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助人为乐篇经典诵读教案
助人为乐篇经典诵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二、诵读内容
易曰: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 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教学过程及方法:
1.师导入晨诵内容:“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就能成为一个诵读老师。
2.学生诵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接龙念、默念……,想方法多听多念。并非完全不要理解,了解内容大概即可。只要自然地熟读,而后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3.每日利用晨诵读15分钟。在学校由老师(以语文老师为主,不限于语文老师)利用语文阅读课、课间背诵。也可以在每节课前由班干部带领读。
4.每日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15分钟。
(1)采取多种形式,确保诗文诵读活动的质量。学生兴趣是确保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办诗文黑板报、诗文图展、诗文手抄报、诗文朗诵会等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利用晨诵和路队时间进行古诗文诵读。(3)定期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背诵比赛,情境写诗比赛,诗配画、背诗大王评选等。营造诗文学习的浓厚氛围,使该项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形式多样,既让全体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第二篇:助人为乐篇经典诵读教案
助人为乐篇经典诵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二、诵读内容
易曰: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 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教学过程及方法:
1.师导入晨诵内容:“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
只要有热情,就能成为一个诵读老师。
2.学生诵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带念一遍,再一
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接龙念、默念……,想方法多听多念。并非完全不要理解,了解内容大概即可。只要自然地熟读,而后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3.每日利用晨诵读15分钟。在学校由老师(以语文老师为主,不限于语文老师)利用语文阅读课、课间背诵。也可以在每节课前由班干部带领读。
4.每日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15分钟。
(1)采取多种形式,确保诗文诵读活动的质量。
学生兴趣是确保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办诗文黑板报、诗文图展、诗文手抄报、诗文朗诵会等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利用晨诵和路队时间进行古诗文诵读。
(3)定期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背诵比赛,情境写诗
比赛,诗配画、背诗大王评选等。营造诗文学习的浓厚氛围,使该项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形式多样,既让全体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第三篇:助人为乐篇经典诵读内容(xiexiebang推荐)
助人为乐篇经典诵读内容
易曰: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 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爱岗敬业篇经典诵读内容
《周易》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干之
果能此道矣 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
见义勇为篇经典诵读内容
子日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
君子哉
子日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子日 见义不为 无勇也
孝老爱亲篇经典诵读内容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子日今之孝者是渭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有子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第四篇: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上)
《江南》《敕勒歌》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诵读《江南》,感受古诗所描写的意境,欣赏两首诗的异同。
2、结合水墨画《草原》,通过说、看等多种感官感知北朝民歌豪放的风格。
3、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诗文图、教材、古典乐曲。教学过程:
一、学习《江南春》
1、导入新课:
2、阅读教材,听录音欣赏《江南》,跟读、模仿读诗文。
3、看诗文画面欣赏理解诗文内容:《江南》是怎么写莲花和水中的橹的?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塘的东、南、西、北、中,用方位角度的变化生动传神地描摹出,鱼戏莲戏水的动态。
4、教师带领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诵读、背诵古诗。
二、学习《敕勒歌》
1、欣赏蒙古曲-------马头琴演奏《草原》,幼儿大胆想象,讲述自己对蒙古族游牧人民的生活以及草原的认识。
2、欣赏水墨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讲述画面中所表现的内容。
3、在音乐背景的衬托下,学生感受蒙古草原的辽阔,理解穹庐的意思。
4、完整欣赏老师朗诵。
5、观看影碟《蒙古舞表演》。
《咏鹅》《风》
教学目标;
1、知道鹅的美丽和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带表情有节拍地朗读,背诵全诗。教学过程:
一、学习《咏鹅》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说一则谜语:“头戴一顶红帽子,身披一件白袍子,脚穿一双红鞋子,唱起歌儿伸脖子。”生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咏鹅》。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作品,骆宾王十分聪明,7岁就能作诗,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2、讲读诗句
A、读古诗,说说这句诗有几行几句。B、讲读每一句。
C、鹅的羽毛什么颜色?它浮在什么样的水面上?
D、鹅的脚掌什么颜色?它用红掌在干什么?(对照图来理解)
3、再读课文,演一演
师:大白鹅看着蓝天白云,在清清的水面上唱歌游玩,心情怎样?作者骆宾王看到这幅有白有绿,有红有清,有动有静的画面,会在怎样的感情中吟出这首小诗?全班朗诵 师;谁愿意当大白鹅,表演给大家看?谁愿意做骆宾王,一边观赏一边吟诵小诗?
二、学习《风》
1、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大家高兴吗?(高兴)可是,我刚进教室时,它却一溜烟儿跑不见了。我们大家一起去找找它吧!
看录像:
师述:瞧,它正和旗杆上的红旗玩得起劲呢!听,呼呼呼,它和小女孩手中的风车玩起转圈圈的游戏。这就是大家的新朋友,你知道它是谁吗?(风)你喜欢这个新朋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风的顽皮、可爱)
古代有一个叫李峤的诗人,写了一首风的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看课件欣赏古诗第一遍。
《风》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出示四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风娃娃了?教室用形象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诗意。
教师小结:秋风吹落了树叶,春风吹开了百花。江风卷起千尺浪涛,狂风刮得万竿翠竹歪歪
3、欣赏第二遍
风儿要和大家做一个游戏,名字叫:我来出你来做
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理解4句古诗
4、学说古诗
(1)多可爱的风娃娃,让我们美美读读这节,留住它。(齐读,再分组读,评价。)
(2)孩子们,你们和风娃娃玩得开心吗?那让我们开开心心来说一说
5、听录音表演古诗:还要和风娃娃玩一次吗?我们站起来,边做动作,边来说一遍。
6、用风可以-------说一句话
风除了可以吹落黄叶、吹开百花,掀起巨浪,吹斜大树、还可以干什么呢? 用风可以-------说一句话
教师小结:风可以-------,风可以-------,风可以-------,风可以------,风儿真可爱。
你看我们小朋友也会作诗了。
7、延伸活动:玩风车
《咏柳》《春晓》
教学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教学过程:
(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孟浩然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出示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四、背诵古诗。学习《春晓》
一、导入:下面我们学习第下一首古诗《春晓》,谁能读准?(板书:春晓,指导读准“春”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4、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多请几位学生读)
三、再读感悟
1、出示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诗中哪里说了鸟?读给大家听。(处处闻啼鸟)同学们,瞧,(引导学生看图,想象鸟飞鸟叫的景象。)你想说些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哪里讲了花?(花落知多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到过的花落的过程。)
学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花怎么顽皮地落到地上去了?请同学们读读整首诗,用一句诗来告诉我。(夜来风雨声)哦,我明白了,是夜晚风吹雨打的原因。
2、这么美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应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指导朗读。
4、以各种方式练习读。
四、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分小组说,指名说。)
《凉州词》《出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过程:
学习:《凉州词》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3)质颖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杯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学习《出塞》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2、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学生背诵。
《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能默写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一、解题意 1、谈话导入
你尝试过与亲人分别的滋味吗?心情怎样? 2、回顾自己熟悉的送别诗,再读一读。3、引出课题,释题意:
元二:作者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位于今新疆库车现附近。
二、读诗文。1、自由读
2、同桌或小组合作读,不懂的地方共同探讨解决 3、交流读书情况: ⑴ 你读懂了哪一句?
⑵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熟读成诵。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生齐读课题。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3、生齐读全诗。
4、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1、2)(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2.忆:想念,思念。
三、初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静夜思》《古朗月行》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诵诗句,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2、体会诗中作者思乡的感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过程:
学习《静夜思》 一:引出古诗
师:小朋友们,谁会朗诵古诗,请你来为大家朗诵一首。
唐代的诗人李白写了很多首诗,其中有一首诗是他在外地做客时写的,流传了千百年,你们想不想听?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提问:古诗的名称叫什么?作者是谁? 二.理解古诗
1、一边看古诗,一边听老师逐句朗诵
2、教师解释句中“疑”、“举”的意思
3、说说自己听了诗后有什么感觉
4、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床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球上铺了一层银白色的寒霜。抬起头,遥望天边的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离别的故乡。
看图片,想象诗中的意境,并说一说使人会想到故乡的什么?
三、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指名背、同桌互背、集体背。
学习《古朗月行》
一、谜语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看谁能最先猜出来。“有时圆圆挂天空,有时弯弯挂树头。白天见不着,晚上才出来。”(月亮)
2、出示朗月的画面。我们知道,弯弯的月亮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小船,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启发想象。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唐代大诗人李白把它想象成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板:古朗月行)
二、揭题,范读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诗句的大意是:小的时候不认识月亮,称它为白色的玉盘。它又像美玉制作的镜子,高高地悬挂在夜空云间。作者用神话般的想象,赞美了月亮的美妙、神奇。
2、范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教师随机指导生字读音。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读古诗,谈认识。
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从哪句诗句知道的?
(1)古时候的小朋友把月亮当成“白玉盘”。又当作“瑶台镜”。(2)“呼”的意思是叫。(3)“识”的意思是认识。
(4)“端”的意思是云彩的上面。
(5)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做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2、借图想象,感情朗读。
(1)出示幻灯片:图上画的都有什么?谁能把图意说一说?(2)听描述,想象诗的意境。
晴朗的夜空,一片碧蓝,一轮圆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在上面。月光如银,洒落在房前屋后,多么宁静、美好的景象啊!
(3)边想象边诵读诗句。(4)指名读诗文,大家评议。
3、背诵古诗。
先同桌互背,再指名背诵,齐背。
《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鹿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生:产生。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川:水道、河流。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学习《早发白帝城》
一、解题《早发白帝城》。
二、了解李白的 有关资料。
三、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四、理解诗句意思。
1、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讨论,可以向“邻居”请教。
2、每小组汇报一句,其他小组可以补充,重点理解“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3、指名学生将诗歌大意串讲一遍,力求做到流畅通顺。
五、欣赏诗歌,说说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看法。
六、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老师范读,比较点评。
2、比赛朗读 学习《鹿柴》
1、听范读,整体感知。
2、借助注释自学,理解词句。但:只。闻:听见。
第一句讲山中空旷无人,突出“静”。
第二句讲只听见人说话的声音,显其“动”。出示挂图,帮助理解后两句。
想象一抹夕阳的余晖射入林中,映照在青苔上的景象。体会一小片光景衬托出“深林”的宽广和幽暗。
3、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自己朗读、背诵这首诗。
5、全班背诵《鹿柴》。
先同桌互背,再指名背诵,齐背。
第五篇:热点问题之助人为乐篇
1、助人为乐一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是由于很多群众曾因此受过骗,因此很难再对陌生人伸出援手,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助人为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根是需要大力弘扬。对于许多乐于助人的群众,他们的行为之值得赞扬的,然而许多群众因此受骗,说明诚信滑坡道德失范比较确实严重,我想这一行为的危害有以下几点
一 它使更多有意愿或从事助人为乐的人受到伤害,使之望而却步
二 宏观上看,对整个社会价值观造成冲击,使人们发问,该不该助人为乐
要想重建道德秩序,是助人为乐重新成为道德风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助人为乐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手机录像,请旁人作证等。我们需要坚定信念,继续帮助他人这使我想起一位公交司机救助老太太却被诬陷为肇事者,在媒体采访时她说,他以后人会坚持帮助别人。
第二 宣传部门要联合新闻媒体,宣传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可以通过公益广告,人物访谈,正面报道优秀事迹,批评抵制那些袖手旁观的实例,作为反面教材
第三 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已经结束,其中的助人为乐模范郭明义的实际使人感动,他给别人的捐款数额是他工资总额的近一半。我想通过这些到的榜样的弘扬,形成人人学,人人做的良好氛围
第四 加强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的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同时通过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学生的模范评选,我心中的助人为乐英雄征文,以及相关诗歌朗诵活动,把助人为乐这一精神贯穿到学生的思想中。
总之,通过政府社会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助人却又受伤的的现象会逐步减少,助人为乐蔚然成风
2、由郭美美晒富到民众对红十字会(慈善机构)的质疑,你怎么看?
背景:网络上出现一些晒富的照片,照片中年轻女孩晒的都是一些奢侈品,和其年龄极不相符合,引起网友的关注,随着事件发展,大家关注的不再是这个叫郭美美的人,而是关注她的网名红十字会,因为她自称和红十字会有关。
表态:我觉得这样一个事件表明大家对红十字会这样一个慈善机构的关注。慈善机构是承载民众爱心的机构,一旦失去公信力,其后果不堪设想。
原因:我觉得网友之所以质疑红十字会有一下几个原因:
1、像红十字会这样的慈善机构自身就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慈善机构本身缺乏自制力,运作不透明,大家不了解慈善机构的具体运作,每一笔善款来源、去向不明;还有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慈善机构几乎可以说是为所欲为。
2、国家层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慈善机构应该怎么运作没有具体的规定,导致慈善机构不作为、乱作为;监管不到位,对慈善机构的审计监督不够,使得慈善机构有恃无恐,敢于违法违规运作;监督不到位,没有发挥各方面对慈善机构的监督,一旦监督到位就不会发生此类现象。
对策:根据以上原因可以给出以下对策。
1、慈善机构本身要洁身自好,作为社会爱心汇集地,本身就应该树立正面的道德形象,做到以身作则,做到对民众善心负责,这样才能更好地得到社会和民众的支持。
2、是政务公开,做到每一笔善款的来源、去向都公布于众,透明操作,增强自身的透明度,赢得民众的支持,这是慈善机构生存之本。对于国家来说,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慈善机构在做慈善时有法可依,并在违规是受到法律的制裁,从源头上规范慈善机构的运作;
2、加强对慈善机构的监管,如加大对慈善机构的审计力度和审计强度,使慈善机构不敢胡作非为,还要加大对慈善机构违规的惩罚力度,加大违法成本,从而起到警示作用;
3、发挥民众的力量,增加监督的渠道,如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发现一起报道一起,起到震慑作用,还可以发挥网络、群众等社会的力量。
总结:慈善机构是第三层次分配的主体,我们经济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发展不平衡也很严重,通过慈善机构的作用,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来发展慈善事业,慈善事业发展好了,就更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3、郭美美事件折射出民众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你认为这种不信任的根源在哪里?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怎样解决这种信任危机?
“郭美美”事件掀起一阵阵舆论狂澜,真真假假目前令人难以判断,但背后凸显的是一部分民众对于红十字会等机构的高度不信任。舆论对郭美美种种炫富行为的反应,恰恰验证了公众对于红十字会,这个作为承载着公众善心的公益机构一直都存在疑虑。出现这种不信任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慈善组织运作不够透明。慈善组织要获得发展,慈善机构的公信力至为关键,其中又以资金管理的严格、规范、透明至关重要。而在我国慈善组织发展过程中,一些慈善捐款最终的使用不透明,甚至一些捐款被挪作它用,一些慈善捐款到底募到多少钱,谁捐的,最后使用在了什么地方,可能成了一笔糊涂账,甚至出现天价帐篷、万元餐费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破坏了我国慈善事业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公信力,也影响了公众对于慈善公益事业的热情。
第二,对慈善组织的监管不到位。只有超强监管,才有超强信任,一个良性的慈善制度和机制,能够实现慈善资金管理的严格、规范、透明,保证慈善业得以健康良性发展。而我国目前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外部监管上,媒体对慈善业正面宣传成绩的多,而暴露实质问题的少,结果使得社会公众对慈善事业真实的运营情况知之甚少,对一些深层的问题更是缺乏了解,从而失去了“话语权”。内部监管上,慈善业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对慈善组织的运行缺乏内部管理。
第三,慈善法律缺位阻碍了慈善组织的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推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关于慈善信息公开的程度、标准、程序等各方面问题,还没有一个制度性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捐赠者与接受捐赠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决这种信任危机,我认为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第一,慈善组织应当及时告知公众慈善资金的运作情况,加快推动信息公开透明。对于慈善组织来说,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布三个层面的情况:接受捐款的情况、资金的流向和资金使用的效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公开透明是慈善的重要条件,也是慈善事业公信力的根本前提。只有公开透明,捐赠者才能看到自己的爱心效应,更深切地体会到“捐”有所值;才能确保善款用在该用的地方,并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
第二,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管。在外部监管上,政府应建立专门的慈善组织监管机构,实施对慈善组织的统一监管和协调,对慈善机构的财务与经营情况定期进行公布,对善款的使用是否科学合理进行监督,并提供专线电话,随时接受公众的质询。在内部监管上,应当建立慈善行业自律机制,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实行阳光运作、规范管理,做到决策科学化、运作规范化,不断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第三,完善法律制度,国家应当加快慈善专项立法工作,制定具有针对性和特定性的专门规范慈善组织活动的法规条款,对慈善组织的性质、职能、管理、运行基本准则做出规范,从源头上保证捐赠款物的接收、分配、拨付、使用等各环节工作有章可循,使得我国慈善事业有法可依、监管有据。
公生明,廉生威。慈善事业要取得发展,必须从透明做起,从规范做起,完全地、全方位地接受监管。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慈善业的信任危机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4、几年前的彭宇案似乎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但是其产生的社会效应却并没有消失。如今,扶起被撞老人却被扯上官司的事件屡见不鲜,一桩桩案件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考量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对此你怎么看?
1.背景陈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互助,互相帮助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路见有人需要帮助,特别是身体不变的老年人,更需要我们每个有能力的人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然而,很多人在此刻却犹豫了,怕自己是第二个彭宇。
2.判断表态:人命关天,在任何时刻我们都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处理一切事务,面对身处难境的老年人更是如此。题中的情形,全社会及有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并积极着手处理解决。
3.分层论证:原因:1)现代社会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一定的扭曲,一味的向钱看,对帮助自己的好心人反而进行讹诈,阻挡了有爱心之人献爱心的脚步;2)相应的法律制度不是很完善,给司法机关在处理过程中带来的不小的难度,使司法人员在审判中无法可依,增加了审判的难度,而判决的结果又对舆论有极强的导向作用;3)现场取证难度较大,少数目击证人不予配合,也给事件的处理带来不小的难度。解决:1)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加强八荣八耻的学习,不断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使之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相符;2)积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司法人员在处理类似的案件时有法可依,给事件的相关的人员,给全社会一个合理公平的解释,为社会舆论指好方向;3)通过科技手段积极完善街头取证技术降低取证难度,同时,相关目击证人应积极配合事故调查,还原事件真相,使献爱心的人得到肯定,使事故责任人承担起应付的责任,使受伤的老人得到及时的救治。
4.总结:献爱心是一件好事,无论是旁观者还是事件的亲历者,我们应该把这种爱心不断传递下去,因为世界需要爱。就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彭宇案越来越少,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公正。
5、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碾事件一经爆出,引起全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当众人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的同时,不得不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拷问,不得不对这件事所反映出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深深反思„„针对此事件,请谈谈你的看法。
一、原因分析
1.家长的监护失职是首要原因
每年,每天,全国各地都有不少因父母监护不力,儿童受伤甚至死亡的事件。因此增强家长的监护意识和监护能力刻不容缓。
2.道德观念的沉沦
现在有少数人瞄准别人的善心进行讹诈欺骗。一些道德败坏现象让我们的优良道德传统开始沉默。同时这些道德败坏现象也说明了我们国家相关法律的缺失。所以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减少“救人被诬事件”唤起公众的道德信心,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另外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贫富差距加大,不少人为了维持生计步入歧途,出卖道德。纵观小悦悦被碾事件,18个路人不救助,这个现象不单纯是“旁观者效应”而已,更是这个社会结构引起的。一个人做事时往往会衡量一件事对他有没有坏处。
3.转型期社会价值问题直接原因
在这个事件中,路人毫无疑问也会承担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包括良心上、行为上的一些谴责。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很多价值观念都受到冲击。今天的社会呈现的信任缺失状态,极大影响了人们对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助人行为,从一个独特角度透视出社会道德所存在的深层困境和相关社会机制所存在的严重问题。
4.功利教育让我们失去了与同类守望相助的本能
二、对策与措施
1.父母、学校等应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监管根本措施
2.法律作用
(1)非常措施之设立见死不救罪
(2)保障见义勇为者权益
3.加强社会公民道德建设
“见死不救”情况的出现,充分说明了“人情冷漠”现象之普遍,这实际上是社会诚信的缺失,有赖全社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重建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教育要提到人性的高度,从教育上唤醒人性。
4.完善社会救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