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亮点doc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无锡市高中化学新课程
总结
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孙广华(214001)
作者:孙广华 来源:省教研室 时间:2009-10-22 16:14:34 阅读719次 【大 中 小】
“江苏省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过程性培训”交流材料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要素与过程的系统设计,核心是:围绕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进行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仅包括课前的设计,还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动态设计,即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不断引领和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课程设计,需要有课程设计的视野,是把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转化为学生真实的体验课程的设计。教学设计是解决课堂教学中问题的系统化的技术。它直接决定了课堂情境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生的素质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质特点是:在设计理念上——从设计教师的教转向设计学生的学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价值取向上——从追求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培养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价值取向;在设计思路上——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的设计思路;在设计策略上——以教材知识为线索的线性设计转向以三维目标整合的学习情境的设计策略;在设计主体上——从教师作为既定教学设计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师是课堂教学设的主体。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理念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设计课堂;为赋予学习以学生的意义而设计课堂;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而设计课堂;为建立学习共同体而设计课堂;为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设计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而实施的教学实践的核心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效实现预期育人目标的教学活动,看的是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春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其有效应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有效果,要追求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一致;二。是有效率,要讲究教学产出与教学投入的比例;三。是有效益,要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成长,生命成长的价值意义。換言之,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进步,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也可这样理解: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沒有教完内容戓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戓低效教学。
如何实现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完善教学规范,聚焦课堂教学,锻造优良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的总体思路,如何深入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方法和途径,努力实现“减负增效” 这一基本目标,怎样成为成功的教师?怎样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什么是一堂好课?怎样提高教学的效率?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这些问题可归结到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我市高中化学实施新课程四年以来呈现了可喜的现象。
一、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有效教学的备课策略——更新教育理念,突破以“学科为中心” 的新课程思想 镜头1:我市某校教师,在对外开课吋,他备课“有机化学基础” 脂肪烃吋,遵照“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这一条主线组织乙烯的学习,在授课过程中,他从实验室制备乙烯开始,提出乙烯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乙烯的物理性质,乙烯的化学性质及乙烯的工业用途,该教师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组织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逐一探究,比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课后对这节课褒贬不一。
问题1:“乙烯”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该部分知识与工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因此新课程教材在设置这些知识内容其呈现的方式与以前的教材发生丿明显的变化,它从生活/从社会/从历史/从研究光谱结构手段着手。如从西气东运引入甲烷,从石油炼制引入乙烯,从煤明干馏引入苯,从聚氯乙烯管材/七氟丙烷灭火剂,表面涂四氟乙烯旳不粘锅等引入卤代烃,从自然界果实等存在醇酚引入醇和酚,从自然界花草树木的香味引入醛,从食物中常见的有机酸引入乙酸,从自然界各类含糖的物质引入糖类,从人的生命科学引入氨基酸和蛋白质等等,各种知识相融合,没有明显的知识段落,知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不强,往彺互为交错(必修一教材中更为明显),从而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 的现象,使化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相对弱化,而联系社会的知识和要求相对加强。面对新的课程要求和新的教材体系,是探寻新的教学方式,还是将其恢复成原来的知识体系,用哪一种方法教学呢?
对策1:通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大家得出的共识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化学课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中,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为此,新课程选择和知识的呈现方式注意了“学科与社会” 的融合,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素材出发,促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的亲近感,拉近学生生活与学科之间的距离,又着眼于学生对科学概念/观点的理解,形成学生的观察视角,体现“从生活左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的新课标精神。所以,执行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堵绝走老路” 的讨巧思想,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观念,充分发掘化学教育的育人功能,正确领会课程的编排意图,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着手,使他们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亇体差异,做学生个性健唐的保护者,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通过反思和对策,大家理清了思络,明确了方向,认清了目标,无錫市高中化学新课改走上正确的轨道,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新课程背景下对化学传统实验改革创新探究——对化学传统实验的设计发生了“三个转向” 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
镜头2:我市市北高中在省市实验调演大赛中,大放异彩,获得省实验调演一,二等奖各1个,市一,二等奖各1个。其中“绿色的氯气的制备与性质微型实验” 是将氯气的制备,性质和有害气体的处理于一体,在密封的“井穴板” 中完成的微型绿色化实验;“数字化中和滴定实验” 是集传统的酸,碱中和滴定与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于一体的现代化中学化学实验;“电化学多功能实验仪” 时机电化学教学中所有实验于一体的实验仪器,得到全市化学同仁的一致好评。
问题2:新教材中不再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些教师就以课程紧无时间或该实验有污染不环保等为借口,在课堂中弱化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淡化了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也有些学校强调实验装置微型化,而忽略绿色环保;或只强调教师的演示实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或强调个体实验的结果而忽略单体实验的多功能性等等。从而出现实验探究能力差,见到实验题就害怕,考试失分高的怪圈,使实验成为学生不可逾越的障碍
对策2: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实验探究”,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设计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探究方案,能运用比较/分类/归讷/概括等方法形成探究结论,能对探究方案和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准确地表述探究织果。我市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强调了参与动手、探究、转向、创新,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江苏省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中,在实险操作和创新设计中,在实验试题解决方面和实验调演大賽方面均有上乘的表现。
如无锡市一女中对高三《草酸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这一节对外公开 课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利用实验手段,进行科学探究,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主动体会探究过程的乐趣,让他们在和谐欢快的合作中发现欣喜,从而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高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化学实验的实施过程。
依据新的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他们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理念下,有如下设计思路: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解释身边的化学问题。
2.根据提供的资料、物质结构特征,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学会运用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梳理,提出乙二酸可能具有的五点化学性质。
3.针对中学生课堂上单独解决问题,怕出错出丑的害羞心理,安排六人一组,让每位同学有机会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经小组内协作讨论,把各组结论放入特殊的社会组织——班级与小组中。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主动体会探究过程的乐趣,让他们在和谐欢快的合作中发现欣喜,从而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让其在知识的形成、应用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后记】
教与学是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只有学习者本身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学生能否主动投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让学生在探究情境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景中不断强化学习动机,可以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鉴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本课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
高三化学中关于物质性质实验方案设计,题型变化多,知识面广,学生对此有一定的畏惧心理。本课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挖掘生活中有关草酸素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克服学生有关的畏惧心理。同时通过这一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创设情境引出课题,然后由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本课学习材料,教师向学生补充介绍相关知识点,学生从中获得启发,他们自己分析、假设草酸具有的性质。通过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活动建立在假设基础上,他们自己设计实验,动手验证自己的观点,学生的协作精神、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代表展示、交流,教师及时设疑供学生讨论,将课堂气氛引向高潮,使学生的探究动力更足。本课教学从生活常识下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全程都能积极参与进行问题的假设、方案的设计、实验验证,最后得出自己总结的结论。
这样,在实施引导探究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启发并组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既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又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一节课为全市的新课程实验教学开了个先河,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借鉴作用,推动着我市化学实验探究向更高层次迈进,为无锡市化学的高考、竞赛夯实基础。
如市北高中对化学的传统实验的设计发生了“三亇转向”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使化学的传统实验——氯气的制备向微型化、绿色化转向
新课程教育倡导科学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方式;重现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新课标赋予化学实验更多内涵和教学系功能,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重新审视化学实验教学。例如传统的实验存在学生看的实验多,亲自做的实验少的现象。但是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动手实验少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例如,氯气的制取、净化、收集、尾气的处理装置。首先,只适合教师的演示,在课堂上只有部分同学能清晰看到实验现象;其次在装置拆除过程中有大量有害气体产生会污染环境;再次,不利于学生做分组实验。因此,设想将只适合于演示实验的装置能否改为小型化,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得明显、清晰的反应结果和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和技术。例如图2装置是氯气的发生装置,性质实验及尾气处理集一体的装置,该装置的最大优点:一是可以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观察、分析能力。二是实验用量少,现象明显。不足是该装置在拆除过程中仍有有害气体污染环境。根据上述情况,我们设计了一套既环保又微型化又便于学生分组实验的装置,即“绿色的氯气的制备和性质微型实验”。
2. 使化学的传统实验——酸碱中和滴定向现代化的中学化学实验转向 传统化学实验,过于强调实验对所认识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验证,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步骤做下去,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验功能根本不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同国外的化学课程相比,我国化学课程中的化学实验无论从实验方法还是实验手段来看,都远远落后于化学科学的发展。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化学实验中又使用了许多新的科学仪器,如: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核磁共振仪、质谱仪、传感仪等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已对中学化学实验提出更高要求,将中学化学实验逐步现代化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有感于上述的认识,我们对传统实验——酸碱中和滴定进行现代化实验的探索,即:“数字化中和滴定实验”。
3. 使化学的传统实验——电化学的多个单体实验向单体多功能实验仪转向 传统的电化学教学中,分别有溶液导电性实验、原电池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电
解氯化铜实验、氢氧燃料电池等实验组成。一套又一套的实验,在做学生分组实验时,准备工作多,非常不方便,并且有的实验要产生有害气体,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那么是否可以研制一套集所有电化学实验于一体又是绿色环保的多功能实验仪器呢?我组化学教师与实验室教师共同研制了“电化学多功能实验仪”。该装置能做电化学教学中所有实验,既符合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又便于学生分组实验的使用,并且实验装置环保绿色化。
三.以新课程为背景,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镜头3: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教育理论方能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形成教育教学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进行师德锻炼,形成教师的教育机智和高尚品德,这是成为优秀化学教师非常重要的途径。
问题3:在课堂教学中,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运用启发式教学,还是怕课堂乱,影响教学进度, 主要用讲授灌输式教学呢?是単纯传授知识解惑呢?还是既考虑知识的传递更一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呢?又如何正确把握课标,吃透各种版本的教材?
对策3:我们强调,在课堂教学方面,要采用以“自主,主动,合作,探索”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营造浓郁的教学情境,注意适当引发学生间的认知冲突,强调组织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梳理并完善相关的知识体系,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学习发展方面,要强调全面发展和差异发展相结合,对学生个体强调全面发展,对全体学生允许有合理的差异发展,因此,不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家庭作业,在教学中注意寻找科学的起点,找准合适的切入 点,分层要求,因材施教,保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迸发出最大的潜质;在学法指导方面,要倡导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常通过自我分析来优化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在知识整合方面,要积极探索化学教学的生活化,课堂中要注意把化学和生活实际问题联系以来,以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尝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经历理解社会实践问题“化学化”的过程,体验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获得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引导学生关爱大自然,关注社会,关心民生,将学习变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逐步建立起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科学发展观。根据当前教育研究呈现的一个新特点,即将重点研究方向由“教”转向“学”,把教室变成“学室”特点,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师生共同营造灵动的学习场,把教科研作为自己吸取教育养分的源泉,把研究既扎根于丰富的教学实践土壤,又有赖于广泛的理论博览,使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同时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正确把握和实施学习目标中不同级别的行为动词,这样在教学中可更好地把握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明确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哪些现在讲,哪些以后再讲,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要求,有利于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高中化学有两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构成,各模块均有自己的知识侧重和学习要求,根据《课标》中三大学习领域中不同的行动动词。在教学中可作如下安排:
选修化学模块“高级层次”的行为动词比例明显高于必修化学模块,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必修化学的基础性和选修化学的专业性。
化学1(必修)和化学2(必修)相比,“高级层次”的行为动词比例明显偏高,从《课标》可看出化学必修1的教学内容明显多于化学必修2。化学必修1既涉及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化学物质的分类,化学基本实验如物质的分离、提纯、检验等,又涉及化学量的表示和运算,如物质的量及其计算,还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强弱电解质的知识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尤其是整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都集中在化学必修1中,内容之多几乎涵盖了老课程的三个学期。可见,化学1的教学要求是高的,难度是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把握教学的要求,控制好教学的难度,尤其对物质的量及其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解质等知识点,不能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追求一步到位,但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尽量到位。本学期化学必修1只讲授专题1、2、3、及专题4第一单元,以分散和减轻化学必修1的压力。
《化学与生活》模块虽然是选修,但标准中所用行为动词主要是初级层次的,原因是模块内容不要求涉及生产、生活的具体细节,所以教学要求并不高,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为方便文科班学生的选修,在教学中,主要是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及适应科技,社会发展的能力。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只需抓好基础,抓好课标,不需深挖;《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这两个模块各水平层次出现的行为动词数比较均衡,一方面体现了这两个模块集中地展示了化学原理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是探索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趋势的工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用直观模型(观看或亲自搭建),多媒体,网络等辅助手段,强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体验学习是学习者亲自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方法,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亲身体验学习活动过程。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运用教学技巧,如兴趣激发体验,科学激发体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应用体验,愉快学习体验,责任感体验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科学态度和责任性意识,使“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勤奋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提倡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加强精细化管理和有效教学,认真学习江苏如东教育的真经和32字的词典:“大行贱始,细致入微,持之以恒,取长补短,格物致知,文化涵养,刚柔相济,精神支柱”,真正使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这就是优秀化学教师所应有的风范和风貌
四、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部分讲台让给学生,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研究
镜头4:梅村高中在一次对外公开课中,把部分讲台让给学生,他们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过程最重要的场所,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上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老师说题、学生做题的模式,已不能适应要求。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界长期关注的课题。
把部分讲台让给学生,就是化学课上,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利用一定的时间,实施师生的角色置换,让学生尝试教师的角色,离开座位,走上讲台,这符合教学心理学的要求。心理学家莫雷诺认为,角色置换是一种心里技术,它让人暂置身于他人的社会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的履行自己的角色。把部分讲台让给学生,就是要改变化学课堂教学长期以来的模式,变学生课堂上习惯于看现成的教材、听教师的讲课、靠教师复习的被动消极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主动地思考、讨论和评讲的学习模式。他们试图在课堂上通过合理有序的角色置换,让师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种心里技术,促进师生间的相互沟通,消除师生间的隔膜,缩短心灵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配合,同时让学生清楚学什么、怎么学,教师知道教什么、怎么教,从而达到师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问题4:听课后大家认为这种上课形式是一种创举,确实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师生互动气氛也热烈,但也有老师认为,这种课型只适合重点学校即老牌四星级学校的学生,他们肯化功夫,肯配合,且这种课型课前需准备,上课也很难埪制教学的进度,综说纷沄如何评价?
对策4: 梅村高中的化学老师认为把部分讲台让给学生,就是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成为教学的主导者,而教师和其他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根据化学学科的特征和课堂教学的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能力大小,他们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尝试,认为让学生讲课的内容可以是:
(1)知识点讲解及举例和分析(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等)。
(2)知识块的综合(例如碳酸钠、碳酸氢钠的俗名,颜色状态,水溶性,化学性质,有关反应式,重要应用)。
(3)实验演示和现象的观察、表述及分析(注重操作的规范,现象描述的正确,分析推理的严密)。
(4)例题、习题的分析讲解(注意题解的化学原理、题型的结构及条件和问题的关系等)
(5)组织同学讨论,请同学回答并作出正确的评价。(6)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展示。他们的做法是这样的:
1.师生角色置换的实施步骤(1)课前组织备课
ⅰ、组织以前、后两桌四位学生为一个单位的研究学习小组,发挥学生集体协作功能,轮流授课。
ⅱ、根据所学习课程章节内容的特点,教师预先布置下一课要学生授课的内容和形式,提供教学参考书,让准备上课的学习小组同学在事先熟悉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组织集体备课,备课时先由小组学生说出对内容或操作的理解,提出教学的设想,并指出自己理解的重点、难点、疑点及实验的操作要领。其次,老师提出自己的教学意见,强调重点,理解知识点的相互联系,解答学生的疑点。
ⅲ、学生学习小组对教学内容进一步探讨,查找材料,形成教案,并推出一位同学主讲或主演。
(2)课堂教学的实施
ⅰ、全体学生课前需做好预习,并写出预习提纲,以便增加听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老师在上课前授课学生的新闻发布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ⅱ、教师上课,当课进行到规定的内容时,由学习小组代表上讲台授课,时间可根据事先设定的内容安排5到15分钟。期间老师坐在学生的位置上,既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回答授课学生提出的问题。
ⅲ、接着用5分钟的时间由老师评课,突出强调知识的重点、难点;实验操作的规范、现象的描述及分析得出结论;习题的化学原理、题型的结构和解体思路。然后教师继续上课。
(3)激励机制
ⅰ、抓住学生授课中的闪光点,特别是对有创意的教法尽可能给予表扬和鼓励。
ⅱ、结合备课态度和教学效果,分别给学习小组成员和授课学生平时成绩尽可能记一个高分,并在学期成绩和学生期末评语中有所体现。
2.通过两年的实践,梅村高中初步取得了以下的成效, 说明这类课型具有生命力.具有推广价值, 适合各类学校采用
(1)促进了老师教学思维的转变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ⅰ、在与学生集体备课过程中,老师由单纯的教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教,这要求老师对教材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系统地向学生表达;同时老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上更要从理论的高度上归纳总结,这本身是对老师素质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ⅱ、在课堂上,老师由台上“下放”到台下,坐到学生中间,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逐步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习在和谐、欢快的情景中进行。
(2)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突破。
ⅰ、让学生上台讲课,备课、上课的学生对有关知识、方法和操作,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并要以规范的操作演示、仔细观察、严密的逻辑推理,还要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其间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逐步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学会了学习,这是一种艰苦的磨练,更是一种快乐地提高。
ⅱ、让学生当老师,给学生一个大显身手、表达不同个性特长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健康的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表演水平等各种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有一种内在的成就感,认识到主体地位和智慧的力量,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长知识、学本领、增才干。有的同学说:“我看到自己身旁的同学在讲台上有板有眼地叙述着、讲解着课本知识,分析着解题思路,演示着实验,不由产生一种亲切感,仿佛自己也站在讲台上,所有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去,‘小老师’的话一字一句都深深印在脑海里。”
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台上台下的角色转换中,学生体会了当教师的艰辛,学会了对教师的尊重、对同学的宽容。而轮流讲课的学生觉得每一堂可都是新的,每一堂课都有其亮点,上课的积极性会很高。
总之,把部分讲台让给学生,实行师生的角色转换,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更深切地体会和认识什么是“不足”,什么是“困难”,怎样“自强”;能使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检查和评估教学,总结教学的得与失,从而加强了预见性、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能使学生在反复体味当教师的酸甜苦辣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所以,师生角色的转换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尝试。
3.师生角色转换的体会, 从理论层面上更说明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课堂教学进行师生角色转换的实践中,他们体会到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1)民主平等原则。民主平等原则是实行师生角色转换的前提。民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均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和权利;平等是指在化学教学面前教师和学生互相尊重,人人平等。角色置换,使教师既要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像学生一样去学习、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又要把自己放到教师的位置上,去督促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教师的能力一般来说要超过学生,但学生人数多,如果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过教师。因此,教师不能强求学生服从自己,学生也不能盲从教师。民主平等的原则要求教师不耻下问,学生敢于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只有师生民主磋商、平等交换看法,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贯彻民主平等的原则,目的在于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融洽的师生关系、愉悦的学习氛围,这个目的达到了,实行师生角色转换的前提就具备了。
(2)能力提高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师生角色置换,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即阅读理解能力、表述能力、操作观察能力、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因此,角色置换不能慢无目的、随心所欲地进行,要制订计划及落实措施,加强指导,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贯彻能力提高的原则,要求实行角色置换的时候注意量、度适中,即合理选择实行角色置换的内容,不是每个内容都能这样做,千篇一律,不然对学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不但发挥不了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疲于应付,产生反感。
(3)循序渐进原则。要学生上台讲课是需要真功夫的,叫学生说清楚或演示到位比让学生听会、学会困难得多,因此进行尝试时,要有计划地安排,分阶段进行。开始,让学生化5分钟左右时间,选一些基础的、简单的项目,教师先示范一、二例,学生模仿三、四次,会的,容易的,熟悉的,同类型的多讲(演示)些,以后逐渐过渡到10到15分钟,选一些较深的、较难的、综合性较大的项目,让扮演教师角色的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做到循序渐进。
(4)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角色置换这种心理技术,决定它必定是一种双边活动,离开了角色之间的配合与支持,这种活动就无法进行下去。角色置换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备课、讲授或演示这两个主要环节的角色置换都需要学生的踊跃参与,积极配合。因此,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确立和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实行角色置换的前提和目的,没有学生的参与和配合的角色置换是难以想象的。角色置换,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备课、讲授两个环节的角色置换,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策划和细心安排。角色置换之前,要提出要求和目标,讲清注意事项;实行之时要进行检查督促;实行之后,要进行总结评估。教师的指导是角色置换有序进行的保证,没有教师指导的角色置换,同样是无法实施的。把部分讲台让给学生,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从上可见,实施这个方案,可以使学生和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我们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让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出精彩, 使新课程理念在全市各类学校生根开花, 发扬广大.五.新课程背景下进行化学书面习题作业向创造性作业的扩展的研究
镜头5:作业是一种有效的课程资源,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理解知识,而且还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进行有效管理和客观评价的重要举措。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化学作业在教学过程中的目标、维度、功能也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为适应这一变革,传统的化学书面习题作业应该向创造性作业扩展。辅仁高中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问题5: 书面习题作业的利与弊
书面习题作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书面习题作业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是巩固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书面习题作业为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建构过程,学习者以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学生通过书面作业进行练习,使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并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学会对问题的思考和对知识技能的操作,这些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是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方法
作业是对学生有效管理的重要方法。通过布置适当的书面习题,可以进行督促和鼓励学生学习,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和课堂教学中某些问题的缺失,承载着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教师也可以通过对作业的批阅,对学生实施有效管理。当然,这种化学作业的完成应该是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所以,这种管理不能是强制性的,不能以控制学生为目的,不能增加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应当通过适当的作业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具有一定的反馈和评价功能
作业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书面习题作业与考试相比,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就是它的常态性,它是一个连续的系统工程。一方面,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了解到学生面临哪些学习困难,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从来自教师反馈的信息中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矫正认知偏差,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
尽管传统的书面作业具有以上优点和功能,但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仍有较大距离。随着课程改革中课程功能的改变,化学作业的目标、要求和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化学作业不仅仅是检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而现行的书面习题作业很大程度上受传统课程理念、考试的束缚,存在着诸多弊端,往往是以练习和重复训练为主,所设计的习题都是以考试为中心,为应试教育服务,这种训练的结果是重教轻学,重结论轻过程。为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化学作业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
对策5: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 对化学作业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设计, 真正达到有效和实效.请看下面两则创造性作业案例:
1.两则创造性作业案例,.[案例1]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外观极像食盐且与食盐一样有咸味的有毒物质(是一种致癌物质)。这种工业用盐常被冒充食盐掺假或误作食盐使用,导致中毒事故发生。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表1,并结合自己已有化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鉴别亚硝酸钠和氯化钠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按要求填写在表2中。
表1亚硝酸钠与氯化钠的性质对比
亚硝氯化项目 酸钠 钠
溶解性
熔点
沸点
水溶液 酸碱性
表2 实验记录 方选取
实判法 的试 验现象断依据 类剂和和结论(别 操作 原理)
过程
物理
方 法
化学
方 法
[案例2]酸碱指示剂是化学实验室不可或缺的药品。请利用天然植物色素自制酸碱指示剂。
制作过程:把某些新鲜植物的花瓣、花冠、果皮等清洗干净,晾干,加入适量95% 的酒精浸泡1h~2h。然后将浸出液过滤,向所得溶液中加入1/3 体积的水即可。
(1)记录不同植物色素在不同酸碱性溶液里的变色情况 选用在在在植 酸性 中性 碱性
物色溶溶溶素 液中 液中 液中
墨菊(花
冠)
牵牛花
(花 瓣)
紫萝
卜皮
月季花
(花 瓣)
喇叭花
(花 冠)
(2)为什么要用酒精浸泡物质的花瓣?
(3)还有哪些植物色素可以用于制作酸碱指示剂? 2.创造性作业的设计
很多传统的书面习题作业属于机械重复训练,成为加重学生负担的工具。而创造性作业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是开放而不是封闭的。其功能也不是单纯的智力活动,是知、情、意、行的融合。
作业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受,去掌握和获得。现在市场上许多教辅用书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它们的价值有限,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兴趣爱好,为学生设计创造性作业。在编制创造性作业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科学性原则。创造性作业中所研究的“问题”要符合化学学科特点,注意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符合实际情况,不违反化学事实及其科学原理,不“闭门造车”、臆造杜撰。“问题”的设置不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每一个问题必须有解、可解。
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指所探究“问题”的视角、研究过程和探究手段,以及探究结果表达方式不是唯一的,是开放式的,呈现出多样性;同时探究性的思维方式也是开放的,即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来设计的。
实践性原则。“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是通过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形成的。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亲自动手实践,去完成相关的实验。因此,化学创造性作业的设计要赋予对“问题”的实践和探究,通过这种创造性作业的完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真实性原则。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也处处用化学。因此,创造性作业的编制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作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化学“问题”,真正使课堂所学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亲身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
可行性原则。可行性是指作业中所提出的“问题”既要考虑教学的客观需要,又要体现其社会价值,还要考虑解决“问题”的主、客观条件的可能性。主观上,完成创造性作业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时间精力、科学品质;客观上,要具备完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外部客观条件,如:需要必备的实验器材和药品等。否则不管这个“问题”社会多么需要,多么具有创新性也不能选择。
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编制灵活新颖、富有趣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创造性作业的重要因素。兴趣会指引学生把“问题”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甚至会把自己引领到连自己也预料不到的地步。反之,如果对作业中的“问题”不感兴趣,则会淡然处之,或敷衍了事,就不会全身心投入,“问题”将不会得到圆满解决。
针对性原则。针对性是指在编制创造性化学作业时,针对不同内容、不同要求、不同学生,设计不同“问题”。同时还应该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编制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问题”,以适应不同需求、不同“口味”的学生,使他们“吃得饱,吃得好”。
创新性原则。科学研究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创新的科学研究只能浪费人、财、物。化学作业的创新性是指所编制的创造性作业中,“问题”的情境、内容及解决方法的新颖性和独创性。“问题”情境的新颖性是指从生产、生活、科技、环保、化学研究以及化学教学活动中提取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达到培养学生接受新信息,适应新情境,寻求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内容的新颖性是指以新发明、新创造、新工艺及诺贝尔化学奖等内容来创设问题。传统的无机框图题往往是书本知识的再现,如果在设置“问题”时把化工生产中的新工艺和传统的无机框图进行有效的整合,创设一种以工业生产流程为主线的全新框图题,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活化,而且还成为新知识的增长点,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化学作业的创新性还表现为作业形式的新颖性及解决方法的独创性。化学作业的形式可以是笔头作业,可以是演讲、辩论、表演、角色扮演、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活动形式作业,还可以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装置的搭建、现象的观察与判断、实验结果的论证与评价,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实践与探究性作业。完成上述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作业,需要有新颖独特、富有个性的解决方法。
合理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把握解决问题的实质,编制切实可行的创造性作业。使作业更符合学生兴趣、更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知、情、意、行获得和谐发展.新课改实施四年来, 辅仁高中在“化学作业” 方面一步一亇脚印地探究,一步一亇脚印地前进, 取得可喜成绩, 创新,也带动了整亇无锡市的化学教学的改革.,促进无锡市高中化学新课改的深入发展。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从2003年 9月起,我们县的小学、初中起始年级继续整体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为了实验推进的规范、有效,市教育局推出了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吴江市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意见》。该意见提出:“本学期要紧紧围绕“有效教学”的主题,上下联动,求真务实,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事实上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的很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对相关领域的做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发展效益量化,是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关注的。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以后,大家普遍的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那么现在大家公认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什么特征呢?
1、课堂是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指学生全部的生活,得以展开的背景和种种可能性。“生活世界”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多种品质生成的奥妙蕴藏的处所。
2、课堂是给予学生先进文化浸染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所以要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问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
3、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他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在思考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关注下面的一些内容。
1、课堂教学有效性关注学生全方位的素质的发展
在我们的课堂里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这粗看好象是属于理念层面的东西,其实只有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师才会“目中有人”,只有这样,他的教学的定位是高屋建瓴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老师才会有“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全人发展的学生,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发展。我们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虽然我们现在的课堂是分科的课堂。
2、课堂教学有效性必定要关注师生双方的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套酆峡悸堑慕峁K煌诠こУゴ康纳б妫膊煌耆韧诨ㄗ钌俚氖奔淙〉米畲蟮男ЧK惺钡淖叛凼且缘模乔币颇模侨笪锵肝奚摹?BR>
3、课堂教学有效性更多地关注量化
课堂教学的目标尽可能的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要兼顾暂时的量化和长久的效益所产生的积淀。
二、重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有效性达成的四个抓手。
研究新的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主要致力于使我们的课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既如何使我们的课堂要变活、变大、变新。为此,我们认为应该主要做好:
1.在课堂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特别是对于效能的检测纬度上,它可能更有实际的意义。我们是否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在两种方法的选择上重点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进度、思维的扩散和收敛,训练的密度和质量等。
2.在课堂上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了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的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3.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主体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沙龙式的课堂思辨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论辩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
三、重方法的选择,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顺利完成。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上的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其实,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而恰恰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为此,我们不妨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有关的探索。
(一)保持学生持续的新鲜感和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与特定的教学环境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学生的各种认知、动机、态度、情感等都是在特定的学习境遇中产生的。因而,促使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持续的新鲜感是最好策略,具体说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激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应该想到这是学生对某学科的某一部分知识点没有内化为内在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需要教师重新解释一下,教师绝对不要露出任何不满,甚至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否定声都不应发出。越是对理解力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考虑让他回答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不断增强他的对学习的成功感,尊重、维护他在课堂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应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对话与交流,针对其作业内容、完成质量等说一些鼓励的话。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遇有学生和自己对立时,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师会意的一个姿势,一个眼神,或静默几秒钟,往往就可抑制顽皮学生的对立情绪。
(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中始终热情的干预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教师应充分的了解和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即理解和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和学到了什么。在具体的课堂中我们要留意:
1、当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或者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都应该完成某一任务时,教师不能对它草率地瞧一眼,随便来个评价就草草了事。在语文或者外语课上,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或交际能力的训练完成后,教师应从完成的质量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或技巧加以指点。这一点,我想很多的老师都给予忽视了,认为学生的答案千变万化。要适时的和学生交流结果的形成过程,以利于学生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能有效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技能。
2、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皮亚杰认为,外在语言知识的内化是一个心理调节过程,应该鼓励这种调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内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要鼓励学生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将内在的知识演化为新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让学生强化这种内化的意识,以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意识。
3、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使学生的能力训练具有实效性。有的老师认为,对于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时最简单的训练往往是最有效的。有一位老师执教的《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课伊始,让学生分组重复读第二自然段中的“海洋给人类提供„„”,直奔主题。接着,板书:从前,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指名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述,多名学生交流后,让学生一起说一说,再让学生同桌之间互说,再指名说,让学生在反复说中掌握课文内容,积累文本语言。再继续板书:从前,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人们敬畏海洋,是因为()。还是按上面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的说,最后,让学生把第一次和第二次说的连起来说一说。再继续板书:从前,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人们敬畏海洋,是因为()。现在,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表述。再继续板书:从前,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人们敬畏海洋,是因为()。现在,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之所以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是因为()。这一环节花时较多,每一点都要让学生先做准备,再指名学生说,再让学生一起说,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一步一步落实得非常扎实,层层推进,以少聚多。一堂课下来,学生始终热情的参与,师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这样的语文课堂是非常有效的语文课。
(三)在课堂上的民主管理、有效监控和积极维持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要使我们的课堂取得明显的成效,就要求我们作为学生学习道路的引路人的教师采取一些充满智慧、充满民主的管理、监控方式,以达到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好的达成。1、民主的教学过程全程管理。
采取什么方法,以什么教育思想为指导来管理学科的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一个具有民主的、先进的教学理念的老师一定会在课的开始阶段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管理好的。当然,在现在的课堂上你不能排除学生的恶作剧的开演。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样一个案例:
美丽的恶作剧
下午我有两节语文课。第一节课我讲试卷,在黑板上写了很多的板书。
第二节马上就要上了,我刚走到教室门口,就看见屋里唧唧喳喳的说笑,看看每一个学生脸上那丰富的表情,我知道准是有什么可笑的事;不料当我走进教室时,顿时笑声四起,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诧异之际,扭头看黑板,只见上节课板书没有被擦净,剩下的一些字连起来,可以念成:“威胁 阿 康”、“斩 康 绅士”。哦,明白了,有学生搞恶作剧。上节课我写了很多字在黑板上(生字里有“威胁”“绅士”“康”是我比较“健康”和“慷慨”的“慷”的时候写的,“斩钉截铁”取了一个字),有人“断章取义”,擦黑板时,故意留下这几个字。谁弄的?我扫视了一眼,哈哈,准是那个笑得很拘谨的男生王津津。
怎么办?由此打住,还是„„?
“呵呵,谁写的?”
大家哄堂大笑。有人说是王津津。
“哈哈,威胁我?谁敢威胁我?”我装腔作势道。
“好了,谁先威胁我一次?有没有敢的?”
“我先来威胁你一次”说话的是个男生,“要是我今年考不好,康老师你小心下学期我缠着你给我补课!”
哈哈„„我也笑了。
“我来,康老师,下次再来了稿费,要是不请客,我可是要抢的,是不是同学们?”
呵呵,还带煽动的呢,我连忙承诺:“下次请大家吃花生、瓜子。”
“那么威胁的意思是什么呢?谁说说。”
“就是吓唬别人,让别人去做人家不愿意做的事情”
“就是利用自己的势力,让对方去做一件事。”
“就是胁迫别人”
„„学生一口气说了很多。
“大家说的不错!”
我故意把“斩康绅士”的斩用身体挡住,“请同学们念这几个字!”
“康绅士!”
“哈哈,你们夸我是绅士,这个我愿意听,再说一遍!”
“康绅士!”
“我绅士吗?我哪里绅士?你知道什么是绅士风度吗?
“绅士风度是说一个人有修养。”
“绅士风度是说人举止文明。”
“绅士风度是说一个人潇洒。”
“谢谢你们夸奖我啊,我好好高兴呀!”
哈哈„„笑声掩盖了上课铃声。
“这样你们用上‘斩’‘康’‘绅士’这几个字说几句话怎么样?谁先来?
“话说民国某年,一位姓康的刀斧手,在菜市口斩了一位无恶不作的绅士”
“你这么一说,还有点说评书的味道。”
“我来,康老师斩钉截铁地说:‘我是绅士!’”
“啊?我什么时候这么斩钉截铁过?再来”
“推出去斩了,康大人一声令下,绅士人头落地!”
“别光说这个,换换!”
“我说,我先斩后奏,在康老师安排劳动任务前就干完,我是不是有绅士风度呀?”
哈哈„„大家都笑了。
我拿起一支粉笔,在那两行字的后面添了几个字:
“威胁阿康是可以的”“斩康绅士是没有人上课的”
哈哈„„
“我们接着上课!”
“起立!老师好!”
这是一则发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的案例,教师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是诗意的。教师充分利用了这些生成性的东西,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了教育,把一桩令其他老师头疼的恶作剧处理的如此美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当然课的进行过程是一堂课的关键内容,而学生又往往在保持注意二十分钟左右开始出现“魂不守舍”现象。教师要以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手段有效管理课堂,让学生的良好状态保持到下课铃响。在课的结束过程,我们要使自己的课堂不仅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促进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积极性。2、有效的教学过程持续监控。
在课堂的进程中,当给学生提了问题或者布置作业后,如笔头练习、口头语言的交际练习等,就意味着监控开始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立即按教师要求去做,此时有效的持续的监控显得很及时和重要。我们的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帮助他们完成作业,或个别提醒某些学生的不良举动,就会变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心理合作,也使大多数学生的练习和作业顺利进行。另外,部分性格内向或胆小的学生,有问题也不会当众举手提问,而教师走到他们的身边时,他们有时却会向老师则大胆求教。走到学生之间,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对于问题的看法,还可以使老师能从几个学生出现相同错误的情况中了解学生理解上、运用上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对教学过程的持续、有效的监控是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3、长久的教学过程情绪维持。
积极的维持学生的高涨学习情绪,是所有学科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现在倡导利用现代媒体,就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将课堂上抽象的知识和学生生动的交际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倍增。同时我们的老师也要学会适时地变换练习方式,能让学生感到用这样的方式学习不累,学习不烦。当我们看到学生作业的优点时,要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这样会增进师生间情感,有益于学生素质,特别是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热情的是否高涨。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崇尚很强的教学文化内涵,我们认为,只有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最后才会突围,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因为哈葛利斯讲到合作教学文化的特点时指出:精神支持、增进效率、改善效能、不断改进是合作教学文化层面的基本特点。而对于对话文化的形成,保罗.弗莱雷也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改革追求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期待着师生真正达到“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教学对话文化的形成需要营造一种公共话语空间和人文情境,要形成有效的、民主的、和谐的共同言说和互相倾听的局面。所以我们在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时,不得不对这些层面作些深入的思考。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临汾市实验中学
任晓芳
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核心任务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同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生物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生物问题情景,优化生物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学生的探究能力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全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笔者尝试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生物教学
探究式生物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生物知识的“再发现”。因此,探究式生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DNA的复制》一节中,教材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对DNA复制方式的探究只是做了简单的介绍,但该内容却是学生体验“假说演绎法”的好材料,因此教学设计时将科学研究的过程作为了本节课的教学主线,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方法,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其中【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问题:
1、沃森、克里克提出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复制方式为
,即。
2、你认为还有哪些可能的方式?
3、请尝试用图表示沃森和克里克以及你推测的方式。
【DNA复制半保留方式的探究 】
在作出假设 :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后,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体验一下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体验演绎推理:
问题1:如果DNA是半保留复制,复制后得到的子一代DNA和子二代DNA的组成是怎样的? 请尝试用图来表示。
问题2: 如果要在实验中直观地区别或“标识”母链或子链,可以采取什么办法?
问题3: 如果用同位素(放射性)进行标记,用什么元素?
问题4: 如果亲代DNA是含15N,放在14N的环境中进行培养,则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的DNA分别含有哪种N元素?请图示:
问题5: 要验证上述预测,就要分别观察亲代和子代DNA的情况,但实验中,复制后的DNA分子混合在一起的,不易分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6: 如果对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的DNA都分别进行离心,结果会怎样分布?请在图上标出。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推理活动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如提出问题——DNA的复制方式怎样;作出假设——DNA半保留复制;推理——设想实验的方案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验证推理——阅读教材中的经典实验。体会假说演绎的思维方法。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通过资料分析美国生物化学家康贝格试验,思考:
1、你认为DNA的复制需要些什么条件?
2、加入ATP有什么作用?
3、加入了少量DNA分子才能使DNA的含量增加,说明什么? 结论:根据康贝格实验可知,DNA复制需要哪些必需的条件?
二、以平等交流为前提,设计互动式生物教学
互动式生物教学就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话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互动式生物教学应以“思维互动”作核心,本质应把握在“思维互动”上。如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设计中,采用问题激“动”的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为引导学生讨论水平放置的幼苗根茎生长状况,然后分析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分布,得出矛盾,引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接着通过对曲线分析来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的思考和分析,PPT展示下图:
读图一思考:
1、比较三条曲线说明什么?每条曲线的变化说明什么?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发挥生理作用时有什么特点?
2、图中AA/、BB/、CC/阶段体现的生长素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为什么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曲线中A、B、C三
图一
图二
点,A/、B/、C/三点表示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读图二思考:
1、该图中如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什么?
2、如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什么?
3、如果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在图中的A点,则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该是多少? 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通过曲线分析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问题的逐步深入,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领悟植物激素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会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
三、以场景再现作依托,设计情景式生物教学
情景式生物教学是指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式生物教学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情景共鸣为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如在《受精作用》的教学设计中,对同源染色体行为的理解是理解配子的不同种类形成原因的关键,采用了先让学生用彩色卡纸手工制作同源染色体,目的是加强对同源染色体及染色单体的理解,然后小组合作用两对或三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同时动画辅助加强理解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分离及其意义,再模拟出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从而理解配子的不同种类形成原因,效
果非常好。再如在《自由组合定律》的教学设计中,不同类型配子的产生较难理解,可将学生四人一组,分别拿一个基因模具,两两代表一对同源染色体,然后自由分组,共组两组同时进行,展示结果,不难发现两对等位基因可产生四种配子。教材中这样内容很多,要善于加以利用。
总之,在这些教学设计中,重视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化,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1、陈卫东:融入课程标准理念的生物学课堂教学设计 《生物学教学》 2004.4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临汾市实验中学
任
晓
芳
2013-12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xxx课题组
姓名:XXX 学号:XXXXXXX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2008级本科3班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一场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换来了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人们努力探讨在新理念指导下的、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模式。在世纪之交,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名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出发,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必须改变。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对我国当代各具特色的多种类型的教学改革实验进行研究,探索它们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策略、效果评价等基本问题,并从中归纳出教学的一般模式。
最早进行教育模式研究的是美国的乔伊斯和威尔,他们把教育模式定义为:“主管模式是一种设计课程、选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然而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邓立教授主编的《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中,教学模式则被认为是“考虑课堂教学的工具,它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概念,用以解释师生在课堂上做些什么,他们如何相互作用,如何运用教学材料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影响学生所学的内容。”我国的一些教育专家对教学模式也有着一些各自的解释,但含义大致相同。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教育模式属于教学过程范畴、教学结构范畴,教学模式是方法、是策略,是一般理论和应用方法的统一。教育改革应致力于新型教学模式的生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改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更新观念,改善教育行为,提升教学水平的与时俱进及开拓创新的产物。
二、问题的提出
1、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人的社会化,重视教师对人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我们既要肯定它的价值所在,不能轻易抛弃,但必须看到传授式模式的局限性,不能把它当成唯一的模式而神化。如果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授式的缺点,用传授式同样可以上出精彩的课,但教师不是只为了追求一堂课的成功,而是要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此,必须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实现教学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发展。
2、新型教学模式。即“问题主导,先学后教,及时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主导,先学后教,及时训练”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放到教学的首位,教师在引导自学和发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上下工夫,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要求有效地制约了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师,这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切实发挥“师”的作用。有些属于教师该讲的内容必须讲清楚、讲准确、讲精彩。
就教学工作而言,面对新形势,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另外,此项研究对于我们英语教育方向的毕业生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研究的意义
教师如果单纯依赖教科书、参考书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必将使自己丧失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无从谈起。新课程表现出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新课标为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所留下的广阔空间,在实践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与教师的适时、适度的介入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成效。从这一角度看,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现阶段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寻找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能参照的标准样式,也就是新的教学模式,并尽可能地使其稳定化、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并且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教师教学方式如何贯彻课程的理念,并重点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研究的关键。本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学校及更多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鉴戒。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探索适合攀枝花中学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2、实施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作。
3、研究新课程背景中学课堂教学评价。
五、研究的设计方案及实施阶段
(一)研究的设计方案
1、研究的目标:
(1)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特点,形成一批富有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案例。把握教学规律,丰富现代教学理论。
(2)立足中学课堂教学,研究学生的主体行为和学习的规律,探究出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创新精神的基本教学途径,探索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优化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或手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手段,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更好的实施新课程,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研究的内容:
(1)针对攀枝花中学,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的方法。(2)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系。(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研究。
3、研究的方法:以攀枝花中学为对象,主要通过实验法(亲身教学和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讲课)、观察法(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反馈)、比较法(比较各教师的教学模式及其教学影响)、表列法(将所得数据通过表格列举出来),内容分析法(分析各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结果)等。
4、研究的时间:2012年3月是我们教育方向学生的实习时间,由此为我们提供了开展研究的机会。
5、研究的人员:XXX学院外国语学院2008级本科三班英语教育方向全体学生(总共10名)。我负责领导研究策划活动,其他九位负责各科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首先制定研究计划。其次,搜集整理教学经验、相关理论及教学内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及其相关理论。最后,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教师和学生关于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兴趣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研究人员在班级中采用新型教学模式给学生上课,将理论的学习思想、经验引入到课堂教学进行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探索和发展过程,并适时记录总结。
第三阶段:统计分析阶段。研究人员将实践所得数据用表列法进行统计,然后将统计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做出详细的定性、定量分析。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研究人员根据分析的数据,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六、研究的成果预计
1、对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了解其构建,深刻理解新课程变革过程的实质,提高新课程变革的成效,同时达到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起到促进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
2、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学校形成创新型、科研型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个性化教学特色,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声望。
3、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主题发展指数良好,参与研究人员普遍提高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涌现一批教学创新型教师。
七、研究的经费
制定计划表格、搜集资料、制定调查问卷等过程所需的费用合计约500元;研究期间研究人员的生活所需费用合计约5000元;其他相关费用约500元。此次研究所需费用总计为6000元。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摘要高中物理新课改的实施需要从认识上把握其创新之处,理解教学思想的转变,明确三维目标的建立,分析教材的创新,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贯彻,在课堂教学中继承和提高传统,同时不断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hysical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Background
LIANG Chao
(Anyang No.3 Middle School, Anyang, He'nan 455000)
Abstract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implementation need grasp its innovative points from the awareness, understand teaching thought transformation, clea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3d object, analyse textbooks innovation, and carry it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s well as, inherit and improve tradi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constant innovation.Key wordsphysics teaching;new curriculum reform 学习新课改,更新教学理念
1.1 物理教学思想的变化
(1)教学结构由必修与选修转变为模块式教科书与学分式教学。设置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设置,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把科学过程与方法引入物理教学,更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只是知识本身,教学应重在感悟,而不应变为“知识条条”,让学生死记硬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从科学改变社会科学改变生活,科学改变人类的自然观、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入手,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理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美学的教育。
(2)教学方式从“教师教授、学生接受”向“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探究”转变,倡导自主学习,科学探究,实现两个重心的转移: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从继承向探究,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性学习,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多种教学方式互补,更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把握教学原则: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即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和生活现象开始,探索和认识物理知识,研究方法以及科学观点,并以此联系实际,扩展视野,观察更广阔的自然与社会。
1.2 教材的继承和创新
新课改教材的编排仍以物理知识自身的结构为模块,强调知识的层次性,以重要的物理规律为章节核心。但与老教材不同的是:
(1)新版教材突出了人类认识世界、发现客观规律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明白为什么,从而揭示了物理现象的本质。如第二章中“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介绍了伽利略是如何通过逻辑推导、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理论总结等一系列等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进行了科学方法的教学;再如第七章从“追寻守恒量”学起,首先明确能量的守恒关系,再依次展开对各种能量的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把握住核心和关键问题,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应对新问题的能力。
(2)新教材注重把理论探讨和实验探究结合起来,如“关于决定金属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教学中,方案一是试验法,方案二则是理论探讨:理论分析导体电阻跟长度的关系即将一个导体看成是由n段相同长度、横截面积的同样导体串联而成的;理论分析导体电阻跟横截面积的关系即将一个导体看成看成是由n股相同长度、横截面积的同样导体并联而成的;再用实验探究导体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取不同长度、横截面积、不同材料的导体进行实验,探究不同材料比例常数。通过这两种方法的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提问,学会思考,更能对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提供很好的锻炼。
(3)新课改的情景和问题设置更强调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科学漫步”、“STS”等内容的设置,特别是其中大量新技术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使理论得以更好的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新教材还注重把习题教学的体验跟物理知识的构建结合起来。如在“欧姆表”的教学中,配合真实的演示实验,呈现习题的答案和刻度改装的过程,把习题教学、实验、刻度改装和新课教学融合在一个教学过程中,提供科学探究教学设计的思路。
(5)新教材注重实验基本要求和多种方法相结合。如“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通过外电路U、I、R关系的变换,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以写成多种方式。因此,通过测量U和I、或者U和R、或者I和R都可以求得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可以避免死记实验步骤,有利于灵活把握实验原理,也有利于因地制宜选择实验器材。适应新课改,构筑新型教学模式
2.1 注重物理模型的建立
经过简化与纯化之后的物理对象,在研究者头脑中所形成的,按一定规则发生、发展、变化的形象称之为物理模型。构建物理模型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学生往往缺乏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也就无法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从而缺乏进一步抽象思维的基础。新课改强调探究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使学生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更需要从具体形象思维出发,引导学生思维向抽象方向发展,要求学生在思考每个物理问题时,使用自己的形象思维基础,去想象,去综合加工,教学中可帮助学掌握典型模型如斜面模型、圆周运动绳模型等,然后再用物理规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把抽象思维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从而使抽象思维能力逐渐提高。
2.2 做好物理实验,提供直观形象
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发现和确立主要依赖于实验。所有理论都是前人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经过对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研究、概括而提出,再经过实验验证而建立起来的。新课改更是将实验教学与三维目标的教学紧密结合到一起,把实验探究作为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中的实验既提倡采用先进的实验器材如传感器、计算机处理数据等,也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现有材料和日常器具做实验,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充分利用教材中一切可操作的因素,让学生动手去做,或教师演示操作,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进行认真的观察,尽可能通过实验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动脑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机械波”一节中有两个实验:一是演示绳波,利用简单实验引入机械波的概念,使学生首先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模型;二是利用“机械波演示仪”,演示各质点依此振动的情况,通过演示过程中的分析使学生对概念有准确的把握。
2.3 注重联系生活,提供感性材料
物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实践有密切的联系。在新理论学习过程中,将理论和生活常见现象联系起来,有利于同学们接收新理论,掌握新理论,并学以致用。新课改中大量引入生活实例,如在“摩擦力”教学中,列举了推箱子、传送带、轮胎、雪橇、轴承等例子,教学中还可以再介绍更多实例如走路、滑冰、织布、握笔等等,更可以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摩擦力,使学生对摩擦力有更直观和全面的认识。
2.4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来实现。新课改强调推理能力的培养,这也要求关注知识间的联系,把握住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新旧渗透,复旧引新。教学中应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什么,这些经验与新知识的相似性、相关性在哪里,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性,在旧有基础上讲解新内容,特别是难点内容,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及其区别,最后归纳得到新的知识。
2.5 新课改提出应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科书使用过程必须结合教学的实际,不要机械地把课本的“节”与教学中的课时对应。有些内容课本基本不涉及,但结合学生的情况可能要增加。有些内容可作为了解内容或放到课下由学生自习解决。课本提供的教学方法不能作为唯一的方法。要教学生使用教科书,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
2.6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攻克难点
由于学科特点,物理教学手段极其丰富,如模型、幻灯、录像、实物投影、计算机等,新课改教材中也涉及到了有关的应用。广泛使用这些仪器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使问题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现象,攻克教学难点。例如关于游标尺的教学,其实物刻度可见度小,只能供一人使用,给教师的讲解带来不便。利用实物投影仪将游标卡尺直接放大,教师指着放大的游标卡尺介绍读数原则并反复让同学练习读数,省时省力效率高,方便学生掌握。但同时也应注意不能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实验。
新课改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领悟、摸索、改进和提高,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摸索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廖伯琴.物理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赵宏.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