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是网络课程中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研究知识点的表示与关联对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今天我学了如何演讲”这显然不是一个知识点,这是一个知识面,别人看了也不知道你今天学了什么。东星资源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1.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追求强国富民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3.基本路线是:
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4.我国是怎样推进改革开放的?
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5.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
(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6.改革开放有哪些重要意义?
(1)改革开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7.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8.中国腾飞的表现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体现
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10.改革开放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11.改革开放的地位是什么?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2.中国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3.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14.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5.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6.我国为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哪些努力?
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7.我国经济发展中还面临哪些问题?应对举措及意义是怎样的?
(1)问题:还面临区域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2)举措: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3)意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8.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9.怎样继续深化改革?
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
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
20.党和政府为什么把共享作为发展的重要理念?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 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1.如何实现共享发展成果?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2)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3)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保障。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1.从个人生活层面正确认识创新?
(1)生活处处有创新。(2)创新具有独特性,是区别已有的。(3)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2.创新带来的情感体验?
(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2)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3.从人类社会实践方面认识创新
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4.创新的根本目的:让生活更美好。
5.创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发挥的重要作用?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6.改革与创新的关系
(1)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7.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目前,我国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8.现阶段,我国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9.教育的重要作用
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10.我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11.怎样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职业,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创业不分男女、不分城乡、不分行业,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12.企业为什么要提升创新能力?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13.创新精神的表现是什么?
创新精神,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14.创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怎样对待知识产权?
(1)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2)学习相关法律,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
(3)当未成年人的知识产权遭到侵犯时,可以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出面请求有关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
(4)拒绝购买盗版产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5)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保护。
15.创新的目的
(1)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2)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1.民主的价值及其实现?
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2.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的真正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真正确立。
3.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价值追求
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4.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5.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
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具有强大生命力。
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和特点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7.人民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8.人民民主的形式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发展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在民主实践中,我们既强调选举民主的作用,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又注重发挥协商民主的优势,通过广泛协商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
9.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10.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保障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11.公民通过哪些途径行使民主权利?
(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12.民主选举的形式、原则、对公民的要求有哪些?
(1)形式:例如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
(2)原则:公开、公平和公正。
(3)要求: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13.民主决策的要求、形式有哪些?
(1)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2)形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
14.增强公民民主意识的必要性及意义是什么?
(1)必要性: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2)意义: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15.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具备的能力
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16.现代公民如何培养民主意识?
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首先,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其次,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意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最后,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1.法治的含义是什么?法治的作用有哪些?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的基本含义(良法、善治)
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法治的意义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4.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6.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总目标分别是什么?
(1)原因: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要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8.法治国家的道路选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9.我国政府的作用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10.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11.法治政府的含义
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12.依法行政的地位、要求、核心分别是什么?
(1)地位: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3)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13.如何实现依法行政?
(1)政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14.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5.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6.厉行法治的要求
(1)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全利,履行义务。
(1)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3)国家(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17.国家和社会治理怎样发挥法律和道德的作用?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1.中华文化的形成、特点及组成
(1)形成: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中华文化。
(2)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组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
2.文化发展与国家、民族发展的联系: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4.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原因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5.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6.文化对国家、民族的价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7.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 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8.文化自信的来源
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9.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措施
必要性: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措施:既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10.中华传统美德的地位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11.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
12.青少年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13.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区分
(1)中华文化: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由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中国所有民族(即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汇。
(2)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4)中华传统美德: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力,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14.民族精神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意义?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5.民族精神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6.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的集中体现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17.中华民族精神的品格:与时俱进。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18.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9.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1)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2)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3)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20.对价值观的理解
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生活中,人们常常依循各自尊崇的价值观判断是非曲直和决定行为取向。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1)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2)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24.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1.从国际视角看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问题加重了 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
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新特点: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3.我国人口问题的本质
是一个发展问题。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4.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1)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2)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5.正确看待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6.从世界眼光来看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危机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7.我国的资源现况和原因
(1)现况: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2)原因: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8.我国面临的资源问题的影响及对策
影响: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对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9.我国面临严峻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表现: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
10.环境问题的危害
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11.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12.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类文明发展角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内在联系: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13.对人与自然关系基本态度
(1)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14.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准则和目标
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15.建设生态文明的态度和方案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6.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1)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4)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5)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17.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
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
(3)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如何理解我国的民族平等?
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4.国家为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
(1)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2)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从而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3)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5.公民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因和做法
(1)原因: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2)做法: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
6.为什么要反对分裂?
(1)分裂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殃。
(2)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7.怎样反对分裂?
(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
8.为什么要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1)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2)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通的愿望。
(3)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安全和发展环境复杂多变,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也处于从发展中大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更自觉地维护国家安全。
9.怎样理解“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10.我国为什么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1)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尚未完全实现统一。
(2)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11.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做法
(1)基本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2)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3)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4)做法:两岸同胞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1)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2)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
1.中国梦是什么?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两个百年?(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1)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实现中国梦的内涵: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实现中国梦的要求:需要我们凝心聚力、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开启时代新征程。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新的伟大成就?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6.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意义?
(1)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8.新时代催生新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9.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0.怎样实现中国梦?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梦想的实现者。
11.为什么要做一个奋斗者?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12.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13.自信的中国人的表现
(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能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一个自信的中国人,能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3)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人间正道,坚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能够引领中国发展,创造中国奇迹。
14.如何做自信的中国人?
(1)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
(2)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二
第一框:1、为实现中华民族强国富民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以下实践:(1)强国富民成为中华民族至死不渝的奋斗目标。(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4)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的提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3、改革开放是怎样促发展的(作用)?(1)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2)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3)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4、改革开放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三个极大、三个显著)
5、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腾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和对世界的影响)?(1)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2)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3)改革开放深刻影响着世界,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6、改革开放的地位(中国的腾飞证明了什么):(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活力源泉。(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7、党的十九大召开有什么重要意义?(1)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为中华民族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8、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9、观点:(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2)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4)
第二框: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2、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3、进入新时代,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1)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3)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4)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不断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才能奏响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4、创新精神内涵: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5、怎样全面深化改革?(1)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3)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
6、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面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4)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7、如何共享发展成果?(党和政府为了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做出了哪些努力?)(1)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8、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9、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0、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1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面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第一框: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我们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创新有什么作用?(认识创新---对个人)(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3)生活处处有创新,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 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4)创新让生活更美好。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4、我国为什么需要创新发展?(为什么说创新是引擎?---对国家社会)(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4)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5)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正走在通往国富民强的创新路上。(6)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7)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框:1、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现状是怎样的?(我国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2)成就: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3)不足: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2、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1)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2)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3)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4)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企业)企业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提升创新能力。(个人)我们要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我国为什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的重要性)(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3)教育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奠基,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4、教育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我国为什么要鼓励万众创新?(1)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创新的力量—人和企业)(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3)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4)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社,让生活更美好。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6、创新精神有哪些表现?(1)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2)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3)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4)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7、如何尊重创造,保护知识产权?(1)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2)保 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3)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8、作为青少年我们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2)敢于打破常规,大胆质疑,要有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3)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培养社会责任担当意识(4)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进行创造性学习(5)努力培养兴趣爱好和好奇心,积极参与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1、我国民主一词的来源和重要思想源头:民主一词出自《尚书》。我国优秀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政得其民”“以百姓心为心”等民本思想,是中国民主价值的重要思想源头。
2、现代社会民主的价值要求及其实现:(1)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2)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3)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3、百年中国追求民主价值,探索民主制度的足音:(1)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抗击侵略反对专制,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伸张人民权利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最强心声。(2)1949 年,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3)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4)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4、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意义:(1)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2)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5、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2)社会主义民主目的: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3)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4)社会主义民主的作用: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5)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6)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
6、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是有生命力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特点)。(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4)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7、我国实行人民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是什么?
(1)发展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2)发展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
8、在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的内容主要有哪些(民主制度的实现)?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前三课的补充(供参考):1、面对改革开放、中学生应该怎样做?(1)树立远大理想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2)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正确认识改革开放道路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4)宣传改革开放政策,做改革开放事业的支持者、拥护者和参与者。2、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标准是什么?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 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4、创新的目的:(1)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2)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5、精准扶贫、脱贫,中学生应该如何做?(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3)为政府扶贫工作出谋划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亲社会行为;(4)关注贫困地区发展,积极宣传我国的扶贫政策,为贫困地区捐款 6、消除贫困、成功脱贫有何意义?(实施乡村振兴的意义?)(1)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2)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3)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4)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5)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7、实现脱贫的目标,国家应该如何做?(1)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3)解决人民最关心和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5)健全社会保障制度(6)加大扶贫力度;等等 8、保护知识产权的途径有哪些?(1)学习相关法律,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2)未成年人也拥有知识产权。当未成年人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由其监护人请求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3)拒绝购买盗版产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4)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保护。9、前三课学的三个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0、如何看待改革?(1)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11、我国是怎样推进改革开放的?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12、P书32为什么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需要宪法保障?(1)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宪治国等。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告诉我们哪些道理?(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活力源泉,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4)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6)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7)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稳定繁荣也离不开中国,等。14、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5、我国的科技成就(举例)嫦娥四号成功发射;第二艘航母试航;北斗导航全球组网;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国产水陆两栖大飞机首飞;量子通信;中国高铁成为世界名片等。16、我们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二框:1、正确认识公民参与民主生活:(1)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必要性: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2)如何正确参与民主生活?公民依照法律法规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3)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条件: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2、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途径)主要有哪些? (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3、认识民主选举:(1)地位: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2)形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3)原则:公开、公平和公正(4)公民参与态度:积极、主动、理性
4、认识民主决策:(1)地位: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2)要求:民主决策的过程,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 听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3)制度保证: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 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
5、认识民主监督:(1)地位: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2)实行民主监督有什么重要意义?①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②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3)行使民主监督的要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监督权,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6、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必要性)
(1)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2)在我国,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3)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7、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要求(能力)有哪些?
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求:(1)具有社会贵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2)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3)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8、公民应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1)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一框:1、法治的含义: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
2、为什么要实行法治?(作用、重要性)(为什么要建设法治中国?)(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2)法治是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4)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3、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国家重视法治建设得表现有哪些?(中国的法治蓝图)(1)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3)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依法治国的依据:宪法和法律 c、地位: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5)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6)依法治国新方针(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怎样建设法治中国(要求)?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二框:1、政府的作用、权力来源及宗旨分别是什么(1)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 府管理,(2)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2、政府的权力来源、宗旨和工作要求分别是什么?(1)权力来源:人民;(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工作要求:政府的工作要求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3、法治政府的含义: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4、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核心:(1)重要性: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2)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5、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怎样做到依法行政)(1)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2)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3)要求:①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6、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新方针):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7、怎样厉行法治?(厉行法治的要求)(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2)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4)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5)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8、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9、法治社会,我们青少年如何做?(1)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2)(要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己行为)自觉做到遵纪守法,义务宣传法律知识,积极同违法行为做斗争,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维权。
10、观点:(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普遍约束力;(3)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4)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5)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6)全面依法治国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7)法不可违,违法必究;(8)公民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9)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10)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11)厉行法治,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1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3)坚持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4)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第一框:1、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及特点:(1)中华文化的产生: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2)中华文化的内容(组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艺术,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3)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和重要性:(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3、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4、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5、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含义: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6、文化自信的含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7.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用)(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衰,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全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8、新时代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供参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吸收、借鉴本民族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积极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9、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骤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10、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特点?(1)内涵:①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 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③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④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 ⑤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 ⑥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2)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11、青少年应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1)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2)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3)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第二框:1、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3)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4)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特点是什么?(1)内涵: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爱国主义的本质: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3)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4)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表现: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③改革开放时期: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女排精神。
3、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现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1)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2)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3)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4)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4、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是判断是非曲直和决定行为取向。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2)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6、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2)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8、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2)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路实做人。
9、观点:(1)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节日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我们向外国人介绍我们的民族文化主要是从中华文化的内容和文化习俗两方面去介绍;(2)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精神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价值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3)中国人民是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4)祖国70华诞,学校放假七天。九(3)班小明想利用假期好好放松,妈妈在要求小明完成作业的前提下还作了如下安排:①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等长辈;②认真观看国庆阅兵式;③上次因为小事跟同学小倩闹了点矛盾,利用假期主动跟她沟通和解;④参观南通博物院、中国珠算博物馆等场所…… 对于妈妈的安排,小明很不满,认为初三在校学习任务重,假期应该用来玩。请你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妈妈安排的合理性。①看望老人,我们应继承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②观看阅兵式,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践行爱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不计前嫌,主动跟同学沟通和解,要学会友善待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参观博物馆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这一部分要看看)(5)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这一部分要看看)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1.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2)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3)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2.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有哪些?
▲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
新的特点:①增速趋绶,②出生率低。③老静化加剧,④男女性别比失衡,⑤乡分布不均衡,⑥“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3.我国为什么要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1)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2)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计划生育的作用)
4.我国为什么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1)计划生育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2)我国实施“全面孩”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5.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是什么?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6.我国的资源现状、危害分别是什么?
现状:(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2)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危害: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会越来越小。
▲7.为什么要关爱和保护环境?
(1)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环境问题的危害)
(2)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3)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8.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应对?(出路是什么?)
(1)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2)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9.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3)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度自然一味的索取,必然受到它的的惩罚。
▲10.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1.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1)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4)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5)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 护红线。(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第七课中华一家亲
1.我国民族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惜杂居
▲2.我国是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基本政策?形成了什么新型的民族关系?)
▲(1)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基本政策:我国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3)新型民族关系(特点):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原因)
(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2)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3)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各民族的共同追求)
4.为什么要促进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5.国家是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为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民族地区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 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3)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从而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4)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6.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1)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2)各族人民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3)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4)积极拥护和宣传各种民族政策。
(5)敢于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6)积极维护民族团结,为促进民族团结献计献策。
(7)努力学习,为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做贡献。
▲7.反对分裂,我们应该怎样做?(措施、方法)
(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
(3)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4)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8.“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9.怎样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一国两制”的重要性)
(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2)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商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10.为什么祖国完全统一必定会实现?(为什么要解决台湾问题?)
(1)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尚未完全统一。
(2)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
(3)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4)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11.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基本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2)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3)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4)两岸人民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青少年能为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做些什么?
(1)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义务。
(2)自觉抵制一切破坏国家统一的言行,并敢于作斗争。
(3)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认真学习,掌握保卫国家的本领。
(4)积极拥护和宣传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政策。
第八课 中国人中国梦
1.怎样正确认识中国梦?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意义)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2.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两个“百年”奋斗目标)
(1)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什么重要意义?
(1)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进入新时代,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面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6.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分别是什么?
(1)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怎样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方法)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立足中国的独特国情,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8.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是什么?(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
(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
(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
(3)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
(4)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
(5)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
(6)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
▲10.五个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11.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12.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第二篇: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必考知识点
知识在人群的分布与构成,决定了这人群的进化级别与方向,人的生命只是人类知识构成,知识的质量,决定了生命的质量;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必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必考知识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1921--1949)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富起来奠定了坚实基础。(1949-1956-1978)
(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978---2102--2050)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3.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新时代我国的战略目标(新时代新征)
(1)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4)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6)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7)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中国的腾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必考知识2
感受创新
1.谈谈对创新的认识.(1)生活处处有创新。
(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3)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4)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5)创新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6)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社,让生活更美好。
2.创新的作用
(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2)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3)创新让生活更美好。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4)回顾人类文明史,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是发展新引擎
1.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为什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魄,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3)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克争的决定性因素,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关键靠创新。
(4)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5)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6)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必考知识3
1.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2)坚持协调发展。协调是行业间的协调、地区间的协调、城乡间的协调。
(3)坚持绿色发展。我们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4)坚持开放发展。必须继续迈开步伐,敞开胸怀,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既要跟进和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又要谋求发挥更大作用,在国际发展进程中更多展示“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
(5)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人民在发展中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发展的成果与人民共享。同时,发展还要注重公平与正义,完善收入分配体制,为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更多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
(6)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2.协调发展战略
(1)城乡发展不平衡表现
a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差距是当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最大表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
b我国农村劳动生产率还很低,农村居民在人均收入、受教育年限、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文化生活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很大。
(2)为什么重视“三农” 问题
a在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发展全局的大问题,解决“三农” 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b全面建成小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协调城乡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c不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就走不好,更走不远。
(3)怎样协调城乡发展?(怎样让农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a努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统一规划、资源共享,以城带乡,共同分享,共同繁荣.b为解决“三农” 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c当前,我国正在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力度,坚决打基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具体措施:
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b实施多种惠农富农政策。
c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
d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聚集。
e提高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等。
(4)区域发展不均衡的表现是什么?
a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b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与西部发展不平衡。
c实现全面建成小了社会的目标,从区域范围来讲最繁重、最艰巨任务在西部地区。
(5)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家实施了什么战略?其内容有哪些?
a国家实施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b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6)为协调城乡发展、均衡区域发展,当代中国青年应怎样做?
胸怀理想,付诸行动,到农村去,到西部,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全面建成小社会贡献出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3.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和战略
(1)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3)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分别蕴含了哪些战略、国策和原则?
①创新发展——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乡村振兴战略。
③绿色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开放发展——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⑤共享发展——共同富裕根本原则。
4.我国分配制度
(1)现阶段,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作用:a我国的分配制度激发了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还存在着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使切“蛋糕”的方法越来越公平、合理,过大的收入差距将会逐步缩小,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5.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根本目的。共同富裕是有先有后,先富带后富的过程,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更不是平均富裕。
财富的取得要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如果利用非法手段牟取财富,不仅危害他人和社会,最终也会害了自己。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必考知识4
1.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
2.改革
(1)改革原因(改革的必要性):a、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体制上的种种弊端;b、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2)改革的意义(重要性):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3)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改革的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改革的作用: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对外开放也是改革。
(7)怎样对待改革?
a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b改革是一项伟大的创举,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正确对待改革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3.对外开放
(1)原因:a、对外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b、从世界来看: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c、从国内看:我国虽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但资金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的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d、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作用:对外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3)基本国策: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4)对外开放的两种基本途径:“引进来”和“走出去”。
(5)怎么做?
国家:a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长期坚持对外开放的一项基本国策。b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和贸易保护主义,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
青少年:a要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b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c具有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合作能力、竞争能力;d要善于学习,要学习外来文化,还要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4.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协商、求同存异、最大公约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独具中国特色、民族平等)、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5.解决我国当前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
(1)原因:①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②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③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④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⑤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离不开发展;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
(2)解决我国当前所有问题的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兴国之要。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必考知识5
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经济体制改革:
(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3.全面深化改革:
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瘴癌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
(3)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5.改革创新精神内涵: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
6.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腾飞):
(1)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国家强盛)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人民富裕)
(4)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5)总之,改革开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7.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原因?
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主要原因: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坚持改革开放。
④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战略。
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8.改革开放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③改革开放既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必考知识点
第三篇:2018年最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最新2018年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是怎样促发展的?(1)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2)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3)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2.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腾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3)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3.中国的腾飞证明了什么道理?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4.为什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我国过去40 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2)进入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4)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5.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面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4)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1.怎样正确认识创新?(1)生活处处有创新。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3)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4)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5)创新让生活更美好。2.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为什么说创新是引擎?)(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当前,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3)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轴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4)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5)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3.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现状是怎样的?(1)成就: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2)不足: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4.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1)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2)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3)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5.我国为什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的重要性)(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6.我国为什么要鼓励万众创新?(1)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3)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4)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社,让生活更美好。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1.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是有生命力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是什么?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3.我国实行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1)发展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2)发展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4.在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的内容主要有哪些?(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5.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主要有哪些?(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6.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1)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2)在我国,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3)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7.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求具有社会贵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8.公民应怎样增强民主意识?(1)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2)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3)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3.怎样建设法治中国?(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4.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1)含义: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2)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5.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个人分别应怎样做?(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6.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7.为什么要厉行法治?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8.怎样厉行法治?(厉行法治的要求)(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4)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9.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价值和作用?(重要性)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2.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3.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4.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5.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1)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2)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 木之本。
6.怎样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1)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2)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7.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骤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3)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8.青少年应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9.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
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10.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特点是什么?(1)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11.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12.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3)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14.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2)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路实做人。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1.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发展中的人口问题?(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2)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3)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2.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有哪些? 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
新的特点:①增速趋缓,②出生率低。③老龄化加剧,④男女性别比失衡,⑤乡分布不均衡,⑥“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3.我国为什么要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1)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2)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4.我国为什么实施“全面两孩”政策?(1)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2)我国实施“全面孩”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5.我国的资源现状有哪些特点?(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2)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6.为什么要关爱和保护环境?(1)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3)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7.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
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致、“纷乱”中的有序。(4)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8.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9.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2)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4)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分布特点: 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基本政治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2)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3)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4)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各族人民只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3.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4.反对分裂,我们应该怎样做?(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 恐怖活动。(3)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5.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1)分裂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殃。(2)任何企图搞民族分裂的人都是历史罪人,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将受
到法律的制裁。(3)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6.“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 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7.怎样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 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8.为什么祖国完全统一必定会实现?(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2)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3)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9.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2)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3)两岸人民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八课
中国人中国梦 1.怎样正确认识中国梦?(1)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夙兴夜寐,执着地追求实现小康、过幸福生活的社会梦想(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3)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
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2.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1)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什么重要意义?(1)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进入新时代,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面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6.从 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分别是什么?(1)从 2020 年到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7.为什么中国梦能够实现? 中国的腾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8.怎样实现中国梦?(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立足中国的独特国
情,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9.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底气源自哪里?(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2)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10.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3)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4)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5)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6)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四篇: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总结
粤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总结
说明:带★符号,特别重要,是常考点。
1.1 感知祖国发展的脉动
一、改革开放 中国奇迹
1、什么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指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改革开放的重要事件和节点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吹响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号角。(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4)2013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5)2016年, 中国成功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推动取得一系列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重要成果,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留下深刻的中国印记。
3、改革开放的目标?
(1)促使国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从经济社会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转向到全方位开放、融入世界,在与他国的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
4、改革开放的意义?
(1)改革开放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朝气和强大动力,大大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使社会财富像泉水般涌流出来。
★
5、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显著变化)具体事例(表现)? ①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②我国出口贸易排名全球第一 ③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
④中国建造首艘航母——“辽宁号”
⑤“亚投行”得到世界认可与支持,“一带一路”成功展开
★
6、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主要原因: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⑤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
(2)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
7、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
8、什么是经济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是指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变化,我国经济由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向集约型经济发展的状态。★
9、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点(1)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3)增长动力切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在新常态下,我们要追求的是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1、我国的基本国情(最大实际):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或主要表现(1)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根本原因)(2)地区发展不平衡
(3)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4)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性质上:我国已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发展程度上:我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处在初级阶段。★
4、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意义
①对国家: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总依据(根本依据)②对个人:是我们参与国家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
★
5、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2 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我国国情的“两个没有变”
(1)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
7、我国的根本任务(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途径和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①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②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③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具体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由之路,实现途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理论,行动指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制度保障)(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动力)
3、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十八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1)邓小平理论(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科学发展观(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想(最新理论成果)
6、我国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几个易混点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我国的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4)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
10、(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3)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10、两个百年目标是什么?(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2050)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梦的第二个宏伟目标。★★
11、青少年该怎么做?
★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青少年该怎么做?(中国梦)①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②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③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敢于创新,善于创新。④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⑤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勇担责任,养成亲社会行为; ⑥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做守法的公民。
★⑵为落实依法治国方略,青少年该怎么做?(资源、环境、民族团结、一国两制)
①思想上: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积极宣传、支持和拥护依法治国方略;
②依法律己,依法办事,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具体做法); ③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3)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青少年该怎么做?(国际竞争、经济全球化)①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意识 ②增强民族自尊心、危机感、责任感;
③关注国内外大事,增强忧患意识,培养爱国情感„„ ④树立理想,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
⑤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12、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分别是什么?
⑴共同理想: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⑵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13、活动形式和调查方法?
⑴活动形式: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图片展览。⑵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上网(图书馆)查阅资料、寻问有关人员(老师,老红军等)、实地采访。
1.2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 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中国各民族人口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什么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意义?
(1)地位: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2)意义: ①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
②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自主权利 ③调动了各民族人民的积极性
4、我国省级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
5、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共同繁荣的前提。★
7、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取得的巨大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党和国家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尤其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国家贯彻落实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④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⑤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帮助等。
8、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取得的巨大变化说明什么?
①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等。
★
9、我们青少年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
①积极拥护和宣传我国民族的民族政策。
②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和帮助少数民族的学生。③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
10、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繁荣我国政府该怎样做?
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国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③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 ★
11、列举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①蒙古族:“那达慕”,②藏族:献哈达、③回族、维吾尔等民族:“开斋节”④傣族:“波水节”
二、祖国统一
共同心愿
1、为了解决祖国的统一问题,党和国家从特殊的历史原因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方针? 一国两制
2、一国两制的内容?
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 6 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允许它们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之后保持着繁荣稳定,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巨大成功,中国统一大业得以大大向前推进。证明“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台湾问题一直牵动着所有中国人的心,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和海内外中华儿女梦梦寐以求的心愿
★
5、中国对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和方针(或对台政策、基本态度)(1)基本原则、基础、前提: 一个中国(2)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3)基本立场态度:
坚持和平统一为主,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继续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
6、实现祖国统一,我们青少年应当如何做?
①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②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③积极拥护好支持我国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④自觉同一切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做斗争,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2.1社会治理
政府依法主导
1、“一府”是指人民政府,(国家行政机关)
“两院”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国家司法机关)
2、什么是依法行政?
政府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行政权力。★
3、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必要性)(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
★
4、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哪些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①制定相关社会治理规则、政策和标准体系,②提供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服务,③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管,7 ④维护社会良好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等。
5、社会主体合作共治,主体有哪些?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积极参与)
6、社会主体合作共治的地位?
社会主体合作共治,是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7、社会主体合作共治的作用?
各社会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良性互动,能够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社会治理整体合力。
8、政府的形象是人民的公仆,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9、行政机关享有哪些职权,具体如何行使职权,都必须严格遵照宪法和法律。政府要依照行政程序,依法全面履行职能,依法担责、依法追责。
10、什么是法治政府?
各级政府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
11、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1)要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2)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3)通过公开透明的机制,让人民群众看得见、监督得到,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参与。
★
12、建设法治政府对政府的有哪些要求?
政府要依照行政程序,依法全面履行职能,依法担责、依法追责。★
13、应该如何为社会治理做贡献?
(1)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2)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3)这社会治理建言献策等
★
14、我国国家性质、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基本准则?(1)我国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政府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3)宗旨:为人民服务(4)准则:对人民负责。
2.2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
一、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1.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重要内容,是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和民主的保证。
2.人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是“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贯彻。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4.公共事务
(1)含义: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的需要,体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让他们共同受益的事务。
(2)一般来说,政府是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但在现代社会中,公众的积极参与在公共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5.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的意义。
(1)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公共管理的社会资源,既有利于节省管理成本,也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
(2)可以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不足,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3)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和民主。
(4)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公民自身参与其中,有利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有助于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起良性互动的桥梁,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6.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组织化水平的提高, 也为公民依法、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7、公共决策是指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为了加快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提高制定公共决策的质量,公民的积极参与是必要条件。
二、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与方式
(一)民主选举
1、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2、人民行使权力的有效途径是选举
3、民主选举权利与选举权。
(1)选举权是指选民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
(2)民主选举权利的范围更广,不仅包括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还包括其他选举的权利,如选举国家领导人、村(居)委会干部等。
★
4、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人身自由权利。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二)民主协商(1)含义:
民主协商是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民主形式。★(2)形式
政治协商制度、公共论坛、立法听证等。(3)意义
民主协商可以广泛达成決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凝聚全社会推动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三)民主决策
1、含义:民主决策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与方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参与影响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决策。
★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途径: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1)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2)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公示,公民在了解相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3)社会听证制度:对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4)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四)民主管理
1、重要性: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是我国现阶段民主管理的主要内容,这是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有效的途径。
(1)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城市居民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
2、注意:不是国家政权基层组织,不是国家机关,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如说“人民群众直接行使管理国家权力”就是错误
★
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机构)扩大基层民主自治,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但并非等于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
(五)民主监督
1、监督权的主体和对象:(1)主体:公民
(2)对象: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
2、监督权的含义和内容:
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3、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
(1)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2)有利于保证依法行政的推进。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4、民主监督的有效方式有哪些?
(1)信访举报制度(2)网上评议政府(3)电话、手机短信(4)当面提意见 ★★
5、公民行使监督权应该注意的问题:(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
(1)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不论采取哪种方式行使权利,都必须是合法的、有序的。
(2)公民行使监督权时,应该出于公心、实事求是、理智行事,不可妨碍公务。(3)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三、我们中学生应当如何参与公共事务?
①初中生还没有年满18周岁,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目前,我们可以参与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②从小培养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我们可以学习时事政治,关心国家的发展建设,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③参与公共事务,我们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的民主选举,参加社团活动。我们还可以为社区公共事务建言献策,参加社会服务,如志愿者活动、慈善募捐活动、帮扶活动、助残活动等。
3.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背景
中国的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对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我们所要追求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生态良好、文明和谐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理念就是强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我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
5、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二、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1、我国资源状况的特点(资源国情)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2、我国环境形
2、势的总特点是怎样的?(环境国情)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4、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一种形态,强调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5、我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什么要坚持节约、保护环境?(意义)
(1)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2)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4)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5)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6)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7)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8)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怎么做?
①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③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完善资源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
④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资源、环境意识;采取鼓励性措施,如节能补贴等政策。
★
7、建设生态文明,你打算怎么做?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资源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做到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将垃圾分类处理,使用节能电器,尽量使用公共交通或自行车,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
(3)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同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8、建设生态文明,青少年能做些什么?(具体做法)
①出门不坐或少坐私家车,多步行、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低碳生活)②使用环保购物袋;
③出门自带水杯,不使用一次性用具; ④不燃放烟花爆竹;
⑤使用节能电器(开关、充电池); ⑥空调温度调到不低于26度;
⑦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不攀折花草树木。
三、计划生育与提高人口素质
1、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我国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人口资源环境状况: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2、人口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口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3、目前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主要内容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4、计划生育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
中国人口发展已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平稳增长轨道。★
5、人口面临什么新问题?(新特点)
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结构和分布不合理、性别比失衡 ★
6、人口政策的完善(全面二胎)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我国仍然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二胎只是完善我国的人口政策 ★
7、人口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8、目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口素质的提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变得尤为重要。每个人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缓解未来劳动力短缺的压力,也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以及人民的生活质量。
3.2民生优先
造福人民
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什么是“民生”?
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2、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民生福祉 ★
3、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目标)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4、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关注民生(为什么要落实共享发展理念)①我国民生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
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③我国政府是为人民的政府,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捍卫者,政府工作的准则和宗旨是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和政府要在发展中保障和发展中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⑤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5、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③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④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⑤有利于进一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
6、党和政府应该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民生问题?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为之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②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
③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④建立社会主义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解决好民生方面的公平问题 ⑤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厉打击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法行为 ★
7、近年来我国正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解决民生问题? ①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
②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③精准扶贫和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 ④建立廉租房制度和经济适用房制度; ⑤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
★
8、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体现教材的观点?(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答: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我国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是为人民办事的机构,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是其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
④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⑤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⑥维护社会公平,创建和谐社会。
⑦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社会和谐
人人共享
★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内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4、加强社会建设的原因
(1)加强社会建设,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社会和谐稳定才能实现。(2)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5、如何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1)加强社会建设,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2)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
(3)中学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我们要增强自己的民主法制意识,主动了解社会问题及政府的相应政策,积极关心和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进,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出一分力量。
★
6、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②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有利于进一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④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⑤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7、党和政府采取的采取哪些措施促进社会和谐?(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3)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4)统筹发展城乡经济,重视“三农”问题,统筹发展区域经济,实施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部新发展战略等。
(5)坚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四个尊重”方针,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8)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8.青少年能为民生回題做些什么?
(1)关心我国的相关民生政策,关注国计民生:(2)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为解 决民生回题建言献策:(3)为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4)积极参加社 会公益活动,奉献社会等。
9、从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做法。
(1)主要内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做法:
①民主法治:国家要完善民主制度,扩展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途径,并培养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让公民享有表达民意的机会,能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与管理中;国家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完善法制,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继而全民能树立法律信仰、法治意识、自觉守法,达到全民守法。
②公平正义:国家完善社会制度,保障各项社会事务的公平与正义;公民能感受到公平与正义,树立公平意识,正确对待差异,不歧视他人,并根据具体情况看待公平;能树立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维护规则与社会正义。
③诚信友爱:完善诚信体制的建设,加强诚信、友爱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公民要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自觉关爱弱势群体,关爱需要帮助的人,礼貌友善待人。
④充满活力:国家加大对创新与良性竞争的鼓励、激励人才、完善政策和制度,激扬社会活力;公民要加强学习能力,锐意创新,通过良性竞争提升能力,提高社会生活水平。
⑤安定有序:国家完善法律法规及社会规则,公安机关加强社会治安的维护,其他国家部门做好维稳工作,解决社会纠纷,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公民要遵守法律法规及各项社会、组织的规则,服从社会秩序。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打击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的改造;公民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节约用水、用电,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与破坏生态的行为作斗争。
10、(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发现有哪些不和谐因素?
答:部分学生考试作弊、作业抄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讲卫生;吃穿攀比、浪费资源等。
(2)为学校开展的“构建和谐校园”活动设计活动形式和宣传口号。答:活动形式:主题班会、黑板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宣传口号:构建和谐校园,争做“四有”新人
(3)针对校园里的不和谐因素,对学校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答: ①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②开展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③加强学校管理,及时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 ④与社会、家长密切配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等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1.自主选择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成长过程中需要发展的能力。
2.在自主选择中,我们需要听取父母的意见,也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一些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3.丰富的课余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收获?答:丰富的课余生活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让我们有机会与不同的人交流,学会合作,体会亲情的温暖、友情的宝贵,学习待人接物的文明礼仪;能激发我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体现我们作为社会小主人的责任与担当。
4、.如何合理安排课余生活;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答:应该做的事情有哪些?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最急迫的事情是什么?自己的计划能否按照时间安排进行?
5、合理规划课余生活,要做到个体活动和群体活动结合、室内活动与室外活动互补,处理好课内学习与课余生活的关系。
6、有不同看法时,只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考虑他人,就容易产生矛盾或冲突。理性对待分歧,会让我们有合情合理的看法和思考。
7、对于不同看法,采取“简单拒绝”或“一味接受”的态度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真诚坦率的沟通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8、“换位三部曲”是稳定情绪----冷静思考-----寻找合理点。
9、交流中产生分歧时,我们应该怎么办?答:交流中产生分歧时,我们可以坦诚地向对方提出意见,平和、冷静、友好地与对方交流。这样我们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收获友谊。
10、表达的方法?答: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表达时要自信。说话前做好准备,明确观点,充分说理。表达是为了让对方能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意见。说话要态度诚恳,语气平和,音量适中,有理有据,可以适当辅以手势。
11、倾听的技巧?答:身体前倾,目光专注。边听边观察,从对方的表情、手势和语气中获取信息。从对方的发言中把握关键内容,做好回应的准备。
12、与人沟通要学会倾听。这样做既是良好修养的体现,也能让我们准确理解和领会对方的想法和目的。
13、与人沟通,即使未能达成共识,也不要相互指责。我们可以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讨论,给对方充分解释的机会。
14、青少年吸烟、喝酒的危害?
答:吸烟、喝酒不仅直接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能诱发不良行为,甚至导致违法犯罪。
15、烟酒的危害?答:未成年人吸烟可能引起思维能力的退化和智力功能的损伤;喝酒会导致大脑功能发生变化,神经发育受阻,影响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健康发展。酒精会刺激消化道,导致肠胃不适和消化不良,影响正常饮食及营养摄入,阻碍正常的生长发育。
16、“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17、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
18、《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十条
规定:“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远离毒品,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入内的场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六条:中小学校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
20、远离烟酒,拒绝毒品,关键在我们自己。要增强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主动拒绝烟酒,坚决抵制毒品,是我们健康生活、成长的保障,也是对自己、家庭和社会负责的表现。
21、班委会的职责:
班委会由班委会委员组成。他们根据分工,各司其职,开展工作,共同承担责任。同时,各班委之间相互协作、形成合力,与同学们一起推动班级进步。
班委会要协助老师承担一些班级管理工作,这不仅需要班委会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更需要他们热爱集体,有为同学、班级服务的意识和奉献精神。
22、处理班级事务的一般程序。
答:第一步班会主持人履行职责;第二步提案人介绍提案内容;第三步充分讨论,表达意见;
第四步大会表决,公布结果
23、民主讨论对处理班级事务有重要意义?
答:民主讨论能为班创设宽松、和谐的圆,让每个人都能所欲言,克分发表自己的意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逐浙成长。
24、讨论和决定班级事务,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协商合作的原则。
25、班级成员集体形成的最终决定在班级中具有约束力。每个成员都要遵守共同的决定,并落实在行动中。
26、我们的祖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7、中国陆地面积960多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28、我国大陆濒临的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自北向南)
29、我国第一大岛:台湾岛
14个陆上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30、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1、《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图,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5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个直辖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32、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33、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承德避暑山庄,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武当山风景区,拉萨布达拉宫,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北京颐和园,北京天坛,明清皇家陵寝,龙门石窟,都江堰—青城山,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杭州西湖。
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泰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武夷山,峨眉山-乐山大佛
34、我国的五种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35.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36、“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这需要人们不断增加了解,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
37、我国第一长河——长江,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我国最大的瀑布——黄果树瀑布,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38、中国有56个民族,其他55个民族因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习惯称为“少数民族”。
39、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道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40、各民族一律平等,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41、少数民族聚居地,能找到很多的少数民族,你知道是哪五个自治区吗?
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42、维吾尔族:能歌善舞,招牌舞蹈动作是一个动脖子的动作,他们的歌曲有《大阪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我们都很熟悉。藏族:藏族出名的节日是雪顿节,后来因为举行大规模地晒佛活动又称为晒佛节。回族:它是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壮族:是我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它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唱山歌,比如因唱山歌出名的刘三姐就是壮族人。高山族:宝岛台湾的少数民族。傣族:最有代表性的节日是泼水节。彝族:彝族的火把节闻名中外。
43、怎样理解“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答: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之歌。
②.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开拓了祖国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共同的信念,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③.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都成为国家的主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逐步形成和巩固。各族人民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亲如一家人,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而团结奋斗。
44、千百年来,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族人民更是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4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努力实现这个伟大梦想。
45、各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都成为国家的主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逐步形成和巩固。各民族人民相互尊重、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亲如一家人,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而团结奋斗。
46、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除汉字外,还有藏文、蒙文、维吾尔文、朝鲜文等几十种文字。这些文字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共同书写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47、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48.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特别是早期汉字,直观形象,生动多姿。
49、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每个汉字都熔铸着先人的智慧和灵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
50、汉字自古至今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独特的表意性,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一个个字符就如同中华文化的化石,传递着来自古代社会的音讯,描绘了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
51、汉字不仅是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组带,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中国周边也逐渐形成了以汉字为媒介的“汉字文化圈”。
52、张衡发明地动仪,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七位,李时珍《本草纲目》。张仲景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53、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青铜制造(司母戊鼎)----丝绸(西汉素纱禅衣)----制瓷(东汉青瓷四系罐)-----水利工程(都江宴、赵州桥)
54、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造纸术(蔡伦)、印刷术(毕昇)、火药(炼丹)、指南针(司南)
55、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代代传承的美德,深深熔铸在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突出特点,如注重明志、崇尚气节、讲究诚信等。
56、明志就是确立志向,在向理想彼岸的远航中,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人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明志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推动力。
57、气节指志气和节操,往往表现为坚持正义,在民族危急关头或强大压力面前不屈服的精神。气节是以廉耻之心为基础的,没有廉耻,就不能坚持道德原则。
58、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失信不立”是恒古不变的人生哲理。
59、求新是人格信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求新就要与时俱进。没有求新,个人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会进步。求新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品质。
60、如何提高人格修养?人格修养离不开学习和实践。好学善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古人崇尚的精神境界。
61、在崇尚人格修养的文化精神浸润下,中华民族产生了一代代品行高洁的人士。他们的伟大人格始终是后人前进的路标。
62、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与发展,这就是传统美德中“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63、宽容是仁爱之心的重要表现。古人强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认为做到这一点,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减少摩擦,增进和睦。
64、发扬仁爱精神要推己及人。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极致,就是“民胞物与”的精神。
65、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前赴后继,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是使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66、每个人的命运都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富强,人民能够幸福;国家衰弱,人民跟着遭殃。
67、爱国的内容: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维护国家的尊严,捍卫国家利益,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在安定之时奉公守法,都是爱国的表现。
68、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强大的文化基因,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传统美德永远是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69你是如何选择课余生活的?如果你的选择和父母意见不一致,你会怎么办?
(1)自主选择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成长过程中需要发展的能力。(2)面对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我们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困惑,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合理选择。
(3)在自主选择中,我们需要听取父母的意见,也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一些锻炼和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