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借助工具观察--j教学设计修改1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
《6.借助工具观察》教学设计
大连金普新区松林小学
王丽燕
教情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三课《借助工具观察》。本节课是学生认识感官、了解各种感官功能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当我们直接用感官观察不能解决问题时,借助工具观察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节课从学生发现用肉眼和放大工具看到了不一样的拇指纹路,用耳朵和借助听诊器听到不同的声音后,引发出他们对不同观察工具浓厚的兴趣,之后让学生拓展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观察工具:了解望远镜、显微镜和汽车后视镜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盲杖延伸了盲人的触觉功能;助听器延伸了听力障碍者的听觉功能等等。教学目标:
1、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的细节。
2、通过阅读图片资料,了解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的作用。
3、意识观察工具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以及观察工具给人们带来了便利。
教学重点:
知道使用观察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的细节。教学难点:
会正确使用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教学准备:
大拇指、放大镜、听诊器、记录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感官来观察周围事物,想一想,如果你走入这片森林,你会用到哪些感官去观察,有什么发现?(生回忆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官可以观察周围世界。)
2、同学们说得都很棒,我们通常是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官直接来观察事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
二、活动体验----------认识放大镜的作用
1、师:我们来一起观察左手的大拇指指纹,边观察边记录指纹的样子。
(1)说一说,你看到的指纹是什么样子的?(生答)(2)师:指纹那么细,我们有什么办法看得更清楚呢?
(3)师:谁知道怎样使用放大镜?(生答并演示,教师演示提醒学生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来回移动放大镜,直到看清楚物体。)
2、小组长领取观察工具——放大镜,开始观察并记录。
3、收拾器材。
4、使用放大镜,你看到的大拇指指纹是什么样的?
5、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借助放大镜观察发现,指纹一般分为这三种,其中像圆圈一样,叫斗形纹。一边开口的,叫做箕形纹,像弓一样的,叫做弓形纹。
6、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大拇指是什么指纹。
7、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发现直接观察和用放大镜比有什么不同吗?
8、有没有一种工具让我们看得更清楚呢?你知道这是什么?怎样使用呢?(课件说明)
9、小组内一人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大拇指一次,时间为2分钟。
10、说一说使用显微镜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课件补充)
11、显微镜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我们一起再观察自己穿的外衣布料,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最后用显微镜观察。
12、这次观察后,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谈感受,借助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眼睛看清楚肉眼看不清的的微小的物体。观察工具太有用了,延伸了眼睛的视觉功能……。
13、想一想,如果到野外观察,除了放大镜、显微镜外,还也已带哪些工具帮助观察。(课件望远镜)
望远镜可以让我们看得更远。
三、认识听诊器在观察中的作用
1、野外游玩时,如果生病了,我们必须看医生,(图片)看这张图片,这个医生在干什么?如果不同听诊器,能听到声音吗?两人合作,试一试先用耳朵直接听心跳,再用听诊器听心跳的声音。注意心脏在身体胸部左侧偏下一点。
2、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用耳朵直接听和用听诊器听你觉得有什么不样)
3、小结:利用听诊器后,可以更清楚地帮助我们听到心跳的声音。延伸了耳朵的功能。
想一想有听力障碍的人,怎样才能听得更清楚呢。
三、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觉功能。
1、提问:除了刚才我们利用的放大镜、听诊器以外,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观察工具?(例如马路上)
2、出示图片:后视镜、盲杖、酒精测试仪……提问它们有哪些用处?
3、完成活动册第6页,将观察工具与感官连一连。
四、评价本课表现与收获。(5星自评)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总结:(课件)生活中观察工具种类很多,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工具也在不断发展,希望同学们课后去了解并能用好这些观察工具,去认识世界、了解自我。
第二篇:借助工具观察教案
借助工具观察(拼音)(贴条)
教学目标
1.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2.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3.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难点: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课前准备:
1.放大镜43个、简易显微镜43个、听诊器23个。
2、学习用具(文具盒:铅笔、小尺、橡皮),放在笔槽里。
3、课前洗干净手。课前游戏:《左手右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前:今天,咱们的教室里来了一位新朋友,瞧,它是——名侦探柯南!大家喜欢他吗?(喜欢)那一起和他打个招呼吧!(学生与动画人物打招呼,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好奇你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柯南啊?(因为他很厉害,会破案)出示图片(柯南手里拿着放大镜),你看柯南手里拿的是什么呀?(放大镜)他为啥总要拿着放大镜呢?(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柯南要破案,破案就需要找出蛛丝马迹,根据坏人在现场留下的痕迹来破案)哦!原来柯南善于借助工具来寻找帮助破案的蛛丝马迹!
1、前两天,柯南委托老师在我们班的小朋友中,帮他找一名小助理,帮助他查案。你们相当他的小助理吗?(想)我看到小朋友们一脸的期待,跃跃欲试呢!
2、柯南的小助理不是谁都可以当的,必须要有一定的本领的。那你觉得柯南的小助理,必须具备哪些本领?(会观察、会思考)对,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今天这节课老师重点要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是善于观察的。(贴出课题中的“观察”两个字)
3、在上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可以用用到哪些感官来观察?(板贴:感官 眼睛 耳朵 鼻子 手)
二、观察指纹,初步体验观察工具的作用
(一)直接观察,激趣质疑(无工具)
1、师伸出手指,指一指,手指的最上面一节有什么?要观察指纹适合用哪个感官?(眼睛)
2、请小朋友们伸出食指,用眼睛仔细观察指纹。
3、学生观察
4、交流:说说你的指纹是什么样的?(一圈一圈的螺纹或一条一条的纹路;像线一样)
5、你真会观察!
(二)自主观察,深入学习(借助工具)
1、学习使用放大镜(擦干净放大镜镜片)(1)想不想看得更清楚一些?
(2)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板贴图片)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谁知道它的使用方法?(请生演示放大镜,如果不对,再请生示范。)
(3)师总结并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边说边演示:手不动,从下向上移动放大镜,直到看到最清楚的指纹为止。)(借助实物投影)友情提醒大家:不能使用放大镜看太阳,会使眼睛被强烈的阳光灼伤,甚至弄瞎。
(4)生取放大镜。柯南给小朋友们准备了放大镜。请大家从托盘的信封里把它拿出来,信纸放在托盘里。
2、用放大镜观察指纹
(1)请小朋友们观察食指指纹,把观察到的指纹记在心中,然后和《科学活动手册》第6页上的三种指纹对照,看看自己的指纹属于哪一种?在它的下面打上√。(注意不要用手摸镜片)(课件出示三种指纹,先不出示名称,出示号数)(不可以把眼睛贴在镜片上观察,如果用这种方式去看太阳,严重时会把眼睛弄瞎呢!)(2)学生翻到《科学活动手册》第6页;
(3)汇报交流:通过用放大镜观察,发现你的指纹是怎样的?属于哪一种?(学生说到哪一种,教师就介绍那一种指纹)①斗形纹:同心圆形,看上去像水中漩涡。②箕形纹:文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③弓形纹:有的纹形像弓一样。
(4)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指纹吗?(有的话请他去黑板上画,不会画,能描述一下吗?)你们观察得真仔细!(5)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有什么作用?对,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看得更清楚,它是一种观察工具。(贴出:观察工具)
(三)合作观察,探究学习
1、有没有比放大镜看得更清楚的工具?(学生如果说到望远镜、显微镜等就先介绍)
2、显微镜柯南也给小朋友们准备好了,请从抽屉里取出2号信封并打开,信封放在座位左上角。
3、认识简易显微镜
师通过投影演示介绍简易显微镜的各个部位。(先介绍构造,再发工具)(1)灯光:灯光不能直射眼睛,也不要对着他人;(2)开关:向上调节打开灯光,调至中间关闭灯光;(3)镜头:放观察物的地方;
(4)观察孔:观察的时候要把眼睛贴在上面;(5)镜筒:慢慢向上拉。
4、学习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分解动作)(每一步拍照片)
(1)打开灯;
(2)镜头紧贴观察物;(3)眼睛紧贴观察孔;(4)调节镜筒,直到清晰。
(5)旁边气泡提醒:灯光不要对着他人。
5、下面请小助手们用显微镜观察食指指纹,看看与只用眼睛和借助放大镜观察时又有什么不同。指纹观察好了,也可再用它观察一下我们的衣服、纸、桌面等等,看看会有什么神奇的发现!
6、学生观察
7、交流、汇报:
(1)你用显微镜观察指纹看到了什么?(生:线越来越粗,还看到一些小点。师:表扬你,你有一双火眼金睛,掌声送给他。生:看不出属于哪种指纹了,只看到一部分。师:为什么?生:放大了。师:说明简易显微镜把指纹放得更大了,更清楚了。)(变大,变得多大?)(2)有没有看其他的?你看到了什么?
(四)对比观察,总结升华
师:刚刚我们使用了肉眼、柯南提供的放大镜和简易显微镜这三种方法观察了指纹!谁能说说用这三种方法观察到的大拇指有什么不同呢?(出示三种方法图片和它们观察到的指纹图片)(生讨论)(谁比谁清楚)
生1:纹路越来越清晰,凹凸程度越来越大。
生2:放大镜比眼睛直接看清楚,简易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得清楚。
师:原来借助工具可以观察得更清楚啊!所以我们要学会借助工具观察。(补充完课题)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还有哪些观察工具可以让我们看得更远?
生:望远镜(远)、天文望远镜、汽车后视镜、显微镜(清楚)师: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
三、借助听诊器,听得更真切
1、刚才老师了解了同学们用眼睛观察的能力,都很棒!但不知同学们用耳朵灵不灵?接下来,老师要来考一考你们耳朵观察的能力。
2、(播放心跳视频)问:你听到了什么?在生活正常状态下,你能听得见小伙伴和自己的心跳声吗?
3、那怎样才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呢?(耳朵侧着听,用听诊器听)(今天,在没有跑的情况下,有什么办法听?)
(一)直接听音,触动听觉
1、直接用耳朵听的话,贴哪儿听?(让学生指一指,演示一下)(左边还是右边?)
2、请大家两两合作贴着听一听。
3、有刚才听得清楚吗?怎么办?
4、还可以借助听诊器。(板贴图片)
(二)借助工具听音,深入助听
1、在哪里见过?怎么用?
2、教师演示使用听诊器的方法:金属耳管应向前倾斜,将耳管戴入外耳道,使耳窦与耳道紧密闭合。将胸件正面(白色一面)靠在胸部靠左下方人体心脏部位,注意不要隔着衣服听。听的时候能不能讲话?(不能)要注意保持安静。听筒不随便移动。(屏幕出示图片及气泡提示,读一读)
3、柯南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件观察工具,请一号小助手从抽屉里取出3号信封并打开,信封放在座位左上角。它是——听诊器。
3、学生互听
4、交流汇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生:沙沙声;师:这是衣服摩擦的声音也是听觉扩大的例子。生:咚哒声;师:表扬你!你的耳朵真灵敏。)
(三)对比听音,发现区别
1、分享你的感受,用耳朵听和用听诊器听有什么不同?(生:耳朵听(微弱的咚咚声);听诊器(声音很有清晰,是咚哒声)师: 是啊!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听得更真切,大大延伸了人的听觉功能呢。)
2、听诊器作为一个工具,它帮助了哪个感觉器官?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对于听觉正常的人来说,用耳朵和听诊器可以听见;对于听力有障碍的人,他们要借助什么工具听得更清楚?(借助助听器。(板贴))
2、助听器能够将声音放大,让听力有障碍的人听得更清楚。
四、认识各种观察工具
1、借助放大镜、简易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借助听诊器、助听器可以听得更清楚。那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观察工具帮助这两个感官观察?(皮肤和鼻子)(生看图讨论)皮肤、鼻子可以用来干什么?
2、认识盲杖
(1)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你能发明什么帮助他们走路呢?(小棍、拐杖)
(2)盲人使用的拐杖被称为盲杖,(课件出示)盲人借助它触摸物体,判断是否有障碍物。有了它,盲人再也不会摔跤啦!
3、认识温度计
(1)平常发烧,自己会怎么做?(用手摸额头)(2)能确定有多热吗?
(3)出示温度计。有了它,妈妈能又快又准地测出我们的体温。
4、认识酒精测试仪
(1)要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喝酒,有什么办法?(用鼻子闻)
(2)那警察要知道一个人有没有酒驾,有什么办法?(板贴酒精测试仪)警察叔叔让司机对着吸管呼一口气,酒精测试仪马上能测出准确的数据。
五、完成作业,及时巩固(有无时间)现学现做,看谁记得牢,认识的观察工具最多。
师:跟老师一起试着读题,先说一说图片,再自己用线练一练,最后说说理由。
六、结合板书,总结升华
今天,老师观察了同学们借助工具观察的能力,通过观察发现小朋友们观察能力都很强,都有可能成为柯南的小助手。但一开始同学们都说了,要当柯南的小助手,除了善于用感官观察,还要会用大脑思考。小朋友们是否善于用脑思考,下一节课老师将继续来进行这方面能力的考核。大家有信心通过老师第二轮的考核吗?老师很期待哦!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册第2单元《借助工具观察》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册 第2单元 用感官观察
6、借助工具观察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三课。本课是在学生认识感官、了解各种感官功能基础上推出的,当人们直接用感官观察不能解决问题时,借助工具观察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课从学生亲自使用观察工具开始,拓展到了解生活中还用到哪些观察工具。第一个活动,学生分别用肉眼、放大镜、简易显微镜观察自己的指纹,通过比较三种方法看到的不一样的情形,知道使用工具可以观察到物体更多的细节,而这些都是肉眼无法看到的。这个活动中还要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和简易显微镜。第二个活动,除了比较眼睛观察到的不同,还可以比较用耳朵听和借助听诊器听心跳声有什么不同,发现听诊器听到的更清晰,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使用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听觉功能。第三个活动,认识各种观察工具。望远镜、显微镜和汽车后视镜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盲杖延伸了盲人的触觉功能,助听器延伸了听力障碍者的听觉功能,学生活动手册中还列举了酒精测试仪,它延伸了人的嗅觉功能。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科学探究
●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学习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科学态度
● 养成安安静静、仔细观察、耐心倾听的好习惯
●乐于对生活当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进行探究与分享。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让学生认识到各种观察工具在一些行业中的运用,以及观察工具使用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听诊器。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次课我们学了认识世界的感官——眼、鼻、舌、皮肤等。正是这些器官,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你会用哪些器官来发现周围的世界?
2、学生交流互动。
3、小结:前两节课我们用自己的自己的各种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大家对于如何观察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世界。
【评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成体系的逐层推进式的,从认识感官到各种感官的具体功能以及综合运用几种感官观察事物,到最后借助工具观察,为了让学生理清思路,在教新课前用对学生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强化学生语言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出新课的教学。
二.活动探究、认识工具在观察中的作用
(一)活动一:观察大拇指指纹
1、观察左手拇指指纹,提问:你能看到什么?看到的指纹是什么样的?
2、追问:指纹又细又小还比较淡,我们看起来很吃力,也可能看不清楚,你有没有办法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
3、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来回移动放大镜直到看清楚。提示:在使用放大镜时,不得用放大镜看太阳。
4、认识指纹的三种常见形状:斗形纹、弓型纹、箕形纹。
5、用放大镜观察指纹,完成活动手册上的选项。
6、谈话:用放大镜我们已经基本能看清指纹了,还有一种工具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晰,你知道是什么吗?(显微镜)
7、示范手持式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8、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指纹。
9、交流观察感受。
(二)活动
二、听心跳声
1、指导学生相互听心跳声。
2、示范听诊器的使用方法。
3、学生用听诊器听同桌心跳。
4、交流直接用耳朵和用听诊器听心跳声听到的有何不同。
(三)活动
三、认识各种观察工具,了解各种工具的功能
1、导入:放大镜、显微镜能让我们看清细小的物体,有种工具能让我们看得更远,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对于望远镜你知道什么?
2、视频介绍望远镜的种类、功能。
3、看书上的各种工具,视频介绍各种工具的功能。
4、指导完成活动手册中的连线题,让学生对各种工具对应延伸我们什么感官功能有清晰的认识。
【评析】一年级的学生用感官观察事物的经验是有的,但是用工具观察事物的体验就比较少了,尤其是比较专业的观察工具,那就更少了。所以本课中地三个主体活动对于学生的吸引了是巨大的,这既是好处也往往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说学生的的关注点往往会是观察事物的过程体验,对于工具使用带来的好处,以及观察工具对我们感官的延伸意义会忽略,就是我们常说的“玩得很开心,什么没学到”,针对这种情况,设计时加强了两种方法观察方法观察体验的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工具的优势,以及观察工具带来的便利。
三、延伸拓展,全课总结
1、谈话:生活中观察工具种类很多,这些工具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自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的工具也在不断发展,这些工具让人类认识了解世界变得更轻松方便。
2、总结: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如果家里有放大镜,我们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
【评析】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总结,帮助学生对用工具观察的好处有一个更具体,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详细梳理各种工具对应的感官延伸。
教学片段赏析
“观察大拇指”教学片段
师:仔细观察自己的左手大拇指指腹部位,你能看到什么? 生:有一条一条的线。
师:这些线就是我们的指纹。你的指纹长什么样的? 生:有好多线。生:淡淡的。生:很细。生:看不清。
师:指纹又细又小,我们看起来很吃力了,你有没有办法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 生:到亮的地方去看。生:看得时候离眼睛近一些。
师:你们说的方法都行,那有没有什么工具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晰呢? 生;用放大镜。
师:好主意,你用过放大镜吗? 生:书上看到过的。
师:谁用过放大镜吗?来说说怎么用? 生会演示,不会说。
师:看明白了吗?把放大镜放在大拇指前面,慢慢移动放大镜,眼睛觉得看清楚了就行。一起试试吧。注意小手上有些脏,不要碰到镜片哟。生:看清楚了。
生:老师,我手上的线一圈一圈的。生:我的也有一个个圈。
生:我的和旁边小朋友的不怎么一样,我的不圆。生:我的也不圆。„„
【评析】教学过程平淡无奇,但是过渡设计自然巧妙,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课堂中生成的资源能充分把握利用,并且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第四篇:二年级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修改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观察物体,做一做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样子是不一样的,知道要全面的了解物体的特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课前准备: 四人一组,围桌而坐,将每组中座位的四个位置编为1(前面)、2(后面)、3(左面)、4号(右面)。
教具学具:每个小组一个玩具卡车,电脑课件等。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这儿有一位同学的照片,猜猜看,他是谁?
电脑出示一张学生背面的照片,学生情绪高涨,都积极的猜测。教师又出示这个学生侧面的照片,一部分学生会猜到,此时教师又出
示这个学生的正面照片,学生为自己的正确猜测叫好。
师:你为什么看到正面照片时,才敢下结论?(预设:
1、看后面和侧面不好辨认。
2、正面看得清。)师:同是一个学生,怎么会看到不同的样子呢?
(预设:我站在他后面,就看到他后面的样子,站在他侧面就看到他侧面的样子,站在他前面,就看到他前面的样子。)师:看来,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这位同学的样子也就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拍照片这个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同班同学的照片巧妙引入,新颖有趣,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探究新课做好铺垫。】
二、探究学习,感知体验。
1、原位观察。
师:请各组的组长把小卡车放在桌子中间,车头对着1号座位的同学,学生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坐好。
师:请每个小组的四个同学观察桌上的小卡车,观察时身子坐正。请问,你坐在这个位置,看到的小卡车是什么样子的?让不同方位的学生语言描述在其位置上观察到的不同形状。
(预设:
1、前面的学生:我看见的是小卡车的车头、车头前面有两个大灯、有挡风玻璃…..2、后面的学生:看见的是小卡车的车箱的后盖子
3、左右侧面的学生:看见的是小卡车的车门、两个轮子、车厢侧面……)
2、换位观察。
师:咱们换个位置观察一下好吗?请1号座位的同学到2号座位,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依次换位。学生交换座位观察后问,你现在看到的小卡车又是什么样子的?
师:我们继续换位置观察,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3号座位的同学到4号座位,……你在这个位置上看到的小卡车又是什么样子 的?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完毕后,学生再次换位置观察并交流,最后让学生回到原位。
3、交流反思。
师:刚才我们在不同的位置对小卡车进行了观察,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几号座位的同学看到的小卡车是这个样子的?请站起来。
教师边说边出示从不同角度拍的小卡车的图片。
师请站起来的同学说明,从自己的角度看见的和电脑出示的是一致的。
继续出示不同角度拍摄的图片,让学生辨认,请看到的和图片上的相同的同学站起来。
4、尝试总结。
师:通过我们从不同位置对小卡车进行了观察,然后和电脑出示的照片的进行了对比,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预设;
1、我在1号座位,看见的是小卡车的前面,我只看到了小卡车的车头、车灯、玻璃…..2、在2号座位,我看见的是小卡车的后面,所以看见的是小卡车的车厢的后盖子…..3、我在小卡车的侧面和前后面的同学看的不同…….)
师:同学们,同一辆汽车,为什么大家看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预设:
1、汽车的前面和后面本来就不一样。
2、那是因为我们有时的是汽车的前面,有时看到的是汽车的后面。)
师:那说明,我们观察小卡车的方向一样吗?(不一样)在这个观察过程中,谁的方向没有变?(小卡车的方向没有变。)
师:正因为小卡车方向没有变,同学们观察的方向一直在变,所以我们观察汽车的方向也一直在变。通过刚才的观察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预设: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结果、形状也不一样。)
老师板书结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主
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本环节分成四个小环节,首先让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描述所观察到的小卡车的样子,使小组内其他学生产生好奇,“怎么和我观察到的小卡车不一样的 呢?”其次通过交换位置观察小卡车,让学生亲身去换位观察,初步体验到位置不同,看到小卡车的样子是不同的;接下来,教师依次出示四幅不同方位的图片,让不同方位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进行对比,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最后,引导学生得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这样一个结论”。这样设计由静止的观察到动态的观察,由实物观察到图片对比,形象直观,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三、组织活动,内化新知。
教师出示玩具洋娃娃,在教室中间合适的高度摆好玩具洋娃娃,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离开座位分别从洋娃娃的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并要求同组同学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洋娃娃是什么样的。
(预设:
1、我们站在正面,看到洋娃娃的前面有耳朵、发卡、眼睛、微笑的嘴、裙子、两条腿、两个胳膊。
2、我们站在后面,看见了洋娃娃的后脑勺、两个小辫、裙子、后脚跟。
3、我们站在侧面,看见了洋娃娃的一个小辫、一只胳膊、一条腿、还有侧面的裙子。)
请同学自己对刚才的观察进行简单的小结。
【设计意图:《标准》中指出:“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等系列活动,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去发现、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在此环节,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放手让学生分别从洋娃娃的正面、后面和侧面观察,并把刚才看到的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就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学会思考。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四、解决问题,运用新知。
1、下面哪一幅图是淘气看到的?
2、它们看到的是哪一面?连一连。
3、在书上完成67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练习中设计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一些判断和选择,及时地巩固,进一步培养理解和运用意识,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五、拓展运用、课外延伸。
师:课外时间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学校前操场上的雕像,把从不同方向看见的雕像画下来,第二次上课时投影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学校前操场中间的雕像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之一,让学生把从不同方位观察的形状画下来是对学生能力的综合应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生跃跃欲试。在展示评价学生作品时,让学生说一说每幅画是在什么位置观察并画出来的。此环节让学生经历了从看图找“物” 到看“物”画图的提高性学习活动。】
南漳县城关镇实验小学 徐清
第五篇:《枣儿》教学设计(修改1)
《枣儿》教学设计
设计简说
本文安排在九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单元明示了:“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剧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的人生。欣赏戏剧和影视剧,可以使我们见识人生百态,品尝生活百味。欣赏戏剧文学要了解怎样在戏剧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又是如何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还要注意体会影视剧本的画面感。
戏剧的个性化语言的欣赏、舞台表演动作的品味、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的体验等如何在教学中得到落实,这可根据剧本的特点来设计。
本剧剧情简单,人物稀少,场景简洁,拟用表演的方法来体验。[教学过程] 预习准备:让同学们在课前做好具体的预习工作,熟悉剧情,选择对象、布置场景进行片段表演的练习,准备好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一段话剧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在感性上认识话剧,初步领略话剧的特点——重现生活情景、是生活的综合写实、用对话来展示生活、表现人物。欣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话剧的认识,从而导入新课《枣儿》。
二、欣赏戏剧文学
老师简介:青年女剧作家的《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荣获19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一等奖。
1、初读剧本,了解《枣儿》剧情和主题:
学生阅读后进行小组和全班交流,之后老师补充:
剧情: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企盼。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主题: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2、寻读,认识《枣儿》的主人公:
剧中出场人物仅两人:老人、男孩。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老人的形象又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则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3、品读,选一组课外作好了预习的同学上台表演《枣儿》中的某一片段,要求表演者能根据舞台提示表演出动作神情,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当观众的同学认真观看,观后要结合剧本针对同学的表演进行品析、评价。表演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寻找或制作道具,布置场景,真切地感受到话剧这一舞台艺术的特点。
教师指导品评要点:
品人物语言:老人时时处处都沉浸在回忆的幸福和盼子归来不得的伤感中。如: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充满了自豪的语气,当男孩问到枣儿叔叔什么时候回来时老人回答“不知道”时应该是一脸的茫然,语调是低缓的。这些语言是老人心理的写照,品人物神态动作:同学表演应注意到剧本括号中的提示语,如“男孩(大喜望外)谢谢爷爷!(吃得津津有味)枣儿真大。”男孩的表演者就应有大喜的神态和吃得有味的动作神情。
品情节和矛盾冲突:故事和场景都简单,但情节仍要表演的有波澜、有起伏。
事件开端是孩子拣枣儿被老人喝住,悬念:老人将会如何处置孩子呢?
故事的发展却出人意料,竟是老人跟孩子回忆儿子枣儿童年的故事,回忆中充满幸福、怜爱、辛酸。忆儿四处:①忆给儿子取名;②忆枣儿摘枣忘情尿爹脖子;③忆枣儿放学回家枣树下尿尿;④忆困难年代81颗枣儿救了爷儿俩的命。
在老人回忆儿子的同时穿插着孩子也在记挂着自己父亲的一条线。拣枣儿——藏枣儿都是为了父亲。这又置了一悬念:孩子为何这样做呢?
最后故事达到高潮,扣子也随之解开,老人儿子出门在外长年未归,孩子的父亲则在城里另立家庭。
最后让表演者和观众相互交流感受,进一步体会舞台艺术的特点。
4、再品读,探究枣儿在剧中的作用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探剧中未出场人物: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从全剧来看,留守家乡的老人又是中心人物,由他对儿子的回忆、翘盼及无奈的伤感,更反映出时代的普遍问题——年轻一代纷纷抛弃穷困的故乡外出寻求发展,故土观念越来越淡薄了。
探究“枣儿”在剧中的作用: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场相呼应。
我们还不妨将它谐音为“找儿”。
探究象征手法的运用:齐致翔在为《枣儿──靖江戏剧小品选》作序时写道:由于它作为一个代表,一种象征,一粒树种和一片生命,对着家乡也对着世界,对着爹娘也对着儿孙,发出了深情的呼喊,表达了真心的企盼,将人性与人格、崇高与忧患演绎得那样楚楚动人又回肠荡气。可见,枣儿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是作者要借助舞台展示给人们的命运之歌,生活的咏叹调。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乡土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巧克力则是时髦的象征,是城市的象征,也是现代生活的象征。枣儿的纯正与巧克力的丰富也是两股生活力量的较量。也就是时代的鲜明特点。
三、教师小结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剧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的人生。欣赏戏剧和影视剧,可以使我们见识人生百态,品尝生活百味。《枣儿》就以一颗普通的小小枣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生活背景,认识了百味人生,了解了生活的复杂。我们要学会欣赏戏剧,欣赏文学剧本。
四、布置课后练习介绍学生课后阅读曹禺、莎士比亚等著名剧作家的的剧本,进一步感受戏剧的美,进一步了解戏剧的特点。
设计点评:本设计抓住文学剧本、尤其是话剧脚本的特点,以“枣儿”为主线,辅以学生的表演体验,理性加感性地了解话剧个性化语言、舞台表演动作、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等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舞台艺术”的特点,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了解戏剧文学,学会欣赏戏剧文学,受到戏剧文学的熏陶。(设计者: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