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铣削加工工艺教案
铣削加工基础知识
一.铣削用量三要素
铣削时的铣削用量由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铣削深度)和侧吃刀量(铣削宽度)四要素组成。其铣削用量如下图所示。
a)在卧铣上铣平面 b)在立铣上铣平面
铣削运运及铣削用量
1、切削速度Vc即铣刀最大直径处的线速度,可由下式计Vcnπd 式中:
Vc —切削速度(m/min)d —铣刀直径(mm);
n —铣刀每分钟转数(r/min)。
2、进给量ƒ,铣削时,工件在进给运动方向上相对刀具的移动量即为铣削时的进给量。由于铣刀为多刃刀具,计算时按单位时间不同,有以下三种度量方法。⑴每齿进给量ƒZ(mm/z)指铣刀每转过一个刀齿时,工件对铣刀的进给量(即铣刀每转过一个刀齿,工件沿进给方向移动的距离),其单位为每齿mm/z。
⑵每转进给量ƒ,指铣刀每一转,工件对铣刀的进给量(即铣刀每转,工件沿进给方向移动的距离),其单位为mm/r。
⑶每分钟进给量Vf又称进给速度,指工件对铣刀每分钟进给量(即每分钟工件沿进给方向移动的距离),其单位为mm/min。上述三者的关系为,Vf=fn=fzZn 式中Z—铣刀齿数
—铣刀每分钟转速(r/min),3、吃刀量(又称铣削深度ap),铣削深度为平行于铣刀轴线方向测量的切削层尺寸(切削层是指工件上正被刀刃切削着的那层金属),单位为mm。因周铣与端铣时相对于工件的方位不同,故铣削深度的标示也有所不同。
侧吃刀量(又称铣削宽度ae),铣削宽度是垂直于铣刀轴线方向测量的切削层尺寸,单位为mm。
4、铣削用量选择的原则
通常粗加工为了保证必要的刀具耐用度,应优先采用较大的侧吃刀量或背吃刀量,其次是加大进给量,最后才是根据刀具耐用度的要求选择适 宜的切削速度,这样选择是因为切削速度对刀具耐用度影响最大,进给量次之,侧吃刀量或背吃刀量影响最小;精加工时为减小工艺系统的弹性变形,首先考虑 较大的切削速度,其次考虑较小的进给量,同时为了抑制积屑瘤的产生。对于硬质合金铣刀应采用较高的切削速度,对高速钢铣刀应采用较低的切削速度,如铣削过程中不产生积屑瘤时,也应采用 较大的切削速度。最后才考虑合适的吃刀量。
二.切削层尺寸要素 1)切削厚度ac:相邻两刀齿主切削刃所形成的过渡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2)切削宽度aw:铣刀主切削刃参加切削的长度。3)总切削面积Ac=ac.aw 三.铣削力的特点
1、特点:在铣削过程中由于铣削厚度不断变化,使得工件受力的大小方向也在变化。加工过程中铣削力的很不稳定,时刻在变化。一般情况下采取增加铣刀的齿数,使用斜齿代替支持等方法减少铣削力的对加工质量的影响。
2、措施:
1)将铣刀安装在离支撑点比较近的位置来增加刚性。2)铣削力较大时利用支架。
3)也可以通过增大铣刀齿数来增加铣削的稳定性。】 4)利用斜齿代替直尺。
5)利用方向相反的联合铣刀,减弱力的变化。
四.铣削方式
根据使用的铣刀不同可以分为周铣和端铣
1、周铣
1)概念:用刀齿分布在圆周表面的铣刀而进行铣削的方式叫做周铣。2)分类
①顺铣:切削刃处刀齿的线速度方向和工件的进给方向相同。②逆铣:切削刃处刀齿的线速度方向和工件的进给方向相反。3)特点
①顺铣:铣削过程中振动较小,进给量均匀,功率消耗小,刀具磨损小,易啃刀。
②逆铣:铣削过程中振动较大,铣削质量差,功率消耗小,刀具磨损小,易啃刀。
4)应用
一般情况下经常采用逆铣,一些铸件锻件等硬皮材料;当精加工的时候才去顺铣。
2、端铣
1)概念:用刀齿分布在圆柱端面上的铣刀而进行铣削的方式叫做端铣。2)分类:
①对称端铣:铣刀轴线偏置于铣削弧长的对称位置。
②不对称端铣:铣刀轴线偏置于铣削弧线的对称位置且逆铣部分大于顺铣部分。
3)应用
加工一些较窄零件的时候一般采取不对称铣,加工一些淬硬刚的时候用对称铣。但具体的要根据实际需要。
3、周铣和端铣的比较 与周铣相比,端铣铣平面时较为有利,因为:
⑴端铣刀的副切削刃对已加工表面有修光作用,能使粗糙度降低。周铣的工件表面则有波纹状残留面积。
⑵同时参加切削的端铣刀齿数较多,切削力的变化程度较小,因此工作时振动较周铣为小。
⑶端铣刀的主切削刃刚接触工件时,切屑厚度不等于零,使刀刃不易磨损。⑷端铣刀的刀杆伸出较短,刚性好,刀杆不易变形,可用较大的切削用量。由此可见,端铣法的加工质量较好,生产率较高。所以铣削平面大多采用端铣。但是,周铣对加工各种形面的适应性较广,而有些形面(如成形面等)则不能用端铣。
a)逆铣 b)顺铣
第二篇:机械加工工艺教案
第1章
金属切削加工基础
备课时间:09-2-14
上课时间:09-2-16 教学目的:
1、新学期刚开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讲解学习本课程的方法与技巧。
2、掌握切削运动的类型、切削用量三要素的概念。教学重点:切削用量三要素 课时:2课时 授课内容:
1.1.1 切削运动
金属切削加工是用切削工具将坯料或工件上的多余材料切除,以获得合乎设计要求的工件的一种加工方法。
(复习金属切削加工和数控加工在机械制造中的地位)1.1 切削运动及切削要素
机床为实现切削加工所必需具有的加工工件与工件间的相对运动。它包括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主运动(复习什么是主运动)
主运动的速度即切削速度:主运动的线速度。
dwnvc 1000
(分析推导过程,分析根据工件材料查表时只能查到切削速度,而不能直接查到转速的原因)
(二)进给运动
进给运动速度:指切削刃选定点相对于工件进给运动的瞬时速度,用vf表示 例:外圆车削时,进给运动速度常常用进给量f来表述,单位:mm / r
刨削时,进给运动速度用每一行程多少毫米来表述,单位为mm / str。
铣削时,进给运动速度常用每齿进给量f来表述,单位:mm/z
进给速度vf、进给量f、每齿进给量fz 和刀具齿数Z之间的关系如下:
vf = nf
1.1.2 切削时形成的表面
车削加工过程中工件上有三个不断变化着的表面:(1)待加工表面(2)已加工表面(3)过渡表面 1.1.3
切削用量(1)切削速度vc(2)背吃刀量ap(分析车削和铣削的ap有什么不同)(3)进给量f(解释切削用量三要素对加工的影响。)
备课时间:09-2-18
上课时间:09-2-19 教学目的:
1、掌握刀具的组成及几何角度的确定方法
2、熟悉刀具的工作角度对加工的影响。
教学重点:几何角度的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刀具的工作角度对加工的影响。课时:2课时 授课内容:
1.2 刀具组成及几何角度
(首先让学生传递着观察车刀)1.刀具切削部分的组成要素 刀杆:起夹持作用 刀头:(三面)前刀面:切屑流过的表面
主后刀面:刀具上与加工表面相对的表面
副后刀面:刀具上与已加工表面相对的表面
(两刃)
主切削刃:刀具上前刀面与主后刀面的交线
副切削刃:刀具上前刀面与副后刀面的交线
(一尖)
主切削刃与副切削刃的交点
(结合刀具实物和图片与学生一起分析并提问)2.车刀切削角度的坐标平面
基面Pr:通过主切削刃上的某一点,与主运动方向相垂直的平面。
车刀的基面平行于刀体底面。
切削平面Ps:通过主切削刃上的某一点,与过渡表面相切并垂直于基面的平面。正交平面Po:通过主切削刃上的某一点,并同时垂直于基面和切削平面的平面。(结合幻灯片与学生一起分析并提问)3.刀具的主要标注角度 1)前角(0)
前刀面和基面之间的夹角。2)后角(0)
主后刀面和切削平面之间的夹角。
(直接分析出前角和后角的正、负、零。并要求学生在车刀上分析出前角和后角的正、负时的形状,及其大、小对加工的影响。)3)主偏角(kr)
主切削刃与进给方向间的夹角 4)副偏角(kr’)
负切削刃与进给方向的夹角 5)刃倾角(S)
主切削刃与基面之间的夹角。在切削平面内度量
4、刀具的工作角度
进给运动对刀具工作角度的影响
使刀具实际工作后角减小,工作前角增大
刀具安装高低对刀具工作角度的影响
刀杆中心面(线)不垂直于进给运动方向的影响
由此分析出刀具的安装方法:
1、刀尖的高度应与工件中心的高度一致。
2、刀杆中心面(线)应垂直于进给运动方向。
备课时间:09-2-22
上课时间:09-2-23 教学目的:
1、了解切削层参数
2、掌握切屑的形成过程及切屑种类
3、熟悉积屑瘤的形成及其对切削加工的影响。
教学难点:切屑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切屑种类和积屑瘤的形成及其对切削加工的影响。课时:2课时 授课内容:
5、切削层参数
(1)切削层公称厚度hD :垂直于过渡表面的切削层尺寸。
切削层截面的切削厚度为: hD = f sinκr
(2)切削层公称宽度bD
切削层截面的公称切削宽度为:bD = ap/sinκr(3)切削层公称横截面积
AD=hD bD= f sinκr.ap/sinκr= f ap
1.3 金属的切削过程
金属在切削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物理现象,如金属变形、切削力、切削热、刀具磨损等,这些都是以切屑形成过程为基础而生产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如积屑瘤、振动、卷屑、断屑等,都与切削过程密切相关。1.3.1.切屑的形成过程及切屑种类
1、切屑形成过程:对塑性金属进行切削时,切屑的形成过程就是切削层金属的变形过程。
2、切屑的类型及切屑控制
类型:带状切屑、挤裂切屑、单元切屑、崩碎切屑
(预习第10页表1-1,总结出哪种切屑较好,怎样控制切屑的类型。)
切屑控制:
“不可接受”的切屑:切削条件恶劣导致。影响主要有拉伤工件的已加工表面;划伤机床;造成刀具的早期破损;影响操作者的安全。
切屑控制:在切削加工中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控制切屑的卷曲、流出与折断,使形成“可接受”的良好屑形。
“可接受”的切屑标准:不妨碍正常的加工;不影响操作者的安全;易于清理、存
放和搬运。
(1)切屑的形态可随切削条件不同而改变
(2)可控制切削条件,使切屑形态向有利于生产的方面转化,保证切削加工的顺利进行和工件的加工质量:增大前角、提高切削速度、减小进给量 3.积屑瘤
在一定的切削速度和保持连续切削的情况下,加工塑性材料时,在刀具前刀面常常粘结一块剖面呈三角状的硬块,这块金属被称为积屑瘤。(1)积屑瘤的形成
切削过程中,由于金属的挤压和强烈摩擦,使切屑与前刀面之间产生很大的应力和很高的切削温度。当应力和温度条件适当时,切屑底层与前刀面之间的摩擦力很大,使得切屑底层流出速度变得缓慢,形成一层很薄的“滞流层”,当滞流层与前刀面的摩擦阻力超过切屑内部的结合力时,滞流层的金属与切屑分离而粘附在切削刃附近形成积屑瘤.(2)积屑瘤对切削加工的影响 有利方面:保护刀具、增加工作前角
不利方面:影响工件尺寸精度、影响工件表面粗造度(3).积屑瘤的控制
影响积屑瘤的因素:工件材料、切削用量、刀具前角、切削液等
控制措施:通过热处理,提高零件材料的硬度,降低材料的加工硬化。
要避免在中温、中速加工塑性材料
增大前角可减小切削变形,降低切削温度,减小积屑瘤的高度 采用润滑性能优良的切削液可减少甚至消除积屑瘤
3、鳞刺的形成
低速加工塑性金属材料时在已加工表面常会出现一种鳞片状毛刺,成为鳞刺。 成因:低速切削形成挤裂或单元切屑时,刀、屑间摩擦发生周期性变化使切屑在前面上周期性停留代替刀具推挤切削层造成金属的积聚,使以加工表面产生拉应力而导裂,并使切削厚度向切削线以下而形成鳞刺
4、已加工表面的变形
切屑经过刀刃钝圆B点后,受到后刀面BC段的挤压和摩擦,经过BC段后,这部分金属开始弹性恢复,恢复高度为△h,在恢复过程中又与后刀面CD部分产生摩擦,这部分切削层在OB,BC,CD段的挤压和摩擦后,形成了已加工表面的加工质量。所以说第三变形区对工件加工表面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备课时间:09-2-25
上课时间:09-2-26 教学目的:
1、掌握刀具材料的基本要求及常用刀具材料。
2、熟悉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温度及其对刀具寿命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刀具材料的基本要求及常用刀具材料。课时:2课时 授课内容:
1.4 刀具材料
概
述:刀具材料是指刀具上参与切削部分的材料。1.4.1 刀具材料的基本要求(1)高硬度
(2)高强度与强韧性
(3)较强的耐磨性和耐热性(4)优良导热性
(5)良好的工艺性与经济性 1.4.2 常用刀具材料
刀具材料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工具钢(包括碳素工具钢、)、硬质合金、陶瓷金刚石(天然和人造)、立方氮化硼、碳素工具钢和合金工具钢,因其耐热性很差,目前仅用于手工工具。
1、高速钢
高速钢是一种含有钨、钼、钒等合金元素较多的工具钢,也称为锋钢或白钢. 特点:
1)强度高,抗弯强度为硬质合金的2~3倍;
2)韧性高,比硬质合金高几十倍;
3)硬度HRc63以上,且有较好的耐热性;
4)可加工性好,热处理变形较小。
应用:常用于制造各种复杂刀具(如钻头、丝锥、拉刀、成型刀具、齿轮刀具等)。
2、硬质合金
硬质合金是用高硬度、高熔点的金属碳化物粉末和金属粘结剂(如Co、Ni、Mo等)经高压成型后,再在高温下烧结而成的粉末冶金制品。
优点
硬质合金的硬度、耐磨性、耐热性都很高,允许的切削速度远高于高速钢,且能切削诸如淬火钢等硬材料。 不足(与高速钢相比):
其抗弯强度较低、脆性较大,抗振动和冲击性能也较差。
硬质合金因其切削性能优良而被广泛用来制作各种刀具。在我国,绝大多数车刀、面铣刀和深孔钻都采用硬质合金制造。
3、陶瓷刀具材料
陶瓷材料比硬质合金具有更高的硬度(HRA91~95)和耐热性,在1200℃的温度下仍能切削,耐磨性和化学惰性好,摩擦系数小,抗粘结和扩散磨损能力强,因而能以更高的速度切削,并可切削难加工的高硬度材料。主要缺点是性脆、抗冲击韧性差,抗弯强度低。
4、立方氮化硼
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刀具材料。它是利用超高温高压技术制成的一种无机超硬材料。立
方氮化硼在高温、其硬度很高,可达8000~9000HV,仅次于金刚石,但热稳定性远高于金刚石,并且与元素亲和力小,它的最大的优点是在高温1200℃~1300℃时也不会与铁族金属起反应。因此既能胜任淬火钢、冷硬铸铁的粗车和精车,又能胜任高温合金、热喷涂材料、硬质合金及其他难加工材料的高速切削。超高速加工的首选刀具材料
5、金刚石
分为人造和天然两种,是目前已知最硬的,硬度约为HV10000,故其耐磨性好,不足之处是抗弯强度和韧性差,对铁的亲和作用大,故金刚石刀具不能加工黑色金属,在800℃时,金刚石中的碳与铁族金属发生扩散反应,刀具急剧磨损。金刚石价格昂贵,刃磨困难,应用较少。主要用作磨具及磨料,有时用于修整砂轮。
总结:材料的韧性则是高速钢最高,金刚石最低
材料的硬度、耐磨性,金刚石最高,递次降低到高速钢。
课时八
1.5 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温度 1.5.1
切削力的来源
1、切削层金属、切屑和工件表面层金属的弹性
变形、塑性变形所产生的抗力;
2、刀具与切屑、工件表面间的摩擦阻力。
1.5.2 切削分力及其作用
1、主切削力Fc :切削合力在切削速度方向上的分力,垂直于基面,是计算机床动力、校核机床和夹具强度及刚度的重要依据
2、背向力Fp
切削合力在切削深度方向上的分力,与切深方向相反,它能使工件弯曲和引起震动,对加工质量影响较大。
3、进给力Ff
切削合力在进给方向上的分力;与进给方向平行,但方向相反,是设计和校验进给机构强度的依据。
4、影响切削力的因素
工件材料: 被加工工件材料的强度、硬度越高,切削力增大。强度相近的材料,如其塑性(伸长率)较大,切削力增大。切削脆性材料时,其切削力一般低于塑性材料。
切削用量:切削深度ap或进给量f加大,均使切削力增大,但两者的影响程度不同,ap 的影响更大一些。切削速度: 加工塑性金属时,在中速和高速下,切削力一般随着切削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刀具几何参数
1.5.5
切削热和切削温度
1.切削热的产生传出及影响 a.切削热的来源
切屑层的金属发生弹性变形、塑性变形而产生大量的热 切屑与刀具前刀面产生的摩擦 工件与刀具后刀面产生的摩擦 b.切削热的传导
传入切屑,约占总热量的50%~86%,对切削加工无不利影响
传入工件,约占总热量的40%~10%,会使工件膨胀或伸长,产生尺寸和形状误差,影响加工精度
传入刀具,约占总热量的9%~3%,使刀具温度升高,硬度下降,磨损加快,耐用度降
传入周围介质,约占总热量的1%,对切削加工无不利影响 2.切削温度及其影响因素
切削温度:是指刀具表面上切屑和刀具接触处的平均温度。
其高低取决于切削时产生热量的多少和传导条件的好坏,切削用量、工件材料、刀具材料及角度等对切削温度均有影响 3.降低切削温度的措施
(1)选择合理的几何角度和切削用量(2)使用切削液 1.6 刀具的磨损和寿命
一.刀具的磨损形式
1、前刀面磨损(月牙洼磨损)2.后万面磨损
3.前刀面和后刀面同时磨损
二、刀具磨损过程
初期磨损阶段、正常磨损阶段、急剧磨损阶段
三、刀具寿命(1)定义
刃磨或换刃后的刀具,自开始切削直到磨损量达到磨钝标准为止的切削时间,称为刀具寿命,符号用T,单位用min或s。
(2)刀具寿命与切削用量的关系
切削用量对刀具寿命T 的影响程度与切削用量对切削温度θ的影响程度是一致的,切削速度对刀具寿命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进给量,背吃刀量的影响很小。
备课时间:09-3-1
上课时间:09-3-2 教学目的:
1、掌握切削液的作用及选用原则
2、掌握前角的选用方法和原则。
教学难点:刀具几何角度的确定。
教学重点:刀具的组成及几何角度的确定方法。课时:2课时 授课内容:
1.7 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和切削液
1.7.1切削加工性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材料的切削加工性是指材料被切削加工的难易程度。材料加工的难易程度要由具体的加工要求及切削条件而定。通常精加工时以能较好的保证加工质量为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的主要指标;自动加工则以断屑的难易程度为材料切削加工性的主要指标 衡量材料切削加工性的指标 1.一定刀具寿命下的切削速度 vTvT越大,材料的切削加工性越好。2.相对加工性 kr
为统一标准起见,取正火状态下的45钢作基准材料,刀具寿命为60 min,这时的切削速度为基准(写作(v60)j),而将其它材料的(v 60)与其相比,这个比值Kr称为相对加工性:
vkr60(v60)j
材料具有良好的切削加工性。kr1
3.已加工表面质量
凡较容易获得好的表面质量的材料,其切削加工性较好;反之则较差。精加工时,常以此为衡量指标。
4.切屑的控制或断屑的难易
凡切屑较容易控制或易于断屑的材料,其切削加工性较好;反之则较差。在自动机床或自动线上加工时,常以此为衡量指标。5.切削力
在相同切削条件下,凡切削力较小的材料,其切削加工性较好;反之则较差。在粗加工中,当机床刚性或动力不足时,常以此为衡量指标。(衡量材料切削加工性的指标5项内容,须提问) 影响材料切削加工性的因素 1.物理性能
材料的导热性愈好、一定刀具耐用度下的切削速度愈 高,材料的切削加工性愈好。2.材料的力学性能
材料的强度、硬度愈高,切削力愈大,切削温度愈高,刀具磨损加剧,— 切削加工性愈差。
材料的塑性、韧性愈高,切削时切屑的变形加大,摩擦力提高,切削力愈大,切削温度愈高,刀具磨损加剧,— 切削加工性愈差。1.7.2 改善材料切削加工性的途径 1.调整材料的化学成分
在钢中加入 S、Pb 等元素,可有效的改善材料的切削加工性。——“易切削钢”。2.热处理
1.7.3
切削液 1.切削液的作用(1)润滑作用(2)冷却作用(3)清洗作用(4)防锈作用
2、切削液的种类 ①、切削油 ②、乳化液 ③、水溶液
3.切削液的选用原则(1)粗加工
粗加工时,切削用量大,产生的切削热量多,容易使刀具迅速磨损。此类加工一般
采用冷却作用为主的切削液,如离子型切削液或3%~5%乳化液。
切削速度较低时,刀具以机械磨损为主,宜选用润滑性能为主的切削液; 速度较高时,刀具主要是热磨损,应选用冷却为主的切削液。
硬质合金刀具耐热性好,热裂敏感,可以不用切削液。如采用切削液,必须连续、充分浇注,以免冷热不均产生热裂纹而损伤刀具。
(2)精加工
精加工时,切削液的主要作用:提高工件表面加工质量和加工精度。
加工一般钢件,在较低的速度(6.0m/min~30m/min)情况下,宜选用润滑性能好的极压切削油或10%~12%极压乳化液,以减小刀具与工件之间的摩擦和粘结,抑制积屑瘤。注意:
A、加工铜材料时,不宜采用含硫切削液,因为硫对铜有腐蚀作用。
B、加工铝时,也不适于采用含硫与氯的切削液,因为这两种元素宜与铝形成强度高于铝的化合物,反而增大刀具与切屑间的摩擦。也不宜采用水溶液,因高温时水会使铝产生针孔。
1.8 刀具几何参数的合理选择
刀具几何参数的合理选择:是指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选择能提高切削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刀具耐用度的刀具几何参数。
刀具几何参数内容:
刀具几何角度(如前角、后角、主偏角等)、 刀面形式(如平面前刀面、倒棱前刀面等) 切削刃形状(直线形、圆弧形)1.前角和前刀面形状的选择 前角的功用:
(1)影响切削变形和切削力的大小(2)影响加工表面质量(3)影响刀具寿命
(4)影响切屑形态和断屑效果。(1)前角的选择:
在选择刀具前角时首先应保证刀刃锋利,同时也要兼顾刀刃的强度与耐用度。
刀具前角的合理选择,主要由刀具材料、工件材料、加工条件决定。
① 刀具材料
强度和韧性大的刀具材料可以选择大的前角,而脆性大的刀具甚至取负的前角。
② 工件材料
加工钢件等塑性材料时,切屑沿前刀面流出时和前刀面接触长度长,压力与摩擦较大,为减小变形和摩擦,一般采用选择大的前角。
加工脆性材料时,切屑为碎状,切屑与前刀面接触短,切削力主要集中在切削刃附近,受冲击时易产生崩刃,因此刀具前角相对塑性材料取得小些或取负值,以提高刀刃的强度。
③ 加工条件
粗加工时,一般取较小的前角;
精加工时,宜取较大的前角,以减小工件变形与表面粗糙度; 带有冲击性的断续切削比连续切削前角取得小。
总之,前角选择的原则是在满足刀具耐用度的前提下,尽量选取较大前角。
刀具的合理前角参考值见P34表1-7
2、前刀面形状、刃区形状及其参数的选择
①、前刀面形状
A、正前角锋刃平面型
特点:刃口较锋利,但强度差,γo不能太大,不易折屑。
主要用于高速钢刀具,精加工。B、带倒棱的正前角平面型
特点:切削刃强度及抗冲击能力强,同样条件下可以采用较大的前角,提高了刀具耐用度。
主要用于硬质合金刀具和陶瓷刀具,加工铸铁等脆性材料。
C、负前角平面型
特点:切削刃强度较好,但刀刃较钝,切削变形大。
主要用于硬脆刀具材料。加工高强度高硬度材料,如淬火钢。 图示类型负前角后部加有正前角,有利于切屑流出。 D、曲面型
特点:有利于排屑、卷屑和断屑,而且前角较大,切削变形小,所受切削力也较小。 在钻头、铣刀、拉刀等刀具上都有曲面前面。
备课时间:09-3-4
上课时间:09-3-5 教学目的:
1、掌握后角、主偏角、刃倾角的选择原则和方法。
2、掌握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和方法。课时:2课时 授课内容:
2.后角及形状的选择(1)后角的功用 :
A、减小刀具后刀面与加工表面的摩擦;
B、当前角固定时,后角的增大与减小能增大和减小刀刃的锋利程度,改变刀刃的散热,从而影响刀具的耐用度。(2)后角的选择
后角大小取决于:切削厚度、工件材料、工艺系统刚度。切削厚度(进给量)越大,后角越小; 工件材料越软、塑性越大,后角越大; 工艺系统刚度较差时,适当减小后角
副后角的作用与后角类似,它用来减少副后面与已加工表面之间的摩擦,一般刀具将副后角制成与后角相同。1.8.4、主、副偏角的功用及其选择
1、主、副偏角的功用
主偏角影响切削层的形状,切削刃的工作长度和单位切削刃上的负荷。减少κr,主切削刃单位长度上的负荷减少,刀具磨损小,耐用。
副偏角影响已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和刀尖强度,减少κr´,减少表面的粗糙度的数值,还可提高刀具强度。过小,会使副切削刃与已加工面的摩擦增加,引起震动,降低表面质量。2.主、副偏角的选择
主偏角主要根据加工条件和工艺系统刚性来选择
副偏角主要考虑表面粗糙度、刀尖强度和散热面积来选择。3.主偏角的选择
A、主偏角κr的增大或减小对切削加工有利的一面(主偏角κr减小,能提高刀具耐用度。)
在背吃刀量ap与进给量f 不变时,主偏角κr减小将使切削厚度hD减小,切削宽度bD增加,参加切削的切削刃长度也相应增加,切削刃单位长度上的受力减小,散热条件也得到改善。
主偏角κr减小时,刀尖角增大,刀尖强度提高,刀尖散热体积增大。
B、主偏角κr的增大或减小对切削加工不利的一面(主偏角的减小对刀具耐用度和加工精度产生不利影响。)
因为根据切削力分析可以得知,主偏角κr减小,将使背向力Fp增大,从而使切削时产生的挠度增大,降低加工精度。同时背向力的增大将引起振动。主偏角κr 选择原则 :
①、工艺系统刚性较好时(工件长径比lw/dw < 6),主偏角κr可以取小值。 ②、工艺系统刚性较差时(工件长径比lw/dw = 6-12),或带有冲击性的切削,主偏角κr可以取大值,一般κr=75o~93o,甚至主偏角κr可以大于90o,以避免加工时振动。
硬质合金刀具车刀的主偏角多为60o~75o。
③、根据工件加工要求选择。
当车阶梯轴时,κr =90o;同一把刀具加工外圆、端面和倒角时,κr =45o。
课时十二
4、副偏角的选择
副偏角κrˊ的大小对刀具耐用度和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A、副偏角的减小,将可降低残留物面积的高度,提高理论表面粗糙度值, B、副偏角减小刀尖强度增大,散热面积增大,提高刀具耐用度。
C、副偏角太小会使刀具副后刀面与工件的摩擦,使刀具耐用度降低,另外引起加工中振动。
①、工艺系统刚性好时,加工高强度高硬度材料,一般κrˊ=5o~10o;加工外圆及端面,能中间切入,κrˊ=45o。
②、工艺系统刚度较差时,粗加工、强力切削时,κrˊ=10o~15o;车台阶轴、细长轴、薄壁件,κrˊ=5o~10o。 ③、切断切槽,κrˊ=1o~2o。
副偏角的选择原则是:在不影响摩擦和振动的条件下,应选取较小的副偏角。1.8.5
刃倾角的选择
(1)λs对切屑流出方向的影响
当λs为负值时,切屑将流向已加工表面,并形成长螺卷屑,容易损害加工表面。
但切屑流向机床尾座,不会对操作者产生大的影响。粗车时采用负值的λs。 当λs为正值,切屑将流向机床床头箱,影响操作者工作,并容易缠绕机床的转动部件,影响机床的正常运行精车时采用正值的λs。(2)刃倾角对刀尖的影响
刃倾角λs的变化能影响刀尖的强度和抗冲击性能。
当λs取负值时,刀尖在切削刃最低点,切削刃切入工件时,切入点在切削刃或前刀面,保护刀尖免受冲击,增强刀尖强度。
一般大前角刀具通常选用负的刃倾角,既可以增强刀尖强度,又避免刀尖切入时产生的冲击。
(3)刃倾角对切削分力的影响
刃倾角负值越大,切深抗力越大,当工艺系统刚性较差时,容
易引起振动。 1.8.6.刀尖形状的选择
刀尖是刀具强度和散热条件都很差的地方。切削过程中,刀尖切削温度较高,非常容易磨损,因此增强刀尖,可以提高刀具耐用度。刀尖对已加工表面粗糙度有很大影响。
(1)直线过渡刃的优点:
主偏角κr和副偏角κrˊ的减小,都可以增强刀尖强度,但同时也增大了背向力Fp,使得工件变形增大并引起振动。但如在主、副切削刃之间磨出直线过渡刃。则既可增大刀尖角,又不会使背向力Fp增加多少 (2)圆弧状刀尖的圆弧半径取值
增大rε,刀具的磨损和破损都可减小,不过,此时背向力Fp也会增大,容易引起振动。考虑到脆性大的刀具对振动敏感因素,一般硬质合金刀具和陶瓷刀具的刀尖圆弧半径rε值较小;
硬质合金车刀和陶瓷车刀,一般rε=0.2~2㎜,高速钢刀具,rε =0.5~5 ㎜。精加工rε选取比粗加工小。
(3)
修光刃
精加工时,还可修磨出κrε=0o,宽度b=(1.2~1.5)f 与进给方向平行的修光刃,切除掉残留面积。
这种修光刃能在进给量较大时,还能获得较高的表面加工质量。修光刃 常用于端铣刀
1.9 切削用量的选择
1)切削用量对加工质量的影响
当切削速度增大时,切削力减小,可减小或避免积屑瘤,有利于提高加工质量 进给量增大使工件残留面积的高度显著增大,表面更粗糙。
切削深度增大,时切削力和工件变形增大,可能引起振动,使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下降。
2)切削用量对刀具耐用度的影响
在切削用量中,切削速度对刀具耐用度的影响最大,进给量次之,切削深度影响最小 3)选择切削用量的原则
粗加工:首先选择大的切削深度,其次选择较大的进给量,最后确定合理的切削速度。精加工:一般取较小的切削深度和进给量,尽可能选择较高的切削速度。 对切削用量三要素选择方法
(1)背吃刀量的选择
粗加工时(表面粗糙度Ra50~12.5μm):在允许的条件下,尽量一次切除该工序的全部余量。如分两次走刀,则第一次背吃刀量尽量取大,第二次背吃刀量尽量取小些。
半精加工时(表面粗糙度Ra6.3~3.2μm),背吃刀量一般为0.5~2㎜。) 精加工时(表面粗糙度Ra1.6~0.8μm),背吃刀量为0.1~0.4㎜。
(2)进给量的选择
粗加工时,进给量主要考虑工艺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进给量。
精加工和半精加工时,最大进给量主要考虑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另外还要考虑工件材料,刀尖圆弧半径、切削速度等。
P39 表1-8、1-9.(3)切削速度的选择 切削速度的选取原则是:
粗车时,应选较低的切削速度,精加工时选择较高的切削速度;
加工材料强度硬度较高时,选较低的切削速度,反之取较高切削速度; 刀具材料的切削性能越好,切削速度越高。可查表1-11得到
第三篇:《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教案
《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教案
内
容
备
注
第一章
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基础
第一节
机床数控技术与数控加工设备概述
一、机床中有关数控的基本概念
1.数字控制(数控)及数控技术
一般意义的数字控制是指用数字化信息对过程进行的控制,是相对模拟控制而言的。机床中的数字控制是专指用数字化信号对机床的工作过程进行的可编程自动控制,简称为数控(NC)。这种用数字化信息进行自动控制的技术就叫数控技术。
2.数控系统
是实现数控技术相关功能的软硬件模块的有机集成系统,是数控技术的载体,它能自动阅读输入载体上事先给定的程序,并将其译码,从而使机床运动并加工零件。
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硬件数控系统和计算机数控系统两类。
早期的数控系统主要由数控装置、主轴驱动及进给驱动装置等部分组成,数字信息由数字逻辑电路来处理,数控系统的所有功能都由硬件实现,故又称为硬件数控系统(NC系统)。
3.计算机数控系统
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控系统,由装有数控系统程序的专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存储器、主轴驱动及进给驱动装置等部分组成,习惯上又称为CNC系统。CNC系统已基本取代硬件数控系统(NC系统)。
4.开放式CNC系统
国际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提出的开放式CNC系统的定义是:一个开放式CNC系统应保证使开发的应用软件能在不同厂商提供的不同的软硬件平台上运行,且能与其它应用软件系统协调工作。
根据这一定义,开放式CNC系统至少包括以下五个特征:
(1)对使用者是开放的:应可以采用先进的图形交互方式支持下的简易编程方法,使得数控机床的操作更加容易;
(2)对机床制造商是开放的:应允许机床制造商在开放式CNC系统软件的基础上开发专用的功能模块及用户操作界面;
(3)对硬件的选择是开放的:即一个开放式CNC系统应能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运行;
(4)对主轴及进给驱动系统是开放的:即能控制不同厂商提供的主轴及进给驱动系统;
《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教案
内
容
(5)对数据传输及交换等是开放的。
开放式CNC系统是数控系统未来发展的方向。5.数控机床
是指应用数控技术对其加工过程进行自动控制的机床。国际信息处理联盟第五技术委员会对数控机床作了如下定义:数控机床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机床,该系统能逻辑地处理具有特定代码或其它符号编码指令规定的程序。
备
注
二、数控机床的组成
1.计算机数控装置(CNC装置)
计算机数控装置是计算机数控系统的核心。其主要作用是根据输入的零件加工程序或操作命令进行相应的处理,然后输出控制命令到相应的执行部件(伺服单元、驱动装置和PLC等),完成零件加工程序或操作者所要求的工作。它主要由计算机系统、位置控制板、PLC接口板、通讯接口板、扩展功能模块以及相应的控制软件等模块组成。
2.伺服单元、驱动装置和测量装置
伺服单元和驱动装置包括主轴伺服驱动装置及主轴电机和进给伺服驱动装置及进给电机。测量装置是指位置和速度测量装置,它是实现主轴、进给速度闭环控制和进给位置闭环控制的必要装置。主轴伺服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实现零件加工的切削运动,其控制量为速度。进给伺服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实现零件加工的成形运动,其控制量为速度和位置,特点是能灵敏、准确地跟踪CNC装置的位置和速度指令。
3.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又称操作面板,是操作人员与数控机床(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的工具。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它对数控机床(系统)进行操作、编程、调试或对机床参数进行设定和修改,也可以通过它了解或查询数控机床(系统)的运行状态。它是数控机床的一个输入输出部件,主要由按钮站、状态灯、按键阵列(功能与计算机键盘一样)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
4.控制介质与程序输入输出设备
控制介质是记录零件加工程序的媒介,是人与机床建立联系的介质。程序输入输出设备是CNC系统与外部设备进行信息交互的装置,其作用是将记录在控制介质上的零件加工程序输入CNC系统,或将已调试好的零件加工程序通过输出设备存放或记录在相应的介质上。目前数控机床常用的控制介质和程序输入输出设备是磁盘和磁盘驱动器等。
此外,现代数控系统一般可利用通讯方式进行信息交换。这种方式是实现CAD/CAM的集成、FMS(柔性制造系统)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基本技术。目前在数控机床上常用的通讯方式有:
(1)串行通讯;(2)自动控制专用接口;(3)网络技术。
《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教案
内
容
5.PLC、机床I/O电路和装置
PLC是用于进行与逻辑运算、顺序动作有关的I/O控制,它由硬件和软件组成;机床I/O电路和装置是用于实现I/O控制的执行部件,是由继电器、电磁阀、行程开关、接触器等组成的逻辑电路。它们共同完成以下任务:
(1)接受CNC的M、S、T指令,对其进行译码并转换成对应的控制信号,控制辅助装置完成机床相应的开关动作;
(2)接受操作面板和机床侧的I/O信号,送给CNC装置,经其处理后,输出指令控制CNC系统的工作状态和机床的动作。
6.机床本体
机床本体是数控系统的控制对象,是实现加工零件的执行部件。它主要由主运动部件(主轴、主运动传动机构)、进给运动部件(工作台、拖板以及相应的传动机构)、支承件(立柱、床身等)以及特殊装置、自动工件交换(APC)系统、自动刀具交换(ATC)系统和辅助装置(如冷却、润滑、排屑、转位和夹紧装置等)组成。
备
注
三、数控机床的分类
1.按控制功能分类(1)点位控制数控机床
这类数控机床仅能控制两个坐标轴带动刀具或工作台,从一个点(坐标位置)准确地快速移动到下一个点(坐标位置),然后控制第三个坐标轴进行钻、镗等切削加工。它具有较高的位置定位精度,在移动过程中不进行切削加工,因此对运动轨迹没有要求。点位控制的数控机床主要用于加工平面内的孔系,主要有数控钻床、数控镗床、数控冲床、三坐标测量机等。
(2)直线控制数控机床
这类数控机床可控制刀具或工作台以适当的进给速度,从一个点以一条直线准确地移动到下一个点,移动过程中能进行切削加工,进给速度根据切削条件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现代组合机床采用数控进给伺服系统,驱动动力头带着多轴箱轴向进给进行钻、镗等切削加工,它可以算作一种直线控制的数控机床。
(3)轮廓控制数控机床
这类数控机床具有控制几个坐标轴同时协调运动,即多坐标轴联动的能力,使刀具相对于工件按程序规定的轨迹和速度运动,能在运动过程中进行连续切削加工。这类数控机床有用于加工曲线和曲面形状零件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现代的数控机床基本上都是这种类型。若根据其联动轴数还可细分为2轴(X、Z轴联动或X、Y轴联动)、2.5轴(任意2轴联动,第3轴周期进给)、3轴(X、Y、Z3轴联动)、4轴(X、Y、Z和A或B4轴联动)、5轴(X、Y、Z和A、C或X、Y、Z和B、C或X、Y、Z和A、B5轴联动)联动数控机床,联动坐标轴数越多,则加工程序的编制越难,通常3轴联动以上的零件加工程序只能采用自动编程系统编制。
2.按进给伺服系统类型分类
《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教案
内
容
按数控系统的进给伺服子系统有无位置测量反馈装置可分为开环数控机床和闭环数控机床,在闭环数控系统中根据位置测量装置安装的位置又可分为全闭环和半闭环两种。
(1)开环数控机床
开环数控机床采用开环进给伺服系统。开环进给伺服系统没有位置测量反馈装置,信号流是单向的(数控装置→进给系统),故系统稳定性好。但由于无位置反馈,精度相对闭环系统来讲不高,其精度主要取决于伺服驱动系统和机械传动机构的性能和精度。该系统一般以步进电机作为伺服驱动元件。它具有结构简单、工作稳定、调试方便、维修简单、价格低廉等优点,在精度和速度要求不高、驱动力矩不大的场合得到广泛应用。
(2)半闭环数控机床
半闭环数控系统的位置检测点是从驱动电机(常用交、直流伺服电机)或丝杠端引出,通过检测电机和丝杠旋转角度来间接检测工作台的位移量,而不是直接检测工作台的实际位置。由于在半闭环环路内不包括或只包括少量机械传动环节,可获得较稳定的控制性能,其系统稳定性虽不如开环系统,但比闭环要好。另外,在位置环内各组成环节的误差可得到某种程度的纠正,位置环外不能直接消除的如丝杠螺距误差、齿轮间隙引起的运动误差等,可通过软件补偿这类误差来提高运动精度,因此在现代CNC机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闭环数控机床
闭环进给伺服系统的位置检测点是工作台,它直接对工作台的实际位置进行检测。理论上讲,可以消除整个驱动和传动环节的误差、间隙和失动量,具有很高的位置控制精度。但由于位置环内的许多机械传动环节的摩擦特性、刚性和间隙都是非线性的,很容易造成系统不稳定。因此闭环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都有相当的难度,对其组成环节的精度、刚性和动态特性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价格昂贵。这类系统主要用于精度要求很高的镗铣床、超精车床、超精磨床以及较大型的数控机床等。
3.按工艺用途(机床类型)分类
(1)切削加工类
即具有切削加工功能的数控机床。在金属切削机床常用的车床、铣床、刨床、磨床、钻床、镗床、插床、拉床、切断机床、齿轮加工机床等中,国内外都开发了数控机床,而且品种越来越细。比如,在数控磨床中不仅有数控外圆磨床,数控内圆磨床,集可磨外圆、内圆于一机的数控万能磨床,数控平面磨床,数控坐标磨床,数控工具磨床,数控无心磨床,数控齿轮磨床,还有专用或专门化的数控轴承磨床,数控外螺纹磨床,数控内螺纹磨床,数控双端面磨床,数控凸轮轴磨床,数控曲轴磨床,能自动换砂轮的数控导轨磨床(又称导轨磨削中心)等等,还有工艺范围更宽的车削中心、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FMC)等。
(2)成型加工类
是具有通过物理方法改变工件形状功能的数控机床。如数控折弯机、数控冲床、数控弯管机、数控旋压机等。
备
注
《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教案
内
容
(3)特种加工类
是具有特种加工功能的数控机床。如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数控电火花成型机床,带有自动换电极功能的“电加工中心”,数控激光切割机床,数控激光热处理机床,数控激光板料成型机床,数控等离子切割机等。
(4)其它类型
一些广义上的数控设备。如数控装配机、数控测量机、机器人等。
备
注
四、数控机床的基本结构特征和主要辅助装置
1.数控机床的基本结构特征
(1)机床刚性提高,抗振性能大为改善;(2)机床热变形降低;(3)机床中间传动环节减少;
(4)机床各个运动副间的摩擦系数较小;(5)机床功能部件增多。2.数控机床的主要辅助装置
数控机床的辅助装置是一个完整的机器或装置,其作用是完成配合机床对零件加工的辅助工作。诸如切削液或油液处理系统中的冷却过滤装置,油液分离装置,吸尘吸雾装置,润滑装置及辅助主机实现传动和控制的气、液动装置等,虽然这些装置在某些自动化或精密型非数控机床上已配备使用,但是,数控机床要求配备的装置的质量、性能更为精化。
除上述通用辅助装置外,还有对刀仪、自动排屑器、物料储运及上下料装置等。
五、数控机床的规格、性能和可靠性指标
1.规格指标
规格指标是指数控机床的基本能力指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行程范围和摆角范围
行程范围是指坐标轴可控的运动区间,它反映该机床允许的加工空间,一般情况下工件轮廓尺寸应在加工空间的范围之内。摆角范围是指摆角坐标轴可控的摆角区间,也反映该机床的加工空间。
(2)工作台面尺寸
它反映该机床安装工件的最大范围,通常应选择比最大加工工件稍大一点的面积,这是因为要预留夹具所需的空间。
(3)承载能力
它反映该机床能加工零件的最大重量。
(4)主轴功率和进给轴扭矩
它反映该机床的加工能力,同时也可间接反映机床的刚度和强度。
(5)控制轴数和联动轴数
数控机床的控制轴数通常是指机床数控装置能够控制的进给轴数。数控机床控制轴数与数控装置的运算处理能力、运算速度及内存容量等有关。联动轴数是指数控机床同时控制多个进给轴,使它们按规定的路线和进给速度所确定的规律运动的进给轴数目。它反映数控机床的曲面加工能力。
(6)刀库容量
是指刀库能存放加工所需刀具的数量,它反映该机床能加工工序内容的多少。目前常见的中小型加工中心多为16~60把,大型加工中心达
《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教案
内
容
100把以上。
2.性能指标
(1)分辨率与脉冲当量
分辨率是指两个相邻的分散细节之间可以分辨的最小间隔。对测量系统而言,分辨率是可以测量的最小增量;对控制系统而言,分辨率是可以控制的最小位移增量。数控装置每发出一个脉冲信号,反映到机床移动部件上的移动量,通常称为脉冲当量。脉冲当量是设计数控机床的原始数据之一,其数值的大小决定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脉冲当量越小,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质量越高。
(2)最高主轴转速和最大加速度
最高主轴转速是指主轴所能达到的最高转速,它是影响零件表面加工质量、生产效率以及刀具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最大加速度是反映主轴速度提速能力的性能指标,也是加工效率的重要指标。
(3)最高快移速度和最高进给速度
最高快移速度是指进给轴在非加工状态下的最高移动速度,最高进给速度是指进给轴在加工状态下的最高移动速度,它们也是影响零件加工质量、生产效率以及刀具寿命的主要因素。
另外,还有换刀速度和工作台交换速度,它们也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性能指标。3.可靠性指标
(1)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它是指一台数控机床在使用中平均两次故障间隔的时间,即数控机床在寿命范围内总工作时间和总故障次数之比,即
MTBF总工作时间
总故障次数备
注
很显然,这段时间越长越好。
(2)平均修复时间MTTR(Mean time to restore。)
它是指一台数控机床从开始出现故障直到能正常工作所用的平均修复时间,即
MTTR总故障停机时间
总故障次数考虑到实际系统出现故障总是难免的,故对于可维修的系统,总希望一旦出现故障,修复的时间越短越好,即希望MTTR越短越好。
(3)平均有效度A 如果把MTBF看作设备正常工作的时间,把MTTR看作设备不能工作的时间,那么正常工作时间与总时间之比称为设备的平均有效度A,即
A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 平均无故障时间故障平均修复时间MTBFMTTR平均有效度反映了设备提供正确使用的能力,是衡量设备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六、数控机床的精度项目及检验
数控机床的精度项目主要包括几何精度、定位精度和切削精度。1.主要几何精度项目及检验
《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教案
内
容
数控机床的几何精度
是综合反映机床的关键零部件及其组装后的几何形位误差的指标。该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机床的基础件和运动大件(如床身、立柱、工作台、主轴箱等)的直线度、平面度、垂直度等的要求,如工作台面的平面度,各坐标方向移动的直线度和相互垂直度,X、Y(立式)或X、Z(卧式)坐标方向移动时工作台面的平行度,X坐标方向移动时工作台面T形槽侧面的平行度等;另一类是对机床主轴的要求,如主轴的轴向窜动,主轴孔的径向跳动,主轴箱移动时主轴轴线的平行度,主轴轴线与工作台面的垂直度(立式)或平行度(卧式)等。
以卧式加工中心为例,主要有以下各项:(1)X、Y、Z坐标的相互垂直度;(2)工作台面的平面度;
(3)X轴和Z轴移动工作台面的平行度;(4)主轴回转轴心线对工作台面的平行度;(5)主轴在X、Y、Z各轴方向移动的直线度;(6)X轴移动工作台边界定位基准面的平行度;
(7)工作台中心线到边界定位器基准面之间的距离精度;(8)主轴轴向跳动;(9)主轴孔径向跳动。
几何精度常用检测工具有精密水平仪、精密方箱、直角尺、平尺、千分表、测微仪、高精度主轴心棒等。
2.定位精度的项目及检验
数控机床定位精度是指机床各运动部件在数控装置的控制下空载运动所能达到的位置准确程度。根据各轴能达到的位置精度就能判断出加工时零件所能达到的精度。
(l)直线运动定位精度
是指数控机床的移动部件沿某一坐标轴运动时实际值与给定值的接近程度,其误差称为直线运动定位误差。
XijPijPj
(1-1)
XijPijPj
(1-2)i=1,2,3„„n
代表向每一目标趋近的次数;
j=1,2,3„„m
代表目标位置。
备
注
n次单向趋近目标位置Pj时,可得到单向平均位置偏差Xj和Xj的值。Xjn XjnXi1nnij
(1-3)
Xi1ij
(1-4)
这样可得到从正、负方向趋近目标位置Pj时的反向差值Bj。
《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教案
内
容
BjXjXj
(1-5)n次单向趋近目标位置Pj时的标准偏差Sj和Sj为
备
注
Sj1n11n1Xi1nnijXj
2(1-6)
SjXi1ijXj2
(1-7)
定位精度A可分为单向定位精度Au和双向定位精度Ab二种。单向定位精度Au是取正、负方向趋近目标位置时定位误差中的最大值。正、负方向趋近目标位置时的定位精度如下:
A3S3S
(1-9)双向定位精度A为X3S、X3S中的最大值与X3S、X3S中的最小值之差值,即
AX3SX3S
(1-10)
AuXj3SjmaxXj3Sjmin
(1-8)
ujjmaxjjminbXXjjjjjjjjbjjmaxjjmin正常情况下,实际加工的某一坐标轴任意两点间的距离误差大约为该轴双向定位精度的2倍。
(2)直线运动的重复定位精度
是指在同一台数控机床上,应用相同程序、相同代码加工一批零件,所得到结果的一致程度。一般情况下,重复定位精度是正态分布的偶然性误差,它影响一批零件加工的一致性,是反映轴运动精度稳定性的最基本指标。
重复定位精度R为标准偏差Sj和Sj中最大值的6倍,即
R6Sjmax
(1-11)(3)直线运动的反向误差B
直线运动的反向误差也叫失动量,是该坐标轴进给传动链上驱动部件(如伺服电动机、伺服液压马达和步进电动机等)的反向死区及各机械运动传动副的反向间隙和弹性变形等误差的综合反映。误差越大,则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也越差。
BBjmax
(1-12)
(4)直线运动的原点返回精度(回零精度)
是指数控机床各坐标轴达到规定零点的准确程度,其误差称为回零误差。实质上是该坐标轴上一个特殊点的重复定位精度。
(5)分度精度A
是指分度工作台在分度时指令要求回转的角度值与实际回转的角度值的差值。
《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教案
内
容
AQj3Sj备
注
maxQj3Sjmin
(1-13)
3.切削精度的项目及检验
机床的切削精度是一项综合精度指标,它不仅反映了机床的几何精度和定位精度,同时还反映了试件的材料、环境温度、刀具性能以及切削条件等各种因素造成的误差。
(1)镗孔精度检查
(2)端铣刀铣削平面精度检查
(3)直线铣削精度检查
(4)斜线铣削精度检查(5)圆弧铣削精度检查
七、数控机床的主要功能
1.多轴控制功能
是指CNC系统能控制和能联动控制数控机床各坐标轴的进给运动的功能。CNC系统的控制进给轴有:移动轴和回转轴,基本轴和附加轴。
2.准备功能
即G功能——指令机床运动方式的功能。3.多种函数插补功能和固定循环功能
插补功能是指数控系统进行零件表面(平面或空间曲面)加工轨迹插补运算的功能。一般CNC系统仅具有直线和圆弧插补,较为高档的数控系统还具有抛物线、椭圆、极坐标、正弦线、螺旋线以及样条曲线等插补功能。
在数控加工中,有些加工内容如钻孔、镗孔、攻螺纹等,所做的动作需要循环且十分典型,数控系统预先将这些循环动作用G代码进行定义,在加工时使用这类G代码,可大大简化编程工作量,此即固定循环功能。
4.补偿功能
(1)刀具半径和长度补偿功能
该功能能实现按零件轮廓编制的程序控制刀具中心的轨迹,以及在刀具半径和长度发生变化(如刀具更换、刀具磨损)时,可对刀具半径或长度作相应的补偿。该功能由G指令或T指令实现。
(2)传动链误差、反向间隙误差补偿功能
螺距误差补偿可预先测量出螺距误差和反向间隙,然后按要求输入CNC装置相应的储存单元内,在加工过程中进行实时补偿。
(3)智能补偿功能
外界干扰产生的随机误差,可采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方法建立模型,实施智能补偿。如热变形引起的误差,装置将会在相应地方自动进行补偿。
5.主轴功能
是指数控系统对切削速度的控制功能。主要有以下五种控制功能:(1)主轴转速(切削速度)——实现刀具切削点切削速度的控制功能,单位为r/min(m/min)。
(2)恒线速度控制——实现刀具切削点的切削速度为恒速的控制功能。
《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教案
内
容
(3)主轴定向控制——实现主轴周向定位于特定点的控制功能。(4)C轴控制——实现主轴周向任意位置的控制功能。
(5)切削倍率——实现人工实时修调切削速度,即通过面板的倍率开关在0%~200%之间对其进行实时修调。
6.进给功能
是指数控系统对进给速度的控制功能。主要有以下三种控制功能:(1)进给速度——控制刀具或工作台的运动速度,单位为mm/min;(2)同步进给速度——实现切削速度和进给速度的同步,单位为mm/r,用于加工螺纹;
(3)进给倍率——实现人工实时修调进给速度,即通过面板的倍率开关在0%~200%之间对其进行实时修调。
7.宏程序功能
通过编辑子程序中的变量来改变刀具路径和刀具位置的功能。8.辅助功能
即M功能——规定主轴的起、停、转向,工件的夹紧和松开,冷却泵的接通和断开等机床辅助动作的功能。
9.刀具管理功能
是实现对刀具几何尺寸和刀具寿命的管理及刀具选择功能。刀具几何尺寸是指刀具的半径和长度,这些参数供刀具补偿功能使用。刀具寿命是指总计切削时间,当某刀具的时间寿命到期时,CNC系统将提示用户更换刀具。另外,CNC系统都具有T功能即刀具号管理功能,它用于标识刀库中的刀具和自动选择加工刀具。
10.人机对话功能
在CNC装置中配有单色或彩色阴极射线管,俗称显示器(CRT),通过软件可实现字符和图形的显示,以方便用户操作和使用。主要功能有:菜单结构的操作界面;数据及零件加工程序的输入及环境编辑;系统和机床参数、状态、故障信息的显示、查询等。
11.自诊断功能
是指CNC系统防止故障发生及故障诊断、故障定位和防止故障扩大的功能。12.通讯功能
通讯功能是指CNC装置与外界进行信息和数据交换的功能。
备
注
第二节
数控加工原理与数控加工工艺概述
数控加工
是根据零件图样及工艺要求等原始条件编制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简称为数控程序),输入数控系统,控制数控机床中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从而完成零件的加工。
数控加工技术
是将普通金属切削加工、计算机数控、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技
《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教案
内
容
术综合的一门先进加工技术。在以上各个领域的进步推动下,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下,数控加工技术正从深度、广度上对机械加工技术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备
注
一、数控加工原理
1.数控加工的过程
首先要将被加工零件图上的几何信息和工艺信息数字化,即将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轨迹、加工过程中主轴速度和进给速度的变换、冷却液的开关、工件和刀具的交换等控制和操作,都按规定的代码和格式编成加工程序,然后将该程序送入数控系统。数控系统则按照程序的要求,先进行相应的运算、处理,然后发出控制命令,使各坐标轴、主轴以及辅助动作相互协调,实现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自动完成零件的加工。
2.数控加工中的数据转换过程(1)译码
译码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将用文本格式(通常用ASCⅡ码)表达的零件加工程序,以程序段为单位转换成刀补处理程序所要求的数据结构(格式),该数据结构用来描述一个程序段解释后的数据信息。它主要包括:X、Y、Z等坐标值,进给速度,主轴转速,G代码,M代码,刀具号,子程序处理和循环调用处理等数据或标志的存放顺序和格式。
(2)刀补处理(计算刀具中心轨迹)
为方便编程,零件加工程序通常是按零件轮廓或按工艺要求设计的进给路线编制的,而数控机床在加工过程中控制的是刀具中心(准确说是刀位点)轨迹,因此在加工前必须将编程轨迹变换成刀具中心的轨迹。刀补处理就是完成这种转换的处理程序。
(3)插补计算
数控编程提供了刀具运动的起点、终点和运动轨迹,而刀具怎么从起点沿运动轨迹走向终点则由数控系统的插补装置或插补软件来控制。该程序以系统规定的插补周期T定时运行,它将由各种线形(直线、圆弧等)组成的零件轮廓,按程序给定的进给速度F,实时计算出各个进给轴在T内的位移指令(X1、Y1、„),并送给进给伺服系统,实现成形运动。
(4)PLC控制
CNC系统对机床的控制分为对各坐标轴的速度和位置的“轨迹控制”和对机床动作的“顺序控制” 或称“逻辑控制”。后者是指在数控机床运行过程中,以CNC内部和机床各行程开关、传感器、按钮、继电器等开关信号状态为条件,并按预先规定的逻辑关系对诸如主轴的起停、换向,刀具的更换,工件的夹紧、松开,液压、冷却、润滑系统的运行等进行的控制。PLC控制就是实现上述功能的功能模块。
数控加工原理就是将预先编好的加工程序以数据的形式输入数控系统,数控系统通过译码、刀补处理、插补计算等数据处理和PLC协调控制,最终实现零件
《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教案
内
容 的自动化加工。
备
注
二、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工艺过程的概念、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工艺过程的概念
1.数控加工工艺
是采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时所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总和,应用于整个数控加工工艺过程。数控加工工艺是伴随着数控机床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一种应用技术,它是人们大量数控加工实践的经验总结。
2.数控加工工艺过程
是利用切削工具在数控机床上直接改变加工对象的形状、尺寸、表面位置、表面状态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
(二)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工艺过程的主要内容(1)选择并确定进行数控加工的内容;(2)对零件图纸进行数控加工的工艺分析;(3)零件图形的数学处理及编程尺寸设定值的确定;(4)数控加工工艺方案的制定;(5)工步、进给路线的确定;(6)选择数控机床的类型;
(7)刀具、夹具、量具的选择和设计;(8)切削参数的确定;
(9)加工程序的编写、校验与修改;
(10)首件试加工与现场问题处理;(11)数控加工工艺技术文件的定型与归档。
(三)数控加工工艺的特点 1.数控加工工艺内容要求具体、详细 2.数控加工工艺要求更严密、精确
3.制定数控加工工艺要进行零件图形的数学处理和编程尺寸设定值的计算 4.制定数控加工工艺选择切削用量时要考虑进给速度对加工零件形状精度的影响
5.制定数控加工工艺时要特殊强调刀具选择的重要性 6.数控加工工艺的特殊要求
7.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写、校验与修改是数控加工工艺的一项特殊内容
三、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的关系
1.数控程序
输入数控机床,执行一个确定的加工任务的一系列指令,称为数控程序或零件程序。
2.数控编程
即把零件的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及其它辅助动作,按动作顺序和数控机床规定的指令、格式,编成加工程序,再记录于控制介质即程序载体(磁盘等),输入数控装置,从而指挥机床加工并根据加工结果加以修正的过程。
3.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的关系
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处理是数控编程
《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教案
内
容 的前提和依据,没有符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数控加工工艺,就不可能有真正可行的数控加工程序。而数控编程就是将制定的数控加工工艺内容程序化。
备
注
第三节
数控机床的坐标系统一、数控机床的坐标系
1.标准坐标系和运动方向
标准坐标系采用右手直角笛卡儿定则。基本坐标轴为X、Y、Z并构成直角坐标系,相应每个坐标轴的旋转坐标分别为A、B、C。
基本坐标轴X、Y、Z的关系及其正方向用右手直角定则判定,拇指为X轴,食指为Y轴,中指为Z轴,围绕X、Y、Z各轴的回转运动及其正方向A、B、C分别用右手螺旋定则判定,拇指为X、Y、Z的正向,四指弯曲的方向为对应的A、B、C的正向。与X、Y、Z、A、B、C相反的方向相应用带“′”的X′、Y′、Z′、A′、B′、C′表示。注意,X′、Y′、Z′之间不符合右手直角笛卡儿定则。
由于数控机床各坐标轴既可以是刀具相对于工件运动,也可以是反之,所以ISO标准规定:
(l)不论机床的具体结构是工件静止、刀具运动,或是工件运动、刀具静止,在确定坐标系时,一律看作是刀具相对静止的工件运动。
(2)机床的直线坐标轴X、Y、Z的判定顺序是:先Z轴,再X轴,最后按右手定则判定Y轴。
(3)坐标轴名(X、Y、Z、A、B、C)不带“′”的表示刀具运动;带“′”的表示工件运动,如图1-16所示。
(4)增大工件与刀具之间距离的方向为坐标轴正方向。2.坐标轴判定的方法和步骤(1)Z轴
规定平行于机床主轴轴线的坐标轴为Z轴。对于有多个主轴或没有主轴的机床(如刨床),标准规定垂直于工件装夹面的轴为Z轴。对于能摆动的主轴,若在摆动范围内仅有一个坐标轴平行主轴轴线,则该轴即为Z轴,若在摆动范围内有多个坐标轴平行主轴轴线,则规定其中垂直于工件装夹面的坐标轴为Z轴。
规定刀具远离工件的方向为Z轴的正方向(Z)。(2)X轴
对于工件旋转的机床,X轴的方向是在工件的径向上,且平行于横滑座,刀具离开工件旋转中心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对于刀具旋转的立式机床,规定水平方向为X轴方向,且当从刀具(主轴)向立柱看时,X正向在右边;对于刀具旋转的卧式机床,规定水平方向仍为X轴方向,且从刀具(主轴)尾端向工件看时,右手所在方向为X轴正方向。
(3)Y轴
《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教案
内
容
Y轴垂直于X、Z坐标轴。Y轴的正方向根据X和Z坐标轴的正方向按照右
备
注
手直角笛卡儿定则来判断。
(4)旋转运动A、B和C
A、B和C表示其轴线分别平行于X、Y和Z坐标的旋转运动。A、B和C的正方向可按右手螺旋定则确定。
(5)附加坐标轴的定义
如果在X、Y、Z坐标以外,还有平行于它们的坐标,可分别指定为U、V、W。若还有第三组运动,则分别指定为P、Q和R。
(6)主轴正旋转方向与C轴正方向的关系
主轴正旋转方向
从主轴尾端向前端(装刀具或工件端)看顺时针方向旋转为主轴正旋转方向。对于普通卧式数控车床,主轴的正旋转方向与C轴正方向相同。对于钻、镗、铣、加工中心机床,主轴的正旋转方向为右旋螺纹进入工件的方向,与C轴正方向相反。所以不能误认为C轴正方向即为主轴正旋转方向。
二、机床坐标系与工件坐标系
1.机床坐标系与机床原点、机床参考点
(1)机床坐标系
机床坐标系是机床上固有的坐标系,是用来确定工件坐标系的基本坐标系,是确定刀具(刀架)或工件(工作台)位置的参考系,并建立在机床原点上。机床坐标系各坐标和运动正方向按前述标准坐标系规定设定。
(2)机床原点
现代数控机床都有一个基准位置,称为机床原点,是机床制造商设置在机床上的一个物理位置,其作用是使机床与控制系统同步,建立测量机床运动坐标的起始点。
(3)机床参考点
与机床原点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机床参考点,它也是机床上的一个固定点,通常不同于机床原点。一般来说,加工中心的参考点设在工作台位于负极限位置时的一基准点上。
2.工件坐标系与工件坐标系原点(1)工件坐标系
编程人员在编程时设定的坐标系,也称为编程坐标系。(2)工件坐标系原点
也称为工件原点或编程原点,一般用G92或G54~G59指令指定。(3)工件坐标系坐标轴的确定
坐标原点选定后,接着就是坐标轴的确定。工件坐标系坐标轴确定的原则为:根据工件在机床上的安放方向与位置决定Z轴方向,即工件安放在数控机床上时,工件坐标系的Z轴与机床坐标系Z轴平行,正方向一致,在工件上通常与工件主要定位支撑面垂直;然后,选择零件尺寸较长方向或切削时的主要进给方向
《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教案
内
容
为X轴方向,在机床上安放后,其方位与机床坐标系X轴方位平行,正向一致;过原点与X、Z轴垂直为Y轴,根据右手定则,确定Y轴的正方向。
3.装夹原点
有的机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点,即装夹原点,是工件在机床上安放时的一个重要参考点。
备
注
第四节
插补原理及与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的关系
一、数控加工轨迹控制原理——插补原理
插补的任务就是要根据进给速度的要求,完成在轮廓起点和终点之间的中间点的坐标值计算。目前常用的插补方法有两类:脉冲增量插补法和数据采样插补法。
(一)脉冲增量插补
脉冲增量插补是模拟硬件插补的原理,把计算机每次插补运算产生的指令输出到伺服系统,伺服系统根据进给脉冲进给,以驱动工作台运动。计算机每发出一个脉冲,工作台移动一个基本长度单位(脉冲当量),并且每次插补的结果仅产生一个行程增量,每进给一步(一个脉冲当量),计算机就要进行一次插补运算,进给速度受计算机插补速度的限制,因此很难满足现代数控机床高速度的要求。
(二)数据采样插补法
数据采样插补原理是将加工一段直线或圆弧的时间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插补周期,每经过一个插补周期就进行一次插补计算,算出在该插补周期内各坐标轴的进给量,边计算边加工,若干次插补周期后完成一个曲线段的加工,即从曲线段的起点走到终点。数据采样插补是根据用户程序的进给速度,将给定轮廓曲线分割为每一插补周期的进给段,即轮廓步长。每一个插补周期,执行一次插补运算,计算出下一个插补点(动点)坐标,从而计算出下一周期各个坐标的进给量,如X、Y等,进而得出下一插补点的指令位置。插补周期可以等于采样周期,也可以是采样周期的整倍数。对于直线插补,动点在一个插补周期内运动的直线段与给定直线重合。对于圆弧插补,动点在一个插补周期内运动的直线段以弦线(或切线、割线)逼近圆弧。
圆弧插补常用弦线逼近的方法。如图1-25所示,用弦线逼近圆弧,会产生逼近误差er。设为在一个插补周期内逼近弦所对应的圆心角、r为圆弧半径,则
err1cos
(1-14)
2将上式中的cos用幂级数展开,得
2
《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教案
内
容
err1cos
22242r11
2!4!备
注
28r
(1-15)
设T为插补周期,F为刀具进给速度,则进给步长(或插补步长)l为 lTF 用进给步长l代替弦长,有
lrTFr
将上式代入式(1-15),得
l21TF er
(1-16)
8r8r
式(1-16)反映了逼近误差er与插补周期T、进给速度F和圆弧半径r的关系。
根据式1-16,可以得到一个关系式:
l8er允r
(1-17)式中
er允——轮廓曲线允许的逼近误差;
r——圆弧半径;
l——轮廓步长,即单位时间(插补周期)内的进给量。
二、插补原理、进给速度与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的关系
从式1-16可以看出,逼近误差与进给速度、插补周期的平方成正比,与圆弧半径成反比。较小的插补周期,可以在小半径圆弧插补时允许较大的进给速度。从另一角度讲,进给速度、圆弧半径一定的条件下,插补周期越短,逼近误差就越小。对于一个确定的数控系统,插补周期一般是固定的,插补周期确定之后,一定的圆弧半径,应有与之对应的最大进给速度限定,以保证逼近误差er不超过允许值。对脉冲增量插补,进给速度越快,则脉冲当量值越大,加工误差也就越大,插补周期越短,插补精度越高;进给速度越快,插补精度越低,但效率越高。当加工精度要求很高(如微米级)时,在数控系统一定的情况下,进给速度的快慢将影响工件的形状精度,同时自然影响加工效率。
第五节
当今国际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1.高速切削 2.高精度加工 3.复合化加工 4.控制智能化
《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教案
内
容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加工过程自适应控制技术(2)加工参数的智能优化与选择(3)故障自诊断功能(4)智能化交流伺服驱动装置 5.互联网络化
6.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缩写为CIMS)
一般认为CIMS应由下列六个子系统组成:(1)计算机辅助经营和生产管理系统;
(2)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制造等开发工程系统;(3)自动化制造加工系统;(4)计算机辅助储运系统;(5)全厂质量控制系统;(6)数据库与通信系统。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可以实现整个机械制造厂的全盘自动化,成为自动化工厂或无人化工厂,是自动化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备
注
第四篇:01材料加工工艺
《材料加工工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3106106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适应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总学时:64
总学分:3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的主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研究金属和非金属工程材料成形工艺的技术基础课。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思想、运用规范的工程语言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授课教材:《材料成形工艺基础》,翟封祥 尹志华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参考书目:
[1]《材料成形技术基础》,陈金德 邢建东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2]《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形工艺》,王纪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金属液态成形加工工艺,包括液态成形理论基础、了解常用铸造合金、掌握成形方法及其发展、工艺设计;了解金属的塑性成形加工工艺,自由锻与胎模锻、掌握模锻、锻件结构设计、轧制、挤压与拉拔、板料冲压和了解金属塑性成形新技术;掌握非金属材料的成形加工工艺,工程塑料及橡胶成形工艺与工程陶瓷及复合材料的成形工艺;了解热喷涂与气相沉积技术;了解材料成形方法的选择,掌握工程材料的选择与材料成形方法的选择。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1.金属液态成形加工工艺
教学重点:液态成形理论基础.教学难点:液态成形理论基础;铸件结构与工艺设计.教学时数:20学时
教学内容:包括液态成形理论基础、常用铸造合金、成形方法及其发展、工艺设计。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1)掌握金属液态成形加工工艺,包括液态成形理论基础;
(2)了解常用铸造合金;
(3)掌握成形方法及其发展、工艺设计。
2.金属的塑性成形加工工艺
教学重点:金属塑性变形的实质;金属塑性变形后的组织和性能.教学难点:金属塑性变形的实质;金属塑性变形后的组织和性能;板料冲压.教学时数:20学时
教学内容:自由锻与胎模锻、模锻、锻件结构设计、轧制、挤压与拉拔、板料冲压和金属塑性成形新技术。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1)了解金属的塑性成形加工工艺,自由锻与胎模锻;
(2)掌握模锻、锻件结构设计、轧制、挤压与拉拔、板料冲压;
(3)了解金属塑性成形新技术
3.非金属材料的成形加工工艺
教学重点:工程塑料及橡胶成形工艺;工程陶瓷及复合材料的成形工艺.教学难点:工程塑料及橡胶成形工艺;工程陶瓷及复合材料的成形工艺.教学时数:14学时
教学内容:工程塑料及橡胶成形工艺与工程陶瓷及复合材料的成形工艺。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1)掌握工程塑料及橡胶成形工艺;
(2)掌握工程陶瓷及复合材料的成形工艺。
4.热喷涂与气相沉积技术
教学重点:热喷涂技术、气相沉积技术.教学难点:热喷涂技术、气相沉积技术.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热喷涂技术、气相沉积技术。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了解热喷涂与气相沉积技术。
5.材料成形方法的选择
教学重点:工程材料的选择、材料成形方法的选择.教学难点:工程材料的选择、材料成形方法的选择.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工程材料的选择、材料成形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1)了解材料成形方法的选择;
(2)掌握工程材料的选择与材料成形方法的选择.四、作业
该课程原则上每次课都布置作业,除了教材中的习题,也可以补充一些典型习题。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其中平时成绩是平时作业与出勤情况,视具体情况而定。
执笔人:
责任人:
2013年8月
第五篇:编织袋及其加工工艺(推荐)
塑料编织袋是以聚丙烯(PP)为主要原料,经过挤出、拉丝,再经织造、编织、制袋而成。PP是一种半透明、半晶体的热塑性塑料,具有高强度、绝缘性好、吸水率低、热就形温度高、密度小、结晶度高等特点,是制成编织袋的主要原料。改性填充物通常有玻璃纤维、矿物填料、热塑性橡胶等。塑料编织袋的使用范围很广。就目前来说,塑料编织袋的主要用于农产品包装、水泥袋包装、食品包装、岩土工程、旅游运输、抗洪物资等。编织袋主要有塑料编织袋(无复膜编织袋)、复合塑料编织袋以及各种编织布等三类。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流程是:编织布通过印刷,切割,缝制,成为编织袋。依据所用的设备不同,可先切割后印刷,也可先印刷后切割。自动切割缝纫可连续完成印刷,切割,缝纫等工序,也可制成阀口袋,放底袋等,对于平织布可进行中缝粘合后制袋。
复合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流程是将编织布,涂复料和纸或膜,进行复合或涂复。得到的筒布或片布,筒布可以进行切割、印刷、缝合、制成普通的缝底袋,也可以打孔、折边、切割、印刷、缝合,制成水泥袋,得到的片布,可以中缝粘合,印刷,切割,糊底,制成糊底袋。也可以焊接,卷取,制成篷布、土工布。平织布可以涂复或不涂复生产篷布,土工布等,圆筒布也可以破幅后涂复或是不涂复生产篷布或是土工布等
扁丝生产工艺技术指标主要分四类:
⑴..物化改性指标。主要有共混改性、混配比、功能助剂添加比、废旧再生料掺混比;
⑵.物性流变指标。主要有牵伸比、吹胀比、牵伸比、回缩比; ⑶.机械性能指标。主要有拉断力、相对拉断力、断裂伸长率、线速度、线密度偏差;
⑷.公差尺寸指标。主要有扁丝厚、扁丝宽等
内衬袋工艺 聚乙烯物料经挤出机加热,熔融塑化稳定挤出;通过机头挤出成圆筒型薄膜;通入压缩气吹胀,形成管泡;由冷却风环冷却定型,牵引入人字夹板折合;经牵引辊、传动辊至收卷辊;最后进行切割、热合工序完成内衬袋的生产,最后进行套袋。生产扁丝用纯聚丙烯是不能满足要求的,还必须加入一定比例的高压聚乙烯、碳酸钙和色母料等。加入少量的高压聚乙烯,可以降低挤出过程中料流的黏度和熔化速度,流动性增加,改善扁丝和编织袋的韧性、柔软性,保持一定的断裂伸长率,使之改善聚丙烯的低温冲击性。
接枝聚丙烯加入,可以降低加工温度、压力。提高材料的流动和粘接性,更可以提高拉伸强度。碳酸钙的加入,可以改变透明、不透光的缺陷,在减少在拉伸、编织过程中因摩擦产生的有害静电,增加印刷商标图案的油墨附着力,降低成品在存放过程中的自然收缩和降低成本。