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上好物理复习课
如何上好物理复习课
山东省郯城第一中学 李兴 2011年7月17日 12:04
1、绪论:
当前,大力推进实施的素质教育,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改实践中取得进展。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就整个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而言,素质教育在不同环节的落实情况是有很大差异的,其中,高考前的总复习阶段,仍是素质教育少有涉足的一片“净土”,有话说:“平时素质教育,复习应试教育”指的就是这种状况。高三物理复习课约占了高中物理所有课程的三分之一.所以在复习阶段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就有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第一、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一贯性;第二、突破了应试教育的顽固性;第三、实现了减轻负担的彻底性;第四、突出了发展学力的实在性。物理复习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就是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 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将教学的各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2.1教学设计原则
为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遵循教学的规律与特点.第一, 教学设计要遵循系统性原则, 它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情况分析、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等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工程。进行教学设计,应遵循科学的系统观,将各子系统和谐地统一于整体之中才能算是科学成功的设计。第二,教学设计要遵循程序性原则,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和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第三,教学设计要遵循可行性原则,可行性条件包括符合主客观条件(学生特点、师资水平、教学设备等)和操作条件,只有当这两个条件具备,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2.2教学设计观
教学设计观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 支配物理复习教学设计的思想和观点.可见, 教学设计观直接制约着教学设计的过程.在教改的研究中, 我国学者提出的教学设计观主要有: “结构—定向”设计观, “知识分类定向”设计观, “目标定向”设计观.当今的新课程改革反映了当代教学思想明显受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对知识的认识是个体建构的;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是帮助学生重组改造信息, 生成新的意义;学生的角色不是知识接受者, 而是科学探索者和知识的组织者;教师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它主张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 引导学生开放式的探究, 掌握研究方法, 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 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也就是说, 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从以前的单主体、双主体甚至主导主体的讨论中跳出来,提高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是学生发展促进者的角色意识。
笔者认为,物理教师的复习教学设计观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复习教学设计要彻底打破教师讲题学生做题的传统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主动、探究、合作的复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感受物理环境、认识物理现象,去体验取得成功的过程。复习教学设计与一般教学设计一样,仍然要把物理问题与生活、生产、科技紧密联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仍然要充分实验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仍然要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整合,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崭新理念。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是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初始技能、背景知识分析透彻,才能有针对的进行复习教学设计。
3.1学习态度分析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说:“学习的每一种形式就发展一种有实质性的态度系列,这种副产品常常比正式教给学生的初步技能更有调节意义。”可见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是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学生学习态度由三种主要成分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认知成分就是学生对学习物理价值和意义的认识程度;情感成分指学生对物理内容揭示的观点的相信程度。如学生对此认识还不够,我们教师就要从学习物理学的价值和意义方面阐述其道理,选一些学生未见过的小实验(如乒乓球悬空、孔明灯、一纸托千斤等)进行演示,加深其对物理学的认识。学习态度的行为倾向成分指学生对我们教师的上课方式、教学方法等的认可程度。我们可以设计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在教学设计上调整思路和改善方法。
3.2初始技能分析
加涅的关于学习条件的思想表明,学生的初始技能决定教学的起点。因此学生的初始技能(如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也是我们进行物理复习教学设计必须要分析了解清楚的。比如,要复习近平抛运动,我们就应了解学生对平抛运动的观察方法是否清楚,对曲线运动的分解思想是否明确,对平抛运动的实验设计是否了解等等。
3.3背景知识分析
我们每一个人在学习时,都会与自己的背景知识发生联系,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已有知识来理解新知识,重构新知识。在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常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帮助新知识的获得,但对于那些妨碍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往往缺乏分析与重视。这种不利的知识通常来源于以下两种途径。一是从非正规途径获得的错误知识。比如在分析在斜面上加速下滑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学生常常会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错误分析出物体受到一个沿斜面向下的“下滑力”,这种错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提示学生从找施力物的角度,进行受力分析,并指出这个所谓的“下滑力”只是重力的一个效果(分力)。二是从正规途径获得的不清晰或遗忘的知识。比如在复习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时,学生对此的掌握不清楚,分不清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的使用范围条件等,从而混淆两者,在物理学中这种情况较多,再比如位移和路程、线速度和角速度、电阻率和电导率、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纯电阻与非纯电阻电路规律,机械能守恒与能量守恒规律等等。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在复习教学设计中不仅要分析学生已具备对教学有用的旧知识;更要重视那些妨碍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要充分了解学生获得旧知识对新知识可能产生的错误理解和推论,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比较、对比,以防止可能的不恰当信息干扰新知识的意义建构。4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与一般新课的教学设计一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对学生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就会更脚踏实地,更贴近学生。
4.1教学目标类别
按照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方法,联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可以将复习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知目标又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几个层次。每一个教学内容并非都要达到以上几个层次,比如复习高中物理光学中相对折射率时,一般不要求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
能力目标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理解、推理、抽象等)、沟通合作能力等的培养。过程方法目标包括主动探究体验物理过程和物理学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理想化方法、数学方法以及等效、类比、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猜想与假设等方法目标。这些方法并不是要学生专门学习, 而是通过复习教学的活动体现这些方法的运用,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和爱国主义思想、唯物主义思想、辨证思维方法以及科学家勤奋、献身以及创造精神等目标。
4.2目标设计原则 为保证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教学目标设计应遵循可接受性原则、明确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系统性原则。可接受性指制定的目标切合需要,符合学生实际,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切忌设立的目标太高,超过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比如在复习单摆的周期时,要求学生分析并掌握右图中的单摆装置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做匀变速运动时的周期。这种就明显不符合大多数学生实际。明确性指目标本身要叙述明确、具体,绝不能笼统、含糊。全面性指在制定目标时,要力求其范围和层次更为全面,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要整体考虑。系统性指在制定目标时,不仅要考虑目标本身,同时还要考虑与同级(或上下)目标的联系。比如,在复习高一共点力内容时,不仅要将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知识综合分析,还可以将电场力、磁场力(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结合起来分析(2003年全国高考理综第15题就是此类)。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头戏。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科学性、基础性、发展性、可接受性、时代性、多功能性。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一是要注重知识性和认知性相结合。既是要注重物理概念和规律之间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关联性。要从已知到未知、从感知到理解、从巩固到应用、从具体到抽象等。二是要注重网络化和框架化,既是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和相互沟通。从纵的方面看,知识脉络要清晰,上下位联系应环环相扣,重难点内容要前后有铺垫,后有延伸;从横的方面看,要注重物理与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联系、贯通与渗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复习牛顿运动定律时,要注重牛顿三个定律的本身之间的联系和广泛应用,还要注重对此三个定律的认知规律和在整个经典物理中的重要地位。教学策略的运用
6.1让科技与生活走入课堂
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首先需要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在转化过程中,一是要尽可能选择身边的事例,为绝大多数学生所熟悉,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是不能过难或过易,过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过易则缺乏探索性,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三是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应与目前的中学物理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相适应。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高科技问题与中学物理有一定的相关性。如2003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卷中求中子星密度问题,其实就是万有引力作用下的天体运动的一个模型。我们教师在进行复习课教学设计时,要创造性地把高科技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在素材选择上,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反映科学的前沿和最新科技成果;二是不要贪大求全,超过中学物理的知识范围,导致学生无法解决;三要有开阔的视野,敏感的洞察力,从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及时捕捉反映科学前沿与动态的最新信息。从而使高科技与学生所学物理知识拉近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
6.2渗透研究方法,提高建模能力
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无数科学家的智慧,是物理学的精髓所在。学会科学方法,学生会终身受用这些科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应重点剖析一些综合性和探索性较强、能充分体现方法的新情景问题,实现方法的迁移,给学生以示范和启发,使学生体会并领悟怎样应用方法,从而感受到科学方法的无穷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
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关键在于从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模型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经验材料、实验事实和背景知识是构建物理模型的基础;而抽象、等效、假设、类比等是构建物理模型的基本方法。在构建物理模型时,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思维加工,采用恰当的方法,找出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道保持畅通无阻,这样就可以使新问题顺利地实现模型化,构建起符合新情景的物理模型。
第二篇:最新如何上好复习课
如何上好复习课
俗话说,平日里的教学就好像是“栽活一棵树”,而复习就是“育好一片林”种好一棵树容易,但是种好一片树林,那却是很不容易的。复习课比新授课难上的原因就在于这种课对学生基础的夯实、知识的运用、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其实除了这些,我觉得复习课难上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在于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兴趣,对于新授课,一个好的导入可能会伴随着他们来学习整堂课,而复习课却不是。
由于这周运动会的准备,一些课程被占用,所以这周上的课全是复习课。从这些复习课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复习课并不是一味的老师讲题,学生听,老师总结,学生记。其实这样并不能达到效果。尤其是我们实习学校这些学生,平日里学习老师就要催促好多次,别说让大家下课去记了。于是我转变了复习方法,让孩子们自己总结。
也就是说,在复习课中和新授课一样,让学生自己整理归纳,规律自己去寻找,以前的错题自己改,自己不会改可以小组讨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主体性。
二、针对性需要加强。
上一次月考的复习,我没有考虑到全班学生的水平,而是以班里较好的几位学生的水平带领全班去复习,所以课堂没讲一半,有些学生就以听不懂为理由不听课了。而这次我选择的方法是,将这些复习的知识分出层次,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让班里后1/4的学生复习,一些偏重难点的但是出题多为选择题的知识点给班上中间1/2的学生复习,重难点的一些知识点,要求班上前1/4的学生复习。这样对症下药,复习效果更佳。
三、体系知识的呈现,便于记忆。
在这次复习之前,我参考了一些教参,讲这次的知识点构建了一个思维导图,在课上带领大家过了一遍。其实在复习课上讲知识按类别分类,带领学生从新梳理一下,这样的知识易于形成一个系统,学生在复习时可能就会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运用。
同时,将课上的知识分为记忆部分与运算部分,学生就会沿着这个难度阶梯一步一步的走,先记忆,再将知识进行梳理并加以分析,最后通过练习来加强,这样复习课就算是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当然就是学生自身的努力以及教师的课下辅导,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更好地效果。
数学质量检测试题命题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本学期所学教材所涉猎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切入点,贯彻“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的教育思想,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命题出发点: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的认知需求,以激励、呵护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三、命题原则:
以检验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为主线,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强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馈于生活;有效收猎学生已有的数学记忆,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出“偏”、“怪”题,努力让不同层面学生的思维均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三篇:如何上好初中物理总复习课之我见
如何上好初中物理总复习课之我见
看一个学校的质量,就是看这个学校初三的出口如何。根据初三学生参加中考的成功率,来判断学校的发展空间。现在就如何对初三的物理课进行复习,作一些浅见。
学生在中考中,要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必须了解中考的特点:一是重视基础知识,突出重点考查;二是注重“联系”“综合”,突出能力考查;三是重视思维方法,题型设计新颖;四是强调应用意识,考查实践能力。针对这些特点,在复习中应该加强对复习课教学研究。从课时上看,复习课占初三课时比例约50%。在这么多的时间内,探究科学的习方法,加强复习课的教学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我认为复习课的课型有:概念、规律的总结;概念、规律的应用;实验专题复习;试卷讲评等等。
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习地区。在复习时,对于复习课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有的把教材视为“圣经”,照本宣科炒剩饭。有的只注意罗列知识,不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的抛开教材,随心所欲陷入题海,只简单列出知识要点,大量解题,所选例题指向不明,要达到的目的不清。有的做试卷,然后逐题讲试题。有的教师包讲到底,学生不爱听等等。我认为这些做法,应付中考只能是效率低下,无可奈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能力了。分析这些现象,我觉得复习课存在问题的原因是:
(1)内容已学过。复习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是学生学过的,因此学生缺乏新鲜感。
(2)学生起点不同。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不相同。
(3)对复习课的教学研究不够。
这些都是因为复习课比新授课的难度大的原因。我认为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明确方向抓基础
复习课教学与新授课教学一样,首先应领会教学大纲和新课标、把握好教材,明确教学内容、教学范围、教学分量、教学目的与要求,备课时既不能超要求,也不能降低要求.这里必须防止两个极端:一是防止抛开教科书,随心所欲淹入题海的自由主义倾向。二是防止把教材看成是“圣经”,照本宣读炒剩饭式的形式主义倾向。初中物理分为声学、光学、热学、电学、力学等内容,怎样抓好基础训练呢?关键是抓好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规律的应用、基本公式的运用三大环节.下面以电流这一教学单元的内容加以说明。①物理量名称:电流强度;②符号:I;③单位:安培;④符号:A;⑤表达内容:电流强弱;⑥单位换算:千进率;⑦测量工具:安培表;⑧测量方法:串联。
2.突出重点抓关键
复习课讲授内容要主次分明,次要的可略讲,“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是让学生自己阅读;对于重点内容一定要讲清讲透,要抓住关键。力学部分重点是力的种类、物体受力分析、平衡力、压强、浮力、简单机械,而关键点是平衡力概念及物体的受力分析,不抓住上述关键点,许多问题学生就难于理解或解决。例如:图2(A)所示为铁块浸没于水中的情况,它受到重力G、水对它的浮力F1和容器底对它的支持力N,且G=F1+N.图2(B)所示为铁块浮于水银中的情况,它受到重力G和水银对它的浮力F2,且G=F2。可是,不少学生误认为图2(A)中铁块也只受两个力作用,而漏掉了支持力N。平衡力的概念和受力分析在运动和力、摩擦力计算、浮力计算、滑轮组机械效率计算中是一线贯穿的,若不抓住这两个关键点,许多力学问题将无法解决。
3.巧设习题抓训练
落实复习课中的练习是靠通过解题这一途径来完成的,这就需要精选习题以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在复习课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巧设如下类型练习题来抓训练的。一类是纵向型练习题.这类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既可设计为填空题,亦可作为选择、计算题.通过这种练习题的训练,不仅能较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且能适应多种题型。
(1)一段长为l的导线,其电阻为R,将它对折后电阻为(1/4)R。
(2)若将两者串联在某一电路中,在相等的时间内产生的热量之比为Q1∶Q2=(4∶1)。
(3)若将两者并联在某一电路中,在相等的时间内电流所做功之比为W1∶W2=(1∶4)。
在复习完有关“电功率”的基本概念后,可自编如下习题加以巩固。
(1)一盏标有“6V 3w”的小灯,接在6V电压下工作,通过灯丝的电流多大?灯丝的电阻多大?
(2)把该灯直接接在9V电压下工作,实际功率是多大?
(3)要使该灯直接接在9V电压下工作,实际功率是多大?
(4)把该灯跟另一盏标有“6V 2w”的小灯串联后接在另一电源上,要使两灯安全使用,这个电源的电压不得高于几伏?
(5)把这两盏灯串联后接在12V电压下工作,通过计算说明,两灯是否正常发光?
(6)要使这两盏小灯串联后接在12V电压下均能正常发光,怎么办?
4.面向全体,培优扶差
复习课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方法:统一授课,分组练习,个别辅导课堂复习教学原则是:立足中等生,提高优等生,扶持学困生。复习进度和教法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基点,要求中等学生按教师的安排进行系统的复习,注意能力方面的提高;对优等学生要发挥他们的学习优势,通过他们排难解疑,带动全班。应另给他们时间让他们进行自学,除要求掌握大纲的基本知识外,还要进行横向提高;对差生实行:“五多”、“一优先”。即:多鼓励、多提高、多板书、多检查、多辅导、优先面批作业。要特别注意对他们:“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提高复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些只是说的容易,做的难。但是通过一学期的实验,成效较明显,希望与大家共勉。
第四篇:如何上好期末复习课
如何让期末复习更有效
期末考试是一个学期以来教和学的总结,通过考试反思平时的教学行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改进和调整以后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什么是复习课?
复习课是以巩固已学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并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
复习课应该突出以下几点:
1.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分类整合。
2.通过查漏补缺,使知识更系统化。3.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如何组织期末复习
上好复习课的关键是要抓住复习中的三个重要环节:即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能力训练、积极反馈讲评。
(一)梳理知识结构
训练清晰简练复习不同于新授,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整合、综合基础,以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促进基础知识的再现与巩固,进而实现知识的突破。(1)抓基础知识再现
课堂教学应着眼于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力求把知识点问题化,关键问题明了化,并且借助于检查、体验与点评,同时结合诊断性训练,然后扣准要点扼要归纳,理清知识点。
(2)抓知识网络构建
在复习时可以打破章节、模块顺序,将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比较、总结概括、化零为整,同时把知识点连成知识线,知识线织成知识网,进而形成简明精当的知识结构。
(3)抓知识拓展深化 从知识结构的若干知识点中提炼出考点,选取其中的重点,抽取难点,找准疑点,化大为小,力求横向宽到边,纵向深到底,并借助于归类与比较、抽象与概括、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演绎等多种思维的基本方法,综合探究,集中突破。
(二)强化能力训练
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要通过强化训练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末复习,离不开试题训练,但不能搞“题海战术”。习题训练是集“加强记忆、加强理解训练技巧、培养能力”为一体的复习方法。新课程考试形式常变、多变,以不变应万变的有效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熟练掌握试题解答过程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
1.要精选、精编试题。
兼顾常规题和新颖题型,侧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获取新知能力的考查。
2.要精讲、精评。
首先做好试卷的分析工作,掌握学生失分情况及原因;讲评时不求面面俱到,而是就典型性问题举一反
三、合三为一。
3.要通过一题多变的形式加强能力的训练和方法的指导。
通过改变书中的原有体型,多角度深层次的强化训练的辐射面。4.要注意练习的多样性,试题的开放性和答案的不唯一性。
(三)积极反馈讲评
反馈是期末复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复习效果,调整、充实复习内容,更新学习方法。在复习中注意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才能为复习反馈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通过练习、测试、问题解答、学生质疑及面批等方式进行反馈,要求学生重视每一次练习及每一次失分,使学生逐步减少失误,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1)抓典型例题分析
针对考点精选例题,在分析例题时,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认真分析,并且点拨思路和方法,强调规范与技巧;还要注意一题多变,借题发挥,拓展发散,最后通过示范引路,努力构建解题的思维模式。
(2)抓针对性训练和变式训练
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和训练最好跟进一二个练习题,严格控制训练时间,提高做题速度,教师指导还要到位,查看练习情况,即使获取练习信息,从而及时反馈矫正,达到练习一个,点评一个,落实一个,不留遗漏。
三、指导应考技巧
在期末考试中要取得较好的成绩,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解题技巧,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在考试前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在考场上达到良好的竞技状态。
同时还要学会并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
(1)要统揽全卷,弄清题量、题型及难易题目,以合理地安排答题时间。(2)要认真审题,仔细析题,依序作答,先易后难。(3)要准确表达,书写规范。
(4)要讲究技巧,灵活应对。解决较难的问题时,可采取由已知入手,知因索果;还可从结论入手,由果探因,逐步趋向已知的策略。
(5)要认真复查,做到不漏题漏解,确保应得的分全部得到。
总之,复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讲方法、懂策略,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在考试中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取得理想的成绩。
第五篇:如何上好数学复习课
如何上好数学复习课
李剑红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设置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凝聚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引发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灵活有效地回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复习的内容,准确捕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将“非数学因素”(颜色、声音、形象、情节等)与数学因素有机结合,创设出鲜活的数学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地整理。
导入复习:这一步是学生由欣赏情境的非数学因素,转入关注情境的数学因素,从而进入复习的关键一步。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找准知识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外部形象引到思考内在联系上,水到渠成地进入数学知识的复习。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列举、比较、分类、整合,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关键环节,此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1、自主整理,实施创造:本步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进行知识的整理,并在整理中实施知识的再创造。
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罗列。由于每个课题都有着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在整理时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就会再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因而进行知识点罗列时要引导学生利用回忆再现或看书等手段,全面地搜集出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准确地搞清楚每一知识点的具体意义,这是进行知识系统化整理的重要基础。
当学生搜集出与课题有关的知识点,并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意义以后,首先重要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加以整理,实施再创造,而不是通过练习去巩固。也就是要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整合,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这是学生反思学习成果、深化认识的重要环节,要给予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整理时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各纵向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二是把各横向的知识点有效地分化开来,组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所学的分散的知识“竖”成线、“横”成块,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其科学的知识网络,这些形成的“线”和“块”就是学生创新的成果。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归纳与概括”等,整理形式,一般采用“树枝图”、表格、图画等学生所喜爱的形式;整理的结果:力求简单、明确,使人一目了然。
2、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在学生自主整理后,要给予他们充分交流展示整理成果的机会。交流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借助实物、图表和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成果和思维过程。形式有同桌间的展示、学习小组里的交流、面向全班同学的汇报等形式,主要目的是创生更多的学习资源,让那些不一样的认识、不一样的学习成果、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进行充分碰撞,在交流碰撞中起到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作用。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和点拨。如果学生的整理结果能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教师就完全可以用学生的“作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如果学生的“作品”还不能满足“形成知识系统”这一目标的需要时,教师应积极进行引导、质疑、激发、补充,不断完善,帮助学生准确地建立起各类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让学生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知识系统。
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系统后,教师要给他们留出一定的自主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自我矫正完善,实施第二次创造优化。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查漏补缺,既使学生形成的认知结构稳固定型,又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此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1、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在学生知识系统已经初步形成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整理、交流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作进一步的强化分析,帮助学生解答疑点,弥补缺漏,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可用有针对性的典型问题或典型例题进行呈现,重在设疑、答疑和析疑。另一方面要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强化练习,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认识,巩固所学,有效地增进系统的构建。练习时,可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练习内容。在练习内容上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在练习形式上要注意抓一题多变。同时在练习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的层次性,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针对性。
2、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复习除了要重温学过的知识,强化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与发展,将旧知识进行生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复习时还要注重对知识创新点的准确把握,围绕知识的创新点,去积极有效地组织练习,强化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所谓创新点,即是所复习的知识与生活的实质性联系,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以及先后知识的实质性联系。寻找这些联系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也是拓展深化的过程。在内容上,要结合复习的实际,在知识的“高度”、“宽度”上适当向外拓展延伸;在形式上要以综合性练习、探索性练习、开放性练习、解决问题练习进行呈现。拓展深化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托,不可任意提高标准,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评价别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此步分为两个层次:
1、自主检测
本层主要是通过一组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题目,让学生来进行自我检评、自我鉴定。
2、评价完善
在自主检测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检测的情况进行总结,既要系统归纳整个课题所学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还有待加强;还要针对学生情意领域进行总结,对学生学习的状态、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学习习惯等方面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主要形式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