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鸟的意象(共)
喜鹊:高兴、吉祥之义。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盂浩然:《春晓》)5.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9.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鸳鸯:寓意夫妻和睦亲密。
青鸟:象征着幸福佳音的使者。“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大鹏:则是志向高远前途光明的代表。凤凰和孔雀:则常常象征着幸福和祥瑞。
杜鹃,又名子规、布谷、杜宇、望帝:失意、凄凉、哀伤的象征,乡愁乡思、孤独、思乡。“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乌鸦:衰败荒凉、孤独、思乡。“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哀鸿(雁):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燕: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刘禹锡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宴殊
黄鹂,也称黄莺、黄鸟,其别名还有仓庚、黄袍、鹂鹠、离黄等数十种。象征声音甜美娇啼与心灵手巧。“千里莺啼绿映红”。
画眉鸟:有能言能语的意思,多比喻女性能说会道。大雁:多指思乡之情 鸿雁:多指志向高远
1.乌鸦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乌鸦——愁2.莺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莺——喜
3.诗歌中鸟的意象诠释
乌鸦:伤感、悲愁
燕子:美好、惜春、时事变迁
喜鹊:喜庆、愉悦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鸳鸯:永恒的爱情、白头偕老 鹤:情义、清高、隐逸、神仙、长寿
杜鹃(子规):悲惨、凄恻、哀怨同一种物象(鸟)会被诗人赋予相同或相近的感情基调或风格。
●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多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先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涂——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明代徐谓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A.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B.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出,禅放花木深。”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君子。
A.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B.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例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5.草——随事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7.扬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苏轼《水龙吟》“细看不四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B“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直失意者
白居易《长恨歌》的“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渲染了唐明皇“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孤寂哀愁。
●动物类
11.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宋〉陆游。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诗人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北宋晏殊《清平乐》这里是鸿雁传书。
1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蝉》。鸣蝉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另外,因为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13.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唐杜甫《登高》
1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唐李商隐也在《锦瑟》中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来抒写诗人内心极度的哀怨。
1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借酒表达了深厚的强烈的依依惜别之情。
16.捣衣(捣练)---寒夜捣衣,寄予征人---战争停止,离妇思人---忧国忧民、征人离妇
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气象地理类
17.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维的《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8.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谊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五代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19.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徐再思的《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秋日的意象来诉说离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借秋天描写开阔壮观之景。
20.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接古今,连接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表现手法
第二篇:诗经鸟的意象
论《诗经》中的飞鸟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信息来源:诗经文化网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3日18:12 文章编辑:晓华
耿嫦娥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诗篇往往用物、特别是动物形象来表达感情。可以说,不懂名物及其相关制度,就读不懂《诗经》。正如纳兰性德在给《毛诗名物解》写的序中所说:“六经名物之多,无逾于《诗》者,自天文地理,宫室器用,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靡一不具,学者非多识博闻,则无以通诗人之旨意,而得其比兴之所在。”这些名物都与比兴有着内在的联系。
例如,在《诗经》中表现男女恋情和婚嫁场面的诗占了相当高的比例。先民们在写到这方面的内容时,往往不直接言情,而是委婉道出,这就要得力于“兴”的运用。钟敬文曾将“兴”分为两种:一种是只借物以起兴,和后面的诗意不相关的,这可以叫做“纯兴诗”;另一种是借物以起兴,隐约中皆略暗示点后面的诗意的,这可以叫做“兴而带有比意的诗”。纵览《诗经》,可以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情诗与鸟有关。如《周南•关雎》中的“雎鸠”、《召南•鹊巢》中的“鸠”、《邶风•燕燕》中的“燕子”、《邶风•雄雉》中的“雄雉”、《鄘风•鹑之奔奔》中的“鹑”、《曹风•候人》中的“鹈”、《曹风•鸤鸠》中的“鸤鸠”、《幽风•鸱鸮》中的“鸱鸮”、《生民之什•凫鷖》中的“凫鷖”、《臣工之什•振鹭》中的“白鹭”、《商颂•玄鸟》的“玄鸟”等等。诗人们或以鸟起兴,或以鸟为喻。在这里鸟成为一种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与情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借“飞鸟”的意象来写青年男女相悦相爱的相恋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留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冒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表现的是男子对姑娘的一见钟情。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八字,这是诗人借眼前的景物作为诗的发端,而关雎的和鸣又可用来比喻男女求偶,和下面的诗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意义上有着联系,所以是“兴而比”,表达男子强烈的思慕之情。“雎鸠”本是鱼鹰类水鸟,释名鹗、鱼鹰、沸波、下窟乌。相传此种鸟有定偶,故常用以喻男女之恋。《毛传》首章云:“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关睢之有别焉。又言:后妃有关睢之德,是幽闲贞静之善女,宣为君子之好匹皆以淑女指后妃。”总之,雎鸠是贞鸟,是爱情专一的象征。所以后面有“寤寐求之”“辗转反侧”“钟鼓乐之”等句子来表现男子的执着追求。
再如《邶风•匏有苦叶》写的是秋天已到,女子在济水边等待未婚夫来迎娶的急切心情。但是爱人却迟迟没有迎娶新娘。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有猕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儒轨,雉鸣求其牡。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鷕”,雌雉声也。写母野鸡咕咕地叫着,勾起了她对未婚夫的思念。朱熹《集传》说:“飞曰雌雄,走曰牝牡。”这句是说野鸡啼叫寻求它的配偶,以此来比男女相互慕求。诗中主人公是个已订婚或与所爱之人私定终身的女子。只是迟迟未见迎娶,心中不安。眼见秋水涨溢,雉求伴,雁南飞,所有这些活泼生动的景象都只能加深她对爱人的思念。她天天站在济水渡口盼望和等待着那人涉水,在河里结冰前来迎娶她。这首诗巧妙地利用了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情,结构布局舒缓有致,于无心处见匠心。
二、用“飞鸟”意象来体现夫思妇、妇思夫的思妇诗
在一个个远离家园的丈夫身后,是一个个妇人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苦。古代的诗人描绘了思妇们复杂而痛苦的情结,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不少的思妇诗。这类诗人借“飞鸟”来表现妻子对于在外丈夫的思念,担心服役于外的丈夫安全,不知道何时归?也有写丈夫对于即将远去妻子的不舍,以此来表达夫妻不能团聚的离别之苦、相思之苦。
《邶风•雄雉》表现的是妇人思念征战在外的君子。
雄雉于飞,泄泄其与。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藏。朱熹作如是解:“兴也。”“其君子从役于外,故言雄飞,舒缓自得如此,而我之所思者,乃从役于外,而自遣阻隔。”对“上下其音”他解释道:“言其飞鸣自得也。”[4]意即首章写妇人看到雄雉鼓翼而飞,由此联想到远役的丈夫,心中思念,不胜孤独。二章继写妇人听到雄雉鸣叫,自得其乐,大有人不如鸟之感,思夫之情更盛。妻子由此而成思,由思成忧,由忧成怨,愤怒指责那些使得夫妻离散的“君子“们,骂他们不讲德行,不行善政,造成了人世的苦难。这切中要害的一击,使诗的意义远远超出一般思妇诗的范畴。
再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嫁时依依惜别的诗。写丈夫思念妻子。
燕燕于飞,差池其宇。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勖塞渊。终温且惠,淑甚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蒋立甫先生在《诗经选注》中认为“这是卫君送妹妹出嫁的诗”。[5]“庄姜无子,以陈女戴妫之子完为己子,庄公卒,完即位,嬖人之子州吁弑之。故戴妫大归于陈,而庄姜送之,故作此诗。”“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和“燕燕于飞,上下其音”都是在以双燕其飞、长相追随的形象来反兴这种送嫁时的离别之情。对最后一章朱熹释为:“戴妫之贤如此,又以先君之恩勉我,使我常常念之而不失其字也。杨氏曰,州吁之暴,桓公之死,戴妫之去,皆夫人失位,不见答于先君所致也。而戴妫犹以先君之恩勉其夫人,真可谓温且惠矣。”[7]“燕”本是一种候鸟,有离居之意,然燕燕相随,彼此顾视,不相分飞,就为双飞燕,这是在用燕的双飞反兴人的别离。
三、借“飞鸟”意象写女方被男方遗弃后哀怨之情的弃妇诗
《诗经》中的弃妇诗作为中国弃妇诗的源头,为这类诗歌建立了一个很高的起点。弃妇诗是指以见弃女子之经验感受为主题的诗。通常是站在弃妇的立场,诉说在恋爱或婚姻关系中被情郎或夫君遗弃之处境和心情,或哀悼自己遭遇不幸或埋怨男方负情背信,或期盼对方回心转意。这类诗常借“飞鸟”来表现男子的无情无义。
例如《秦风•晨风》一诗。写丈夫久不回家,杳无音信。因而怨而叹之,体现了女子对丈夫爱怨交织的感情。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鴥是鹞类猛禽名,亦称晨风(sparrowhan)。似鷄,青黄色,食鸠、鸽、燕、雀。《毛诗序》说:“《晨风》,刺康公也,志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焉。”意为君王想招纳有才能的人,贤人前往其速度之快如“晨风”飞入北林,没有看见君子心里就在想着,感到很安慰。西汉学者焦延寿在《焦氏易林》中说:“晨风文翰,随时就温,雄雌相和,不忧危殆。”焦氏认为“晨风”两句起兴的意义是:羽毛美丽的晨风鸟,随着时温的变化而随时迁徙,只要雌鸟与雄鸟和谐相处,就不会有危机感的忧虑。结合下面“未见君子”四句,显然是弃妇自感形单影只的叹辞,借用“晨风”二句起兴抒发人不如鸟的哀叹。
再如《召南•鹊巢》表现的是夫君将要用盛大的场面迎娶新妾,妇人感到失宠却无力挽回的无奈。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朱熹《集传》说:“鹊、鸠,皆鸟名,鹊善为巢,其巢最为完固。鸠性拙不能为巢,或有居鹊之巢者。”这二句是兴而比,即以鸠居鹊巢比喻女居男室。本是一首周代贵族女子出嫁的诗,也是用鸟起兴写婚嫁的一首迎亲曲。本篇诗就是写新婚妾氏占有了原配的地位,曾经的同甘共苦、相恩相爱已不再。随着丈夫地位的提高,如今人老珠黄的结发妻子就要被丈夫抛弃。
《诗经》中共有诗305篇,表现男女恋情和婚嫁场面的诗占了相当大的数量。在这大量的婚恋诗中以“飞鸟”起兴当然不只这三种意蕴,还有其他如用“鹤鸣”来表现招隐求贤(《小雅•鸿雁之什•鹤鸣》);用“鸡鸣”来表现夫妻和谐的家庭生活(《齐风•鸡鸣》);用“黄鸟”来表现流落异邦、备受歧视的人思念家乡等等。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在《诗经》以前就已有了这种对飞鸟赋予的意义。例如在《周易》的卜辞中就试图从鸟的声音、落处、鸟巢被焚等等联系到人的种种祸福。可以说,《诗经》中的飞鸟比兴继承了这一传统,同时又丰富发展了它。人们借物抒情,“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因心而得。”以平凡的事物表达人们心中最质朴的感情,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由于孔子推崇《诗经》,因此古人不仅解读、背诵它,还模仿它进行创作。“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对于《诗经》也是适用的。这种以飞鸟来比兴的手法也被后代诗人所广泛运用,借飞鸟来传达作者的情意。参考文献: [1]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9.[2]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蒋立甫.诗经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4]尚秉和.焦氏易林注[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5]孔颖达.札记•昏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6]孔颍达.毛诗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2.[7]阮元校.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8]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朱良志,汪鹏生.中国国粹精华系列——诗经[M].厦门: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10]吴淑苓.中国古典文化精华——诗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11]郑杰文,傅永军.经学十二史概说[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尚永亮,王兆鹏.诗骚分类选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王中实.诗经分类诠释[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本文来源: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网
【打印该页】【关闭窗口】
【摘要】 《诗经》中的很多篇章都涉及到了与先民生产生活及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各类物象,这些用以起兴歌咏的兴象,承载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隐藏在物象名称后面的原始观念维系着《诗经》兴象和“所咏之词”。正是残存于《诗经》时代人民头脑中的那些复杂而神秘的意念,为诗歌兴象建构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使“禽鸟草木人物名数万象”尽入比兴,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视野。本文对《诗经》中的动物兴象做出归类探讨,以鸟兽虫鱼四大兴象群为切入点挖掘这些兴象在特定的叙事场景下、特定的抒情环境中表达的象征性意义。通过探寻这些兴象背后所隐藏的相对应的主题,洞悉出动物兴象背后更广阔更深层的文化背景,如鸟类兴象在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家国意识和婚爱象征,兽类兴象的图腾崇拜意识和禽兽比德观念,虫类兴象所彰显出的生命观比照以及鱼类兴象的繁衍之象与丰年之征的寓意。把动物作为一种诗情的载体来研究,我们发现《诗经》中的动物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含义,在每一次“触物以起兴”的时刻,咏唱着更深刻的价值内涵,体现出日渐成熟的文学和文化表达。更多还原 【摘要】 “兴”作为《诗经》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 ,历来争议颇多 ,其关键在于对兴象本身的理解不够透彻明了。从鸟类兴象与宗族故国、鱼类兴象与生殖崇拜、草木兴象与爱情婚姻等三组固定套语中 ,可以看出某种兴象与“所咏之词”具有特定的内在联系 ,也与当时的民俗风情密切相关。更多还原
【摘要】 《诗经》意象群中鸟意象运用广泛鲜明,且意蕴深厚。鸟意象运用源起于原始宗教观,图腾崇拜与原始巫术决定鸟意象与始祖怀念间潜在关联。鸟类对生产劳作的帮助与功用丰富《诗经》鸟意象内涵,使其在田园生活诗篇中成为物候象征。另外,其与人类情感互通处引发触景生情之联
想,成为鸟类比兴审美艺术方式产生前提。更多还原
鸟类兴象的起源与鸟图腾崇拜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以鸟类为“他物”起兴的诗在我国先秦时代的诗歌中尚存很多。本文不是研究这类兴在诗中的一般的审美意义和作用,而是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它的起源以及与此有关的问题;从“他物”自身来看,也就是考察这具有审美意义的“他物”的前身的历史性质。首先来看一看以鸟类起兴的诗的一般情况:“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小雅·小宛》第一章)朱熹《集传》云:“二人,父母也……彼宛然之小鸟,亦翰飞而至于天矣,则我心之忧伤,岂能不念昔之先人哉?是以明发不寐,而有怀乎父母也。” 再看另一首:“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谷。言旋言归,复 更多还原
第三篇:鸟与菊花――陶渊明笔下的意象
鸟与菊花――陶渊明笔下的意象
一个风格成熟的作家必会有自己的意象群落,借以搭建独特的审美景观,展现其与众不同的风采,如屈原之于“香草美人”,李白之于“皓月美酒”,说起陶渊明,无疑鸟、菊、松、山,琴、酒等是重要的特征词,作者采取象征、隐喻写作手法,使其光明峻洁的人格、平淡自然的情怀在这优美的意境中得到最完美的凸现。
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雎》,此后从《楚辞》到古诗十九首以及建安正始诗人们的笔下,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为双鸟或离群孤鸟形象,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
鸟在陶渊明诗中主要是逍遥容与,自由自在的象征。陶渊明笔下的鸟大致有三种:自由快乐的飞鸟、受困牢笼的羁鸟、日暮还巢的归鸟。因天性淡薄自然,不喜拘役,所以诗人无疑企羡喜欢无拘无束的飞鸟:“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饮酒二十首并序?十五》),“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咏贫士七首? 其一》)“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天空是如此广阔浩瀚,无际无涯,而鸟儿只要轻轻展翅,就可以轻松地抵达任何渴望的地方,没有任何欲渡无楫,欲过无翼的烦恼,此时此际,作者的心灵必然与鸟翅一起飞翔,突破现世的坎坷和羁縻,走向无限和超越。可堪在此联想到的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超然远逝,扶摇万里,陶诗的气象虽然没有如此恢宏壮阔,但对自由翱翔的渴求却无有不同。
其二是受困牢笼的羁鸟意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五首》之一)鸟本来属于自然天空,即使它生活在金丝笼里,没有为食粮奔波流离的艰辛,但这又怎么可以比拟在天空中飞翔的快乐,在此我们从反面感受到了生命自由的珍贵。陶渊明的仕宦之路不正是这种羁鸟的可怜状态吗,“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却为了生存,为了所谓虚妄的理想淹留在官场,给灵魂带上了枷锁,时时感到压抑和拘束,不由得对田园生活充满了梦想憧憬。
最后也最常见的就是归鸟的意象,隐喻了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留恋和皈依。陶的《归鸟》有四首:“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失路,欣及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 鸟儿众声相鸣,或飞或栖,或远或近,无不悠然自得,快意自在,最重要的是当日暮西山之际,都会找到自己的旧巢去安然栖止,再不用担忧险恶的矰缴。明笔写鸟,实际上不过是作者神与象会,自剖心迹,表明渴望离弃红尘,高蹈世外,游心与天地自然的思绪。写归鸟的诗句还有下面这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饮酒二十首并序》)“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岁暮和张常侍》)“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於王抚军座送客》)“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在对倦鸟知还的反复吟咏中,不难体会陶渊明对“吾庐”,也即精神田园的眷恋和热爱,煎熬漂泊的心灵就此有了依止之处,回到了柏拉图所谓灵魂的故乡,从此可以酣然入眠,无忧无虑。
总之,鸟是自由的飞翔,也是倦怠后的安然栖息,如果现实的生命可以呈现为这样的样态,欲奋发时则心想事成,欲恬退时则无牵无挂,该是何等美好的境界,我们在此看到了缠绕在作者笔端的情怀和志趣,闲适容与,高洁脱俗。在中国文学的语境下,菊花意象与陶渊明可谓是二位一体的关系,一提到陶渊明,我们就想起了菊花,一提到菊花,无疑是在说陶渊明。陶后有大量的诗词吟唱菊花以及菊花所代表的陶渊明。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菊花》)以屋庐周围菊丛环绕、酷似陶家而自豪。杜牧:“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折菊》)采摘菊花,孤吟陶诗,可以想见杜牧对陶渊明的向往。元好问:“柴桑人去已千年,细菊斑斑也自圆。”(《野菊座主闲闲公命作》)由人写到菊,对人对菊都不能忘怀,虽千年而情依旧。郑燮:“想因会得渊明性,烂熳黄花开一墩。”(《菊花》)这里把菊花人格化,认为其有陶渊明的性情,故烂熳开放,人和菊已融为一体。林则徐写道:“谁知解组陶彭泽,采向东篱也折腰。”(《又题花卉绝句》之四)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陶彭泽,却为了采菊而折腰,菊花当然深得其心,这里也是把菊花和陶渊明并提。关于陶渊明与菊花,还流传有一段趣话。据《舌华录》载,明代奸相严嵩过生日,“诸翰林称寿,争作恭求近。时菊花满堂,陆平泉独退处于后。同列问曰:„何更退为?‟陆答曰:„此处怕见陶渊明。‟”陆平泉所以有如此巧妙的回答,那是由于在他心中,菊花是陶渊明的象征。《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咏菊》诗中说:“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自从陶渊明写出赞美菊花的诗篇之后,菊花的高尚品德便一直传颂至今。又由于陶渊明的人格已与菊花的品性融合到了一起,所以“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已经不仅仅是菊花,而且也包含了安苦守节、傲世离俗的陶渊明。
菊花见于我国典籍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礼记·月令》载:“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菊花进入文学作品则始于稍后的战国时期,屈原曾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此后就有大量文人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赋,主要是用来象征有德君子洁身自好,飘然出尘。范至能《菊谱》概括了这一现象:“山林好事者,或以菊比君子,其说以为岁华委婉,草木变衰仍独灼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到了隐逸山林田园的陶渊明,因其于百花之中偏爱菊花,所以在诗文中屡屡提到。《九日闲居》小序说:“秋菊盈园,而持醪无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正文写道:“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和郭主簿》其二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读山海经》其四:“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归去来兮辞》:“三迳就荒,松菊犹存。”而《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可谓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诗人远离世俗、卓然傲立的品格境界在采菊见山的悠然中显现无遗。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道:“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宋书·陶潜传》等其它传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陶渊明与菊花的佳话从此千口共传,流芳万世。
菊花意象何以与陶渊明而不是其他的歌咏者构成这种紧密的关联呢?一是由于菊花本身的品性所引致的联想:菊是四季花事中开得晚的一种,其时众芳摇落,万木凋零, “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只有菊花在那萧瑟的秋风中傲然怒放、凌霜盛开,为冷寂荒芜的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无疑它会令人想到孤标傲世、高洁劲节的君子之德。最重要的是陶渊明自己卓越的品行操守。诗人在仕隐之间几经徘徊,为保全本性而终归耕于田园。愤世嫉俗,憎恶黑暗官场,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修养心性,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菊花的高风亮节已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美地叠合到了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守道、孤高无尘的象征,陶渊明与菊花成了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
当然,造成陶渊明诗文整体风貌的关键意象不只有这两个,酒、琴、书、园、松、山、柳等都可以进行认真的探讨,但是由于篇幅的关系,只能略而不论。正是这些典型化意象叠合、交织、纠缠而成的神奇意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恬静淡远美不胜收的宋元水墨画,哺育着中华儿女的灵性和神韵。
第四篇:诗歌意象
民间文化
1.茴香豆: “入肚暖胃”,越嚼越有味,因而有“桂皮煮的茴香豆,谦裕、同兴好酱油,曹娥运来芽青豆,东关请来好煮手,嚼嚼韧纠纠,吃咚嘴里糯柔柔”的民谣。
茴香豆表皮起皱呈青黄色,豆肉熟而不腐、软而不烂,咀嚼起来满口生津,五香馥郁,咸而透鲜,回味微甘。民间认为茴香豆“入肚暖胃”,越嚼越有味,因而有“桂皮煮的茴香豆,谦裕、同兴好酱油,曹娥运来芽青豆,东关请来好煮手,嚼嚼韧纠纠,吃咚嘴里糯柔柔”的民谣。
2.红豆: 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鸟有相思鸟,树有相思树,豆也有相思豆。相传古代有位少妇,因思念出征战死于边塞的夫君,朝夕倚于门前树下恸哭,泪水流干了,眼里流出了血,血泪染红了树根,于是就结出了具有相思意义的红色小豆子
1颗代表“一心一意” 2颗代表“相亲相爱” 3颗代表“我爱你” 4颗代表“山盟海誓”
海红豆的含义 5颗代表“五福临门” 6颗代表“顺心如意” 7颗代表“我偷偷地爱着你” 8颗代表“深深歉意请你原谅” 9颗代表“永久的拥有” 10颗代表“全心投入的爱你” 11颗代表“我只属于你” 51颗代表“你是我的惟一” 99颗代表“白头到老,长长久久”
100颗代表“百年好合” 119颗代表“对你不离不弃” 199颗代表“爱要久久” 365颗代表“爱你每一天” 520颗代表“我爱你” 999颗代表“我心永恒” 1999颗代表“爱要久久久” 1314颗代表“爱你一生一世”
3.嘴上摸石灰:白说
常见诗歌意象分类: 1.意象的含义:意象是诗歌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是赋有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现对其分类问题做个小结: <一 >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答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苦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菊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美誉,被称为“清中君子”。晋陶渊明独爱菊花,归隐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流传至今。宋代的周敦颐在《爱莲说》里写道:“菊,花之隐逸者也。”将菊花的君子之风与陶渊明的归隐田园之意联系起来,由此“菊隐”成为田归的代名词。清朝的蒲松龄大概也是个爱菊花的,所以他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黄英》,叙述马子才好菊花、种菊花而遇佳人黄英(菊花幻化)姐弟的故事,菊香氤氲,雅致非常。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6.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的“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三国人曹植的 “寒蝉鸣我侧”(《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同样的情思。
一、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长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南浦: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4.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鸿雁: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3.双鲤: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4.捣衣: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5.芳草
三、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3.流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猿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杜鹃鸟: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6.斜阳(夕阳、落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7.黍离: 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草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四、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2.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松柏: “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4.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5.冰雪: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白云: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2.莲:“怜”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连理枝、比翼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秋水: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指军营。纪律严明的军营。
5.请缨: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山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七、隐居(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 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三径: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4.渔樵 :帝乡明日近,犹自梦渔樵.5.山林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6.鹦鹉洲 :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第五篇:简析陶渊明诗文中的鸟意象讲解
高情千古鸟语中——简析陶渊明诗文中的鸟意象 雒晓春
内容摘要:陶渊明的诗文中多次写到鸟,可谓对鸟情有独钟,诗人不仅以鸟自况,更以鸟言志述怀抒情喻理,鸟这一寻常生命,因诗人内心世界的充盈高洁而随之成为蕴涵丰富厚重的意象集合。
关键词:意象;鸟
作者简介:雒晓春(1972-),女,黑龙江省牡丹江人,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古典文学研究。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依赖于物象而存在,物象经过两方面的加工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这两方面即:“一方面,物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物象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1]陶渊明的诗文中多次写到鸟,有“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桂冠的渊明对鸟情有独钟,渊明不仅以鸟自况,更以鸟言志述怀抒情喻理。鸟这一大自然的寻常生命经过渊明的观察与创造,形成意趣各异蕴藉丰厚的意象集合。
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化身。渊明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并非世族,所以在门阀森严的社会中受人讥讽,渊明祖、父都曾为官,至渊明,却已经家道衰落。出身名流却非世族,祖上荣耀却家道艰难,这都使他在早期更倾向于儒家的功业思想。“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大济苍生”,拯时救世,象鸟一样展翅高飞,青年的渊明可谓胸怀远志。“发忠孝于君亲,不矫然而祈誉。”(《感士不遇赋》),渊明是深受儒学教养颇怀政治理想期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但诗人生逢晋宋之交的乱世,篡夺和杀戮交替的险恶政治,“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市朝竞趋的浮诈官场,都让“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性刚才拙”(《与子俨等疏》)的诗人深深厌恶。“羁鸟恋旧林”(《归园田居》其一),以鸟对“尘网”的挣扎、对山林的眷恋,表现了自己对误入官场的悔悟之意,诗人恬静淡泊的秉性气质也清晰可见。“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表达了诗人对官场之倦怠,十三年里,在仕隐间三度进退终还田园,诗人以鸟的“知还”表现对自己选择的欣慰。诗人更是以《归鸟》一诗给自己进行了一段总结。诗用“比兴”,以鸟喻己,鸟归林后,天性与自然和谐,所以鸟灵动自由、无忧无虑,通过对去林而返、随性悠游的归鸟的歌颂,表现自己的归隐之情,也展现出自己孤高脱俗的情趣与芳洁自由的心志。
诗人也常常借鸟的意象表现自己的
主观情意。“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诗人因母丧而离桓玄幕府之职返回家乡,归耕故里之欣喜在新春时节鸟的婉转啁啾声中次第传递出来。“望云惭高鸟,”(《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渊明四十岁时,出任刘裕的参军。此时诗人对于宦海已经有所经历,知晓仕途奔波与儒家功业理想实现之间的距离很难超越,更何况诗人性情疏淡,又颇受老庄玄风的熏染,本欲息心田园,原无意于再仕,只是生计维艰,又对刘裕尚有幻想,毕竟,一旦归隐,既往的理想将永无实现的可能。于是,诗人抱着随时归隐的态度出仕了。这使诗人的心情时时处于矛盾之中,心中频频回望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作着复返田园的打算,而人却距离任所愈近距故乡田园愈远,面对高空中展翅凌云的自由鸟,诗人自不免怀有心为行役的羞惭之意。“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杂诗》其十一)春燕依时已返家,高飞恋恋绕屋梁。悲哀大雁无居处,陆续北飞归故乡。诗人既羡慕春燕的快活遂意,又为失意流离的边雁而伤悲。鸟情即是心情,这一组杂诗作于彭泽令任上,这是渊明宦海的最后一段时光,诗人虽心存自然,但“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光阴虚度、壮志成空的痛苦屡屡袭来,归隐后,必然遇到“饥冻虽切”(《归去来兮辞》)的未来,在这些矛盾的漩涡中徘徊的诗人正作着艰难的抉择,所以,燕归雁去的自然常景让诗人这样感慨叹息。彷徨之后是坚定的抉择,渊明终于归隐田园,“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 树木掩映,众鸟欢鸣,诗人在此乡间小庐过着亦耕亦读的隐居生活,恬静自适,这份舒畅快乐在众鸟翩飞和诗人对吾庐之“爱”中叠递而出,情感凭依生动的意象,变得具体可感。
在归隐力耕的劳动中,他真实地体会了归田的乐与苦,因之找寻到人生的真谛,鸟这个意象也就常被诗人借以抒写心志,表示对理的解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夕阳山岚,飞鸟结伴还巢,融身于这样和谐宁静的一派天籁中,诗人忘还俗累,神悠心远,体悟着自然的乐趣和人生的真义。《饮酒》其七也是以鸟的意象兴发诗人“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怡然与与觉悟。诗云:“日入群动息,归鸟趣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众生息止,归鸟欢鸣,诗人由此悟真朴自然之理。逯钦立先生曾云:“鱼鸟之生,为最富自然情趣者,而鸟为尤显。”[2]归鸟,不仅使诗人感受到生活的自然舒畅,更因之使诗人于此悠然忘机中领悟生命的天真纯粹之美。
田园牧歌之乐只是一段时间,很快,诗人的日常生活就不时面临饥寒的威胁了,衣食不继甚至乞食的穷窘,终生放弃政治理想的痛苦,人生真义如之何的叩求,闲静从容的诗人有了更多的悲愤和慷慨,鸟的意象也以悲为主了。“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失群之孤鸟正是世外之渊明,鸟归孤松正是渊明归隐田园,渊明是孤独的,“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青松无衰,诗人业已对自己的一生行止进行了认真的思索与审视,“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有会而作》),“谁云固穷难?逸哉此前修”(《咏贫士》其七),固穷终生,然君子的清节得以坚守,正如青松华茂。托身有所,千载无违,诗人归隐之志坚矣,然此心事,竟无人可诉,亦无人知,“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饮酒》其十六),世无知音,诗人处身于无涯的寂寞里,自不免“夜夜声转悲”。以此长夜悲鸣之鸟推想诗人的旷世寂寞,让人唏嘘不已。《咏贫士》(其一)中的鸟亦是孤悲之鸟,诗云:“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众鸟飞没于朝霞中,喻营营于权势富贵的世俗中人,孤鸟迟出而早归,意喻诗人勉强出仕,很快归隐。归隐农耕,饥寒交并,原在情理预料之中,斯不足畏也,生活固无奈,但诗人始终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精神追求,追求节义的不朽和生命的真谛,只是此情此心及所领悟的真理都无人可解,诗人自劝勿悲的无可奈何之状更反见出其求知己不遂的感愤悲苦之情。上两诗中,鸟的意象都是既孤且悲的,于中可见渊明晚境的孤寂苦闷,愤激慷慨,虽然如此,渊明之志节无改,诗人坚贞不渝的真隐士形象正是由此出类拔粹于世间。元人王恽赞叹说:“古今闻人,例善于辞,而克行之者鲜。践其所言,能始终而不易者,其惟渊明乎?此所以高于千古人也。”(《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七十二)
渊明在不同时期创造的鸟的意象,从不同侧面地融入了诗人的情、志,也融入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探求,诗人有时以鸟为喻,有时借鸟直鉴本心,鸟意象因诗人内心世界的充盈高洁而随之蕴涵丰富厚重,千百年的读者也从对诗人诗文鸟意象的解析中更了解、敬佩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