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陶渊明诗文中的鸟意象讲解

时间:2019-05-14 14:2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析陶渊明诗文中的鸟意象讲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析陶渊明诗文中的鸟意象讲解》。

第一篇:简析陶渊明诗文中的鸟意象讲解

高情千古鸟语中——简析陶渊明诗文中的鸟意象 雒晓春

内容摘要:陶渊明的诗文中多次写到鸟,可谓对鸟情有独钟,诗人不仅以鸟自况,更以鸟言志述怀抒情喻理,鸟这一寻常生命,因诗人内心世界的充盈高洁而随之成为蕴涵丰富厚重的意象集合。

关键词:意象;鸟

作者简介:雒晓春(1972-),女,黑龙江省牡丹江人,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古典文学研究。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依赖于物象而存在,物象经过两方面的加工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这两方面即:“一方面,物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物象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1]陶渊明的诗文中多次写到鸟,有“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桂冠的渊明对鸟情有独钟,渊明不仅以鸟自况,更以鸟言志述怀抒情喻理。鸟这一大自然的寻常生命经过渊明的观察与创造,形成意趣各异蕴藉丰厚的意象集合。

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化身。渊明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并非世族,所以在门阀森严的社会中受人讥讽,渊明祖、父都曾为官,至渊明,却已经家道衰落。出身名流却非世族,祖上荣耀却家道艰难,这都使他在早期更倾向于儒家的功业思想。“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大济苍生”,拯时救世,象鸟一样展翅高飞,青年的渊明可谓胸怀远志。“发忠孝于君亲,不矫然而祈誉。”(《感士不遇赋》),渊明是深受儒学教养颇怀政治理想期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但诗人生逢晋宋之交的乱世,篡夺和杀戮交替的险恶政治,“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市朝竞趋的浮诈官场,都让“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性刚才拙”(《与子俨等疏》)的诗人深深厌恶。“羁鸟恋旧林”(《归园田居》其一),以鸟对“尘网”的挣扎、对山林的眷恋,表现了自己对误入官场的悔悟之意,诗人恬静淡泊的秉性气质也清晰可见。“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表达了诗人对官场之倦怠,十三年里,在仕隐间三度进退终还田园,诗人以鸟的“知还”表现对自己选择的欣慰。诗人更是以《归鸟》一诗给自己进行了一段总结。诗用“比兴”,以鸟喻己,鸟归林后,天性与自然和谐,所以鸟灵动自由、无忧无虑,通过对去林而返、随性悠游的归鸟的歌颂,表现自己的归隐之情,也展现出自己孤高脱俗的情趣与芳洁自由的心志。

诗人也常常借鸟的意象表现自己的

主观情意。“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诗人因母丧而离桓玄幕府之职返回家乡,归耕故里之欣喜在新春时节鸟的婉转啁啾声中次第传递出来。“望云惭高鸟,”(《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渊明四十岁时,出任刘裕的参军。此时诗人对于宦海已经有所经历,知晓仕途奔波与儒家功业理想实现之间的距离很难超越,更何况诗人性情疏淡,又颇受老庄玄风的熏染,本欲息心田园,原无意于再仕,只是生计维艰,又对刘裕尚有幻想,毕竟,一旦归隐,既往的理想将永无实现的可能。于是,诗人抱着随时归隐的态度出仕了。这使诗人的心情时时处于矛盾之中,心中频频回望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作着复返田园的打算,而人却距离任所愈近距故乡田园愈远,面对高空中展翅凌云的自由鸟,诗人自不免怀有心为行役的羞惭之意。“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杂诗》其十一)春燕依时已返家,高飞恋恋绕屋梁。悲哀大雁无居处,陆续北飞归故乡。诗人既羡慕春燕的快活遂意,又为失意流离的边雁而伤悲。鸟情即是心情,这一组杂诗作于彭泽令任上,这是渊明宦海的最后一段时光,诗人虽心存自然,但“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光阴虚度、壮志成空的痛苦屡屡袭来,归隐后,必然遇到“饥冻虽切”(《归去来兮辞》)的未来,在这些矛盾的漩涡中徘徊的诗人正作着艰难的抉择,所以,燕归雁去的自然常景让诗人这样感慨叹息。彷徨之后是坚定的抉择,渊明终于归隐田园,“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 树木掩映,众鸟欢鸣,诗人在此乡间小庐过着亦耕亦读的隐居生活,恬静自适,这份舒畅快乐在众鸟翩飞和诗人对吾庐之“爱”中叠递而出,情感凭依生动的意象,变得具体可感。

在归隐力耕的劳动中,他真实地体会了归田的乐与苦,因之找寻到人生的真谛,鸟这个意象也就常被诗人借以抒写心志,表示对理的解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夕阳山岚,飞鸟结伴还巢,融身于这样和谐宁静的一派天籁中,诗人忘还俗累,神悠心远,体悟着自然的乐趣和人生的真义。《饮酒》其七也是以鸟的意象兴发诗人“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怡然与与觉悟。诗云:“日入群动息,归鸟趣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众生息止,归鸟欢鸣,诗人由此悟真朴自然之理。逯钦立先生曾云:“鱼鸟之生,为最富自然情趣者,而鸟为尤显。”[2]归鸟,不仅使诗人感受到生活的自然舒畅,更因之使诗人于此悠然忘机中领悟生命的天真纯粹之美。

田园牧歌之乐只是一段时间,很快,诗人的日常生活就不时面临饥寒的威胁了,衣食不继甚至乞食的穷窘,终生放弃政治理想的痛苦,人生真义如之何的叩求,闲静从容的诗人有了更多的悲愤和慷慨,鸟的意象也以悲为主了。“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失群之孤鸟正是世外之渊明,鸟归孤松正是渊明归隐田园,渊明是孤独的,“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青松无衰,诗人业已对自己的一生行止进行了认真的思索与审视,“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有会而作》),“谁云固穷难?逸哉此前修”(《咏贫士》其七),固穷终生,然君子的清节得以坚守,正如青松华茂。托身有所,千载无违,诗人归隐之志坚矣,然此心事,竟无人可诉,亦无人知,“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饮酒》其十六),世无知音,诗人处身于无涯的寂寞里,自不免“夜夜声转悲”。以此长夜悲鸣之鸟推想诗人的旷世寂寞,让人唏嘘不已。《咏贫士》(其一)中的鸟亦是孤悲之鸟,诗云:“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众鸟飞没于朝霞中,喻营营于权势富贵的世俗中人,孤鸟迟出而早归,意喻诗人勉强出仕,很快归隐。归隐农耕,饥寒交并,原在情理预料之中,斯不足畏也,生活固无奈,但诗人始终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精神追求,追求节义的不朽和生命的真谛,只是此情此心及所领悟的真理都无人可解,诗人自劝勿悲的无可奈何之状更反见出其求知己不遂的感愤悲苦之情。上两诗中,鸟的意象都是既孤且悲的,于中可见渊明晚境的孤寂苦闷,愤激慷慨,虽然如此,渊明之志节无改,诗人坚贞不渝的真隐士形象正是由此出类拔粹于世间。元人王恽赞叹说:“古今闻人,例善于辞,而克行之者鲜。践其所言,能始终而不易者,其惟渊明乎?此所以高于千古人也。”(《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七十二)

渊明在不同时期创造的鸟的意象,从不同侧面地融入了诗人的情、志,也融入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探求,诗人有时以鸟为喻,有时借鸟直鉴本心,鸟意象因诗人内心世界的充盈高洁而随之蕴涵丰富厚重,千百年的读者也从对诗人诗文鸟意象的解析中更了解、敬佩渊明。

第二篇:陶渊明诗文中几种常见的意象

江西九江星子二中宋汶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在陶渊明诗文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从一个侧面展示诗人立志、入仕到归隐的生活轨迹。表现手法上,善用托物抒情,这里所托之物即为秋菊、飞鸟、青松等自然景物,通过对外物的描述,寄托内在情感与志趣,这类注入创作主体独特情感活动的物象就是文学表达中所说的意象。对于意象一词,有多种解释,但实质却是相同的。辞海这样解释的: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语文教科书对于“意象”的解说更为晓畅。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陶渊明为我国田园诗的创始人,在入仕与出仕这一矛盾纠结中苦苦求索,最终发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归隐之后,更是以毕生心血凝结成一篇篇情境交融的优秀篇章。朱光潜先生在《陶渊明》一文中说:“总合各家的评语来说,陶诗的特点在平、谈、枯、质,又在奇、美、腴、绮„„..”“这种物我回响交流,有如佛家说的‘千灯相照’,互相增辉。所以无论是微云孤鸟,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这里朱光潜先生除对陶渊明诗歌作出中肯的评价外,还提到陶诗中一些极为重要的意象,即微云、飞鸟和新苗、秋菊,本文就秋菊、飞鸟两方谈谈诗陶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还有诸如青松,米酒等,这里就不一一涉及。

一、秋菊意象:

秋菊,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来是诗人笔下一个惯用的意象。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作者把秋菊与木兰相提并论,赋予它美好的意韵。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这样称颂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以圣洁芳香之物作喻,表达司马迁对其高洁傲岸人生节操的仰慕,对其矢至不渝地追求美好境界精神的赞美。

陶渊明诗作常以秋菊自喻。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陶渊明独爱菊”,言简意赅,进一步说明陶明爱菊早已成为世人的共识。陶诗以秋菊作为意象,大致分为如下几种情形:

(一)以秋菊表现其俊洁飘逸的隐士形象。“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这是一句妇孺皆知的绝妙好辞。在采菊的闲适意境中,一位超然脱俗、卓尔不凡的隐者形象挺立于天地之间,洒脱飘逸,如在眼前。通过爱菊、咏菊,寄托了诗人高洁傲岸的情致,菊花也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这也是使他能够独立于虚伪、污浊社会之外的重要原因之一。《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咏菊》诗中说:“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由于陶渊明的人格已与菊花的品性融合到了一起,所以“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已经不仅仅是菊花,更是飘逸俊洁、傲世离俗的陶渊明形象的真实写照。在此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便化用了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暗香”即菊花的幽香,表面写菊花的香气,实则是菊花品质也即陶渊明品格对人精神的熏陶,含蓄地表达对他的仰慕之情。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还有饮酒赏菊的习俗。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极富生活情趣,这也从另一侧面昭示陶渊明俊洁飘逸之隐士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以菊花傲霜斗雪、卓尔不群品质自励,展示其高风亮节。“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薄二首》。诗作前两句是对松菊外在美的描写:菊花盛开,芳香流溢,树林为之增辉„„.后两句是对松菊内在美的揭示:它们坚贞秀美的姿态,实是霜天中的英杰。在高洁而光耀的秋景中寄托了一种卓绝之气,借歌咏松菊精神表达了自己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菊花何以成为体现诗人品格的物象呢?这还得从菊花本身的品性加以分析。菊是四季花事中开得晚的一种,其时群芳殒损,万木凋零,诗人元稹曾在诗作《菊花》中对它有过这样的评价“此花开尽更无花”,猎猎秋风中,万物萧苏,只有菊花在瑟瑟寒风中凌霜盛开、傲然怒放,为冷寂荒芜的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这无疑成就了它孤标傲世、高洁劲节的君子形象。而陶渊明愤世嫉俗,洁身自好,不愿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修养心性,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正与菊花的卓然特立完美地叠合在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守道、高洁傲岸品德的象征,两者合而为一,难分伯仲。萧统《陶渊明集》序中有言:其文章“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更是对陶渊明洁身自好、傲然桀立人格的高度评价。

(三)以秋菊寄托美好情感,表达对至善至美境界的追求。《饮酒》其五写到:“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无忧物,远我遗世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混浊世风的鄙夷,表明自已远离尘俗,对以秋菊为代表的美好境界追求的强烈愿望。《九日闲居》的诗序中有叙:“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九华,重九之花,即菊花。陶渊明爱菊,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不单看到菊花的药用价值,还注意到了菊花的审美价值,赋予其人格意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作者在弃官归田之后,看到自己酷爱的秋菊依然长势喜人,格外欣慰,其实这里的秋菊就是作者心中美好生活的象征。

一直以来,很多评论家在评价陶诗时常有“冲淡自然”之说,这一方面与他泊淡闲适的性情分不开,同时也是他精神气节的具体体现。唐代诗评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倡导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典雅风格,在陶诗中找到最好的印证。陶诗就像菊花一样清新淡雅;他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也像秋菊般傲然;他的人生道路,也像菊花一样坦然深情。龚自珍可谓是陶渊明的知音,他在《己亥杂诗》写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这里作者也以松菊为喻,对陶渊明人品、诗品作出了高度评价。

二、飞鸟意象

“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陶渊明诗作中的飞鸟被其赋予丰富的内含,包括高鸟、翔鸟、羁鸟、孤鸟等,这里仅就陶诗中关于飞鸟的三个方面即高鸟、羁鸟、归鸟意象谈谈陶诗中飞鸟意象的特点。这三种意象大致表现出作者由积极入仕——羁旅困顿——回归自然的心路历程,射出作者坎坷而又多舛的苦旅人生。

(一)、高鸟意象:

翻阅陶渊明诗文集,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其早期作品中,有很多表现诗人志存高远的诗篇:如“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等。青少年时代,陶渊明积极进取,有佐君立业、大济苍生之意;壮年时期,陶渊明积极入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振兴晋室,兴利除弊,以自己的真诚和仁爱改造、澄清社会颓败的风气,以此来负一份作人的责任。因此在诗文创作中,常以飞鸟形象寄托其高远志向。最早出现飞鸟意象的是《命子•其二》:“凤隐于林,幽人在丘”,从中可看出陶渊明的青年时代是充满幻想和憧憬的。《杂诗十二首》其五:“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中则希望自己成为胸怀“猛志”而“远翥”的高鸟。《读山海经》中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则寄托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暗含对刘裕篡权代晋这股历史逆流的抨击,表现出强烈的家国之情与反抗意识。陶渊明本是满怀大济苍生的美好愿望出仕,但残酷的现实将他的梦想无情地击碎,等到他领略了官场的腐朽污浊,深知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后,流露出沉重的迁逝之感。因此在以后的一些诗歌作品中发出“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的感叹,也流露出他对入仕生涯的悔意。但早期作品中的“高鸟”意象,更多侧重于抒发“鲲鹏展翅九万里”的雄心壮志,表明诗人“思远翥”的高远志趣。

(二)羁鸟意象:

陶渊明一生有过三次出仕又三次退隐的苦涩经历,最终悟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他看不惯腐败世风以及官场贪墨成风的混浊现象,因而在望见高天上自由飞翔的鸟儿,深感自己为形迹所拘所带来的不快,“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明显流露出对自己误入仕途的惭愧与后悔。“久在樊笼中”则将自己误入官场比喻成飞鸟被樊笼所束缚,有渴望挣脱笼子的强烈欲望。“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在《感士不遇赋》中,他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当权者是靠不住的,官场对于正直的人来说无异于密网之于骇鱼,宏罗之于惊鸟。统治者的专制制度和奸佞之徒陷害忠良的险恶犹如巨大的罗网,将正直的仕人围困其中,人格与心志将被扭曲,可他与所有仕人不同的是,决不以牺牲自己的人格来顺应污秽的世道,正如上文所述,陶渊明入仕,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兴利除弊,振兴晋室,以自己的真诚和仁爱改造、澄清社会颓败的风气,以此来负一份作人的责任,但几经周折,仍困顿于无奈的官场,没有找到施展“猛志”的机会,反而失去了原本极为朴质珍贵的自由。诗人忍受着无可言表的抑郁和无奈,吟唱出“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在饱受出仕与出仕这一矛盾纷扰的纠缠后,终于发出“逃禄而归耕”的感慨。“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饮酒十七》)仕途险恶,羁鸟在痛苦的求索中终于觉醒,只有归隐田园以保守自己高洁芳馨的气节才是最明智的选择。“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杂诗四首》其一)进一步表明诗人在出仕之时极为复杂纠结的矛盾心理。可见,诗人在“羁鸟”形象中所蕴含的寓意和感慨是极为深沉的。

(三)、归鸟意象

最后谈的即是人们最为熟识的归鸟意象,这之间寄托诗人归隐园田的美好愿望,蕴含着作者对内心深处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的眷恋和皈依。在经历种种矛盾纠结的痛苦折磨后,陶渊明获得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的解脱,感受到心身获得了从未体验过的惬意与释然。而“归鸟”正是此种情感的载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以大量篇幅写了他迷途而返,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是陶渊明与上流社会彻底决裂的宣告书。文章《归鸟》诗中“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回归的鸟儿,众声相鸣,或飞或栖,无不悠然惬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三),诗人把在夕阳中返巢的飞鸟,暗喻自己挣脱世俗一切羁绊,找到最终归宿时畅快心情。“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在对羁鸟迷途知返的吟咏中,不难体会陶渊明对“吾庐”,也即精神田园的眷恋和热爱,他那颗历尽沧桑、饱受煎熬的疲惫之心终于有了依托之所,至此,我们也深深体悟到作者质性自然的情怀,闲适容与的胸襟,傲然不群的性格。

刘勰在其著名文论《文心雕龙.物色》谈到意象的内在联系时写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说的是一年四季景物具有不同的形貌,感情由于景物而改变,文辞由于感情而产生。又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窿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说的是描绘天气和事物形状,既然要跟着景物而曲折回旋,运用辞藻和摹状声音,又要联系着自己的心情来斟酌。在《神思》篇中则进一步强调了意象的重要性。“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谋篇之大端”。说的是有独特见解的工匠,凭着意象来进行创作,这是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安排篇章的重要开端。然后通俗地说明意象的内含:所以《神思》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用象通之象,是情貌结合、情景交融的象,所以称为意象,这是构思中的意象,所以要根据它来运斤,来创作。陶诗中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意象,不仅极大地增强了诗作的艺术含量,丰富了艺术表现力,也很好地表达了内在情感。以上是有关陶诗中秋菊和飞鸟意象的阐述,以期对全面认识陶诗创作特色起抛砖引玉之效。参考文献:朱光潜《陶渊明》 陈士杰《陶渊明诗文集》 萧统《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传》 傅璇琮、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史》 王锺陵《中国中古诗歌史》

宋汶

第三篇:鸟与菊花――陶渊明笔下的意象

鸟与菊花――陶渊明笔下的意象

一个风格成熟的作家必会有自己的意象群落,借以搭建独特的审美景观,展现其与众不同的风采,如屈原之于“香草美人”,李白之于“皓月美酒”,说起陶渊明,无疑鸟、菊、松、山,琴、酒等是重要的特征词,作者采取象征、隐喻写作手法,使其光明峻洁的人格、平淡自然的情怀在这优美的意境中得到最完美的凸现。

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雎》,此后从《楚辞》到古诗十九首以及建安正始诗人们的笔下,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为双鸟或离群孤鸟形象,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

鸟在陶渊明诗中主要是逍遥容与,自由自在的象征。陶渊明笔下的鸟大致有三种:自由快乐的飞鸟、受困牢笼的羁鸟、日暮还巢的归鸟。因天性淡薄自然,不喜拘役,所以诗人无疑企羡喜欢无拘无束的飞鸟:“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饮酒二十首并序?十五》),“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咏贫士七首? 其一》)“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天空是如此广阔浩瀚,无际无涯,而鸟儿只要轻轻展翅,就可以轻松地抵达任何渴望的地方,没有任何欲渡无楫,欲过无翼的烦恼,此时此际,作者的心灵必然与鸟翅一起飞翔,突破现世的坎坷和羁縻,走向无限和超越。可堪在此联想到的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超然远逝,扶摇万里,陶诗的气象虽然没有如此恢宏壮阔,但对自由翱翔的渴求却无有不同。

其二是受困牢笼的羁鸟意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五首》之一)鸟本来属于自然天空,即使它生活在金丝笼里,没有为食粮奔波流离的艰辛,但这又怎么可以比拟在天空中飞翔的快乐,在此我们从反面感受到了生命自由的珍贵。陶渊明的仕宦之路不正是这种羁鸟的可怜状态吗,“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却为了生存,为了所谓虚妄的理想淹留在官场,给灵魂带上了枷锁,时时感到压抑和拘束,不由得对田园生活充满了梦想憧憬。

最后也最常见的就是归鸟的意象,隐喻了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留恋和皈依。陶的《归鸟》有四首:“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失路,欣及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 鸟儿众声相鸣,或飞或栖,或远或近,无不悠然自得,快意自在,最重要的是当日暮西山之际,都会找到自己的旧巢去安然栖止,再不用担忧险恶的矰缴。明笔写鸟,实际上不过是作者神与象会,自剖心迹,表明渴望离弃红尘,高蹈世外,游心与天地自然的思绪。写归鸟的诗句还有下面这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饮酒二十首并序》)“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岁暮和张常侍》)“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於王抚军座送客》)“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在对倦鸟知还的反复吟咏中,不难体会陶渊明对“吾庐”,也即精神田园的眷恋和热爱,煎熬漂泊的心灵就此有了依止之处,回到了柏拉图所谓灵魂的故乡,从此可以酣然入眠,无忧无虑。

总之,鸟是自由的飞翔,也是倦怠后的安然栖息,如果现实的生命可以呈现为这样的样态,欲奋发时则心想事成,欲恬退时则无牵无挂,该是何等美好的境界,我们在此看到了缠绕在作者笔端的情怀和志趣,闲适容与,高洁脱俗。在中国文学的语境下,菊花意象与陶渊明可谓是二位一体的关系,一提到陶渊明,我们就想起了菊花,一提到菊花,无疑是在说陶渊明。陶后有大量的诗词吟唱菊花以及菊花所代表的陶渊明。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菊花》)以屋庐周围菊丛环绕、酷似陶家而自豪。杜牧:“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折菊》)采摘菊花,孤吟陶诗,可以想见杜牧对陶渊明的向往。元好问:“柴桑人去已千年,细菊斑斑也自圆。”(《野菊座主闲闲公命作》)由人写到菊,对人对菊都不能忘怀,虽千年而情依旧。郑燮:“想因会得渊明性,烂熳黄花开一墩。”(《菊花》)这里把菊花人格化,认为其有陶渊明的性情,故烂熳开放,人和菊已融为一体。林则徐写道:“谁知解组陶彭泽,采向东篱也折腰。”(《又题花卉绝句》之四)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陶彭泽,却为了采菊而折腰,菊花当然深得其心,这里也是把菊花和陶渊明并提。关于陶渊明与菊花,还流传有一段趣话。据《舌华录》载,明代奸相严嵩过生日,“诸翰林称寿,争作恭求近。时菊花满堂,陆平泉独退处于后。同列问曰:„何更退为?‟陆答曰:„此处怕见陶渊明。‟”陆平泉所以有如此巧妙的回答,那是由于在他心中,菊花是陶渊明的象征。《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咏菊》诗中说:“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自从陶渊明写出赞美菊花的诗篇之后,菊花的高尚品德便一直传颂至今。又由于陶渊明的人格已与菊花的品性融合到了一起,所以“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已经不仅仅是菊花,而且也包含了安苦守节、傲世离俗的陶渊明。

菊花见于我国典籍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礼记·月令》载:“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菊花进入文学作品则始于稍后的战国时期,屈原曾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此后就有大量文人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赋,主要是用来象征有德君子洁身自好,飘然出尘。范至能《菊谱》概括了这一现象:“山林好事者,或以菊比君子,其说以为岁华委婉,草木变衰仍独灼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到了隐逸山林田园的陶渊明,因其于百花之中偏爱菊花,所以在诗文中屡屡提到。《九日闲居》小序说:“秋菊盈园,而持醪无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正文写道:“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和郭主簿》其二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读山海经》其四:“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归去来兮辞》:“三迳就荒,松菊犹存。”而《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可谓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诗人远离世俗、卓然傲立的品格境界在采菊见山的悠然中显现无遗。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道:“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宋书·陶潜传》等其它传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陶渊明与菊花的佳话从此千口共传,流芳万世。

菊花意象何以与陶渊明而不是其他的歌咏者构成这种紧密的关联呢?一是由于菊花本身的品性所引致的联想:菊是四季花事中开得晚的一种,其时众芳摇落,万木凋零, “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只有菊花在那萧瑟的秋风中傲然怒放、凌霜盛开,为冷寂荒芜的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无疑它会令人想到孤标傲世、高洁劲节的君子之德。最重要的是陶渊明自己卓越的品行操守。诗人在仕隐之间几经徘徊,为保全本性而终归耕于田园。愤世嫉俗,憎恶黑暗官场,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修养心性,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菊花的高风亮节已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美地叠合到了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守道、孤高无尘的象征,陶渊明与菊花成了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

当然,造成陶渊明诗文整体风貌的关键意象不只有这两个,酒、琴、书、园、松、山、柳等都可以进行认真的探讨,但是由于篇幅的关系,只能略而不论。正是这些典型化意象叠合、交织、纠缠而成的神奇意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恬静淡远美不胜收的宋元水墨画,哺育着中华儿女的灵性和神韵。

第四篇:试析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

目 录

摘要.............................................................................................................1 Abstract.....................................................................................................1 绪论.............................................................................................................2

一、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内涵............................................................3

(一)忠贞爱情的代表.......................................................................3

(二)灵魂与死亡的象征..................................................................4

(三)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的精神......................................................6

(四)生命短暂的伤感与人生的苦闷的哀叹..................................8

二、唐人蝴蝶意象的审美趣向成因........................................................9

(一)前代文人对唐代诗人的蝴蝶意象的濡染..............................9

(二)传统审美文化心理对唐人的影响........................................10 结语...........................................................................................................11 参考文献...................................................................................................11 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I

II

摘要

在中国诗文中,蝴蝶这一文学意象自庄周提出的“蝴蝶梦”之后,便广泛的运用在诗人的诗歌创作中。特别是在唐代,凭着唐代诗人对蝴蝶文化的汲取与继承并延伸扩展,使忠贞爱情的代表,灵魂与死亡的象征,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生命短暂的伤感与人生的苦闷等成为蝴蝶意象的基本内核,本文将通过前代文人对蝴蝶意象内涵的濡染和传统审美文化心理对唐人的影响来分析唐人对蝴蝶意象的审美趣向成因。

关键词:唐诗;蝴蝶;意象;审美情趣

Abstract In China prose, after the butterfly as special image from a “butterfly dream”,widely used in the poet's poetry.Especially in Tang Dynasty, with the poets of the Tang Dynasty butterfly culture and inherit and extended, on behalf of the faithful love, the soul and the symbol of death, desire and pursuit of freedom, sad and life ephemeral world, become the basic kernel butterfly image, investigate its reason, the former literati to butterfly image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culture of Chinese nationalit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esthetic interest.Keywords: Tang Poetry;Butterfly;Image;Aesthetic taste

绪论

意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和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对心的强调和关照,使我国古代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从而刺激了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和理论的发展。蝴蝶一直为中国艺术长河中绵延不绝的一个唯美意象。蝴蝶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蝴蝶意象在外国作品中则很少见到,自庄子提出的“梦蝶”后,经过发展与演变使蝴蝶意象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特色。

国内的研究大多偏向蝴蝶意象的情感蕴含和蝴蝶意象的产生,也就是从蝴蝶的形体与生命形式来解释蝴蝶意象的产生与情感蕴含。例如蒋向艳的《蝴蝶在中国古典文学里的两个文化涵义》,而庄子最初的蝴蝶意象至今还是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例如刘文英的《庄子蝴蝶梦的新解读》。仅次于庄子的便是李商隐以“爱情”为主的蝴蝶意象的研究以及唐代与近代诗人作品中蝴蝶意象的研究。例如吴晶的《论蝴蝶意象在李商隐诗中的多重涵义》和张新的《新诗中的蝴蝶意象》,还有不可忽视的,就是从对蝴蝶意象的分析来折射民族审美文化心理、历史文化内涵和中国传统思想。

本论文主要对唐诗中出现的蝴蝶意象进行分类,整理出在唐代诗人对蝴蝶赋予的主要意象,从而理解唐代盛行的蝴蝶意象对至今的影响与蝴蝶某些意象的固化。

在中国文学史中,蝴蝶以其身美、形美、色美、情美而广受诗人们的喜爱。在诗中蝴蝶超越了作为昆虫本身的含义,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诗意存在,也就是成为了特定的象征符号。经文人长期的渲染和文化积淀,至唐朝,蝴蝶意象成为特定的情感载体的运用达到了一个顶峰,承载着更丰富的情感和意蕴。

意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和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古诗词中的一个范畴;从艺术角度而言,古典诗词中的蕴含就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所谓的意象就有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结合了形象和感情意蕴。①蝴蝶一直为中国文学长河中绵延不绝的一个唯美意象。蝴蝶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庄子提出的“梦蝶”后,蝴蝶意象便在古诗文中隐匿去了,这一隐就隐去了八百多年。直到南宋的鲍照,才重新又关注到蝴蝶意象。而蝴蝶意象出现最多的是在唐代时期,最具代表的诗人是李商隐,他在《锦瑟》一诗中直接化入庄周梦蝶的典故,和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庄子做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呼应。至此,蝴蝶的意象在中国唐代诗文中得到了延伸和升华,也就是说,蝴蝶意象在唐代的诗人和诗文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展示。而在唐代诗人对蝴蝶意象的运用中,“爱情”、“灵魂”、“自由”、“人生感叹”这些意象成为了常用的蝴蝶意象。经过发展与演变使蝴蝶意象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特色。

一、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内涵

蝴蝶意象的运用最鼎盛时期是唐朝。在我粗略考略中,大唐诗人中涉及蝴蝶或体现蝴蝶意象的有479首代表性的诗作,蝴蝶意象多彩纷呈,从蝴蝶意象所体现的内涵来看,唐诗中的蝴蝶意象有如下几类:

(一)忠贞爱情的代表

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里,人们对事物总追求着一种永恒与一份执着,也是对 ① 沈鸿.古诗词中秋愁意象解读[J].文学教育(上),2008:56.忠贞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而蝴蝶便成全了人们的这一向往。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蝶是美好的,能带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蝴蝶忠于情侣,一生只有一个伴侣,双宿双飞直至死亡,是昆虫界忠贞的代表之一。这种一生的坚持与不变是一种执着,以致这一属性暗合的文人的心理,故生发成独特的意象固化下来,代表着纯洁忠贞的爱情。李白现存的诗作中, 涉及蝴蝶的共有五首,其中李白《长干行二首其二(郎骑竹马来)》 一诗中“八月蝴蝶来, 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 坐愁红颜老。”①写遥思丈夫远行经商,妻子见到青苔、秋叶、蝴蝶而触景生情,忧思不断,颜容憔悴,渴望丈夫早日归来;这里用蝴蝶的双宿双飞的特质来映射出妻子渴望与丈夫如蝴蝶般双宿双飞的愿望,也反映出妻子为丈夫“坐等红颜老”的忠贞爱情。还要指出擅长爱情诗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他很多流传千古的名作中运用的蝴蝶意象大多与爱情有关,如:李商隐的《蜂》诗中“青陵粉蝶休离恨, 长定相逢二月中。”②用“青陵粉蝶”喻妻子王氏,嘱咐其不必离恨重重,期望在二月春暖花开之日,彼此重逢,以此诠释彼此间真挚的爱情。刘希夷的《公子行》诗中“的的珠帘白日映,娥娥玉颜红粉妆。花际徘徊双蛱蝶,池边顾步两鸳鸯。”③诗人把蝴蝶和鸳鸯引入诗中,用昆虫与水鸟的结合来比喻公子和艺伎的相爱,双方互相对爱情的盟誓,愿像蝴蝶般双宿双飞,像千年古树般永不变心,这誓言是坚贞的。自李商隐后, 蝴蝶成为爱情的专用意象的代表更为确定了。

(二)灵魂与死亡的象征

在许多作品中的人死后变化成为蝴蝶,蝴蝶之所以可以象征死亡,一个原因是蝴蝶轻盈又会飞翔,非常符合人们心目中灵魂的特点,蝴蝶是灵魂的象征,①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6.②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539.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82.③

是中国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蝴蝶意象在中国古文中最早出现于《庄子·内篇·齐物论》 中:“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 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①这里, 蝴蝶成了梦幻的象征, 充满了迷离奇幻、飘然灵动的色彩,这是庄周对生死问题的思考, 对死亡的领悟;在庄周心目中, 活着未必胜过死亡,死亡是一种对肉体和现实束缚的解脱, 显然蝴蝶是最适合表达这一意象的意思。由于庄子开创“蝴蝶梦”这一意象的典型性,使得后世诗人在作品中常常借鉴。有受庄子影响的武元衡《西亭题壁寄中书李相公》中“空馀蝴蝶梦,迢递故山归。”②这里的“蝴蝶梦”也借鉴了庄子梦蝶的虚幻梦境,正如“人事等浮游,朝暮不自由,打破世界蝴蝶梦价格休。”③比喻虚幻之事、迷离之事。张祜在《题真娘墓(在虎丘西寺内)》 里有“佛地葬罗衣,孤魂此时归。舞为蝴蝶梦,歌谢伯劳飞。翠发朝云在,青娥夜月微。伤心一花落,无复怨春辉。”④借用了庄子的经典“蝴蝶梦”表达自己对生死的感慨, 相对于庄子少了几分洒脱, 更多的是一种感伤与哀叹。白居易的《秋蝶》中“夜深白露冷,蝶已死丛中。朝生夕俱死,气类各相从。”⑤傍晚的凉风吹散了美好的景象,瑟瑟秋风,不仅“吹”落了秋花,也“吹”落了蝴蝶,这是一种伤感的画面,也是一种对生命的顿悟;“朝生夕俱死,气类各相从。不见千年鹤,多栖白丈松。”⑥世间万物各有其主,也各适其天。秋蝶有秋蝶的归处,仙鹤有仙鹤的栖居。这是对死亡的顿悟。

① 方勇,陆永品.庄子诠评[M].四川:巴蜀书社,1998:15.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316.②③ 张兵.五百种明清小说博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5.④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510.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431.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431.⑤⑥

人死后,会变成各种各样的动物或者其他的东西,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十分普通的轮回观念,特别是当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观念就越来越深入人心。之所以把蝴蝶与灵魂联系在一起,也与蝴蝶的生理特征有关;蝴蝶属于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次蜕变,每次蜕变都是一次重生和撕心裂肺的疼痛。世人感叹蝴蝶展翅翩跹的美丽,实际上是从蝴蝶破茧而出、振翼飞翔的大痛快、大超脱中找到抵御生死的信念,在痛苦生命边缘一旦进入再生的循环,便可获得重生。或许蝴蝶由蛹成蝶, 由蠕动到飞翔陨落的一生经历让古代人感到好奇并怦然心动, 由此认为翩跹的蝴蝶与人们所相信不死的灵魂转世投胎后的永恒飘摇有极相似之处, 从而形成形象互渗和物化。也可以代表着一种超脱、唯美、而脆弱的性格。这种化蝶的文化意识在古代就十分流行, 是一种轮回观念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而这种寄托表达人们所崇尚灵魂不死的“永恒”。

(三)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的精神

蝴蝶栖息于花丛、草木之间,随风飞扬,闻香而至,饿即食、累即歇,自由蹁跹,无拘无束,使人体味到回归大自然的逍遥自在。也可能是蝴蝶扇动羽翅乘风而飞的轻柔姿态与悠然神态,使人觉得对蝴蝶的悠游自在是渴慕而不可及的,人们会从这里得到某种联想,特别是当感情受到压制时,对蝴蝶无拘无束的行为更加的向往。于是诗人托蝶抒怀,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①此句写蝴蝶和蜻蜓在江头自由游走的样子,从《曲江二首》可看出诗人不想因纷繁世事而错过眼前美景,让自己在美景中忘却现实烦恼,自由自在。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留连戏 ①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25.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①此诗在描绘的一幅春色满园的美景,彩蝶绕着花瓣流连忘返,它们随性的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花旁的小路上,还有清脆啼鸣的黄莺,“自在”是黄莺的状态,也是是诗人的内心的真实写照,无论是景色还是诗人都给人一种怡然自得、自由闲适的情境。钱起的《衡门春夜》写道:“不厌晴林下,微风度葛巾。宁唯北窗月,自谓上皇人。丛筱轻新暑,孤花占晚春。寄言庄叟蝶,与尔得天真”②其中诗人与清风、明月一样,无忧无虑得就如庄周梦中之蝶,率性天真,无拘无束,表达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还有钱起的《题崔逸人山亭》有“药径深红藓,山窗满翠微。羡君花下洒,蝴蝶梦中飞。”③一条幽径上长满了红藓,映衬着窗外的满眼的翠绿,人生美事也不过美景配美酒,不一会便化成了蝴蝶梦中飞舞,这般惬意也只有真正体悟到庄子梦中蝶的乐趣。冯延巳的《阮郎归》“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④暮春时节已近,青梅已结子,子长得颗颗小豆,柳条细长得像画上眉,日长气暖,蝴蝶不知从何而至,在花间飞舞,好一幅闹春图画,此诗写仲春景色,人物踏青的慵困心情,这何尝不是一种雍容蕴籍而自由自在的姿态。

蝴蝶的生存空间是美好的、自在的、赏心悦目的, 蝴蝶给人的感觉是灵动的、纯洁的, 斑斓多情而又自由感性, 呈示的是一种美好的生存状态。这些诗作描绘的画面色彩艳丽, 动静结合, 或是观蝶成趣, 或是蜂蝶成群、结伴飞行, 或是蝶恋花、花引蝶, 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的美好的景象, 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自由自在的氛围、美好的生存形态以及诗人对自由的美好理想的无限向往。

①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27.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37.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39.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898.②③④

(四)生命短暂的伤感与人生的苦闷的哀叹

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上发现人们的常常在最为低谷、失意、痛苦时寻找发泄口而创作出旷世之作。所以人生的苦闷、迷茫、失落、感伤自古以来就是失意文人咏叹的主题。在唐代古诗里,“蝴蝶”往往用于失意、感伤等情绪的代表,正如蝴蝶生命的短暂与脆弱而引起人们的怜惜和哀叹,从另一层面传达出诗人独特的情思。如杜甫的《小寒食舟中作》的“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①诗中布幔闲卷,舟中寂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这里的蝴蝶的运用突出了诗人年迈孤独的失落之感,就因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引发出困居舟中的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之情。李商隐的《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一诗中“战功高后数文章,怜我秋斋梦蝴蝶。”②此以庄周自喻,写怀才不遇的失意与感伤;和他的《属疾》中“秋蝶无端丽,寒花更不香”悲叹蝴蝶绚丽人生的短暂,香消蝶殒,“舞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卧遥帷”③又增添了几分悲怜之情,借蝶惜花来影射出自己知音难觅,无人赏识、爱怜的苦闷哀叹。王驾的《雨晴》诗中“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④写骤雨方晴后,诗人来到春花残落的小园里,看着蜂蝶纷纷离去而引发惜春的迷惘与惆怅和时光已逝的伤感。李贺《恼公》中“肠攒非束竹,弦急是张弓。晚树迷新蝶,惨蜺忆断虹。”⑤写出了傍晚树影与归来的蝴蝶之间依依不舍的情状,花期短暂,蝶命微簿,以致发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悲伤与哀叹。崔涂的《春夕》诗里有“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①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33.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541.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539.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690.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391.②③④⑤

①诗人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后,自己依旧孤眠异乡,这只不过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乘风翩飞,超脱于世,但梦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家园依旧远在万里之外,这种空虚、失望、惆怅又笼罩心头,思乡之情愈浓!蝴蝶因生理的特征迎合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与人生苦闷的情感需求,使得唐诗中“这一”蝴蝶意象常为出现。

综上述,唐诗中的蝴蝶意象具有对忠贞爱情的追求,对真挚情感的永恒向往;对灵魂与死亡轮回的态度;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对生命短暂的伤感与人生的苦闷等。这些意象内涵在唐人的审美趣向中随着前代文人的渲染与时间的堆积而渐渐固化下来,形成对这一意象的集体文化认识。

二、唐人蝴蝶意象的审美趣向成因

(一)前代文人对唐代诗人的蝴蝶意象的濡染

“意象”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与秦国两汉时期,也是最早由王充在哲学范畴内讨论;将“意象”这一概念引入文艺美学中的是魏晋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 一书中提道:“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远斤;此盖驭问之首术,谋篇之大端。”②这肯定了意象这一概念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这也为后来的意象艺术创作上开拓了新领域与思考方式。

而在中华文化典籍中很早就有了对“蝴蝶”这一意象的涉及如:《列子》、《庄子》、《古今注》、《报朴子》、《搜神记》、《列异传》、《荆楚岁时记》、《南方草木状》等。在中国诗文里,蝴蝶这个意象,不得不提的是庄周“蝴蝶梦”开启了中国蝶文化之先河。其典故经常被唐诗人用于各种梦境之中,并得以延 ①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679.② 缪俊杰.文心雕龙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38.伸,借以传达独特而深邃的情思。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唐诗中对“蝴蝶”意象的诠释与运用离不开对前代文人创作的典籍诗文的继承、加工、再创造。南北朝文人作品中亦不乏蝴蝶的倩影,如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载有“韩凭化蝶”双飞的典故,此外,北魏温子昇有《咏花蝶》诗,南朝梁裴子野有《咏雪诗》诗,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有《咏蝶诗》诗,南朝梁王僧孺有《春闺怨》诗,南朝梁刘勰有《文心雕龙·指瑕》诗等。从庄子和魏晋、南北朝文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前代文人对唐代诗人的濡染。不同时代文人心理上的认同感,某种程度上又固化了美的化身———蝴蝶在唐诗人心目中的地位。最后也有唐代对六朝诗歌的崇尚与肯定,萧统在《文选》中提出“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这一观点也加深了唐代诗人对蝴蝶的喜爱。

(二)传统审美文化心理对唐人的影响

“蝴蝶梦”是中国人的一种梦境,一种与现实对立的梦境,他们只想把希望寄托在另一个世界,一种梦里的世界,一种幻想中的世界,也可以说是死后超脱的世界,让生活中的痛苦和烦恼在另一个世界里寻求补偿。而这种意识便是中国诗人习惯的一种表达方式。孔子有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用心去感受经营自己的内在世界,用曲折的表达方式抒发失落和愤懑之情,寻找心里上的补偿,中国人在现实世界中遭到打击后,通常采用的一种做法。正是这样的传统思想造就了蝴蝶这一意象的形成。

自古中国传统审美方式:成双成对的适配,浑身上下每处都是均匀对称,轻盈又会飞翔,以及蝴蝶选择与之相伴的物象是众多植物中最美丽的花,也因蝶沾附着花的馨香与美丽的高洁,与花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引发了唐代诗人们相应的心理联想与情绪波动,加上在繁盛的唐朝人们喜欢富贵潇

洒的风度,因为外交的扩展使得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尚行。使得蝴蝶的生活环境与生理特征符合了唐代诗人的审美情趣。故而,优美淡雅的蝴蝶无形之中自然成为了唐代诗人宠爱的对象,在唐诗中大放异彩,得到了世人一致认同。蝴蝶寄托了人们难以割舍的情怀,与华夏民族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结语

“中国的诗歌意象传统正极力表达出这样的一种生存的意愿,使得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水一山都具有着文化的意义而浓缩为一个个历史的符号。”蝴蝶意象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赏蝶、恋蝶情怀是中国文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而非个别文人的偏好。蝴蝶文化是中国文人渲染和传统文化积淀的结晶,这在唐诗中得到了普遍的反映。唐诗人对蝴蝶意象内蕴的多角度、多层次开掘,进一步丰富了蝴蝶意象的审美内涵加强了蝴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唐诗中的蝴蝶意象对宋元以及明清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人们思想认识的方方面面,例如现代歌曲吸取和继承了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借助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是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可看出蝴蝶意象积淀成为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集体无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启兴.校编全唐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2] 吴晶.论蝴蝶意象在李商隐诗中的多重涵义[J].文学评论,2007(5).[3] 张新.新诗中的蝴蝶意象[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4] 池洁.唐人应试诗题与唐代诗歌审美取向[J].广西社会科学,2003(5).[5] 梁一儒,宫承波.民族审美心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6] 王曼霏.怜我秋斋梦蝴蝶——简析李商隐诗歌的蝴蝶意象[J].科技信息,2007(10).[7] 王佳宝.蝴蝶意象与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J].云南电大学报,2009(2).[8] 张嘉佳, 孔繁萍.探析我国古代诗文里的蝴蝶意象与其中的中国传统思想[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4).[9]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方勇,陆永品.庄子诠评[M].四川:巴蜀书社,1998. [11]刘文英.庄子蝴蝶梦的新解读[J].文史哲,2003(5).[12]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3]蒋向艳.蝴蝶在中国古典文学里的两个文化涵义[J].现代中文学刊,2001,(2).[14]辛然.唐诗中的美丽与哀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五篇:陶渊明与鸟

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潇散发露的时代。魏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著名的兰亭之游、金谷宴游风流千古;特别是山水、田园诗派均滥觞于此期。陶渊明更是造化所钟的“天生尤物”、是六朝时代的宁馨儿,他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实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自然与自由相关,渊明及魏晋士人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表征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及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这种渴望在两汉经学统治相对松弛之后,变得尤为突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渊明的自然追求与鸟大有关联。与玄风盛行相表里的,是魏晋诗文中,鸟意象出现得比率明显增加。这决不是偶然的现象,应该说是有其深刻时代内涵的。

鸟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物,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周易》之《中孚》、《明夷》、《渐》、《小过》等卦中均有鸟的影子,这里的鸟大体上象喻着坚贞自守、远遁自晦的高蹈情怀。《诗经》中的鸟意象更是不胜枚举。“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象征自由、和谐;“交交黄鸟,止于棘”,则暗示了不得其所的意味。此外,《庄子》“逍遥游”中高飞远举的大鹏,则是远大理想的象征。先民视野中的鸟开启了后代诗文中鸟的“原型意象”,归纳起来,大概为两类:一是追求宏大的境界,是经过拼搏后的自由;一是选择退守,是疏离主流群体的个体自由。两种鸟的原型意象,陶诗中兼而有之,可以看作是其人生转换的前后标志。渊明思想之转变实可以以鸟意象一以贯之。

一、渊明前期功业追求与鸟意象

六朝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世族与门第。任何个人都无法超越社会时代带给他的局限,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门第观念影响。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功勋仅亚于王导,史家把陶与王相提并论,比做周朝夹辅王室分陕而治的周公和召公,说:“陶士行(侃)据三州之旅,郢外以安;王茂弘(导)为分陕之计,江东可立。”[1]又说陶侃“望隆分陕,理则宜然。”[2]渊明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仕官已历三世。如按照三世为官便成世族的传统,确实也不能目渊明为寒门了。考诸渊明诗文,可见其对家族历史的自豪感。《命子》诗中,诗人首先缅怀了祖先的光辉历史:“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又对曾祖陶侃的功业与人格高度赞美:“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踌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再如《赠长沙公》诗中,称自己的家族为“令族”,并将长沙公引为自豪,称其为“实宗之光”。诗曰:“于穆令族,允构斯堂。谐气冬暄,映怀圭璋。爰采春华,载警秋霜。我曰钦哉,实宗之光。”受大环境影响,陶渊明形成了一定的门第观念,这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股时代潮流。寒门士人念念不忘的,是有朝一日能跻身于世族高门的行列,而世族之胄也千方百计地善保家门、发扬宗族之光。因此,对于渊明的门第观念,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门第观念也与用世之心紧密相联。受儒家传统观念影响,建功立业、光耀门庭是士人的追求目标,在六朝时代,这两者更强烈地联系在一起。陶渊明带着一定的门第观念步入社会,沾溉着门第之泽,享受着由门第与家族带来的荣誉与利益。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的,享受权利的同时要为此付出代价。这种责任感主要不是出于外在的压力或官方意志,它实际上近乎内心的的律令。振兴家族、光耀门庭,并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六朝世族人士大多将个体功业的建立与家族命运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体与家族休戚与共,共损共荣。清代方东树说过这样的话:“昔人云:读杜诗,当作一部小经书读。余谓陶诗亦然。但何必云小也。”[3]可见,他是把陶诗当作儒家经典来推崇的。这种看法在历代并不罕见,如宋代的真德秀就曾说过:“以余观之,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故形之于诗,有不可掩。《荣木》之忧,逝川之叹也;《贫士》之咏,箪瓢之乐也„„”[4]此说绝不是空穴来风、无根之谈,它们从一个侧面道出了渊明早年确实受过儒家思想影响并且形诸诗文。研读陶诗,会发现渊明早期的篇什中,多处流露出儒家的功业思想及用世之志。《停云》诗写道:“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以及功业难成的感慨。《时运》诗化用儒家所乐道的“曾点气象”,表达了渊明早年对儒家精神境界的欣羡之意。《荣木》一诗更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该诗第四章写到:“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见出,渊明内心郁勃着昂扬的进取之心、功业之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这句话活脱了渊明另一面孔,它与后人心目中那位吟唱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形象,相距实在太远。我们以往对陶渊明的印象只是其中年思想成熟以后的形象,是渊明丰富人格之一角。以“一斑”而概其“全豹”有时会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病。渊明早期功业之心,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使然。对于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谁能天生就超越历史的局限而对功业荣名不屑一顾、视如粪土呢?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渊明前期诗中言及功业之志间或用“鸟”意象来传达。鸟的高飞远举象征着人的功业追求,鲲鹏展翅九万里,境界何其高远!渊明早期诗中之鸟多用来表现其用世之心,功业追求。《杂诗》其五云:“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看作是此期内心世界的写照。《停云》诗最后一章写“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未始没有期盼知音赏识的意味。渊明怀着眷眷用世之志走入社会,我们仿佛看到了他急切的脚步,感受到了他躁动的心跳。然而,诚如范文澜先生所言,这是一个“杀夺而滥赏”的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心情上表现紧张与颓废„„”[5]因此,兴冲冲步入仕途的渊明不免碰壁,产生了矛盾与麻烦,在矛盾无法协调时,渊明开始了痛苦的转换。渊明在断断续续做了十三年官以后,终于辞官归田了,关于辞官的原因,他的藉口是“程氏妹丧于武昌”,后人则以为是耻于束带见督邮,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千古以来流为佳话。实际上其辞官深层原因是其质性与官场不和。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明确指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其《与子俨等疏》大意也是如此:“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感士不遇赋》中渊明更从社会政治现实角度揭示了辞官之由:“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封建社会特别是有晋一代,政治混乱,官场腐败,“政失准的,士无特操”。在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的社会里,士子们缺少一种精神的依傍,也缺少生命的保障,还何谈实现政治理想!渊明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感到了政治之不可为,认识了仁政理想之虚幻性,从而产生了摆脱现有生存方式寻找新生活的想法。

二、鸟与渊明的诗意回归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杂诗》其五)渊明一生的寻觅与求索,如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止泊——寻找精神的故乡与归宿。

那么渊明何以独对鸟如此情衷,为何不厌其烦地多次以鸟自况,特别是日夕归鸟在其笔下频繁出现呢?此中有深刻的哲学、文化底蕴,逯钦立先生已然有所阐发:“窃谓鱼鸟之生,为最富自然情趣者,而鸟为尤显。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推极言之,鸟与我同。鸟归以前,东啄西饮,役于物之时也,遂其性故称情。微劳无惜生之苦,称情则自然而得其生。故鸟之自然无为而最足表明其天趣者,殆俱在日夕之时。既物我相同,人之能挹取自然之奇趣者,亦惟此时。则山气之所以日夕始佳,晚来相鸣之归鸟始乐,因为人类直觉之作用使然,要亦知此直觉之所以有些作用,即合乎自然之哲理也。”[9]鸟是自然的化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宇宙自然相俯仰,此最为人类欣羡。因此它最易成为多情敏感的诗人笔下的宁馨儿。逯钦立先生所言极是,鸟为最富自然情趣者,与人生具有质的相似性。

鸟之与渊明的生死观、义利观还有莫大之联系,不可不辨。鸟日出飞林,远近觅食,象征着人生在世奔波求活,自有酸甜苦辣;鸟日落而息,象征人之止息或死亡,回归本原,无怨无悔。渊明向来“视死如归”,《归去来兮辞》、《杂诗》、《挽歌诗》中都表现了此意。“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这是多么达观的人生态度!另外,鸟日出而作,相约寻食,自食其力;然鸟之于利果腹便足,如“鼹鼠饮河,期在满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决不纵欲逐利,此点与渊明之义利观如出一理。对于物质利益,渊明向来是持灵活态度。他不讳言利,且躬耕田园以求利。但是,他所需求的不过是正当衣食之需,这又与鸟性相通。可见,渊明与鸟确实有着极大的缘分。

只有渊明之“翼翼归鸟”最具深度及人格力量,只有陶渊明的探寻成功了,他的成功体现在文学、玄学和人生。就玄学而言,他的思考解决了困绕魏晋士人数百年的精神困惑,结束了一个时代;就人生而言,他将玄学诗意化、人生化,是艺术化人生的大师,开创了知识分子新的人生理想、生存模式。渊明是魏晋玄学的终结者,代表了魏晋玄学的最高成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陈寅恪先生称渊明“革新旧义,孤明先发”,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罗宗强先生在《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中,也以渊明为魏晋玄学的终结。从“竹林七贤”到“金谷俊游”再到“兰亭玄思”,都停滞在寻觅自然途中的某个点上,只有渊明走完了全程。基于此,李建中《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一书,将建安文学以来的人格生成模式依次概托为:“邺下——竹林——金谷——兰亭——南山”,与之相表里的分别为“孕育——徘徊——焦虑——消释——重铸”之心理流变,同样视渊明为魏晋人格之终结。他更以优美笔触描绘了渊明达到的境界:“南山的主人,不需要像邺下或金谷文人那样依附于权贵,也无须像竹林或兰亭文人那样耽溺于某种玄思。他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他身后是自然温馨而神秘的拥抱。”[10]“翼翼归鸟”,在今天仍是自由和谐人生的象征,对当代人或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人生启示。陶渊明的人生转换及生存方式,从形式上,不一定值得效仿,而从其精神实质上看,它的潜在价值无疑是巨大的。

注释:

[1]《晋书·元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页158。[2]《晋书·陶侃传》,出处同上,页1768。

[3]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4]宋·真德秀《跋黄瀛甫拟陶诗》,《真文忠公文集》卷三十六,《四部丛刊》本。[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页283。[6]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页150——151。[7]同上,页151。

[8]朱光潜《诗论·陶渊明》三联书店1998年版,页293。[9]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页236。[10]李建中《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页133。

下载简析陶渊明诗文中的鸟意象讲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析陶渊明诗文中的鸟意象讲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析苏轼诗文中的“月意象”(共五则范文)

    试析苏轼诗文中的“月意象” 摘要:分析苏轼诗歌和文章中出现的“月意象”,其写月的目的可分三种:一是渲染氛围;二是托月思亲;三是借月抒怀。其作用有二:一是营造意境;二是传达感情......

    中国古典诗文中的“水”意象探析

    中国古典诗文中的“水”意象探析 中国古典诗文中沉淀了许多集结着我们先人原始经验的意象物,如为人们所熟知的“水”、“月”、“花”、“杨柳”、“鹧鸪”、“杜鹃”等等,本......

    文言文古诗文中意象

    意 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化抽象为形象,变无情为有情。意象的构思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鉴赏古典诗词的重点。......

    古文中“栏杆意象”

    古文中“栏杆意象” 仅仅理解到伤感这一步还不足以解释清楚唐诗宋词里“栏杆意象”,更深一层的意味是中国古人性压抑的表象。那时候的男人女人在性方面都得不到满足,所以无法......

    【毕业论文】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菊的意象

    【标题】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菊的意象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意象??鸟??酒??菊 【专业】小学教育 【正文】 【作者】秦平【指导老师】李荣、李金荣 陶渊明(3......

    送别诗意象

    别离诗鉴赏之意象 思远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近年来的考察也越来越灵活,同学们在做这类题时也会力不从心,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我们就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去鉴赏古代......

    送别诗常用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 :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杨柳、柳絮、杨花,秋 、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 二、“意象”与送别......

    孙犁诗文中的草木虫鸟

    孙犁诗文中的草木虫鸟 作者所写的那般景象自己,就是一幅出色的油画。文章接着还写了作者彼时彼地的步履,大概碰到的,和为房主家酿成的疑忌。有了此前各种展陈叙写,到文章邻近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