜寺寄宿了三、四年的时间里,他们经常诗论、探讨,陆羽写成了《茶经》三卷。但在皎然看来,陆羽闭门写书,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观点,他还不客气地提出了批评(谁能对茶圣提出批评?只有皎然大师),他在《饮茶歌郑容》一诗中指出“„„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他爱之深所以评之切,他让陆羽深入茶山研究茶叶载培、管理、采摘、煎制等茶事,以补充、修改《茶经》。

(三)皎然为陆羽写《茶经》提供了物质条件

皎然不但悉心指导陆羽,解决了他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还给陆羽提供安静写作环境,同时还为陆羽解决了写作《茶经》所需要的实验场地、设备、仪器等等。因为以皎然为住持的妙喜寺在长兴顾渚山置有茶园(后为贡茶基地),这个顾渚茶园是陆羽《茶经》最好的实验室、试验基地。有《顾渚行寄裴方舟》诗为证:“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

大家知道即使现在条件下你要搞一个茶场涉及载培、施肥、管理、采摘等一连串事情,也不容易,何况是古代一个条件优良的实验茶场,„„这一切皎然大师都为陆羽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几年后皎然为使陆羽有一个更加安静、方便的写作环境,又在苕溪之滨为他建好了“苕溪草堂”,到处寻找外出考察的陆羽让他回来安心居住写作„„

由此可知,皎然上人是陆羽茶学研究的物质提供者。

(四)皎然是茶文化的宏扬者。

皎然上人不但懂茶事更对茶文化情有独衷。在当时的时代,没有电视、报纸,没有相声、小品、小说,文化传播的最好形式是诗歌。他不但以诗歌的形式在世界首次提出了“茶道”,“什么是茶道”,他还写下了更多广为流传的茶诗,在同时代他是茶诗最多的高人。

如果说陆羽更多的是一个科学家,他是从茶科学、茶经验、茶业产业角度来著作《茶经》,那么皎然上人则更多地是从文学诗歌,从茶文化的角度研究,并且又以他高深的佛门禅悟亲自体验开启了“佛茶之风”或“佛禅一味”,从而拉开了整个中国茶道甚至是世界茶道之先河!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不但是大唐茶道更是中国茶道、世界茶道的开山之作!

因此,我们以为陆羽更像钱学森、袁隆平;皎然更像鲁迅、郭沫若。且不说其对陆羽的帮助、指导、交流、切磋,他自己也是茶文化领域的开山鼻祖!

皎然不但是茶事、茶文化的积极倡导者,更是“以茶代酒”、茶饮料的积极宣传者,在前期批评陆羽《茶经》不是的同时,与陆羽一起又是茶饮、《茶经》、茶文化的推广旗手。他不但为陆羽开展茶学、茶业研究提供环境场地、设备、经费,而且还经常有意组织“苕溪茶会”,带领诗茶爱好者去剡溪举办“沃州茶会”、“剡溪诗茶论坛”,策划、组织、包装、宣传了茶文化思想,并以论坛、会议、活动、诗歌等形式进行了确有影响力的传播。某种意义上公元773年由陆羽设计,颜真卿书法题名,皎然策划赋诗的“三葵亭”就是著名的陆羽品牌的事件营销之一!自陆羽《茶经》及皎然的《饮茶歌》后,唐代茶诗大盛,茶道与诗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合唱,迎来了亘古以来未有的大唐茶文化的高峰!

(五)皎然是陆羽的长辈、导师、笃友、兄弟

陆羽尽管孤儿出身,但一辈子在人生转折的过程中却常有贵人相助。皎然无疑是陆羽事业人生转折过程中的贵人,也是陆羽的长辈、老师,又是陆羽后半生40多年的生相知死相随,交往时间最长、学术探讨最多,关系情义最深的兄长与良师益友,本来陆羽晚年从广州到苏州定居了很多年,他也曾经准备终老苏州。可是皎然上人的圆寂给了陆羽巨大的打击,他毅然决定离开江南水乡苏州而重返湖州以追随皎然„„当陆羽走完了漫长而坎坷的人生之路后,他的生前好友按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了妙喜寺附近,苕溪之滨,以伴随他生前最好的哥们兄弟——笃友皎然上人。

也许讲茶文化、茶道还会有人讲到卢仝的贡献。没错,卢仝后来的七碗茶歌——《茶歌》的影响不亚于皎然的“三饮”之歌,甚或是大有千年传唱不衰后来居上之势。所谓大唐茶业三件大事: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即对茶征税),更有“三篇陆羽经,七度卢仝碗。”殊不知卢仝生活于(公元795-835年),在卢仝出生时皎然大师早已出版了《茶决》推出了《饮茶歌》中国茶道(皎然比卢仝年长75岁),如果不论卢仝诗的社会性,在茶道内容及形式上,卢仝并没有超越皎然大师多少,卢仝对茶道的理解绝对受皎然三碗茶的参照与启发(这儿不是贬低卢仝),更确切说“七饮茶歌”就是“三饮茶歌”的继承与发展,七碗茶是三碗茶的仿效与细化(原创是皎然上人的)。

(六)皎然精通茶理、茶业、茶叶生产

皎然不但是茶文化高手,他对茶叶生产、加工、饮茶及茶叶经营都非常了解,究竟其妙寺有实打的茶园,此茶园除了供应本寺院茶僧茶礼之用外,可能还有一部份用以创业,是“寺院经济”的一大部分(那时候以许多方丈、住持俨然象一位大地主)。现以《顾渚行寄裴方舟》一诗为证:

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

鶗鴂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

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

由来惯采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

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

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

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

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

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

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

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

(注:有史述为证,皎然与著名茶人、文学家陆龟蒙在长兴顾清都置有茶园,本来就是一大茶场主。)

由上述可知,皎然在此里面对茶叶生产的环境、管理、气候、采摘、品质、煎饮、销售、市场都作了全方位的描述,其对茶理,采摘、气候、时间、营销研究之深几乎是唐茶诗无出其右者。诗歌在唐代不但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记载、传播文化的主要形式。如果皎然不是对茶叶生产、采摘、市场十分了解,是写不出这样有深度有内容又有神韵的茶诗的。

唐朝后期两位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茶人皮日休与陆龟蒙,他们比陆、皎后生几十年,也在湖州、长兴进行相当长时间的考察,对皎然、陆羽十分了解,总结了自周至唐的茶史、茶事,写成了著名的《茶中杂咏》,也总结了自茶叶生产到采制加工、茶具、茶舍„„一系列知识与经验,形成了著名的“皮陆唱和”。而其中皮日休认为陆羽茶经很多地方参考了杜育的《荈赋》。而陆龟蒙在顾渚山下置有茶园,还亲自进行茶叶生产实践,自己亲自经营,且看过皎然《茶决》认为也是三卷本,唐朝有很多诗人还看到过此《茶决》,陆羽《茶经》的许多茶事、茶理引自《茶决》。陆龟蒙参考《茶决》、《茶经》还撰写了《品第书》即陆龟蒙的《茶书》,可惜后来也失传。

此外,皎然上人的《茶决》不但陆龟蒙看到过,唐代很多典籍还引用过《茶决》。比如《百丈清规》、《禅林清规》、《五灯会元》等更有明代著名茶史专家陈师《茶考》指出:陆龟蒙作《品茶》一书,继《茶经》、《茶决》之后。„„《茶经》陆季疵撰,即陆羽也。羽字鸿浙,季疵或其别字也。《茶决》今不传。及览事类赋,多引《茶决》。此书间有之,未广也。陈师,钱塘(杭州)人,明嘉靖间会试副榜,官至永昌知府。有专家考证《茶考》一出,有关的茶事史书“开始有条不紊的鱼贯而出了”。

由此可知,皎然上人作为有茶叶产业的老板又佛道儒多修的伟才,对茶叶生产、加工、煎制、营销都是全过程了如指掌,他不但是鲁迅、郭沫若、巴金一样的“茶文化大家”,也是象钱学森、袁隆平一样的茶科学家。只不过由于《茶决》的失传,皎然给人以茶道专家的面目出现而已,如果《茶决》还在,或如果谁能把《茶决》考证、挖掘出来,可以断言《茶决》、《茶经》亦为中国茶业开天辟地的两篇开山这作!

(七)皎然摘取了“中华茶道”皇冠上的明珠

要了解皎然上人对中华茶道的贡献,我们有必要对茶道的各种流派及皎然与陆羽茶道的区别进行比较。(七-1)、何谓茶之道

茶道,茶道,即茶之道或饮茶之道,亦是指饮茶品茶艺术与境界的总和。可以说,关于什么是茶道,国内,国外几百种主张,几百个流派。这儿引用日前茶文化发展最有代表性的茶文化专家丁以寿先生在《中华茶道概念诠释》中的观点,他认为顾谓茶道,就是通过饮茶养生、修心、求道、证道。具体划分为三个层次:

1、饮茶之道:即关于饮茶的方式、方法、技艺、属技术层次。

2、饮茶修道:是借助饮茶活动以修道、悟道,此道指道德、规律、本源、真理等。

3、饮茶即道:就是修道后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结果,人生最高境界,社会与宇宙的根本真理,它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我们在此把它改成为饮茶本道,因为前两者都是围绕“茶汤”与“人心”两者展开的,是我心即宇心而展开去„„,但在这儿我们要跳出茶汤,跳出我心,把“茶汤”“我心”融入到国家民族、事业、世界、宇宙、和平、和谐、环境„„等一切重大主题中,从茶汤中悟到社会与宇宙的真谛,饮茶即道亦为饮茶本道。

从中国茶道的构成环节而言,它又是“环境+礼仪+茶艺+修行”四大元素组成,而前三步亦是依次向上类进的过程。

„„当然还有形式说,理念说、方法说、意境说、礼仪说、修身说、途经说„„,此外还可以按茶叶品种来分成绿茶茶道、红茶茶道、黄茶茶道、黑茶茶道、白茶茶道、花茶茶道;可以按茶道历史划分为煎茶茶道、点茶茶道、泡茶茶道;按活动主体分为文士茶、宗教茶道、宫廷茶道等。尽管茶道方法很多,但可以说丁以寿先生的观点是非常系统又有代表性的、全面地、正确地找到了中国茶道的元素与程序及境界。(七-2)陆羽茶道与皎然茶道的区别

1、陆羽茶道——茶艺派茶道

从《茶经》的影响及陆羽的历史作用看,陆羽无疑是古今茶业第一人。

陆羽《茶经》奠定了中国茶学的基础,具有百代开创之功,他不但对茶叶的来源,种植、加工、茶之水、茶之具、茶之饮等技术层面上都有开创性的研究,即艺之道技之道方面他是独创性地开创者,也是饮之道方面的集大成者。

此外,陆羽在饮茶修道方面也作出了独到的贡献,他提出“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把饮茶活动人格化、道格化、精神化,使们们在饮茶过程中能对自己的人格升华有更具体的心灵体验,„„并且他自己还树立“精行俭德”的榜样,不余遗力宣传陆氏“以茶为饮法”,„„即大大推动了中国茶文化也推动了中国茶业的发展。综合而言,陆羽属于茶艺派或茶技派茶道,陆羽肯定是不提茶道的中国茶道创世人。

2、皎然茶道——修道派或精神派茶道

皎然上人在技之道、饮之道方面也是顶尖高手,可以说与陆羽不相上下(只何惜《茶决》失传,仅存茶诗,又由于身为佛门其对后人的影响力皎然不及陆羽。)但从现存的能反映皎然茶道的茶诗看,由于两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知识结构与努力方向,皎然上人在“饮茶修道,饮茶即道”方面表现得更加杰出,是他首次把“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本道”完整地、系统地通过茶诗阐述出来,而且向全世界第一次公开打出了“茶道”的概念与定义,在世界茶道史更具创世之功。由此我们认为中国茶道皇冠上的第一颗明珠应属皎然上人(如果说是中华茶学、中国茶业自然而然应该是非陆羽莫属),是皎然真正开启了中华茶道之先河,是皎然把佛家的禅定般若的顿悟、道家的羽化修炼、儒家的礼法,谈泊等有机结合融入了“茶道”,特别是其佛道方面的造诣使其饮茶修道饮茶本道方面远远走在时代的前列„„要知道日本从最澄和尚公元805年从中国引入茶种及茶文化,后来用了近800年时间去感悟顿悟才形成了日本相对成熟的茶道。因此,凭此一点他是“茶道之祖”、“茶道之父”当之无愧。

3、皎陆不分,双子星座

陆羽皎然他们都是“俭德高洁”高风亮节的伟人,陆羽、皎然四十多年的友情可以说是千古绝有。在孟郊的《东野文集》中有陆羽晚年对皎然友情的追忆诗:

万木萧疏春节深,野服浸寒瑟瑟身。

杼山已作冬令意,风雨谁登三癸亭。

禅隐初从皎然僧,斋堂时谥助茶馨。

十载别离成永决,归来黄叶蔽师坟。

陆羽这首悼念他导师,战友、笃友的诗写得情深意切,可以说字字情深,字字千斤。

当笔者前些时候去湖州妙喜寺拜谒两位圣人遗迹时,看到在陆羽墓地隔壁皎然大师的荒坟(找了许多次才找到),对两位大师肃然起敬的同时,心里也有说不出的沉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皎然上人连墓园也没有,坟顶也居然变成了一条荒草小路,„„这哪里象是影响几十代人,诸多国家的中国茶道,世界茶道创世人的安息之地?

此此可知,皎陆不分,皎陆难分,生相知,死相随,陆羽《茶经》有皎然的汗水,智慧,皎然茶道同样会有陆羽的智慧,见解。

陆羽、皎然都是中国茶道的创世之祖!

三、中国茶道之父——对中国茶道的创世之功

1、他是茶文学的开创者,在茶诗方面也首开千古佳作之先河。

2、他是佛门茶事的集大成者。

3、他是最早进行实验茶场、实验室茶叶科学研究的倡导者、执行者、管理者。

4、他是“以茶代酒”,以茶为饮之风的积极推广者。

5、他是茶叶精神功能及价值开发的探路者。

6、他是茶圣陆羽的指导老师、兄长、笃友、物质保证者,是陆羽事业上合作交流的学术伙伴,也是陆羽科学探索的赞助者、策划者、组织者、批评者、宣传者,他是陆羽《茶经》系统工程的主要组织者、策划者、管理者。

7、他是最早“品茗会”、“斗茶赛”、“诗茶会”的倡导者、组织者、策划者,“顾渚茶赛”“剡溪诗茶会”就是经典案例。

8、他是茶文化、茶道理念的集大成者、倡导者,也是“佛茶之风”、“佛禅茶道”的探路者。

一句话,他是中国茶道的创世者,开山之始祖,茶道之父,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代宗师!

皎然多才多艺,他不但对佛学、道学、茶事、茶理、茶道都有深刻研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几百首的名篇佳作,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实在是一位难得的大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佛门高僧,他不为名不为利,他既不是那些不关心世事只管修炼的佛门僧侣,也不是那些自命不凡的改革家,又不是那些自我标榜埋头苦干的老黄牛„„,他视名利为粪土,亦文亦僧、亦佛亦儒亦道、亦诗亦茶、亦隐亦游„„亦师亦友、亦父亦子、亦兄亦弟„„。像恩格斯支持马克思,并一起与马克思探讨共产主义一样,他无私地帮助了茶圣陆羽完成了世界茶叶史上的第一经典巨作——《茶经》,同时也潇洒地书写了自己美丽独特的人生:这是“一个影子后面”的伟人!!

皎然与陆羽堪称为中国茶道的双子星座:一个为茶道始祖,一个为茶道之神;一个为茶道之父,一个为茶道之母。用现代话我们可以归结为:皎然为茶道茶文化始祖、之父,陆羽为茶业、茶学之祖、之神;仅从茶道上看,我们也可以说皎然是茶道之父、始祖,陆羽则是茶道之神。

四、参考文献

1、《全唐诗》(清)彭定求、杨中讷等,中华出版局,1960。

2、《唐才子传》(元)辛文房,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

3、《唐诗之路„„行迹考》,竺岳兵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4、《中国茶经》陈宗懋,上海文化出版社。

5、《皎然年谱》贾晋华,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6、《唐诗大辞典》周勋初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7、《茶经》南国嘉木,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第五篇:古文中“栏杆意象”

古文中“栏杆意象” 仅仅理解到伤感这一步还不足以解释清楚唐诗宋词里“栏杆意象”,更深一层的意味是中国古人性压抑的表象。那时候的男人女人在性方面都得不到满足,所以无法达到抓栏杆的地步,这怎么办呢?带着一次次的遗憾,伤感、失望之情油然而生,人们只能提起裤子,走出闺房,仰望星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郁闷从牙根里蹦了出来,于是,那些脍炙人口的“栏杆诗篇”便一首首地创作出来。李白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就说明了这为浪漫主义诗人心中并不是永远豪放的,在他准备度过销魂的春宵时,却发现自己不行,所以只能“沉香亭北倚栏杆”,这和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呢?李白无非是想通过这些豪放的诗句来平衡掩饰自己,哪不行就补哪儿,尤其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句,如果你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这两句诗写出了李白的矛盾心情,“仰天大笑出门去”,他为什么仰天大笑?肯定是对某些事情无所谓啦,关键就在下一句“我辈岂是蓬蒿人”,蓬蒿是什么东西?一种“茎矮、柔软、无毛、叶细线形”的草本植物。李白同志在这里强调自己不是“蓬蒿人”,以往的评论家们认为李白不是那种没有气节的芸芸之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李白试图通过这种无所谓的姿态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也

就是说,李白虽然性能力上差一些,但是还嘴硬,这也验证了后来很多人明明自己不行,非要最嘴上更胜一筹的心态。

再看看晏几道,他说“楼中翠黛含春怨,闲倚栏杆遍。”闺房里女子啊,真是美貌欲滴,可是自己不行,春宵成了春怨,没办法,闲的蛋疼,只好看着美女靠着栏杆。把无奈的神情写得活灵活现。皮日休大概写得更直接一些,“倚栏杆处独自立,青翰何人吹玉箫?”这个女子靠在栏杆处自己用手把皮日休的东西勉强弄起来,只能靠吹箫来解决问题。秦观的“人尽夜久凭栏”意思是,他折腾了一晚上,筋疲力尽,还是不行,所以披上衣服,点上一支中南海,靠着栏杆无可奈何。不知道李清照碰见的是什么男人,反正这个男人让她很失望,不然李清照为何能写出那么多哀怨的词句呢。下面这一首最具代表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摧花雨。倚遍栏杆,只是无情绪!”这男的那话儿太小,只有一寸,弄了半天,只弄出“几点摧花雨”,还不够滋润的呢,你说李清照能满意吗,所以她只好靠着栏杆一点情绪都没有了。遇到这样的男人,她不成为怨妇谁成为怨妇?不过,最心急火燎的还不是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还是要含蓄一些,不然有些失态。男人则不同,急了真的会挠墙。最著名的就是辛弃疾,他一到关键的时候就不行,有词为证:“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是什么?宝剑也,在这里暗喻什么不言而喻。他反反复复地看着自己的那话儿,就不行,他急了,真急了,拼命地拍着栏杆,妈的,者是咋整的呢?可是没人会帮助他。这是唐宋诗词里面表现最剧烈的一首。

下载试析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析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古诗文中意象

    意 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化抽象为形象,变无情为有情。意象的构思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鉴赏古典诗词的重点。......

    简析陶渊明诗文中的鸟意象讲解

    高情千古鸟语中——简析陶渊明诗文中的鸟意象 雒晓春 内容摘要:陶渊明的诗文中多次写到鸟,可谓对鸟情有独钟,诗人不仅以鸟自况,更以鸟言志述怀抒情喻理,鸟这一寻常生命,因诗人内心......

    论唐代诗文中茶圣陆羽的美学形象

    论唐代诗文中茶圣陆羽的美学形象 蔡定益 (景德镇陶瓷学院 社科系,江西 景德镇 333403) 摘要: 唐代诗文中陆羽的美学形象既存在恬退独善、逃名出世的一面,又存在建功立业、求名入......

    送别诗意象

    别离诗鉴赏之意象 思远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近年来的考察也越来越灵活,同学们在做这类题时也会力不从心,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我们就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去鉴赏古代......

    浅谈唐代送别诗

    浅谈唐代送别诗 摘要:唐人送别诗是唐诗精华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代以前,送别之情较少表现为诗,不像唐人有别必有诗,开创“送行数百首,各以铿其工”的“世界记录”。由于经济的繁荣......

    试析苏轼诗文中的“月意象”(共五则范文)

    试析苏轼诗文中的“月意象” 摘要:分析苏轼诗歌和文章中出现的“月意象”,其写月的目的可分三种:一是渲染氛围;二是托月思亲;三是借月抒怀。其作用有二:一是营造意境;二是传达感情......

    唐代诗歌中的砧杵意象

    唐代诗歌中的砧杵意象(2010-10-12 14:52:27)转载▼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联鉴品廊 诗歌是有唐一代的文学标志。唐代诗歌臻于完美,它不仅题材广泛、格律完备、词采华美,而且骨气......

    古诗文中常见意象详解

    古诗文中常见意象(补充) 浮云 “浮云”,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运用较多的原型意象,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有三:一是遮蔽阻挡,如“浮云蔽日”;二是飘流无定,如“浮云游子”;三是变化无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