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教学设计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1课时 夯实法治基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法治的意义,法治的要求。
(2)明确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能力目标:通过事实证明,理解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法治中国建设的历程,增强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的责任感。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学法:自学、合作探究。[教学难点重点] 重点:建设法治中国。
难点: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播放视频《法治中国》。
2.教师设置问题:通过短片,你对法治中国是如何认识的?
(提示:法治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依法治国;法治中国要有法律做基础;法治中国让我们更有公平正义;等等。)3.教师引言: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中国建设使我们的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更加和谐美丽,法治中国建设正在进行时。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知识点一 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追求并奉行__法治__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2.法治要求实行__良法__之治,还要求实行__善治__。3.法治对国家和社会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 知识点二 描绘法治蓝图
4.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6.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有哪些?(三)合作探究 提升能力 探究一:感受法治的力量 1.展示图片:
2.根据图片,完成任务。
(1)根据你对五幅图片的观察和理解,请你分别添加标题。
(提示:图1: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图2: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图3:食品安全保障;图4:保护国家安全;图5:生态环境监察。)(2)结合所学法律知识,比一比:我所知道的法律名称。
(提示:图1:《道路交通安全法》;图2:《保护未成年人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图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图4:《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图5:《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3)说说我们运用这些法律治理国家有什么意义。
(提示: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3.体验法治的力量。
材料一 人治建立在个人专制和独裁的基础上,具有随意性、多变性、不平等性,带来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强调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约权力,保障权利。法治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推进社会有序发展。
材料二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也出现了类似文景之治、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但仍然摆脱不了封建王朝的没落以及中国近代的落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总结了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结合两则材料,说说我们能够总结出法治建设的哪些经验和教训。(提示:法治是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只有实行法治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探究二:探索法治中国建设的历程 1.通过查阅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在新中国历史上起临时宪法作用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提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什么时间什么事件中颁布的?其意义是什么?
(提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宪法是一部很好的宪法,它总结了我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成果和经验,它的颁布实行,对于巩固胜利成果,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民主和法治决定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提示: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4)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建国以来的第四部宪法对我国法治建设具有什么里程碑式的意义?
(提示:是我国现行宪法,是一部合乎国情、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顺应民意的好宪法。)(5)党的十五大确定了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提示:依法治国。)(6)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什么会议上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什么决定为新时期中国法治绘就了新蓝图?
(提示: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我们是中学生,作为法治中国的参与者,能为法治中国建设作出哪些贡献?(提示:从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三个方面谈。)(四)归纳总结 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 巩固新知(见学生用书)(六)教学反思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中国建设使我们的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更加和谐美丽。培育法治精神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在本节课中,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的具体事例感受法治的力量,充分认识到法治的力量;然后探究法治中国建设的艰难历程,充分理解法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生活安定有序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第二篇:【部编】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1.为什么要实行法治?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
(2)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4)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
(2)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4.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政府的作用是什么?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6.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7.什么是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8.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9.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个人分别应怎样做?
(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10.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1.怎样厉行法治?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4)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12.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1.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何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等。
2.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与法同行,树立法治观念;掌握法律武器,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敢于并善于同违反法律和破坏社会主义法治的行为作斗争;等等。
3.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什么要求?
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同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等等。
4.政府依法行政有何意义?(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2)依法行政直接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3)依法行政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可以使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5)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等。
第三篇: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思想主轴,全景展现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在教学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道德法制素养。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进入九年级,学生感受、认识和参与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展,思想水平和情感能力快速提升,从九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品德发展需求出发,在不断扩展的生活场域中聚焦“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将“我”的生命感受与国情、法律、心理健康和道德诸领域的知识相融合,推动学生对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所生发出的不同主题开展深度学习,在自我探索与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对这些价值观念逐步认同、接受和内化。不可否认在不少学生心目中这门课是“副课”的思想意识还很严重。
三、教学任务 读懂教材,用好教材,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1、认真研读、挖掘教材,充分做好教学准备
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生命教育、自我探索,需要教师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领会编写者意图。(教材中暗含了大量方法指导,如思维导图)
2充分利用教材栏目,关注学习过程
道德与法治教育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强调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体验、辨析与践行中生成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教材设计的栏目为教学活动过程的顺利展开搭建了很好的脚手架。
3、增强情境体验与对话,提高教学开放性
教材的编写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与教材设计的内容与问题情境产生一定的共鸣或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受进行对话,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形式。这样的对话无疑会增强课堂的开放性,五,教学方法及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以培养人为目的,为人师表,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要充分利用我校有限的多媒体资源。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精心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2.按学校的要求,认真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知识、备教法,做到心中有书,熟练掌握教材,努力学习。深入钻研教材,深入分析学生情况,确定好教学环节的重点难点,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讲课时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精讲多练,及时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提高起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4.搞好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对课文有大体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课堂有练习、课后有作业,并且当堂的知识当堂消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搞好课前、课中两个提问;做好课堂、单元、期中、期末测验的准备及分析总结工作
5.认真做好后进生的工作。以鼓励为主,不轻易批评。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建立自信心,做到因材施教,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其学习兴趣。
6.虚心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听课,不但要多听本课老师的课,还要多听其它学科老师的课,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六、具体教学进度安排(计划40课时):
周次
授课内容
课时安排 1-4周 第一单元(1--3课)
8课时 5--6周 第二单元(4--5课)
4课时 7---8周 第三单元(6--7课)
5课时
9--10周第四课时(8---9课)
4课时 11--12周 第五单元(10-11课)
5课时 13--17周 学习下册1-----2单元
10课时 18-20周 期末复习4课时
第四篇: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处于变化时期,面临中考的人生抉择,学习压力比较大,其思想波动幅度也较大,对于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缺少一定的心理准备。从学生学习状况来看,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只顾贪玩不重视学习成绩,有厌学等现象。有上进心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知识掌握不够灵活,缺乏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没有科学的复习策略。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面对新学期学习方式的进一步改革、学习内容的深入,学习任务的加重,我会努力帮助他们正确自身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分析其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这就需要让他们明白《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不单需要记忆一些基础知识,还需要灵活应用,来解决一些实际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追求,通过全景展现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引导学生心怀祖国,倾听与讲述中国故事,感受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与传递中国力量,追梦出彩,共享共创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做自信的中国人。
本册书包含四个单元八课的内容,从“富强与创新”到“民主与法治”,从“文明与家园”再到“和谐与梦想”,每一单元内容都紧扣新时代中国特色理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教材以国家政治生活为主,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国情教育,全球观念和国际视野教育。
三、教学目标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努力践行新课改理念,增强开拓创新精神和改革探索意识,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团结互助的原则,在班级开展积极竞争的学习活动,加强班级的学风建设,增强班级学生的凝聚力,使学生道德和法治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
重点: ①中国腾飞的表现和影响 ②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③共享发展的含义和意义 ④创新的表现 ⑤坚持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⑥创新精神的表现
难点 : ①改革开放的意义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③创新的作用和影响 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第二单元
重点: ①对民主的追求 ②民主的价值 ③行使民主权利 ④法治的价值
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 ⑥政府的作用和宗旨 ⑦依法行政的要求和意义
难点: ①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②增强民主意识 ③法治的要求,良法与善治,④厉行法治的要求 ⑤法治与德治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单元
重点: ①中华文化的组成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③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作用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与影响
⑤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现 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作用 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⑧我国的人口政策及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难点: ①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和包容力 ②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③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④中华民族精神的品格
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⑥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国情 第四单元
重点: ①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②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③“一国两制”的含义,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⑤“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⑥中国梦的含义和意义 ⑦实现中国梦的路径,⑧做自信的中国人 难点: ①促进民族团结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②维护祖国统一必须反对分裂 ③“一国两制”的意义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⑤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新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及其指导思想,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认真细致批改学生作业,全收全改,及时收发。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及时检测。
2、虚心学习,多听与本科相关教师的课,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能力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平时注重再学习,浏览百科,摄取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当代社会新科技发展信息,渗透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更有说服力。
3、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优化课堂教学。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采用讨论、演讲、阅读、自学、练习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4、灵活辅助学困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辅导,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开展帮带活动。激励优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学习小组,落实责任和要求,组长监督学习,检查复习、预习,及时反馈,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5、严抓思想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思想状况,做好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强化德育功能,开展课堂活动配合德育,挖掘功能。
6、严于律己,教书育人。立足本职,热心向学生传授真理,言传身教,平等待生、爱护学生。工作认真细致负责,教育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让学生喜欢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丰富自身知识,与时俱进,以适应道德与法治的教学。
六、教学进度
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周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第二周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第三周 第一单元测试与讲评 第四周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第五周 第一次月考及放假 第六周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七周 第二单元测试及讲评 第八周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第九周 期中考试与复习
第十周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十一周 第三单元测试与讲评 第十二周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二十周第八课 中国人中国梦 第四单元测试与复习期末复习与测试
第五篇:初三道德与法制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一框 夯实法治基石
知识目标
1.知道法治的作用及要求。
2.了解我国重视法治建设的标志。3.知道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能提高对法治作用的认识水平。
2.热爱中国共产党,增强对党在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中作用的认识。
3.通过对建设法治中国的学习和认识,能从不同角度、领域为法治中国建设献计献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
2.增强对我国法治建设和要求的认识,支持我国的法治建设事业。3.树立法治观念和意识,做一名尊法守法护法用法的中国人。
重点
1.法治的作用及要求。2.如何建设法治中国。难点
1.法治的作用的理解和认识。2.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教师准备:
1.精心制作教材上相关情景幻灯片。2.认真备课,设置上课提问。
学生准备:
1.预习新课中的探究问题。
2.准备新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环节提问探讨。
一、图片导入,场景激趣
教师幻灯片展示两个词语:法治和人治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法治?什么是人治?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小结。教师总结: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没有法治。但要强调,国家依靠法治并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为再好的法律与制度都需要人来实现与执行。但是,不可以将“人的作用”与“人治”相等同,两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法治的面纱,学习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今天我们学习第一框《夯筑法治基石》。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
(一)选择法治道路
1.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44页“运用你的经验”,思考回答问题:
(1)认真观察这些图片,找一找:这些生活场景背后有哪些默默付出的公职人员?(2)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教师请学生回答后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1)交通警察、政府行政工作人员、工商质监管理人员、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等;(2)法治或者说是法律治理。
【过渡语】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呢?
教师总结:(1)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小的方面),法治的作用就是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从社会或国家的角度来讲(大的方面),法治的作用就是: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3)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过渡语】既然法治对个人、对国家都有重大作用,该如何施行法治(用法律治理)呢?或者说法治的要求有哪些呢?
2.法治的要求
(1)实行良法之治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良法的判断标准”,或何谓“良法”?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判断标准:
①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②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③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知识拓展】修改宪法是时代之需、民心所向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重大举措,是依宪执政、依宪治国的重要成果。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是一部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好宪法。现行宪法诞生三十六年来,充分发挥了根本法的法律权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现行宪法实施以来,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先后作了四次修改,每一次修改都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特色和要求。
自2004年修改宪法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又有了许多重要发展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为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对宪法再次作出适当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使得宪法能够及时和有效地反映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成果,保持宪法自身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适应性。因此,此次修改宪法是时代之需。
在新时代对现行宪法进行第五次修改,也是民心所向。宪法修改关系全局,影响广泛而深远,既要适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又要遵循宪法法律发展规律。现行宪法的每一次宪法修改都广泛听取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及时归纳和总结社会各界对宪法修正案提出的好的看法和建议,有效地汇聚了民意,使得宪法修改活动符合人民利益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的意愿,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此次宪法修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在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对宪法修改提出的各项意见和基础之上慎重决策的,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等共同意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充分的人民性。(2)实行善治
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地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知识拓展】公民享有参与权
所谓“参与权”,主要是指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这里的“各种途径和形式”,包括选举、投票、协商、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批评、建议、通过平面媒体和网络讨论国家政务等。参与权首先使公民感受到自己是国家主人、社会主人、本人所在共同体(本人所在的单位和所参与的社会组织)的主人,感受到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所在共同体、对他人的责任,从而积极与政府和单位、组织的管理者合作,推动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同时,公民对国家政务(如立法、决策、执法等)和社会事务的参与,有利于防止社会公共政策和公权力行为的偏差和失误,平衡和协调各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人们的利益冲突。
3.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1840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
教师总结: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事业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描绘法治蓝图
【过渡语】法治对个人、对国家都有重大作用,社会因法治而进步。我国非常重视法治建设。
1.重视法治建设表现:
(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
(2)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教师展示幻灯片或请学生阅读教材48页、49页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路线图” 1978年
↓
1997年 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6字方针。↓ 2002年
↓
2007年 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2012年
↓
2014年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定为会议主题。十八大提出“全国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
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建设法治中国要求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夯筑法治基石》,重点要掌握法治的作用和要求,以及如何建设法治中国。在中国法治建设道路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作用功不可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带领中国人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21世纪,她又带领中国人民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法治的作用实行良法之治
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要求实行善治夯筑法治基石 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依法治国
重视法治建设表现描绘法治蓝图
建设法治中国要求
第二框 凝聚法治共识
知识目标
1.了解政府的作用、宗旨和工作原则。2.理解法治政府的含义。
3.知道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明确依法行政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和对公民的要求。
4.知道厉行法治的具体要求。
5.知道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政府作用的学习和认识,能准确判断政府的作用或职责。2.通过对依法行政的认识和了解,能自觉监督政府是否依法行政。3.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把法治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支持法治政府建设,支持政府依法行政。
2.把法治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精神,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3.树立“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观念。
重点
1.政府的作用、宗旨和工作原则。2.如何建设法治政府。3.如何厉行法治。
难点
1.对依法行政的理解及如何依法行政的认识。2.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教师准备:
1.准备教学情景幻灯片。2.精心备课。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
一、课前导入,场景激趣
在八年级下册我们学习了《国家行政机关》这一内容。行政机关指的就是政府部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与政府部门打交道。遇到下列这些情况,应该找哪个政府部门?
◆宁宁发现红绿灯坏了。◆爸爸想开一家小吃店。
◆初中生玲玲被父亲要求辍学打工。◆壮壮发现有人乱砍滥伐树木。◆表哥和女朋友要领结婚证。教师请学生回答后,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应找的政府部门分别是交通警察、工商局、教育局、林业局、民政局。除了这些部门外,政府还有哪些部门呢?政府这些部门主要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和学习的内容。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
(一)法治政府
【过渡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政府的作用。根据宪法,我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职权范围包括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方面。这些部门的作用或职责是什么呢?
1.政府的作用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51页第一段,请学生概括政府的作用有哪些?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政府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一是管理;二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知识拓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部门,有许多是统一设置、上下对口的,如发展和改革、教育、科技、民族事务、公安、行政监察、民政、司法、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商务、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水利、农业、审计、环境保护、工业和信息化等机构,有的没有要求上下统一,或是因地制宜设置,或分开设置。这些部门要么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要么对社会进行管理或治理。
2.政府的工作宗旨和原则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5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人民政府如何为人民服务? 教师总结: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工作原则。
3.建设法治政府
(1)什么是法治政府
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2)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依法行政 如何依法行政是一个学习重点。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把握:
从政府自身来讲,一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二是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从公民来讲,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教师总结: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知识拓展】理解依法行政
中国要建设全面的小康,就必须依法行政,同时依法行政也是当今社会解决基层建设问题特别是农村各类问题的关键。依法行政的目的是保护干部本身,更重要的是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依法行政6点要求:①合法行政;②合理行政;③程序正当;④高效便民;⑤诚实守信;⑥权责统一。
(二)厉行法治
【过渡语】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基本治国方略,强调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其中执法是关键。国家的法律法规都需要各级政府来监督实施或执行,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的也是各级人民政府,政府的决策与执法活动是否合法、是否适当,不仅关系人民福祉和社会稳定,也关系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能否落实。因此,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如果能够紧紧抓住这个关键,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防止权力滥用,并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产生重大作用。从公民来讲,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教师提出问题: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就要厉行法治。如何厉行法治呢? 1.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知识拓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意义
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全社会对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认同和坚决支持,有利于形成忠实崇尚法律、自觉遵守法律、坚定捍卫法律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利于社会成员养成自觉运用法律手段、通过法定程序解决矛盾的习惯和意识,有利于法律法规由规范的民主程序产生和制定出来,有利于执法和司法活动受到全社会严格的监督。因此,必须组织动员全体社会成员真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治,积极主动履行法治建设责任,坚定不移沿着法治道路前进,为法治建设提供充分思想条件和坚实群众基础,齐心协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2.对公民的要求
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3.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此,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4.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营造法治文化环境
“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5.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教师总结:法治既是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伟大的社会实践和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行则将至,让我们为实现法治理想而努力奋斗!
三、课堂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政府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这节课我们要重点学习和把握法治政府建设和厉行法治这两个知识点,深刻理解我们国家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这样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政府的作用
政府的宗旨和工作原则法治政府含义建设法治政府要求
对公民的要求
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厉行法治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营造法治
文化环境
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凝聚法治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