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随文练笔巧设计 笔随心动文飞扬
随文练笔巧设计 笔随心动文飞扬
——关于提高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实效的策略
大朗中心小学
李凤菊
内容提要:
笔者基于对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低效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分析,发现导致随文练笔低效的主要原因有四个,然后我们课题组根据对小学语文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与实践得出经验,并总结出一些提高随文练笔实效的策略,即通过巧妙设计随文练笔,努力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笔随心动文采飞扬。关键词:阅读教学 随文练笔 提高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注重读写结合。于是,“随文练笔”应运而生。它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或课文借用,或课外引进,或内容挖掘,或想象补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时间“随文练笔”成为课改洪流中不变的“热点”。可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教师不分青红皂白的每堂课设计“随文练笔”,俨然成了课堂的一种形式、一种负担,这就有点变了“味”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发现: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把握不当练笔的时机、方法以及难易度,同时,教师设计时缺少系列、整体性的训练目标,对文本中可用作练笔的“点”找不准,设计出了一些“假、大、空”、“千篇一律”的练笔形式,致使训练低效甚至无效。那么,怎样才能找准文本的练点,抓住时机,巧妙设计形式多样的随文练笔,演绎心随笔动文飞扬的精彩呢?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一探讨。
一、巧抓练点,让随文练笔独具匠心
这里的“练点”即是练笔点,指的是随文练笔的设计点,也是学生的读写结合点。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有一双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的慧眼,及时发现读写训练结合点,紧扣文本引导学生练笔,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那么,如何确定这个练笔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巧抓文本精彩点,在品读中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如《火烧云》一文,用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还有„„”的句式,赞美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教学本文可引导学生先品读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句子,而后进行仿写。有学生是这样仿写的:“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像飞翔的小鸟,一会儿像活泼的小猫,一会儿仿佛奔驰的骏马,一会儿仿佛威武的狮子。盛开的花朵、游动的小鱼、叫鸣的公鸡,这些形状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形状。”这样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打通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宽阔通道,使两者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2.留心文本“趣味点”,在情趣间练笔
“趣味点”往往是课文最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正因为有了“趣味点”,才显得跌宕起伏,摇曳生辉。文本的“趣味点”,有童心之趣、巧合之趣、生活之趣、形象之趣„„凡此种种,学生的心被作者的笔牵引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文中写了作者童年跟骆驼的趣事,尤以满怀童心描述的看骆驼咀嚼的趣事最为醒目。借此趣点,我及时指导学生,挖一挖自己生活中的“趣点”,引幽发微,写一写对生活的热爱,大家兴致盎然地写了钓鱼、捉龙虾等题材相似的文章。并与原文对照,再次体会作者的匠心。
3.关注文本“留白点”,在想象间练笔
高明的作家在写文章往往不会和盘托出,不留余地。他们写到高潮处,可能会戛然而止,留下一个空白,给读者去想象。正如《诗品》中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文教师要以敏锐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留白点进行练笔,让学生思维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悄然进入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学生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学生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在与文本自由对话的过程中达到以读写一起提高互利效果。
《穷人》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但文章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渔夫和桑娜今后将怎样熬过去?教师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想象,进行故事叙编,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中心,体会主人公的高贵品质。
4.巧借文本“插图点”,在图文间练笔
插图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特写镜头”,有的再现课文主要内容,有的呈现故事高潮,有的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因而,插图犹如架设在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间的桥梁,促进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紧密配合,运用插图进行练笔,学生以文本内容为练笔的源泉,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通过阅读插图,学生容易展开想象和联想,在图文间进行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识字八》,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后,让学生抓住夏天池塘边的景物特点,以一首短小的儿歌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出荷花荷叶的美丽,写出小蜻蜓与小青蛙的对话,写出自己对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写作训练的因素有很多,教师要研读教材,努力挖掘练笔的有效切入点,多创设一些情境,为学生提供与习作储备相似的话题,激活他们的表达欲望,拓宽他们的写作思路,这样才能演绎出随文练笔的精彩。
(二)巧抓时机,让随文练笔马到成功
读写结合,并不是简单的读加上写,而是把读与写灵动地融合在一起,并巧妙地把握住练笔时机,方可达到最佳的效果。那么如何把握练笔时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情感升华时练笔
“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作言语更护花”。当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交融时,巨大的“情感磁场”便悄然而生。睿智的教师很善于捕捉文本的“动情点”,让学生在练笔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升华情感,又达到了有效提升表达能力的目标。
曾经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生命 生命》,其在学生情感高潮处精心设计的练笔至今让我难以忘怀。当教学进行到教师引入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但她残而不废,凭着坚强的毅力,笔耕不辍,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时。学生由感知到感染,由感染到感动;情动致心动,心动致笔动,他们都按捺不住地拿起笔来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我无法延长我的生命,但我要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不停的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此时,“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只听着此时的心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
2.在技能迁移时练笔
语文课文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如何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技能?需要扎实有效的训练。其中课堂练笔就是一种知能转化的途径。小到词句、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的仿写,大到段落、篇章的结构顺序及表达方式的仿写,这些都是让技能迁移落到实处的练笔训练。如《太阳是大家的》、《我想》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为了让学生走近诗歌,喜欢诗歌,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小诗,当“小诗人”;学完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引导学生按游览顺序写游记;学完了《半截蜡烛》,引导学生把《晏子使楚》改写成剧本;学完了《白扬》,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爸爸介绍白杨树的段落写一种动植物。通过读写结合来进行写作方法的迁移训练,虽然短小精悍,但学生容易模仿,进而灵活运用。
3.在观点争辩时练笔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对某个问题产生不一样的观点,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所谓不辩不清,学生通过辩论,不仅阐述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张扬了自己的个性。我们可在这“辩”处设练,把辩论的理由写下来,这正是梳理学生思维、锤炼语言的好机会。
比如《钓鱼的启示》一文,学到父亲要求“我”把大鲈鱼放掉时,在课堂上展开了讨论:“假如我就是这位父亲,我该怎么做?”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异常活跃。经过辩论,大家对这位父亲在鲈鱼与诚实、欲望与规定面前的选择肃然起敬。“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深深地镌刻在孩子纯真的心里。随后引导学生把这辩论的过程记下来,“润物无声”地达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结合。又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哪一种教育方式更适合我们的成长”这样的问题,也是很好的练笔素材,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只要把握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就能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写作水平。
4.在单元总结时练笔
语文课本从四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词语盘点和日积月累,日积月累不是古诗词、名言警句,就是一些成语,内容丰富。如果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单元写作的训练目标,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本单元所学词语写一段话或写一篇小短文,相信坚持这样练笔,学生的习作定有进步。
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人物”,词语盘点和日积月累就有大量的描写人物的四字词。在单元总结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所过的词语,可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物让大家猜一猜,也可写一次比赛活动,还可写一写自己的收获或感受。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他长得膀大腰粗、身强力壮的,别看他表面上是仪表堂堂、文质彬彬,其实骨子里坏得很呢。他走路都是大摇大摆的,像个大老爷似的得意洋洋。他一上课就垂头丧气像条虫;一上体育课要打篮球他就兴致勃勃,疾步如飞,生龙活虎,像条龙,真是奇怪。他不遵守纪律,对老师也是放诞无礼,对同学老是摆出老大的样子,欺软怕硬,大家都怕他。但有些同学看见他就点头哈腰,让人看了就讨厌!这个人是谁?不用我说你都知道吧,快说出你的答案吧。
读了真让人惊讶,这个学生不仅把同学的性格特别描写得很鲜明,而且灵活运用了十几个成语。这次习作不仅这个学生写得很精彩,其他学生也写很出色,更可喜的是自此他们在写作时都会很有意识得运用所学成语,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呀!
(三)巧变形式,让随文练笔精彩纷呈
在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我发现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文本类型也是形式多样,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游记、故事、古诗、剧本等,为我们进行读写结合提供了一个多彩的舞台。随文练笔作为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虽然方法很多,但要因文而异,方可达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的效果。
1.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
写人、记事类课文最常采用的练笔方式是扩写。扩写是在学生认真阅读原文,深入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写的简单、抽象情节之处展开想象,对空白点加以发挥,使原文的主要内容更加丰满生动的一种练笔。我在课题研究中发现:所有写人、记事类课文最佳的练笔点都是在文章的关键词语、重点段落处,而这些都是需要学生细细品味之处。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中人物的形象、情感,就要在这些地方进行扩写。而扩写的途径很多,如上文所述:在文本留白处扩写、在情感体验处扩写、在意象还原处扩写等等。读者也可从上文所举课例中发现,《钓鱼的启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穷人》、《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些课例全部是写人、记事类课文。
2.合理推测,展开想象——续写
故事类课文,包括生活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最常采用的练笔方式是续写。续写是基于对原文情节的合理推测,展开想象,创造性地续补有关内容的小练笔。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子真的来到了天堂》;根据《凡卡》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了《凡卡梦见了爷爷》;《滥竽充数》续写《南郭先生后传》;《景阳冈》续写《武松打死老虎下冈后》等等,故事类课文续写式的小练笔,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又让学生在创编中体会习作的乐趣。
3.根据材料,合理转换——改写
古诗、剧本类课文最常采用的练笔方式是改写。以课文为依据,变换题材改写,或对课文语言进行合理转换。教学一些古诗,如《牧童》、《秋思》、《清平乐.村居》等,我经常让学生根据古诗描绘的意境,发挥想象,写出有趣的故事,或优美的散文。《打电话》是一个剧本,在学习完课文后,可让学生把这个剧本改写成了一般记叙的文章。在学完《将相和》时,我又让学生把“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任选一个改写成剧本。此外,还可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可让学生以小钱的身份给台湾青年或李博士写一封信,这不仅使文章主题得到深化,也让感恩这一话题深入每位孩子的心里。相信在这样的改写之中,学生既掌握了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又提高了写作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4.立足原作,删繁就简——缩写
一般来说,比较长的故事类课文,如《草船借箭》、《小英雄雨来》,还可采用另外一种练笔方式,那就是缩写。缩写就是把长文章压缩,写成短文章,要求保留原文的主要梗概,但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意思。在这样的缩写过程中,学生在熟读原文,充分把握原文结构,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立足原作,删繁就简,既可锻炼学生梳理文脉,概括内容的能力,又可锻炼谋篇布局的能力。
此外,在课题研究中我还发现,写景、状物、游记类课文最常采用的练笔方式是读写结合,仿写练笔。这点在技能迁移处练笔有所论述,在此限于篇幅,就不举例说明了。
当然,并不是文章里所有的练点都要学生随文练笔,毕竟“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只要我们结合学生原有基础,结合年段目标,善于取舍,重点选择能够提高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因素,作为习作目标结合阅读教学进行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积累运用语言进行习作的意识,那就善莫大焉。此外,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及时反馈练笔情况,促进随文练笔写得更实效,课堂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2009第6期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第1版 3.丁有宽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教法的改革与实验》
4.朱瑛《对小学阅读教学“练笔热”的冷思考》
5.沙 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落点选择与训练策略的研究
第二篇:11随文练笔巧设计 文思泉涌笔生花
随文练笔巧设计 文思泉涌笔生花
作者:杜晓红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联系电话:***
邮编:2239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笔者找到了一条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小路,那便是就文取材的“随文练笔”。“随文练笔”能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然而,相得益彰的美好并不容易,在阅读课堂中,不难看到低效甚至无效的随文练笔。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随文练笔设计不够精致而导致的。如何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呢?经过多年随文练笔的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巧妙的设计,是随文练笔是否有效的关键。需要老师的深思熟虑,潜心会文。
一、找准练笔点,让学生有话可说
这里的练笔点,指的是随文练笔的设计点,也是学生的读写结合点。能否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全都在这个点上。如何确定这个练笔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化标点留白处为练笔点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相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由于感情抒发、详略安排等需要,课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标点的留白,它们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
《生命生命》一课,你无不被标点的留白之美所吸引。在教学时,当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后,让他在课题留白处“生命_____生命_____”填标点的时候,就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学生:题目补充为“生命 ? 生命!”。写道:生命是什么?我认为生命是勇气。看一只只能活九天的飞蛾,“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因为“我”要弄死一只飞蛾简直易如反掌,可是它却敢做拼命的反抗!勇气可嘉!生命可贵。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此处的小练笔训练,是真正挖掘出了学生个体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更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创造想像的升华。
2.化文本空白为练笔点
中国人讲究含蓄美,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取得“恰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审美效果。我们的教材也体现着这个特性。文本的空白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空白背后的“烟波浩渺”,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的空白点,化空白为练笔点,拓展文本内涵。
如《草原》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很多人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乍一看这个句子,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但仔细体会一下,似乎就能看到蒙族人民从四面八方的蒙古包里走出来,聚集到作者所在的蒙古包之中的场景。这多么令人感动,“几十里外”啊,蒙古人民的情谊是多么的深厚啊。平淡的背后承载着深情与厚意。于是我就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自选角度,描写蒙古人齐聚一堂的场景。
学生:汉族朋友来到草原的消息传遍了整个草原,爸爸一大早就把马车整理出来了。今天他要带我们全家一齐去接待汉族朋友。妈妈带上了奶茶,我背上奶豆腐,爸爸昨天刚烤好了一只羊腿,这些都是为汉族朋友准备的。
不同的角度,学生描绘了不同的场景,但是表达的情谊却是一样的。这样的随文练笔能够将文本的空白涂上温暖的色彩,感动之余,更能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阅读的目的就是透彻地理解文本所蕴涵的内涵,借助随文练笔,我们就可以轻易达到了。
3.化情感宣泄为练笔点
人教版语文教材体现着浓厚的人文性,许多文章都带着强烈的情感色彩,敬佩、赞叹、憎恨、热爱,可谓七情六欲,应有尽有。在强烈的情感背后,需要的是宣泄,需要的是倾诉。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需要,化情感宣泄为练笔点,延伸文本的情感,达到由表及里的情感体验。
如一教师在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时,当所有的学生都在为宙斯的残忍而
感到义愤填膺,为宙斯的大无畏感到五体投地的时候,教师巧妙的设计了随文练笔:这个时候,你的心里肯定涌动着一种情感,能不能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呢?
学生写得很精彩,有写给宙斯的,有写给普罗米修斯的,个个深情满怀,表达了自己内心最独特的感受。有个学生这样写到:
宙斯,你太残忍了!你的身体里根本没有心,最严厉的惩罚应该用到你的身上,因为你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就算不长回来也没关系。而普罗米修斯,我们需要他,尽管他的地位没你高,魔力没你强,但他永远是我们心目中最完美的神。
这是发自学生最心底的声音,这个声音只有通过深刻的理解才能发出,而此时的随文练笔却给了学生一个宣泄的窗口,让他的情感得以升华。
4.化插图留白处为练笔点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有趣味性、直观性、教育性等作用外,还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素材。教学时,教师可抓住插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静止的画面变成鲜活灵动的形象。在学习《理想的风筝》时,后一部分则着重写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更突出一个残疾人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但,只灌输这样的知识是不够的,于是在深入体会一个残疾人对生活的热爱的时候,设法让他们把静止的画面变成鲜活的语言,于是有学生观察图后写道:
学生1:课后的刘老师活像一个学生,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残疾人,而灰心丧气,反而他在辽阔无比的操场上追赶天上的风筝,看他慈祥的脸庞洋溢着小孩的天真、可爱与快乐,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向往着飞翔,这就是刘老师,自强不息的刘老师。
学生2: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天,在春天的大地上靠他那条健康的腿和那支拐杖追赶着,刘老师就像一个自由飞扬在蓝天的风筝,高高的,快乐的在飞。你看他的风筝飞得多高,不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小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生活经验,如果教师硬要他们凭空作
文,无疑是水中捞月。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填补他们的生活留白。
二、多种方式练笔,让学生“话”说成“文”
语文教学切不可忽视课文的语言示范作用。随文练笔还有两大优点:一是将语言与仿写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语言迁移;二是将仿写与课文主旨准确“挂钩”。学习语文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学习课文中规范的语言,融会贯通,为我所用。米变成米饭,需要火和水。而多种方式练笔就是让学生“话”说成“文”。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1.仿写经典句段
经典句段有着经典的模式,掌握这个模式,学生也能写出经典句段来。《白杨》一课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部分就是经典段,我让学生进行仿写,效果非常好,有写医生的、写士兵的、写老师的„„
哪儿有困难,哪儿就有士兵的身影,不管是在荒凉的沙漠,还是在猛兽出没的大兴安岭,他们总是勇往直前,救助受困群众。
2.写自己的想象
当学生的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时,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就更到位了。《桥》一文写的是一位老支书在洪水中让群众先走,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的感人场景。教师就在课文的最后设计了随文练笔:假如这对父子在美丽的天堂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写。
父亲:儿子,对不起啊,我没有保护好你,没有尽一个父亲的责任。但我是共产党员啊,也是这个村的支书,我只能这么做哇!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儿子,你怪爸爸吗?
儿子:爸爸,我怎么能怪您呢?您做的一切我都明白,我也是共产党员,我能理解。当您在最后关头把我推上木桥的时候,我就明白,您是想保护我的,这就足够了。就让我们在天堂里继续做一对有情有义的父子吧!
3.写自己的感悟
学生有自己的视野,也有自己的感悟。尊重学生,就该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白杨》一课结尾,当学生明白这位西部建设者托物言志,希望子女也当一名西部支援者的时候,所有人都感动了。这时候,写下学生自己的感悟,那是最真最纯的。
敬爱的西部建设者们,你们是最可爱的人。荒凉的戈壁在你们的努力下,散发着勃勃生机。你们的无私奉献让我感动,你们那“奉献了青春献终身,奉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将一直鼓励着我,好好学习,将来也为祖国的西部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相互点墨着色,让学生为“文”添“彩”
随文练笔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精练,是情感的爆发点,想象的腾飞点,文本的内化点,如果让学生相互赏析,相互评价,取长补短,会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随文练笔的小本子,在方便我批阅的同时,也方便学生的交流。有学生这样跟我说:老师,我很喜欢这个小本子,因为里面存的都是我写得最满意的片段,原来片段也可以写得很精彩!
是呀,就算是片段也可以妙笔生花,就算是片段也可以文思泉涌!就在片段练习中,学生掌握了经典写法,学会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懂得了发挥想象,这不正是作文教学所要求的吗?片段写得精彩了,连片成篇还会远吗?我深信:只要教师巧妙设计,坚持不懈进行随文练笔,一定能使学生在写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第三篇:如何写好读后感:放飞心情 文随心动
如何写好读后感:放飞心情 文随心动
作为一名职工,工作中我们时常接触请示、申请、报告、总结等文种,而提及“读后感”三个字眼脑海里便浮现出美好的学生时代。工作后也读书,只是仅仅将读后的“感”停留在内心或言语中,很少将真情流露于笔端。在这次“读书成就梦想、坚守提升素质”职工读书交流活动中,我先后阅读了60多篇读后感,读后感慨颇多:透过一篇篇文字,我感受到不同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感受到总厂浓浓的文化韵味。今天有幸参加读书交流活动,也想畅谈一下自己就如何写读后感的一点想法,愿与大家交流、共勉。
回想当初与二年级的儿子一起写读后感的情景,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幼稚和肤浅。读完一篇文章(一本书),我将80%的篇幅用来介绍文章内容,只在结尾草草写上几句“我读了本书有……感想。”有时水平还不及二年级的儿子。后来我在校讯通开通了博客,校讯通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每年两次举办“书香阅读”活动,同一本书有十几、几十个孩子、家长、老师写读后感,通过阅读别人的博文我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慢慢地我尝试着多种方法撰写读后感。
我们都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却又不愿意去潜心阅读。说心里话我起初的阅读也是为了“用”而读。孩子幼年时,我阅读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孩子小学时,我阅读过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孩子初中时,我阅读过卢勤的《初中三年早知道》、吴海溪的《青春期,妈妈说给儿子的悄悄话》和魏书生的《与父母对话家庭教育》;现如今,儿子考上高中了,博友“玉蝴蝶”又送给了我一本刘称莲的《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起初读这些书的目的是取经、是预防,更多的是借鉴,后来我受一些博友(阅读推广人)的影响,也把一些读过的好书以读后感的形式推荐给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们。
熟能生巧,随着读和写的增多,我也逐渐总结出一些经验和秘籍:要静下心来读,要读出文章的重点和出彩的部分,读感有机结合、各有侧重,联系实际(思想、认识、生活、感情)谈感悟。一篇读后感最感人的是真情实感和反映生活,因为真实的才是最美的,真实的也是最感人的。而读后的“感”也是写好读后感的重心所在。其实同一篇文章,别说不同的人,就是你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心情下读后的感悟是不同的。时下很流行莫言的作品,我也时尚了一把,前后阅读了四五本,每次阅读时我都对莫言大加讽刺和批判,总感到他是在利用文字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文中还不乏一些土得掉渣的方言和不堪入目的秽语,总感觉不是在倡导积极的、阳光的东西。后来,我又从书中描写事情的背景观看,从另一个角度感悟,倒也勾起对儿时懵懵懂懂的一些回忆。《蛙》让我回忆起幼年时农村施行计划生育的艰辛,《天堂蒜苔之歌》让我联想到今年安阳瓜农的无助和无奈……一篇文章可“感”的点很多,选好“感点”很重要,一定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的一个或几个“感点”,沿着“感点”联系自己的生活(思想、认识、生活、感情),也可联系身边的事或某种社会现象(这部分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摘录文章段落、语句),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受越深,表达越真切,文章也就越感人,此时你可以放开心情,让文字随着你的心情跳跃,切忌面面俱到,因为面面俱到的结果是“蜻蜓点水”,让读者感到你在隔靴搔痒,纵然洋洋洒洒也是华而不实。
万变不离其宗,读后感也是如此,一篇好的读后感不但要感人,要真实,更要懂得与“读”紧密结合,因为“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所以你选择的“感”点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开头引“读”,中间不间断地回应“读”的内容(我喜欢以引用原文段落、语句的方式展开回味、感悟),文章结尾最好恰当地回扣“读”的内容,给读者一个“千条线,一根针”的感觉——又回归到“读”的内容当中。
第四篇:紧扣文体特点,设计随文练笔
紧扣文体特点,设计随文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但放眼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绝大多数老师在阅读课上,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条分缕析上,花在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上,往往忽视了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探究,缺少了对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训练。长此以往,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的“眼高手低”,即阅读理解能力在与日俱增,而语言表达能力却得不到有效提高,有的学生甚至一直在原地踏步。
其实,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告诫我们:“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叶老先生的这番话,对现今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弊病真可谓“一语中的”。
正是基于以上理论认识和多年从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急需改变阅读理解“一统天下”、表达运用“浅尝辄止”的局面,课堂上要适当减少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腾出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必须沉下心来,紧扣课文文体特点,深入研究教材这个“例子”在语言形式上的秘妙,仔细琢磨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抓住哪一个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
综观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中高年级精选的课文,最常见的主要有这么几种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诗歌。下面我就结合部分课文实例,来谈谈自己是如何紧扣文体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设计随文练笔的。
一、记叙文
记叙文占据了小学语文教材的半壁江山,主要有写人记事和写景状物两大类。写人与记事往往是分不开的,“人离事不活,事离人不转”,虽然这两种文章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会着力刻画人物形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随文练笔,学习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各种方法。
教学《爱如茉莉》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及细节的描写,体会父母之间那平平淡淡却又真真切切的爱,然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最让他们怦然心动的一个爱的细节,再仿照着来写一写。教学《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时,在体会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前几天班里举行大扫除的劳动场面,先用几句话概述一下全班同学齐动手的火热场景,然后选择其中干得最卖力、最认真的一个同学来进行详细的介绍,最后让学生也采用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将大扫除的劳动场面写下来。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破败的古寺”“皎洁的月光”等景物描写来衬托李时珍 “不怕吃苦、一心为万民造福” 的感人形象,然后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加上恰当的景物描写以衬托人物形象……
写景状物的文章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语言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景物、浓郁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教学这类文章时,要着重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是如何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写法将景物的特点立体、生动地展现出来的,然后进行随文练笔。
教学《黄山奇松》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来感受三大奇松的独特姿态,来体会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美和喜爱,然后出示其他黄山松的图片,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棵松树,也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一段话。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课文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可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的笔墨写家乡霸河边的柳树”,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植物,打算用哪种植物来作对比以突出它的特点,再写下来。
二、说明文
说明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表达上具有结构完整、语言精练、用词准确、逻辑严密等特点,对当下学生语言发展的不足有很好的纠正作用。所以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科学知识外,更要从说明文的特点入手,创设各种语用情境,让学生感性地“悟得”与“习得”,学会把语言表达得简洁、规范、严密。这是对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补充,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机会。如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在学习植物的克隆时,让学生感受“许多”“几根”“一株株”等数量词的表达作用,然后说一说“你知道还有哪些植物也能像柳树、马铃薯、仙人掌这样克隆自己”,注意用上合适的数量词把意思准确、简练地表达出来,再仿照着写几个分句来作介绍。
当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为了更适合小学生阅读和理解,往往在准确说明的前提下,大量使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形象化描写的手段,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充满情趣,使原本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化、趣味化。这一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并进行迁移运用。如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中“花岗石”这种大自然的文字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穿过”“爬”“带着一起走”等一系列拟人化的动词的表达效果,然后再让学生谈谈“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选择其中一种,尽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它介绍给同学听,比一比谁说得最生动、最有趣,再仿照着写成一个自然段。
三、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作者观点的文章,也称说理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大多采用正面立论的方法,论证时也大多选用正面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教学时,除了要了解文章观点及作者选用了哪几个事例来进行证明外,更重要的是要探究作者为什么从众多的事例中选择这几个事例来写,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关系,还要能联系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自身的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加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认同。
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在学习了文中列举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个人的事例后,让学生说说其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事例,再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人的事例来写,从而体会议论文所选事例的典型性。最后让学生选取一个名人事例写一写,证明“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这个观点。学完《学与问》一课中的两个事例后,要进一步让学生探究:“这两个事例都说明了作者提出的观点,只举一个事例行不行?为什么?能不能先写沈括的事例,再写哥白尼的事例呢?”然后让学生来交流“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最后让学生将其中的一次经历写下来,写成一个自然段。
四、诗歌
诗歌的特点在于它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它的语言高度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主要包括古诗和现代诗两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诗歌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能感受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领会诗歌的意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利用好诗歌这一文体,适当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教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用“文包诗”的形式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叙事的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展现出一个爱国者的美好形象。《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现代诗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教学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的独特之美,然后说说祖国的壮丽山河还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最后再以“我们爱你――”起句,模仿着写一节,过一把当诗人的瘾。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阅读教学中紧扣文体特点,“阅读理解”和“迁移运用”并重,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探究文本的形式特点,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进行随文练笔,使“阅读”和“写作”两者相互融合、互相促进,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得到螺旋上升。?
第五篇:巧妙设计随文练笔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巧妙设计随文练笔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杨录金
摘要 :随文小练笔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目的。随文小练笔的内容要有张力,时机要准确把握,评价要开放。关键词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因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且紧随阅读教学,有利于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可谓是“作文快餐”,简单而且用。下面谈谈,如何有效地设计随文练笔呢?小练笔是与阅读教学配合进行的,设计练笔时,针对课文内容的特点,抓准训练点,对课文内容进行提炼、补白、凸现思想、显化情感等。
一、寻觅“空白”处,补充“写”
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辞优美,意蕴深长。作者在文中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章的“空白”,发掘教材的内在因子,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去激活这些“空白”,并予以生成,从而挖掘文章的内涵,升华对课文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教材中,有些课文没有把事情的结果写出来,常常使人觉得意犹未尽,令人浮想联翩。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续编课文。
如第九册的课文《滥竽充数》写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
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那么南郭先生的结局会怎么样呢?学生意犹未尽。教学至此,教师再引导学生续编《滥竽充数》……通过续编故事,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过关是行不通的。
二、抓住“概括”处,拓展“写”
选入教材中的课文,多是经过锤炼的美文,往往有一些高度概括的地方,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这就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师可抓住这些“概括”处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拓展出来。如第十册课文《灰椋鸟》灰鸟归林后不愿过早地安眠,“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师:“这么多的鸟儿在鸣叫,它们在说些什么或唱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灰椋鸟的世界,去写一写鸟语吧。”
生:“我是一只快乐的灰椋鸟,我有一个美丽的家园和许多快乐的伙伴,我们尽情地歌唱美好的生活。”通过小练笔,想象鸟的语言,使学生体会到鸟儿欢乐的原因,进一步感到树林就是鸟的乐园。
三、发现“典型”处,模仿“写”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方式上来看,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针对名家名篇高超的表现方法,随文练笔是最有效的方式,它是从阅读到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课文中的“典型”之处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小镇的早晨》一课,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结构特点,指导他们进行仿写训练。
(1)仿写句子,课文中的句子:“穿镇而过的小河犹如一条碧绿的玉带。河水清澈透明,河面波光粼粼。”出示填空练习:穿城而过的公路犹如。路上,路两边。
(2)仿写段落,模仿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先总后分的写法,围绕“课外活动时,校园真热闹”这一中心句写一段话,把“热闹”写具体。
(3)仿写篇章。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集贸市场、工厂、校园等,要求学生模仿《小镇早晨》的篇章结构写一篇文章。透视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归纳出“随文练笔”的特性:随练笔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写促读,学生通过练笔进一步理解、感悟课文。在具体设计和实践操作时要注意:
1.练笔的内容要有张力
随文练笔设计的关键是选取的内容要有张力,即有比较大的空间或空白,可以让学生一展思维、想象的羽翼。
2.练笔的时机要准确把握
有了好的练笔内容,还得把握好练笔的时机,即练在当练时。练
笔应该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
3.练笔的评价要开放
提倡开放性评价,是由练笔本身决定的,既然练笔是学生自主读书,那么只要是源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当有民主的胸怀,大力提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精神,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实践证明,有效的“随文练笔”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