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共和镇维新学校:殷得录
[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在“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中安排了“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和“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为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了空间。每个探究都有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探究提示,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又为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设计探究方案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考虑到两个探究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具有类同性,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上,采取了两个实验同步进行的方式。在第一课时的课堂上首先运用多媒体画面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角度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可以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最后对探究计划进行初步的实施。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时,各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并撰写探究报告。根据两个实验的完成情况,及时安排第二课时,进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过程,使探究过程具有连续性、完整性。[教学目标]
1.以酸雨或废电池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
(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2.教师准备(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
(3)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4)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标签,喷壶,小麦幼苗,浸泡过的小麦、黄瓜、大豆、菜豆等种子)。
[教学方法]探究解决式教学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培养、观察、记录等过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一)两分钟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的文字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你说我说大家说。
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2.观察、思考、质疑。
(1)多媒体显示四幅画面(浓烟滚滚、江水混浊、喷洒农药、被腐蚀的佛像),学生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2)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3)通过对我国于电池的产量、消费量、回收率的资料分析及专家测试结果──“一节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的了解,激发了学生探究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三)确定探究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探究提示内容如下:
1.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 2.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
3.本实验是否需要数量统计?如果需要,尝试设计一种你认为简单明了的统计格式,以便记录观察实验的结果。
4.只做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可靠吗?你认为怎样做,实验结果才可靠,为什么?
(四)初步实施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教师以多媒体提示课后的管理、记录等工作,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提示的内容如下: 1.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后送到本组的“实验基地”。
2.课后小组成员继续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观察记录工作。3.还需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过程?
(五)探究过程的课外延续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并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
二、第二课时
(一)分析结果、表达交流、教师评价
各小组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报告,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展示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的变化情况图片以及各组的原始实验记录表。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分析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其他同学可对各组的探究报告提出质疑,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每组发言之后,教师及时对该组的探究情况予以客观评价,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自评互评、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实验中出现的在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如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等,指出探究道路的坎坷,鼓励学生在漫长的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知难而进,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进一步认识危害性,环保从我做起
酸雨形成的动画效果加深了学生对酸雨成因的了解;三组(树林、池塘与鱼、竹林与熊猫)今昔对比图,使学生对酸雨给生物造成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废电池被丢弃销蚀后,内部的重金属离子污染环境的途径的动画及水俣病、骨痛病图片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对废电池给生物造成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环保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教师提示的问题“回想你和你周围的人有哪些行为习惯曾经或正在对环境造成污染”“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打算为环保做些什么”,使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环保责任和义务,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三)环境保护,从现在做起
提示学生慎重处理实验中用过的材料用具,环保从日常的身边小事做起。
(四)解读诗句,关注全球环境 此为本节课拓展环节。通过对著名的挪威剧作家易卜生诗句的欣赏与解读,对国外有关酸雨情况报道的录像片段的观察与感悟,使学生领悟到酸雨等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由来已久,遍及全球。加强了学生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紧迫感、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将人文精神融入了科学探究中。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
教师:殷得录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在“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中安排了“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和“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为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了空间。每个探究都有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探究提示,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又为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设计探究方案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考虑到两个探究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具有类同性,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上,采取了两个实验同步进行的方式。在第一课时的课堂上首先运用多媒体画面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角度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可以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最后对探究计划进行初步的实施。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时,各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并撰写探究报告。根据两个实验的完成情况,及时安排第二课时,进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过程,使探究过程具有连续性、完整性。
[教学目标]
1.以酸雨或废电池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
(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2.教师准备(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
(3)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4)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标签,喷壶,小麦幼苗,浸泡过的小麦、黄瓜、大豆、菜豆等种子)。
[教学方法]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培养、观察、记录等过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通过对著名的挪威剧作家易卜生诗句的欣赏与解读,对国外有关酸雨情况报道的录像片段的观察与感悟,使学生领悟到酸雨等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由来已久,遍及全球。加强了学生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紧迫感、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将人文精神融入了科学探究中。
第二篇: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思(定稿)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思
反思一: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思
一、教学的成功之处
1、本节课有效的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并且自我创新大胆设计的探究实验,也让学生得到良好的锻炼。
2、新课开始利用视频《从外太空看美丽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美丽,让学生有了保护地球的愿望。新课结束用一首环保公益歌曲《为未来呐喊》让学生深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3、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正确的设计并完成模拟酸雨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到酸雨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能够再一次体验探究实验的基本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多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因素,让学生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感悟。深刻的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危害的严重性,解决了本课教学中学生设计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模拟实验操作上并没有什么困难。通过教师分析,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模拟酸雨中的种子萌发的情况,学生交流的非常好。这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能极大激发学生兴趣。
二、教学的不足之处
通过教学回顾,梳理,感觉到存在一些不尽人意地方。
1、教学上的时间控制应加以注意,特别是实验课的时间。今后要在这方面多研究方法。
2、实验中模拟酸雨的pH值选择上不太严谨,我选择了一组pH=3,而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3、这节课既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参与生物学学习的意愿的检验。从我们的实践上看,部分同学不愿意思考,遇到问题不愿意努力解决。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是我们应该很好的研究的课题。
反思二: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思
经过我们一年的训练,学生在设计探究实验>方案上几乎没有困难。虽然有的同学还不能将所有的步骤都描述得很严谨,但在大家的讨论和补充下,都有了很完善的>方案。
在实验操作上,由于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在家操作,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适当的实验材料(特别是新鲜的种子,粮店里买的豆子等发芽率太低)而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在有的班级里,我们为学生提供了新鲜的小麦,试验效果就很好。
这节课既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参与生物学学习的意愿的检验。从我们的实践上看,部分同学不愿意思考,遇到缺乏试验材料等问题不愿意努力解决,“等、*、要”的情绪比较严重。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是我们应该很好的研究的课题。
反思三: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思
本周进行了《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学生比较感兴趣,所以在课前我们做了一个实验,取两棵幼苗,向其中一棵浇清水溶液。向另一棵浇配制好的盐酸溶液,观察两棵幼苗的变化,2个小时之后,第一棵幼苗依然很健壮,但是第二棵幼苗发生了萎蔫的现象,叶片枯萎,第二天的时候,已经没有了生命现象。从而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下来继续讨论:酸雨有哪些的危害?如何控制酸雨的产生?废电池对生物有何影响?如何控制废电池的危害?你了解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发生的水俣病和痛痛病吗?请你说一说?什么是温室效应?臭氧层有什么作用?臭氧层的破坏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这些问题时,学生展示的热情非常高,积极参加展示,拓展的内容也比较多。
但是在复习《人体的营养》,有的班级出现了一些现象,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时,热情都非常高,也能够认真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但是在展示环节出现了问题,自己小组的同学只忙活自己的问题,其他小组展示时,倾听效果不好,甚至有乱说话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及时处理,首先让他们反思这种展示有效果吗?然后进行整顿。同时我自己也进行反思,在展示时一定要在全体同学都特别认真的情况下,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三篇: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范文)
课题: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课时:第13课时
徐家初中:丛洪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废电池的危害为例,说明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设计并完成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
3.明白实验安排对照组和重复组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
1.通过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统计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2.通过完成探究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知道在实验过程中保护自己和保护环境的做法,并能付诸于实践行动。教学重点
1.设计并完成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2.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的方案。
设计对照组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探究结合观察、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现象是怎么造成的? 学生:人类活动造成的。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亲眼所见还是亲身经历?
学生:大部分资料是看电视、报纸知道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亲自动手探究一下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讲授新课]
一、完善实验设计方案
介绍探究实验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探究实验——实验结果——实验结论。
教师:课前对学生完成的实验方案进行检查摸底。课上选有代表性的小组阐述实验设计方案。
学生代表:投影实验设计方案并做简要介绍:
①配制稀释的废电池浸出液。
②将电池浸出液放入一烧杯中,再放入三株南瓜幼苗。
③每隔2分钟观察一次幼苗生长的情况。
④记录每次观察的结果(写在提前设计好的表格中)。
⑤得出结论。
教师:这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好。我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南瓜幼苗出现的症状一定是废电池造成的吗?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一定是。会不会是南瓜苗本身有病,或者是温度太低导致的。
教师: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肯定是废电池浸出液起的作用?
学生:增加对照实验,进行比较。
教师:对!实验安排对照组的目的就是通过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以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鉴别实验中的处理因素同非处理因素的差异。这是实验设计要遵循的一个原则。这样我们就可以肯定南瓜苗出现的症状是废电池浸出液所致,而不是南瓜苗本身有病或清水中有什么物质造成的。那么,我们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呢?
学生:再取一烧杯,里面不放废电池浸出液,放上清水,同样放入三株南瓜幼苗。
教师:设计得很好!如果我把这两组实验放在不同的温度下,结果会怎样?如果放入的幼苗大小不一样会怎么样?再如果加入的废电池浸出液和清水不一样多,又会怎么样?
学生:认为没法比较。讨论后得出:应该放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观察。
二、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分发实验用具和材料。
学生:以小组按照实验设计方案完成有关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
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废电池浸出液溅到皮肤上。
学生:实验完毕,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各小组观察和记录的实验结果有所差异。如果我们想得到一个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只进行一次实验可以吗?
学生:不可以,有误差。
教师:那么,怎样做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呢?
学生:多做几次,取平均值。
教师:回答得很好。重复实验是实验设计要遵循的另一原则。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我们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做到既节约时间又体现了重复性,最终得到可靠的结果呢?
学生:讨论思考。能!把各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教师:同学们很聪明。我们现在就一起统计各组数据,并进行分析。
三、尊重事实,提高环保意识
教师:现在同学们依据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探究活动,你认为废电池对生物有害吗?具体表现有哪些?
(2)废电池浸出液的主要成分是怎么形成的?
(3)粗略估算一下全班同学家中使用电池的情况,一年的废电池大约是多
少?
(4)同学们都在消费电池,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废电池?对废电池的回收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5)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避免废电池浸出液溅到皮肤上,为什么实验结束后要用肥皂将手洗干净?由此你会想到什么?
(12)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控制废电池的危害?
学生: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人类活动确实造成了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改善这种现状。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探究了 “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亲眼看到了废电池对生物造成的伤害,更激发了我们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
通过探究活动,我们初步学会了设计实验方案,明白了实验设计中安排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并能较好地设计对照组。
[巩固练习]
做“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实验时,如果不小心皮肤被废电池内容物溅到了,应该立即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还必须用肥皂__________。从这里可以看出,做实验要注意__________问题。
答案:用清水清洗洗手安全
转载自乳山生物教学网
第四篇: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模版)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教学反思:
第五篇:“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教学设计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教学设计
摘 要: 细胞中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是由生物活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被称为酶活性。细胞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条件会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从而使酶的活性发生改变。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pH对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最后得出强酸强碱会破坏酶的结构,使酶失活。
关键词:pH 酶结构 酶活性
一、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学会设计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方法;通过亲身实验与观察,了解酶活性受环境pH值影响这一事实,为今后学习新陈代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比较、归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着重训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技能目标: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4.情感目标: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培养细致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及团结协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索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三、教学方法
发现法;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四、教学手段
实验教学。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已经为大家探索了酶的前两个特性,即高效性、专一性。我们知道酶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还需要适宜的条件。今天我们在上节实验课的基础上再探究一下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观看黑板板书)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教师: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
学生回答:pH。
教师:对,所以我们要在实验中严格控制好pH。为此我给大家设置了三组pH即质量分数为5%的HCl溶液,蒸馏水,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
(一)实验原理
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它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
(二)猜想实验结果
根据以上原理,利用桌子上给出的一组材料用具,请你们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比较一下pH对酶活性的影响。
(三)材料用具
质量分数为20%的新鲜的肝脏研磨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HCl溶液,蒸馏水,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试管、滴管、试管夹。
请根据以上提供的材料用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写出具体步骤,绘制一个表格填写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因为大家是第一次练习自己设计生物实验,可能有的同学有些紧张,不知从何着手。没关系,关于设计实验的一些注意事项老师先提示一下。
设计实验的注意事项:
(1)明确实验要求、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
(2)认清材料用具,并确定各材料用具在实验中的作用。
(3)设计对比实验时,除需要测定的条件外,其他条件应保持等同,而且应该调整到实验要求的最适宜状态。
根据以上三个注意事项,大家两人一组先进行讨论,选择使用给出的材料用具,共同设计出一个你们认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写在桌子上的纸上。写好交给老师后,就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试着做一下,验证方案是否合理。
学生活动:5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讨论,并把讨论的方案,以提纲形式写在纸上;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将方案付诸实践――两人一组尝试实验。
(四)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一:
(1)取三支试管,编上号,然后各注入2毫升过氧化氢溶液;
(2)将这三支试管分别注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5%的HCl溶液,蒸馏水和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
(3)再分别向这三支试管中加入相同量的肝脏研磨液。
(4)观察单位时间内这三支试管的气泡产生多少情况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方案二:
(1)取三支试管,编上号,然后各注入2毫升肝脏研磨液;
(2)将这三支试管分别注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5%的HCl溶液,蒸馏水和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
(3)再分别向这三支试管中加入相同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4)观察单位时间内这三支试管的气泡产生多少情况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为什么我们大家设计出的实验方案,会有不同现象,哪个正确呢?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以后我们再做此类实验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案。
方案二正确,原因是本实验设计的是pH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必须保证在酶与底物发生反应之前,先用不同的pH对酶进行处理,保证实验目标的实现。质量分数为5%的HCl溶液和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会使酶失活,因此本实验的第一、三组中的过氧化氢酶失活,再加上过氧化氢在没有催化剂的作用下,不会产生明显的气泡;而第二组中加入的蒸馏水不会对酶活性产生影响,其将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气泡。
方案一由于先加的是过氧化氢,第二步进行不同pH处理,最后加入酶,也就没有保证在酶与底物发生反应之前,先用不同的pH对酶处理,即在酶刚加入还未失活的情况下会分解一部分过氧化氢,因此也有气泡生成。
结果及分析:质量分数为5%的HCl溶液和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会使酶失活,因此本实验的第一、三组中的过氧化氢酶失活,加上过氧化氢在没有催化剂的作用下,不会产生明显的气泡;而第二组中加入的蒸馏水不会对酶活性产生影响,其将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气泡。
结论:强酸强碱会破坏酶的结构,使酶失活。
七、板书设计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原理
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它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
(二)猜想实验结果
(三)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一:(略)
方案二:(略)
总结:(略)
(四)实验结论
强酸强碱会破坏酶的结构,使酶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