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12.9.9改定稿)[5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18:3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12.9.9改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12.9.9改定稿)》。

第一篇:《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12.9.9改定稿)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报任安书》(节选)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前两课时我们从文言层面对《报仁安书》(节选)作了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大致了解了文章内容。下面先复习一下重要的文言现象(PPT): 这节课,我们从内容层面对此文作深入学习。

二、生死选择,探讨文本:

过渡:有关此信的内容,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有一个精辟的概括,他认为PPT: 此文选入教材,节选的是后两部分内容,将第一部分内容“受辱之因”删去了。所以,这节课我们重点要体验司马迁“遭辱之痛”,探究司马迁“忍辱之由”。

(一)遭辱之痛

1、“遭辱之痛”到底有多少痛? 明确:学生从第三段中找相关语句。

强调: “太上”,板书:“最下”“极矣”这些词写出作者内心的极度痛苦。

学生继续从第七段中找相关语句。

强调“宫刑”给他带来的痛苦无以复加,简直是生不如死。(板书“生难”“死易”)

2、“遭辱之痛”为何有这么痛?

(1)宫刑,即阉割生殖器。同学们已阅读关于“宫刑”的资料,人被当成畜生受蹂躏,可谓惨无人道!然而,司马迁除了“痛”之外,为什么又那么“苦”呢?司马迁古人是如何看待受过宫刑的人的?请阅读PPT(2)人是社会的人,遭遇宫刑感受如何与当时社会的“荣辱观”密切相关,古人认为“太上不辱先”。请阅读PPT: 1

不孝不仁无德者,自然为世人所不齿。因此,宫刑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创伤,更是精神上的摧残甚至毁灭。

(板书:腐刑:残身、毁神、绝后、辱先)

3、学生再次体会司马迁“遭辱之痛”,齐读第三段“太上„„极矣”和第七段“且负下„„沾衣也”。

(二)忍辱之由

1、一般士大夫万一犯罪他们会该怎么办?(学生浏览第三段,72页下方,找相关语句回答)

老师相机PPT强调:“刑不上大夫”

小结:一般士大夫要避免受辱痛苦,最佳途径:洁身自好。万一获罪,最佳途径只有一个:自杀免辱。所以,司马迁选择受刑苟活是有悖社会常情的,他自己也料到会比西伯、李斯等王侯将相的遭遇更惨。可见司马迁艰难而痛苦的抉择。

2、司马迁不选择在受刑之前“自杀免辱”却选择“受刑苟活”他是不是贪生怕死呢?为什么呢?

(学生浏览第三段72页上方、第四段、第六段找相关语句回答)点评:表明作者选择隐忍苟活的无奈及对生死的清醒认识。

学生2分钟背诵“人固有„所趋异也”、“所以隐忍„不表于后也”、“欲以究„之言”。

小结: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人,过着一种耻辱的生活;一个有着尊严的人,不再在乎尊严。他还要为人类著书立说,还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何其悲壮!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司马迁隐忍是为了著书,著书是为了立言,立言是为了建立不朽之功业,立功是为了洗雪前耻。与庸人的一死了之相比,他的隐忍著书立说体现出的是他极大的毅力和少有的男儿气概。也许这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和男子汉,这也是给万世立德。

板书:立言、立功、立德(解板书:此乃一顶天立地之大人也。)

概言之: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三、有感斯文,走出文本:

司马迁隐忍苟活,成为千古佳话。而屈原毅然赴死,也被后人传颂。这是为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司马迁为大志向隐忍苟活,活出了人的尊严与气概;屈原为坚守真理自沉汨罗,留下了伟岸的人格。不论是尊严还是人格都是人性中的最美!)

四、课外作业,继续提升:

此文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但有人说,此信不仅仅是写给任安的,还是写给汉武帝的,更是写给天下人的。通过我们的研读,你一定有很多感想,能写一封回信给司马迁谈谈你读后的感受或启发吗?自拟标题,200字以上。

附板书设计:

立言、立功、立德

司 马 迁

腐刑:残身、毁神、绝后、辱先

最下

极矣 生

第二篇:颜碧伟:《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11.5.25改定稿)

亘古男儿一子长 隐忍著书雪前耻

——《报任安书》(节选)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浙江省青田中学

颜碧伟 发表于2011.9《中学语文教学》

教学设想】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在信中,司马迁倾吐了自己内心极大的悲愤和痛苦,表达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观,阐释了自己之所以‚隐忍苟活‛的原因。全文感情真挚而强烈,思路开阔,文势跌宕起伏。

苏教版教材将其选入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第一板块‚生存选择‛时,可能一方面为了照顾专题主题,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删去了‚身世遭遇‛等内容,并对‚遭辱之痛‛等近三分之二内容作了翻译。虽然如此,但学生学习此文,文字理解上的障碍还是很大。加之古今文化差异,学生对古代思想文化如‚刑不上大夫‛‚太上不辱先‛等内容了解不深,学起来会比较隔膜。所以,对于这些内容,老师若不有意识地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那学生的体验只能是似是而非的浅尝辄止,很难走进司马迁的内心,更难体验司马迁选择隐忍苟活的艰难和痛苦。

因此,教学此文,笔者计划用两课时从语言层面梳理文章,然后借助一个‚辱‛字从文章内容层面用一节课时间展开学习,让学生体验到作者真挚的思想情感,从而丰富他们的心灵体验,增进他们的文化底蕴。【教学目标】

通过细读文本,体验司马迁遭辱之痛,探究他忍辱苟活之因,从而丰富心灵体验,增进自身文化底蕴,提升审美能力,为进一步鉴赏研读其他文学作品奠定基础。【教学重点】

通过细读文本,体验司马迁受刑之痛,探究他忍辱苟活之因,从而丰富心灵体验。【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刑不上大夫‛‚太上不辱先‛等疑难语句。【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前两课时我们从文言层面对《报仁安书》(节选)作了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大致了解了文章内容。下面先复习一下以下句子的翻译(PPT):(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这节课,我们从内容层面对此文作深入学习。

二、生死选择,探讨文本:

过渡:有关此信的内容,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有一个精辟的概括,他认为: ‚整个《报任安书》就写了一个字,耻辱的‘辱’。这一个‘辱’字贯穿全文,作者着重写了三点。第一是受辱之因,就是为什么受到宫刑。第二是遭辱之痛,就是受了这场奇耻大辱之后,内心痛苦。第三是忍辱之由,就是为什么受了这么个奇耻大辱,自己能够忍下来,坚持活下来,为什么?‛

——据“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绝笔之作”整理

此文选入教材,节选的是后两部分内容,将第一部分内容“受辱之因”删去了。所以,这节课我们重点要体验司马迁“遭辱之痛”,探究司马迁“忍辱之由”。

(一)遭辱之痛

1、“遭辱之痛”到底有多少痛?

点拨:从课文中你感受到司马迁“遭辱之痛”了吗?这“辱”有很多种,“宫刑之辱”在众多“辱”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他给人造成的“痛”又达到什么程度呢?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由课文第三段“①太上不辱先,②其次不辱身,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其次不辱辞令,⑤其次诎体受辱,⑥其次易服受辱,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⑧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⑨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⑩最下腐刑极矣”可知:这里有“四不辱”和“六受辱”,其受辱程度关系依次是①>②>③>④>和⑤<⑥<⑦<⑧<⑨<⑩。司马迁所遭受的宫刑,即腐刑,是最下等的刑罚,是极致的刑罚;宫刑是辱先,是最大程度的羞辱。尤其是“太上”“最下”“极矣”这些词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极度痛苦。

从第七段“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等内容可以看出,“宫刑”给他带来的痛苦无以复加,简直是生不如死。

(相机板书“生”“难”“死”“易”)

提示: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将‚太上‛译为‚最好‛是否正确(这里应译为‚最上等的‛较妥),引导学生品味‚太上‛‚最下‛‚极矣‛‚亦何……乎‛‚甚耳‛‚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等语词,并指导学生诵读上述内容,体会司马迁遭受刑辱之巨痛。

2、“遭辱之痛”为何有这么痛?

点拨:宫刑,即阉割生殖器。司马迁为什么就这么痛苦呢?这与什么有关?司马迁那个时代及其那之前的人一般是如何看待受过宫刑的人的?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课文思考讨论。PPT:(1)太上不辱先——古人眼中的孝:

①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②子曰:‚夫孝,德之本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

③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经〃五刑章第十一》 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离娄上》(2)‚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 ——《报仁安书》

讨论后明确:人是社会的人,遭遇宫刑感受如何与当时社会的“荣辱观”密切相关。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宫刑,肉体上创伤,是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宫刑,生理上不育,是大不孝。“夫孝,德之本也”,不孝则无德;“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不孝则不仁。

不孝不仁无德者,自然为世人所不齿。

所以,课文第七段作者自己说“重为乡党所笑”,一般人对待受“宫刑”之人,只有耻笑,没有同情。“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孔子、赵良、袁丝等都极度鄙视宦官这类遭阉割过的人。

因此,宫刑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创伤,更是精神上的摧残甚至毁灭。一个人,一旦与阉割这种事沾上边,也就进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不仅本人甚至其祖先及后人都会因此而蒙受羞辱。

相机板书:宫刑=伤身体+毁精神+绝后代+辱先。

极矣

太上

(怕学生一滑而过,特引资料使之更深切地感受到宫刑给作者带来的痛苦。)

(二)忍辱之由

1、一般士大夫万一犯罪将要受刑罚,那一般士大夫该怎么办?是“自杀免辱”还是“受刑苟活”?

点拨:如何理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这句话?作者列举西伯、李斯等“王侯将相”受辱又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老师相机PPT补充:

‚刑不上大夫‛语出《礼记〃曲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礼制;刑,刑法(非刑罚)。礼制和刑法是两套惩处犯罪的制度——礼制不针对庶民(只针对大夫),刑法不针对大夫(只针对庶民)。

‚刑不上大夫‛:大夫以上的官员及君王亲属犯罪,不施用带羞辱性的‚墨、劓(yì)、刖(yuè)、宫、大辟‛等‚刑法‛,而使用‚八议‛之‚礼‛的标准来确定如何惩处。这其中也有刑罚,但不在市朝行刑,而是用其他方式,如自裁、君王赐死、于隐秘处施刑等。其目的是让有贵族身份的犯人免受人格的污辱,保留适当的尊严、体面。

——据陆精康《“刑不上大夫”和“施刑于大夫”》整理

学生阅读上述内容和课文第三段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

“刑不上大夫”后接言“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意思是带羞辱性的“刑法”(非刑罚)一般不加到士大夫身上,但士大夫若真的犯法,那要通过“八议”之“礼”的标准对其进行惩罚。若议定他够得上“刑罚”,那士大夫该“定计于鲜”,即一般士大夫在面对刑罚之前,要先行引决,以免面对鞫(jū)讯(审

问)受辱——“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士可杀不可辱”。

作者列举“王侯将相”受辱,是表明是否受辱有时又是身不由己不足为怪的——“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若万一已经遭受刑罚之辱,那自杀已经于事无补——所以受辱之后是不能自杀的。

PPT小结:一般士大夫要避免受辱痛苦,最佳途径:洁身自好,保持节操,不要犯罪。万一获罪,要避免受刑之辱带来的莫大痛苦,最佳途径只有一个:受刑之前自杀。如果已经受刑,那么名节已经受辱,节操难免改变。此时再为了名节而自杀,就为时已晚。所以,司马迁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受刑之前自杀,要么在受刑之后隐忍苟活——他自己也很清楚,按当时一般的常理,他应该在受刑之前自杀,或者说他该选择“自杀免辱”而不该选择宫刑苟活遭受痛苦。

(这是理解此文的难点,学生自己阅读时又往往不求甚解,无法‚深入、透彻、清晰‛地理解司马迁选择的艰难。所以,不惜给学生提供大篇辅助材料,以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2、司马迁为什么不选择在受刑之前“自杀免辱”却选择“受刑苟活”呢? 点拨一PPT:是他贪生怕死不敢自裁吗?如果选择自裁会怎么样? 明确:从第四段“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可以看出,从亲情上,没有可以让他留恋的;“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从道理上,他懂得“去就之分”;从第六段“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等等,都可以看出:他不自杀绝不是贪生怕死。

因为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之别,若选择自裁,则“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轻于鸿毛——“则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根据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抓住第三段‚何以‛‚耳‛‚何也‛‚也‛等语气词品读‚假令伏法受诛……用之所趋异也‛等内容,体会作者不选择在受刑之前自杀的无奈。指导学生抓住第四段‚何如哉‛‚且……何……焉‛‚矣‛‚何至……哉‛‚且夫……况……乎‛等语词品读‚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5

况仆之不得已乎‛等内容,体会作者绝非因父母兄弟妻子而‚贪生怕死‛和他对‚去就之分‛的清醒认识。

点拨二:既然不是“贪生怕死”,那他为何要“隐忍苟活”?请从他的生死观、活着的目的、活着的动力等角度去思考。小组合作探讨,分条概括。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PPT:

(1)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生死观。有“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的人生价值观。

(2)活着的目的很明确——为了著书立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有古人的榜样:①历史上受辱并非他一人——“王侯将相”也受辱却不能引决自裁;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吕不韦、韩非子等等圣贤,都在遭遇磨难后发愤著书立言流芳后世。

(4)孝——子承父志——父亲临危嘱托,完成遗愿。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PPT小结: 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人过着一种耻辱的生活,一个有着尊严的人不再在乎尊严,他还要为人类著书立说,还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何其悲壮!又何其悲惨!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司马迁隐忍是为了著书,著书是为了立言,立言是为了建立三不朽之功业,建立三不朽之功业是为了洗雪前耻。与庸人的一死了之相比,他的隐忍著书立说体现出的是他极大的毅力和少有的男儿气概。也许这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和男子汉。

概言之:亘古男儿一子长,隐忍著书雪前耻。(板书)

(有了前面的学习铺垫,这并非教学的难点,但这是教学重点之一。因此这个点的引导和教学需要重锤敲打。同时,此环节的学习还要相机引导学生诵读、品味,从字里行间细细感受司马迁为此而活的悲愤和崇高。视学情,相机补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和‚立德、立功、立言‛等。)

三、有感斯文,走出文本:

司马迁隐忍苟活,成为千古佳话。而屈原毅然赴死,也被后人传颂。这是为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独立思考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表自己组的理解。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聆听吸纳学习同学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老师即给予肯定。)

四、课外作业,继续提升:

此文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但有人说,此信不仅仅是写给任安的,还是写给汉武帝的,更是写给天下人的。

我们认真学习了此信的节选,你一定有自己的感想,能写一封回信给司马迁谈谈你读后的感受或启发吗?

课外请阅读《报任安书》全文,以《我想对您说》为题给司马迁写一封回信。

附板书设计:

亘古男儿一子长 隐忍立言雪前耻

司 马 迁

宫刑=伤身体+毁精神+绝后代+辱先

极矣

太上 生

说明:此板书外形为‚一大人‛即‚天‛字,寓意为司马迁乃一‚顶天立地之伟男子‛也。

第三篇: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学案

[课文详解]

一、作者及作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地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它不仅是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文本解读

本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抒情性的长篇书信。写于征和二年(前91年)冬,致书的对象任少卿,名安,此时下狱。任安生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信的开头以谦恭的语气对许久没有复信表示歉意,并引起下文,用沉痛悲愤的笔触述说自己的受刑之辱。接下作者表明自己虽早有求死的心念,但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隐忍苟活”了下来。司马迁引证古今,列举历史上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并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本文洋洋洒洒数千字,写得反复曲折,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本文语言富于变化,气势磅礴起伏。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对偶等手法。如“太上不辱先”以下连用十个排比句,表达思想一气贯下,势如排山倒海。“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个迭句对比,两两各自对偶,读来使读者欲悲欲叹,不禁为之扼腕切齿。这种富于变化的语言形式,有力地加强了文章感情的抒发和气势的表达,清代方苞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

[随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传曰(zhuàn)倜傥(tì dǎng)暴肌肤(pù)曩者(nǎng).....

B.剖符(pō)放失(yì)愠色(yùn)阙然(quē)....

C.缧绁(léi xiè)槛阱(jiàn)不可胜记(shēng)卜祝(bǔ).....

D.强颜(qiǎng)前辱之责(zé)剌谬(là miù)闺閤(hé).....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兴高采烈惊心动魄络绎不绝B.言而有信入土为安浑身冰凉

C.滔滔不绝五大三粗仓皇失措 D.闲情逸志魂不附体卿卿我我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素所自树立使然也B.在尘埃之中 C.下流多谤议D.恨私心有所不尽........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用之所趋异也(趋求)推贤进士为务(职责)B.卒就死(就要,将要)受械于陈(....戴上刑具)

C.若望仆不相师(埋怨)仆诚以著此书(诚实,真诚)..

D.定计于鲜也(不以寿终)虽累百世,垢弥甚耳(连累,涉及)..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万被戮,岂有悔哉②被箠楚受辱 B.①难为俗人言也②不足为外人....

道也

C.①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②然此可以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灌夫受辱于居室②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6.填空

(1)《报任安书》节选自,作者是时期的,《报任安书》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

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二、课内阅读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

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

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

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

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去就:舍生就死。..

B.恨私心有所不尽恨:痛恨。.

C.不可胜记胜:尽.

D.不得通其道道:理想。.

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各项的一项是()

A.至激于义理者不然B.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C.灌夫受辱于居室D.重为乡

党所笑

9.与“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中的“乃”用法相同的项是()

A.断其喉,尽其肉,乃去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乃如左丘无目D.项伯乃夜

驰之沛公军

10.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翻译:(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A.(1)至于激发正义和公理的人则不,是有他们不能只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2)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非常卓越的人才称道他。

B.(1)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发的人则不是这样,是有他们不能只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2)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非常卓越的人才称道他。

C.(1)至于激发正义和公理的人则不,是有他们不能只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2)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称道。

D.(1)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发的人则不是这样,是有他们不能只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2)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称道。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习题11-14题。

文一: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①为鲁国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②,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③,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④不敢,人之父兄衣粗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⑤非相人

乎?且⑥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文二:

陶公少时作鱼粱吏,尝以坩鱼差付使饷母。母封鱼差付使,反书⑦责侃曰:“

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⑧增吾忧也。”

注:坩,盛东西的陶器。鱼差,一种鱼。

11.指出文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子②爱③之④是以

⑤无乃⑥且⑦书⑧乃

12.指出下列句中哪些词发生了活用,并说明用法和意义。

(1)季文子相宣、成()

(2)无衣帛之妾()

(3)且不华国乎()

(4)我美妾与马()

13.翻译文一画线句子和文二。

(1)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衣

粗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翻译:

(2)文二翻译:

1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有什么感想?可任选一则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第四篇:报任安书

26、勇者不必死节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报任安书》教学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7、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思厥先祖父

28、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曩者()囹圄()倜傥()以通其狂惑 缧绁()强颜()

愠色()桎梏()剌谬()绛侯()以头枪地()

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1、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

2、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

3、阙然不报,幸勿为过

4、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5、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6、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7、特以为智穷罪极,……卒就死耳

8、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9、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10、金就砺则利

11、人固有一死

12、用之所趋异也

13、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14、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15、祖母刘素婴疾病

16、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7、审矣,何足怪乎?18.曷足贵乎!19安在其不辱也?20以稍陵迟

21、恨私心有所不尽

22.固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也

23、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24、重为乡党所笑

25、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29、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30、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以污辱先人

31、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

32、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33.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34、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35.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36.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37.凡三百篇 38.不信,适足取辱耳。39.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引次江北 引车避匿

三、虚词

乃 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乃有所不得已也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于 教以慎于接物

或重于泰山 定计于鲜也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无益于俗,不信 以 以稍陵迟

思垂空文以自见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虽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今虽欲自雕琢

第五篇:《报任安书》教学反思

《报任安书》教学反思

《报任安书》教学反思

《报任安书》因为历史久远,文字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教师往往选择回避,不上这一课,而我偏偏喜爱这一类至情至真至善的文章,每读每感动。

本节课,主要设置两个环节:第一环节,诵读文本,因声求气,体会理解司马迁遭辱之痛。这一环节我希望通过诵读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诵读方式的引导是关键,语气语调节奏一定源于对文字的理解,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一道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抒情基调,进入课文情境。这一块处理地不深入,后面的教学就会架空。最终,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入情入境,体会理解司马迁遭辱之痛,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第二环节 细读文本,缘形会意,探究司马迁隐忍苟活之因。这一环节,我想通过对话还原语境,打通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之间的障碍,通过问题探究和情趣激发,深入浅出、逐渐渗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和文意。把司马迁遭受极辱无辜蒙羞的悲痛激愤,面对困境生死抉择的矛盾痛苦通过两组对话层层铺开,将文、情、理巧妙融合,让学生在自然流畅的教学环节中体悟学习。

大部分人不会为了思考而去思考,但他们却会因为强烈的感受而去思考。文学经由激发一个人独特的感受力而促使他去思考,这样的思考会更深刻。因此,唤醒学生的感受力,令他们通过阅读感受欢乐、悲伤、同情、愤怒等情感,丰富他们的人生,成为精神健全饱满的人,这可以成为我精心教学全部的理由。

下载《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12.9.9改定稿)[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12.9.9改定稿)[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报任安书(节选)》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报任安书(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的行文特点。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

    报任安书说课稿

    [教学目的]一、知识点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以便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2、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3、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

    报任安书 精品课程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3、积......

    报任安书(节选) (苏教版)[推荐]

    【教学目的】 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

    报任安书 教案

    报任安书(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以便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

    报任安书(节选) (苏教版)

    报任安书(节选) (苏教版) 【教学目的】 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