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总结

时间:2019-05-12 06:1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总结》。

第一篇: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总结

粤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总结

说明:带★符号,特别重要,是常考点。

1.1 感知祖国发展的脉动

一、改革开放 中国奇迹

1、什么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指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改革开放的重要事件和节点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吹响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号角。(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4)2013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5)2016年, 中国成功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推动取得一系列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重要成果,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留下深刻的中国印记。

3、改革开放的目标?

(1)促使国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从经济社会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转向到全方位开放、融入世界,在与他国的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

4、改革开放的意义?

(1)改革开放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朝气和强大动力,大大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使社会财富像泉水般涌流出来。

5、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显著变化)具体事例(表现)? ①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②我国出口贸易排名全球第一 ③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

④中国建造首艘航母——“辽宁号”

⑤“亚投行”得到世界认可与支持,“一带一路”成功展开

6、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主要原因: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⑤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

(2)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

7、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

8、什么是经济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是指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变化,我国经济由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向集约型经济发展的状态。★

9、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点(1)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3)增长动力切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在新常态下,我们要追求的是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1、我国的基本国情(最大实际):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或主要表现(1)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根本原因)(2)地区发展不平衡

(3)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4)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性质上:我国已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发展程度上:我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处在初级阶段。★

4、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意义

①对国家: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总依据(根本依据)②对个人:是我们参与国家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

5、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2 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我国国情的“两个没有变”

(1)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7、我国的根本任务(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途径和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①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②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③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具体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由之路,实现途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理论,行动指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制度保障)(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动力)

3、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十八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1)邓小平理论(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科学发展观(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想(最新理论成果)

6、我国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几个易混点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我国的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4)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10、(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3)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10、两个百年目标是什么?(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2050)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梦的第二个宏伟目标。★★

11、青少年该怎么做?

★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青少年该怎么做?(中国梦)①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②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③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敢于创新,善于创新。④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⑤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勇担责任,养成亲社会行为; ⑥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做守法的公民。

★⑵为落实依法治国方略,青少年该怎么做?(资源、环境、民族团结、一国两制)

①思想上: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积极宣传、支持和拥护依法治国方略;

②依法律己,依法办事,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具体做法); ③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3)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青少年该怎么做?(国际竞争、经济全球化)①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意识 ②增强民族自尊心、危机感、责任感;

③关注国内外大事,增强忧患意识,培养爱国情感„„ ④树立理想,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

⑤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12、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分别是什么?

⑴共同理想: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⑵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13、活动形式和调查方法?

⑴活动形式: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图片展览。⑵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上网(图书馆)查阅资料、寻问有关人员(老师,老红军等)、实地采访。

1.2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 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中国各民族人口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什么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意义?

(1)地位: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2)意义: ①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

②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自主权利 ③调动了各民族人民的积极性

4、我国省级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5、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共同繁荣的前提。★

7、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取得的巨大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党和国家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尤其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国家贯彻落实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④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⑤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帮助等。

8、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取得的巨大变化说明什么?

①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等。

9、我们青少年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

①积极拥护和宣传我国民族的民族政策。

②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和帮助少数民族的学生。③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10、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繁荣我国政府该怎样做?

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国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③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 ★

11、列举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①蒙古族:“那达慕”,②藏族:献哈达、③回族、维吾尔等民族:“开斋节”④傣族:“波水节”

二、祖国统一

共同心愿

1、为了解决祖国的统一问题,党和国家从特殊的历史原因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方针? 一国两制

2、一国两制的内容?

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 6 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允许它们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之后保持着繁荣稳定,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巨大成功,中国统一大业得以大大向前推进。证明“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台湾问题一直牵动着所有中国人的心,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和海内外中华儿女梦梦寐以求的心愿

5、中国对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和方针(或对台政策、基本态度)(1)基本原则、基础、前提: 一个中国(2)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3)基本立场态度:

坚持和平统一为主,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继续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6、实现祖国统一,我们青少年应当如何做?

①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②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③积极拥护好支持我国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④自觉同一切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做斗争,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2.1社会治理

政府依法主导

1、“一府”是指人民政府,(国家行政机关)

“两院”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国家司法机关)

2、什么是依法行政?

政府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行政权力。★

3、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必要性)(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

4、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哪些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①制定相关社会治理规则、政策和标准体系,②提供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服务,③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管,7 ④维护社会良好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等。

5、社会主体合作共治,主体有哪些?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积极参与)

6、社会主体合作共治的地位?

社会主体合作共治,是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7、社会主体合作共治的作用?

各社会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良性互动,能够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社会治理整体合力。

8、政府的形象是人民的公仆,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9、行政机关享有哪些职权,具体如何行使职权,都必须严格遵照宪法和法律。政府要依照行政程序,依法全面履行职能,依法担责、依法追责。

10、什么是法治政府?

各级政府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11、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1)要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2)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3)通过公开透明的机制,让人民群众看得见、监督得到,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参与。

12、建设法治政府对政府的有哪些要求?

政府要依照行政程序,依法全面履行职能,依法担责、依法追责。★

13、应该如何为社会治理做贡献?

(1)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2)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3)这社会治理建言献策等

14、我国国家性质、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基本准则?(1)我国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政府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3)宗旨:为人民服务(4)准则:对人民负责。

2.2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

一、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1.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重要内容,是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和民主的保证。

2.人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是“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贯彻。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4.公共事务

(1)含义: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的需要,体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让他们共同受益的事务。

(2)一般来说,政府是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但在现代社会中,公众的积极参与在公共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5.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的意义。

(1)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公共管理的社会资源,既有利于节省管理成本,也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

(2)可以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不足,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3)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和民主。

(4)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公民自身参与其中,有利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有助于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起良性互动的桥梁,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6.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组织化水平的提高, 也为公民依法、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7、公共决策是指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为了加快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提高制定公共决策的质量,公民的积极参与是必要条件。

二、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与方式

(一)民主选举

1、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2、人民行使权力的有效途径是选举

3、民主选举权利与选举权。

(1)选举权是指选民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

(2)民主选举权利的范围更广,不仅包括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还包括其他选举的权利,如选举国家领导人、村(居)委会干部等。

4、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人身自由权利。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二)民主协商(1)含义:

民主协商是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民主形式。★(2)形式

政治协商制度、公共论坛、立法听证等。(3)意义

民主协商可以广泛达成決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凝聚全社会推动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三)民主决策

1、含义:民主决策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与方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参与影响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决策。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途径: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1)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2)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公示,公民在了解相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3)社会听证制度:对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4)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四)民主管理

1、重要性: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是我国现阶段民主管理的主要内容,这是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有效的途径。

(1)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城市居民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注意:不是国家政权基层组织,不是国家机关,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如说“人民群众直接行使管理国家权力”就是错误

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机构)扩大基层民主自治,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但并非等于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

(五)民主监督

1、监督权的主体和对象:(1)主体:公民

(2)对象: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

2、监督权的含义和内容:

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3、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

(1)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2)有利于保证依法行政的推进。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4、民主监督的有效方式有哪些?

(1)信访举报制度(2)网上评议政府(3)电话、手机短信(4)当面提意见 ★★

5、公民行使监督权应该注意的问题:(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

(1)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不论采取哪种方式行使权利,都必须是合法的、有序的。

(2)公民行使监督权时,应该出于公心、实事求是、理智行事,不可妨碍公务。(3)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三、我们中学生应当如何参与公共事务?

①初中生还没有年满18周岁,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目前,我们可以参与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②从小培养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我们可以学习时事政治,关心国家的发展建设,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③参与公共事务,我们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的民主选举,参加社团活动。我们还可以为社区公共事务建言献策,参加社会服务,如志愿者活动、慈善募捐活动、帮扶活动、助残活动等。

3.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背景

中国的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对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我们所要追求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生态良好、文明和谐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理念就是强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我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5、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二、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1、我国资源状况的特点(资源国情)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2、我国环境形

2、势的总特点是怎样的?(环境国情)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4、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一种形态,强调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5、我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什么要坚持节约、保护环境?(意义)

(1)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2)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4)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5)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6)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7)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8)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怎么做?

①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③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完善资源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

④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资源、环境意识;采取鼓励性措施,如节能补贴等政策。

7、建设生态文明,你打算怎么做?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资源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做到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将垃圾分类处理,使用节能电器,尽量使用公共交通或自行车,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

(3)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同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8、建设生态文明,青少年能做些什么?(具体做法)

①出门不坐或少坐私家车,多步行、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低碳生活)②使用环保购物袋;

③出门自带水杯,不使用一次性用具; ④不燃放烟花爆竹;

⑤使用节能电器(开关、充电池); ⑥空调温度调到不低于26度;

⑦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不攀折花草树木。

三、计划生育与提高人口素质

1、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我国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人口资源环境状况: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2、人口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口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3、目前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主要内容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4、计划生育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

中国人口发展已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平稳增长轨道。★

5、人口面临什么新问题?(新特点)

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结构和分布不合理、性别比失衡 ★

6、人口政策的完善(全面二胎)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我国仍然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二胎只是完善我国的人口政策 ★

7、人口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8、目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口素质的提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变得尤为重要。每个人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缓解未来劳动力短缺的压力,也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以及人民的生活质量。

3.2民生优先

造福人民

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什么是“民生”?

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2、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民生福祉 ★

3、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目标)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4、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关注民生(为什么要落实共享发展理念)①我国民生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

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③我国政府是为人民的政府,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捍卫者,政府工作的准则和宗旨是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和政府要在发展中保障和发展中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⑤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5、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③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④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⑤有利于进一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6、党和政府应该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民生问题?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为之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②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

③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④建立社会主义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解决好民生方面的公平问题 ⑤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厉打击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法行为 ★

7、近年来我国正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解决民生问题? ①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

②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③精准扶贫和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 ④建立廉租房制度和经济适用房制度; ⑤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

8、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体现教材的观点?(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答: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我国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是为人民办事的机构,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是其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

④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⑤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⑥维护社会公平,创建和谐社会。

⑦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社会和谐

人人共享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内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4、加强社会建设的原因

(1)加强社会建设,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社会和谐稳定才能实现。(2)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5、如何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1)加强社会建设,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2)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

(3)中学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我们要增强自己的民主法制意识,主动了解社会问题及政府的相应政策,积极关心和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进,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出一分力量。

6、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②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有利于进一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④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⑤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7、党和政府采取的采取哪些措施促进社会和谐?(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3)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4)统筹发展城乡经济,重视“三农”问题,统筹发展区域经济,实施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部新发展战略等。

(5)坚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四个尊重”方针,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8)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8.青少年能为民生回題做些什么?

(1)关心我国的相关民生政策,关注国计民生:(2)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为解 决民生回题建言献策:(3)为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4)积极参加社 会公益活动,奉献社会等。

9、从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做法。

(1)主要内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做法:

①民主法治:国家要完善民主制度,扩展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途径,并培养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让公民享有表达民意的机会,能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与管理中;国家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完善法制,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继而全民能树立法律信仰、法治意识、自觉守法,达到全民守法。

②公平正义:国家完善社会制度,保障各项社会事务的公平与正义;公民能感受到公平与正义,树立公平意识,正确对待差异,不歧视他人,并根据具体情况看待公平;能树立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维护规则与社会正义。

③诚信友爱:完善诚信体制的建设,加强诚信、友爱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公民要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自觉关爱弱势群体,关爱需要帮助的人,礼貌友善待人。

④充满活力:国家加大对创新与良性竞争的鼓励、激励人才、完善政策和制度,激扬社会活力;公民要加强学习能力,锐意创新,通过良性竞争提升能力,提高社会生活水平。

⑤安定有序:国家完善法律法规及社会规则,公安机关加强社会治安的维护,其他国家部门做好维稳工作,解决社会纠纷,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公民要遵守法律法规及各项社会、组织的规则,服从社会秩序。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打击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的改造;公民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节约用水、用电,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与破坏生态的行为作斗争。

10、(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发现有哪些不和谐因素?

答:部分学生考试作弊、作业抄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讲卫生;吃穿攀比、浪费资源等。

(2)为学校开展的“构建和谐校园”活动设计活动形式和宣传口号。答:活动形式:主题班会、黑板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宣传口号:构建和谐校园,争做“四有”新人

(3)针对校园里的不和谐因素,对学校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答: ①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②开展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③加强学校管理,及时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 ④与社会、家长密切配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等

第二篇:道德与法治期九年级上册末复习重点知识

道德与法治期九年级上册末复习重点知识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精编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考核要求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理解)

1.怎样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2)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3)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4)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

(5)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6)中国的腾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决择。

考核要求二:进入新时代我国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3.进入新时代我国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别是什么?

序 号

挑战

对策

(1)

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2)

新新常态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展理念,转化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3)

不协调

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考核要求三:坚持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成果。(理解)

4.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5.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是什么?

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6.党和政府采取哪些措施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5)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6)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考核要求四:创新的意义。(分析)

1.创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1)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3)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2.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3)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我国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国家?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3)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4)创新使人民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考核要求五:我国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综合)

4.说说我国科技创新现状。

⑴成就: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能力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⑵差距/挑战: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5.建设创新型国家,政府应该作出哪些努力?

(1)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完善创新制度保障;

(4)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理念。

6.创新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

(2)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

(3)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

(4)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7.青少年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1)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敢于质疑,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培养好奇心;

(3)爱发明爱创造,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

(4)弘扬创新精神,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考核要求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识记)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考核要求二:社会主义民主可以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理解)

2.社会主义民主如何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民主可以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社会主义民主使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实现,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4)有助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3.社会主义民主具有什么基本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什么意义?

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5.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1)发展选举民主;

(2)发展协商民主(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6.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的内容有哪些?

序号

制度内容

地位作用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考核要求三: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形式。(应用)

7.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形式有哪些?

(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8.民主选举的原则是什么?公民应怎样参与民主选举?

(1)民主选举都要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2)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9.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途径有哪些?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

10.怎样做到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11.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有何意义?

(1)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

(2)有助于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12.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

(1)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2)在我国,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

(3)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13.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2)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

(3)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14.我们应该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1)自觉增强宪法意识,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协商的民主态度。

(3)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考核要求四: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识记)

1.法治意味着什么?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考核要求五: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和完善。(识记)

2.国家加快法治进程的两件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什么?

(1)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考核要求六: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理解)

3.实行法治有什么意义?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3)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4.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是什么?(P49-50)

(1)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考核要求七:法治政府及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应用)

5.什么是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6.什么是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7.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8.依法行政对政府提出什么要求?(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1)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2)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3)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9.政府的权力来源、宗旨和工作要求分别是什么?

(1)权利来源:人民;

(2)宗旨:为人民服务;

(3)工作要求: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10.依法行政对公民提出什么要求?

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考核要求八: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应用)

12.怎样厉行法治?

(1)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3)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4)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5)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13.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方针)是什么?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4.全面依法治国对公民提出什么要求?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考核要求一:中华文化的特点、价值。(理解)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有什么作用和价值?

(1)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3.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考核要求二:传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识记)

4.传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是什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2)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

(3)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考核要求三:文化自信。(综合)

5.什么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

6.文化自信的来源是什么?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

(2)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

(3)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4)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

7.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8.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1)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2)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考核要求四: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价值。(理解)

9.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0.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什么品格?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11.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1)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

(2)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

(3)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4)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考核要求五: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及要求。(综合)

1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2)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3)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1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是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2)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考核要求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价值。(理解)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4.为什么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判断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考核要求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证)

15.青少年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

(3)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4)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少年当争先。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考核要求八:我国人口的现状。(识记)

1.说说我国的人口国情。

①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②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③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这是我国人口现状的新特点)。

考核要求九: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理解)

2.说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有什么必要性?

①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②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考核要求十:我国的资源、环境面临的危机及其影响。(理解)

3.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4.我国面临非常严峻的资源形势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2)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5.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是怎么样的?

(1)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

(2)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6.资源环境问题有什么影响(危害)?

(1)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3)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7.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的必然选择是什么?

(1)转变发展方式。

(2)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3)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考核要求十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探究)

8.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4)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结合国情)

9.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4)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10.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怎么办)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3)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4)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5)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11.我们青少年怎样为建设美丽家园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1)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自觉践行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3)积极宣传我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

(4)善于同一切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5)日常生活节约用水、用电;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木制用品或塑料用品;等。

12.请你描绘美丽中国的美好远景。

(1)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

(2)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考核要求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识记)

1.说说我国的民族国情。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考核要求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识记)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考核要求三:我国实行的民族制度。(识记)

3.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考核要求四: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识记)

4.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考核要求五: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综合)

5.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考核要求六:“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实践意义。(评价)

6.“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①“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

②“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

③“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7.香港、澳门的回归对“一国两制”的实施有什么重要(实践)意义?

①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保持了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②香港、澳门回归以来,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③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有效途径。

④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考核要求七:推动台湾问题早日解决。(理解)

8.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9.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1)我国宪法规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2)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的最佳方式。

(4)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10.怎样理解“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2)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3)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

11.如何完成祖国统一?

(1)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2)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3)中华文化: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4)交流沟通:两岸同胞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

12.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有什么意义?

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青少年怎样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支持并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方针和立场。

(2)坚决反对“台独”,坚决同一切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3)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积极参加国防教育活动,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

考核要求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识记)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什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什么是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①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5.说说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征程。

①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③从2035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考核要求九:实现中国梦的要求。(探究)

6.如何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统筹“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2)必须走中国道路。

(3)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4)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7.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1)培养奋斗精神,凝心聚力、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开启时代新征程。

(2)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3)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积极培养创新精神。

(4)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身边小事做起。

(5)做自信的中国人。

第三篇: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思想主轴,全景展现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在教学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道德法制素养。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进入九年级,学生感受、认识和参与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展,思想水平和情感能力快速提升,从九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品德发展需求出发,在不断扩展的生活场域中聚焦“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将“我”的生命感受与国情、法律、心理健康和道德诸领域的知识相融合,推动学生对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所生发出的不同主题开展深度学习,在自我探索与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对这些价值观念逐步认同、接受和内化。不可否认在不少学生心目中这门课是“副课”的思想意识还很严重。

三、教学任务 读懂教材,用好教材,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1、认真研读、挖掘教材,充分做好教学准备

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生命教育、自我探索,需要教师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领会编写者意图。(教材中暗含了大量方法指导,如思维导图)

2充分利用教材栏目,关注学习过程

道德与法治教育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强调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体验、辨析与践行中生成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教材设计的栏目为教学活动过程的顺利展开搭建了很好的脚手架。

3、增强情境体验与对话,提高教学开放性

教材的编写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与教材设计的内容与问题情境产生一定的共鸣或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受进行对话,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形式。这样的对话无疑会增强课堂的开放性,五,教学方法及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以培养人为目的,为人师表,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要充分利用我校有限的多媒体资源。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精心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2.按学校的要求,认真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知识、备教法,做到心中有书,熟练掌握教材,努力学习。深入钻研教材,深入分析学生情况,确定好教学环节的重点难点,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讲课时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精讲多练,及时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提高起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4.搞好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对课文有大体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课堂有练习、课后有作业,并且当堂的知识当堂消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搞好课前、课中两个提问;做好课堂、单元、期中、期末测验的准备及分析总结工作

5.认真做好后进生的工作。以鼓励为主,不轻易批评。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建立自信心,做到因材施教,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其学习兴趣。

6.虚心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听课,不但要多听本课老师的课,还要多听其它学科老师的课,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六、具体教学进度安排(计划40课时):

周次

授课内容

课时安排 1-4周 第一单元(1--3课)

8课时 5--6周 第二单元(4--5课)

4课时 7---8周 第三单元(6--7课)

5课时

9--10周第四课时(8---9课)

4课时 11--12周 第五单元(10-11课)

5课时 13--17周 学习下册1-----2单元

10课时 18-20周 期末复习4课时

第四篇: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处于变化时期,面临中考的人生抉择,学习压力比较大,其思想波动幅度也较大,对于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缺少一定的心理准备。从学生学习状况来看,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只顾贪玩不重视学习成绩,有厌学等现象。有上进心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知识掌握不够灵活,缺乏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没有科学的复习策略。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面对新学期学习方式的进一步改革、学习内容的深入,学习任务的加重,我会努力帮助他们正确自身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分析其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这就需要让他们明白《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不单需要记忆一些基础知识,还需要灵活应用,来解决一些实际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追求,通过全景展现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引导学生心怀祖国,倾听与讲述中国故事,感受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与传递中国力量,追梦出彩,共享共创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做自信的中国人。

本册书包含四个单元八课的内容,从“富强与创新”到“民主与法治”,从“文明与家园”再到“和谐与梦想”,每一单元内容都紧扣新时代中国特色理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教材以国家政治生活为主,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国情教育,全球观念和国际视野教育。

三、教学目标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努力践行新课改理念,增强开拓创新精神和改革探索意识,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团结互助的原则,在班级开展积极竞争的学习活动,加强班级的学风建设,增强班级学生的凝聚力,使学生道德和法治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

重点: ①中国腾飞的表现和影响 ②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③共享发展的含义和意义 ④创新的表现 ⑤坚持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⑥创新精神的表现

难点 : ①改革开放的意义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③创新的作用和影响 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第二单元

重点: ①对民主的追求 ②民主的价值 ③行使民主权利 ④法治的价值

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 ⑥政府的作用和宗旨 ⑦依法行政的要求和意义

难点: ①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②增强民主意识 ③法治的要求,良法与善治,④厉行法治的要求 ⑤法治与德治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单元

重点: ①中华文化的组成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③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作用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与影响

⑤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现 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作用 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⑧我国的人口政策及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难点: ①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和包容力 ②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③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④中华民族精神的品格

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⑥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国情 第四单元

重点: ①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②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③“一国两制”的含义,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⑤“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⑥中国梦的含义和意义 ⑦实现中国梦的路径,⑧做自信的中国人 难点: ①促进民族团结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②维护祖国统一必须反对分裂 ③“一国两制”的意义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⑤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新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及其指导思想,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认真细致批改学生作业,全收全改,及时收发。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及时检测。

2、虚心学习,多听与本科相关教师的课,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能力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平时注重再学习,浏览百科,摄取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当代社会新科技发展信息,渗透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更有说服力。

3、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优化课堂教学。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采用讨论、演讲、阅读、自学、练习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4、灵活辅助学困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辅导,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开展帮带活动。激励优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学习小组,落实责任和要求,组长监督学习,检查复习、预习,及时反馈,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5、严抓思想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思想状况,做好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强化德育功能,开展课堂活动配合德育,挖掘功能。

6、严于律己,教书育人。立足本职,热心向学生传授真理,言传身教,平等待生、爱护学生。工作认真细致负责,教育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让学生喜欢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丰富自身知识,与时俱进,以适应道德与法治的教学。

六、教学进度

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周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第二周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第三周 第一单元测试与讲评 第四周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第五周 第一次月考及放假 第六周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七周 第二单元测试及讲评 第八周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第九周 期中考试与复习

第十周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十一周 第三单元测试与讲评 第十二周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二十周第八课 中国人中国梦 第四单元测试与复习期末复习与测试

第五篇: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知识总结

第一课

中学时代

1、为什么说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黄金时期/中学时代的重要性/重要作用?

①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②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2、生命给了我们哪些成长的礼物?

①中学生活提供了发展自我的多种机会。②进入中学,新的目标和要求激发着我们的潜能,激励着我们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③在新的环境中,我们有机会改变在父母、老师和同学心目中那些不完美的形象,重新塑造一个“我”:

3、为什么少年要有梦想?

(1)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_生命主题_,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2)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能促进人类不断_地进步和发展。

4、中学生如何确立梦想(少年梦想的特点)?

①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②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5、如何才能实现梦想?

少年有梦,在于行动。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A努力,需要立志。B努力,需要坚持。C努力,需要方法:

6、我们如何度过中学生活?

面对各种可能与挑战,我们要珍视当下,把握机遇,从点滴做起,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

第二课

学习新天地

1、如何正确认识学习?

①学习的地位:中学阶段,学习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内容:学习包括知识的学习,培养各种能力、品德。

②学习的表现: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学习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还有探究、发现、体验、感悟。③学习态度:需要自觉、主动的态度 ④学习要求:终身学习

A学习伴随我们成长。B学习没有终点。我们终身都在学习,终身都要学习,即使离开学校也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只有善于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学习,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2、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怎样点亮生命的?

①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有更充实的的生活 ②学习就是给生命添加养料。

③学习点亮我们内心不熄的明灯,激发前进的持续动力。

④在学习中,我们分享生命经验,获得成长,同时也增益他人,服务社会。

3、为什么说学习是苦乐交织的过程? ①学习是辛苦的:学习是快乐的:

②学习是多方面的,学习过程带给我们美妙享受,当我们经历了学习的辛苦,收获学习的成果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让我们体验到学习的美好。

4、如何学会学习?

①学会学习,需要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②学会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③学会学习,需要我们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第三课

认识自己

1、人为什么要正确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

①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认识到自己的禀赋和独特性有助于我们增强自己的信心,更好的发展自己的能力。

②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离不开他人和社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宽容和善待他人,与他人积极互动。

2、从哪些方面认识(关注)自己?(认识自己包含的内容)答:①.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来认识自己:

②.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和他人评价认识自己。③.用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认识自己。

3、如何正确认知自己?(认识自己的途径)

①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②通过他人评价认识自己。

4、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议论与批评?

①他人的评价有助于我们形成对自己更为客观、完整、清晰的认识。②我们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但也要客观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用理性的心态面对他人的评价,是走向成熟的表现。

5、如何接纳和欣赏自己?

①接纳自己,需要接纳自己的全部:需要乐观的心态,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②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欣赏自己的独特,欣赏自己的优点,欣赏自己的努力,欣赏自己为他人的奉献

6、怎样做更好的自己?

①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扬长避短。②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动改正缺点。③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④做更好的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更是在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祉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四课

友谊与成长同行

1、我们为什么需要朋友?

①因为朋友,我们增长了见识,增强了能力,得到有益的帮助,受到了有益的影响。②因为朋友,我们少了几分孤独,多了几分温暖。因为朋友,我们发现了自身的价值。

④因为朋友,我们学会了交际,享受到交往的快乐。

2、如何看待朋友圈?

①因为志趣相投、感情契合和对友谊的渴望,我们相互靠近,成为朋友,组成朋友圈。

②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人交友范围扩大了,交友圈变大了,说明他的交际能力增强了;交友的内容丰富了。有的人交友范围缩小了,交友圈变小了,可能是他的交际能力减弱了,也可能交往更加深入、关系更加亲密了

3、朋友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①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 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②朋友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③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5、友谊有哪些特质?(友谊是什么)

①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忠诚和信任,肯定和关心,能让我们获得认可,在精神上得到满足。②友谊是平等双向的:接受帮助也学习帮助对方,感受关怀也关怀对方,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共同分担。③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谊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

6、对于友谊,我们需要澄清的认识有哪些

(1)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坦然接受友谊的淡出,欣然接受新的友谊.(2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在竞争中坦然接受和欣赏朋友的成就,做到自我反省和激励,共同进步(3)友谊不能没有原则.友谊需要信任和忠诚。友谊不等于不加分辨地为朋友做任何事,第五课

交友的智慧

1、如何建立友谊(如何交朋友)?

①建立友谊,需要主动、开放的心态。敞开心扉,主动表达。②建立友谊,需要有持续的行动。

2、如何维护友谊?

①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关怀对方。②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尊重对方。③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处理冲突。

④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3、网上交友的特点有哪些?(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

利:①网上交友具有虚拟、平等、自主的特点,开辟了人际交往新通道,极大地拓宽了我们交友的渠道,弊:互联网开启了通往世界的又一个窗口,但是有时却关闭了与他人沟通的心灵之门。

4、网上交友,如何保护自己?

①网上交友,要学会理性辨别,慎重选择.②在虚拟世界中交往,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对陌生人的邀请,不轻易接受;对个人的家庭住址、经济状况、联系方式等要注意保密;遇到问题要学会求助)

③将网上的朋友转化为现实中的朋友,需要慎重。

④虚拟的交往往往无法触摸到生活的真实,我们要学会在现实中多与同伴交往。

第六课

师生之间

1、为什么要尊重老师?教师的作用 ①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其职责是教书育人。③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离不开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④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职业道德要求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3、如何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

①我们要承认不同的老师具有不同的风格(由于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与思维方式不同,每位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②我们要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③我们要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④我们要了解、亲近不同风格的老师。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乐于学,老师乐于教,师生彼此尊重,互相关心,教学相长,互相进步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5.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要求

①彼此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个性差异、劳动成果等。

②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老师是我们知识学习的指导者,也是我们精神成长的引路人。老师给予我们生活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关怀,我们也应该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

③主动参与、勤学好问,有助于我们与老师互相交流。④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6.教学相长

① 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②面对老师的引领和领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 师相互交流。

7如何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答:①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②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③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第七课

亲情之爱

1、家的意义是什么?(家人为什么要关心我们)

①家是我们身心的居所。②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③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2、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①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②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的法律义务。

3、如何孝亲敬长?

①尊敬。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 ②倾听。经常联系,倾听心声 ③感恩。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

④尽孝在当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付之于行动

4、我们如何体味亲情?

①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这就是亲情。

②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尽相同,有的温馨和睦,有的磕磕碰碰,有的内敛深沉,有的自然随和; ③有的家庭发生变故,亲情的表现形式可能改变,但爱还在,亲情不缺。

6、亲子碰撞的原因有哪些?

作为两代人,由于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冲突难以避免。

7、亲子碰撞(冲突)的表现和危害有哪些?

表现:我们开始审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开始质疑父母,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与经验。危害:伤害双方的感情。影响和谐的家庭关系;

8、如何解决亲子冲突?(如何呵护亲情?)

①用沟通和智慧呵护亲情:如果与父母发生冲突,我们应该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 ②用接纳和理解呵护亲情:用父母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③我们要学习应对冲突的方法。④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的变故。

9、和父母沟通的技巧有哪些?

答:•注意事实。‚把握时机。ƒ留意态度。④选择方式。⑤考虑环境。

10、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相比有何不同?现代家庭的变化/特点

①传统家庭结构以联合家庭为主,现代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简单化 ②交流沟通方式发生改变。③家庭氛围越来越民主平等

10、如何创建和谐家庭?

①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理解、信任、体谅、包容。②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增进理解,化解矛盾和冲突。③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的变故和各种问题。

11、如何调节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如何做家庭的小小粘合剂 ①•帮助家庭成员舒缓情绪。②明确自己是不偏不倚的中立者。③引导家庭成员看到对方的优点。④帮助家庭成员走出“面子”困境。

第八课

探问生命

1、我们为什么要热爱生命(生命有哪些特性)?(生命至上)

①因为生命来之不易。②生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③生命不可逆转。④生命是短暂的 ⑤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⑥生命又是坚强的、崇高的,⑦生命是可接续的

⑧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⑨所以我们要感激生命、热爱生命。

2、如何正确看待死亡?

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向死而生,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

3、个人在人类生命接续和进程中要担当怎样的使命?(为什么说生命是可接续的)(永恒)(1)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

(2)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

(3)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

5、如何敬畏生命? ① ② ③ 敬畏生命,要敬畏每一个人的生命,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我们要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每一个人。

我们对生命的敬是内心的自愿选择。当我们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第九课

珍视生命

1、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

①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②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珍视自己的肉体生命。③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的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2.我们怎样守护生命? ①爱护身体,②养护精神。

3、为什么要养护自己的精神?

我们每个人活着,除了要关注生理需要和身体健康,还要过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求。精神风貌反映着我们的生活状态,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4、怎样养护自己的精神?

①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②养护精神,需要守住自己的心灵。即使物质再贫乏,环境再差,仍然可以看到真善美。相反条件太好,往往空虚无聊。②养护精神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不忘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5、挫折是什么?

在我们怀揣美好的愿望、目标、期待去努力的过程中,遇到的那些阻碍、失利乃至失败就叫挫折。

7、挫折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是什么? ①消极影响:面对挫折,我们可能会感到失落、焦虑、难过、愤怒、不满等。如果一味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我们就容易消沉,甚至做出不恰当的行为。②积极影响:得意时,挫折会使我们更清醒,避免盲目乐观、精神懈怠;失意时,挫折会使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8.守护精神家园,传承民族文化,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精神史诗。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命都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守护精神家园,我们不能丢失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

9、怎样看待和发掘生命的力量?

①我们需要发现和发掘生命的力量,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蕴含一定的承受力、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②逐渐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有助于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③向他人寻求帮助,学习他人的经验,有助于发掘自身的力量。

第十课

绽放生命之花

1、怎样的一生是值得过的?

①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价值;

②在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事情大小,都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③将个人追求建立在人类共同需要的基础上。

2、我们为什么要探索生命的意义?

①探索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

②生命是独特的,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对自我、对生命的认识越深入,人生才会更加丰富、精彩、有价值。③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3、如何理解生命的贫乏与充盈?

①所谓贫乏,是指一个人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也不善于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不敢也无力面对生活的困境与难题,生活枯燥、单调、乏味,没有目标,无所事事。

②所谓充盈,是指一个人热爱学习,乐于实践,阅历丰富,充满活力,对生命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不断增强,生命得到滋养。③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命的质量。④生命是一个逐步丰富的过程。5.为什么生命拒绝冷漠? 1.生命拒绝冷漠 ,人与人在相互依存和彼此关切中感受温暖,传递温暖。所有的冷漠也许都有理由,然而,没有人愿意遭遇到冷漠。

6、如何做一个温暖的中国人?拒绝冷漠,学会关切

①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关切其他的生命,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善待他人。②人与人在互相依存和彼此关切中感受温暖,传递温暖。

② 真诚热情给予去感动改变他人,共同营造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7.怎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1)伟大在于创造和贡献。

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其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他能够运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劳动,创造出比自己有限的生命更长久的、不平凡的社会价值,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2)做好本职工作,完成自己的职责的人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当人们为生活而努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生活的艰难考验,不放弃、不懈怠,为家庭的美好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就是在用认真、勤劳、善良、坚持、责任、勇敢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生命虽然平凡,却也时时创造伟大。

3)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8、活出生命的精彩,我们应如何做?

(1)无论怎样的情况,都能绽放生命的精彩,积极面对困境与难题,树立积极的生活目标。

(2)拒绝贫乏和封闭,不断的学习、实践、探索、敞开自己的胸怀,让生命得到滋养而充盈。

(3)生命拒绝冷漠,让我们用真诚、热情、给予去感动、改变他人,共同营造一个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4)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9、怎样做一个伟大的中国人?

①要有一颗不甘平凡的心: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每一个人都不甘平庸,希望活出自己的精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②要勇于创造和贡献。运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劳动创造社会价值。

③怀有“认真、勤劳、善良、坚持、责任、勇敢”的工作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抒写不平凡的生命价值。

④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就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下载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知识总结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知识点 第一课 中学时代 一、中学序曲 1、为什么说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黄金时期/中学时代的重要性/重要作用? ①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必考知识点(大全)

    知识在人群的分布与构成,决定了这人群的进化级别与方向,人的生命只是人类知识构成,知识的质量,决定了生命的质量;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必考知识,希望能够......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五篇范例)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是网络课程中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研究知识点的表示与关联对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今天我学了如何演讲”这显......

    2018年最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最新2018年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是怎样促发展的? 逐步确立了公有制......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工作总结

    九年级思想品德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一......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教学计划 学生知识基础现状分析: 经过七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的学科素养有了很大提高,提高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践行;进一步了解了宪法......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一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面临中考的人生抉择,学习压力大,其思想波动幅度也较大,对于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学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一课中学时代 核心考点 1.为什么说中学生活使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1)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中学生。 (2)中学生活把我们带进一个别样的天地: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