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5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设计

齐齐哈尔市第四十二中学 石彩云

【课程资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节课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课时,现从第2课时的内容进行分析。教材包括“测量不同植物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探究活动,这个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本节课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如我市的气候特征、学校周围环境、市一中校园植被的调查等都是本节课应开发的课程资源。以此在深入研究教材资源的基础上确立了三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测量、分析、归纳了解植物对环境的影响;(2)经过小组合作,探究认同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

(3)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产品说明书和实际使用,掌握干湿计的使用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和数据统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运用处理数据的不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环境的测量和调查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养成坚韧的品质;(2)通过调查研究,树立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体验合作学习,养成关爱他人的情感。【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合作意识淡薄,但学习热情高。对本节内容了解不够,对于统计数据的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在小学虽有所接触,但运用得少。对于干湿计从没接触过,不知如何使用。大部分学生有室内养花等经验。

【教学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分课内、课外两部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实施探究:设计测量计划,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分工合作,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分别测量裸地、草坪和灌丛的空气温度和湿度;通过测量、分析、归纳,认同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我市风沙大、气候干燥等问题),完成课内知识重组与能力创新的过程。通过资料收集了解生物对环境还有哪些影响,在实践、探究和合作中完成本节拓展提升的学习。【课例赏析】

王晓贞站在台前,大屏幕上展示着他们的调查报告。她用精练的语言向同学们汇报,她说:“我组由聪明伶俐的八人组成,分成三组分别测量裸地、草地、灌丛的温度和湿度,然后把记录的结果汇总并形成结论。请看,这是我们的实验报告。

测量嫩江公园不同植被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调查人:王晓贞、曾雪、王浩博、孟繁志、容宇、郭丹、张鑫鑫、张旭 时间:2003年9月15日 天气:晴

调查目的:为什么测量裸地、草地、灌丛中的温度和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的湿度和湿度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植物对空气温度和湿度有影响。调查表如下。

裸地

裸地一天湿度变化示意图

草地

草地一天湿度变化示意图

灌丛

灌丛一天湿度变化示意图

我们的探究结果是:裸地一天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最明显,中午湿度最小;草地、灌丛的湿度较大,灌丛的湿度大于草地的湿度;草地、灌丛中午湿度较大,中午裸地温度高于草地温度,也高于灌丛温度。

我们的探究结论是:植物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大家对她的汇报报以热烈的掌声。她谦虚地说:“同学们对我们的探究有何问题,请批评指正。”思维敏捷的孟月说:“你们调查的是植物对空气的影响,为什么还要测量裸地温度和湿度?”她说:“这是为与草地和灌丛做对比。”于是我趁势指出科学研究应有对照实验,才能保证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验前应确定变量而且保证变量只有一个。你们组是如何保证变量只有一个的呢?”“出发前我们共同对表,定好测量时间、间隔时间和次数。”“不同的组所测的数据不太一样,那么以谁为准呢?”孙子豪问。这时我没有说话,而是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们。活泼的张明朗说:“每一个组的数据都可能有误差,应该计算小组的平均值,这样误差会小些。”他的观点得到大家的认可。我相机引导:“那么全班的测量结果呢?”于是各小组纷纷汇报数据,并很快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值,得出结论。“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处理数据是科学工作者必须应有的科学态度。处理的方法很多,同学们用了图表、折线图、条形图等进行处理,老师要祝贺你们又掌握了一项本领。”“老师!为什么草地、灌丛中午的湿度大于早、晚的?”“哪位同学能解答”。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论点。于天乐说:“是因为植物会吐水”。“因为植物会吸收光”,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于是一场讨论又开始了。经过我的引领,最后形成结论:植物通过蒸腾作用由叶子散失水分,中午温度高,水分散失快,空气中含水量多,所以空气湿度大。我接着说:“同学们,于天慧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的同学,让我们来听一听她们小组的论点。”于天慧来到讲台前,她说:“我们测量的结果与前几个组大体相同,但是在我们测量探究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请同学们帮我们分析一下原因。上周六我组来到学校集合,准备到市一中校园测量,我们刚出教学楼,一阵大风刮来,灰尘四起,夹杂着纸屑。顿时校园内一片灰暗,空气干燥。我们赶紧捂着嘴跑到了校对面的市一中,可却是另一种景象:那里几乎没有风,而且空气让人觉得很舒服。当我们回望自己的校园时,校门前风沙卷着废纸、废塑料袋肆虐,我们往返两次对比了两处的场景。我校与市一中只一条路相隔,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谁能帮我们分析一下?”大家跃跃欲试,有的甚至站起来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希望于天慧能叫到他。我没有阻止。这时荣宇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就说:“那是因为我校校园内没有植物,而一中校园内四周都是植物。”于天慧高兴地说:“你说对了。那么如何解决呢?”孟繁志说:“多植树,种花草。”“你的建议很好。”“所以我组除测量干湿度,又因以上原因多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我校与一中的植被差异。通过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植被除了能增加空气湿度,还可防风,绿化环境。为此我们设计了未来的校园。”于是他们把未来校园模型抬到台前,又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未来的校园。

第六组的代表梁雪来到台前说:“我同意以上各小组的观点。我组的测量数据就可以证明。我们的题目是测量室内空气湿度和温度与植物的关系。我们分别测量了不同居室的温度和湿度,结果如下表。所以我们的结论是,植物能增加空气的湿度。我建议居室内应放些植物。”

张强突然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观点,据我所知居室内放花不好,与人争夺氧气。”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各抒己见,有的反对,有的赞成。究竟好不好呢?我灵机一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对植物是吸氧还是放氧搞不清楚,我于是适时点拨,最后终于达成共识,白天卧室内可以放植物,因为植物不仅能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且还能增加空气湿度;晚间不要放植物,因为植物晚间只进行呼吸,与人争夺氧气。心灵的交融、智慧的碰撞拉近了师生关系,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我激动地说:“我祝贺你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并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你们逐渐成熟了!”“老师!我还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植物除了能影响空气的湿度,还有许多作用。”“那好,你来说一说吧”。“我在少儿百科全书中看到圆柏这种植物能分泌杀菌素,能净化空气。”他的观点又启发了更多人的思维。大家又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和分享,然后归纳出植物能维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吸收灰尘、杀灭细菌、阻降噪音等。通过学生亲自测量、质疑、讨论,认同了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我最后通过开放式作业(常听人说:齐市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六个月,你如何认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留下了进一步探究的空间。

【案例评析】

1.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本设计课程资源是丰富且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以多方面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教者从探究“测量不同植物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入手,深入挖掘和整合教材的基本课程资源,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家庭背景和知识积累挖掘潜在的人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意义构建,形成解决“校园风沙干燥”“室内干燥”等实际问题的心向和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合理化的建议。这节课使他们深深意识到了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在探究第一中学校园植被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时,却发现了刮旋风的校园,这问题促使他们与探究实地进行对比观察、交流讨论、寻找解决的办法。这不就是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吗!这定会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必须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探究了。可见,教师有必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索,在愉悦的体验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环保意识。

2.科学探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生命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亲历科学,这成为本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案例中石老师引领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而不在意其结论。她关注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操作将有可能形成哪些探究的意识、获得哪些探究的方法、体验哪些情感、提升哪些价值观。这样学生在探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问所解均在讨论与交流、批判与质疑、经验与享受中展现出来,不时碰撞出思想火花。居室和校园环境问题、中午草丛和灌丛的湿度等问题的发现、辨析及解决„„这些,不仅会使他们感受和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探究“测量不同植物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的方法和策略,而且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的探究,这样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进入到了很深的领域。没有学生亲自去嫩江公园、第一中学等地的探究,没有开发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程资源,又怎么能拨动情感的琴弦,引起心灵的共鸣,感受探究与创造的快乐呢?

第二篇: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案例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收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教师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温度对鱼的呼吸次数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课前将全班分成小组,教师将教学内容分成如下的任务交给同学:研究沙漠北极环境的动植物、研究警戒色知识、研究拟态知识、研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教师做必要的提示后学生分组收集材料,教师随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最后师生共同制作课件。将学生收集的资料整理为六个活动,课上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的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温度对鱼的呼吸次数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安排在第二节课,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活动和学会对结果的分析。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参与活动,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收集资料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课前准备:

① 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资料。

②教师准备温度对鱼的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

③师生共同制作课件,教师准备配合本节教学的补充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个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

生:学生会说出自己家中养的花,要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等例子。师:回答得很好!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同学回忆夏天在草地捉蚂蚱的情境,教师展示图片,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一:你能发现我吗?展示树林中的老虎、土地上的兔子、石间的树蛙、夜行的猫头鹰、蛇岛上的蛇等图片,让学生猜是那种动物,思考这些动物容易被发现吗?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师:同学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讲授新课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屏幕,探究活动二: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请研究沙漠北极环境的动植物的小组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分别出示沙漠中的骆驼;沙漠中的骆驼刺;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进行汇报。

生:对沙漠中的骆驼的研究如下:沙漠炎热缺水,骆驼和别的动物不一样,它有高高的驼峰储藏大量的脂肪,当它又渴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营养和水;骆驼平时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才会出汗;骆驼平时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这些特点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对沙漠中的骆驼刺的研究如下:沙漠地区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非常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因而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这是植物对于旱的适应。

对寒冷海域中的海豹图片的研究如下:海豹是哺乳动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发达,可以达到60 mm,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师: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探究活动三: 生物如何适应环境?让同学交流课前布置的探究活动的研究结果。请研究保护色的知识的小组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生:分别出示:秋天和冬天雷鸟、雪兔的图片,组织其他学生参与的活动。最后教师总结,保护色是指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保护色强调的是动物的体色与动物栖息地环境的背景色彩相协调一致。其生态适应意义是:既有利于躲避敌害,也有利于捕食。

生:请研究警戒色知识的小组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分别出示:海葵、黄蜂、蛾类、有毒的幼虫、毒蛇、箭毒蛙、毒蜘蛛等的图片,教师强调: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 2 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警戒色强调的是动物的体色与环境色彩不一致,易于从环境色彩中分辨出来。其生态适应意义是:色彩鲜艳,容易识别,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

生:研究拟态知识的小组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分别出示:竹节虫、兰花螳螂、枯叶蝶、眼蝶的图片。教师总结拟态是指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它强调的是一种生物像另一种生物或非生物,而不是整个环境的色彩,而只像环境中的某一生物或非生物,具有欺骗和迷惑的作用。其生态适应意义是:有利于躲避敌害和捕食,对植物来说还有利于招引某些昆虫帮助传粉等。

师:通过系列的研究活动,在学生为生物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适应现象惊叹不止时,告诉学生生物的生存斗争是非常残酷的,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实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环境。师:生物适应环境的相对性,教师展示图片由于人类的活动,沙漠环境的过度恶化,母骆驼没有足够的营养,刚生下的小骆驼无力站起来,不能喝奶活活饿死。与前面的内容相呼应,认识到骆驼对沙漠环境的适应也是有限度的。由此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环保教育,学生深受震动。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探究活动四: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让同学交流课前布置的探究活动的研究结果。请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小组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生:蚯蚓没有眼睛,善于钻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它的排泄物还有大量的氮、磷、钾,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它每天吃的食物是土壤中的有机杂质,帮助我们处理了垃圾,改善了环境,是人类的好帮手。通过蚯蚓沃土,我们看到生物也能影响环境。请同学们看一漫画《屎克螂出国记》屎克螂,学名蜣螂。澳大利亚是一个以畜牧业闻名的国家,众多的牛羊每天要留下一亿公斤的粪便,使得牛粪堆积在草场上,风干硬化,牧草被遮压且枯死,草场上出现了块块秃斑,草场退化严重,苍蝇成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后来,澳大利亚从我国和其他国家引入屎克螂,因为屎克螂主要以牛羊粪便为食物,且把它们的卵产在粪便中,滚成一个大的粪球,这样就帮助澳大利亚人“打扫了卫生”,使草原又恢复了生机。师: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生物的生存依赖环境,当环境遭到破坏时,我们人类也将受到危害。而生物除了适应于环境外,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换句话说,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我们自己。

师:教师点评学生的活动表现:同学们这次合作得非常好,不但收集了丰富的资料,而且还能对你们的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知道生物要适应环境也要影响环境这一结论,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三 技能训练

探究活动五: 我的家乡在那里?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请同学给海南、塔里木、黑龙江的兔子找到家,给沙漠、北极、华北的狐狸找到家,给亚洲、非洲的大象找到家,体会不同环境下的同种动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必须适应当地的环境才能生存。探究活动六: 比较不同环境下的鸟类的喙和足,教师展示啄木鸟、鹤、白头海雕、鹈鹕的图片,请同学分析不同环境下的鸟类的喙和足是不同的,必须适应当地的环境和生活习性才能生存。四 授课总结

师:生物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啊!

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教材分析:

教材是在选择了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从中了解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后安排的这一探究活动。由于有前上次实验探究的训练,这项探究实验提高了探究要求,要求学生学会作出假设,收集数据并汇总数据,找出规律,检验假设,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开展实验探究的能力,2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勇于实践与创新的精神;

3逐步确立以爱护小动物为原则来设计探究性实验。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开展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组织;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开展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有前几次实验探究的训练,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对亲自进行科学探究有极大的热情,但缺乏完整探究的经历。

教学设想: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和独立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的依靠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以及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去开展学习上的独立性,进行创造性学习。

教学准备 学生自愿分组,按5-6人为一小组,课前拼桌子围坐在一起; 每组2-3条小金鱼,一大烧杯已放置两天的自来水,少量冰块,一温度计,一捞鱼网,三个500毫升的烧杯,一个250毫升的烧杯,一份小组学习材料,一张小组探究报告; 3 一热水瓶开水。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介绍:今天,金鱼走进了我们的生物课堂。学生仔细观察摆放在面前的金鱼,了解鱼在水中的活动情况,并通过小组学习资料从现象到本质明白“鱼是怎样呼吸的?”。顺水推舟而提出问题: 既然鳃是鱼类的呼器官,而且在水中才能完成呼吸,那么鱼的呼吸在不同情况下会发生改变吗?影响鱼呼吸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推测可能有水温、水质、水量、管径大小等因素对金鱼呼吸会产生影响,教师通过设问“真是这样吗?”导入课题“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二、小组合作,体验探究 提出问题 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 小组同学经过思考分析可能作出如下假设:A、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影响,随水温的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会增加;B、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影响,随水温的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会减少。小组间在假设中有了矛盾冲突,更加吸引学生通过实验去 4 检验。制定计划

(1)小组合作,制定计划

各小组展开讨论,参考小组合作学习资料中的“友情提醒”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并填写在小组探究报告上。(2)小组交流,完善计划 小组交流,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点,使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并明确认识到:①实验要设计对照组。根据提出的假设,设计常温、比常温略高、比常温略低的水,观察其中金鱼的呼吸次数,常温作为对照,而水温的控制也是实验成败的关键。②控制实验中的变量。保证除水温之外,其它条件如水质、水量、管径大小等都一样,避免这些因素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③从保护生物的角度出发,实验时在水温调控之后再放入金鱼;④记录金鱼的呼吸次数。放入金鱼待金鱼适应环境后再数它们的呼吸次数,可以记单位时间(1分钟或半分钟)金鱼鳃盖开闭的次数,也可以是口开闭的次数。实施实验 各小组分工合作,选择仪器并按制定的计划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 得出结论

(1)小组汇报,表达交流

各小组发言人汇报本组的实验结果、小组得出的结论。

(2)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综合全班各组的实验结论,如有与其它组不一致的结论,师生共同分析,找出根原,最后得出结论: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影响,随水温的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会增加。向学生说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对假设作出了判断,也对提出的问题给出了答案。

(3)追根究底,提升思维

金鱼的呼吸次数为什么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呢?请同学们思考分析。

三、探究体会通过尝试探究,你学到了什么?本次探究有什么成功之处,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谈谈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四、课后探究除了温度因素外,金鱼的呼吸次数是否与水质、水量、气压、喂食和环境刺激等许多因素有关呢?如果你有兴趣,请与小组同学一起在课后进行探究吧!

反思: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技能训练: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课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开展的分析、讨论,最终使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环境的影响。这种讨论探究型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分析、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

第二节课安排“温度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的探究实验,学生在实践观察、亲自探究中建构知识,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互动中共进。这样安排是因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温度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有利于他们认识生物是适应环境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 5 某人留在沙滩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这非常恰当地说明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探究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2号实验组的温度控制成为一个难点,有个别小组由于水温过高而造成金鱼死亡的现象。

第三篇:生物教学设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

五、教学难点:探究性学习的培养。

六、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

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设计意图]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

1、有做事的过程;

2、有明确的目标;

3、有明确的结果;

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

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本节课设计意图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第四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③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⑤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⑦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为下节课——生态系统的学习做好铺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环境的测量和调查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养成坚韧的品质;(2)通过调查研究,树立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体验合作学习,养成关爱他人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

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③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一些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的影像资料。

②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要求填好测定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和数据统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运用处理数据的不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实例描述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环境因素。

②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教师启发学生用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新课引言 让学生谈出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即生物也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②教师启发:在讨论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影响的基础上,同学们自然会考虑生物对环境变化会产生什么反应,生物是如何面对环境的变化的,引发学生思考,导出本节新课的内容——适应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也影响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①学生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②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表达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注意纠正补充。

③让学生了解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中都广泛分布着生物。让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①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结论。

②教师启发学生:哪位同学知道不同的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而生活的?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是普遍的。

③教师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学习了“适应的四个典型实例”和“适应的普遍性”后,在解释时要注意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原理。探究结果交流

学生拿出课下测量、处理的数据,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得出实验结论。组织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教师对探究报告给予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①学生展开讨论: a.蚯蚓的益处?

b.为什么我国西部开发强调要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谈谈这样做的道理。②学生举例。

③学生讨论,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①教师出示教材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图片。

②启发学生举出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更多例子。抓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③教师出示影像资料——屎克螂滚粪球。

技能训练 学生提出发现的问题,与同学交流,大家讨论谁提出的问题更有探究价值。

教师出示猫、兔的双眼位置 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从中 发现问题。在完成技能训练 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多 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小结本节教学内容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生物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提炼本节生物学观点,指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教学反思:

授课的教学中,好的引入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而利用与实际相关的一些案例材料来引入新课,既容易接受,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中,我首先由事物的两面性来承接上一堂课的内容(有关生态因素),同时导入本节课的内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然后利用一些录象资料介绍昆虫的采粉过程、猎豹的捕食过程以及植物的种子形态、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热带雨林植物等,通过这些形象的案例引发学生兴趣,并因势利导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生物对于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从而为本节课开了一个好头。利用这种方式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刚开始就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还通过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通过这种灵活的方式导入新课后,不是带着能够层层分析,得出答案,而是把此问题留给学生,并展示了一些与要学习的内容相关的一些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层层设问,来引导学生看书,自己总结知识上,解决问题。

在学生结合问题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后,我改变了通常的先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做法,而是采用相关的案例或检测题,来检测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节课让学生多举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能很好的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尽自己一份力量,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第五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周 然

北 京 大 学 附 属 中 学

倪一农

新一轮课改强调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同时也是课程的创造者;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基于上述认识,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2.设计思想

一般在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会考虑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和图片,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二课时:重点组织学生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研究活动。笔者认为,第一课时若能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相对真实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能近距离、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比单纯地看图、找资料、得结论要好得多。所以,我们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再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通过“给生物找个家”的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亲近地去领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和思考、体验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知层次,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3.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2)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课前准备

准备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几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生物标本(动物、植物),用布将这些标本罩上并编号;放大镜;学生分成七八个小组,围坐在放有标本的实验桌周围。

5.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课题。

教师连续展示精心挑选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然后向学生提问:看完这些画,大家有什么感觉。

教师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谐美的共识;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会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会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会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但是,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里泡着、鱼在树上挂着、鸟在地上躺着,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认为是不和谐的。

实际上,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就像鱼类具备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鸟类生长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飞行一样。

教师引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在每个实验桌上,都放有一种生物(标本),请大家合作探究)这些生物(标本)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它们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请为它们找个家(小组代表随机抽取一个编号,找到相应的标本后,进行观察和讨论)。

(2)引导探究活动,培养多种能力

教师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提出几点要求。首先,要认真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根据每组摆放的生物(标本),结合自己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运用以前学过的观察法,认真、仔细地观察、总结该生物的形态特征。其次,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同时要记录观察结果。第三,观察后,小组要进行讨论:根据本组生物(标本)的形态特点,猜想它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与这种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哪些。第四,每组集体讨论后,一个人执笔,将大家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并选举代表向全班汇报。第五,汇报者的发言要简单、明了。

教师在小组代表发言时,可将该组生物(标本)的照片用投影打出,让同班学生都能边观察边思考:小组代表发言是否正确。待该组代表发言后,本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学生可以质疑甚至否定他的发言。

(3)激发环境意识,创设和谐美景

根据各组学生的发言,结合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教师引导: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并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保护色、拟态等(出示相关照片),这些都是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教师出示“整洁的实验室”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现在的实验室和照片上的实验室相比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造成的,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在自然界中,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随后,展示几幅生物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照片(包括有益的和有害的)。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列举生物对环境影响的事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维系环境的激情和提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意识。

随后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形式:课后小组完成。用意:亲身体会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6.课后反思

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讲授”,面对所有的问题更多使用讲授法去解决,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感受,主体与主导关系不清;而学生也习惯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烂漫的孩童逐渐“僵化”“老成”,随之而来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泯灭。新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位置转换,从过去的“权威”位置,转换成组织者、引导员,似乎像旅游团中的导游,带领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感受发现和创造后的愉悦。

安排学生“给生物找个家”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

本次课改特别是教材的改革,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改革中成长,学生在改革中受益:教师通过长期的努力,营造宽松、活跃、愉快、平等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生、教师良好的沟通,使学生直接或间接体验到科学的魅力。

下载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反思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 对于《生物对......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2000字)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让......

    第二章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共五篇]

    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影响。2.通过测量等环节的学习学会探究的方法。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与其它学生......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 南宁八中 朱 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是构建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自......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探究实验和测量,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尝试搜集和处理数据等多种方法。 (3)干湿温度计......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

    教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5篇模版]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大河岸中学:王立军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影响。2.通过测量等环节的学习学会探究的方法。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