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代诗歌中的砧杵意象
唐代诗歌中的砧杵意象(2010-10-12 14:52:27)转载▼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联鉴品廊
诗歌是有唐一代的文学标志。唐代诗歌臻于完美,它不仅题材广泛、格律完备、词采华美,而且骨气端翔、意境深远、内蕴丰厚,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在诗歌的构成元素中,意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意象,古义即“表意之象”,《周易·系辞》中说“圣人立象以尽意”,可见意象即是诗人借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表象。在唐诗辉煌的成就中,数量丰富而又意蕴深厚的意象起到的的作用不可忽视。笔者在阅读唐诗的过程中,注意到唐代诗人们频繁使用的一组意象,即砧杵意象,李白、杜甫、王昌龄、张若虚、白居易、韦应物等诸多诗人都在诗篇中反复使用。一般来说,诗人们最钟情于能充分体现其审美理想的意象,而这些带有象征性的意象由于被诗人们反复使用,渐渐具有了相对稳定的意蕴。笔者打算通过对砧杵意象的浅要分析,从特定角度了解唐诗辉煌成就的原因。
一、砧杵意象的渊源
所谓砧杵,实为古代捣衣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两样工具。“砧即捣衣所用的石板,杵即捣衣所用的木棒。捣衣是制衣前的一道工序,设此道工序的目的是使衣料平服、变软,便于缝制。”有意思的是,砧与杵的合作不仅使衣料变软,让人们穿起来更舒服,而且给中国诗歌尤其是唐代诗歌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美丽。砧杵合作的场景因其独特的审美意蕴被善于创造的诗人们巧妙描绘到诗歌作品中。最早提到砧杵的诗歌应是传为班婕妤所作的《捣素赋》中“投香杵,扣文砧”的描绘,其后有晋朝曹毗《夜听捣衣》“纤手叠轻素,朗杵闻砧声”,南朝宋时谢惠连《捣衣》诗中“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南朝萧衍《捣衣》“参差夕杵引,哀怨秋砧扬”,北朝温子昇《捣衣》“香杵闻砧知远近,传声递响何凄凉。”等等。可以说,唐代以前砧、杵意象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审美内涵。砧杵是思妇题材诗歌的常用意象,其内蕴的感情基调是哀怨凄凉,表达的是人生悲剧性的体验。正是唐前历代诗人的反复使用和积累后,砧杵意象艺术价值的初步形成了,这使其在唐代特定时代环境下迸发出耀眼的光彩有了可能性。
二、砧杵意象频繁见于唐诗的原因
唐诗中用到砧杵意象的很多,比如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白居易《闻夜砧》“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八月九日正长夜,千声万声无了时。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韩翃《酬程近秋即事见赠》“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孟郊《闻砧》“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等等。砧杵意象在唐朝诗歌里蔚为大观,笔者认为这组意象为唐朝诗人青睐的原因可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客观方面,唐代实行府兵制,这种兵役制度兴起于魏晋,完善于唐,其主要特点就是“寓农于兵”,每次战争都要求战士自备衣服武器,加上唐代中后期战乱频仍,所以在唐代丈夫卫戍于外,妻子制衣于家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样的的客观情况给诗人们使用此意象提供了现实的土壤。此外魏晋即开始的砧杵意象的使用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砧杵意象几乎了表达特定情绪的必选意象之一。主观上,唐人情感丰富,作诗重情感表达,程千帆《全宋诗.序》说“唐诗近风,主情。”唐代诗人乐于并且善于表达悲情,因为自“魏晋六朝以来,诗歌的传统倾向以悲观思想为基调:重绝望,轻希望;重不幸,轻幸福;重悲哀,轻欢乐,诗中思想以表现悲观为雅事。”内蕴着凄凉的砧杵意象,到了情感丰富且倾向悲剧人生观感的唐代诗人手里,自然会颇受重用。
三、砧、杵的伴随意象
诗人们在使用砧、杵意象的时候,往往选择秋天和月亮作为伴随意象。比如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试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白居易《闻夜砧》“谁家思妇捣秋帛,月苦风凄砧杵悲。”刘长卿《月下听砧》“清砧何处发,声声捣秋月。”杜荀鹤《秋夜闻砧》“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裴说《闻砧》“只知抱杵捣秋砧,不觉高楼已无月。”等等。为什么诗人们总把砧、杵、秋天、月亮放在一起呢,原因同样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客观上,秋季是准备寒衣的季节,妇人们多在秋天制成衣服寄往边地,妇人们捣衣必须在晴朗且闲暇的夜晚,于是乎秋天和月亮成了不可或缺的背景元素之一。主观上,古人有着极为浓重的悲秋意识,所谓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秋天草木凋零,让人联想到自己伴随岁月流逝的体貌渐衰,悲秋意识影响着一代代文人。较为著名的感叹如宋玉“悲哉秋之为气兮”,唐代刘禹锡有诗说“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虽力求翻案却正反映了秋天带给人们的普遍性的感觉。古人往往由自然之秋想到人的生命之秋,所以秋天与砧杵一样具有悲伤的气质,所以它们的合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再说月亮意象,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等诗句中都使用了月亮意象,这一意象的独特意义可见端倪。月亮往往被看作是是离别相思之人的感情维系,身处异乡却能仰望同一月亮,这种行为就是古人习以为常的睹月思人。所以月亮意象在内涵上与主要表达思妇闺愁的砧杵意象不谋而合。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唐人在前人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完成了意象的整合,把秋天、月亮、砧杵之声融成一个统一的艺术世界。试想清秋之夜,月光冰凉如水,妇人们操作砧杵,其声朗朗,回荡于夜空。妇人们不仅因辛苦劳动而身疲,更因无限相思而心伤,这确实是一个使人神伤的场景。唐人往往用这样一个意境表达对思妇的同情,进而抒发对人生悲剧性的体认。
四、砧杵意象丰富的审美内涵
砧杵意象最初只为表达思妇情怀所用,内涵较为单一,但由于反复使用逐渐成了悲伤的象征,于是乎超越了闺怨而有更多意蕴。“诗人抓住了眼前的事物作为象征,他通过把生命转移到其上,使情感得到最好的表达,这种表达不是概念化的表达,而是诗意的神秘的表达。”砧杵意象便是如此,在唐人笔下,砧杵意象变成了有生命的象征,是诗人们借以一抒心中悲苦时常用的经典意象,可以帮助诗人们实现心中特定情绪的表达。比如,杜甫《九日五首之三》“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野树歌还倚,秋砧醒却闻。欢娱两冥漠,西北有孤云。韦应物《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都是用砧杵意象抒发对朋友亲人的怀念。白居易《江楼闻砧》“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以砧杵之声写思念故乡之悲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则是在表达人生广深悲感的体验。孟郊《闻砧》“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抒发客游他乡之悲苦。而且砧杵即便是仍为思妇代言,也不过是诗人借之浇心中之块垒,如刘驾《相和歌辞·长门怨》“御泉长绕凤凰楼,只是恩波别处流。闲揲舞衣归未得,夜来砧杵六宫秋”不过是弃妇自喻,感叹不得志之遭遇。砧杵声朗朗,发自灵魂,表现了诗人们秋天时的愁心,砧声里的落寞。可以说,这组意象厚重深刻,承载着人类诸多的精神苦难。思妇闺怨、游子思乡、寂寞怀友、渴求和平等等,其内涵难于一言道破。所谓“一声肠一绝”,听到砧杵之声后的悲苦是共通的。总而言之,唐人笔下的砧杵意象蕴含多重意义,是一对泛化的表达人生悲剧性体验的意象。正是无数类似砧杵的经典的诗歌意象,才支撑起了唐代诗歌帝国的大厦。
第二篇:简析唐代爱情题材诗歌中的桥意象
简析唐代爱情题材诗歌中的桥意象
【内容摘要】:桥意象在唐代的很多诗歌中出现,它表现了很多的主题,本文仅论述桥意象表现爱情之一主题。本文从“桥”的起源以及“桥”象征爱情主题的起源入手,接着写了桥是唐代诗歌爱情主题的真实见证的三个方面:夫妻爱情的浓情眷恋,情人悲欢离合的艺术载体,恋人相思等待的情感纽带。最后写了唐诗七夕诗中的鹊桥意象。桥意象见证了爱情的悲欢离合与坚贞执著并对其进行了真诚歌颂,【关键词】:唐诗 爱情 桥意象 鹊桥 前言
一,写这个论题的缘由
作为一种诗歌题材,就如明月,柳枝一样,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为题材的诗歌非常多,如《迢迢牵牛星》、《长干行》、《诗经·秦风·蒹葭》等等。桥也有很多的名称,如断桥、鹊桥、浮桥、舟桥等。在唐代,以桥为意象的诗歌很多,据《全唐诗》进行了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唐诗中共出现“桥”字1856次,除掉“鞍桥”“桥山”“桥梓”等与桥无关的诗,唐诗中以桥为题者,如“赋得浮桥”、“石桥”、“升仙桥”等内容与桥有关的诗1096首,约占《全唐诗》诗歌总数的五十分之一强。
在如此多的与桥有关的唐诗中,桥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具备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这些唐诗中的桥意象表达了不同的主题: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友人的祝福,对恋人的思恋,对人生的感慨,对历史的感伤等等。桥意象是唐代诗人很多主题情感的象征物,研究桥意象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在有很学者对唐诗中的桥意象做了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不过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在总体上论述和概括桥的象征意义,单单从爱情题材诗歌中研究桥意象的还比较少。因此,对爱情题材诗歌中的桥意象研究是有必要的。
二、现已有的桥意象研究的文献 现在有关于桥意象研究的专著很少,如:
周新成的《中国桥文化》和《中国桥美学》,从建筑学角度论桥的专著,图文并茂,资料丰富,说明详细;集艺术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是难得的雅俗共赏的科普读物。
云清芝的《论唐诗中的桥意象》,这片论文比较完整的论述了唐诗中的桥的象征含义,从桥意象的起源开始,分别从实实在在的桥,审美含义的桥,历史的桥,心灵的桥等方面对桥意象进行了赏析。对唐诗中桥意象研究的很到位。
曹静宜的《古诗词中“桥”意象的探索》,简单的从桥的作用、形态、与人类的关系几个方面对“桥”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做了剖析和总结, 通过对它们的挖掘,让更深刻地了解作家体现在作品中的情感。但是分析太简单,不够深刻。
郝丽梅和何尊沛的《浅析古典诗词中的历史名桥意象》,只是简单的通过着重分析四个较为突出的历史名桥意象,即朱雀桥、二十四桥、灞桥和断桥。从这几座名桥的描写中突出桥意象的情感意蕴,读者从中可以窥见其展现的吊古、感时、怨别、爱恋等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但是单写爱情这一主题的内容不多,只是带过而已。向丽的《说不尽的桥——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桥文化》着眼于中学语文教材中桥意象的多层次解读,对桥所展示的文化信息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与文化价值。
张晶和周晓琳的《试谈中国古代文学的桥意象》,大致上概括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桥意象,表现了桥作为构成画境的元件,感伤情怀的艺术载体,通往理想境界的艺术符号等的功用。此文只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桥意象做了简单的概括,不详细。
张连举的《站立是诗卧如画:唐代咏桥诗读解》分别对灞桥、渭桥、天津桥、二十四桥、枫桥等进行了解读,但分析不够深刻。夏维波和杨宇的《中国文学中河桥意象与性爱主题的文化阐释》,这片论文论述了“隔河情结”与“河桥意象”两个模式。“鹊桥神话”和“尾生传说”两个民俗故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隔河情结”逐步形成的过程。河桥意象在文学中成为一个与性爱主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原型。
谢巍琦的《唐诗中的桥文化》,此文写的是唐代诗人用诗歌来表现桥梁的形状、性质、材料、方向等,这和桥意象分析有了一点出入,写得非常简短,分析不深刻。
文娟的《古典诗词中桥意象的审美功能和文化意蕴》一文,将桥与其它意象组合所带来的审美意蕴进行了分析,重点从思亲怀乡、困境感伤、历史沉思三个方面对其文化意义做了细致的论述,较有代表性。另外散见于报端、杂志的有关桥方面的文章,大多述其一端,如《汉中古桥知多少》、《绍兴古桥》等,就不一一举例了。正文
一,桥意象的起源
(一)“桥” 释义
《说文解字》: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骈木为之者。独木者曰杠。《新华字典》的解释是:“架在水道上或空中利于通行的建筑物。” 《史记·秦本纪》宁新中更名 安阳,初作 河桥。如刘禹锡《浪淘沙》:“洛水桥边春日斜”;唐· 杜牧《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桥为动词的时候有架桥,修桥的意义;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桥孙水,以通 邛都”。还有桥通“矫”。纠正的意思;如《荀子·儒效》:“以桥饰其情性”;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掉指桥以偃蹇兮”.桥为形容词时,通“乔”,高。在《诗·郑风·山有扶苏》有说到“山有桥松,隰有游龙”,《庄子·则阳》 “于是桥起”,其中的桥就是高的意思。
(二)桥意象表现爱情主题的起源
最早我们追溯到《诗经·大雅·大明》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中写武王之母太姒来归之情,文王亲自迎亲于渭水,渭水无车,于是立即“造舟为梁”,以通亲好,显示了文王对太姒女的真挚感情。
《庄子·杂篇·盗跖》中写到:“尾生与女子期(约会)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这里表现了这个男子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此后“抱柱”也是一种守信约的象征,多形容男女之间的感情。乐府诗歌《长干行》中“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表现了夫妻婚后的热恋和恩爱,山盟海誓,如胶似漆。
《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晏小山的“梦魂惯得无拘束,又踏杨花过谢桥”。秦少游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在断桥边相爱,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
诗人们都把桥当成一种传递情感的媒介,人们通过桥的沟通作用,突破一种地域上的阻碍,更打破了一种身份、地位、阶级的差别,追求一种浪漫、美好的感情。人们在桥上,桥下,桥边伤心、难过、喜悦、激动,表达他们“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深情缱绻之情。
二、桥是唐代诗歌爱情主题的真实见证
“桥”,首先映入我们脑海中的当是中国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早有的许仙和白娘子西湖断桥相会;牛郎织女天河鹊桥相会。原本担负着交通运载使命的桥已超越了它现实态的意义,幻化成横跨天宇、遥接星辰的鹊桥,传递着真挚的感情,表达着人们对恋人的良好祝愿,成为爱情之河上最光华的彩带。因此,“桥”的第一个意象应该是男女之情,爱情的象征。唐诗中以桥意象为中心的爱情诗篇非常多,如: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李白《相和歌辞.陌上桑》)回首渭桥东,遥怜树色同。(刘希夷《采桑》)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思渡水水无桥,我欲上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顾况《相和歌辞。短歌行六首》)管弦楼上春应在,杨柳桥边人未归。(罗邺《春闺》)
君不见天津桥下东流水,东望龙门北朝市。(苏颋《杂曲歌辞.长相思》)
星桥百枝动,云路七香飞。(张文恭《七夕》)
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温庭筠《常林欢歌》)上述这些唐诗中,借用乐府古体,运用民间神话传说,借景抒情,从交游、送别、相思等方面来描写普通男女、夫妻、仙道等群体之间爱情的美好、真挚。唐诗中桥意象表现爱情主题的情感韵味大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夫妻爱情的浓情眷恋
从诗经开始,就有描写夫妻之间爱情的诗歌,如《诗·郑风·女曰鸡鸣》、《诗·郑风·风雨》、《诗。卫风。氓》、秦嘉的《赠妇》等。夫妻之间的爱情有甜蜜的,也有悲伤的,有苦苦的守候的,也有义无反顾的离去的。唐诗中描写夫妻之间的感情的诗歌也很多,大多都是表现夫妻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如:
片心因卜解,残梦过桥惊。(郑准《代寄边人》)
扬州桥边少妇,长安城里商人。(王建《江南三台词四首》其一)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施肩吾《望夫词》)夜夜思君辽海北,年年弃妾渭桥西。(刘元叔《妾薄命》)那堪对明月,独立水边桥。(李中《所思》)
夫妻原本应该是同林鸟,应该是在一起的,但是古代很多时候是丈夫出门在外,少妇独守空闺,每天思念着在远方的丈夫,有的是去经商,有的是去边塞作战,少妇一边思念丈夫,一边又担心他们,情深意切,诗人们抓住了主人公的心理特征,寥寥几笔,便将夫妇浓郁的眷恋真情,思念之苦书写的令人刻骨铭心。
从李贺的《有所思》中,可以更加深刻的变现夫妻的这种深情:
去年陌上歌离曲,今日君书远游蜀。帘外花开二月风,台前泪滴千行竹。琴心与妾肠,此夜断还续。想君白马悬雕弓,世间何处无春风? 君心未肯镇如石,妾颜不久如花红。夜残高碧横长河,河上无梁空白波。西风未起悲龙梭,年年织素攒双蛾。江山迢递无休绝,泪眼看灯乍明灭。自从孤馆深锁窗,桂花几度圆还缺。鸦鸦向晓鸣森木,风过池塘响丛玉。白日萧条梦不成,桥南更问仙人卜。
这首诗写一位少妇,独处空闺,深深地思念着远在他方的丈夫,情真意切,思致清幽绵邈。“白日萧条梦不成,桥南更问仙人卜”,白天难成梦,桥南去占卜。哀怨凄厉,担心与爱恋,矛盾并存,情真意切,令人生怜,深切的表现出了思妇对于丈夫的思念之情,还有夫妻之间的浓厚深情。
(二)情人悲欢离合的艺术载体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不管在什么时代。桥虽然作为连接的工具,但往往分别也是在桥上,所以成为情人之间离别的场所,看到桥就会想起不在身边的情人。唐代诗歌中表达这一种情感的诗词很多,例如刘禹锡《杨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作者这首诗从春水,杨柳两个意象入手,引出二十年前的旧石板桥上与美人相别,望眼欲穿,可是到今朝还是没有美人的消息。意象唯美,带着淡淡的有感伤和凄美。还有白居易的《板桥路》,同样是写出了情人离别的伤怀:
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
白居易的这首《板桥路》和刘禹锡的《杨柳枝》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是非常相似的,选用的意象也一样。以上两首是表现遇到佳人然后分别后再没见到的伤感,而在郑谷的诗歌中,我们体会到的则是情人之间相送的悲伤,在桥上,情人依依不舍,最后还是要离别的伤痛,令人感伤:《梅》 江国正寒春信稳,岭头枝上雪飘飘。何言落处堪惆怅,直是开时也寂寥。
素艳照尊桃莫比,孤香黏袖李须饶。
离人南去肠应断,片片随鞭过楚桥。
寂寥的冬天,梅花开在皑皑的白雪里,情人离去了,留下的那个愁断肠,离别,总是那么让人悲伤。离别的伤痛,还是比不上分手的悲凉。离别了,还有又相遇的一天,还是会惦记着远在他方的情人,但是分手了,爱情就是凋零了。李商隐一般都是以无题的爱情诗而闻名的,但是他却用一首主题明确的《《板桥晓别》来描述了情人分手后的凄凉: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回望来路,银河黯淡西移,鹊桥会期已过。情人会面过后,就要分手而去,凄美如画。诗人在理想中突出现实的爱情,将情人间分手的悲哀写的淋漓尽致。
(三)恋人相思等待的情感纽带 情人间的离别是感伤了,但是恋人之间的相思,等待,守候则是有着淡淡的哀怨的。相爱了,却不得相守,注定要一个人在原地苦苦的等待另一个人归来,这是一件很残忍的事。特别是在古代,那个等待的人往往都是女子。因此在唐诗中,诗人刻画的也都是带着哀怨的等待恋人归来的女子。桥就成了女子思念故人的情感纽带。女子的痴情,在下面几首诗中表现的很透彻:白居易的《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王训的《独不见》:
日晚宜春暮,风软上林朝。对酒近初节,开楼荡夜娇。
石桥通小涧,竹路上青霄。持底谁见许,长愁成细腰。
以上两首均被郭茂倩收入《杂曲歌辞》。此二诗实为闺中人抒写相思情,真挚意。尤以乐天篇章更具情味。白居易的诗以北风兴,月光冷,霜华凝,夜不能寐比喻相思之苦;以东风吹,百花开,春日暖,愁肠百结比喻相思情深;更是以桥南桥北的地理位置指出二人相距之近,相识之长,爱恋之情绝非空穴来风。王训的诗则是思妇在桥上想念故人。这两首诗歌都有乐府诗的风格。还有苏颋的《长相思》,同样是表达了这种情感:
君不见天津桥下东流水,南望龙门北朝市。这样的诗歌很多,如:
野桥春水清,桥上送君行。(张籍《思远人》)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白居易《夜归》)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雍陶《题情尽桥》)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李商隐《月》)
正是玉人肠断处,一渠春水赤阑桥。(温庭筠《杨柳八首》)以上的诗歌都是从男性的角度写的思妇的心情,那么才女鱼玄机则是从女性的心理去描写恋人的相思之情。《江陵愁望寄子安》: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鱼玄机,是唐代的女道士,也是一个才女,她的婚姻与人生都是不幸的。此诗是从一个女子的角度去描写爱情的哀怨。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这句写出了诗人对于恋人的思念,就像西江水一样日夜不停,这就是一个思念恋人的女子,这样的等待怎么能不哀怨?
三、唐代的七夕诗和鹊桥
牛郎织女的故事深入人心了,大家都知道七夕鹊桥相遇,牛郎织女已将桥的形象推向了想象力的极致。在唐以前,就有很多关于七夕和鹊桥的诗篇,比较著名的有《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这两首诗以不同的形式共述着七夕鹊桥渡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迢迢牵牛星》写二者的离隔:虽只在“盈盈一水间”,却无人能为他们搭上一座相逢的小桥。《鹊桥仙》则巧设了久别的重逢:“忍顾鹊桥归路”道出了不尽的依恋与怅惘。从“脉脉不得语”的凝望,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慰勉,心灵的距离被一次次拉近。直到《天上的街市》,牛郎织女才终于不再与泪眼相伴,曾被视为无情的天河也成为连接自由、通达理想生活的纽带。桥已经成为爱情的象征,上面讲到的板桥,还有现在要介绍的鹊桥,都已经成为男女情爱的象征。唐诗中描写七夕的诗歌很多,很多诗人对于鹊桥和七夕都有留下过诗篇。
鹊桥,亦称乌鹊桥、星桥、织女桥等,它们都是以牛郎织女传说为基础的系列神话故事桥梁。鹊桥作为玉成美事,成人姻缘,传递爱情的吉祥联结点在唐诗人笔下极受欢迎。而且鹊桥一般都是和七夕诗一起出现,因此,在这我把两者放在一起来阐述。在唐诗中的七夕诗,表现为悲伤情感的有: 张文恭的《七夕》 凤律惊秋气,龙梭静夜机。星桥百枝动,云路七香飞。
映月回雕扇,凌霞曳绮衣。含情向华幄,流态入重闱。
欢馀夕漏尽,怨结晓骖归。谁念分河汉,还忆两心违。
梁锽的《七夕泛舟》 云端有灵匹,掩映拂妆台。夜久应摇佩,天高响不来。
片欢秋始展,残梦晓翻催。却怨填河鹊,留桥又不回。
这两首诗都写了七夕时的伤感,欢乐很快就消失了,哀怨却一直存在着。唐诗中的七夕诗也有很多是表现高兴愉快的心情的。如: 权德舆《七夕》 今日云輧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竞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
在七夕这一天娶亲,鹊桥搭起,美丽的新娘来到我家。爱情亲情都得到圆满,一家人可以在一起,在这个还算艰难的环境,能够这样是很幸福的事情。在这里鹊桥就象征了喜悦,代表了幸福,还有爱恋的美好。
李商隐《七夕》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李商隐的这首诗虽然没有上首那么明了的表现喜悦的心情,但是还是可以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来理解的。虽然一年只可以相见一次,但是这一次的相遇却是很唯美的,更应该珍惜。此外,唐诗中的七夕诗还有:
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赵璜《七夕诗》)若能许解相思佩,何羡星天渡鹊桥。(何光远《答龙女诗》)玉漏涓涓银汉清,鹊桥新架路初成。(何光远《催妆二首》其一)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刘威《七夕》)等等。
有此可知,七夕和鹊桥在唐诗中也是爱情的象征,象征着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在七夕,恋人终于可以团圆,在鹊桥上,爱情得到圆满。
通过以上的分析,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爱情是人间至真至纯的感情,可以是温馨动人,也可以是曲折哀婉。唐代诗人桥意象时吧于爱情的描写哀婉动人,夫妻情人间的悲欢离合,相思的渴望,有对爱情的惋惜,也有对爱情的赞美,乐观的感情,积极的追求,希望总会实现的乐观心态令人相信爱情的美好。我们知道了“桥”这个意象在不同的作家眼中有着不同的爱情烙印,桥意象是唐代爱情题材诗歌的重要载体。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深刻的解读唐代爱情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注释】:参考文献
1、曹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2、周新成.中国桥文化[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3.、周新成.中国桥美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4、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6、四库文学总集选刊·乐府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7、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8、《诗经·大雅·大明》。
9、张连举.站立是诗卧如画:唐代咏桥诗读解[J].唐都学刊,2006,(4).
10、向丽.说不尽的桥——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桥文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6.11、文娟.古典诗词中桥意象的审美功能和文化意蕴[J].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1).
12、云清芝:《论唐诗中的桥意象》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13、静宜:《古诗词中“桥”意象的探索》鸡西大学学报第9卷 第2期2009年4月
14、郝丽梅和何尊沛:《浅析古典诗词中的历史名桥意象》绥化学院学报 2009
15、张晶和周晓琳:《试谈中国古代文学的桥意象》新学术 2009
16、夏维波和杨宇:《中国文学中河桥意象与性爱主题的文化阐释》,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
17、谢巍琦:《唐诗中的桥文化》
第三篇:简析唐代爱情题材诗歌中的桥意象
浅析唐代爱情题材诗歌中的桥意象
中文0936 林静 17号
内容摘要:桥意象在唐代的很多诗歌中出现,它表现了很多的主题,本文仅论述桥意象表现爱情之一主题。本文从写桥是唐代诗歌爱情主题的真实见证的三个方面:夫妻爱情的浓情眷恋,情人悲欢离合的艺术载体,恋人相思等待的情感纽带,最后写了唐诗七夕诗中的鹊桥意象。桥意象见证了爱情的悲欢离合与坚贞执著并对其进行了真诚歌颂。
关键词:唐诗 爱情 桥意象 鹊桥
一、桥是唐代诗歌爱情主题的真实见证
“桥”,首先映入我们脑海中的当是中国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早有的许仙和白娘子西湖断桥相会;牛郎织女天河鹊桥相会。原本担负着交通运载使命的桥已超越了它现实态的意义,幻化成横跨天宇、遥接星辰的鹊桥,传递着真挚的感情,表达着人们对恋人的良好祝愿,成为爱情之河上最光华的彩带。因此,“桥”的第一个意象应该是男女之情,爱情的象征。唐诗中以桥意象为中心的爱情诗篇非常多,如李白《相和歌辞陌上桑》中“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顾况《相和歌辞.短歌行六首》“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思渡水水无桥,我欲上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 温庭筠《常林欢歌》“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上述这些唐诗中,借用乐府古体,运用民间神话传说,借景抒情,从交游、送别、相思等方面来描写普通男女、夫妻、仙道等群体之间爱情的美好、真挚。唐诗中桥意象表现爱情主题的情感韵味大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夫妻爱情的浓情眷恋
从诗经开始,就有描写夫妻之间爱情的诗歌,如《诗·郑风·女曰鸡鸣》、《诗·郑风·风雨》、《诗·卫风·氓》、秦嘉的《赠妇》等。夫妻之间的爱情有甜蜜的,也有悲伤的,有苦苦的守候的,也有义无反顾的离去的。唐诗中描写夫妻之间的感情的诗歌也很多,大多都是表现夫妻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如“片心因卜解,残梦过桥惊”(郑准《代寄边人》);“扬州桥边少妇,长安城里商人”(王建《江南三台词四首》其一);“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施肩吾《望夫词》);“夜夜思君辽海北,年年弃妾渭桥西”(刘元叔《妾薄命》)。
夫妻原本应该是同林鸟,应该是在一起的,但是古代很多时候是丈夫出门在外,少妇独守空闺,每天思念着在远方的丈夫,有的是去经商,有的是去边塞作战,少妇一边思念丈夫,一边又担心他们,情深意切,诗人们抓住了主人公的心理特征,寥寥几笔,便将夫妇浓郁的眷恋真情,思念之苦书写的令人刻骨铭心。从李贺的《有所思》中,可以更加深刻的变现夫妻的这种深情。这首诗写一位少妇,独处空闺,深深地思念着远在他方的丈夫,情真意切,思致清幽绵邈。“白日萧条梦不成,桥南更问仙人卜”,哀怨凄厉,担心与爱恋,矛盾并存,情真意切,令人生怜,深切的表现出了思妇对于丈夫的思念之情,还有夫妻之间的浓厚深情。
(二)情人悲欢离合的艺术载体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不管在什么时代。桥虽然作为连接的工具,但往往分别也是在桥上,所以成为情人之间离别的场所,看到桥就会想起不在身边的情人。
唐代诗歌中表达这一种情感的诗词很多,例如刘禹锡《杨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作者这首诗从春水,杨柳两个意象入手,引出二十年前的旧石板桥上与美人相别,望眼欲穿,可是到今朝还是没有美人的消息。意象唯美,带着淡淡的有感伤和凄美。还有白居易的《板桥路》,同样是写出了情人离别的伤怀。这两首诗歌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是非常相似的,选用的意象也一样,表现遇到佳人然后分别后再没见到的伤感。
(三)恋人相思等待的情感纽带
情人间的离别是感伤了,但是恋人之间的相思、等待、守候则是有着淡淡的哀怨的。相爱了,却不得相守,注定要一个人在原地苦苦的等待另一个人归来,这是一件很残忍的事。特别是在古代,那个等待的人往往都是女子,因此在唐诗中,诗人刻画的也都是带着哀怨的等待恋人归来的女子。桥就成了女子思念故人的情感纽带。女子的痴情,在白居易的《长相思》中表现的很透彻: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此诗实为闺中人抒写相思情,真挚意。诗以北风兴,月光冷,霜华凝,夜不能寐比喻相思之苦;以东风吹,百花开,春日暖,愁肠百结比喻相思情深;更是以桥南桥北的地理位置指出二人相距之近,相识之长,爱恋之情绝非空穴来风。
二、唐代的七夕诗和鹊桥
牛郎织女的故事深入人心了,大家都知道七夕鹊桥相遇,牛郎织女已将桥的形象推向了想象力的极致。在唐以前,就有很多关于七夕和鹊桥的诗篇,比较著名的有《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这两首诗以不同的形式共述着七夕鹊桥渡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迢迢牵牛星》写二者的离隔:虽只在“盈盈一水间”,却无人能为他们搭上一座相逢的小桥。《鹊桥仙》则巧设了久别的重逢:“忍顾鹊桥归路”道出了不尽的依恋与怅惘。从“脉脉不得语”的凝望,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慰勉,心灵的距离被一次次拉近。直到《天上的街市》,牛郎织女才终于不再与泪眼相伴,曾被视为无情的天河也成为连接自由、通达理想生活的纽带。
桥已经成为爱情的象征,上面讲到的板桥,还有现在要介绍的鹊桥,都已经成为男女情爱的象征。唐诗中描写七夕的诗歌很多,很多诗人对于鹊桥和七夕都有留下过诗篇。
鹊桥,亦称乌鹊桥、星桥、织女桥等,它们都是以牛郎织女传说为基础的系列神话故事桥梁。鹊桥作为玉成美事,成人姻缘,传递爱情的吉祥联结点在唐诗人笔下极受欢迎,而且鹊桥一般都是和七夕诗一起出现,因此,在这我把两者放在一起来阐述。在唐诗中的七夕诗,表现为悲伤情感的有:张文恭的《七夕》“凤律惊秋气,龙梭静夜机。星桥百枝动,云路七香飞。映月回雕扇,凌霞曳绮衣。
含情向华幄,流态入重闱。欢馀夕漏尽,怨结晓骖归。谁念分河汉,还忆两心违。” 唐诗中的七夕诗也有很多是表现高兴愉快的心情的。如:权德舆《七夕》“今日云輧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竞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
鹊桥还象征了喜悦,代表了幸福,还有爱恋的美好。如李商隐《七夕》“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李商隐的这首诗虽然没有上首那么明了的表现喜悦的心情,但是还是可以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来理解的。虽然一年只可以相见一次,但是这一次的相遇却是很唯美的,更应该珍惜。
通过以上的分析,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爱情是人间至真至纯的感情,可以是温馨动人,也可以是曲折哀婉。唐代诗人桥意象时吧于爱情的描写哀婉动人,夫妻情人间的悲欢离合,相思的渴望,有对爱情的惋惜,也有对爱情的赞美,乐观的感情,积极的追求,希望总会实现的乐观心态令人相信爱情的美好。我们知道了“桥”这个意象在不同的作家眼中有着不同的爱情烙印,桥意象是唐代爱情题材诗歌的重要载体。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深刻的解读唐代爱情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张连举.站立是诗卧如画:唐代咏桥诗读解[J].唐都学刊.2006年第四版.【2】文娟.古典诗词中桥意象的审美功能和文化意蕴[J].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一版.【3】静宜.《古诗词中“桥”意象的探索》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4月第2期第9卷.【4】夏维波和杨宇.《中国文学中河桥意象与性爱主题的文化阐释》.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
第四篇:唐代诗歌中的爱情
唐代诗歌中的爱情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151160076刘乐超 摘要:爱情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重要歌颂对象,诗歌也一直都是爱情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唐代爱情诗较其他时代的爱情诗尤显得丰富多彩,不论是描写士大夫还是平民的爱情诗,都显得十分动人。
关键词:唐代,爱情诗,士大夫,平民
从《诗经》开始,经过汉乐府和六朝爱情诗歌的发展,到了唐代,爱情诗到达了鼎盛时期,初唐时期诗人提出注重诗歌“风骨”的主张,开启了诗歌的新风气。盛唐时期,士大夫文人热情高涨,唐诗创作空前繁荣,爱情在诗人们的笔下有了更多的表现方式。张九龄、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留有优秀的爱情诗作。中晚唐时期,爱情诗出现了真正的高峰,争妍斗艳,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题材都有了更大的丰富,创新手法不断涌现。李端、张籍、薛涛、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成为中唐时期爱情诗人的杰出代表。到了晚唐时期,杜牧、李商隐、鱼玄机、温庭筠、韦庄等诗人的爱情诗比较突出,但已经不如中唐那般百花齐放。
根据爱情诗歌所写对象,唐代爱情诗中最为优美的应当是士大夫之间的爱情和平民之间的爱情。
写士大夫一类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最为深远的影响。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就是此类代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去年的今天,这扇门里,一个姑娘的脸跟一棵树上的桃花,互相辉映,光辉相照。到了第二年,不见姑娘,人面不见了,桃花依然怒放。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也是十分感人的。这一年,崔护赶考,进士落榜,比较失落。清明这一天,他去踏青,不知不觉来到长安南郊的一个村庄。这里花木葱茏,桃花怒放,忽觉口渴,想喝点水。来到一户人家,大门紧闭,他就敲门,一个姑娘出来答应:谁啊?崔护说,是我,路过此地有点口渴,想讨一碗水解渴。姑娘打开门,然后进去端了一杯水出来,又拿出一把椅子,请崔护坐下来喝水。姑娘把水杯递给他以后,就站到桃树边看着崔护。崔护看姑娘长得很美,想跟她交谈几句,姑娘却不回答。喝完水,崔护道了谢就走了。第二年清明节,崔护又去了,一看这家人门上挂了一把锁,家里没人。看看园子里桃花依旧怒放,还是那样鲜艳,于是就在大门上题了这首诗。过了几天,他放心不下,想去看看。正好门里出来一个白发老头。老头问,你是谁?我是崔护。老头一把将他揪住,你还我女儿!原来崔护在大门上题了这首诗以后,姑娘回来看见了,难过得饭也不吃,水也不喝,觉也不睡,昨天下午就断气了。崔护知道后,大惊失色,把人家一个好好的姑娘耽误死了。他就进门去哭,痛哭流涕。忽然,这个姑娘又睁开了眼睛,人又活了。老头就把女儿许配给了崔护,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后人把这个故事改写成剧本,在舞台上演出。明朝人改的剧本名叫《桃花人面》,清朝人改后的剧本名叫《人面桃花》。足可见此诗影响之深远。
平民爱情诗歌在爱情诗是重要的一部分,大多写的是平凡却真切动人的爱情。
崔颢写过一首五言绝句《长干行》,“君家何处在,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您家住在哪里?古代女子称呼自己是妾,小女子我住在横塘,横塘是南京西南郊的一个小镇,也在秦淮河边上。我把船停下来,靠在岸边,问您一句,说不定咱们还是同乡呢!
显然,这是一个年轻姑娘,在寻问一个年轻男子。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九江是指长江下游这一段,这里有很多支流,古人说多就是九,有很多江水。我们都是长干里一带的人,但从小不认识。姑娘和小伙子,一问一答,非常朴素。短小通俗的诗篇中写出那种朦朦胧胧的爱情,对爱情的追求和冲动,还带有几分羞涩,这就是平民之间爱情的真实表达。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这是一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未归,就天天上山远望,盼望丈夫归来。但是许多年过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石头的形象宛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人们就把此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了。
不论是士大夫的传奇爱情,还是普通平民之间平凡的爱情,从诗歌中流露出的都是最美好,最珍贵的意境。唐代优美的爱情诗能滋润人们的心灵,也永不会过时,一如人们对美好和爱情永恒的追求。
第五篇:诗歌意象
(第一课时)
一、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还包括塑造的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3)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4)注意细节描写。
方法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试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
方法二: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特征: 刻画了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心情:“抱膝”二字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只有影陪伴着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3)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 作者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想家:先写冬至夜自己旅居在外的孤寂情景,再想象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夜行之人,这样构成两地相思,使想家情绪更浓。
方法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方法四:注意细节描写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答案: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语言清丽可诵。
(三)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命题方式:
(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在描写人物形象时所用的相关诗句,分析人物形象并识别其性质;(2)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3.答题步骤:
(1)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形象(概括形象)(2)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句分析)(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例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例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答:(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例
3、(2010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能力。题干要求结合第三、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诗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户,独饮自己酿造的美酒;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隐者避世、随行自然的形象。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随性的隐者形象,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二、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思妇。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充分地表现了思妇的痴情。2.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答案】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轻视的一面。
3: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是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闲适、悠然、豁达”是一方面,“得过且过又无可奈何”是另一面)
(第二课时)一.景物形象
(一)1.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长亭:陆地送别之所,写到长亭,一般就与送别相关。
杨柳:由于“柳”与“留”音近,古人常折柳相送,因而“杨柳”与离别相关;又因古人常把柳种在房前屋后,因而也表达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芳草:喻离恨,也与美人一起喻美好事物,比如理想等等。
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常与凄凉悲伤相联系。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雨打芭蕉往往让人觉得凄怆。
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的象征。松柏:耐寒树木,经冬不凋,象征孤直刚正的品格。
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欺霜傲雪,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莲花、莲子:“莲”与“怜”谐音,“子”为第二人称敬词,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表达爱情。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寒蝉: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食露,所以常用来喻指人的高洁人品。又因秋后的蝉命不久长,寒蝉也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鸿雁是侯鸟,春秋迁徙,常常触动人的故乡之思,所以常用大雁寄托人的浓浓的乡愁。又因它曾为苏武传书,也常比作信使。
鹧鸪鸟: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杜鹃鸟: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蟋蟀:又名“促织”,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在一起。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猿猴:叫声哀伤,凄厉,引人伤怀。
鸟:飞鸟可任意飞翔,象征自由。鸟声清脆明亮,又是春天的写照,或是幽静的反衬。流水:流水一去不返。引申出流年似水。再加上流水悠悠不断,也喻愁怀别绪。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月:月圆总易让人想起团圆的话题,所以月便成了思乡的代名词。月皎洁无瑕,高悬空中,常为诗人自喻,或喻君子、志向。
云:一是来去自由,喻游子、飘泊、自由。二是遮蔽光华,喻小人。露:人生的短促
2.常见意境特点举例:雄浑壮丽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二)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自然景观类形象? 1.命题方式:
(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的意境?
(2)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描写景色的相关诗句,抓住主要景物;(2)概括景色所营造的氛围;(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作者的情感。
3.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所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的方式再现画面。描绘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
(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所抒发的情感。表述时切忌空洞,要具体阐述。答出“为什么”或“是如何表现的”。4.一 般 表 达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的感情。(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例1
双调
·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例2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例3.(2009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征,然后对所有意象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如本词中萌发新芽的桑树,孵出幼蚕的蚕卵,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夕阳,晚归的乌鸦等,这些意象都具有春意盎然的共同特征。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例4.(2008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句中的动词、形容词。
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花、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二、课堂练习
1.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 词中写了春天的落花、寒雨、晚风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风苦雨打落花的悲凉画面。
2.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答柳恽①
吴均【南北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②。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③。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①这首诗是吴均与朋友柳恽的赠答之作,此诗源于柳恽要出门远行而作了《赠吴均诗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作。②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③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本诗的第三至六句选取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参考答案]选取“秋月”、“层岭”、“寒风”、“高木”、“雾露”、“关山”等意象,(1分,意象缺一个不扣分),勾勒了一幅凄清幽冷的图景,(1分)。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作者是怎样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对比、衬托也对)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末句写动、写声,以动、声衬静,愈见其静;极突出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悲
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答案】颔联融情于景(1分),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2分),寄寓了诗人的怅惘、孤独的情感(1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青
溪【唐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请结合全诗景物描写的特点,赏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歌描述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景物描写绘声绘色,静中有动,自然素淡。(2分)诗人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恬淡来印证自己的素愿,抒发了他闲逸的情趣和自甘淡泊的心境,心境、物境融合为一。(2分)(第三课时)
一、事物形象
咏物诗: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物象?
1.命题方式:(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这首诗歌中的某物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在描写物象时所用的相关诗句,分析物象并识别其性质;(2)概括物象的特征;(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物象的意义。3.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的物象。(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物象的基本特征;(3)归纳物象所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的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案构成(1)概括物象特点(2)物象的内在品格精神(3)人所托之志、所言之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2: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答案:刻画了一个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的石头形象。诗歌通过对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的石头的描写,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例3: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琴弦、棋盘具有正直、方正的特点,与作者自己方正的人品相吻合。自己的方正人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二、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林逋(略)
说说诗人与梅在品格上的相通之处,你如何评价。
答案:通过对梅的描写,写出梅的美而不艳、秀而不俗,清幽雅致的品格,以此表达诗人的高洁的品质。但诗人的清高似乎有一种自我标榜的味道,不太大气。
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病牛
禾熟
李纲
孔平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两首诗塑造的牛的形象各是什么,有没有不同?试作分析。
答案:李诗中的牛是一个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谷子的功臣,但在老病时,却遭到冷遇,没有人同情,但牛还是怀着让众生皆饱的美好愿望。李诗的牛是流尽血汗仍奉献到底的形象,是诗人为国为民不惜自身的真实写照。
孔诗中的牛是完成自己一年劳作后,从丰收中获得轻松和满足的形象,有着不争不怨、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悠闲自得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颂扬了辛勤劳动的农民。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小松(唐
杜荀鹤)(略)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说说诗人借小松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的坚强的小松,表现了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战斗精神。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答题。
白梅(元)王冕(略)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孤雁 崔涂(略)
注: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矰,短箭;缴,系箭的绳。
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诗歌塑造了孤单凄凉的飞雁形象。飞雁因暮雨失群,独自在恶劣的天气中飞行,行程艰辛,惊魂未定,不敢下寒塘。作者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飘泊异乡的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画 菊
南宋·郑思肖(略)
背景: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诗歌塑造了傲骨凌霜,自甘寂寞,铮铮铁骨,坚守节操的菊花形象。咏菊写人,赞美菊花傲然不屈,表达自己凌然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爱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