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 ∙作者:张磊(通识甘肃张掖临泽三期通识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3 / 368 ∙发表日期:2010-11-29 17:32:31 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的转变,三维目标的达成,必须建立在上实、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之上,而教学设计又是上实、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石。本文拟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基础、策略以及误区等几个角度,和同行们做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1.化学课程标准。化学课程标准是实施化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设计、试卷命制的根本依据。整个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个部分。这里仅对前言中的课改重点、课程目标中的三个维度、内容标准中的科学探究略加阐述。
传统的课程目标主要是知识和技能,比较单一,新课程确立的目标是三维的,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知识和技能属于结果性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属于体验、表现性目标。由于新课程确立了三维目标,因此,传统教学中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就变成了现在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我个人以为,三维教学目标中,过程和方法是关键性的目标,因为,知识和技能目标要在过程和方法中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要在过程和方法中渗透,因此,有人强调教学不能重结果轻过程,这是有道理的。过程性目标的达成大致有以下几个要点:呈现概念的建立过程,呈现规律的摸索过程,呈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呈现知识的完善过程,呈现错误的诊断过程,呈现方法的领悟过程等等。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内容,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其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探究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内容的广泛性,方式的多样性(实验、资料、经验、讨论,方案的发散性,环节的完善性等等。
2.新型的教材观。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只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教学设计既要考虑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学,应该用教材教(注意教材和其它课程资源的整合,而不是教教材(仅以教材内容传递知识信息。
3.新型的学生观。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有个性、有潜质、有能力、会创造的生命个体。只有树立了新型的学生观,我们才能减少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满堂问,真正地把话语权、思考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主人。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
1.先进的理念。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基本理念有六点,其中的关键词句大致有:轻松愉快学化学;给学生平等学习的机会;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注重探究和体验;注意多元评价。深刻理解这些理念的内涵,并用其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实践,这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2.较深的功底。这里的功底有两层意思:一是教材处理的功底;二是文字表达的功底。
二是文字表达的功底。文字功底的练就,说到底就是多阅读、多思考、多练笔,“三多”到位,有成效了,你就会充满自信,那时,文字不仅不会成为你教学思想体现的制约,而会为你教学思想的体现插上锦上添花的翅膀。
3.清晰的思路。一节课,有哪些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逻辑顺序怎样?教学流程如何安排?这就是思路。理清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是教学思路清晰明了的关键。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1.突出新颖性。教学理念、教材处理、教学方式的出新固然重要,但新课导语和结束语的出新也不容忽视。
2.体现推进性。针对教学内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将其设计成若干小版块,各个版块彼此相连、逐步推进。这种处理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思路和掌握知识的完整结构。
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装置探究环节,我设计了四个小版块:相信你会思考(学生思考表述:确定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分别要考虑哪些因素?教师过渡:带着刚才的思考结果,我们来做一回选择;相信你会选择(学生从给出的图示中选择合适的仪器组接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教师过渡:如果实验室里没有长颈漏斗和锥形瓶,我们能找到其他仪器来替代吗?;相信你会变通(学生从给出的另一组图示中选择仪器替代长颈漏斗和锥形瓶。教师过渡:刚才的活动情况表明,同学们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认识已经到了能选择、会变通的地步,如果给出若干种实验仪器,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够设计出富有个性的实验装置;相信你会设计(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并介绍各自设计出的装置的优点。
“3.增强发散性。思维的发散性是衡量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维度,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帮助他们冲破思维禁锢的牢笼。
4.提高趣味性。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中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通俗化和趣味化的处理,能给我们的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和无限的生机。
如,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范围及条件时,我将金属氧化物与酸、酸与碱的反应关系用绿线相连;酸与盐的反应关系用黄线相连;碱与盐、盐与盐的反应关系用红线相连,然后提问:老师的做法让你联想到了什么?请你说出三种不同颜色的反应线条中所隐含的意义。学生很快联想到了道路交通的绿灯、黄灯、红灯,同时也悟出了金属氧化物、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时宽严不同的反应条件。
5.注意简约性。眼下好多公开教学中,取消了教师的演示实验,满堂都是学生实验,甚至出现了学生实验过多过滥的状况,因此,面对教材中的实验素材,设计教学时,我们既要有利用和挖掘教学资源的思想,更要有简约化处理的理念。对于实验教学进行简约化设计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注意一个实验的多次利用;二是注意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融合。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误区
1.导入刻意出新。一位老师执教的是《燃烧与灭火》。她设计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燃上几支蜡烛,要求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去熄灭它们。我觉得她设计的这一活动已经很好地创设了问题情景,可是她在此之后又加了一段有关蜡烛燃烧魔术的录像,偏偏在播放课件时视频又出了问题,花费了好几分钟时间视频才恢复正常,多余的情境创设影响了教学进程的顺畅。新课导入的设计要出新,但是不能为了出新而出新,更不能牵强附会刻意出新,出新必须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做到简短、清新、自然。
2.教学过度开放。课堂教学中的“扶”与“放”,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扶得过多,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放得过多,教学则会茫然无序。设计教学时我们要尽可能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3.媒体代替实验。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型,设计教学时,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去挖掘实验资源,体现学科特点。有的老师觉得现场实验麻烦、有风险,不如实验录像来得爽快,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4.媒体代替板书。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起到了一定的改进作用,但这种作用不能无限放大。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直以来,初中化学都没有摆脱“纸上谈兵”,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次数少之又少。化学实验可以拉近学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实验方法、实验现象深刻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应用原理。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高达90个,难度和可操作性存在着很大区别。因此,如何高效完成实验,将实验教学的价值扩展到最大化,成为本次研究的重点。
一、规避实验风险,增加实验机会
化学实验的改革需要从观念入手,反之则劳心劳神,抓不住重点内容。虽然部分化学实验具有一定危险,化学药品有毒、有腐蚀性,但并不能因为有危险、有困难,而放弃学生做实验的机会。规避实验风险,将意外事故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这才是正确的化学实验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安排更多的实验机会,让学生走出课本内容,投入到具体化学材料的认知中。例如,在“燃烧需要条件”的探究性实验中,难免出现火苗。针对“火苗”这一带有危险性的因素,教师可从燃烧材料、燃烧环境、个人防护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首先,实验环境不能完全封闭,必须要保持空气流通;其次,减少每次实验燃烧材料的数量,对火苗的最大程度进行限制;最后,制定详细地操作流程,加强对学生的保护,确保火苗产生的烟气不会对学生的眼睛造成损伤。在做好一系列安全教育和准备工作后,鼓励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从实验中得到教材里的结论。
二、做好预实验,优化实验教学方案
教材中化学实验的个数和类型较多,如果实验教学方案设计和执行不合理,就会降低实验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笔者的教学习惯,实验之前需要开展预实验工作,包括理论指导、教师演示、注意事项三大方面。教师演示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体会实验的操作过程,在头脑中形成更加形象的实验流程。例如,在“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实验设备的密封性、除水干燥、设备顺序等内容的操作问题都会影响到实验的最终结论。为了让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得到正确结论,教师需要开展预实验准备工作。首先,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讲解简易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通入石灰水溶液的流程以及实验设备,从而使学生搞清楚实验原理和步骤;然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以真实的试管、烧杯、石灰水溶液、酒精灯等实验仪器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整个实验的具体操作,并思考实验方法的改进之处;最后,进入实验课堂,根据个人心得体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如果实验结论与预期结论一致则证明实验正确,反之则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思考其中的原因。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实验内容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化学实验教学增添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网络平台和共享资源的新方式展现了更多实验和实验细节,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深入思考。例如,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室外观察酸雨,分析酸雨成因和危害的野外实验。一般来讲,初中学生无法接触到酸雨产生危害的地区,更无法体会它的破坏性。面对这样的实验,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进行解决。在网络中进行搜索便可以得到与酸雨相关的海量资料,拿出其中20到30份进行对比分析,便可以得到较为正确、全面的结论。
四、以实验为基础,做好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衔接
化学实验是从教材到现实的过渡,是连接理论与现实生产的重要桥梁。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结合起来,形成理论、研究、应用三者的内在统一。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试验中,学生是否会想到饮料瓶中的气体便是二氧化碳,在实验中是否可以利用雪碧、可乐一类的碳酸饮料得到二氧化碳气体;厨房中的食盐是否可以制成代替氯化钠,配制氯化钠溶液;铁丝、废弃的输液瓶、筷子等是否可以替代实验室的实验仪器。将实验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实验的距离,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五、结语
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化学学科的起步阶段,化学实验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化学实验教学层面看,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思路,给学生接触化学实验的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学化学;从具体实验安排看,多媒体可以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从具体的实验教学设计看,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设计,从实验本身扩展到生活、生产中,让学生对化学知识形成立体性认知。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用语教学[范文模版]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用语教学
天柱县渡马中学
许积灯
化学用语是国际统一规定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符号,它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也是化学学习启蒙阶段的重点和难点,纵观新课程下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化学用语不仅是中考必考的重点内容之一,而且还以较高的频率出现在每一份试卷的不同题型中。然而对有关试题考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失分较多。针对这些情况,在新课程中更要重视化学用语教学。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化学用语教学要过好四关,提出以下四个观点。
一、过好元素符号关: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然而物质的化学式又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的,因此,元素符号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我刚刚涉足初中化学教学时,忽视了元素符号的教学,一学期后,竟然发现有的学生连元素符号都不会写,可想而知,他们的化学成绩必然很差。针对这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常常把元素符号的教学,分散于专题一,二、三、的教学之中,提前记1-20号元素、金属活动顺序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每节课让学生读一遍元素符号,让学生在无意识中的记住元素符号。在专题三学完之后,采用听写,对个别后进生采用人人过关等手段,来强化学生记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记住并正确书写常见的27种元素符号。
二、过好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和原子团化合价关
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是我们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工具,只有记住,常见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才能正确书写化学式,从而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化学式的苦海中解脱出来,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一般采用把元素化合价及原子团化合价编成口诀,比如:一价是尖兵,氟氯溴碘氢,钾钠和银金。二价要记清,氧镁钙钡锌。三价就是铝和铁。四价碳硅大将军。氮磷就在五价寻,变价元素单独记,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七锰硫。并且每节课上课读一遍,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记住并理解化合价口诀,再采用默写和抽个别学生背诵等手段来强化学生对化合价的记忆。
三、过好化学式的书写关 化学式能否正确的写出,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针对这一知识点,一般应讲清楚单质和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一)、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应该给学生指明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如:铁Fe、钙Ca、硫S、氖气Ne,而氢气、氧气、氮气、氯气等双原子分子,常用元素符号右下角加一小数字“2”来表示其化学式即H2、O2、N2、Cl2。
二)、化合物化学式的写书 首先,在讲授书写化学式时,先讲课本上的例题,再结合例题编成如下口诀:一排顺序二标价,价数交叉写右下,约简价码作角码,代数和为零去检查,通过这个口诀,学生书写化学式就不容易出错。
其次要向学生讲解化学式中的几种常见读法,如某化某由两种元素组成,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硫酸某含硫酸根,碳酸某含碳酸根,硝酸某含硝酸根,氢氧化某含氢氧根等。这样能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从而克服死记硬背化学式。
对于这一知识,讲完之后,印成题单,及时检测,而且是多次检测,直到学生熟练掌握为止,对个别较差的学生应个别过关。
四、过好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关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是学好初中化学最为关键的地方。如果化学方程式掌握较差,那么必将影响化学计算的教学,因而,我一直特别重视化学方程式的教学。
在化学方程式教学中,首先应讲清楚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三个书写步骤,即,一是正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二是配平化学方程式;三是注明反应条件,生成物状态,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应加强练习。也通过编写如下口诀进行训练:左反右生一横线,配平过后加一线,等号上下注条件,箭头来标气沉淀。学生运用这个口诀写出的化学方程式就少了“丢三落四”的毛病,学生就轻易就掌握了书写化学方程式。其次是课本中出现的化学方程式,均要求学生一一记忆,并且每周定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次,学完酸、碱、盐后,把书上化学方程式归纳四类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其它反应。印成题单,让学生记忆,并定期检测,做到人人过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且熟练的书写化学方程式。
以上就是初中化学用语分散教学原则和学生学好化学用语的四关,同时,教师还应对化学用语的有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以便于学生能系统掌握。另外,还应不定时加强对学生进行化学用语方面的检测,只有这样,才能把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落到实处,从而全面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从2003年 9月起,我们县的小学、初中起始年级继续整体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为了实验推进的规范、有效,市教育局推出了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吴江市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意见》。该意见提出:“本学期要紧紧围绕“有效教学”的主题,上下联动,求真务实,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事实上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的很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对相关领域的做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发展效益量化,是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关注的。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以后,大家普遍的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那么现在大家公认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什么特征呢?
1、课堂是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指学生全部的生活,得以展开的背景和种种可能性。“生活世界”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多种品质生成的奥妙蕴藏的处所。
2、课堂是给予学生先进文化浸染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所以要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问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
3、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他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在思考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关注下面的一些内容。
1、课堂教学有效性关注学生全方位的素质的发展
在我们的课堂里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这粗看好象是属于理念层面的东西,其实只有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师才会“目中有人”,只有这样,他的教学的定位是高屋建瓴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老师才会有“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全人发展的学生,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发展。我们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虽然我们现在的课堂是分科的课堂。
2、课堂教学有效性必定要关注师生双方的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套酆峡悸堑慕峁K煌诠こУゴ康纳б妫膊煌耆韧诨ㄗ钌俚氖奔淙〉米畲蟮男ЧK惺钡淖叛凼且缘模乔币颇模侨笪锵肝奚摹?BR>
3、课堂教学有效性更多地关注量化
课堂教学的目标尽可能的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要兼顾暂时的量化和长久的效益所产生的积淀。
二、重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有效性达成的四个抓手。
研究新的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主要致力于使我们的课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既如何使我们的课堂要变活、变大、变新。为此,我们认为应该主要做好:
1.在课堂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特别是对于效能的检测纬度上,它可能更有实际的意义。我们是否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在两种方法的选择上重点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进度、思维的扩散和收敛,训练的密度和质量等。
2.在课堂上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了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的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3.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主体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沙龙式的课堂思辨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论辩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
三、重方法的选择,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顺利完成。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上的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其实,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而恰恰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为此,我们不妨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有关的探索。
(一)保持学生持续的新鲜感和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与特定的教学环境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学生的各种认知、动机、态度、情感等都是在特定的学习境遇中产生的。因而,促使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持续的新鲜感是最好策略,具体说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激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应该想到这是学生对某学科的某一部分知识点没有内化为内在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需要教师重新解释一下,教师绝对不要露出任何不满,甚至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否定声都不应发出。越是对理解力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考虑让他回答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不断增强他的对学习的成功感,尊重、维护他在课堂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应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对话与交流,针对其作业内容、完成质量等说一些鼓励的话。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遇有学生和自己对立时,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师会意的一个姿势,一个眼神,或静默几秒钟,往往就可抑制顽皮学生的对立情绪。
(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中始终热情的干预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教师应充分的了解和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即理解和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和学到了什么。在具体的课堂中我们要留意:
1、当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或者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都应该完成某一任务时,教师不能对它草率地瞧一眼,随便来个评价就草草了事。在语文或者外语课上,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或交际能力的训练完成后,教师应从完成的质量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或技巧加以指点。这一点,我想很多的老师都给予忽视了,认为学生的答案千变万化。要适时的和学生交流结果的形成过程,以利于学生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能有效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技能。
2、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皮亚杰认为,外在语言知识的内化是一个心理调节过程,应该鼓励这种调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内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要鼓励学生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将内在的知识演化为新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让学生强化这种内化的意识,以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意识。
3、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使学生的能力训练具有实效性。有的老师认为,对于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时最简单的训练往往是最有效的。有一位老师执教的《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课伊始,让学生分组重复读第二自然段中的“海洋给人类提供„„”,直奔主题。接着,板书:从前,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指名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述,多名学生交流后,让学生一起说一说,再让学生同桌之间互说,再指名说,让学生在反复说中掌握课文内容,积累文本语言。再继续板书:从前,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人们敬畏海洋,是因为()。还是按上面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的说,最后,让学生把第一次和第二次说的连起来说一说。再继续板书:从前,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人们敬畏海洋,是因为()。现在,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表述。再继续板书:从前,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人们敬畏海洋,是因为()。现在,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之所以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是因为()。这一环节花时较多,每一点都要让学生先做准备,再指名学生说,再让学生一起说,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一步一步落实得非常扎实,层层推进,以少聚多。一堂课下来,学生始终热情的参与,师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这样的语文课堂是非常有效的语文课。
(三)在课堂上的民主管理、有效监控和积极维持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要使我们的课堂取得明显的成效,就要求我们作为学生学习道路的引路人的教师采取一些充满智慧、充满民主的管理、监控方式,以达到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好的达成。1、民主的教学过程全程管理。
采取什么方法,以什么教育思想为指导来管理学科的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一个具有民主的、先进的教学理念的老师一定会在课的开始阶段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管理好的。当然,在现在的课堂上你不能排除学生的恶作剧的开演。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样一个案例:
美丽的恶作剧
下午我有两节语文课。第一节课我讲试卷,在黑板上写了很多的板书。
第二节马上就要上了,我刚走到教室门口,就看见屋里唧唧喳喳的说笑,看看每一个学生脸上那丰富的表情,我知道准是有什么可笑的事;不料当我走进教室时,顿时笑声四起,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诧异之际,扭头看黑板,只见上节课板书没有被擦净,剩下的一些字连起来,可以念成:“威胁 阿 康”、“斩 康 绅士”。哦,明白了,有学生搞恶作剧。上节课我写了很多字在黑板上(生字里有“威胁”“绅士”“康”是我比较“健康”和“慷慨”的“慷”的时候写的,“斩钉截铁”取了一个字),有人“断章取义”,擦黑板时,故意留下这几个字。谁弄的?我扫视了一眼,哈哈,准是那个笑得很拘谨的男生王津津。
怎么办?由此打住,还是„„?
“呵呵,谁写的?”
大家哄堂大笑。有人说是王津津。
“哈哈,威胁我?谁敢威胁我?”我装腔作势道。
“好了,谁先威胁我一次?有没有敢的?”
“我先来威胁你一次”说话的是个男生,“要是我今年考不好,康老师你小心下学期我缠着你给我补课!”
哈哈„„我也笑了。
“我来,康老师,下次再来了稿费,要是不请客,我可是要抢的,是不是同学们?”
呵呵,还带煽动的呢,我连忙承诺:“下次请大家吃花生、瓜子。”
“那么威胁的意思是什么呢?谁说说。”
“就是吓唬别人,让别人去做人家不愿意做的事情”
“就是利用自己的势力,让对方去做一件事。”
“就是胁迫别人”
„„学生一口气说了很多。
“大家说的不错!”
我故意把“斩康绅士”的斩用身体挡住,“请同学们念这几个字!”
“康绅士!”
“哈哈,你们夸我是绅士,这个我愿意听,再说一遍!”
“康绅士!”
“我绅士吗?我哪里绅士?你知道什么是绅士风度吗?
“绅士风度是说一个人有修养。”
“绅士风度是说人举止文明。”
“绅士风度是说一个人潇洒。”
“谢谢你们夸奖我啊,我好好高兴呀!”
哈哈„„笑声掩盖了上课铃声。
“这样你们用上‘斩’‘康’‘绅士’这几个字说几句话怎么样?谁先来?
“话说民国某年,一位姓康的刀斧手,在菜市口斩了一位无恶不作的绅士”
“你这么一说,还有点说评书的味道。”
“我来,康老师斩钉截铁地说:‘我是绅士!’”
“啊?我什么时候这么斩钉截铁过?再来”
“推出去斩了,康大人一声令下,绅士人头落地!”
“别光说这个,换换!”
“我说,我先斩后奏,在康老师安排劳动任务前就干完,我是不是有绅士风度呀?”
哈哈„„大家都笑了。
我拿起一支粉笔,在那两行字的后面添了几个字:
“威胁阿康是可以的”“斩康绅士是没有人上课的”
哈哈„„
“我们接着上课!”
“起立!老师好!”
这是一则发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的案例,教师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是诗意的。教师充分利用了这些生成性的东西,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了教育,把一桩令其他老师头疼的恶作剧处理的如此美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当然课的进行过程是一堂课的关键内容,而学生又往往在保持注意二十分钟左右开始出现“魂不守舍”现象。教师要以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手段有效管理课堂,让学生的良好状态保持到下课铃响。在课的结束过程,我们要使自己的课堂不仅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促进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积极性。2、有效的教学过程持续监控。
在课堂的进程中,当给学生提了问题或者布置作业后,如笔头练习、口头语言的交际练习等,就意味着监控开始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立即按教师要求去做,此时有效的持续的监控显得很及时和重要。我们的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帮助他们完成作业,或个别提醒某些学生的不良举动,就会变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心理合作,也使大多数学生的练习和作业顺利进行。另外,部分性格内向或胆小的学生,有问题也不会当众举手提问,而教师走到他们的身边时,他们有时却会向老师则大胆求教。走到学生之间,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对于问题的看法,还可以使老师能从几个学生出现相同错误的情况中了解学生理解上、运用上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对教学过程的持续、有效的监控是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3、长久的教学过程情绪维持。
积极的维持学生的高涨学习情绪,是所有学科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现在倡导利用现代媒体,就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将课堂上抽象的知识和学生生动的交际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倍增。同时我们的老师也要学会适时地变换练习方式,能让学生感到用这样的方式学习不累,学习不烦。当我们看到学生作业的优点时,要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这样会增进师生间情感,有益于学生素质,特别是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热情的是否高涨。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崇尚很强的教学文化内涵,我们认为,只有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最后才会突围,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因为哈葛利斯讲到合作教学文化的特点时指出:精神支持、增进效率、改善效能、不断改进是合作教学文化层面的基本特点。而对于对话文化的形成,保罗.弗莱雷也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改革追求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期待着师生真正达到“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教学对话文化的形成需要营造一种公共话语空间和人文情境,要形成有效的、民主的、和谐的共同言说和互相倾听的局面。所以我们在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时,不得不对这些层面作些深入的思考。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临汾市实验中学
任晓芳
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核心任务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同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生物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生物问题情景,优化生物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学生的探究能力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全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笔者尝试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生物教学
探究式生物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生物知识的“再发现”。因此,探究式生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DNA的复制》一节中,教材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对DNA复制方式的探究只是做了简单的介绍,但该内容却是学生体验“假说演绎法”的好材料,因此教学设计时将科学研究的过程作为了本节课的教学主线,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方法,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其中【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问题:
1、沃森、克里克提出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复制方式为
,即。
2、你认为还有哪些可能的方式?
3、请尝试用图表示沃森和克里克以及你推测的方式。
【DNA复制半保留方式的探究 】
在作出假设 :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后,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体验一下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体验演绎推理:
问题1:如果DNA是半保留复制,复制后得到的子一代DNA和子二代DNA的组成是怎样的? 请尝试用图来表示。
问题2: 如果要在实验中直观地区别或“标识”母链或子链,可以采取什么办法?
问题3: 如果用同位素(放射性)进行标记,用什么元素?
问题4: 如果亲代DNA是含15N,放在14N的环境中进行培养,则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的DNA分别含有哪种N元素?请图示:
问题5: 要验证上述预测,就要分别观察亲代和子代DNA的情况,但实验中,复制后的DNA分子混合在一起的,不易分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6: 如果对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的DNA都分别进行离心,结果会怎样分布?请在图上标出。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推理活动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如提出问题——DNA的复制方式怎样;作出假设——DNA半保留复制;推理——设想实验的方案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验证推理——阅读教材中的经典实验。体会假说演绎的思维方法。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通过资料分析美国生物化学家康贝格试验,思考:
1、你认为DNA的复制需要些什么条件?
2、加入ATP有什么作用?
3、加入了少量DNA分子才能使DNA的含量增加,说明什么? 结论:根据康贝格实验可知,DNA复制需要哪些必需的条件?
二、以平等交流为前提,设计互动式生物教学
互动式生物教学就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话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互动式生物教学应以“思维互动”作核心,本质应把握在“思维互动”上。如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设计中,采用问题激“动”的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为引导学生讨论水平放置的幼苗根茎生长状况,然后分析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分布,得出矛盾,引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接着通过对曲线分析来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的思考和分析,PPT展示下图:
读图一思考:
1、比较三条曲线说明什么?每条曲线的变化说明什么?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发挥生理作用时有什么特点?
2、图中AA/、BB/、CC/阶段体现的生长素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为什么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曲线中A、B、C三
图一
图二
点,A/、B/、C/三点表示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读图二思考:
1、该图中如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什么?
2、如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什么?
3、如果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在图中的A点,则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该是多少? 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通过曲线分析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问题的逐步深入,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领悟植物激素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会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
三、以场景再现作依托,设计情景式生物教学
情景式生物教学是指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式生物教学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情景共鸣为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如在《受精作用》的教学设计中,对同源染色体行为的理解是理解配子的不同种类形成原因的关键,采用了先让学生用彩色卡纸手工制作同源染色体,目的是加强对同源染色体及染色单体的理解,然后小组合作用两对或三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同时动画辅助加强理解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分离及其意义,再模拟出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从而理解配子的不同种类形成原因,效
果非常好。再如在《自由组合定律》的教学设计中,不同类型配子的产生较难理解,可将学生四人一组,分别拿一个基因模具,两两代表一对同源染色体,然后自由分组,共组两组同时进行,展示结果,不难发现两对等位基因可产生四种配子。教材中这样内容很多,要善于加以利用。
总之,在这些教学设计中,重视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化,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1、陈卫东:融入课程标准理念的生物学课堂教学设计 《生物学教学》 2004.4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临汾市实验中学
任
晓
芳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