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咏 华 山原创教学设计))
咏 华 山(第二课时)太仓市金浪小学:田鸣鸣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 咏华山---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出示词语
3、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板书:寇 准)
过渡: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
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蓝天在哪儿?远远近近的山在哪儿?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
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白云在哪儿? 学习山腰
指导读好这句话。
(2)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其实这些也就寇准登上华山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a、自由练习读;b、指名读;c、齐读。
(3)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4)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些感叹。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但他赞美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而是一首诗(出示图、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谁来表演一下?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可以加上动作。(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寇准说些什么?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配乐朗读全文)
(五)、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六)、学习生字
1、出示:齐
与
2、想想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指导书写。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反馈评价
第二篇:咏华山 教学设计(精选)
《咏华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是苏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本课新词。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1.示图(示ppt1)(示“华山图”)示词(华山)读准词。看看这样险峻、高耸的华山。人们忍不住要夸赞、歌颂它。就叫做(示“咏”)华山,齐读课题“咏华山”。
2.放视频(示ppt2)欣赏华山之美,师简介,生谈感受。3.文中也有一首小诗人写了首诗来咏华山,(示ppt3)诗文范读,生跟读诗。
二、初读感受 1.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2.汇报这首诗谁写的?(示ppt4)做简介。示第四节,(示ppt5)这里有3个生词:宋代、寇准、七岁读准 3.检查字词,文中还有些生词读一读,正音。(示后两行生词)4.分组读课文。相机指导,读顺句子
三、精读感悟
(一)第一节
这天,七岁的小寇准也外出游玩,引读第一节
(二)第二节、第三节
1.(示ppt6,可与ppt7、8、9、10链接)教学第二节,借助(示ppt7、8、9、10)帮助学生理解难点:A 山势险——第一句话中的“艰难”“自古华山一条道” B 山十分高耸——以“啊!华山真高哇!”为中心,借助“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太阳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进一步感受华山高耸入云。
2.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读出山的险峻,感受华山的独特景象。
3.看到山势险峻高耸入云的华山,你想说什么?激发学生情感,引出——“情不自禁”
4.(示图ppt11)再次吟诵诗文,指名读出各自的情感。引导朗读相应课文第二节二到五句。5 5.(示图ppt12)看图配乐背诵诗文。师引导背诵第二节二到五句。6.小小年纪尽能诵出这样的诗文,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是——“好诗、好诗”引读第三节。
四、总结全文、背诵古诗
五、学写生字:
齐:第五笔是“丿”不是“l”。
与:注意笔顺,第二笔竖折折钩和第一横连上,和第二横分开。
六、实践作业
1、想象诗文景象,画一画。
2、收集写山的古诗,读一读。
3、课外推荐:《七岁小诗人》。
第三篇:咏华山教学设计
《咏华山》教学设计
平遥县汇济小学 邢海琴
教学目标:
1、教学剩下的生字:与、齐、称。
2、理解第二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古诗。
3、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激发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学习理解第二自然段。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对话激趣。
1、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齐读课题。师板书:华山。“华”是多音字,表示山名和姓时读四声。
2、复习生词。
七岁 宋代 寇准 山顶 咏华山 沿着 艰难 远远近近山腰间 吟诵 称赞 情不自禁 山与齐
a、开火车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一次。如果读错了,帮助他改过来。
b、师强调“着”读轻声,“华”和“禁”是多音字。男女生赛读。c、还想读吗?词宝宝跑到课文里去了,我们到课文里去读。
二、由诗入文,激发兴趣。
1、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了课文里的一个小朋友,他叫(),他和先生一起去(),他们爬上山顶后,小孩望着眼前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学生齐读古诗。
2、寇准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会情不自禁吟诵这样一首诗?这首诗又是什么意思?请小朋友读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板画华山。
三、粗知大意,整体感知。
1、读了2自然段,华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高
2、再读2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华山高?
3、这段话就是围绕“啊!华山真高哇!”写的。我们边读句子边欣赏这美景。
四、借文学诗,品文悟诗。(一)、“啊!华山真高哇!”
1、一起读出你们的感受。
2、华山有多高?请小朋友比划一下。4层楼有多高?10层?20层?50层?100层呢?100层,高得你们都无法形容了。(出示课件)可是和华山比仅仅这么点,华山有6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大约2200
多米。谁来读好这两句? 指名2——3名学生读。评议。
3、齐读。
(二)、“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10层楼一直爬上去,感觉()。继续爬,爬上20层,会()。再爬,爬上50层,会()。爬上100层,又会()······爬着这又窄又陡,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路,能读好这句话吗?
2、指读、齐读,体会“艰难”。
3、华山很高,很难爬,但爬上去,就能看到美景。(三)、“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教师读句子,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据学生回答,师板画远处、近处的山。
2、读好“远远近近的山”这个词组。指读。评议。齐读。
3、(指着黑板上远远近近的山)这些山,有远有近,有高有低,一座连着一座,可真多啊!它们全在华山的脚下呢!只有华山最高。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只有华山最高?指读,齐读。
4、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还能看到什么景色呢?(四)、“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刚才我带领小朋友们想象画面看到了美景。现在请小朋友自己边读边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据学生回答板画太阳、白云。
2、太阳画哪儿?白云画在哪儿?山腰间在哪儿?小朋友们,你们都有腰,快摸给老师看一看。嗯,在身体的中部。那山腰就是在山的中
部。画一朵云行吗?两朵行吗?书上怎么说的?师:是啊,这儿一朵,那儿一朵,这就叫朵朵白云。你们看,华山都已经在白云的上面了。它真是太高了。不仅高,而且美。谁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3、是“朵朵白云”了,可是我感觉这白云好像在山腰间动了一下又不动了,没有飘起来。白云在山腰间轻轻地、慢慢地移动,要读出这种样子,快加上动作练一练。指读,齐读。
(五)、“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打开书138、139页,和你想象的画面一样吗?
2、站在山顶上,抬头望去,只见蓝蓝的天、红红的太阳,低头望去,远远近近的山,都变得矮小了,一切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一朵朵白云在轻轻飘荡。望着这么高的山,这么美的景色,能把这两句读好吗?(加动作齐读)
3、不看文字,只看黑板上的图画,还能把这景色说出来吗?齐背。
五、诗文共赏,体会情感。
1、欣赏课件:华山图片。看着这么美的景色,我听见许多小朋友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有的啊,有的哇,还有的激动地站起来,这就叫情不自禁。文中的小孩和大家一样,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2、齐读。
指读,像他这样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就叫吟诵。学着他一起吟诵。
3、吟诵了这么多次,意思知道吗?这首诗就讲了我们刚才在山顶看到的景象。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那句话?“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又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那句话?
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不用老师教都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4、女生读句子,男生读对应诗句,想着画面加上动作读,比比谁读得更有感情女:(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男: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女:(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男: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5、联系课文内容,做动作理解”齐”“举“首”的意思。
六、反复吟诵,升华情感。
1、师配乐范读古诗,我吟诵得好吗?教你一招:想吟诵好,就要做到边读边想画面,声音有高有低,读出节奏。
2、学生加上动作练读。指读。齐读。这样朗读、赞美的语气就叫“咏”,所以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板书:咏
3、想把这美景永远留在心中吗?快背下来吧!
4、出示课件华山图。全体起立,让我们站在这高高的华山上,望着眼前的美景,加上动作,一起来尽情地咏华山。背诗。
5、学三、四自然段。
寇准写这首诗时几岁?7岁。是呀,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好诗!好诗!)。学着先生的样子称赞称赞他。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7、寇准从小就聪明好学,语文学得很好,所以长大以后成了宋朝有名的宰相,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别只是羡慕了,我们要向人家学习。
七、赏识鼓励,教学生字。
1、老师要看看今天哪个小朋友写字时最认真,邢老师也会对你连连点头称赞的。
2、学习“与、齐、称” a、怎样记住这些字? 与
编谜语记 :弯弯曲曲一条河,二人隔水不相见。利用熟字记:“写”去掉秃宝盖。称
换偏旁记:你——称 加一加: 禾 + 尔
b、按笔顺书空,观察占格位置。谁提醒大家写好这些字该注意哪些?
“与”是独体结构,第二笔竖折折钩要写好。“齐”是上下结构,撇捺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
“称”的偏旁叫禾木旁,“禾”做部首,捺变为点。左右结构的字应写得左窄右宽。
c、师范写生字,生跟着书空。
d、描红、临写。强调摆好姿势后再写。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e、展示评价。
八、积累内化,拓展延伸。1、2、3、4、积累文中优美词句。(必做)画古诗所描绘的景象。(选做)
搜集写山的古诗,并记住一首。(选做)
登陆www.xiexiebang.com,可了解更多关于华山的资料。(选做)
板书设计:
《咏华山》教学设计
邢
平遥 县 汇 济 小 学
海
琴
第四篇:《咏华山》教学设计
《咏华山》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0
教学目标:
【感谢您浏览网!请在站内输入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网址是】
1、会读本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文,理解生字词;
2、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推荐一座非常值得去游览的名山,叫华山,请大家看这座山(指图)-这就是华山 2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老师吟诗(只要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3.喜欢这首诗吗?这首诗是古代一个7岁小孩写的。4.你想不想知道他是谁,为什么写这首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24《咏华山》(板书)二.初读文。1.自读。2.同桌相互检查 3.检查。
你会了哪些词呀?(学说,师板词。板后齐读)4.生第一次读文
我们把难读的词语读会了,现在试试读读文 .生边读,师边板词(齐读词语)6.再读文。三.品读。1.导语。
刚才大家看了华山,都觉得华山非常高,如果让你去爬这么高的山你会觉得怎么样?(生答)文里用哪个词形容他们爬山困难呢? 2.引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等他们满头大汉,喘着大气爬到山顶,他们会觉得这山怎么样呀?(出示句子)3.品读句子。
A自由练习好,大家自己先练一练,看谁能把华山读得最高。指名读齐读 4.品后两句。
华山到底有多高呢?(出示句型)
A自己读。同学们,先好好的读读这两句,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什么?
B生答:a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跑到我们脚下去了呢? b太阳为什么显得这么近呢?说明什么? 白云不在天上,干嘛跑到山腰去了?
结束语。我们看到的这些景色都说明了什么?
D分组合作练读。我们分组练一练,练习读这些句子。争取每个人都能把华山的高读出来。
E检查反馈。那一小组先来,比一比哪组读得最高(指黑板读)
F师范读。讲朗读的方法。要读得好,有个小窍门,就是一边读一边想。
G生齐读。好,照老师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把华山读得高到太阳那去。.品古诗
导语:你们把华山读得真高呀,假如你就是那小孩,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红日那么近,白云那么低,多美呀!你的心情怎么样?
A、说说自己的心情 B、引诗
(板诗)让生看手势跟读、练习读诗
【感谢您浏览网!请在站内输入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网址是】 a自读。
b诗文对应这些诗与这些句子是有联系的,你们能把他们对应起来吗?
1、讨论交流
2、提问你认为哪句话,对应哪句诗?(这两句诗应该与哪句话对应呢?)
3、总结、读诗句这首诗和前面的句子一样,都是写华山很高很高。
男女赛读(读出华山的高来)四.品第三、四段
你们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写得好吗? 1.文中老先生怎样夸他(好诗好诗)2.生夸“我们一起也来夸夸他!
3.他是谁?(寇准)我们一起把最后一段读一读。他今年几岁?(7岁)4.总结。(再读全文)
五、总结结束。
1、华山的雄伟、壮丽
2、小寇准的聪明、能干
3、鼓励 转载自
庐
阳
教
育
论
坛http://bbshflnet/printpageasp?BardID=2≈ID=70 提供:双鱼
第五篇:咏华山教学设计
《咏华山》教学设计
李春梅
教材分析:本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教学中通过初读古诗,激趣导入;进而引导看图和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学习课文,品读古诗;接着诗文对照,进行品读感悟,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最后开展课外拓展,增强积累,培养学生的大语文学习观。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3、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教学重难点:对课文第二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教学准备:板书词语、挂图、奖品;
查找华山资料,我国名山的资料。教学方法:品读课文、看图、谈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引导说话。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宋代
寇准
登华山 七岁
艰难
山顶
吟诵
称赞
远远近近
情不自禁
字音:师:谁能读准这些词语?朗读要求:读正确,声音响亮。
指名读,一二两组、三四两组比赛读。开火车读“称赞”。
字形:师:“宋代”的“代”是左右结构,需要注意什么?
生:“代”右边不能多一撇!可以和“找”比较。
3、引导说话。
师:谁能选用其中的词语来说话?其他同学听听他选用了那几个词语?
生:他们艰难地爬上了山顶。(选用了艰难和山顶两个词语)
生:寇准登华山时吟诵了一首诗。(选用了寇准和登华山三个词语)
„„
【设计意图:复习词语从字音、字形、理解词义三方面进行。通过指名读、比赛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巩固字音;指导学生再记忆容易错的“代”字,在课堂上的稍加点拨却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让这个字的正确率得到很大提高;选词说话既是理解词语又是训练说话,同时还起到过渡语的作用。】
二、初读古诗,激趣导入。
过渡:这就是寇准登上华山顶时吟诵的诗。
1、出示古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进,回首白云低。
师:谁想来读读这首古诗?其他同学听他是否读正确、读流利了。生:指名读,评价。自由读。齐读。
【设计意图:初读这首古诗只要求朗读正确流利就可以了,目的是在指名读、自由读和齐读的形式中激发孩子们想学习和了解古诗的兴趣,为下面理解古诗做好铺垫。】
三、学习课文,品读古诗。
1、看图一学习第二节第一句话。
(1)师:这首诗是寇准和先生去登华山时所作。请同学们看图(出示挂图),这就是华山。我们跟着寇准和先生一起来到了华山脚下。
师:站在华山脚下向上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华山很高的样子。生:山顶上的树看起来很小。
师:登山的路是一级一级的台阶,看起来怎么样?
生:登山的路是歪歪扭扭的。(师:纠正用弯弯曲曲这个词,体现用词的准确性。)
生:山路显得很窄,走在上面会很害怕!
师:老师查阅了资料,华山的东西南三面都是悬崖峭壁,只有这一条爬上山的路。而这唯一的路又是这样的窄这样的陡峭,走在上面会有什么感觉?
(2)引入花果山,对比理解。
师:那些同学爬过花果山?花果山是620多米高,你爬的时候觉得怎样? 生:怕花果山觉得很累。
师:而华山2000多米高呢,差不多四个花果山比得上一个华山高。这样的山爬起来会很困难。(3)品读第一句话。
师:课文第二节的这句话写出了华山爬起来很困难。出示小黑板:他们艰难的爬上山顶。请你自己读一读。生:自读。指名读。
师:这么高的山,很不容易爬。这句话中就有个词,是说爬山不容易的,找找看,哪个词?
生:就是“艰难”。
师:指名读这句话。齐读。读出“艰难”的语气。
【设计意图:出示挂图,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观察跟着寇准和先生一起来到了华山脚下,谈谈所见所想,感悟华山之高。再结合自己爬我市的名山花果山的亲身经历,体会爬华山的艰难,为接下来的朗读做好了准备。】
2、品读“啊!华山真高哇!”
师引读:看图和读第一句话我们知道“华山真高哇!” 谁能读出华山的高来? 生:指名读。评价。生:自读,男女生比赛读。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和读第一句话学生初步感受华山的高。】
3、看图二,学习两句话。
(1)师:我们和寇准、先生一起爬上了山顶。站在华山顶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远处和近处有很多的山。
师:看图,这些山有远也有近,有高也有低,一座连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可真多啊!不过这些山都在(生说自己的脚下)。看图上得知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寇准和先生的脚下,我们能看出华山很高!
师 :什么比华山高? 生:蓝天!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太阳离他们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
师:你观察真仔细!同学们伸出手来摸一摸。平时我们看太阳,离我们远吗? 生:很远!
师:而现在太阳离寇准和先生很近,是因为什么? 生:这是因为他们站在了山顶上。师引说:这也说明了华山(很高!)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山上有很多树,漫山遍野绿树成阴,很漂亮!生:我看到了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理解山腰时借助简笔画),说说白云像什么? 生:白云像一条条丝带,像棉花,像羽毛„„很美丽!师:请小朋友把你所看到的连起来说一说。
生:我们和寇准、先生一起爬上了山顶,看到远处和近处有很多的山。这些山有高也有低,一座连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可真多啊!不过这些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像一条条美丽的丝带,又像棉花,又像羽毛„„ 山上有很多树,漫山遍野绿树成阴,抬头就能看到太阳,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连蓝蓝的天空都离我们很近了,华山真高啊!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学生身临其境地站在华山顶上,说说自己的所见所想,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2)图文对照,品读两句话。
师:课文第二节有两句话描写华山的高大和美丽,请你找一找,自己读一读。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生:自读这两句话。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话?听听要读好那些词?(指名读)生:“都”要读重一点。
师:谁来读读第二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生:“飘着”读得轻一点,觉得白云很美!
师:听老师范读,听听老师还有那些词读得好?好在哪里? 生:“那么”读得很轻。
生:一二两组和三四两组比赛朗读这两句话。
【设计意图:在看图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抓住几个关键词语“都”、“飘 着”、“那么”,就已经把华山的高大美丽表达出来了。】
4、再读“啊!华山真高哇!”
师:如果你现在就站在山顶上,看到这样一幅情景,想说什么? 生:齐读第二、三句:啊!华山真高啊!重点指导读好“啊!”
【设计意图:再来朗读这句话,读好“啊!”,感情表达就很好了。】
5、品读古诗。
师:小朋友们,站在华山顶上,小寇准和我们一样感受到了华山的雄伟、高大,他的心情十分激动,所以他“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来赞美华山,就是《咏华山》。
黑板出示:
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同桌互相读,说说从这首诗中你看出诗人是在华山的什么位置吟诗的。
生:诗人是在华山顶上吟诵了这首诗。师:你从那些词看出来的?
集体交流:“举头”、“回首”。引导学生看图、动作演示理解。
(2)师:从这两个词我们看出华山是那么的高大!再读这首诗,把华山的高大和美丽读出来!
生自读,指名读。比赛读。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说说从这首诗中看出诗人是在华山的什么位置吟诗的,同时理解了关键词语“举头”、“回首”,再来朗读和背诵古诗效果很好,学生就能朗读出华山的高大和美丽了。】
6、学习三、四两节,培养大语文学习观。
(1)师:短短一首诗写出了华山的雄伟、壮丽。这首诗受到了先生的夸奖。
如果你是先生,你会怎样称赞寇准? 生:齐读这一自然段,理解“连连点头”。
(2)师:你们知道吗?寇准写出这样的好诗当年才7岁。一个刚7岁的孩子,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观察认真学习的结果。我们小朋友也要像他那样从小留心周围的事物,认真观察,在大语文中学习。
生齐读这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从先生对寇准的称赞,联想到这是他平时认真观察认真学习的结果,引出对学生大语文学习观的培养。】
四、诗文对照,品读感悟。
1、师:寇准用这首诗来赞美华山,就叫作“咏”华山。
2、师:课文第二节有两句话,描写了华山的高大美丽,就是这首《咏华山》的意思。让我们打开书,再去读一读这两句话,记一记吧。
生:指名读,自读。男女生比赛读。生:自己练习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达到对诗文理解感悟的螺旋式上升。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五、课外拓展,增强积累。
1、师:华山是中国的名山之一,你还知道我国那些有名的山呢?
生:我还知道泰山、五台山、横山、花果山、庐山„„
2、师:有一首描写庐山的诗《题西林壁》,苏轼的,谁会背诵? 生背诵《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小朋友们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学习了这么多的课外知识。这也是一种语文学习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课外拓展,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知识的积累,一方面也学到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这种大语文学习观终身受用!】
六、作业设计: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学反思:教学中通过初读古诗,激趣导入;进而引导学生看图和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学习课文,品读古诗;接着进行诗文对照,进行品读感悟,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最后开展课外拓展,增强积累,培养学生的大语文学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