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鸟的意象

时间:2019-05-14 17:4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经鸟的意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经鸟的意象》。

第一篇:诗经鸟的意象

论《诗经》中的飞鸟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信息来源:诗经文化网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3日18:12 文章编辑:晓华

耿嫦娥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诗篇往往用物、特别是动物形象来表达感情。可以说,不懂名物及其相关制度,就读不懂《诗经》。正如纳兰性德在给《毛诗名物解》写的序中所说:“六经名物之多,无逾于《诗》者,自天文地理,宫室器用,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靡一不具,学者非多识博闻,则无以通诗人之旨意,而得其比兴之所在。”这些名物都与比兴有着内在的联系。

例如,在《诗经》中表现男女恋情和婚嫁场面的诗占了相当高的比例。先民们在写到这方面的内容时,往往不直接言情,而是委婉道出,这就要得力于“兴”的运用。钟敬文曾将“兴”分为两种:一种是只借物以起兴,和后面的诗意不相关的,这可以叫做“纯兴诗”;另一种是借物以起兴,隐约中皆略暗示点后面的诗意的,这可以叫做“兴而带有比意的诗”。纵览《诗经》,可以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情诗与鸟有关。如《周南•关雎》中的“雎鸠”、《召南•鹊巢》中的“鸠”、《邶风•燕燕》中的“燕子”、《邶风•雄雉》中的“雄雉”、《鄘风•鹑之奔奔》中的“鹑”、《曹风•候人》中的“鹈”、《曹风•鸤鸠》中的“鸤鸠”、《幽风•鸱鸮》中的“鸱鸮”、《生民之什•凫鷖》中的“凫鷖”、《臣工之什•振鹭》中的“白鹭”、《商颂•玄鸟》的“玄鸟”等等。诗人们或以鸟起兴,或以鸟为喻。在这里鸟成为一种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与情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借“飞鸟”的意象来写青年男女相悦相爱的相恋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留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冒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表现的是男子对姑娘的一见钟情。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八字,这是诗人借眼前的景物作为诗的发端,而关雎的和鸣又可用来比喻男女求偶,和下面的诗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意义上有着联系,所以是“兴而比”,表达男子强烈的思慕之情。“雎鸠”本是鱼鹰类水鸟,释名鹗、鱼鹰、沸波、下窟乌。相传此种鸟有定偶,故常用以喻男女之恋。《毛传》首章云:“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关睢之有别焉。又言:后妃有关睢之德,是幽闲贞静之善女,宣为君子之好匹皆以淑女指后妃。”总之,雎鸠是贞鸟,是爱情专一的象征。所以后面有“寤寐求之”“辗转反侧”“钟鼓乐之”等句子来表现男子的执着追求。

再如《邶风•匏有苦叶》写的是秋天已到,女子在济水边等待未婚夫来迎娶的急切心情。但是爱人却迟迟没有迎娶新娘。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有猕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儒轨,雉鸣求其牡。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鷕”,雌雉声也。写母野鸡咕咕地叫着,勾起了她对未婚夫的思念。朱熹《集传》说:“飞曰雌雄,走曰牝牡。”这句是说野鸡啼叫寻求它的配偶,以此来比男女相互慕求。诗中主人公是个已订婚或与所爱之人私定终身的女子。只是迟迟未见迎娶,心中不安。眼见秋水涨溢,雉求伴,雁南飞,所有这些活泼生动的景象都只能加深她对爱人的思念。她天天站在济水渡口盼望和等待着那人涉水,在河里结冰前来迎娶她。这首诗巧妙地利用了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情,结构布局舒缓有致,于无心处见匠心。

二、用“飞鸟”意象来体现夫思妇、妇思夫的思妇诗

在一个个远离家园的丈夫身后,是一个个妇人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苦。古代的诗人描绘了思妇们复杂而痛苦的情结,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不少的思妇诗。这类诗人借“飞鸟”来表现妻子对于在外丈夫的思念,担心服役于外的丈夫安全,不知道何时归?也有写丈夫对于即将远去妻子的不舍,以此来表达夫妻不能团聚的离别之苦、相思之苦。

《邶风•雄雉》表现的是妇人思念征战在外的君子。

雄雉于飞,泄泄其与。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藏。朱熹作如是解:“兴也。”“其君子从役于外,故言雄飞,舒缓自得如此,而我之所思者,乃从役于外,而自遣阻隔。”对“上下其音”他解释道:“言其飞鸣自得也。”[4]意即首章写妇人看到雄雉鼓翼而飞,由此联想到远役的丈夫,心中思念,不胜孤独。二章继写妇人听到雄雉鸣叫,自得其乐,大有人不如鸟之感,思夫之情更盛。妻子由此而成思,由思成忧,由忧成怨,愤怒指责那些使得夫妻离散的“君子“们,骂他们不讲德行,不行善政,造成了人世的苦难。这切中要害的一击,使诗的意义远远超出一般思妇诗的范畴。

再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嫁时依依惜别的诗。写丈夫思念妻子。

燕燕于飞,差池其宇。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勖塞渊。终温且惠,淑甚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蒋立甫先生在《诗经选注》中认为“这是卫君送妹妹出嫁的诗”。[5]“庄姜无子,以陈女戴妫之子完为己子,庄公卒,完即位,嬖人之子州吁弑之。故戴妫大归于陈,而庄姜送之,故作此诗。”“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和“燕燕于飞,上下其音”都是在以双燕其飞、长相追随的形象来反兴这种送嫁时的离别之情。对最后一章朱熹释为:“戴妫之贤如此,又以先君之恩勉我,使我常常念之而不失其字也。杨氏曰,州吁之暴,桓公之死,戴妫之去,皆夫人失位,不见答于先君所致也。而戴妫犹以先君之恩勉其夫人,真可谓温且惠矣。”[7]“燕”本是一种候鸟,有离居之意,然燕燕相随,彼此顾视,不相分飞,就为双飞燕,这是在用燕的双飞反兴人的别离。

三、借“飞鸟”意象写女方被男方遗弃后哀怨之情的弃妇诗

《诗经》中的弃妇诗作为中国弃妇诗的源头,为这类诗歌建立了一个很高的起点。弃妇诗是指以见弃女子之经验感受为主题的诗。通常是站在弃妇的立场,诉说在恋爱或婚姻关系中被情郎或夫君遗弃之处境和心情,或哀悼自己遭遇不幸或埋怨男方负情背信,或期盼对方回心转意。这类诗常借“飞鸟”来表现男子的无情无义。

例如《秦风•晨风》一诗。写丈夫久不回家,杳无音信。因而怨而叹之,体现了女子对丈夫爱怨交织的感情。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鴥是鹞类猛禽名,亦称晨风(sparrowhan)。似鷄,青黄色,食鸠、鸽、燕、雀。《毛诗序》说:“《晨风》,刺康公也,志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焉。”意为君王想招纳有才能的人,贤人前往其速度之快如“晨风”飞入北林,没有看见君子心里就在想着,感到很安慰。西汉学者焦延寿在《焦氏易林》中说:“晨风文翰,随时就温,雄雌相和,不忧危殆。”焦氏认为“晨风”两句起兴的意义是:羽毛美丽的晨风鸟,随着时温的变化而随时迁徙,只要雌鸟与雄鸟和谐相处,就不会有危机感的忧虑。结合下面“未见君子”四句,显然是弃妇自感形单影只的叹辞,借用“晨风”二句起兴抒发人不如鸟的哀叹。

再如《召南•鹊巢》表现的是夫君将要用盛大的场面迎娶新妾,妇人感到失宠却无力挽回的无奈。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朱熹《集传》说:“鹊、鸠,皆鸟名,鹊善为巢,其巢最为完固。鸠性拙不能为巢,或有居鹊之巢者。”这二句是兴而比,即以鸠居鹊巢比喻女居男室。本是一首周代贵族女子出嫁的诗,也是用鸟起兴写婚嫁的一首迎亲曲。本篇诗就是写新婚妾氏占有了原配的地位,曾经的同甘共苦、相恩相爱已不再。随着丈夫地位的提高,如今人老珠黄的结发妻子就要被丈夫抛弃。

《诗经》中共有诗305篇,表现男女恋情和婚嫁场面的诗占了相当大的数量。在这大量的婚恋诗中以“飞鸟”起兴当然不只这三种意蕴,还有其他如用“鹤鸣”来表现招隐求贤(《小雅•鸿雁之什•鹤鸣》);用“鸡鸣”来表现夫妻和谐的家庭生活(《齐风•鸡鸣》);用“黄鸟”来表现流落异邦、备受歧视的人思念家乡等等。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在《诗经》以前就已有了这种对飞鸟赋予的意义。例如在《周易》的卜辞中就试图从鸟的声音、落处、鸟巢被焚等等联系到人的种种祸福。可以说,《诗经》中的飞鸟比兴继承了这一传统,同时又丰富发展了它。人们借物抒情,“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因心而得。”以平凡的事物表达人们心中最质朴的感情,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由于孔子推崇《诗经》,因此古人不仅解读、背诵它,还模仿它进行创作。“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对于《诗经》也是适用的。这种以飞鸟来比兴的手法也被后代诗人所广泛运用,借飞鸟来传达作者的情意。参考文献: [1]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9.[2]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蒋立甫.诗经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4]尚秉和.焦氏易林注[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5]孔颖达.札记•昏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6]孔颍达.毛诗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2.[7]阮元校.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8]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朱良志,汪鹏生.中国国粹精华系列——诗经[M].厦门: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10]吴淑苓.中国古典文化精华——诗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11]郑杰文,傅永军.经学十二史概说[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尚永亮,王兆鹏.诗骚分类选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王中实.诗经分类诠释[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本文来源: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网

【打印该页】【关闭窗口】

【摘要】 《诗经》中的很多篇章都涉及到了与先民生产生活及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各类物象,这些用以起兴歌咏的兴象,承载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隐藏在物象名称后面的原始观念维系着《诗经》兴象和“所咏之词”。正是残存于《诗经》时代人民头脑中的那些复杂而神秘的意念,为诗歌兴象建构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使“禽鸟草木人物名数万象”尽入比兴,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视野。本文对《诗经》中的动物兴象做出归类探讨,以鸟兽虫鱼四大兴象群为切入点挖掘这些兴象在特定的叙事场景下、特定的抒情环境中表达的象征性意义。通过探寻这些兴象背后所隐藏的相对应的主题,洞悉出动物兴象背后更广阔更深层的文化背景,如鸟类兴象在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家国意识和婚爱象征,兽类兴象的图腾崇拜意识和禽兽比德观念,虫类兴象所彰显出的生命观比照以及鱼类兴象的繁衍之象与丰年之征的寓意。把动物作为一种诗情的载体来研究,我们发现《诗经》中的动物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含义,在每一次“触物以起兴”的时刻,咏唱着更深刻的价值内涵,体现出日渐成熟的文学和文化表达。更多还原 【摘要】 “兴”作为《诗经》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 ,历来争议颇多 ,其关键在于对兴象本身的理解不够透彻明了。从鸟类兴象与宗族故国、鱼类兴象与生殖崇拜、草木兴象与爱情婚姻等三组固定套语中 ,可以看出某种兴象与“所咏之词”具有特定的内在联系 ,也与当时的民俗风情密切相关。更多还原

【摘要】 《诗经》意象群中鸟意象运用广泛鲜明,且意蕴深厚。鸟意象运用源起于原始宗教观,图腾崇拜与原始巫术决定鸟意象与始祖怀念间潜在关联。鸟类对生产劳作的帮助与功用丰富《诗经》鸟意象内涵,使其在田园生活诗篇中成为物候象征。另外,其与人类情感互通处引发触景生情之联

想,成为鸟类比兴审美艺术方式产生前提。更多还原

鸟类兴象的起源与鸟图腾崇拜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以鸟类为“他物”起兴的诗在我国先秦时代的诗歌中尚存很多。本文不是研究这类兴在诗中的一般的审美意义和作用,而是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它的起源以及与此有关的问题;从“他物”自身来看,也就是考察这具有审美意义的“他物”的前身的历史性质。首先来看一看以鸟类起兴的诗的一般情况:“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小雅·小宛》第一章)朱熹《集传》云:“二人,父母也……彼宛然之小鸟,亦翰飞而至于天矣,则我心之忧伤,岂能不念昔之先人哉?是以明发不寐,而有怀乎父母也。” 再看另一首:“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谷。言旋言归,复 更多还原

第二篇:诗经动物意象欣赏

诗经动物意象欣赏

冶工1103班 贺超 11495200321 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动物意象。动物意象在中国诗歌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动物意象的内涵不断地被深化,它所承载的文化意蕴更加深厚。《诗经》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的结晶,从对《诗经》中动物意象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诗歌创作之初的一种本真、朴素的状态,对于动物意象内涵和成因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与情感。

关键词:动物意象

《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动物意象,这些动物所包含的意蕴已经远远超过这些动物本身,对研究《诗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下面所提到的都是我们现在还比较常见的动物。动物意象在《诗经》中占有不小的比重,总的归纳起来,它们在《诗经》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生活中的平常事物出现

动物在一些诗篇中是作为工具而出现的,例如马通常都是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出现在诗句当中,如《鄘风·载驰》中的“驱马悠悠,言至于漕”还不乏美感;《秦风·车邻》“有车邻邻,有马白颠”中“白颠”两个简单的字就将马的特征描绘出来,可谓简洁精妙。还有牛羊等作为农家饲养的牲畜及祭祀中经常用到的牺牲,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不免被提到很多次。如《周颂·清庙之什·我将》中:“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

借代的手法在描述动物时也时常被用到,也就是用动物来指代某种现象。例如鸡鸣在《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及《郑风·女日鸡鸣》“女曰鸡鸣”中被当作是太阳升起、开始新一天生活的标志,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一种习俗,连有些手机的闹铃都是公鸡打鸣的声音。

二、利用令人厌恶的动物讽刺统治者

在《诗经》中共有六篇文章提到鼠,其中有一篇是《鄘风·相鼠》,把统治者讽刺为“人见人骂”的老鼠,被责骂成“无仪、无礼、无耻”,最后甚至落到被咒骂成“胡不遄死”的这样的悲惨结局。当我们翻开卫国的史册,在位者卑鄙龌龊的勾当确实很多,如州吁弒兄桓公自立为君;宣公强娶太子伋未婚妻为妇;惠公与兄黔牟为争位而斗;昭伯与后母宣姜乱伦„„都说禽兽尚且恋群,而他们却是骨肉相残,本篇的诗人无疑是有感于这种现象而发。

另一篇是《魏风·硕鼠》,“黍”“麦”“苗”都是重要的农作物,却不幸被“硕鼠”所食,诗人把剥削者比为“硕鼠”。农夫年年岁岁辛苦地奉养,却得不到丝毫的回报。尽管寻觅的那片安居的“乐土”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人民依旧不放弃对于幸福生活的迫寻,与黑暗统治继续进行抗争。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溢于言表,反映了农夫对于沉重的剥削的怨恨和控诉。

三、蕴含了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望

《周颂·潜》中有这样一句话:“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鳢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漆水、沮水景色秀美,渔业资源丰富。鳣鱼鲔鱼不计其数,鲦鲿鰋鲤也群出其间。捕来众鱼恭敬奉祀,祈望祖先赐福绵延。由此可见,鱼自古就有着吉祥如意的意蕴,六种不同类型的鱼用来祭祀,表达了对未来幸福的强烈期望。

《小雅·鸳鸯》中写到:“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这里鸳鸯也作为一个白头偕老、恩爱一生的意象出现在当时及其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成为对于恋人夫妻美好未来的希望和祝愿。

《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传说中,商之元祖母简狄在家附近一温泉中误吞燕卵而生商祖契,正是美丽的玄鸟给人们带来了吉祥和幸福。这首诗追述了殷商民族的始祖和开国君主成汤的功绩,热烈赞颂了殷商高宗武丁复兴殷商的功绩及其后国泰民安、四方来朝的治世景象,表现出热烈庄重的祭祀氛围和肃穆虔诚的祈福。

四、用于起兴

“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

例如《小雅·鹿鸣》的开头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萍”,与紧随的嘉宾笙瑟的场面截然不同。但是《小雅·鱼藻》中却把起兴的内容与其后的场景写得水乳交融:“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三个意象情态的相同之处令人回味无穷。“水藻丛中鱼藏身,不见尾巴见大头。周王住在镐京城,逍遥快乐饮美酒。水藻丛中鱼儿藏,长长尾巴左右摇。镐京城中住周王,喝喝美酒乐陶陶。鱼儿藏在水藻中,贴着蒲草岸边游。周王在镐住王宫,居处安逸好享受”。

孔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动物意象的作用并不是那么单一的,而是有多方面的深刻用意。《诗经》中的动物意象为后世了解古代的社会做出了不少贡献,同时也有助于情感的抒发,尤其在抒发作者含蓄情感上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让诗句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增添了情趣、意境之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诗经》 王秀梅 译注

第三篇:鸟的意象(共)

喜鹊:高兴、吉祥之义。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盂浩然:《春晓》)5.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9.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鸳鸯:寓意夫妻和睦亲密。

青鸟:象征着幸福佳音的使者。“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大鹏:则是志向高远前途光明的代表。凤凰和孔雀:则常常象征着幸福和祥瑞。

杜鹃,又名子规、布谷、杜宇、望帝:失意、凄凉、哀伤的象征,乡愁乡思、孤独、思乡。“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乌鸦:衰败荒凉、孤独、思乡。“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哀鸿(雁):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燕: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刘禹锡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宴殊

黄鹂,也称黄莺、黄鸟,其别名还有仓庚、黄袍、鹂鹠、离黄等数十种。象征声音甜美娇啼与心灵手巧。“千里莺啼绿映红”。

画眉鸟:有能言能语的意思,多比喻女性能说会道。大雁:多指思乡之情 鸿雁:多指志向高远

1.乌鸦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乌鸦——愁2.莺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莺——喜

3.诗歌中鸟的意象诠释

乌鸦:伤感、悲愁

燕子:美好、惜春、时事变迁

喜鹊:喜庆、愉悦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鸳鸯:永恒的爱情、白头偕老 鹤:情义、清高、隐逸、神仙、长寿

杜鹃(子规):悲惨、凄恻、哀怨同一种物象(鸟)会被诗人赋予相同或相近的感情基调或风格。

●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多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先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涂——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明代徐谓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A.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B.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出,禅放花木深。”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君子。

A.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B.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例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5.草——随事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7.扬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苏轼《水龙吟》“细看不四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B“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直失意者

白居易《长恨歌》的“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渲染了唐明皇“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孤寂哀愁。

●动物类

11.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宋〉陆游。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诗人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北宋晏殊《清平乐》这里是鸿雁传书。

1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蝉》。鸣蝉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另外,因为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13.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唐杜甫《登高》

1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唐李商隐也在《锦瑟》中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来抒写诗人内心极度的哀怨。

1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借酒表达了深厚的强烈的依依惜别之情。

16.捣衣(捣练)---寒夜捣衣,寄予征人---战争停止,离妇思人---忧国忧民、征人离妇

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气象地理类

17.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维的《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8.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谊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五代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19.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徐再思的《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秋日的意象来诉说离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借秋天描写开阔壮观之景。

20.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接古今,连接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表现手法

第四篇:《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水意象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水意象

【摘要】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大量的爱情婚姻诗,在这些诗歌中水意象大量存在。《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中与水有关的诗歌就有二十多篇。在这些诗歌中出现的水都是与女性、爱情、婚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本文试从水意象在婚恋诗中所承载的内容、文化内蕴、以及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三个方面来讨论水与女性、爱情之间的微妙联系。进而揭示《诗经·国风》婚恋诗中以各种面貌、状态出现的水,在具有自然物质这一属性的同时,在文化内蕴上,是一个与女性、爱情相关的文化意象。从水这一文化意象中我们看到的是周人的世界观、审美观。

【关键词】《国风》 女性 水 爱情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水,作为自原始时代即进入人类生存关注视线的一种自然物质,在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心理积淀后,已经成为了负载着深层文化内蕴的水意象。黑格尔指出它已“不是以它们的零散的直接存在的面貌而为人所认识,而是上升为观念。”〔1〕 水所形成的这些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与时间、道德、女性、恋爱、婚姻的认识联系在一起。

而水与女性、恋爱、婚姻的这种血缘情结进入真正意义的文学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国风》中的婚恋诗很多,其中与水有关的婚恋诗就有二十多篇。涉及的河流有二十多条,除了大家熟知的黄河、长江﹑淮水、汉水、泾水、渭水,还有淇水、汝水、洧水、等相对陌生的河流。水在《诗经·国风》情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它与女性、爱情、婚姻究竟有哪些潜在的联系?这些联系存在怎样的文化内蕴呢?

一、水意象承载的内容

众所周知,《诗经》中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兴”。“兴”是触物以起情。物是动情者,诗人要“引起所咏之词”,抒要抒之情,就必须“先言他物”,而描绘的景物,也就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国风》中的女性诗,多以水起兴抒发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水带给青年们的是希冀与情思。

(一)水边是女性引发情思的场所

《周南·汝坟》、《周南·关雎》﹑《陈风·泽陂》几首都是思念丈夫或恋人之作,诗中的主人公满怀着浓重的心事,到哪里去排遣呢?她的思绪或脚步会不由自主的来到水边。这时的水总是最忠实的见证者,见证着或静静地倾听着水边曾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一切事情。

(二)以水兴起女性相思之苦

《 国风》中的水边情诗并不是全都洋溢着欢乐和喜悦,也包含着很多与情人不得相见的苦闷和愁思。这类诗多以水来引起诗人们内心世界情感的抒发。《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通过匏儿的成熟可以渡河,水浅则把匏儿高举直接淌水过来的叙述,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情人的思念和渴望相见的情感。提到相思,《诗经》中多用“悠悠”一词,如《邶风·泉水》“我心悠悠”,《郑风·子衿》“悠悠我心”。张顺微在《说文解字注》云:“悠从攸声,声亦兼意,谓相思之长也。”而“攸”,《说文》则云“行水也。”〔2〕可见水之绵长不绝常常让人联想到相思,对于为相思之情所困的女性,它无疑是最为合适的抒情载体。荡漾不定的流水,也正与处在相思焦虑中的女性的心神不宁相一致。

(三)以水兴起女性遭弃之痛

在《诗经》的女性诗中以水作喻,以水起兴的句子,往往能够紧扣诗中情,事与景比附自然贴切,即使在弃妇的怨情悲吟中也将视线定格于水上。

《卫风·氓》写卫国一个女子从恋爱到遭弃的全过程。在这首长篇叙事诗中,女主人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了自己的恋爱﹑ 婚姻到遭弃的全过程。“水”在这里一共出现了三次。而这三次的出现,正好贯穿于女主人公与氓痛苦婚姻的开始到结束。诗中三处提到淇水,其中两处以淇水为喻,深刻揭示了弃妇悲愤又茫然的心灵轨迹。“淇水汤汤,渐车为裳”以水深浪高,车子在淇水的风浪中颠簸挣扎的危险,形象地比喻出女主人公家道的苦况和爱情的危机;“淇则有岸,隰则有畔”反比出女主人公对一去不复返的以往情爱的深重痛惜﹑无边哀怨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水意象在这首诗中出现在她与氓交往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水都脱离了它本身,而是作为一意象,承载了不同的内容。无论是爱情的见证,还是自己的义无返顾,无论是对氓的坚持,还是与氓的诀别,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女主人公赋予了特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有意无意中诉说着女主人公的爱情,她的心境﹑她的勇敢﹑她的坚强。

由此可见,在人类进入了所谓的文明社会后,在以礼乐文化而著称的周代,女性的地位已逐渐走向沦落,男女平等的状况受到人为的压抑。

(四)水意象成为女性反抗不公命运的工具

《国风》中有相当一部分女性诗,是再现女性的各种反抗行为和她们决心奋起反抗的精神。这些诗同样都与水联系在一起。

《邶风·柏舟》中写到:“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我心匪鉴,不可以茹”这首诗从语气上看出自女子口吻。开篇便以顺水飘零的柏舟起兴,以动荡的水中摇动的小舟,来比喻孑然一身无所依附。女主人公不仅被男家遗弃,甚至连父母兄弟还辱骂她,她感到委屈悲愤痛苦。因而付出一连串愤怒抗挣之音。她不仅对忘恩负义的丈夫不满,而且对不理解她的父母进行了大胆谴责。这在礼教束缚人思想的周代,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

《国风》中的女子借水所张扬的自由思想和个性解放确实是弥足珍贵和发人深省的。敢于替自己做主,勇于反抗家族礼教,这既是对叛徒的歌颂,也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认为《国风》中以各种面貌出现的水,几乎都与女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她们或者在水边表露心迹﹑诉说爱情,或者借水抒发誓言,或者以水比喻自身命运,激起反抗。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的水意象都把上古女性的美好品质表露无遗。她们与水共存共现的命运使得后世一直沿用,甚至水便成为女性的代名词。

那么水为什么会与女性﹑恋爱﹑婚姻联系在一起,这一现象背后具有怎样的文化内蕴呢?

二﹑水意象的文化内蕴

《国风》呈现出的是一个洋溢着生命气息的世界,而女性是这一自然之美的灵魂所在。水边之地,是女性活动最理想的自然场所。在水一方有伊人独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浈洧河畔有少女倾吐爱意。既有在春日水畔采摘劳作的女子《召南·采蘩》亦有驻足水边黯然流泪的怨女。于是,《国风》中的水,作为一种文化意象,首先以典型场景的身份出现在女性背后。诗人为什么会选择水意象?“物象描写是一种文化选择,正因为周文化精神作用于诗人,才使他们在《诗经》中选择了此类物象而不选择彼类物象”〔3〕我们认为,女性多以水边为活动场景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水生神话信仰

《诗经》记载的是西周初年的社会生活,它所处的时代正是在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神话传说的积淀中成长起来。《周语·晋语》载“昔少典取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4〕《列女传》上说“契母简狄者,有娀氏之长女也。当尧之时,与其妹姊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而坠之„简狄得而含之,误而吞之,遂生契焉。”

〔5〕

这些都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对于创造出生命的认知心里:女性和水是生命开始。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而在《诗经》产生的周代,华夏民族开始以农耕文化为主脉生息繁衍,水因其灌溉作用而为周人所重视。没有了水就没有了生活的源泉,没有了生存下去的可能。在他们看来,水与生存血脉相连,是永恒生命力的象征。因此水作为一种自然物质被摄如国风中,本身就蕴涵了生命的灵气。

而在水生神话中除了水这一构成要素外,另一个构成要素就是女性。在上古传说中,是女性神女娲用泥和水塑造了人类形象。因而女性成为了人类的母亲,人类的图腾,是女性缔造了生命。

因而国风中的女性和水在生命的给予者这一神圣身份上具有同一性,共同接受着人类的崇拜。

(二)阴柔之美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地用审美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水的特征”,发现水的澄明﹑纯美等自然属性与女人纯洁﹑美丽﹑温顺柔和等天性相暗合,都具有一种阴柔之美。所以水便开始常常与女人联系在一起,甚至一定意义上成为女性的象征。

这种阴柔之美的范型来自于《周易》八卦中的坤卦,“三偶为阴,其卦为坤,其象为地,阴之成形,莫大乎地,地势卑顺,故名为坤”〔6

《易传· 系辞》有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7〕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女性所表现出的都是坤卦所具有的柔和宁静阴柔之美。在审美倾向上,女性美等同于柔弱美.而《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积阴之寒气为水”〔8〕说明水性属阴性。这样女性与水在美学的审美特征中有了直觉的关联。写到悠悠流水自然想到温暖的女性;写到女性的喜怒哀乐常以水为起兴和烘托,使得女性和水又亲近了几分。(三)性隔离,性禁忌的束缚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水给少男少女带来相悦相爱的氛围,是酝酿爱情发酵之物,但水也成为了爱情的阻隔,情爱的禁忌物---礼的象征。

茫茫的江水成为恋人之间无情的阻隔。最典型的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写的都是主人公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渡过眼前茫茫的江水,去和自己心目中的恋人相见。

这种由原始的生命欲求,向个人爱情及其精神品格上的升华,同时在《诗经》时代也被打上了宗法社会的某些烙印。这样,诗中的水意象有时就由爱情阻隔之意进而转化为象征着情爱的禁忌物---礼,正如傅道彬曾从文化原型的角度做过一番分析考究,并总结说:“首先水限制了异性之间的随意接触,在这一点上它服从于礼的需要和目的,于是它获得了礼仪相同的象征异味。

提到礼,这就要追溯到上古社会的男女隔离制度。上古曾实行一种寓于“学宫”的集体住宿制度。贵族男女在八岁以后的少年时期,离开诸父诸母,而寄宿到学宫和女宫。男居男宫,女居女宫。学宫的周围有三面或四面都环绕着注满水的深沟,使之与外界隔离。这种学宫的隔绝时期开始在知女色后。过去的研究者包括古代的注家,都单纯把这种礼知的记载看作是一种理想化的贵族教育制度,没有意识到它实际上具有两性禁忌和隔离性质。

不管这是原始的两性禁忌观念的遗留,还是周代礼教文明的结果,周代学宫制度的存在,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到,为什么国风的婚恋诗中会有那么都反映“思男”“思女”对着面前的水无法逾越一步,只能无可奈何地叹息。痛苦地折磨自己,或是只能偷偷地萌生爱情的幻想的诗,就像《秦风·蒹葭》《周南·汉广》等诗中所唱的那样。

在国风诗中水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恩赐,新生命的源泉,女性的阴柔美,男女之间爱的象征,更是两性之间的自我约束的“礼”的象征.但是,自然界的水可以游而过/涉而过/乘伐而过,象征礼的水却是无情的阻隔,才是最难跨越的。

那么,水所表征的这种距离与阻隔,在审美上具有怎样的影响呢?

三 水意象的审美效果

(一)悲剧之悲

水的阻隔和距离使女性成了悲剧中的主人公。因为它的存在,男女两性之间的接触受到了限制,于是求女的理想便有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爱情的不可实现,愁思的难以排解便使得诗歌被笼罩在一种悲的氛围中。水的阻碍之所以在周人的观念中如此深刻鲜明,与其在原始先民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分不开的,对于尚处于低级生产力与社会生活水平的原始人类来说,水在给予他们生命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难以消除的灾害.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有限,使得先民在面对这滚滚流水之时往往表现出无可奈何的一面,因而,水意象被看作是距离,阻碍的象征,折射出原始人类对水敬畏的心理。诗经中,水的阻隔作用使它成为隔离女性与外界接触的自然物质,而它所象征的礼也作用于周代的女性,使之恪守妇道,不越雷池半步。与男性相比,水对于女性的束缚作用远远大于男性。反映在爱情上,礼教对女性的需求也要苛刻于男性。与男性的”求之不得”的悲剧相比,被水隔离的女性,悲剧性更大。(二)悲剧之美

虽然水的阻隔造成了国风中女性的悲剧的一面,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有了水的距离,女性也才能够表露出她的美。虽然美的事物往往有些遥远。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一个普通物体之所以变得美,都是由于插入一段距离而使人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使某一现象或事物得以超出我们的个人需要和目的的范围„”

〔10〕

在《诗经·国风》中水无疑是使女性产生美所需要的距离。《秦风·蒹葭》中”伊人”首先是一个可感的对象,但却又被距离所隔。有距离而又可感,对于追求者来说,女主人公具有着朦胧之美,是理想化的”伊人”。她激发起男主人公的全部热情﹑期望﹑勇气去投入追求。

这种有水的隔离而使女性成为理想之寄托的情节,自国风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李白让如花美人身处“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绿水之波澜的云端。”曹丕吟咏着“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址”的南国佳人。可见,国风中以女性为抒情对象的求女诗中,水的距离不仅隔离出相思之情更隔离出了女性之美,这种受阻隔型审美形态正揭示了爱情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使诗经产生了巨大的审美力,水在这里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水”这一自然物质的流动性和延续性正好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历程。

在原始社会中,先民的男女关系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最初阶段,肉欲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基本关系,在这个时候,情感在男女之间几乎不占任何比例。接着,就有了生殖关系,以维系种族的生存和延续。在接着才进入恋爱阶段。应当承认,这种过程是进步的,是我们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所必须的,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像水一样阻隔男女之爱的规范和束缚造成了对人类自然欲望的某种程度的压抑。正是这种压抑导致了爱情悲剧的诞生。其实这种悲剧体验在西方是普遍存在的,在《圣经》里,亚当和夏娃原来就是一个整体,在伊甸园里过着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可是偷吃禁果后,他们明白了善恶美丑,于是相互躲避,从此有了距离。而这种距离某种程度上正是心理距离的结果,成为“在水一方”爱情悲剧美的核心之所在。

透过诗经国风婚恋诗中“水”的意象,我们似乎看到了她的后面有着更为深邃的意义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水”既意味着生命之源,又象征着男女之间的爱情,同时更象征着爱情的禁忌物---礼。只有深入到这样一个丰富的世界中,才能真正认识到“上古无名诗人心目中的“水”与我们今天所感受到的水有着多么大的不同。

注释:

[1]朱立元 《黑格尔美学》 第55页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76年版 [2]徐中舒 《说文解字段注》 第103页 成都古籍书店 1981年版 [3]赵明 《先秦文学史》 第82页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崔高维 《国语》 第234页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5]郑小霞 《列女传汇编》 第67页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2年 [6]吴兆基 《周易》 第100页 时代文学出版社 2001年版 [7]吴兆基 《易传·系辞》 第167页 时代文学出版社 2001年版 [8]陈广忠 《淮南子译注》 第 267页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7年版 [9]《艺术百家》 2006年第七期 第43页

[10]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 第304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参考文献:

朱一清评注 《诗经》 安徽黄山出版社 1998年

赵明 《先秦文学史》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3年

吴兆基 《周易》 时代文学出版社 2001年

司雁人 《学宫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

林尹 《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5年

第五篇:《诗经》中桃意象及其后世的延续

《诗经》中桃意象及其后世的延续

【摘要】文化从远古一路走来,扑朔迷离。我们唯有通过一些文化遗迹,方能触摸它前行的轨迹。《诗经》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历时之久远,内容之广泛,皆是其它文学作品所不可比拟。《诗经》不仅是炎黄子孙的“种族记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诗经》中的意象众多,这些意象或许是先人们无意识的自觉行为,可文化的沿承性使这些意象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如桑梓,雎鸟之类的。这些意象内涵或沿用至今,或已“面目全非”。不管意象如何发展,它们都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凭借这些意象,我们才能掀开古代文学神秘的面纱。

【关键词】桃,意象,延续

一、娇羞女子的倩影

桃,于二月仲春开花,漫山遍野,娇艳雅丽。桃花美丽妖娆的姿态与风华正茂的少女相得映彰,其姿彩斑斓的外貌恰似女子的面容。

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雝?王姬之车。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召南·何彼襛矣》

此诗本是讽刺王姬出嫁时车服的豪华奢侈和结婚场面的气派、排场诗,但其以“华如桃李”来描写新娘的光彩照人,妩媚生动。《杂诗》里的“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一句佳人,以桃而寓,经世不绝。《周南·桃夭》是《诗经》里脍炙人口的名篇,以“桃之夭夭”一句,用桃花的纷繁绽放比喻美丽的女子。桃寓意美丽女子的意象,在后世中被广泛采用,进入文人骚客的文字里,千世流传。崔护《题都城南庄》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下载诗经鸟的意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鸟的意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研究

    《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研究 【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水”是一种富有十足韵味的文化意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爱情诗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文学......

    论《诗经》中的“莲”意象及内涵

    论《诗经》中的“莲”意象及内涵 摘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启了文学作品中“莲”意象的滥觞。《诗经》中,“莲”象征了女性,突出其美丽的特点,并具有原始生殖......

    浅析《诗经·国风》爱情诗中的水意象

    浅析《诗经·国风》爱情诗中的水意象 摘 要: “水”在自然界中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水”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文化意象。在文学源头《诗经》中,爱情诗多与水有着......

    鸟与菊花――陶渊明笔下的意象

    鸟与菊花――陶渊明笔下的意象 一个风格成熟的作家必会有自己的意象群落,借以搭建独特的审美景观,展现其与众不同的风采,如屈原之于“香草美人”,李白之于“皓月美酒”,说起陶渊......

    《诗经》中的鸟类意象与爱情诉说

    《诗经》中的鸟类意象与爱情诉说 摘 要:《诗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两千五百多年以来,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

    《诗经》婚恋诗浅谈——植物意象的艺术表现 2

    一、绪论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有着悠久文化历史,而在这一历史长河中,《诗经》就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它反映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先人们丰富的精神面貌,其特......

    简析陶渊明诗文中的鸟意象讲解

    高情千古鸟语中——简析陶渊明诗文中的鸟意象 雒晓春 内容摘要:陶渊明的诗文中多次写到鸟,可谓对鸟情有独钟,诗人不仅以鸟自况,更以鸟言志述怀抒情喻理,鸟这一寻常生命,因诗人内心......

    浅析《诗经》中的动植物意象与情感表达之关联

    浅析《诗经》中的动植物意象与情感表达之关联 【摘要】:在《诗经》中含有大量的动植物意象,并具有丰富的情感。动植物是上古先民们的习俗、爱情婚姻生活的象征。本文对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